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23輯(簡體書)
滿額折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23輯(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23輯)》是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是該中心的一個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匯編。本輯內容涉及飲食、歷史、文化、資源、環境、區域治理與發展、法律人類學、儀式研究、非物質文化研究、邊疆研究、民族史研究、發展問題研究、社會性別研究等相關問題以及研究述評。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23輯)》的研究目的是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活躍學術思想,鼓勵學術爭鳴,激發創新思維,為民族學、人類學工作者的創新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學科發展和人才成長,因此具有很大的出版價值。

目次

麥克馬洪線與探險家:英人瓦德在近代中國西南探險活動中的動機、地理與政治
後方建設與邊疆開發:抗戰期間國人對西南經濟建設問題的認識
云南官紳眼中的基督教
歷史中的神話與神話中的歷史——1949年後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書寫中的神話重述
金川天氣對清軍軍需運輸的制約及清廷的應對
中古時期北方族裔譜系建構與民族認同
佛教還是印度教?——蓋爾納論紐瓦爾人的宗教
永勝彝族他留人的祖源記憶與儀式空間
甲馬與大理白族的水神信仰
困惑與出路:人口較少民族的現代化生計轉型
邊疆民族地區城市化轉型社區客觀化文化資本建設研究
邊疆民族地區省會城市的旅遊公共服務評價模型及指標體系——以昆明市為例
哈尼族長街宴食物的社會文化意涵——基於身體感理論的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民間文學的變遷——以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為例
復制型民族文化傳承模式的再認識——以云南民族村為例的分析
真實的歷史與想象的故事——《孔雀膽》從悲劇到贊歌的時代變遷
少數民族習慣法對國家統一刑法的刑事變通研究
論鄉土“雙軌政治”與縣鄉行政執法方式的契合
“辦得”——巍山永建回族女性公共空間的建構
女性喪葬習俗與姻親親屬實踐——以云南異龍湖沿岸為例
新疆哈薩克族題材電影:文化境遇·苦難敘事·女性形象
曾昭掄《大涼山夷區考察記》及其學術意義
他者的歷史、結構與族群政治——讀Other Chinas: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Q廠National Belonging-
當代中國學者景頗/克欽研究的學術評述

書摘/試閱

一 問題的提出
記憶最早是心理學研究的範疇,後來逐漸延伸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塗爾幹提出了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集體意識”,進而揭示了社會共同體的隱形結構。莫裡斯·哈布瓦赫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集體記憶”這一重要概念,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保羅·康納頓則將集體記憶或社會記憶看作一種社會傳承實踐活動,認為社會記憶可以被權力所塑造,紀念儀式和身體實踐是記憶傳播和保持的重要途徑。在人類學家看來,社會記憶常常成為除了文獻記載之外的重建過去的有效資料。因此,人類學致力於對某一族群記憶文本的解釋分析,試圖展示其文化模式的建構路徑。英國人類學家埃文思·普理乍得在東非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了努爾人有遺忘祖先的現象。中國臺灣學者王明珂結合田野調查提出,歷史記憶是以神話、傳說或被視為學術的歷史與考古論述等形態呈現和流傳的,它是人們借以追溯社會群體的共同起源及其歷史流變,以詮釋當前該社會人群各層次的認同與區分的工具,是一個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產生的基礎。景軍從社會記憶理論的角度出發,通過記述中國西北大川村孔廟的重建過程,來考察記憶是如何通過以孔廟為中心的活動被表述和傳達的,以及國家權力如何極力左右人們的遺忘與選擇性追憶、人們又是如何運用記憶重構社會關係等問題①,從而將中國鄉村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趙世瑜基於對洪洞大槐樹傳說文本的分析,提出歷史記憶作為一種資源,是族群為了生存和強化認同的需要而建構的結果。上述成果豐富了集體記憶和歷史記憶的研究。
學界對於空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塗爾幹的社會學傳統。塗爾幹不僅把空間視為每個文化先驗存在的基本分類,而且提出空間具有社會性,認為實踐和空間是社會構造物。齊美爾也承認空間在社會交往中具有一定意義。作為社會空間理論的先驅,亨利·列斐伏爾從生活的空間、感知的空間與構想的空間三個角度對空間進行分析探討,並通過對一系列空間隱喻概念進行闡釋反思城市階層的形成。在福柯看來,空間不再被當作刻板和靜止的東西,而是被看成富有啟發和理論生命力的概念。吉登斯指出時間與空間是社會結構的終極要素,社會的空間性構成與歷史性構成是緊密結合的,並且在社會空間研究中引人權力因素,為建立空間一社會一歷史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之後的功能學派人類學家,則主要用空間來反映社會的親屬或社會結構。維克多·特納通過對非洲恩丹布人社會文化的深入研究,進一步發展了塗爾幹關於神聖與世俗的空間二元劃分,提出了“儀式空間”的概念,對後世的人類學儀式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埃裡克·穆格勒則通過對云南楚雄一個彝族村寨“倮倮頗”人驅鬼儀式中蘊含的空間觀念和空間實踐的考察,展現了底層民眾對暴力的記憶與想象。⑩在王斯福看來,中國民間社會與中央有一種“帝國的隱喻”邏輯,民間通過儀式活動模仿中央帝國的各種秩序,而這種模仿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而在地方社會構筑了不同的儀式空間。⑧可以說,這些觀點對後來社會學、人類學關於儀式與空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分析框架。
近年來,空間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人類學者的廣泛關注,並逐漸聚焦於空間與社會和文化的關係、空間在社群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秩序構建中的作用等問題,一些學者還注重用空間的理論與視角去研究村落的傳統儀式。在《空間、力與社會》一書中,黃應貴等學者集中探討了什麼是空間、空間有什麼內在邏輯、空間與社會關係的聯系以及人類學研究空間的意義等問題。黃應貴等認為,人類學的空間研究不只是使我們對於人類學研究議題能有新的著手點與探討方式,也使我們對空間本身能有新的認識和了解。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挑戰過去的空間觀念,並發展新的認識與理解,也有助於人類學的社會文化概念在後現代或後結構論解構之後得以重建。此外,臺灣地區學者何翠萍探討了云南德宏景頗族儀式空間脈絡化及其意義。梁永佳則通過展現大理喜洲地域崇拜現象的等級結構,詳細描述了該地區的廟宇及其組織和儀式活動,將儀式空間作為當地人的本土知識。⑩楊念群主編的《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匯集了一批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其中關於中國近現代以來空間轉換問題和“歷史記憶”理論的討論,對我國未來社會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之,集體記憶或空間逐漸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力圖從集體記憶或儀式空間的視角來揭示不同族群的觀念世界、儀式活動及其社會文化與族群關係。居住在滇西北永勝縣境內的他留人為了強化其祖源記憶,彰顯族群身份,經常要在不同的空間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活動。因此,本文擬結合田野調查和文獻材料,對彝族支系他留人這一特殊族群的祖源記憶及其祭祖儀式空間呈現進行探討,從而為我們理解他留人的社會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