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滿額折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1.白先勇、董橋、陳子善、許禮平、王安祈、朱嘉雯,六大名家一致推薦!
2.收錄文史學者蔡登山七十二篇散文,細數晚清到民初的人物往事,看到不同的人生風景。序
【多少往事堪重數 〈代序〉】

幾年前在董橋先生所主持的香港《蘋果日報》的副刊〈蘋果樹下〉寫專欄文章,起初並無主題,寫的都是些舊人舊事。之後在深圳《晶報》也開了專欄,還有廣州的《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島等地的報紙也陸續寫了一些。非常感謝香港的林道群先生、深圳的胡洪俠先生,還有其他報紙的編輯。因為是報紙的專欄,字數有限,文字必須更為簡鍊,內容必須生動,而言必有據,因此寫起來是比長文更為不易。而為讓讀者有新鮮感,題材就不限於一隅,從晚清到民國;從學人到伶人;從政治家到藝術家,包羅萬象。只要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都是我書寫的題材。
這些文章在編輯成書時,頗難分類,因此就讓它「大珠小珠落玉盤」,由讀者自己去串起。簡體書出版時挑選五十篇,繁體書增加到七十二篇。重數往事,從新發現的資料,或新的視角,確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風景!雖只是鼎臠一嚐,但也足以讓您回味無窮!
感謝兩岸三地的師長友朋的推薦,白先勇教授、董橋先生、陳子善教授、許禮平先生、王安祈教授、朱嘉雯教授,他們或是著名的小說家、作家、收藏家、掌故家、史料家、劇作家,聲名卓著,有目共睹。承蒙他們的推薦,提攜鼓舞之意,銘記在心,不敢或忘。尤其是董橋先生當年不僅提供版面,刊登拙作。在本書付梓之前,更百忙中撰寫推薦語,唯有更加精進努力,以報其厚愛之心。

※ ※ ※

歷史是由許多的人與事構成的,這些人與事可謂複雜而多端。因此面對如此情況,「秉筆」寫歷史的史家如何「直書」,一直以來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即如世稱良史的司馬遷,他書中所言的史事,鑿如目前,而這果如鑿鑿乎?實在不能不令人有此疑問。等而下之者,如「史傳」中的本紀列傳、「家傳」的事略行狀、甚至「自傳」的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等,常常不是失之於略,便是病之於蔽,甚至於詭譎虛假,顛倒是非,不一而足。
觀之史書,常常囿於成王敗寇,子為父隱,以致相互標榜,自我誇飾;甚且文過飾非,出入主奴;重之以「名分」、「名教」那一套「跋前疐後」之瞻顧與諱忌,自不免難盡所言。更難的是在是非曲直的拿捏,無法恰如其份地暢所欲言,於是在「信而有徵」的成分上,自然大打折扣。難道真的三代以來無「信」史乎?這說法固然不免有欠公允,其言也過激,然孟子早已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是歷史之不可盡信之說,其來有自矣。
晚清到民國,可說是我國有史以來之大變局,不僅是從數千年專制到新創共和的政體大改變,也是中西潮流相激相盪的時刻。其間魁儒傑士、巨蠹神奸、巾幗英妙、山市隱淪、草莽豪俊,層出不窮;他們或懷利器而通顯,或抱絕學而潛藏,或夤緣而致青雲,或孤芳而溷塵土。面對這些人與事,或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都是書寫的大好題材。
然而一般為歷史人物寫傳,多用傳主之奏摺、文集以及實錄、上諭中的有關記載。這樣的傳記,從形式到內容,總給人有種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覺,而且內容乾巴巴的,一點都不生動。倒不如稗雜者流之所記,儘可無拘無束、不瞻不徇,使人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然而這些稗雜者流之所記,也犯了一個嚴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故事隨意出入,資其裝點。因此晚清金梁在三○年代編寫《近世人物志》的前言,就有「欲考人物,僅憑正傳,既嫌過略;兼述野史,又慮傳誤;皆不必盡為信史也。」之歎。於是他花了許多氣力,用了大量時間,將翁同龢的《翁文恭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這四部號稱「晚清四大日記」中所記載的人物,按時日先後,整理排比,編成《近世人物志》。這些日記常流露出作者對所記人物的毀譽,對所發生事件之評論,如《越縵堂日記》不僅忠實記載李慈銘和樊增祥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暴露了南北兩派清流之間互相鄙視,彼此拆臺,鉤心鬥角,互不相讓的真實情景。為瞭解這些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提供難得的一手珍貴史料。吾輩若能循此線索,證之以清代檔案及清人信札等原始資料,則對晚清人物及其事蹟,當可收探驪得珠之效。
又晚清至民國,掌故隨筆一類的筆記雜著為數極多,但多為耳食之談,謬悠之說,其中能以淵博翔實及議論精闢見稱於時者,當推黃濬(秋岳)所撰的《花隨人聖盦摭憶》一書為翹楚。該書對晚清以迄民國,近百年間的諸多大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洪憲稱帝、張勳復辟均有涉及。內容不僅廣徵博引,雜採時人文集、筆記、日記、書札、公牘、密電,因作者身分的特殊且多自身經歷,耳聞目睹,議輪識見不凡,加之文筆優美,讀之有味,被認為民國筆記的前茅。掌故大家瞿兌之推崇該書謂比之於洪邁的《容齋隨筆》,絕不遜色。而該書也頗受史家陳寅恪的青睞,後來旅美學人楊聯陞、房兆楹亦極力推薦,咸認其不但史料價值極高,而且是近五十年來以文言文所寫筆記的第一流著作。
學者趙益說:「《摭憶》一書,不僅能於晚清掌故一網殆盡,尤能知其人、同其情,因此述事或不儘然,議論則往往中的。……黃氏能做到這一點,一半是本人博聞強識、深明故實之學識使然,另一半則是與其平生遭遇相關。黃氏早年入京師學堂時,變故尚未發生,猶能親睹舊清之貌;鼎革之後,又以少年雋才見賞於梁任公、樊樊山、易實甫、俞恪士、陳石遺等老輩,……瞿兌之嘗謂掌故學者,既必須學識過人,又得深受老輩薰陶,並能夠眼見許多舊時代的產物。所有這些,黃氏可以說都已具備。見聞既富,體會並深,左右逢源,遂能深造自得。」
晚清至民國,百餘年間,多少人物及往事,在「雨打風吹」下,已「風雲流散」了。而剩下為市井之所流播的,里巷之所咨嗟者,又語多不實,甚至顛倒是非,厚誣古人。例如一九三二年的「王賡獻地圖」和一九三一年「張學良伴舞失東北」一樣,鬧得滿城風雨。當時馬君武寫了〈哀瀋陽〉二首,大大地譏諷了張學良「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無獨有偶的,北平燕京大學教授鄧之誠,也以「五石」的筆名,寫了一首〈後鴛湖曲〉,大大譏刺王賡為了和陸小曼幽會而丟失地圖之事。對此,陳定山在《春申舊聞》書中就說:「九一八事變,東北五省一夕失守,報紙喧騰,謂張學良與胡蝶共舞。其實胡蝶於時已戀有聲(案:潘有聲),事變之夕,胡蝶並未離開上海,此與一二八事變,謠言陸小曼與王賡者,事出一轍。美人禍水,常被後人歪曲描畫,點綴歷史。其實:『吳亡何預西施事,一舸鴟夷浪費猜。』千古沉冤,正恨無人洗刷耳。」
歷史在於「信而有徵」,對此不實之事,吾人當為之考辨、為之翻案。「多少往事堪重數」,「重數」之目的,在求信以俟徵。孔子說:「信則吾能徵之矣」,茍若我輩今日不為之,則年遠代湮,又何以徵於後且信於後乎?書籍簡介
‧龔定庵 ‧程硯秋 ‧林庚白
‧王闓運 ‧劉喜奎 ‧張默君
‧羅振玉 ‧汪笑儂 ‧陳寅恪
‧張之洞 ‧章太炎 ‧張大千
‧辜鴻銘 ‧黃季剛 ‧蔣夢麟
‧康有為 ‧汪榮寶 ‧趙元任
‧朱祖謀 ‧白崇禧 ‧錢鍾書
‧羅癭公 ‧張宗昌 ‧葉恭綽
‧董小宛 ‧喬大壯 ‧葉公超
‧溥雪齋 ‧謝无量 ‧張愛玲

近代史雖說距離我們最近,但某種程度卻最隱晦不明。因為有太多的迷霧,有太多的人為刻意遮蔽,以致讓人感覺雖近卻又實遠,朦朦朧朧看不清。本書所寫的72篇散文,包括晚清的張之洞、章太炎、康有為,到民初的陳寅恪、張大千、張愛玲等,重新細數這些人物往事,並以全新的視角看出不同的人生風景。

作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名家推薦!
白先勇 加州大學榮退教授
董 橋 作家
陳子善 華東師大教授
許禮平 出版家
王安祈 臺大講座教授、國光劇團劇作家
朱嘉雯 臺灣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多少往事堪重數 〈代序〉

幾年前在董橋先生所主持的香港《蘋果日報》的副刊〈蘋果樹下〉寫專欄文章,起初並無主題,寫的都是些舊人舊事。之後在深圳《晶報》也開了專欄,還有廣州的《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島等地的報紙也陸續寫了一些。非常感謝香港的林道群先生、深圳的胡洪俠先生,還有其他報紙的編輯。因為是報紙的專欄,字數有限,文字必須更為簡鍊,內容必須生動,而言必有據,因此寫起來是比長文更為不易。而為讓讀者有新鮮感,題材就不限於一隅,從晚清到民國;從學人到伶人;從政治家到藝術家,包羅萬象。只要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都是我書寫的題材。
這些文章在編輯成書時,頗難分類,因此就讓它「大珠小珠落玉盤」,由讀者自己去串起。簡體書出版時挑選五十篇,繁體書增加到七十二篇。重數往事,從新發現的資料,或新的視角,確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風景!雖只是鼎臠一嚐,但也足以讓您回味無窮!
感謝兩岸三地的師長友朋的推薦,白先勇教授、董橋先生、陳子善教授、許禮平先生、王安祈教授、朱嘉雯教授,他們或是著名的小說家、作家、收藏家、掌故家、史料家、劇作家,聲名卓著,有目共睹。承蒙他們的推薦,提攜鼓舞之意,銘記在心,不敢或忘。尤其是董橋先生當年不僅提供版面,刊登拙作。在本書付梓之前,更百忙中撰寫推薦語,唯有更加精進努力,以報其厚愛之心。

※ ※ ※

歷史是由許多的人與事構成的,這些人與事可謂複雜而多端。因此面對如此情況,「秉筆」寫歷史的史家如何「直書」,一直以來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即如世稱良史的司馬遷,他書中所言的史事,鑿如目前,而這果如鑿鑿乎?實在不能不令人有此疑問。等而下之者,如「史傳」中的本紀列傳、「家傳」的事略行狀、甚至「自傳」的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等,常常不是失之於略,便是病之於蔽,甚至於詭譎虛假,顛倒是非,不一而足。
觀之史書,常常囿於成王敗寇,子為父隱,以致相互標榜,自我誇飾;甚且文過飾非,出入主奴;重之以「名分」、「名教」那一套「跋前疐後」之瞻顧與諱忌,自不免難盡所言。更難的是在是非曲直的拿捏,無法恰如其份地暢所欲言,於是在「信而有徵」的成分上,自然大打折扣。難道真的三代以來無「信」史乎?這說法固然不免有欠公允,其言也過激,然孟子早已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是歷史之不可盡信之說,其來有自矣。
晚清到民國,可說是我國有史以來之大變局,不僅是從數千年專制到新創共和的政體大改變,也是中西潮流相激相盪的時刻。其間魁儒傑士、巨蠹神奸、巾幗英妙、山市隱淪、草莽豪俊,層出不窮;他們或懷利器而通顯,或抱絕學而潛藏,或夤緣而致青雲,或孤芳而溷塵土。面對這些人與事,或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都是書寫的大好題材。
然而一般為歷史人物寫傳,多用傳主之奏摺、文集以及實錄、上諭中的有關記載。這樣的傳記,從形式到內容,總給人有種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覺,而且內容乾巴巴的,一點都不生動。倒不如稗雜者流之所記,儘可無拘無束、不瞻不徇,使人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然而這些稗雜者流之所記,也犯了一個嚴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故事隨意出入,資其裝點。因此晚清金梁在三○年代編寫《近世人物志》的前言,就有「欲考人物,僅憑正傳,既嫌過略;兼述野史,又慮傳誤;皆不必盡為信史也。」之歎。於是他花了許多氣力,用了大量時間,將翁同龢的《翁文恭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這四部號稱「晚清四大日記」中所記載的人物,按時日先後,整理排比,編成《近世人物志》。這些日記常流露出作者對所記人物的毀譽,對所發生事件之評論,如《越縵堂日記》不僅忠實記載李慈銘和樊增祥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暴露了南北兩派清流之間互相鄙視,彼此拆臺,鉤心鬥角,互不相讓的真實情景。為瞭解這些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提供難得的一手珍貴史料。吾輩若能循此線索,證之以清代檔案及清人信札等原始資料,則對晚清人物及其事蹟,當可收探驪得珠之效。
又晚清至民國,掌故隨筆一類的筆記雜著為數極多,但多為耳食之談,謬悠之說,其中能以淵博翔實及議論精闢見稱於時者,當推黃濬(秋岳)所撰的《花隨人聖盦摭憶》一書為翹楚。該書對晚清以迄民國,近百年間的諸多大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洪憲稱帝、張勳復辟均有涉及。內容不僅廣徵博引,雜採時人文集、筆記、日記、書札、公牘、密電,因作者身分的特殊且多自身經歷,耳聞目睹,議輪識見不凡,加之文筆優美,讀之有味,被認為民國筆記的前茅。掌故大家瞿兌之推崇該書謂比之於洪邁的《容齋隨筆》,絕不遜色。而該書也頗受史家陳寅恪的青睞,後來旅美學人楊聯陞、房兆楹亦極力推薦,咸認其不但史料價值極高,而且是近五十年來以文言文所寫筆記的第一流著作。
學者趙益說:「《摭憶》一書,不僅能於晚清掌故一網殆盡,尤能知其人、同其情,因此述事或不儘然,議論則往往中的。……黃氏能做到這一點,一半是本人博聞強識、深明故實之學識使然,另一半則是與其平生遭遇相關。黃氏早年入京師學堂時,變故尚未發生,猶能親睹舊清之貌;鼎革之後,又以少年雋才見賞於梁任公、樊樊山、易實甫、俞恪士、陳石遺等老輩,……瞿兌之嘗謂掌故學者,既必須學識過人,又得深受老輩薰陶,並能夠眼見許多舊時代的產物。所有這些,黃氏可以說都已具備。見聞既富,體會並深,左右逢源,遂能深造自得。」
晚清至民國,百餘年間,多少人物及往事,在「雨打風吹」下,已「風雲流散」了。而剩下為市井之所流播的,里巷之所咨嗟者,又語多不實,甚至顛倒是非,厚誣古人。例如一九三二年的「王賡獻地圖」和一九三一年「張學良伴舞失東北」一樣,鬧得滿城風雨。當時馬君武寫了〈哀瀋陽〉二首,大大地譏諷了張學良「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無獨有偶的,北平燕京大學教授鄧之誠,也以「五石」的筆名,寫了一首〈後鴛湖曲〉,大大譏刺王賡為了和陸小曼幽會而丟失地圖之事。對此,陳定山在《春申舊聞》書中就說:「九一八事變,東北五省一夕失守,報紙喧騰,謂張學良與胡蝶共舞。其實胡蝶於時已戀有聲(案:潘有聲),事變之夕,胡蝶並未離開上海,此與一二八事變,謠言陸小曼與王賡者,事出一轍。美人禍水,常被後人歪曲描畫,點綴歷史。其實:『吳亡何預西施事,一舸鴟夷浪費猜。』千古沉冤,正恨無人洗刷耳。」
歷史在於「信而有徵」,對此不實之事,吾人當為之考辨、為之翻案。「多少往事堪重數」,「重數」之目的,在求信以俟徵。孔子說:「信則吾能徵之矣」,茍若我輩今日不為之,則年遠代湮,又何以徵於後且信於後乎?

 

目次

名家推薦
多少往事堪重數 〈代序〉

「文」與「人」的糾葛
「同學」之說的誤讀
改名換姓的逃生術
細微之處見真章
共眠一舸聽秋雨
也談董小宛
季子平安否?
霸才雄筆固無倫
狂放不羈龔定庵
羅振玉與《清實錄》
王孫畫家溥雪齋
張之洞起居無節
清道人二三事
辜鴻銘的另一面
《庚子西狩叢談》的筆錄者劉治襄
世間已無沈寐叟
枉拋心力作詞人
康有為玩假古董
羅癭公與程硯秋
顛倒眾生的劉喜奎
「臣記者」的薛大可
「聯聖」方地山
由縣太爺到戲子的汪笑儂
黃季剛好罵人
忍負師門恩義
馬敘倫章太炎的師友之誼
外交世家汪榮寶
詞人本色汪東
從說書人到武俠名家的姚民哀
從名妓到官夫人的金小寶
「滑頭」企業家黃楚九?
《啼笑因緣》電影鬧雙胞的內幕
女權先聲的張竹君
風塵俠客說劉三
唐有壬死於「鋤奸團」
歐陽立徵氣節可表
楊永泰被暗殺的內幕
張宗昌重刊十三經
張宗昌贈名馬給白崇禧
鶴山才子易大厂
瀟瀟暮雨在蘇州
名士作風的謝无量
新豔秋的前塵往事
印在煙盒的廣告美女
也將柔情酬知己
林庚白算不了自己的命
感舊儒門惜此才
張默君的婚戀傳奇
冼玉清與陳寅恪
想起畫家陶元慶
淩叔華之「淩」姓考
背叛與寬容
張大千指上功夫
張大千與京劇名伶
一生數變的戴季陶
蔣夢麟「無大臣之風」
趙元任「婦唱夫隨」
頭白相逢亦惘然
畢竟是書生
詩人的歌喉何以瘖啞了
葉恭綽不上掃葉樓
因高伯雨想到陸丹林
錢鍾書也寫影射小說
易君左香江開「士多」
張愛玲夢魘紅樓
人間不復鄧糞翁
澤存藏書今何在?
盛家孫女穎若館主
葉澄衷之孫葉仲方的怪行
名士才子葉公超
追尋蘇慧廉的身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