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
滿額折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79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
但實驗才展開十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蘇珊.弗蘭克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
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
卻已上了癮……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
包括新生兒體內,都有一點塑膠。 ▉

研究顯示,早在1950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
1907年,純合成塑膠「電木」問世,人類史上首度出現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組成的合成聚合物。
1911年,「塑膠」一詞首度出現在字典中。
1941年二戰珍珠港事件後,美軍開始以塑膠取代鋁、黃銅等金屬,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開始了人類對塑膠的「啟蒙」。自此便開啟了人與塑膠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時代!
從藝術家、設計師到醫生、建築師、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六千億磅,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之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追溯了人類和塑膠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飛盤、輸血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袋、寶特瓶和信用卡這八件物品為主角,藉由各種塑膠材料的發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撞球、底片、太陽眼鏡、芭比娃娃、不沾鍋、奶瓶、保鮮膜、拋棄式針筒、運動鞋、行李箱……等,來幫助我們檢視塑膠的歷史與文化。
透過生動的奇聞軼事、整理最新科學研究和經濟報導,精采分析塑膠對我們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合成物如何衝擊我們的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人類設法使塑膠更永續而做的一切努力。

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1906年歐亨利短篇小說《聖誕禮物》中,貧窮的先生必須賣掉懷錶,才有錢買一把昂貴的玳瑁梳送給擁有美麗長髮的太太。如果當時已有量產而便宜的賽璐珞梳子,歐亨利也就沒有故事好說了。
▍1930年代以後,第一雙尼龍絲襪上市時,幾小時內就賣光,甚至因供應不足導致「尼龍暴亂」,顧客間為搶購而出現全武行的打鬥場面。
▍1950年代,塑膠製的拋棄式手套和針筒問世,在愛滋病開始流行後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
▍1960年代中期,含有DEHP的聚氯乙烯(PVC)血袋已成為民間血庫和醫院的標準配備,由於DEHP具有保存紅血球,使紅血球不崩壞的功能,至今仍未有替代品。
▍1958年,第一張塑膠信用卡問世,至今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億張卡片流通,疊起來能聳入天空112公里,相當於13座聖母峰那麼高。但它的成分,是環保人士最痛恨的PVC。
▍1961年,第一個拋棄式塑膠打火機問世,至今全球年銷量超過3.5億個,但也成為全球海灘垃圾數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煙蒂)。
▍1973年,杜邦取得寶特瓶的專利,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寶特瓶裝的可口可樂。但如今全美國一年生產720億個寶特瓶中,仍有550億個未能回收利用,這是足夠為每個美國人織出三件毛衣的聚酯纖維量,也是足夠為120萬戶家庭提供一年用電量的能源總和。(製成聚酯纖維、轉為能源發電,都是廢棄寶特瓶的重要次用途。)
▍歐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國國會在九年後2008年才通過類似法案。
▍雙酚A,常添加在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膠中,也是許多食物和飲料罐內襯的基本成分,遇到熱水和洗潔精時很容易濾出。雙酚A的作用相當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對動物健康的影響,和人類愈來愈常見的疾病相似,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過動症等神經行為性問題。

作者簡介

蘇珊.弗蘭克Susan Freinkel
於美國衛斯理大學研讀歷史、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新聞,長期為美國《紐約時報》、《探索》和《健康》等知名報章雜誌撰稿,擅長論述科學、文化和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興趣廣泛,從減重、狂牛病、維他命治療到藍玫瑰等議題,均有涉獵。她的上一本著作《The American Chestnut》曾被美國暢銷家被瑪麗‧羅區讚譽是「一本完美的書」,並獲得2008年全美戶外圖書獎。費時兩年,研讀上千篇論文和報導,並進行大量深入訪談,方完成此書《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譯者簡介
達娃
有《手斧男孩》、《失控的進步》、《全球暖化文明史》、《松林少年的追尋》、《追蹤師的足跡》(以上皆野人文化出版)、《無量之網》、《失靈的大地》等書籍。2007年譯完《追蹤師的足跡》後,赴美前往「追蹤師學校」學習,成為靈境追尋保護者。2012年與同樣師承追蹤師學校的夫婿在臺灣創辦「七世代自然生活學校」,透過教導各種原始技能及靈境追尋,協助人們重拾與大地的連結。

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幼教碩士,有教學及編輯經驗,並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運動改造大腦》、《大腦改造身材、打造健康》、《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追蹤師套書》、《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開啟你的正向天賦》、《環保一年不會死》(以上皆野人文化出版)、《瑜伽解剖書》(大家出版)等。多年前開始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包括隨身攜帶購物袋、養成用廢水沖馬桶的習慣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樂讀推薦】
李俊璋(成大微量環境毒物中心主任)、林志清(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前總經理)、南方朔(作家)、胡忠信(資深政治評論家)、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強力推薦

【國際書評】

誰會想到梳子、飛盤和打火機會有如此秘密的歷史和如此擾人的未來?蘇珊‧弗蘭克這本令人停不下手的書,整合了歷史、科學和文化,使我們得以了解自己一手創造且成為人類生命一部分的塑膠世界。雖然我們得擔心塑膠會長耐久存數百年,但《塑膠》一書值得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
──Raj Patel,《價格戰爭》作者

蘇珊‧弗蘭克的書大幅增加了我對塑膠渴望的愛與恨。真是好讀的一本書,內容精確、聰明、充滿啟發,而且和塑膠一樣非常誘人。
──Karim Rashid,塑膠設計師

處在這個充斥著虛偽的塑膠垃圾,一個人類史上幾乎不曾有過的世界中,蘇珊‧弗蘭克這本關於塑膠的書出現得及時,而且真實不虛。我很肯定,沒有動物或小孩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受害,反而很多動物和小孩可能因而獲救,感謝她勤奮的努力。
──Alan Weisman,《沒有我們的世界》作者

塑膠無所不在,蘇珊‧弗蘭克解釋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本書筆觸優雅,充滿新訊息。
──Elizabeth Kolber,《一場大災難的野外記錄》作者

對於任何想知道社會如何充斥著塑膠,又想要對此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好讀的書。
──Annie Leonard,《東西的故事》作者

原來塑膠不僅會造成環境危害,也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買這本書(用現金)。
──Bill McKibben),《新地球》作者,氣候運動組織350.org創辦人

【推薦1】
▉以科學、求真的態度,終結生活中的隱形殺手

──李俊璋(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

在塑化劑事件發生後,我常對學生說我花了11年的時間針對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進行全面性的研究,研究內容從臺灣數十條河川環境中水體、底泥及魚體的濃度調查,到塑化劑暴露對孕婦及其胎兒之健康影響、性早熟女童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檢測與家戶灰塵暴露之相關性研究、男性不孕症與鄰苯二甲酸酯暴露之相關性及影響機制探討,進行這些研究的目的在於希望利用科學的數據,來說明在生活中的隱形殺手,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希望藉著這些研究結果,喚醒民眾一起來捍衛自己及下一代的健康。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一書,作者從前言就開始當頭棒喝的告訴讀者,塑膠已經充斥在生活當中,全書鉅細靡遺的敘述塑膠的起源及發展歷史,亦述及塑化劑之相關研究結果,作者文獻收集整理之精準更令人驚訝。此外,由塑膠之回收至最後一章讓讀者深思「綠色的定義」,以及瞭解地球才是所有財富的真實來源。作者在書中展現以科學求真的態度,收集豐富的研究文獻與史料,說明塑膠的演進與歷史,亦用環境研究數據說明塑膠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危害。若我們再不覺醒,化領悟為行動,將難以建立一個安全、永續的未來。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起而行動,不要再視而不見,以便將生活中的隱形殺手逐出生活環境。

 


【推薦2】
▉客觀全面,盡量小心但不過度擔心
──林志清(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前總經理)

塑膠和人類相處已超過百年,近十年來,塑膠材料的使用量成長更加迅速,等同於廿世紀使用量的總和。我們幾乎沒有一刻能離開它,包括我們現在使用的筆、身上的手機、桌上的電腦、眼鏡……等,數不完。它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但也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
本書中有許多的建議,如何降低對地球環境的衝擊,同時也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因此我推薦每個人都能閱讀此書,對塑膠材料和它的添加劑有所了解,能做到謹慎小心使用,但不用過度擔心。作者收集千篇以上的資料,同時也參觀了石化廠、塑膠加工廠、回收處理廠和禁用塑膠的會議和活動。將大量的資料整理成書,真是難能可貴,實值大家的參考。
書中從生活中離不開塑膠談起,到石化產業的興起。塑膠原料是使用石化業的副產品乙烯、丙烯,聚合而成PE、PP等。這些副產品原來是廢料要燒掉的,經由化學家的努力,將它聚合成塑膠原料。而塑膠原料只占我們使用石油量的很小部份。作者以很客觀的立場,將塑膠的好處、壞處和正反面的意見,都有詳細的說明。最後讓消費者自己去做選擇。
我在塑膠工業工作了三十多年,當然了解到,我們必須回收再利用任何使用過的塑膠。同時為了降低由原油而來的塑膠原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及氣候變遷,我們必須研發改由生質材料(可再生的植物來源)來製造塑膠原料。在本書中都有詳細說明其過程。
我非常佩服作者能收集這麼多的資料,而且是以一般消費者都能了解的方式來寫作。我更建議環保團體和政府機關(中央和地方),都能參考本書的資料,使我們能安全使用塑膠製品,同時也降低對地球環境的衝擊。

 

【推薦3】
▉永續的課題
──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工業革命短短數百年,造就現今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禍害。塑膠製品更是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與生理。所以解決塑膠問題是當前的重要課題。野人文化出版的《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我的心。從梳子到醫療器材,從拋棄式到回收與再利用,解決塑膠問題、環保問題,就必須要有如此的認識。這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尤其臺灣的環境更需要這本書籍來讓大家認識塑膠的汙染與危害。除了泛用性塑膠之外,也讓大家了解還有別的選擇,就是生物可分解塑膠,可以解決環境汙染並永續經營臺灣。期待著更多的讀者來分享書中的故事。

 

【推薦4】
▉不只是塑化劑,而是人生已被塑化!
──南方朔(作家)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在塑化劑風暴已使得人們聞塑兒色變的此刻,它以堅強的事實、流暢的文筆,把近百年來人類對塑膠這種物質,如何一步步的上癮的過程娓娓道來,它也警示人們塑化劑風暴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現在的人,早已陷入了一種塑化的人生。
五月份,臺灣出現塑化劑風暴,原來過去二、三十年,臺灣業者為了貪圖降低成本的便宜,竟然將必須由精製棕櫚油製造的起雲劑(Clouding Agents),用工業用的塑化劑來冒充,混用在各類食品中,而應該為食品業把關的政府也顢頇無能,這使得整個臺灣的食品、飲料、健康食品等幾乎全面淪陷。臺灣的食品塑化劑,不但淹沒了臺灣本身,更透過商品出口擴延到港澳、中國大陸、東南亞,甚至歐美。臺灣商品的安全一向有國際評價,但塑化劑風暴,已使所謂的「黑心商品」之名,由中國大陸被移轉到了臺灣,國際媒體在報導此事時,已稱它是近年來全球最嚴重的「食品安全醜聞」。
臺灣的塑化劑風暴,最主要的腳色成分乃是「對苯二甲酸二酯」(DEHP)。在近代聚合物化學裡,使用最廣泛的乃是聚氯乙烯(PVC)。聚氯乙烯很容易與其他分子結合,而產生各種新用途的材料。添加DEHP對物質的均勻柔軟上有極大的作用,例如醫學器材上的點滴管、各種軟管、新生嬰兒器材、血袋,甚至如葉克膜等都大量用到,其他如防火劑、防水劑、化妝藥物等也都大量使用。但近代化學醫學已察覺這種DEHP實質上具有環境荷爾蒙的特性,它的分子構造會對內分泌的腺體系統發出訊息,干擾到內分泌系統,暴露在DEHP下的男子,容易造成隱睪症、精蟲數目減少、陽具短小、尿道下裂,甚至不孕等病態現象,而女子方面則容易造成乳房早熟、子宮腫瘤等現象。以前的人認為暴露在有害物質下,都以劑量為準,而對DEHP的研究則發現劑量並非唯一的標準,暴露的時間如果是在生長期,效果就會很明顯,而且它對內分泌的干擾甚至可能造成跨代遺傳。上述這些症狀還是暴露在工業DEHP的結果,而臺灣的塑化劑風暴,乃是把這種物質直接吃進胃裡,怪不得已有人懷疑,近年來臺灣生育率已降到全球最低,這是不是塑化劑所致?有些父母發覺到他們的男嬰正常情況下,小雞雞會有一、兩公分,現在怎麼只有小花生米那麼一點點,這是不是塑化劑的飲料、
食品及營養品所致?
最近臺灣的塑化劑風暴已進入起訴審判和登記求償的階段。臺灣從日治時代起,在食品加工上即已漸次發展,化學工業和化學的醫學研究經多年發展已有一定基礎,這樣的社會居然會出現塑化劑風暴,這實在是臺灣食品加工業之恥。而現在塑化劑風暴既然已經發生,我們但願政府及學界能有懍於這次教訓,做好下述兩件事:
(一) 乃是我們期望政府的司法體系,能透過起訴與審判,在司法過程中廣泛的邀請食品業者、食品安全機構與學者廣泛參與。透過審判而讓整個塑化劑問題能夠有更徹底的理解,臺灣的塑化劑風暴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從工業塑化劑的製造,非法摻用到食品中,必然有著整個機制在運作。透過專業的聽證與審判,才有可能理解整個運作的機制,對往後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教訓和經驗。
(二) 臺灣的食品飲料界混用塑化劑長達二、三十年,這麼漫長的時間,相信已使得臺灣成了DEHP的生理即病理研究的樣板,已值得臺灣醫學界投注精神去加以研究,這也是塑化劑風暴將來求償所必須。全世界不可能有第二個地方那麼長期的食用DEHP,相信好好的研究,必能對塑化劑的毒害做出學術研究的重大貢獻。

而對臺灣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這次塑化劑風暴,也的確顯示出,人們應該警惕到,我們其實早已生存在一個充分被塑化的時代。不論所謂的塑膠時代到底始於何時,當一九二○至三○年代,聚合物化學與當時新興的石化工業結合後,所謂的塑膠時代即快速發展,新的聚合物也不斷出現。在一九六○年,一般美國人一年只消耗時三公斤塑膠產品,現在則每人一年消耗一百卅六公斤,塑膠這種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大量、廉價、產品推陳出新、可仿製各類天然材料等特性,它很快就創造出了無物不塑的新文明,它也是這個用後即丟的時代最大的項目。以前一九七○年代我們在學校讀高分子聚合物化學時,正是塑膠產業快速發展、塑化材料快速創新的時代,人們都相信塑膠時代乃是材料科學進展一日千里、各類塑膠製造品不斷出現,人們真的相信塑膠工業的發展真的可以解決天然材料不足、許多東西難免匱乏的難題。正是人們對塑膠時代有著這樣的想像,塑膠製品才開始大量侵入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中,今天我們上午起床,即可發現我們一天的生活軌跡,幾乎很少項目能夠離得開塑膠,由於高度依賴併依賴到彷彿上了癮,人們突然發現到這個塑膠文明已使人陷入到一種兩難的困境中,一方面人們享用到它所帶來的富足方便,但另方面卻也必須負起它所造成的環境成本,甚至到現在已察覺到,但尚不是完全明瞭的毒害。人們到現在似乎已體會到塑膠時代不是原本以為的那麼光鮮亮麗,它的另一面充滿了各類風險。
因此,在臺灣塑化劑風暴的此刻,我們似乎已應該對生命被塑化這種趨勢現象多做一些反省了。對個人,是不是在個人的生活塑膠用品上多做一些約束與自我管理;對政府則是否應對塑膠產品多做出一些規範;而對公衛醫學界,是否應利用這起塑化劑風暴,強化這方面的追蹤研究,只有強化研究,對塑化劑的生理病理多了解,才對臺灣自己有意義,也對人類能做出貢獻,塑化劑食品淹沒全臺灣的教訓,也才有意義。臺灣塑膠品氾濫,人們用後即丟的習慣早已養成,現在已到了改變恨晚的時候!


 

目次

▉前言:塑膠村 ▉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但實驗才展開十秒,
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
--------------------------------------------------------------------------------------------------------------------------
◆快樂的騙子
◆疆界無限的「塑膠界」
◆第三美麗的名詞
◆塑膠村實物教學

▉第一章 超越自然──從梳子談塑膠的啟蒙 ▉
【物件主角:梳子
【塑膠主角:賽璐珞(celluloid),仿如纖維素(cellulose)
【物件配角:檯球(早期撞球)、底片、尼龍絲襪
【塑膠配角:電木、尼龍、鐵氟龍、克維拉(防彈布料)
【本章關鍵字:材料烏托邦、歐.亨利短篇小說〈聖誕禮物〉、杜邦公司、原子彈
--------------------------------------------------------------------------------------------------------------------------
◆友好的碳氫分子
◆拯救大象、玳瑁,和平民
◆解除消費渴望的痛苦
◆材料的烏托邦
◆消費者的國度


▉第二章 平民的皇座──從椅子談塑膠對工藝設計史的影響 ▉
【物件主角:椅子
【塑膠主角:拜杜爾(Baydur,聚氨酯發泡塑膠),由拜耳(Bayer)公司製造的完美塑膠
【物件配角:特百惠保鮮盒、單體椅、塑膠水桶、潘頓椅、麥托椅、路易魂
【塑膠配角:聚丙烯(PP)、高流動性極耐工程塑料(Ultradur)
【本章關鍵字:丹麥設計師維諾潘頓(設計了S型的潘頓椅)、藝術設計、
比爾亞當斯(亞當斯家具創辦人)、伊姆斯夫婦(Ray & Charles Eames,
創造第一款形象塑膠椅)、義大利的卡特爾公司(Kartell,創造世上第
一個塑膠水桶)、康斯坦丁‧葛契奇(Z型麥托椅設計師)、菲力普‧
史塔克(「路易魂」設計師)
--------------------------------------------------------------------------------------------------------------------------
◆表達創意的最佳材料
◆塑膠樂天主義
◆尋找設計界的聖杯
◆無國界單體椅
◆難以分解的塑膠信念
◆廉價到缺乏靈魂
◆讓人又愛又憎的雙面夥伴


▉第三章 飛越塑膠村──從飛盤談玩具工業和塑膠的製程 ▉
【物件主角:飛盤
【塑膠主角:聚乙烯,世界上最常用的聚合物
【物件配角:芭比娃娃、呼拉圈、夾鏈保鮮袋
【塑膠配角:聚苯乙烯「斯泰隆」(Styron)、熱塑性塑膠、
【本章關鍵字:陶氏化學公司、惠姆歐企業(WHAM-O)、標準石油、
約翰‧洛克菲(標準石油公司負責人)、中國珠江三角洲、中國勞工守護團體
--------------------------------------------------------------------------------------------------------------------------
◆嬰兒潮帶來玩具潮
◆石化工業趨動了塑膠工業
◆聚乙烯的五大家族
◆參訪聚乙烯帝國:陶氏化學
◆原塑料的貿易平衡變奏曲
◆塑膠科技的手工王國:中國
◆全球經濟每天都在變

▉第四章 「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從點滴袋談塑膠對醫療的影響 ▉
【物件主角:點滴袋
【塑膠主角:鄰苯二甲酸鹽(例如DEHP)、聚氯乙烯PVC(醫療設備最常用的塑料)
【物件配角:拋棄式針筒、新生兒保溫箱、葉克膜人工心肺機
【塑膠配角:戴奧辛、雙酚A(BPA)
【本章關鍵字:醫療奇蹟、惡魔的原塑料、環境荷爾蒙、二手毒藥、塑化劑、隱睪症、
尿道下裂、內分泌失調、環保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鹽症候群、保鮮膜
--------------------------------------------------------------------------------------------------------------------------
◆惡魔的原塑料:聚氯乙烯
◆為何醫生愈來愈愛用塑膠
◆二手毒藥
◆內分泌干擾素:雙酚A
◆無所不在的抗雄性素:DEHP
◆大腦是最大的性器官
◆有關聯,但沒有因果證據
◆化學嫌疑犯應先假設有罪
◆替代物還是塑膠
◆如果母奶含有雙酚A……


▉第五章 到錯地方──從塑膠打火機談海洋塑膠垃圾 ▉
【物件主角:拋棄式打火機
【塑膠主角:聚甲醛樹脂
【物件配角:微型垃圾、原子筆、刮鬍刀
【塑膠配角:烷基酚、多氯聯苯(PCB)、聚碳酸酯
【本章關鍵字:中途島、黑背信天翁、食物鏈、海洋塑膠垃圾汙染、一次性塑膠用品、
海洋生物、用過即丟(拋棄式生活風格)、微碎片、海綿效應、《寂靜的春天》
--------------------------------------------------------------------------------------------------------------------------
◆海洋公共財
◆拋棄式生活
◆緩慢而永恆的葬禮
◆用過即丟上癮症
◆垃圾漩渦
◆甲的毒藥,乙的禮物
◆從海洋回到餐桌上
◆一次性的物我關係


▉第六章 袋子的戰爭──從塑膠袋談拋棄式生活風格 ▉
【物件主角:購物塑膠袋
【塑膠主角:聚乙烯
【物件配角:紙袋
【本章關鍵字:背心袋、美孚石油、零垃圾、廢棄物管理、塑膠袋稅、一次性使用vs.再使用、塑膠袋回收
--------------------------------------------------------------------------------------------------------------------------
◆攻克結帳櫃臺
◆零廢棄物運動
◆禁用或收費
◆換來更多紙袋
◆紙袋更不環保?
◆回收是罪惡感的橡皮擦
◆為便利付費
◆資源回收是社會規範


▉第七章 完成資源循環──從寶特瓶談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 ▉
【物件主角:寶特瓶
【塑膠主角: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物件配角:植物寶特瓶、聚酯纖維衣服和地毯
【塑膠配角:聚酯纖維(布料)、乙二醇
【本章關鍵字:資源回收、國際通用回收編碼、環保3R(減量、回收、再利用)、退瓶法案、
瓶罐押金、中國再生塑料、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垃圾變能源、永續包裝聯盟、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瓶到瓶(bottle-to-bottle)封閉循環再生工廠、
植物性塑膠瓶(PlantBottle)
--------------------------------------------------------------------------------------------------------------------------
◆寶特瓶的回收矛盾
◆低科技分類
◆廢塑膠的流向
◆降級回收
◆押瓶法攻防戰
◆生產者延伸責任
◆從搖籃到搖籃


▉第八章 綠色的定義──從信用卡談塑膠的未來 ▉
【物件主角:信用卡
【塑膠主角:聚氯乙烯
【物件配角:會員卡、現金卡
【塑膠配角:生質塑膠聚乳酸(PLA)、甘蔗乙醇、英吉爾(Ingeo)天然塑膠、
聚羥基烷酯(PHA)、Mirel生質塑膠
【本章關鍵字:大來卡、生質塑膠、生命週期思考法、環保女士(生活一年不碰塑膠)
--------------------------------------------------------------------------------------------------------------------------
◆綠色塑膠
◆生命週期思考練習
◆「培養」塑膠
◆可生物降解
◆沒有塑膠的生活
◆重建健康的關係


▉後記:一座塑膠橋▉
【演出角色】──最容易遇見的塑膠製品(依常見程度排序)
【致謝】
【名詞中英對照】
【推薦】
◆以科學、求真的態度,終結生活中的隱形殺手──李俊璋(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
◆客觀全面,盡量小心但不過度擔心──林志清(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
◆永續的課題──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不只是塑化劑,而是人生已被塑化! ──南方朔(作家)

書摘/試閱

■【前言】
塑膠村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但實驗才展開十秒,
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


一九五○年,費城一家玩具公司為電動火車玩家開發了新的附件產品,一種按下即接合的塑膠建築配件,可用來組成所謂的美國塑膠村(Plasticville)。配件中還有多組可供選用移居到小鎮的「塑膠人」偶。
塑膠村原本只是個懶洋洋的鄉間小鎮,火車搖搖擺擺晃過紅色的穀倉駛進小村,村中有舒適鱈角風格建築、警察局、消防隊、學校及一座有尖頂的典雅白教堂。多年後,整條產品線擴展成大片熙攘忙碌的住宅區,有殖民風格的兩層樓房、分層的長形平房,還有一條大街,街上有銀行、五金加藥妝店的雜貨店、現代超市、兩層樓醫院、一棟仿費城古蹟獨立會堂的市政府大樓。最後,塑膠村甚至還有自己的免下車汽車旅館、機場和電視台WPLA。
當然,今天我們全都住在塑膠村中。但是在我決定要一整天不碰任何塑膠製品之前,實在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到底有多麼塑膠。實驗的那一天才展開十秒鐘,我立刻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因為在我拖著腳步睡眼惺忪地走進浴室時發現:馬桶座是塑膠做的。我立即修改計畫,改花一整天寫下所有觸摸到的塑膠製品。
我在四十五分鐘內填滿了筆記簿的一整頁(簿子本身就必須被分類到部分塑膠類,因為它有尼龍裝訂,我那削尖的二號鉛筆也有一層黃色壓克力顏料)。在清晨例行活動中,我寫下的物件有:鬧鐘、彈簧床、暖墊、眼鏡、馬桶座、牙刷、牙膏管及蓋子、壁紙、人造石流理台、插電茶壺、冰箱門把、冷凍草莓的袋子、剪刀把手、優格罐、蜂蜜罐蓋、果汁壺、牛奶瓶、礦泉水瓶、肉桂粉罐蓋、麵包袋、茶盒外包裝玻璃紙、茶包袋、保溫瓶、鍋鏟把手、洗碗精瓶、碗、砧板、三明治袋、電腦、絨毛運動衫、運動內衣、瑜珈褲、運動鞋、貓飼料的容器、舀飼料的量杯、蹓狗皮帶、隨身聽、報紙袋、掉落在人行道上的一包美乃滋袋、垃圾桶。
女兒看著清單快速加長,睜大眼睛喊著「哇!」
到了晚上,我填滿了四頁筆記本。我的規則是每一物件只記錄一次,就算碰過多次的物件,如冰箱門把也一樣。要不然,我可能會把整本筆記都填滿。就這樣,我在清單上列出了一百九十六種物件,其中包括大如廂式休旅車的儀表板(其實,車內的整個內部裝潢都是塑膠)等物件,小到在午餐切來吃的蘋果上貼的橢圓小標籤。毫不意外的是,包裝材料占了清單的一大部分。
我從不認為自己的生活特別充滿了塑膠。我住在一棟近百年的房子,喜歡天然布料、老家具、自己手工烹煮的食物。我家的塑膠製品可說是比一般美國人少,但主要是為了美感而非政治因素。是我糊塗了嗎?隔天我記錄了每一件我接觸到的非塑膠物件。到上床時間,我在筆記本中記錄了一百零二項物件,使我的塑膠/非塑膠比例達將近二比一。我在這天第一個小時接觸的物件包括:
棉質床單、木地板、衛生紙、瓷龍頭、草莓、芒果、花崗石流理臺、不銹鋼湯匙、不銹鋼水龍頭、餐巾紙、紙板蛋盒、雞蛋、柳橙汁、鋁製派盤、羊毛地毯、玻璃奶油碟、鑄鐵煎鍋、糖漿罐、麵包用木砧板、麵包、鋁製濾網、瓷器餐盤、玻璃杯、玻璃製門把、棉襪、木製餐桌、狗的金屬套索項圈、土壤、樹葉、小樹枝、木棒、草(以及我若沒有用塑膠袋就會摸到我的狗在落葉、樹枝和草皮上遺留的便便)……
奇怪的是,我覺得記錄非塑膠物件清單不僅比較困難,而且很無聊。由於我決定不重複記錄同一物件,在寫下第一批項目後,變化就不大了,至少和塑膠類比起來是如此:木材、毛料、玻璃、石材、金屬、食物。進一步濃縮後,只剩下動物、植物、礦物。這些基本分類差不多包含了清單上的所有項目。反觀,塑膠的清單包含了各式各樣豐富的材料,令人眼花撩亂的合成物不僅構成了現代生活中龐大的部分,而且出乎意料的不顯眼。
我仔細衡量過生活中冗長的塑膠清單後,發覺自己對塑膠幾乎一無所知。塑膠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我的生活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充斥著合成物品?審視著清單,我看到其中有使生活更輕鬆方便的塑膠產品,包括快乾衣物、家電用品、裝狗大便的塑膠袋,還有那些我知道能輕易放棄的塑膠物件,包括保麗龍杯、三明治袋、不沾鍋等。
我從未仔細觀察過塑膠村中的生活,但是新聞報導的有毒玩具、嬰兒奶瓶等,似乎說明了塑膠生活要付出的代價超過了益處。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不知情地讓子女暴露在會影響生理發育與健康的化學物質中。我從女兒上幼稚園開始就擺在她的午餐盒中的硬式塑膠水瓶,已證實會滲出仿雌激素的化學物質。這難道是她九歲時乳房就開始發育的原因?我很快又想到許多問題。我勤勉地放到回收筒中的塑膠製品都到哪裡去了?我丟掉的東西是否流落到遙遠的海洋中,漂流在廣大的塑膠垃圾潮之中?某處的海豹是否因為我丟棄的塑膠瓶蓋而哽咽窒息?我該停止使用塑膠購物袋嗎?汽水瓶真的會比我的孩子和我更長壽嗎?這一切要緊嗎?我該在乎嗎?生活在塑膠村到底意味著什麼?


◆快樂的騙子

塑膠一詞本身就會引發困惑。我們以單數型式將所有人造物質通稱為塑膠,但塑膠其實有幾千萬種。它們並不是由各種物質組成的單一家族,而是多種相關物類的集合。
我拜訪了位在紐約的材料連結(Material ConneXion)公司,這是個供設計師思考其產品要使用什麼材料製成的顧問公司暨材料資料庫。我在這裡藉機一瞥了塑膠一詞所含括近乎無止境的可能性。創辦人把這裡形容為「新材料的可愛動物園區」。在瀏覽數千種現有的塑膠時,我果然覺得自己處在一個觸覺和視覺的仙境中。有一片壓克力厚板看起來像是純淨凝結的瀑布;珠寶色澤的膠團使人忍不住想要捏它一把;看起來、摸起來像老人皮膚的膚色布料(一位職員說:「好噁心,我永遠也不想穿上那種東西」),還有各種假皮革、綠網、灰絨毯、仿草葉,能記憶折疊方式的布料,及能吸收太陽能並將能量轉移到著裝者身上的布料。我看到各種板塊,模仿了紋理細緻的大理石、煙燻黃寶石、晦暗的水泥、斑點花崗岩、有木紋的木材。我觸摸了各種表面,有霧面的、光亮的、凹凸不平的、砂紙般的、毛茸茸的、黏濕的、羽狀的、冰冷如金屬的、如皮膚般溫暖有彈性的。
但是塑膠不一定要是材料連結公司裡奇特展示的一部分,才能令人感到驚豔。即使是尼龍這樣常見的塑膠都能具有令人發出「哇!」的可能性。製成降落傘時它能變得細緻如絲,織成褲襪時獨具伸展性,製成牙刷時能硬如鬃刷,做成魔鬼氈時又濃密如毛。《美麗家居》(House Beautiful)雜誌對這樣的變化心醉神迷,在一九四七年將一篇文章命題為〈尼龍……快樂的騙子〉。
不論所有塑膠彼此間差異多大,都有一共通處,即它們都是聚合物(polymer),在希臘文的意思是許多組件。聚合物是由數千個所謂單體(monomer,希臘文意為單一組件)的原子單位組成長鏈後,彼此連結成巨大的分子。和水這種只由微不足道的一氧二氫原子組成密實的微小物質分子比起來,聚合物實在是大得無稽。
聚合物能含有上萬個單體,組成的鏈之長,使科學家在多年來一直爭辯著它們是否能被界定為單一分子。有位化學家說,若是如此,你乾脆隨意主張「在非洲某處發現一隻大象,長四百五十公尺,高九十公尺。」但聚合物分子確實存在,而且其巨大體型為塑膠提供重要的特性—可塑性。比起單一珠子或幾粒珠子可供操弄的方式,想像一長串珠子能被拉扯、伸展、相疊或纏繞的方式有多少。珠串的長度和排列方式決定了聚合物的特性,包括強度、耐用度、清晰度、彈性和伸縮性。鏈子擠縮一起能製造用來裝洗潔精所需堅硬耐用的塑膠瓶。鏈子間有寬廣空間的,則能製造較有彈性的瓶子,最適合用來裝需要擠壓的蕃茄醬。


◆疆界無限的「塑膠界」

人們常說我們生活在塑膠的時代。但我們究竟在何時不知不覺地進入這個時代?有人說一切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發明家開始從植物中尋找具有可塑性的新半合成化合物,用來取代如象牙這類日漸稀少的天然材料。有人則將時間定在一九○七年,當時比利時的流亡者李歐‧貝克蘭(Leo Baekland)製造出電木(Bakelite),世界上第一個由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分子所組成的完全合成聚合物。藉由這項發明,電木公司(Bakelite Corporation)自誇人類超越了自然世界中動物界、礦物界和植物界的典型分類法。現在我們擁有了「第四界,而且其疆界無限。」
你也可以將塑膠的啟蒙定在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不久,負責供應美國軍隊戰場用品的公司主管倡議以塑膠取代鋁、黃銅和其他具戰略價值的金屬。7 二次世界大戰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今日所知的許多主要塑膠,包括聚乙烯、尼龍、丙烯酸、保麗龍等,都在戰爭期間收到第一張上戰場的訂單。工業界為了達到軍方需求而大幅增產塑膠之後,自然而然地化劍為犁,把合成物轉化為各種塑膠製品。如早期一家塑膠公司主管的回顧,到了戰爭末期,顯然「原本完全沒有塑膠製品的存在,但現在一切都將轉變為塑膠。」塑膠在此時真正開始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悄悄地進入我們的房子、車子、衣服、娛樂、工作,甚至身體之內。
塑膠一項接著一項產品、一個接著一個市場地挑戰了傳統材料,並且獲勝,取代了汽車中的鋼鐵、包裝中的紙材與玻璃,以及家具中的木材。現在就連阿米西人的馬車也有部分是以玻璃纖維的強化塑膠纖維製成。到了一九七九年,塑膠製品的產量已超過鋼鐵。塑膠在短得驚人的時間內,成為現在生活的骨架、結締組織及滑溜的外表。
塑膠確實無可置辯地具有勝於天然材料的優勢。但這還不足以說明它怎會突然之間無所不在。隨石化工業的興起,當發明新聚合物的化學公司在一九二○至三○年代間,開始與控制生產這些聚合物關鍵原料的石化工業巨獸結合後,塑膠村不僅變得有可能,甚至是必然的。
煉油廠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地運作,持續不斷地生產著必須棄置的副產品,如乙烯氣。若能為這種氣體找到用途,副產品就能成為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如兩位英國化學家於一九三○年代初期所發現,乙烯可製成聚乙烯聚合物,也就是現在廣泛使用的包裝材料。另一項副產品丙烯則能在重新配置後,做為聚丙烯的原料,即優格的杯子、可微波的餐盤及愈來愈廣泛使用的包裝材料。另一種副產品丙烯腈能做成壓克力纖維,使這個合成世代的經典象徵─人工草皮得以問世。
塑膠是石化工業中的一小部分,在我們消耗的石化原料中只占了微小部分。但是石化工業的經濟動力驅動了塑膠村的興起。如環境保護人士巴瑞‧康曼爾(Barry Commoner)所言:「石油化學工序具有自身的內在邏輯,使每一新工序產生一股強烈趨勢,即迅速增產更多產品來取代既有產品。」源源不絕的石油發動的不僅是汽車,也是整個以消耗由塑膠製成之新產品為基礎的文化。走入塑膠村的舉動並非思考後的決定,也不是某種經濟大危機或政治辯論後的結果。它也沒有考慮到社會福利、環境衝擊,或在其有效年限之後該拿這些塑膠製品怎麼辦。塑膠允諾的是廉價而豐盛的物資,這在人類歷史上可曾是件壞事?難怪我們會對塑膠上癮,或者說是對塑膠帶來的便利、舒適、安全、穩定、樂趣及輕薄成癮。
世界的年度塑膠消耗量在過去七十年間持續穩定上升,從一九四○年代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的每年二千七百億公斤。我們其實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在一九六○年,一般美國人消耗約十三公斤塑膠產品。今天,我們每人一年消耗超過一百三十六公斤的塑膠,製造近四千億美元的銷售量。這可是閃電般的快速成長,一位工業專家聲稱塑膠是「二十世紀最浩大的商業故事。」


◆第三美麗的名詞

塑膠的迅速擴散及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驚人程度,說明塑膠與人之間存在著深層而持久的關係。但我們對塑膠的感受卻混雜了倚賴和不信任感,類似成癮者對成癮物質的感受。最初,我們沉溺於科學家創造的神奇饗宴中,享受他們從碳、水和空氣及其他物質中創造出一種接一種的神奇材料。一位女士在一九三六年參觀過杜邦(Du Pont)在德州舉辦的化學神奇世界(Wonder World of Chemistry)博覽會後,滔滔地說著:「杜邦改善自然的方式太棒了。」幾年後,人們告訴市調人員他們認為玻璃紙(cellophane)是英文中,繼母親及記憶之後,第三美麗的名詞。在這份迷戀中,我們決定只相信這位現代新夥伴最美好的一面。塑膠宣告了材料自由的新時代,使人從自然的吝嗇掌控中解脫。在塑膠時代,原物料將不會短缺,也不會因為木頭的死板或金屬的導電性等天然材料的天生特性而受限。合成物將可取代、甚至精準模仿稀有貴重金屬。塑膠愛慕人士預測塑膠將為我們帶來更乾淨明亮的世界,人人都可在其中享有「普遍平等的奢華」。
我們對聚合物的癡狂究竟何時開始消退,實在很難說,但是在一九六七年當電影《畢業生》上映時,這股癡狂已經消失了。在某個時期,在大量的塑膠粉紅鶴、乙烯塑膠外牆板、人造皮鞋等產品的助長之下,塑膠朝便宜仿製品行進的強烈趨勢,終於使塑膠變成了廉價的替代品。所以在電影中,當友人把班傑明‧布拉達克(Benjamin Braddock)拉到一旁給他生涯建議:「我要說的只有這個……塑膠!」時,觀眾完全明白為何班傑明對此建議非常反感。塑膠一詞不再給人無限可能的遐想,而只是一種乏味、沉悶的未來,就和羅賓森太太的微笑一樣虛假。
今日我們所仰賴的其他材料幾乎都沒有這種負面聯想,也不會引發這般發自肺腑的厭惡感。諾曼‧梅勒(Normal Mailer)將此厭惡感稱為「宇宙中一股不受控制的惡力……等於是社會中的癌症。」我們或許創造了塑膠,但它在某種根本層次上仍是個異類,會永遠被視為「不自然」(雖然和水泥、紙或鋼鐵等其他任何人工製成的材料比起來,它並沒有更不自然)。或許原因之一是它超自然的耐用性。塑膠不像傳統材料那樣,在對人類有意義時的時間範圍內,它既不會溶化、生銹,也不會分解。那些漫長的聚合物鏈被設計成歷久不衰,這意味著我們所製造的塑膠,不論是變成了垃圾、海床上的碎屑或掩埋場底層,至今大都仍與我們同在。人類或許會在明天消失於地球表面,但我們所製造的許多塑膠將持續存在幾百年。


◆塑膠村實物教學

這本書追溯了我們與塑膠的曲折關係,從最初的狂喜擁抱,到後來幻想全失,直到今日冷漠和困惑的複雜情緒。在人類為自身需求打造物質世界的漫長計畫中,人與塑膠的故事就在這變革最大的世紀中上演。故事的範疇非常廣大,但內容卻也熟悉得驚人,因為情節裡充滿了我們每天使用的物件。我從中選擇八種物件,即梳子、椅子、飛盤、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購物袋、寶特瓶和信用卡,來幫助我敘述塑膠的故事。塑膠村捲入了現代生活中那張既是奇蹟也是危害的材料之網中,而上述每個物件都是一堂實物教學,闡述了生活在塑膠村的意義為何。透過這些物件,我檢視了塑膠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塑膠製品的生成。我探討了塑膠的政治學,以及合成物如何影響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我們在使塑膠的生產與處置更永續的作為上所付出的努力。我希望這一切能使我們更了解自己與塑膠的關係,並且在眾人的努力下啟發如何使塑膠變得更健康的方法。
我為何決定要專注於這些常見的小東西上?它們不像那些能自我修護或導電的智慧塑膠,不是使人眼花撩亂的先進聚合物科學正在推展的物件,因為這些智慧物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義不大。我也選擇不探討諸如汽車、家電和電子用品等耐久物件。這些物件當然也能為塑膠世代提供許多洞見,但汽車或網路電話的材料故事所涵蓋的內容遠超過單純的塑膠。簡單的物件,經適當的探索後,能萃取出其中的精華議題。如歷史學家羅伯特‧費道爾(RobertFriedel)所述,「我們的物質世界是建立於」小事物之上。
有時候簡單的物件能描述出糾纏混亂的故事,塑膠的故事更是充滿了自相矛盾的議題。我們享有了空前的豐盛物資,卻又經常感到貧困,就像是在裝滿防震用保麗龍花生球的箱子裡翻找,結果發現除了保麗龍球,什麼也沒有。我們將經過數百萬年才形成的自然物質,形塑成只打算使用幾分鐘的產品,接著將這被製造成萬年不化的垃圾倒回地球。我們享有以塑膠為基礎的科技,前所未有地拯救了許多生命,卻也對人類健康帶來了隱伏的禍害。我們將那些和從地球偏遠地區挖出的高能量分子一樣的能量埋葬到掩埋場中。我們將塑膠垃圾運輸到海外去變成原物料,製成成品後又賣回給我們。我們捲入了高分貝的政治爭論中,塑膠最激烈的批評者和最忠實的辯護者都說著同一件事:這些材料太珍貴,不該浪費。
這些自相矛盾的議論使我們對塑膠的焦慮持續增長。然而使我訝異的是,今日占據頭條新聞的許多與塑膠有關的議題,過去都曾出現。研究顯示早在一九五○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一九六○年代出現了第一則塑膠浮現在海上的報導。紐約蘇佛克郡在一九八八年首度禁止使用塑膠包裝材料。每一回,這些議題在擄獲了我們的注意力數個月或數年之後,就又悄然消失在公眾雷達網中。
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風險更高了。人類在本世紀最初十年製造的塑膠,已超過整個二十世紀的總產量。隨著塑膠村擴展得愈來愈遠,我們也愈發陷在塑膠強加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我們愈來愈難相信這種塑膠化的速度能夠永續,也無法相信自然世界能長期忍受我們無止境地「超越自然」。但是我們有可能開始致力解決塑膠帶來的問題嗎?我們有可能與這些材料建立一個對我們更安全,對子孫更永續的關係嗎?塑膠村有未來可言嗎?


■【摘文2】
第一章 超越自然(節錄)

在各種品質組合中,使某一物件奢華珍貴的關鍵是稀有度。幾乎沒有什麼比那些我們得不到的事物更令人渴望。作家歐‧亨利(O. Henry)在他一九○六年的故事《聖誕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捕捉了這股渴望的痛苦(及終極的空虛感)。為人妻的年輕黛拉愛上百老匯街上某家店的一組梳子,「美麗的髮梳,以純玳瑁製成,還有珠寶邊飾……她知道這些梳子非常昂貴,儘管不敢奢望擁有,她還是滿心的渴望與嚮往這組梳子。」單靠著丈夫一週二十元的薪水,黛拉根本買不起這些梳子。看來黛拉也不像是來自能餽贈如此精美傳家寶的家庭。住在租金八元、向面通風井的公寓中,利用「每回向菜販、肉商壓榨一角兩角」來省錢,在故事的開始,黛拉是以她所沒有的而非擁有的事物來定義她的世界。然而最終,驅動黛拉的並非那股揮之不去的不足感,不是那股現代消費主義的驅動力。在聖誕夜,她剪下並賣掉自己最驕傲的長髮,為丈夫珍貴的金懷錶買了一條錶鍊。她的丈夫也在同時賣掉了懷錶,為黛拉買了她滿心渴望的玳瑁梳。在這組無私的行動中,兩人同時以自己所放棄的,即他們所沒有的,而不是以他們想要消費的物質來詮釋自己。
假使那些梳子是以賽璐珞製成,歐‧亨利就沒有故事好說了。
即使靠著丈夫吉姆微薄的薪水,黛拉仍然買得起賽璐珞髮梳。確實,歐‧亨利故事中的反諷所激發的,是只有在資源稀有、貨品罕見的世界中才合理的慷慨意象。在塑膠村中,我們並不清楚這樣的禮物能帶來什麼意義。顯然當海特的公司充滿熱情地宣告「投資在賽璐珞的幾塊錢」等於「花幾百元購買真正的天然產品」時,他所想到的並非稀有物品具備的優勢。
賽璐珞神奇的偽造天分變成這個工業的標誌。如果能不必煞費苦心的層層加疊與染色,好製作出看似象牙或玳瑁的梳子,一切就會更容易且更便宜。可是顧客要求產品有天然材料的外觀。人們喜歡這種詭騙技巧遊戲帶來的樂趣,就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人類逐漸開始支配自然的證據。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如此形容這種擬真障眼法(trompe d’oeil)帶來的刺激:「當任何東西看起來像是另一種東西時,相似度高到幾乎能夠矇騙時,我們會有種驚異的喜悅感,一種愉快的刺激感。」
或許最使人感到喜悅的是,手中低廉的物品仍可能被視為稀有物品的機會。海特的公司生產一系列浴廁用品組合,並以諸如「擬象牙」、「擬琥珀」、「擬玳瑁」、「擬黑檀木」等含糊不清的美麗名稱來命名。公司鼓勵銷售員強調這些產品的美麗,希望能藉此說服「尚未因品味之故,而從鋪張浪費的銀製盥洗用具改用便宜又真的比較美麗的產品」的女性改變主意。
拜賽璐珞之賜,現在包括歐‧亨利故事中的黛拉,人人都買得起一組看起來像是富豪洛克菲勒會有的扁梳、毛梳和鏡子組;一家公司誇耀說:「紋路如此精緻真實,會使你以為這只有上好的老大象閃亮的象牙才能做出。」原本不堪負擔的髮梳,現在每個女店員都能用鑲金銀細絲的仿玳瑁髮梳將頭髮梳高。(這也是件好事,因為根據世紀初一位觀察家,當代的髮型往往要用上「幾磅的賽璐珞」髮梳。)材料稀有性使黛拉的渴望加劇,但賽璐珞設法消除了消費渴望帶來的痛苦,使具階級意識、充滿渴望的櫥窗瀏覽者變成滿足的購物者。賽璐珞協助將奢華(或至少看似奢華)的品味,傳遞到那些過去不敢想像自己能享有精緻生活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它助長了人們對愈來愈多物品的需求。
賽璐珞出現在美國正要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的時代。原本人們耕作、養殖自己的食物,製作自己的衣服,此時卻吃、喝、穿、用愈來愈多來自工廠的物品。我們很快就成為消費國度。如歷史學家傑佛瑞‧麥克歐在他充滿洞見的文化歷史《美國塑膠》中指出,賽璐珞是第一批氾濫於消費市場的新材料:「賽璐珞透過取代難以取得或製造過程昂貴的材料,使許多物品變得大眾化,擴張了中產階級的消費傾向。」賽璐珞充裕的供給使製造商能緊追著快速成長的需求,同時持續壓低價格。賽璐珞和日後跟進的各種塑膠一樣,為美國人提供了進入新生活狀態的新道路。
梳子當然不是賽璐珞使物品大眾化的唯一範例。賽璐珞衣領與亞麻布搭配在一起,能使任何男人看起來瀟灑時髦。賽璐珞牙刷取代了骨製握柄,使人們只要花幾毛錢就能維持口腔衛生。當海特成功以賽璐珞製造出檯球後,檯球隨即從白蘭地配雪茄的豪華環境走入社區活動中心。檯球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娛樂,也成為大眾平民的遊戲,尤其在球桌加上了球袋,使整個運動演化成現代撞球時更是如此。
賽璐珞最大的影響或許是作為底片的基礎材料。在塑膠影響最深刻的文化遺產中,影片歷史就能自成一本書。賽璐珞寫真的本領在此達到了終極的表現,將現實完全變化成幻影,化立體的血肉為螢幕上閃閃發亮的平面魅影。在此,賽璐珞透過多種方式發揮了強力的整平效果。影片提供的是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使大眾容易取得且能共同分享。十角就能買到一下午的劇情片、愛情片、動作片,偷得浮生半日閒。從西雅圖到紐約的所有觀眾在看到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滑稽動作時,全都大聲狂笑。影片的大眾文化膠捲滾過了階級、種族、人種及文化界限,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拉到同樣的劇情中,使我們覺得現實本身也和螢幕上的電影名稱一樣短暫而易變。透過影片,舊時代的菁英遭到罷黜;現在只有你面容姣好、有些才藝和一點好運氣,每個人都能享有過去令人與階級聯想在一起的光鮮亮麗。任何一位黛拉都能成為螢幕上的社會名流和真實生活中的電影明星。


■【摘文3】
第四章:「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節錄)
女嬰艾美誕生於二○一○年四月,早產四個月,體重大約相當於兩個麥當勞大漢堡。她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兒童醫療中心一出生,就從產房直接被送到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
兩天後,我在加護病房看見她時,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她已經完美成型,看起來卻又如此不完全,手指小得像是春天新抽的枝椏,皮膚透明得仿如新生的葉片。她躺在封閉透明的塑膠保溫箱中,身上連接了一堆管子。纖細脆弱的眼睛上蓋著海綿墊,保護眼睛不受預防黃膽用的特殊紫外線光傷害。除了身下一層柔軟的毯子之外,她完全被包圍在塑膠之中。
粗心疏忽的行為迫使她提早來到世間。她的母親沒有任何產前照護,有吸毒問題,當她開始提早分娩時,她正因為吸食迷幻藥而欲醉欲仙。她懷的是雙胞胎,但艾美的手足是個死胎,艾美存活的機率不高。照顧她的護士說:「我們根本沒預期她能撐這麼久。」NICU的主治醫生比莉‧修特(Billie Short)評估她存活的機率為百分之四十。艾美已經撐過最初幾天,而且可能隨之存活下來的事實,從許多方面看來,可算是聚合物科技的一項勝利。新生兒醫學和許多現代醫學一樣,在大大小小各方面都因為塑膠的問世而深深受惠。
聚合物使今日各種醫療奇蹟得以實現。荷蘭醫生威廉‧寇夫(Willem Kolff)在「上帝能栽培什麼,人就能製造什麼」的信念下,在納粹佔據的荷蘭四處尋找玻璃紙和其他材料,用來改良他的洗腎機。如今,塑膠的心律調整器使有缺陷的心臟能繼續跳動,合成的靜脈與動脈使血液能繼續流動。我們用塑膠製品來取代磨損的髖關節和膝蓋;用塑膠支架來協助新皮膚和組織的生長,塑膠植入物能改變人體外型,使整形外科手術不再只是種理論而已。
塑膠也運用在精密影像設備的管線套管和組件上。塑膠更供應在日常醫療用品中,包括便盆和繃帶,及一九五○年代問世的一次性拋棄式手套和針筒,這些用品在愛滋病開始流行之後,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有了塑膠,醫院才能將必須辛苦消毒的設備器材改換成吸塑包裝的一次性器材,這不僅改善了院內的安全,大幅降低成本,也使更多患者能在家中接受照護。
就市場大小而言,醫療界是很小的消費市場,消耗不到全美聚合物產量的百分之十,和包裝(佔百分之三十三)、消費性產品(百分之二十)或建築材料(百分之十七)比較起來,算是小額消費。但是醫療用品是個抗經濟衰退的強力市場,而且為塑膠工業帶來了龐大的公關價值。醫療用品不可置否的,一直是塑膠工業好消息的來源,也是聚合物優點的亮相處。最近美國化學議會在一項公關運動中,特別刊出一張新生兒躺在塑膠保溫箱中的照片。
比莉‧修特醫生也同意塑膠在新生兒醫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和我一同巡視了國家兒童醫院加護病房的五十四張床,許多和艾美一樣的早產兒在生命最初的幾週乃至幾個月,將必須在這裏度過。修特醫生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新生兒醫學系主任,我們站在艾美的床邊時,她說明了塑膠如何協助醫護如此脆弱的嬰兒。她將雙手伸入艾美保溫箱側面的一組窗口,指出四條非常細的透明管子,這些管子連結到吊在一旁點滴架上的多個塑膠袋,負責將養分和藥物輸送到艾美體內。一條管子插入她頭部的靜脈供給液體;另一條插入手臂上的靜脈,輸送抗生素,管子比我手中寫筆記用的筆還細。兩條導管插在艾美臍帶的蒂頭,一條負責將養分輸入靜脈,另一條連接到動脈中,幫助護士監測艾美起伏不定的血壓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一條呼吸管伸入她的喉嚨中,管子的另一端連結到一臺包在塑膠中的機器,用來幫助她呼吸。所有的導管都非常柔軟有彈性,如此才能將管子導入她纖細的身體而不會扯破任何組織。此外,整個密封的塑膠保溫箱內部都維持在小心校準過的濕度與溫度中(像艾美這樣的早產兒,並沒有維持自身體溫所需的多層皮膚)。過去四十年來,這種設備是使早產兒存活率上升的諸多要素之一。
我看著艾美像麻雀一樣,胸口快速起伏著。偶爾,一陣不自主的顫動會傳遍她嬌小的身軀,彷彿宇宙中某種殘酷的力量,將她從母親溫暖黑暗的子宮中拉扯到這個合成環境中,她正因此而戰慄。
我指著這些靜脈注射管線,問修特醫生:她要處在這種狀態中多久?
修特說:「喔,要好幾週。」在那之後,當她的情況穩定時,就會開始從餵食管接收養分。
新生兒醫學是一門相對新興的醫學專科。第一座新生兒加護病房成立於一九六五年。這個領域在聚合物的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事實,或許不是一項巧合,因為要醫治血管細如髮,皮膚薄如紙的嬰兒,是很大的挑戰。儘管如此,直到一九八○年代,新生兒加護病房中使用的多數靜脈注射液,仍是玻璃瓶裝。修特醫生記得當年總是要擔心瓶子掉落破碎,非常不方便。修特說,最初改換成塑膠容器時,感覺上是一項很大的進展。「我們都認為塑膠不具活性,很安全,一點也不擔心。但是日後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顯然必須越來越小心。」
這時,修特醫生指出了塑膠在醫療界中的主要矛盾點:塑膠在療癒過程中也能導致傷害。如今,研究顯示那些用來將藥物和營養輸送到這些脆弱孩子體內的塑膠袋與導管,也輸送了能在多年後影響其健康的化學物質。用來製造點滴袋和導管的聚氯乙烯塑膠,含有一種能阻礙睪丸素和其他荷爾蒙生產的化學軟化劑。這種名為苯二甲酸鹽(phthalate)化學物質的作用,不同於一般人所熟悉的環境有害物質,如汞或石綿,後者在經暴露後,與癌症、天生缺陷或死亡等症狀具有可直接指認的關係。苯二甲酸鹽則是以更複雜而迂迴的路徑影響健康。這是因為它們會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大亂,而內分泌系統是各種荷爾蒙間一種錯綜複雜的自律舞蹈,支配著人體的發展、生殖、成熟、抗病力乃至行為舉止。苯二甲酸鹽並非常見塑膠中唯一具有破壞力的物質。這些物質會模仿、阻礙或壓抑睪丸素及雌激素等荷爾蒙的生產,因而導致多年後才會出現,或只在後代子女中才會呈現的長期影響。它們會使我們更容易患有氣喘、糖尿病、肥胖症、心臟病、不孕症、過動等等各種與這些化學物質相關的健康問題。其中有些物質甚至在過去不曾憂慮過的低濃度下,就能導致傷害。
一如塑膠改變了現代生活的基本結構,塑膠也改變了人體的基本化學組成,背叛了我們對它們的信任。現在每個人,包括新生兒的體內都帶有一點苯二甲酸鹽和其他有害物質,譬如防燃劑、防汙劑、溶劑、金屬、防水劑和殺菌劑。雖然這些化學物質完全不屬於人體,但它們對人體健康帶來的真正風險至今仍不明確。雖然我的生命和艾美寶寶截然不同,我還是看見了我兩間的相似處。在塑膠年代中,我們都是保溫箱寶寶,不可避免地與聚合物緊緊相連,面對全新的風險。


■【摘文4】
第七章:完成資源循環(節錄)-塑膠的矛盾
假如資源回收運動要找個代表物,那肯定非寶特瓶莫屬。
這有一部分要歸功於PET分子的活躍性。PET是一種容易重製再生的聚合物,當初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兩家公司一推出寶特瓶汽水時,第一批空寶特瓶就回收成為打包帶和畫筆刷毛的製造原料,不過老牌的纖維製造廠威爾曼企業(Wellman Industries)卻發現一個更重要的次用途:製成聚酯纖維。威爾曼企業利用不合格的工業廢料製造聚酯纖維已經長達多年的時間——一種等於在告訴供應商:「我們喜歡你們犯的錯誤,可以再來一次嗎?」的遊戲策略,因此寶特瓶的降臨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意外之財、天賜甘露;突然間,他們多了好幾百噸低廉原料可以用來製造家具、衣料和睡袋填充物。一九九○年代,威爾曼企業開始跟新英格蘭一家歷史悠久的羊毛廠和知名戶外用品製造商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參見《任性創業法則》,野人文化出版)聯手合作,利用回收的寶特瓶製造人造刷毛,同時掀起一波嶄新且至今仍蓬勃發展的綠色時尚主張,許多參加二○一○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隊伍(至少NIKE贊助的那些隊伍),他們身上的制服就是用回收的寶特瓶做的。
寶特瓶涵蓋了一個成功的資源循環必備的三大要件,使其他任何塑膠製品都望塵莫及。首先,多虧每年數十億支的生產量,它很容易取得;其次,它很容易再加工;再來,它有眾多的次巿場。全球製造商都吵著要取得更多的寶特瓶,好讓他們可以製造T恤、地毯和更多的新瓶子,無論是街頭拾荒者還是資金千萬的大企業,對所有從事資源回收的人來說,即使是一支空寶特瓶都有它珍貴的價值在。
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寶特瓶是沒有被回收的。
以美國來說,我們回收的寶特瓶只占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已,就像在我打字的此刻,我桌上就擱了一支六百西西的健怡可樂空瓶,像圖騰般彰顯著我的每日罪行,這也是為什麼在全國生產的約七百二十億個寶特瓶中,有將近五百五十億個最後都進了垃圾掩埋場或者被隨意丟棄,這是足夠為每個美國人織出三件毛衣的聚酯纖維量,也是足夠為一百二十萬戶家庭提供一年用電量的能源總和。無論從什麼標準看,五百五十億個廢寶特瓶都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這是另一個「塑膠的矛盾」,寶特瓶是資源回收中最成功的故事,卻也是最艱鉅的挑戰。我們回收的塑膠材料遠少於任何其他商品材料——相較於玻璃的百分之二十三、金屬的百分之三十四、紙類的百分之五十五,它只占了百分之七而已。簡單來說,我們正在埋葬自己要花大錢鑿井、挖礦、炸山才能取得的同一種高能源分子,這如何說得過去呢?名牌包評論家羅伯特‧黑利(Robert Haley)曾經指出,當我們把珍貴的分子放到用途最簡單的產品裡,我們無可避免地會忽略掉它們的價值。我們忘了像廢寶特瓶這樣的東西其實是值得留住的資源,並不是用完即丟的垃圾,然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扭轉這種心態,讓人們重新珍惜塑膠,而不只是把它當成一夜情?


■【摘文5】
第七章:完成資源循環(節錄)-國際通用的回收編碼系統
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for the Plastics Industry)於一九八八年引進了一套編碼系統,幫助製造商及回收商辨識塑膠包裝的種類,現在你在塑膠瓶、塑膠罐底部或其他塑膠包裝材料上看到的迷你號碼就是這麼來的。那些號碼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用來保證該商品會被回收,但消費者一般都會這麼理解,因為那些號碼外面通常圍了三個順時針方向的循環箭頭——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回收標誌,然而塑膠製品回收率如此之低,這樣的誤解實在令回收專家為之抓狂。
這套編碼系統涵蓋了商品包裝所用的六大塑膠材質:1號代表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2號代表高密度聚乙烯(HDPE),也就是牛奶桶、果汁瓶和背心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3號代表聚氯乙烯(PVC),也就是某些果汁瓶、電子產品的罩板包裝和某些保鮮膜會用到的塑膠材質;4號代表低密度聚乙烯(LDPE),也就是冷凍食品包裝袋、擠壓瓶、某些保鮮膜和彈性杯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5號是聚丙烯(PP),也就是優酪乳瓶、人造奶油盒、瓶蓋和微波器皿所使用的塑膠材質;6號代表聚苯乙烯(PS),它包含兩種類型,堅硬透明的未發泡PS常用於蛋盒及免洗餐具,發泡PS則常用於生鮮食物和外帶食物托盤;最後一類的7號則囊括所有其他的塑膠材質。最近幾年,7號跟含雙酚A的聚碳酸酯容器如塑膠水壺之間的關聯性,已經引起消費者的疑慮,也讓其他類塑料遭到汙名化,沒有一個製造商希望自家產品有個7號印在上面。
這套編碼系統雖然很難反映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塑膠包裝材質(它們通常都被草率地歸類為7號),而且專家們正在努力修訂並增加材質分類,但在一九八○和九○年代,這套編碼為當時快速成形的資源回收架構提供了寶貴的共通語言。今天,由於地方政府的承諾搖擺不定,民眾的環保理念仍然停留在以為把垃圾丟進回收桶就能減少垃圾量的模糊階段,我們的資源回收系統已經變得跟塑膠分類號碼一樣難以信賴。
大多數美國人現在都有管道可以做回收(雖然不見得透過住家回收系統),資源回收已經成為最普遍的環保運動,但這麼做有用嗎?雖然我每週都勤快地把空可樂瓶丟進我的藍色回收桶裡,但我真的不知道它們的下場是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的可樂瓶會展開一段史詩般的旅程,帶我來到我從未造訪過的舊金山角落、穿越全世界,然後進入一個古老同時又後現代的經濟體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