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滿額折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

定  價:NT$ 550 元
優惠價:9049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他是當代學術星圖中,最耀眼的恆星
他用最安靜的筆,帶我們穿透時代課題
卓越的創見,為臺灣文學研究畫出新座標

本書收錄陳建忠教授近十年關於歷史書寫的思考,並從「傳統歷史小說」、「反共歷史小說」、「後殖民歷史小說」(大河小說),以及「新歷史小說」四大範疇,探討歷史書寫的內涵與轉變。從中比較臺灣、中國的歷史書寫特色,提供臺灣文學研究的嶄新視角。

本書特色:


◎當代人文思想研究的深度指標
◎收錄臺灣文學研究最擲地有聲的論述
◎以比較研究的方法為臺灣文學定錨
◎本書設計由金蝶獎得主「霧室設計」精心打造

作者簡介

陳建忠,臺灣嘉義人。國立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亦曾任教於中興大學、靜宜大學。
教職以外,曾為賴和基金會理事、「四方書網」特約書評撰稿人、《臺灣日報》副刊「非臺北觀點」專欄撰稿人、《臺灣文學年鑑》編輯委員。並獲多項文學評論獎,計有:府城文學獎文學評論獎、竹塹文學獎文學評論獎、大專學生文學獎現代文學評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文學評論獎、巫永福臺灣文學論文獎等。
著有:《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灣文學論集》、《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並編選《賴和集》。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中國學科教授)
王梅香(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史書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 
朱宥勳(小說家)
何敬堯(小說家)
吳晟(詩人) 
呂興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宋澤萊(小說家) 
李癸雲(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淇瀁(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教授) 
林瑞明(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施懿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計璧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文薰(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張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陳智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兼所長)
黃淑嫻(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楊佳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劉正忠(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亮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劉春勇(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梓潔(小說家、電影導演)
蔡英俊(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人社院院長)
魏貽君(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



燃燒自我的行動派學者:我認識的陳建忠教授 廖振富

我初識陳建忠教授大約是二○○二年,當時他剛獲得博士不久,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我則受邀在中文系碩士班兼課,而他的學術研究成績已逐漸嶄露頭角,我常聽學生說起他嚴謹紮實的教學風格,以及他對學生的關懷與密切互動。
當時靜宜大學中文系開風氣之先,在國立大學的臺灣文學系所都還沒成立之前,率先在碩士班成立臺灣文學組,匯聚了不少臺灣文學研究的學者、作家。隨後數年,風起雲湧,幾所國立大學紛紛創設臺灣文學系所。然而看似一片榮景的背後,臺灣文學研究同時潛藏著諸多危機與挑戰,不同學校的臺文學者、乃至各校臺文系所內部的師生關係,往往有一股共同開疆闢土,齊心對抗外在的艱辛環境,為這個新興學科攜手奮鬥的革命情誼。
論年齡,我比建忠虛長十二歲,但他用功之勤、治學之嚴謹遠非我能企及,因此我對他從內心萌生一股強烈的敬意。後來我們有更多機會互動,包括我幾度邀請他來我的課堂演講,我們分別帶領清大、興大的研究生一起到霧峰林家參訪,而他發起的跨校組織「臺灣文學研究會」,也曾邀我分享研究心得等等。日益熟識之後,我們談話也就更為深入,除了學術議題,也會分享個人生活,感覺更加親近。記得有一次他來我的課堂演講,因為他兩個孩子還小,夫人阿枝也擔任教職,他不希望有虧父親的角色,演講一結束,就匆匆趕回新竹接孩子放學。
另一次,他因投稿學術期刊的論文,原已通過審查卻又被無端封殺,深覺受辱卻有苦難言,他對臺灣文學研究懷抱著無比的理想與熱情,誰料學界生態竟如此詭譎複雜,其抑鬱與悲憤不難想見。但他選擇的回應方式,卻是加倍的努力與勤奮,不斷發表更多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同時間,他對學生嚴格督導、再三激勵,也同樣付出龐大的時間與心力,學生常在深夜收到他批改報告的意見,而他指導撰寫學位論文的研究生,有的因為碰到困難而刻意逃避,他總是不放棄他們,並剴切鼓勵,逐一教導論文細節。對許多被他教過的學生而言,他既是嚴師,也是慈父。
二○一三年九月,黃美娥教授邀請我與幾位臺灣文史學者一起到北京,參加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主辦的「重返臺灣的近代」學術工作坊。當時建忠正在北京大學擔任訪問學人,也應邀出席發表論文。我們到達當天剛好是中秋節,我專程帶了著名的犁記綠豆椪月餅,讓他一解鄉愁。幾日的歡聚中,除了與中國學者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之外,我們還同遊不少北京的文化景點,印象最深的是,在雍和宮外的樹蔭下,我們聊了很多生活近況、學界觀察,以及他的中國見聞,互相激勵,也互吐積鬱。
回顧建忠的學術研究歷程,一九九七年三月他以《宋澤萊小說研究(一九七二-一九八七)》獲得碩士學位,相隔不到四年,二○○一年一月他隨即以《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獲得博士學位,這一年他正當英姿煥發的三十歲盛年。他的博士論文於二○○四年一月由高雄春暉出版社出版,碩士論文經改寫後,也在二○○七年以《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之名,由臺中晨星出版社出版。除了出版兩本學位論文。二○○四年八月、二○○七年一月,他又陸續出版《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灣文學論集》兩本著作,絕對是新生代學者中的佼佼者。另外,他與邱貴芬教授合編《臺灣小說史論》,撰稿者除建忠外,還有張誦聖、應鳳凰、邱貴芬、劉亮雅等資深學者,他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他持續發表的論文更是不曾中斷,單單計算他從碩士畢業到病倒的十八年間,累積的研究成果可能超過很多學者一生的學術成績。
除了學術研究,他關切臺灣文學研究的發展前景,特別注意人才培育問題,二○一四年五月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多年的「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及「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助」似有停辦之議,他獲悉後強烈呼籲不宜率爾中止。臺灣文學館乃邀集各校相關系所教授在臺北齊東詩舍開會,最後決議兩項活動都將續辦,此一事件的關鍵人物正是建忠。他事後在臉書寫道:「放砲終有成效,也該是值得高興的事。諸位研究生以後可要好好表現,把稿件與論文灌爆主辦單位的信箱啊!」其行動力來自強烈關切臺灣文學研究的人才培育與永續發展,不計毀譽與個人得失。
升等教授後,他兼任清大臺文所所長,不但責任更重,行政工作的拖磨導致身心負荷加劇。他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全心全力投入閱讀、教學、研究,幾近不眠不休,又需兼顧家庭,卻嚴重忽略了肉身的局限,透支過度而戕害健康。病倒迄今,學界師友、學生無不憂心如焚,默默祝禱,期待他能早日醒來,繼續與大家共同奮鬥。我幾次去竹北的安養中心探視,有一次他正在做例行的復健工作,身體被架直挺立。我跟他說起兩人在北京雍和宮外暢談的過往,他激動的雙唇囁嚅著想對我說話,眼角甚至淌了幾顆淚珠,我只能不斷跟他說:「建忠,你一定要好起來,我們都在等你」。
這次建忠的學生共同整理他的論文,編成《島嶼風聲》、《記憶流域》兩本專書,為師生真情留下珍貴的見證,讓人感動。這兩本書收錄了十九篇擲地有聲的論述,涵蓋議題廣泛涉及五○、六○年代臺灣文學史重寫,臺灣現代文學與香港文學、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臺灣歷史小說,至於作家個案更遍及臺灣、香港、中國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家,其用功之勤與涉獵之廣,可見一斑。
前些時候,我曾兩度夢見建忠醒來,夢中驚喜地問他:「建忠,你終於醒來了,這段時間你的妻兒好辛苦啊!」內心又不免暗暗想:「這是真的嗎?」如此清晰的夢境歷歷在目,我深信這是眾多親友共同的願望,我們也都衷心期盼:美夢成真,終有到來的一天。

每天在書桌上插一枝玫瑰:記陳建忠文集編後 吳桂枝

建忠與我其實是清大文學所同學,分屬中文組和外文組,所裡師長原本的理想是文學研究應不分中外,鼓勵兩組學生能夠跨組修課與交流。但實際的情況是,碩博士班研究生的確有跨組修課的情況,甚至有中文組博士班(外文組沒有博士班)學長修的全是外文組的課,然而對英文系出身的我及其他外文組同學而言,選課時實在沒辦法捨棄外文組的「符號學」、「精神分析」或「殖民論述」去選中文組的「民間文學」或「臺灣文學史」,於是建忠與我在學術上沒有交集,一直到一場賴和的學術研討會。
一九九四年秋天,清華大學中文系舉辦一場以賴和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這是在臺灣第一場以賴和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賴和。在會議的書展會場,我買到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然後跟愛買書的建忠聊起來,從只是點頭打招呼變熟稔。建忠在碩士班階段,每天從清大人社院步行下山,到當時校外唯一花店(花店所在的眷村已拆),每天買一枝玫瑰,插在我研究室桌上的花瓶,每天近午夜,透過建忠,我知道了楊逵、李喬、葉石濤、鍾理和、鍾肇政、宋澤萊……還有許多臺灣前輩作家,除了得到玫瑰,我也有特權使用他的書庫,我問某某作家必讀哪些?他就會搬出一疊夾了書評剪報的原著(通常是初版)給我說:「這些先看,看完我還有。」
一開始彼此有爭執的時候,建忠發語詞是:你們外文系總是如何,我們中文系一向如何……一天一枝玫瑰加上臺灣作家群的作用,我們逐漸不只在學術上交流,也決定一起走人生的路。後來我開始攻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也選臺灣文學為副修領域,臺灣文學變成我們真正交換意見的所在。
二○一一年,建忠在清華大學臺文所主辦了「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國際研討會」,會後有位跟我們都熟的老師跟我說:「大會主題有你的影子。」的確,這場研討會是建忠主辦的會議中,我們一起討論最多,一起全程參與的會議之一。
自此,建忠從碩士論文的宋澤萊、第一篇研討會論文寫巫永福到博士論文的賴和,還有十多年來在學院裡開的戰前戰後臺灣文學史專論課程,可以看出他關注的視野從作家論到兩岸、香港、馬華、東亞到區域與比較研究。這兩本文集把建忠長期不斷地默默積累、他所關心、繫念的臺灣文學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收錄了他原本規畫出版的大部分論文,建忠行事謹慎,每篇論文都是在國內外研討會或期刊發表過,才會出現在他的出版計畫中。在一千多個日子之後,我們解鎖他的筆電,甚至經過重新打字、排版,希望如此更貼近建忠的出版計畫。
這兩本書能順利問世,首先感謝文化部,還有吳晟老師、陳萬益老師、林瑞明老師、許俊雅老師、封德屏社長、撰寫推薦序的楊翠、廖振富老師與受我們拜託過的每位推薦人,請諒解我無法一一點名,在此一併致謝。還要特別感謝賴和基金會,特別是賴悅顏董事長賢伉儷,寫《賴和傳》是建忠一直想做的事,當年他拿到博士學位不久,賴董就給了建忠珍貴的信任。最後要謝謝編輯團隊裡的傑銘、怡寧、惠豐、芳序、玉萍和其他工作人員,謝謝你們幫建忠完成他一直想做的事。建忠暫時離開他最愛的文學花園,我心裡有他每天給我的一枝玫瑰,會懷抱著希望等待。

後記二:
用知識改變世界的超新星 楊傑銘

臺灣文學研究在一九九〇年代有著重要的突破,來自學界與民間兩股力量的聚集,造就了臺灣文學體制化的浪潮。從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大學、靜宜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淡江大學、真理大學,多所學校勢力的串連,大量人文社會學科青年投入臺灣文學內容的研究與建制,將積累在臺灣土地的能量,往大學學界的殿堂邁進。
而陳建忠的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歷程,正好接軌著臺灣文學體制化,民間勢力雲湧的年代,成為解嚴後臺灣文學新浪潮下,培育出來的臺灣文學研究者。從碩士論文《宋澤萊小說研究(一九七二─一九八七)》 (一九九七)到博士論文《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 (二〇〇一),陳建忠透過學術論文溯源探詢臺灣文學的本土思想根源與演繹,似乎也昭示著他未來的研究,其目的是為臺灣的作家建構起橫跨日本殖民統治到國民黨政府專政的精神史圖象。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民主終於又往前邁了一大步。那時的陳建忠年紀僅三十初,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到沙鹿靜宜大學講學。靜宜大學是臺灣文學研究的重鎮,許多臺灣文學研究學者都在此駐足過,而這裡也成為他學術研究的第一站。
陳建忠在此時期主要將研究視域放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臺灣在這一段橫跨五十年的歲月裡,經歷了兩次的政權變動,而臺灣作家的作品擺盪在其中的現代性、殖民性與本土性,複雜而幽微的身分認同轉折,都在他富含溫度的筆觸中,說出大時代下人的徬徨與抉擇。《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 (二〇〇四)、《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灣文學論集》 (二〇〇七)的出版,奠定了陳建忠在臺灣文學研究的位置。
也約莫在二〇〇五年左右,臺灣文學研究隨著體制的趨於完備,研究的成熟與勃發,讓文學研究進入到兩岸、東亞、臺港等不同區域框架的討論範疇。陳建忠也於二〇〇四年申請「文建會培土計畫:鼓勵新進作家創作(文學評論類)」,以計畫「糾纏的鏡像:兩岸文學比較研究論集」擴大了研究的視域。
當然,陳建忠對於兩岸文學的比較研究,早在撰寫博士論文時期就有所涉獵,當時他以〈啟蒙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從「知識分子」的形象塑造論魯迅與賴和的思想特質〉一文,比較臺、中兩岸新文學之父的思想,此篇論文獲得一九九九年大專學生文學獎現代評論的正獎。當時陳建忠早已看到,兩岸的知識分子在冷戰時代的脈絡中,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卻有相似卻又截然不同之處。二〇一〇年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所主辦的「跨國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研討會」,也是在此脈絡下開展出來的。
也就是說,從陳建忠的研究軌跡我們可以發現,他認為自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與臺灣的分治其本身的對話關係,所反映的是冷戰體制下臺、港、中三地文化圈的流動與共振。這成了陳建忠這十年來最重要的研究區塊,並於其中主要關注:冷戰氛圍下臺灣文學的發展,以及臺灣歷史記憶的書寫。而目前針對這兩部分的研究也累積了數十篇的研究論文,並與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多國的學者,有著深度的討論與對話。
本次出版陳建忠的《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兩本論文集,就是集結此時期最重要的十九篇論文。期待透過此次的出版,為臺灣文學在冷戰時期的東亞傳播與流動,提供更多可以討論與交流的面向。同時也為陳建忠個人的學術研究,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做為這兩本論文集的編輯,在後記的最後我要感謝文化部的經費補助,讓這兩本論文集得以問世;感謝陳萬益、林瑞明、許俊雅、廖振富、楊翠、封德屏等顧問的指導;感謝編輯團隊張怡寧、彭玉萍、林皓淳、張淑閔、申惠豐諸多夥伴的投入協力;感謝霧室設計的黃瑞怡、彭禹瑞的大力幫忙。當然最要感謝陳建忠的家屬全力支持,以及陳建忠在文學、人生路上的好朋友、學生們。
面對未來,我們永遠都在等待夜空裡最明亮的星。

 

目次

推薦序/燃燒自我的行動派學者:我認識的陳建忠教授 廖振富
1.臺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
2.歷史敘事與兩岸新想像(不)共同體:論「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
3.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
4.詮釋權爭奪下的文學傳統:臺灣「大河小說」的命名、詮釋與葉石濤的文學評論
5.東亞的知識交流與民族情結:論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師形象
6.國共鬥爭與歷史再現:姜貴《旋風》與楊沫《青春之歌》的比較研究
7.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春小說中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
8.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
9.反共作家?鄉土作家?或現代主義作家?:朱西甯文學研究史小考
10.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
11.後南都主義的精神史意義:論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中的府城、眷村與文壇
後記/每天在書桌上插一枝玫瑰:記陳建忠文集編後 吳桂枝
後記/用知識改變世界的超新星 楊傑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