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在前4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共分10章,以歌訣形式對中醫藥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歸納介紹。包括中醫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臟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等基礎理論,病因病機、各種診法、辨證、治療原則和方法,中藥來源、性能、炮制、用法和530餘種中草藥、400餘首方劑,均編成歌訣。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結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順口押韻,好學易記,是快捷學習中醫藥學的好幫手;適於中西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和初學中醫者閱讀參考。

第5版前言

《中醫入門歌訣》自1991年3月出版以來,2002年、2004年及2011年3次修訂再版,因內容實用、好學易記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和歡迎,經多次重印,目前總發行量已達12萬餘冊。在這期間,有不少讀者來信、來電,既給予鼓勵、贊揚,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寶貴建議,認為還可以進一步修訂和補充一些內容。在此,筆者對這種真誠的關心和愛護表示深深的感謝。

這次修訂後的第5版,是在保留前幾版特色的基礎上,根據讀者的建議和要求,對第4版進行了局部修訂,適當補充了一些內容;在編排上亦作了適當調整,力求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經過4次修訂,使本書從原本約7萬字的小冊子增加到了20餘萬字,中草藥530餘種,中醫方劑達400餘首,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和參考內容。

在第5版修訂過程中,由於本人眼底病變引起的視力下降,給修正和補充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特邀請浙江省安吉縣中醫院丁憲春副主任中醫師配合,最終完成了修訂任務。若有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多多提出建議和批評。

魏良行

2017年8月1日第1版序

醫書之用口訣、詩、詞、歌賦等體裁以梓刊流傳者,有較長歷史。早在南齊就有徐文伯之《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以後又有金、元時何若愚之《流注指微針賦》,竇杰之《標幽賦》,張元素、李杲之《珍珠囊藥性賦》《雷公藥性賦》等。及至明、清,醫書之采用此形式更為多見,如明李梴之《醫學入門》,李時珍之《瀕湖脈學》等。在清代,甚至連當時朝廷編纂之《醫宗金鑒》亦用韻文。至於陳修園之《醫學三字經》《時方歌括》,汪昂之《湯頭歌訣》等,則更為初學者之早期讀物。近百年來,此類體裁亦仍為醫家著述之通俗形式之一。醫藥內容以韻語簡練歸納,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或以詞調形式表述。歷來以韻語寫成的醫藥歌訣,佳作頗多。其用字、用詞,概括扼要,重點顯然。既無虛語,又音韻順口,刪繁就簡,便於誦讀,有助記憶。例如《藥性賦》:“諸藥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一開頭,寥寥數字,就點出全篇和二味重要藥性,何等簡明。又如麻豆詞調的“紅疹俗呼麻子,皆因火氣蒸熏。大多治法喜涼清,休把辛甘犯病。”只用半闋《西江月》詞調就概括講出麻疹及其病機、治療原則和禁忌。幼年時背熟它,幾十年也忘記不了。可見這是一種方便初習醫學的有益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醫學啟蒙教材。當然,中醫藥學是一門深奧精湛的學問,絕不是淺嘗就能知曉的。浩瀚的醫學書籍即使皓首窮經也難以精熟,又何況歌括韻語所收集的又是如此微乎其微。但作為醫學的入門,也不失為一種捷徑,故也有它的實用價值。

魏良行同志,20世紀60年代中期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行醫至今26年,現任副主任醫師。於中醫學術多具卓見,成績斐然,近年利用業餘時間,以五言、七言韻語體裁將中醫學基礎之主要內容及方劑、藥物等,逐一表達,深入淺出,並收集歷代醫家之長。本書對繼承中醫學術,推動中醫學習,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於地域方言之差異,書中某些歌括詞句及音韻尚有不盡完美之處,但瑕不掩瑜。稿成以後,魏同志攜來索序於餘,己事冗雜未及細讀。瀏覽之下,深感頗能為初學中醫者提綱挈領,幫助了解,易於記憶,由此而日後對中醫醫籍作進一步探索,則觸類旁通可期也。因樂為之序。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中醫學會會長

浙江中醫學院教授何任

1990年5月25日於杭州


第1版前言

中醫理論,哲理深奧。為普及中醫,許多學者曾將中醫知識編成歌訣,使之通俗、易懂、易記,中醫脈訣、湯頭歌訣等均為人們熟悉的佳作。但在中醫傳統著作中,尚未見用歌括形式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系統論述的著作,本書對中醫基礎理論歌括化作了初步嘗試。

本書遵循中醫傳統,內容上由淺入深,步步緊扣,形式上七言、五言並用而不死板;歸類集中合理,層次分明。對中醫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斷、辨證、治療原則、中藥的一般知識、常用中藥、方劑的基礎知識以及常用方劑等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歸納介紹。全書搜集中草藥400餘種,方劑280餘首,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對中醫和中西醫臨床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誠然,本作品尚未概括全部中醫基礎理論,在詞韻方面也因受方言影響未能完臻。望同道多多指正,並望提供好歌,使之更加完善。在編寫過程中,承蒙浙江中醫學院何任教授、楊啟遜教授,第一軍醫大學臧堃堂教授等著名專家的熱心關懷和指導,並作了認真的審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魏良行倪正文

1990年2月於杭州陸軍療養院


目次

第一章中醫基本特點

第一節整體觀念

第二節辨證論治

第二章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節陰陽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陰陽的對立

(二)陰陽的互根

(三)陰陽的消長與轉化

二、陰陽在醫學上的具體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說明人體的疾病變化

(四)作為診斷、用藥的歸類方法

第二節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歸類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臨床應用

第三節臟象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附:命門)

二、六腑

(一)小腸

(二)膽

(三)胃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恒之府

(一)腦髓骨

(二)脈

(三)女子胞

四、人的生成與發育

(一)人之生成

(二)臟腑盛衰與發育

第四節氣血精津液

一、氣

(一)氣的來源

(二)氣的分布與功能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第五節經絡

一、十二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二、奇經八脈

(一)督脈

(二)任脈

(三)衝脈

(四)帶脈

(五)陰蹺、陽蹺

(六)陰維、陽維

三、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的關係

第三章病因病機

第一節外傷

一、外感六淫

(一)風

1外風

2內風

(二)寒

1外寒

2內寒

(三)暑

(四)濕

1外濕

2內濕

(五)燥

(六)火

二、溫病

(一)概念

(二)各論

1春溫

2暑溫

3濕溫

4秋燥

5冬溫

6溫毒

7瘟疫

三、創傷蟲獸傷

第二節內傷

一、七情太過

二、飲食不節

三、勞逸過度

第三節其他致病因

素——病理

產物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章診法

第一節望診

一、一般望診

(一)精神

(二)氣色

(三)形態

(四)男女老幼辨

二、局部望診

(一)頭部形態及面色

(二)望舌

1舌質

2舌苔

(三)斑疹白

1斑疹

2白

(四)小兒指紋

第二節聞診

一、聞聲音

(一)語聲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

(五)噯氣

(六)語言

二、嗅氣味

第三節問診

一、問寒熱

(一)惡寒

(二)發熱

(三)寒熱往來

二、問汗

(一)有汗無汗

(二)自汗盜汗

(三)頭面汗出

(四)手足汗出

(五)戰汗

(六)絕汗

三、問飲食

(一)渴飲

(二)食欲

(三)口味

(四)嘔吐

四、問二便

(一)大便

(二)小便

五、問頭身

(一)頭部

1頭痛

2眩暈

3耳鳴、耳聾

(二)身軀

六、問胸腹

(一)胸脅部

(二)脘腹部

七、問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問婦女經帶胎產

(一)月經

(二)帶下

(三)胎產

九、小兒望、問、切

第四節切診

一、切脈

(一)概念

(二)病脈舉例

1浮脈

2沉脈

3遲脈

4數脈

5虛脈

6滑脈

7澀脈

8洪脈

9細脈

10弦脈

11緊脈

12促脈

13結代脈

二、觸診

(一)溫度

(二)腫塊

第五章辨證

第一節八綱辨證

一、陰陽

二、表裡

三、虛實

四、寒熱

第二節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證

二、陽明病證

三、少陽病證

四、太陰病證

五、少陰病證

六、厥陰病證

第三節衛氣營血辨證

一、衛分病證

二、氣分病證

三、營分病證

四、血分病證

第四節三焦辨證

一、上焦病證

二、中焦病證

三、下焦病證

第五節臟腑辨證

一、心病證

(一)虛證

1心氣虛、心陽虛證

2心血虛、心陰虛證

(二)實證

1心火上炎證

2痰迷心竅證

3心血瘀阻證

二、肝病證

(一)虛證

1肝陰虛證

2肝血虛證

(二)實證

1肝氣鬱結證

2肝火上炎證

3肝風內動證

4寒凝肝脈證

(三)兼證

1心肝血虛證

2肝膽濕熱證

3肝胃不和證

三、脾病證

(一)虛證

1脾胃氣虛證

2脾陽虛證

3脾陰虛證

(二)實證

1寒濕困脾證

2脾胃濕熱證

(三)兼證

1心脾兩虛證

2肝脾不調證

四、肺病證

(一)虛證

1肺氣虛證

2肺陰虛證

(二)實證

1風寒束肺證

2風熱乘肺證

3燥熱傷肺證

4痰濁阻肺證

(三)兼證

1心肺氣虛證

2肝火犯肺證

3肺脾兩虛證

五、腎病證

(一)虛證

1腎陰虛證

2腎陽虛證

3腎不納氣證

4腎氣不固證

5腎虛水泛證

(二)兼證

1肺腎陰虛證

2心腎不交證

3肝腎陰虛證

4脾腎陽虛證

六、胃病證

(一)胃火熾盛證

(二)胃陰不足證

七、小腸病證

(一)小腸虛寒證

(二)小腸氣痛證

八、大腸病證

(一)大腸濕熱證

(二)大腸液虧證

九、膀胱病證

(一)膀胱虛寒證

(二)膀胱濕熱證

第六節方劑辨證

第六章治療原則

第一節治則內容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二、局部和整體

三、治標與治本

(一)治病求本

(二)標本緩急

四、正治與反治

五、祛邪與扶正

六、虛實補瀉

七、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九、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

第二節治法應用

一、汗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二、吐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三、下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四、和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五、溫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六、清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七、補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八、消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九、八法的配合運用




......

第十一節消散劑

一、消食導滯劑

1保和丸

2枳術丸

3枳實導滯丸

4木香檳榔丸

5枳實消痞丸

二、消癥排石劑

1鱉甲飲子

2金匱鱉甲煎

3活血解毒丸

4犀黃丸

5內消瘰疬丸

6膽道排石湯

7尿道排石湯

三、溫經散寒劑

1當歸四逆湯

2程氏蠲痹飲

3羌活勝濕湯

四、消癰排膿劑

1消瘰丸

2仙方活命飲

3托膿散

4陽和湯

5薏苡附子敗醬散

6小金丹

五、溫中散寒劑

1理中湯

2小建中湯

3大建中湯

4吳茱萸湯

5厚樸溫中湯

六、回陽救逆劑

1四逆湯

2回陽救急湯

3黑錫丹

4甘草幹姜湯

第十二節驅蟲劑

1烏梅丸

2化蟲丸

3烏梅安蛔湯

4肥兒丸

5驅絳湯

6驅鉤湯

7驅蛔湯

8膽蛔湯

第十三節補益劑

一、補氣劑

1四君子湯

2參苓白術散

3補中益氣湯

4生脈散

二、補血劑

1四物湯

2當歸補血湯

3炙甘草湯

4歸脾湯

5七寶美髯丹

6養心湯

三、補陰劑

1六味地黃湯

2左歸飲

3大補元煎

4大補陰丸

5三才封髓丹

6一貫煎

7河車大造丸

8二至丸

9健步虎潛丸

四、補陽劑

1金匱腎氣丸

2右歸飲

3五子衍宗丸

4二仙湯

5加味金剛丸

6龜鹿二仙膠

7保元湯

第十四節固澀劑

一、固表止汗劑

1牡蠣散

2玉屏風散

3當歸六黃湯

二、斂肺止喘劑

1九仙散

2參蛤散

3參赭鎮氣湯

4潤肺止嗽丹

5人參保肺丸

三、澀腸止瀉劑

1四味回陽飲

2四神丸

3真人養臟湯

4桃花湯

四、固精縮尿劑

1金鎖固精丸

2固陰煎

3桑螵蛸散

4固脬湯

5縮泉丸

6大菟絲子丸

五、固崩止帶劑

1固衝湯

2固經丸

3安坤贊育丸

4完帶湯

5愈帶丸

6白帶丸


書摘/試閱

第一章中醫基本特點

第一節整 體 觀 念

中醫治病講辨證,整體觀念最要緊。

人體是個統一體,組織結構難割分;

生理聯系又制約,病理影響亦分明;

五臟六腑有聯系,經絡系統系縱橫;

五體五官竅百骸,表裡上下協調成。

天人一體總相應,均有三陽和三陰,

天有五行六氣變,人有五臟六經分;

人與環境相統一,社會心理宜適應;

不忘季節和水土,生活習慣亦要問。

七情變化是內因,六淫之氣外因尋,

飲食起居房中事,創傷蟲咬應關心。

五臟六腑各司職,功能特點要記清;

陰陽表裡寒熱分,虛實補瀉原則定。

臨證不忘精氣神,脈因證治全面審,

筆者所以要強調,初學就該印象深。

第二節辨 證 論 治

患者有病來求醫,癥狀錯雜應審辨,

癥多法多方亦多,辨證論治是關鍵。

辨是鑒別和分析,癥狀歸類為證言;

論是討論和探討,治法治則方藥煎。

辨證首先求病因,病機病位要明驗,

望聞問切四診合,綜合分析莫厭倦。

中醫辨證最復雜,舉些例子來體現,

病人主訴飲食傷,證見胃脘脹痛滿,

病位應在腸胃間,食積氣滯病機斷,

消食寬中定治則,方選保和丸加減。

若見白悸暈訴,血虛應該是病原,

心主血脈脾統血,健脾養心歸脾①簽。

辨證方法比較多,根據需要靈活選,

內科雜病八綱選,臟腑辨證參其間;

六經辨證外感用,衛氣營血瘟疫判;

三焦辨證亦常用,溫病雜病均可辨;

方劑辨證仲景創,近年研究有進展。

六種辨證常應用,八綱辨證是關鍵。

中西結合大發展,雙辨論治更領先,

辨病治療有指標,證型分類辨證聯,

同病異治靈活用,異病同治有方選。

單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來分析,步步深入自會演。


注①歸脾湯


第二章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節陰陽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陰陽的對立

中醫學說談陰陽,是謂物質兩重性,

事物對立又統一,哲學理論矛盾性。

任何事物有屬性,屬性對立陰陽生。

溫熱為陽寒涼陰,幹燥屬陽濕潤陰;

動為陽,靜為陰,明亮屬陽晦暗陰;

興奮亢進屬陽變,抑制衰退皆陰呈;

出為陽而入為陰,升為陽而降為陰;

晝夜寒熱動與靜,內外有形或無形,

上下來去遲與數,均為陰陽對立論。

天地萬物之上下,天為陽來地為陰,

清陽上升積為天,地為濁陰下降成。

四時也有陰陽變,人有虛實陰陽分,

女屬陰來男屬陽,壯實為陽虛弱陰;

晝為陽,夜為陰,上午為陽下午陰,

陰中之陰是半夜,陰中之陽天快明。

(二)陰陽的互根

互為根據謂互根,相互依存共生成,

陰依陽來陽依陰,陰陽聯結不可分,

無天無所地,無地天難存;

無晝就無夜,無夜晝不明;

無熱無所寒,無寒熱不生;

無上即無下,無下上亦隱;

無左無所右,無右左不順;

無南無所北,無北南無門。

自然現象太復雜,陰陽分離均難存;

人體生理活動中,功能物質互根明。

物質屬陰功能陽,物質運動即功能。

陽主殺,陰主藏,陰主長,陽主生,

陽主熱蒸能化氣,陰主寒凝能成形,

天氣下降變成雨,地氣上升聚成云。

陰在內而陽守外,陽衛外而陰後勤。

陽出於外陰得守,陰守於內陽布行,

陰陽相對有依靠,孤陰獨陽均難存。

無陰無所陽,無陽無所陰,

無陰孤陽無所化,無陽獨陰難運行,

陰陽互根生萬物,生命活動永不停,

一旦陰陽有離訣,生命終止命難存。

(三)陰陽的消長與轉化

陰陽理論相對論,絕對靜止不可能,

陰陽有消長,變化緩緩進,

陽消則陰長,陰消則陽生,

春去夏來臨,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長動不息,寒熱更迭亦分明,

熱甚轉為陰,寒甚則熱生,

陰極能變陽,陽極則變陰。

陰陽消長與變化,錯綜復雜要理順。

陰陽不和四季亂,有春無秋不合情,

陰平陽秘邪不入,和平協調得安寧。

二、陰陽在醫學上的具體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宏觀辨證法,生理病理說理清,

診斷治療有規律,變化萬千陰陽尋。

組織結構定屬性,人體上下內外分,

背外為陽腹內陰,上身為陽下身陰;

臟腑還可分陰陽,六腑為陽五臟陰。

具體臟腑陰陽配,功能為陽器質陰,

同一事物兩方面,相互對立陰陽遵。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動中,物質功能協調成,

物質為基礎,功能乃發生,

沒有陰質陽不固,沒有陽氣陰難運,

無陽則陰無所化,無陰則陽無以生,

陰陽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調患疾病。

(三)說明人體的疾病變化

季節寒暑有更迭,人體氣血有衰盛,

陰陽平衡得生機,太過不及疾病生。

陽主表,其氣熱,陰主裡,其氣寒,

故曰陽虛則生寒,陰盛之時寒亦深。

陰盛導致陽氣虛,陽勝陰傷陽難存。

是謂陽盛則陰病,陰盛陽病寒更沉。

陰損能及陽,陽勝能及陰,

慢性疾病陰陽虛,乃為陰陽互損成。

(四)作為診斷、用藥的歸類方法

疾病發生有原因,發展變化規律循,

八綱辨證最重要,總綱還需陰陽領,

寒熱表裡與虛實,病位性質陰陽分。

病位方面分陰陽,表證為陽裡證陰;

疾病性質分陰陽,熱證為陽寒證陰。

須知物極能相反,寒極亦能熱昏昏,

熱極反生寒象出,真熱假寒要辨明。

陰陽交錯寒熱變,寒熱夾雜變證生,

陽虛生外寒,陰虛內熱生,

陽盛身熱去衣被,陰盛形寒戰凜凜,

寒極生熱亦常見,熱極生寒常發生,

是謂陰極酷似陽,陽極反而酷似陰。

病位性質辨得清,治療措施要相應,

高熱過盛寒涼藥,陰寒過盛投以溫。

熱者寒之寒者熱,正治方法臨床用。

若為陽衰難制陰,助陽消陰亦可行,

陰虛獨陽難潛伏,滋陰護陽常應用。

是謂陰病要治陽,亦為陽病治陰從,

瀉其有餘補不足,陰陽盛衰能糾正。

中草藥有數千種,性能概括陰陽定,

藥性寒熱溫涼分,溫熱屬陽寒涼陰。

藥味辛甘苦酸咸,屬陰屬陽亦分明,

辛甘屬陽性發散,苦咸收斂降屬陰;

作用升浮屬陽藥,沉降作用當屬陰。

花葉皮刺屬陽藥,向上向外可透升;

礦石貝殼屬陰藥,下沉潛陽能安神。

藤絡屬陽通經絡,能達四肢把藥引;

子仁屬陰能下降,潤肺定喘大便通。

陰味之藥出下竅,藥性陽性上竅騰。

陰陽屬性歸類法,其他方面也應用,

經絡三陽和三陰,督脈屬陽衝脈陰。

病因寒濕屬陰邪,風火暑燥陽邪侵,

春夏溫暖宜養陽,秋冬寒冷宜養陰;

春生夏長陽漸旺,秋收冬藏陰能存,

逆此原理病難治,順乎天時苛疾平。

第二節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歸類

五行木火土金水,歸納事物之屬性,

人體內外緊相連,補充陰陽說理明。

木生於春多風動,在志為怒色為青,

在竅為目體為筋,肝膽表裡病累損,

諸風掉眩皆屬肝,酸味收斂肝風平。

夏天火熱火易旺,在志為喜色為紅,

在竅為舌體為脈,火熱下移小腸行,

諸痛瘡瘍皆屬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長夏歸屬脾土濕,思慮傷脾色黃呈,

在竅為口體為肌,脾胃表裡聯系緊;

諸濕腫滿皆屬脾,甘味健脾濕自清。

秋多肺燥屬於金,在志為悲色白凈,

在竅為鼻體為皮,肺與大腸表裡生;

諸氣鬱皆屬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冬多寒氣腎氣應,恐為其志色黑凝,

在竅為耳體為骨,腎與膀胱鴛鴦親,

諸寒收引皆屬腎,咸味入腎是根本。

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參考辨證清。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如環復運行,相互制約和依存,

五行運行常變化,生克乘侮是常情。

生為資生助長意,親密相生是福音。

木生火,火生土,金生水而土生金,

水不生木木不榮,木枯風動眩暈生。

克為戰勝與克制,相克是防太過乘,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來火克金,

金克木則木魂傷,魂傷狂妄志不清。

有生我者有我生,生我為母子我生,

生中有克克有生,相反相成制平衡。(圖21)

圖21“五行生克”示意

乘有乘虛侵襲意,超常制約為相乘。

侮是欺侮之意思,恃強凌弱相克成。

木若太過乘脾土,見肝有病防脾損,

土被抑制不生金,肝木侮金乘機凌,

土氣虛弱水邪犯,水見土弱反克成。(圖22)

圖22“五行乘侮”示意

虛則補子能養母,實則瀉子保母命,

虛實補瀉有原則,方法靈活變化通。

二、五行的臨床應用

五行應用有縱橫,根據類別關係定。

同類事物縱聯系,各種事物聯系橫,

橫系如木聯肝膽,目筋怒青酸風情,

臨床望診面色辨,望而知之謂之神。

青色多為肝風動,赤色多為心火衝;

黃色屬脾濕困擾,白色多屬肺寒生;

黑色屬腎虛太甚,用藥五臟五味應,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腎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類物,生理病理聯系橫,

一臟有病克相傳,所傳臟腑先調整,

見肝之病知傳脾,當先實脾是正統,

久病治本應養母,培土能使肺金生,

新病實證先瀉子,清瀉心火肝木寧。

第三節臟象

臟腑功能有表現,取名臟象來體現,

五臟六腑功不同,各有特點要細辨,

精華之氣歸五臟,藏而不瀉是特點。

六腑為傳化物用,瀉而不藏是為權,

加上包絡十二官,相互為用緊相連。

腦髓骨脈女子胞,奇恒之腑有專篇,

天地方位與時氣,五臟功能緊相連,

為了方便初學者,歸納下表供鉆研。(表21)

表21臟腑功能,病變與天地、時令等關係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心主神明君主位,智能思維在其間,

精神活動心主宰,主不明則眾官危,

充在血脈華在面,脈不通則色不艷。

心系舌本心之苗,觀舌榮枯知心變,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下移小腸遷。

思慮傷脾後天弱,心虛悸忘驚惕言。

熱傷氣,苦清心,心熱苦寒清熱煎;

在志為喜喜傷心,壯水亦能保心安。

心之外圍心包絡,保護心臟是警衛,

邪氣入裡犯心包,代心受邪先牽連。

(二)肝

肝為將軍主謀慮,智能思慮出決斷,

罷極之本魂所居,剛勇易怒條達戀。

臥時諸血皆歸肝,視步握攝肝支援,

竅於目,榮於甲,肝和五色能辨別。

肝膽有熱表裡病,寒熱往來口苦憐。

悲哀太過魂不安,魂傷狂妄難自便。

肝經少腹散兩脅,病則少腹兩脅牽,

筋骨關節痙攣急,疏肝斂肝酸甘緩。

(三)脾

脾為倉廩五味出,脾胃協同司後天,

脾主意、存思維,消化轉運統血權,

在志為思思傷脾,思慮太過脾不健。

脾主肌肉精神旺,五味不足多疲倦。

脾統血、亦運血,脾不統血致血便。

華於唇、充於肌,唇蒼肌瘦脾虛顯。

竅於口能知五味,脾胃不和食不鮮。

脾主濕能運水液,脹鳴泄瀉脾虛緣。

脾胃後天之根本,治病顧本記心間。

(四)肺

肺為治節相傅官,又名華蓋居上緣,

上焦開發氣為本,能朝百脈毛竅間,

並精出入能藏魄,肺虛魄散發狂癲。

在竅為鼻體為皮,鼻塞咳嗽肺不宣。

肺與大腸相表裡,開肺亦能通大便。

肺氣主燥本屬金,燥熱太過皮毛幹,

肺氣不宣咳支滿,氣虛其色白絹絹。

宣肺辛散氣薄開,補氣黨參黃芪煎。

(五)腎(附:命門)

腎居下焦離君遠,自身作強亦封官,

技巧奧妙出變化,精力充沛腎強健,

腎為蟄藏封精密,真陰元陽管得嚴,

腎藏精、精生髓,腎精充足腦靈驗。

在志為恐體為骨,腎虛志衰善忘言。

腎為水臟主津液,腎病跗腫首先見。

在竅為耳華在發,耳鳴發枯腎虛現。

在天為寒地為水,補腎用藥多偏咸,

腎為先天之根本,先天不足把精填。

古訓還有命門說,實為元陽火宅間。

臟腑功能所以好,命門之火溫養先,

壯水之主制陽光, 養葵①理論最全面。


注①趙養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