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與東南亞客家:跨域田野考察與論述〈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與東南亞客家:跨域田野考察與論述〈簡體書〉

定  價:NT$ 520 元
優惠價:9046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中國與東南亞客家》為作者群先後到中國粵東客家地區、馬來西亞中北部、印尼棉蘭等地考察和研究的成果結晶。
全書共有19篇文章,彙整於三大輯內:第一輯“中國客家僑鄉考察與論述”圍繞一個共同的主軸,即東南亞客家名人梁碧如、張弼士、黃遵憲、張煜南和張鴻南等與其粵東故居或相關廟宇等的研究;第二輯“東南亞客家城鄉社會與家族論述”聚焦於東南亞各地的客家社會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家族的論述;第三輯“東南亞客家田野考察行跡”收錄了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各地考察的隨筆和田野紀行文章,內容包括在北蘇門答臘和棉蘭地區,以及檳城、霹靂、吉蘭丹、彭亨各州的城鄉和礦區,還有吉隆玻市的客家人和當地其他華人的生活動態及史跡。
2018年欣逢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160周年,本書是為此特別出版的兩本學術文化專集之一,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和八方文化創作室聯合出版。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黃賢強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中文系(Chinese Studies) 副教授、博導、前系主任;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客座教授、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評鑒委員等。曾受邀到美國、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大學講學和訪問。
已出版專著包括《跨域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2008,2015)、China’s Anti-American Boycott Movement in 1905: A Study in Urban Protest (2002; 中譯本《1905年中國的抵制美貨運動:城市抗爭研究》,2010)等;編著包括《跨域研究客家文化》(2015)、《走進客家社會:田野考察、文化研究》(2012)、《族群、歷史、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與東亞—慶祝王賡武教授八秩晉一華誕專集》(2011)、《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2008)、《新加坡客家》(2007)等。
廖筱紋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學士,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鄧宇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序 

我會創設於西元1858年,今年剛好160周年,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大喜事。
客家人在一段歷史長河裡,浮浮沉沉,戰戰兢兢,被人認為好像掛了一層面紗,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又好像一支空降部隊,突然出現,有什麼企圖,令人驚悚,給人神秘兮兮的感覺,因而產生了不少矛盾和衝突。後來相處久了,彼此有了溝通和認識,生活才漸漸安定下來。
人與人的相處,日久見人心,大家互相瞭解,和睦相處,就能給大家的家園帶來和平,希望和團結。
客家人經過五次的大遷徙,才漸漸在南方安定下來。後來,因各種因素,又有的向海外謀生,落地生根,日久他鄉也成了新的故鄉。
客家人經過時代的大洗禮後,人們對客家人的“好奇”還是非常多的,總覺得客家人有不平凡、耐人尋味的地方,於是對客家族群的精神和文化都想深入瞭解,探討和研究,“客家學”成為了一門學科。
對客家人本身來說,身份的認同,世界的改變,社會的發展,種種影響下,客家人對自己也漸漸不認識了。我是誰?問問自己還有多少客家人的 DNA?客家精神,客家文化還知道多少?有些人不在意,有些人會頓時領悟,我是誰啊!
除了個人的不斷去追尋,去探討,尋根問祖,把自己的一切找出來之外,我們看到,會館起很大作用,學者專家的研究很有意義,大專學府的培養之功不可沒,年青人的自覺是一種動力,通過大家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把不同的文化精華,精神魄力展現出來,讓“新加坡大花園”裡不同文化之花融和出新的種子,綻放出璀璨的異彩,使新加坡這美麗的城市,在世界上更加亮麗。
我會的努力,加上不少人的支持,希望給新加坡的“花園”能貢獻一點綿力!
今年,我們為了慶祝我會160周年會慶,特別出版兩本1 有關客家文化的研究論文集,作為“獻禮”之外,也呈現給大家,希望您們喜歡。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黃賢強副教授多年來給我會的支持,並為今年的兩本書負起編著的重要工作;茶陽基金會的全力資助;八方文化創作室的合作;我會全體董事的協作。當然,沒有學者專家提供心血鴻文,這兩本書是無法以“禮品”獻給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160年會慶作為永久的紀念的,謝謝!
藍正厚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副會長
160周年會慶文藝表演組主任

緒論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贊助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帶領碩士、博士研究生到中國等地考察客家文化和原鄉社會,至今已進行了三回。每回考察結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都實現承諾,將研究生根據考察心得及研究成果所撰寫的學術論文或考察紀行,由指導老師審批、修正或補充後,出版成書。除了可以展示學生不虛此行外,更可以累積客家研究成果,推廣客家學術和文化。第一回的考察和研究成果《走進客家社會:田野考察、文化研究》,已於2012年出版,列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和茶陽(大埔)會館倡議出版的“客家文化研究叢書”之第一冊。第二回的考察和研究成果《跨域研究客家文化》1 出版於2015年。正好又過了三年,第三回的考察和研究成果,也就是列為叢書系列之第六冊的本書:《中國與東南亞客家:跨域田野考察與論述》在今年歡喜登場。
本書“歡喜”登場之原因,乃由於2018年適逢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成立160周年,會館籌辦了一系列活動和專案慶祝會慶,包括同時出版兩本學術文化專書,即本書和列為客家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之第五冊的《會館、社群與網路:客家文化學術論集》,這兩本書也自然成了“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160周年會慶專輯”。
本書《中國與東南亞客家:跨域田野考察與論述》共有19篇文章,彙整於三大輯內。
第一輯“中國客家僑鄉考察與論述”有7篇文章,都是2017年6月引領研究生到粵東考察後的成果,各文章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軸,即客家名人與其故居或相關廟宇等建築。這些客家名人包括曾擔任滿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駐檳城副領事,以及開國之父等人。〈論梅州客家文化景觀的塑造 — 以梁碧如的潔養堂為中心〉一文討論駐檳城副領事梁碧如和他在家鄉所建的圍龍屋“潔養堂”, 並探索為何潔養堂可以被視為一個當地的客家文化景觀,再進一步討論其作為客家文化景觀的價值、意義和文化內涵。〈大埔光祿第與檳城藍屋 —— 張弼士兩地故居紀行〉這篇文章首先介紹曾先後擔任中國駐檳城首任副領事和駐新加坡總領事的張弼士的事蹟,然後比較他在原鄉和在檳城的兩個故居的建築風格,進而抒發對古跡保護的看法。〈人境廬中觀天下,梅江水畔憶黃公 — 黃遵憲故居紀行〉是以首任駐新加坡總領事自己設計的書屋為切入點,介紹其故居,也反思其人其事。〈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與梅州靈光寺和陽東岩寺的一段情緣〉一文首先介紹駐檳城副領事及印尼棉蘭的開埠先驅張煜南和他的胞弟張鴻南的事蹟,進而討論考察過程中在靈光寺見到張鴻南的題字以及在陽東岩寺看到張煜南的碑記。〈溯孫中山梅州視察之行、憶辛亥革命之客籍志士〉則以中華民國開國者孫中山在1918年到訪大埔縣三河壩及梅縣鬆口的“愛春樓”這件事出發,討論與孫中山有關的新加坡客商徐統雄、駐檳城副領事謝春生及其侄子謝逸橋和謝良牧的相關事蹟。〈客家僑領故居的變遷 — 以“客家集團”的故居為例〉這篇文章以五位曾擔任過檳城副領事(先後為張弼士、張煜南、謝春生、梁碧如和戴欣然)的故居為焦點,比較這些僑鄉故居的建築特色和類型,以及故居變遷的情況和轉型成敗的原因。〈從新加坡到大埔 — 走進李氏祖居中翰第〉一文以考察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祖居及有關展覽為例,提出對公共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看法。
本書的第二輯“東南亞客家城鄉社會與家族論述”聚焦於東南亞各地的客家社會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家族。本輯有6篇文章,其中4篇是2018年4月考察馬來西亞中北部各地客家城鄉和社群的研究成果。〈文人交遊網路與“南島敦煌”形象之建構 — 以霹靂洞主張仙如父子為中心的考察〉這篇文章是以“邊緣”客家人為主角,剖析張氏父子如何透過他們的詩文藝術人脈關係,並借助與中國文化名士的交往和情誼,將原本默默無聞的霹靂洞打造為熱門景點的“南島敦煌”。〈獨闖異鄉,篳路藍縷 — 客籍先賢姚德勝的南洋事業〉一文是有關一位客家先驅開埠建市的典型故事。今天霹靂州怡保市新街場這片城區,還留下當年姚德勝開埠和開辦慈善事業的痕跡。〈十九世紀檳城的客家僑領 — 胡泰興〉這篇文章的主角是一位土生的海峽華人,他從小受英文教育,社會活動範圍跨越各族群,是另外一類的客籍領袖。〈吉蘭丹布賴村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 口述歷史的建構〉一文不談上層社會領袖,而是聚焦於一個客家村落的平民百姓,從他們的傳說故事和歷史記憶,可以看出當地的水月宮和神明對一般老百姓的重要影響力。另外兩篇文章, 是分別考察泰國和印尼的個案研究。〈曼谷伍藍三家族的在地化發展 — 以1930年代的廣高隆等商號為例〉這篇文章討論暹京五大米業家族中唯一的客籍家族吳氏的商業起落,並分析伍藍三家族商業在地化發展所產生之影響。〈棉蘭華人族群社會與領導階層〉一文則透過華人廟宇的創建和會館社團的組織來瞭解當地客、閩兩大社群的特點和關係,並討論客籍領袖張煜南和張鴻南如何成為棉蘭的開埠和旺埠功臣。
第三輯“東南亞客家田野考察行跡”收錄了6篇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各地考察的隨筆和田野紀行文章,內容包括在北蘇門答臘和棉蘭地區,以及檳城、霹靂、吉蘭丹、彭亨各州的城鄉和礦區,還有吉隆玻市的客家人和當地其他華人的生活動態及史跡。這輯的文章圖文並茂,雅俗共賞,也為我們的田野考察作了活動的記錄。
綜觀本書的特點,主題相當明確,都和人物及其故居或其工商事業或文化事業有關,地域範圍則跨越中國原鄉和東南亞多國。這是和上述前兩本田野考察衍生而成的客家文化專書(叢書之1和叢書之4)有所不同。那兩本書注重客家原鄉和新加坡本土的客家人、事、物。而這本文化專書(叢書之6)的內容更廣泛,除了中國原鄉仍然是重點外,也擴及新加坡以外的東南亞客家社群,如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所以這三本考察和研究成果的著作,可以互補和互參。
另一方面,這本書和前述兩本書有一個共同點,即作者大部分都是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研讀的碩士和博士生,而且,他們各自都原有不同的專長領域背景,其中主要是歷史學專業、也有民俗學、政治學、宗教研究專業、區域研究,甚至是商企管理專業背景的同學, 他們都因為曾上過有關客家專題的研討課,以及有機會參加田野考察,而為這本跨地域和跨學術領域的論著作出各自的貢獻。當然,因為大部分同學從確定題目到完成文章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對客家研究的認識也是從基礎開始,文章的成熟度尚待加強。無論如何,有機會從田野考察的活動進行實地觀察和訪問,補充文獻的不足,是作者們最大的收穫,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不論他們以後是否會繼續或專門研究客家課題,他們已經為客家學術文化研究增添了一道色彩,也為自己的學術生涯留下了一道烙記。他們對“客家”不再陌生,而是親切。這正是值得我欣慰之處。最後,誠摯銘謝所有在我們考察和研究過程中提供協助的學者、友人和接待者。
黃賢強

跋 

今年欣逢我會160周年會慶,我們決定送上一份富有紀念意義的“秀才人情”,略表心意。
客家文化的研究,曾經掀起一股股的熱潮,至今還有不少學者專家孜孜於此,高等學府甚至開課吸收青年學子也參加行列裡來。
我會自2002年在文物館裡,附設了“客家文化研究室”一個小股。在各方的熱情支持下,或捐贈、或交換、或購買,不斷收集有關的研究書刊等資料,才有了今天的小規模。
我們深知研究客家文化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單靠會館的力量,自覺還是非常薄弱,力不從心,幸運的是,在董事會和基金會的全體董事贊同下,加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和黃賢強副教授鼎力的支持,在中文系裡開設客家文化研究課程,供有興趣的學生選修,由會館和基金會出資讓他們在導師的帶領下做田野調查,完成論文,結集出版“客家文化研究叢書”。我們的合作已經有好多年了,獲得學界的不少口碑。
我們很榮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多年來的合作,我們都有共同的意願,我們必須有年青的學者不斷地研究和傳承族群文化。他們是一股生力軍,也是創造新加坡亮麗新文化的動力。這讓我們看到研究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讓人們對會館有新的認識和理解。會館應該在大環境的改變下“換臉”,應該以新的面貌呈現新的精神啊!
在這項工作上,我是個敲邊鼓的人,盡點心意,出點綿力罷了,真正付出最多心力的是黃賢強副教授。
這本《中國與東南亞客家:跨域田野考察與論述》,是“客家文化叢書”系列之六。總共收錄了19篇文章。
當黃教授完成論文的定稿時,他很高興地告訴我,這次受到會館和基金會的資助,這兩年來,他分批帶學生到中國粵東(今年四月)、馬來西亞(去年六月)、印尼棉蘭(今年七月)考察,比以前只集中在中國的考察範圍更廣了,而且可以有比較的視野。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輯是中國客家的考察和研究成果;第二輯是東南亞客家的考察和研究成果;第三輯主要是收入考察馬來西亞和印尼客家的隨筆性質的紀行文章,其中一篇是黃教授於今年七月帶學生到棉蘭考察的紀行文章,由於學生來不及下筆,而由他加以論述。
他還告訴我,第二輯中曼谷客家那篇是學生另外自費前往的研究成果(令我深受感動)。而他本人有關棉蘭華人族群的文章,是過去的研究成果,也收入在內,是為了擴大東南亞客家的範圍,並作為第三輯討論到棉蘭客家時的背景介紹。真是難能可貴。
我覺得,我們不論做什麼研究工作,一定要秉持正確的理念, 心胸要寬,視野要闊,成果才會豐碩,才能揮寫出新的篇章!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
黃賢強副教授
論文的各位作者(恕不列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新加坡茶陽基金會
以及支持和關心我們的人士!
何炳彪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文物股主任

目次

叢書總序 ■ 黃賢強、何炳彪 vii
序 ■ 藍正厚 ix
1 緒論 11
■ 黃賢強
第一輯 中國客家僑鄉考察與論述
2 論梅州客家文化景觀的塑造 7
—— 以梁碧如的潔養堂為中心
■ 劉建一、黃賢強
3 大埔光祿第與檳城藍屋 25
—— 張弼士兩地故居紀行
■ 廖筱紋
4 人境廬中觀天下,梅江水畔憶黃公 37
—— 黃遵憲故居紀行
■ 鄧宇
5 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與梅州靈光寺和陽東岩寺的一段情緣 47
■ 楊治中
6 溯孫中山梅州視察之行,憶辛亥革命之客籍志士 61
■ 張仕雋
7 客家僑領故居的變遷 77
—— 以“客家集團”的故居為例
■ 林莉萍、黃賢強
8 從新加坡到大埔 95
—— 走進李氏祖居中翰第
■ 顏旖鋂
第二輯 東南亞客家城鄉社會與家族論述
9 文人交遊網路與“南島敦煌”形象之建構 113
—— 以霹靂洞主張仙如父子為中心的考察
■ 彭誠鑫
10 獨闖異鄉,篳路藍縷 135
—— 客籍先賢姚德勝的南洋事業
■ 鄧宇
11 十九世紀檳城的客家僑領—— 胡泰興 145
■ 林若
12 吉蘭丹布賴村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161
—— 口述歷史的建構
■ 廖筱紋
13 曼谷伍藍三家族的在地化發展 183
—— 以1930年代的廣高隆等商號為例
■ 吳靜玲
14 棉蘭華人族群社會與領導階層 207
■ 黃賢強
第三輯 東南亞客家田野考察行跡
15 印尼棉蘭客家田野考察紀行 233
■ 黃賢強
16 馬來西亞中北部跨域考察客家行跡 247
■ 廖筱紋
17 檳城客家考察紀行 259
■ 林若
18 “錫日風采” 267
—— 霹靂州考察紀行
■ 鄧宇
19 馬來西亞昔日礦村的命運輾轉 277
■ 吳靜玲
20 吉隆玻華人文化考察紀行 287
■ 彭誠鑫
跋 ■ 何炳彪 29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