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滿額折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的一生,有時處於強勢,有時處於弱勢,
長短不一,重點是「強弱之間如何轉換」?

★英雄溫拿也有當失敗魯蛇的時候!
生命一陷入低谷暗潮,
「守弱」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王浩一的易經與歷史筆記新作——
《英雄守弱:易經與心理情境》
醍醐解卦古人的「守弱哲學」!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葉明桂(奧美廣告副董事長暨奧美集團策略長)
謝哲青(作家、主持人)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英雄推薦

「我們不喜歡『弱』,那是因為弱者有很多短處,但那絕對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們比較不易察覺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堅忍、寬容、真誠……甚至曠達。」——王浩一

強者的背後肯定有一段「衰到谷底、魯到泥裡」的悲慘經歷,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成為A咖前,必得當過幾回D咖。這不是一本勵志書,這也不是一本成功學,這是一本剖析歷史D咖們如何居於弱勢、耐心伏潛,等待緣分,逐步踏實,維持腰桿的柔軟度,對理想堅持到底,也參雜些小心機,進而獲得個人標準裡的官場成就最大值——守弱哲學。
王浩一以淵博的易經與歷史知識,為大家解卦歷史人物起起伏伏的生命歷程,偉人們心底最幽深的恐懼、鬱悶與脆弱,以及走過一番淒風冷雨後,面對浮生的曠達。

弱者不羞恥,羞恥的是不肯面對現實!
我守弱,我生存!

解卦前,請先謹記「守弱學」的五堂課真言:
第一堂、自知之明
第二堂、堅守根本
第三堂、大智若愚
第四堂、要有信心
第五堂、強大處下

「守弱學」解卦路徑:
從〈比〉卦看35歲後的蘇軾,如何與好友佛印道潛親密比輔
從〈賁〉卦看24歲的鄭板橋,如何從揚州賣畫到反璞歸真
從〈歸妹〉卦看64歲的劉墉,如何以靜默自守,以滑稽模稜取容
從〈睽〉卦看39歲的馮道,如何在後唐四位皇帝間生存
從〈巽〉卦看34歲的趙匡胤,大宋開國後如何展開統一大業
從〈小畜〉卦看23歲的李隆基,如何從潞州小地方累積實力
從〈困〉卦看49歲的張巡,如何在安史之亂困守一座孤城
從〈井〉卦看32歲的王守仁,如何悟道、講學、剿匪、靖亂
從〈震〉卦看20歲的朱耷如何逃亡、山隱、出家和創作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自序】
未曾痛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王浩一

六十一歲的蘇東坡被發配到「廣南西路的昌化軍」,那裡就是稱之「儋州」的地方,現在的海南島。當他到了當時的「夷島絕域」之後,照例得向朝廷匯報謝恩,他先說了一堆臣罪該萬死的話,之後,他又道:「臣孤老無托,瘴癘交攻,子孫慟哭於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於海上,寧許生還!」
這位四川老人是旱鴨子,過海的時候,已經嚇得半死,被海上風浪吹打得魂飛魄散,上了岸,舉目四顧,正是徘徊無依的開始,什麼都沒有。他說「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暑無寒泉……」但是,這位曠達的蘇東坡,開始動手在荒地挖野菜,而且還把那些草葉草莖誇獎成延年益壽的美味。沒有藥,沒有醫生,他就笑說「這裡沒有醫生,所以不會醫死人」。長日無聊,就和兒子在屋裡打坐,要不就上竄下跳抓老鼠、蝙蝠,烤了吃當是蛋白質來源。日子像苦行僧,也像野人,很快就瘦骨伶仃,他還自嘲「身輕如此,以後可以騎在鳥背上飛回家了」。
所謂「曠達」就是如此,必須體驗過人生殘酷,才能看到這一種風度的不凡。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為瀟灑,多半是裝模作樣的樂觀。曠達的人懂得老子所說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解釋:人活的時候身體是柔軟,死了後就僵硬了。草木生長時柔軟而脆弱,死時則枯槁乾硬。所以「堅強」屬於死的特質;「柔弱」屬於生的特質。因此,用兵逞強會不得勝,樹木長成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甚至常常躺在地上,柔弱的卻常搖曳在上。
人的一生,有時處於強勢,有時處於弱勢,長短不一,重點是「強弱之間如何轉換?」
世上本來就存在著強弱之分,有強者,但更多的是弱者。但是,大部分的人往往追求「強」,枉顧「弱」。因為這樣「不屑當弱者」的心態,當然對「弱」的妙處所知更少了。大多數的人們,即使知道自己處「弱」,往往遮掩自己的弱者身分,冒充強者姿態。正因為貪戀虛榮,定位失真,結果讓自己處境更糟,甚至陷入險境。「守弱學」正是要我們學的:弱者並不羞恥,羞恥的是不敢面對現實,粉飾,甚至自欺。掩飾弱者身分的人,便會永遠是弱者。「守弱學」的第一堂:生存之道,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不喜歡「弱」,那是因為弱者有很多短處,但那絕對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們比較不易察覺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堅忍、寬容、真誠……甚至曠達。這些優點其實是「成事的根本」,堅持這些,弱者就充滿希望。「守弱學」的第二堂:堅守自己的根本,只要氣節不失,便不是最貧弱的人。
由弱至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待是必須的。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弱者,總是寵辱不驚,也明白「聰不外露,愚宜外顯」,因為顯現弱小,可以愚弄強者。另一方面,要懂得:說自己聰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說自己愚笨的人。「守弱學」的第三堂:有時候智計難以做到的事,愚笨卻可以解決它。
「守弱學」的第四堂:要有信心!上天不會虧待有仁心的人,同時也要明白:一肚子苦水的人,不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因為有信心,所以能堅定信念。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則有大成。
最後,「守弱學」成功逆轉之際,要深刻明白「回過頭來,扶助處於困境的人,是智者的行為」。聲望以氣量為貴,並不是名聲顯赫。所以,「守弱學」最後一堂課:真切明白老子所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即使是強者也要謙卑,富而澤貧,無損其富。
二○一七年十一月深秋,我在西安城外的戶縣走訪一株一千四百歲的銀杏,甚是壯觀,金黃燦燦,輝煌灼灼。之後前往周至縣的樓觀山峰下東北麓,尋覓「老子墓」。墓園窘促,寂寥中顯得清閒,碑前石桌,供有鄉人所拜的數枚水果。墓前燭燈仍然敞亮,我雙手合十,默禱。
比卦,〈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是黃庭堅的詩,這篇說的是蘇軾他一缸子的好朋友,他們誠心交往蘇軾,欽佩、仰慕、欣賞、學習、追隨……其中佛印禪師卻是亦師亦友,與他親密比輔,站在與蘇軾等高的位置。某些時候,佛印向蘇軾守弱示缺,卻是禪機「缺陷是世界的本相,過度追求完美不智」。這個卦,是闡明有見識的人是不求獨美。
賁卦,〈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如果鄭板橋一直待在揚州畫畫,不曾有十年的縣令生涯,他是無法領悟「難得糊塗」的哲學觀的。鄭板橋用他的氣節,顯示弱者的青山。
他以「一官歸去來」顯現弱小,卻愚弄強者。賁卦說的是「文飾」,必要的裝飾、修飾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鄭板橋的十年仕途,是他生命中的「文飾」,「而今再種揚州竹」則是生命的昇華。
歸妹卦,〈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六十四歲的劉墉以靜默自守,也以滑稽模稜取容,生存於和珅的迫害之下。他深刻理解「輕佻,不是幸福的路;難得糊塗,卻是最智慧的長久路徑」。他處處顯示大智若愚,「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歸妹卦,是君臣相處之道,也是本分與本事的潛智慧。
睽卦,〈道可道,非常道〉,從馮道所處的時代:五代十國,那個無藥可救的大亂世,更能看得清楚馮道不平凡的身影。〈睽〉卦,象徵「乖背睽違」,說的是衝突、背離的時刻。人與人相互見外,彼此涇渭分明。同床異夢、各走各的路、道不同不相為謀,都可以用來說明睽卦。馮道「必須與不喜歡的人周旋」,我們可以藉此探索人性的灰色地帶。
巽卦,〈天下從此安定了〉,說的是宋朝開基皇帝趙匡胤。〈巽〉卦,上卦巽風,下卦巽風。卦象是一陣風接著一陣風,有「和風連連相隨」的意思。趙匡胤創建宋朝,他是如何撥亂反正?又是如何以「巽道」統一滿目瘡痍的天下?建國之初,肌肉尚未壯大的他,深諳「鬆懈對手的意志,減輕將至的打擊力度」,他也明白「羞辱雖傷人,憤怒卻致命」。
小畜卦,〈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說的是年輕的李隆基,從興慶坊的年輕王子,到任職潞州別駕的憂鬱臨淄王。二十三歲的李隆基,展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新人生。從小畜卦,看年輕的李隆基如何從零開始,如何累積他的政治實力。他懂得「保愚」,知道歷史上許多人遭遇橫禍,不是因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愚鈍不足。
困卦,〈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說的是四十九歲的張巡,在安史之亂困守一座孤城,他以一身忠膽笑傲死亡,不畏懼自己是兵力的弱者,卻懂得「弱者要學會化劣勢為優勢」。他的故事極為悲壯,但是他的智慧卻是驚人,從「自知之明」到「抓住強者的弱點,弱者也能取得勝利」領悟,張巡是「守弱學」的最佳教材。
井卦,〈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說的是三十二歲的王陽明,如何悟道、講學、剿匪、靖亂……全卦六爻把「井」人格化,以「乾淨清冽的井水」可以「養人」的種種美德,譬喻「君子」應該修美自身,如同井水一樣「惠物無窮」。王陽明一生進修不懈,如同清理自己生命中的一口清洌水井,供後人飲用。他的努力,一樣有「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則有大成」體悟,這是「守弱學」的精髓。
震卦,〈六月鵪鶉何處家,天津橋上小兒誇〉,說的是八大山人的故事,二十歲的他,從大明王朝亡國前,到亡國後的痛苦、迷惘。震卦上下卦俱是震,接二連三雷色震動,象徵災難來臨。八大山人的本名是朱耷,亡國後他「山隱五年」,期間他發瘋、出家、學佛。三十一歲時成了傳綮禪師,努力參禪,理會佛理,詩畫亦燦然有成。五十九歲時,畫作裡開始簽名「八大山人」,哭之笑之,對於亡國,他一直是孤獨的守弱者。

 

目次

自序、未曾痛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輯一、坎坤比:蘇軾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輯二、艮離賁:鄭板橋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輯三、震兌歸妹:劉墉
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

輯四、離兌睽:馮道
道可道,非常道

輯五、巽巽巽:趙匡胤
天下從此安定了

輯六、巽乾小畜:李隆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輯七、兌坎困:張巡
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

輯八、坎巽井:王守仁
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輯九、震震震:朱耷
六月鵪鶉何處家,天津橋上小兒誇

附錄、易經的基礎知識

 

書摘/試閱

【內文選讀】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回到四十五年前的中學,偶然聽到了黃庭堅前世的故事
今年春末,我重回已經畢業四十五年的國中校園,忝獲傑出校友獎項。十二歲青澀鄉下小孩,當年負笈嘉義市,就讀天主教輔仁中學,開啟了我的人生視野。重返學校,許多迷糊記憶掀開了,拿著麥克風說道:當年校外那攤陽春麵的薄薄兩片香腸肉,是我濃烈的美食初印象(幾位學長也頻頻點頭同意,露出笑容);至於住校三年,餐廳每天都是一樣的黃豆芽大骨湯,那是我的美食夢魘,略帶青菜腥的湯汁,永遠只飄著幾塊豆腐,幾輪玉米載浮載沉,湯色清澈湯味淡如水。我也說因為校園臨近八掌溪,沒有夜間設備的球場,晚上總是漫天的螢火蟲伴著我們打籃球……
輪到校友會理事長致詞,閒談中,他卻說了一個關於宋朝文學家黃庭堅的故事,第一次聽說,意涵悠遠,印象深刻。回家後,我急急查看了黃庭堅那則神祕的前世今生。
根據江西《修水縣志》的記載:二十六歲的黃庭堅出任黃州(蕪湖;湖北省東部)知府,一日午覺做夢,夢見自己走出衙門,前往一個村莊,看到一位白髮老婦倚門而立,口中還叫著女兒姓名,門口有一張香案,供著一碗芹菜麵。黃庭堅覺得餓,就端起來把麵吃了。不多時夢醒,嘴裡竟然真的有芹菜的香味。接連兩天都是同樣的夢境:吃了麵,醒來嘴裡有芹菜味香。
黃庭堅感到納悶,覺得此夢非比尋常,於是循著夢中的路徑走去,果然來到一處鄉村,一路的景致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吻合,夢裡所見到的白髮老婦,也正站在門前,香案上供著芹菜麵,老婦口中喃喃著女兒的名字。
黃庭堅上前問了緣由,老婦說道,前天是她女兒的忌辰,女兒生前最愛吃她做的芹菜麵,所以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擺麵祭奠,喊她回來吃麵。黃庭堅自忖,事情也真巧,前天正是他的生日,遂又問,那女兒死去多久了?老婦說,二十六年了。黃庭堅一驚,自己正是二十六歲,她的忌日正是自己的生日。
「她的閨房在哪裡 我可以看看嗎?」進了屋內,房裡有座塵封多年的大櫃,因為不知道鑰匙放在那兒,所以一直沒打開過。黃庭堅想了一下,輕而易舉找到了鑰匙,櫃裡全是這個女兒生前讀的書,還有寫的文章。然而這些文章,居然和他自己歷次考試的試卷一字不差。黃庭堅這時明白自己回到了前世的家,那老婦,自然是他前世的母親,老家只剩下她孤獨一人住著。黃庭堅跪拜在地上,說自己是她女兒轉世,認她為母。回到府衙的黃庭堅派人前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蘇軾與佛印的深篤友誼,後世的小說家多了前世今生題材
前世今生傳說,總引人好奇也令人著迷。黃庭堅的前世,我們已經「見識」了,在《冷齋夜話》,蘇軾亦有雋永的前世故事流傳:話說元豐七年,一○八四年,四月,在筠州聖壽寺的雲庵禪師,夢到自己與蘇轍(當時被貶官在筠州高安)、聖壽寺的另一位聰和尚,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他醒來後感到很奇怪,於是將此夢告訴了蘇轍,蘇轍還沒開口,聰和尚來了,蘇轍對他說:「剛才同雲庵談夢,你來也想一起談夢嗎?」聰和尚說:「昨晚夢見我們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蘇轍撫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樣夢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蘇軾的書信到了,說他現在已經抵達距高安不遠的奉新,半天之內就可以見面。三人訝然,開心地趕赴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迎接蘇東坡。蘇軾到了後,大家對他談起了三人做相同夢的事,蘇軾若有所思:「我八九歲時,也曾經夢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來陝右之間。還有,我的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瘦高僧人來投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雲庵驚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陝右人,一隻眼睛失明,晚年時遊歷高安,在大愚過世。」此事算算已近五十年,而蘇軾現四十八歲。
至於五戒和尚的故事:五戒和尚本籍洛陽,自幼聰明,舉筆成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宋元話本》有一則〈五戒禪師私紅蓮記〉,故事說的是五戒和尚與他的師弟明悟禪師,同在浙江寧海的淨慈孝光寺修行,五戒和尚則是住持。一日雪霽天晴,有僧人在山門外松樹下抱回一名女棄嬰,稟告住持。五戒和尚悲憫幼嬰,吩咐寺僧攜回寺中養育,取名紅蓮,「好生抱去房裡,養到五七歲,把與人家去,也是好事。」紅蓮長大後出落得清秀動人。一天,禪心清凈的五戒和尚萌生欲心色念,破了色欲大戒。師弟明悟禪師在禪椅入定回來,慧眼已知五戒和尚差了念頭,犯了色戒,淫了紅蓮,把多年清行,付之東流。
次日,正是六月盡,屋外翠池裡紅白蓮花正是盛開。明悟禪師採了一朵白蓮,攜回房中,取一花瓶插了,備妥清茶。派人邀請五戒和尚:「我與他賞蓮花,吟詩談話則個。」五戒和尚到了,明悟道:「師兄,我今日見蓮花盛開,對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請師兄吟詩清話。」五戒道:「多蒙清愛。」又問:「將何物為題?」明悟攤掌朝向桌案道:「便將蓮花為題。」五戒拈起筆來寫下:

一枝菡萏瓣初張,相伴葵榴花正芳。
似火石榴雖可愛,爭如翠蓋芰荷香?

明悟禪師接手落筆,便寫下四句詩,希望藉機作詩點醒師兄。

春來桃杏盡舒張,萬蕊千花鬥豔芳。
夏賞芰荷真可愛,紅蓮爭似白蓮香?

五戒和尚心中一時解悟,羞愧之下便轉身辭回臥房。沐浴後更新衣,取張禪椅到房中,跏趺而坐。將筆在手,拂開一張素紙,便寫八句《辭世頌》,之後坐化而去:

吾年四十七,萬法本歸一。
只為念頭差,今朝去得急。
傳與悟和尚,何勞苦相逼?
幻身如雷電,依舊蒼天碧。

前世是五戒和尚與明悟禪師,今生是蘇軾與佛印禪師
這個故事尚未結束……明悟禪師聽得五戒和尚坐化,大驚,入房也見了師兄的《辭世頌》,嘆說:「你好卻好了,只可惜差了這一著。你如今雖得個男子身,長成不信佛、法、僧三寶,必然滅佛謗僧,後世卻墮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趕你不著不信!」當下也吩咐寺僧燒湯洗浴,換了衣服,上了禪椅跏趺而坐。明悟禪師向其他僧人細細說明:「我今去趕五戒和尚,汝等可將兩個龕子盛了,放三日一同焚化。」囑罷,圓寂而去。就這樣,兩個靈魂一路向西,來到四川。
兩位禪師同日坐化,當然驚動城內城外信眾,來燒香禮拜布施者,人山人海。傳聞四起,這且不表,回頭說說五戒和尚。此時他已經投胎四川眉州眉山縣城中一處詩禮之家,這個人家,姓蘇名洵,自號老泉居士。已經結婚十年的二十九歲蘇洵,其妻程氏,夜夢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驚。次日早上分娩一子,取名蘇軾。
民間小說則記錄明悟禪師,內心一靈,也托生在本處人家,姓謝名原,字道清。謝原的妻子章氏「亦夢一羅漢,手持一印,來家抄化。因驚醒,遂生一子」。此幼兒,取名謝瑞卿,他即是後來的佛印禪師。自此蘇軾與謝瑞卿,今生兩人再續前緣。當然,這是小說之言,史書記錄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當時是宋仁宗景祐三年,一○三七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然而,佛印禪師本姓林,他是饒州浮梁(今江西)人,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一○三二年,早了蘇軾五年。史書記錄佛印:幼聰慧,三歲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
兩人出生日期與地點,史書所載與小說杜撰有出入,但卻不影響兩人彼此在佛法專研切磋的關係,野史中常有佛印與蘇軾鬥智的故事,大有禪機,總是引人入勝。佛印說法講究用詞,「人間寒食,洞裡花開。游蜂與蝴蝶爭飛,鷺子共黃鸝對語。」我以為,此話語也道盡佛印與蘇軾的「這輩子美麗的糾纏」,饒是人生幸福之事。
後人則把蘇軾與佛印交往的種種傳說,透過小說串連在一起,使其兼具文學性與趣味性,也為後世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而蘇軾「前世為僧」這個夢,雖未束縛蘇軾的人生,一輩子以僧為友,他卻不唸佛,依舊積極地仕進,愉悅地笙歌。

從富家子弟到進入佛門,佛印二十八歲時被譽為「英靈的衲子」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提到佛印:「佛印從來不打算出家,而且是富家子弟。」宋神宗對佛教表示好感,願聽佛教徒進言,蘇軾就把他帶到朝中與皇帝對談。據推論此時應該是蘇軾三十三歲時,於熙寧二年,丁憂結束還朝之際,當時蘇軾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當年,王安石的新政開始實施)。
「佛印盡量在皇帝面前表現他對佛教的信仰。皇帝看看他,發現他高大俊俏,容貌不凡,就慷慨答應給他一張度牒,讓他入寺當和尚。他進退兩難,只好接受皇帝的建議,於是被迫出家。」林語堂的文章繼續說佛印:「他住在杭州期間,傳說他一出門就帶了不少傭人和馱騾,根本不合乎禁欲的生活原則。」
需要交待的是「度牒」,古代政府頒發給合法出家者的身分證,僧尼憑此可免除地稅、徭役。過去,歷代政府對度牒數額一向從嚴控制。
佛印俗姓林,饒州浮梁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少年即學習禪法,十九歲時曾到廬山學佛。被住持稱讚「骨格似雪竇,後來之俊也」。二十八歲,由於精究空宗,被稱為「英靈的衲子」。佛印自出家後,先後曾住過廬山開先寺、江州承天寺等,後來住持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市)金山、焦山兩寺。期間,他也常常雲遊四處。
熙寧四年,一○七一年,三十五歲的蘇東坡因為得罪新黨,受到政治迫害。蘇軾自請外補以離開汴京的政治漩渦。他的官職從判官告院改為「權開封府推官」,到了冬天,離開汴京改任「杭州通判」。雖然是貶謫,蘇軾是開心的,因為杭州有西湖。在〈飲湖上初晴雨後〉一詩中,對西湖的讚美,成了經典名詩: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到了杭州,結識了佛印禪師,兩人過往甚密,甚至「沒大沒小」,成為至交。兩人常在佛學修養與詩詞聯對上切磋鬥智,甚至互相調侃彼此為樂,傳為美談。有一次,蘇軾跟佛印說:「和尚,古來的人,為什麼總是把出家人比做是雀鳥呢?」佛印說:「你說說看!」蘇軾說:「因為唐詩有一句說『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前一句說的『鳥』,後一句就對著這個『僧』啊!」蘇軾想藉這「鳥」對「僧」,轉個彎罵佛印是鳥……而鳥是笨的!沒想到佛印說:「那大人你現在對著僧人我,你豈不成了一隻鳥!」蘇軾一想……又輸了!一俗一僧,兩人的機鋒競賽成了蘇軾的「快樂泉源」。有時,彼此的聯對又成了「聰明人的遊戲」。一次,佛印出了上聯:「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差無錯。」蘇軾對上:「二月春分,八月秋分,冷熱不長不短。」
在易經有一卦〈比〉,比為親信、親密,親比之義,引申為輔佐。《彖傳》:「比,輔也,下順從也。」比卦為小方國順從於大國,小人(指力氣小的人)向大人表示服從,向大人親密、靠攏的意思。這一點,即使卜筮驗證,也是「元始」,是永遠堅貞的德行,說明「不會有災難,因為不使硬,剛毅中正」。如果心中不安,便是因為你在相親相愛的過程中,沒有堅持中正的原則,有趨炎附勢的嫌疑。蘇軾之於佛教、佛禪的心靈階段,一直有諸多友人、名僧相親相輔,使得他的精神生活,得以靠參禪悟道來調節,幾次貶謫,依舊從容。

從《易經.比卦》看三十五歲後的蘇軾,好友佛印、道潛如何親密比輔
〈比〉卦上卦坎水,下卦坤地,卦象就是「地上布滿水」,水與地相親無間,喻示「親密比輔」,「水性潤下,今在地上,更相浸潤,比之義也。」其主要意旨涉及「人與人的親密、靠攏關係」普遍的意義,更有象徵「陷入孤獨」的另外意涵。如果說「當你孤獨的時候怎麼辦?」也是比卦的一種解釋。一般的情形下,人應該遠離孤獨。而遠離孤獨,就是要學會與人相親相輔。〈比卦〉六爻,僅有九五是陽爻,所以也是「卦主」,諸爻以親比九五為吉。卦主為眾所親輔,而上亦親下,這就是「比」的意涵。

第一爻.初六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孚」就是中心誠信。滿也。缶,素器也。「有它吉」就是沒有期待於必得,「結
果得之」的吉祥。初六處與「比的開始」,必以誠信,乃得無咎。(「無」,古做
「无」。)初六居下居卑,離九五最遠,如果要親比九五,當誠信充實於內,
好像缶裝滿東西於其中,外表不需要修飾,誠信足矣。九五雖遠,終能來與初
六來親比,有它吉。

三十五歲的蘇軾在杭州多了達觀自在,與佛印相處則多了生活禪——
三十五歲的蘇軾任杭州通判,所謂「通判」是「通判州事」簡稱,此職由皇上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蘇軾的辦公地點在西湖南岸鳳凰山頂,可以北眺西湖,南望錢塘江。置身於此,在汴京所受的政治委屈早已雲散,他與友人盪舟西湖,沉醉湖光山色。
順便說說蘇軾的婚姻:當他十九歲,尚未赴京應考前,奉父母之命娶了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的女兒王弗為妻,夫妻恩愛。當蘇軾二十三歲時長子蘇邁出生,之後蘇軾三年的「鳳翔府簽判﹂地方仕途三年,王弗也與蘇軾同行。蘇軾二十九歲時,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還朝回到汴京,任差「判登聞鼓院」,這是掌管接受文武官員及士民章奏表疏事宜的官職。五月,王弗病逝。
次年五月,父親蘇洵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蘇軾偕弟扶柩還鄉,將父親與髮妻王弗安葬。於宋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年七月,服完父喪後,蘇軾又娶了王弗的堂妹,二十歲的王閏之為妻,隨後兄弟二人離開眉州,還朝汴京。自此蘇氏兄弟再也沒有回過四川家鄉。
在杭州通判任上第四年,熙寧七年,一○七四年,在太守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年僅十二歲的王朝雲被招來獻藝,席中她第一眼看到蘇軾,就感覺到這是自己的親人來了。她逮個機會小心地湊到蘇軾身旁,大膽地說:「大人,您能帶我走嗎?」蘇軾細看這女孩歌妓,彎眉秀眼,貌美如花,纖細苗條,看她這麼小就淪落風月場所,不由動了惻隱之心,隨後為她脫籍,成了蘇太太王閏之的丫鬟,朝雲從此邁入蘇門。
照宋朝的說法,蘇軾收朝雲作妾。古人常把太太的丫鬟稱為「妾」,那是方便幫忙照顧丈夫的生活。可是朝雲還小,她是入了蘇家才開始學讀、學寫。後話,被貶謫到黃州的蘇軾,第三年才正式「收朝雲為妾」。元豐六年,一○八三年,蘇軾四十七歲,朝雲二十一歲時生了一個男孩,取名蘇遯(不過,未滿周歲而卒)。
話說在蘇軾當年從汴京往杭州赴任的路上,特地轉往陳州探望了弟弟蘇轍,當時蘇轍在陳州任「州學教授」。盤旋幾天之後,兄弟倆一起前往蔡州,拜訪任知州的恩師歐陽修。歐陽修建議蘇軾,抵達了杭州「到官三日,訪勤於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這裡的「勤」,指的是西湖的惠勤和尚(還有師弟惠思禪師),他是一位有閱歷的高僧。蘇軾前往孤山廣化寺拜訪二僧,寫下:「天欲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詩句,此後孤山就成了蘇軾經常探訪之地。蘇軾在杭州的第二年,一○七二年晚秋,歐陽修病逝於潁州,享年六十六歲。蘇軾與惠勤和尚悼念他於孤山。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然而在杭州這四年,才是他真正意義上接觸「佛學」。他遍訪了西湖岸邊的靈隱寺、天竺寺等等,與出家人交遊辯談,也與惠勤、惠思二僧多有唱和。熙寧七年,一○七四年,他在杭州又認識了一位詩僧「道潛」,號「參寥子」,他倆成了一輩子的摯友,蘇軾稱他「道德高風,果在世外」。當然在杭州也有佛印、海月僧等好友,他們也常常與蘇軾遊廟談禪。
有一次佛印與蘇軾參觀一座廟宇,他們進了前殿,眼前有兩尊怒目兇猛神像,是鎮邪守護神。蘇軾問:「這兩尊菩薩,哪一個重要?」佛印說:「當然拳頭大的重要。」進了正殿,看到觀音菩薩手持念珠,蘇軾問:「觀音也是菩薩,祂數念珠幹什麼?」
佛印回答:「哦,祂也學別人拜佛呀。」「拜哪一尊菩薩呢?」佛印又回答:「祂也拜觀音菩薩呀。」「咦,這怎麼回事?祂是觀音菩薩,為何要拜自己?」
佛印說:「你知道嘛,求人不如求己!」
一天,蘇軾讓書僮戴上一頂草帽,穿一雙木屐,去佛印處取東西。書僮問:「老爺要取什麼東西?」蘇軾說:「佛印和尚一看你就知道了。」書僮到了佛印處說:「老爺讓我來取東西。」佛印問:「取何物?」書僮說:「老爺說你一看見我就知道了。」佛印看一看書僮,轉身包了一包東西讓書僮拿走。回家後,書僮把東西交給蘇軾,問道:「老爺,是不是這包東西?」蘇軾笑道:「正是!正是!」
答案是「茶」葉!草帽在上,木屐在下,中間是書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