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定  價:NT$ 800 元
優惠價:9072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7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出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作者簡介

馮邦彥,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2000年至2007年)、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05年至2008年),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年至1994年間曾應聘赴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員。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
《澳門概論》(1999)
《香港地產業百年》(2001)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2013)
《香港產業結構轉型》(2014)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2015)
《承先啟後:馮氏利豐邁向110週年――一個跨國商貿企業的創新與超越》(2016)
《轉型時期的香港經濟》(2017)

饒序

 

最近三十年來,中外學者以中英文或其他外文發表的有關香港金融業的著作(包括書籍、論文、報吿等在內〉,有日益增加的趨勢。為什麼有這一現象?香港是一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本身便是一主因,另一因素是,香港金融業在其沿革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戲劇性,甚至是驚心動魄的危機和事件。當然,香港回歸祖國,又是劃時代的世界性大事。回歸後第二天,震驚中外的亞洲金融危機,在泰國爆發,迅即蔓延至香港,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現在關於香港金融的純學術性著作,性質較為專門,內容較為深奧,讀者對象的局限性較大(一般限於學術界和金融界),而且無可諱言,文字較為枯澀,難於適合廣大讀者的口味。

馮邦彥教授這部大作,具有幾個特色。第一,它是一通俗性的學術著作。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文筆,生動地描繪了香港金融一百五十年來的滄桑,趣味盎然,誠為一雅俗共賞的作品。第二,本書收集了大批珍貴的圖片,襯托文字,相得益彰,不但為本書生色不少,而且也更能吸引一般市民的興趣。第三,本書範圍上自開埠初期,下至亞洲金融風暴,涵蓋面極廣,香港金融業的大事均網羅其中。這些特色,都是現在文獻中所罕見的。

馮教授對香港經濟和金融,深有研究,他本人曾在香港工作多年,親身從事實地考察,對本港情況甚為熟悉和瞭解。由他來編寫《香港金融業百年》(編按:本書前身),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承作者及出版社邀請我在卷首説幾句話,盛情難卻,乃不揣譾陋,撰此短文為序。

 

饒餘慶

經濟學家

2002年6月

 

胡序

 

三聯書店這次出版《香港金融業百年》(編按:本書前身),可謂適時而有價值。今天香港的金融業一如整體經濟般正處於歷史轉型的關節口,若能適當把握契機,將可開創全新局面。在這個時候重溫香港金融業如何萌芽、摸索發展而至茁壯成長的過程,實在饒有意義。

我很幸運,有機會同時在證券和黃金這兩個擁有悠久歷史的行業服務和擔任公職,親身體驗兩個行業過去二十年的風雲幻變,以及在香港社會和經濟層面上所面對的各種機遇和挑戰。當中有許多艱辛歲月,如八七股災、香港前途問題、公司遷冊震盪、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以至全球黃金市場持續淡靜等。也有令人振奮的時刻,如香港晉身全球第三大金市、四會合併、交易結算順利電子化,中國企業成功來港集資上市等。或順或逆,兩個行業不同崗位的從業員都能以專業態度,積極求變,把握時機,不言放棄。正是這股進取的香港精神,令證券和黃金業從本地打進國際市場,由眾多行業一員而演變為香港經濟的主要命脈。

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和開放,國際金融市場令人目眩的整合與競爭,科技發展的衝擊等,均迫使兩個行業和有關的從業員需要以新思維重新定位,並進行長遠而大膽的改革。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香港特區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固然重要,但行內自強不息、積極面對的精神更是關鍵所在。

我相信透過重溫香港金融行業的百年發展歷程,回顧前人如何在困難處境中尋求突破,抱持遠大的理想,為這兩個行業開創佳續,必能有助今天的香港更好地迎戰未來!

 

胡經昌

香港證券經紀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

金銀業貿易場永遠名譽會長

2002年6月

目次

前言

饒序

李序

胡序

 

第一章 金融業的崛起與早期發展

1. 外資銀行進入與滙豐銀行創辦 2

1.1 香港開埠初期的外資銀行 2

1.2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創辦 6

1.3 19世紀下半葉滙豐銀行的發展 8

1.4 銀行業發展新高潮與中環銀行區形成 10

2. 華商經營的金融機構:從銀號到西式銀行 15

2.1 早期華商經營的舊式銀號 15

2.2 恆生銀號的創辦與發展 19

2.3 早期華商創辦的西式銀行 21

2.4 東亞銀行:“華南最穩健、實力最強的華資銀行” 26

2.5 1920-30年代華資銀行的擠提風潮 29

3. 保險業的早期發展 31

3.1 開埠初期的保險業:諫當與於仁 31

3.2 19世紀下半葉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熱潮 35

3.3 20世紀上半葉的保險業 38

4. 早期黃金市場:金銀業貿易場 44

4.1 金銀業貿易場的創辦 44

4.2 金銀業貿易場的業務與發展 50

5. 早期的貨幣制度:從銀本位制到英鎊滙兌本位制 54

5.1 銀本位制時期(1841-1935年) 54

5.2 早期的英鎊滙兌本位制(1935-1941年) 58

 

第二章 戰後金融業的蛻變與拓展

1. 戰後金融業的繁榮與《銀行業條例》制訂 66

1.1 戰後香港金融業的復蘇與發展 66

1.2 戰後香港金融市場的異常繁榮 70

1.3 1948年《銀行業條例》 73

2. 1950-60年代銀行業的拓展 75

2.1 1950年代初香港銀行業務拓展原因 75

2.2 1950-60年代銀行業發展的特點 84

3. 1960年代的銀行危機 89

3.1 銀行危機序幕: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 89

3.2 1965年銀行危機第一波:明德、廣東信託倒閉 91

3.3 1965年銀行危機高潮:恆生銀行控股權易手 94

4. “利率協定”和《銀行業條例》的修訂 97

4.1 “利率協定”的簽定 97

4.2 湯姆金斯報告和1964年《銀行業條例》 98

5. 戰後保險業的重建與發展 101

5.1 戰後水險與火險業務的發展 101

5.2 “汽車險”、“勞工保險”等意外保險業務的發展 103

 

第三章 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1. 香港股市沿革:從香港會到“四會時代” 112

1.1 香港早期的股票市場 112

1.2 戰後香港股票市場的發展 116

1.3 香港股市的“四會時代” 122

2. 1970-8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的牛熊市 135

2.1 1970年代初期股市狂潮及其後崩潰 135

2.2 1980年代初期股市高潮及其後急跌 142

3. 四會合併: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151

3.1 四會合併的棘手問題:會籍之爭 151

3.2 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153

4. 1987年10月股災:“黑色星期一” 159

4.1 198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 159

4.2 香港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161

5. 戴維森報告與香港證券市場改革 166

5.1 戴維森報告—《證券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 166

5.2 香港證券市場的改革 168

5.3 香港股市新一輪牛市的形成 177

6.“怡和震盪”:從遷冊海外到“上市豁免” 179

6.1 “怡和震盪”:遷冊百慕達與結構重組 179

6.2 從“上市豁免”到撤離香港股市 183

 

第四章 金融業的多元化與國際化

1. 金融機構多元化:接受存款公司大量湧現 190

1.1 金融機構多元化:商人銀行及財務公司崛起 190

1.2 “金融三級制”的形成和確立 202

2. 外滙、黃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205

2.1 香港外滙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205

2.2 本地倫敦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209

3. 1980年代銀行危機與1986年《銀行業條例》 222

3.1 危機序幕:恆隆銀行擠提風潮 222

3.2 危機高潮:海外信託銀行被接管 225

3.3 危機衝擊波:新鴻基、嘉華、永安、友聯、康年易手 228

3.4 1986年《銀行業條例》 231

4. 1991年“國商事件”及其餘波 234

4.1 1991年“國商事件”始末 234

4.2 餘波:銀行擠提風潮與存款保險制度之爭 238

5. 過渡時期銀行業的發展與銀行集團 241

5.1 1980-90年代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241

5.2 香港主要的銀行集團 249

6. 1970年代以後保險業的發展 258

6.1 1970年代保險業的多元化與1983年《保險公司條例》 258

6.2 香港保險業聯會的成立 262

6.3 保險業中介人自律監管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65

7. 香港期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268

7.1 商品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268

7.2 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 269

 

第五章 過渡時期貨幣金融制度的演變

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 276

1.1 戰後香港貨幣制度的演變 276

1.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建立的背景 279

1.3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機制 280

1.4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初期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285

2. 滙豐:淡出“準央行”角色與中國銀行參與發鈔 288

2.1 滙豐:香港的“準中央銀行” 288

2.2 過渡時期滙豐淡出“準中央銀行”的部署 290

2.3 “帝國還鄉戰”—滙豐兼併米特蘭銀行 292

2.4 中國銀行:1994年5月起參與發鈔 296

3. 外滙基金的設立與功能演變 298

3.1 外滙基金功能的設立 298

3.2 英鎊滙兌本位制下外滙基金的功能 300

3.3 1970年代中期以後外滙基金功能的演變 302

4. 過渡時期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外滙基金功能的擴大 306

4.1 推出“利率及存款收費規則”(負利率計劃) 306

4.2 建立香港式的“貼現窗” 307

4.3 建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312

4.4 港府推行金融改革的原因分析 315

5.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建立及其職能 320

5.1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及其組織架構 320

 

第六章 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與聯繫滙率制的完善

1. 亞洲金融危機對港元聯繫滙率的衝擊 330

1.1 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的歷史背景 330

1.2 金融風暴對香港聯繫滙率制度的衝擊 333

1.3 香港經濟陷入戰後以來最嚴重衰退 338

2. 百富勤的清盤與證券業危機 341

2.1 百富勤集團的清盤 341

2.2 證券業危機:連串證券公司的倒閉 345

3. 紅籌風暴與粵海集團債務重組 348

3.1 廣信集團破產與紅籌風暴 348

3.2 粵海集團的債權重組 350

4. 香港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358

4.1 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358

4.2 特區政府成功捍衛聯繫滙率的原因 361

5.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完善及其效應 364

5.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優化與完善 364

5.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經濟效應 368

 

第七章 回歸後金融業的轉型與發展

1. 銀行業轉型與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 374

1.1 銀行業轉型與發展 374

1.2 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376

1.3 回歸後香港銀行集團的發展演變 379

2. 證券市場轉型與紅籌股、H股發展 385

2.1 回歸以來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 385

2.2 紅籌股的崛起與H股的發展 387

2.3 “滬港通”與“深港通”的開啟 394

3. 債券市場的發展與雷曼“迷你債券”風波 400

3.1 債劵市場的發展與人民幣債券發行 400

3.2 雷曼“迷你債券”風波的發生與解決 405

4. 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407

4.1 回歸後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407

4.2 對沖基金市場的新發展 409

4.3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場的發展 411

4.4 QDII與RQFII計劃的實施及內地基金業來港發展 414

4.5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的形成與建立 417

5. 保險業轉型與發展 419

5.1 一般保險業務的轉型與發展 419

5.2 長期保險業務的發展與轉型 420

5.3 銀行保險的興起與發展 421

 

第八章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監管

1.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 428

1.1 香港特區政府金融政策的主要內容 428

1.2 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策略和政策 433

2. 銀行業:建立以“風險為本”的監管制度 439

2.1 改革和開放市場:撤銷《利率協議》和“一間分行”政策 439

2.2 建立以風險為本的銀行監管制度 441

2.3 提高銀行安全和穩健性:最後貸款人角色與電子銀行監管 443

2.4 實施《巴塞爾協定二》和《巴塞爾協定三》 447

3. 證券市場:實施“三管齊下”的改革綱領 449

3.1 推動香港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實施股份化、合併和上市 449

3.2 全面改革證券及期貨市場的規管制度 451

3.3 改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 453

3.4 香港證券及期貨業的監管架構 458

4. 基金業監管制度的發展與改革 462

4.1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建立 462

4.2 致力發展具寬度及深度的優質市場 463

4.3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468

5. 保險業:建立保險業監管局 472

5.1 保險中介人規管制度的檢討與改革 472

5.2 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 474

5.3 推動成立獨立的保險業監管局 475

 

第九章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演變 482

1.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與確立 482

1.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演變和發展 484

1.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提升 487

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與差距 491

2.1 香港作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 491

2.2 香港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差距 495

3.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498

3.1 戰略定位:致力發展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498

3.2 發展趨勢一:中國企業首要境外上市中心與“走出去”平台 501

3.3 發展趨勢二:亞太區首要的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503

3.4 發展趨勢三:全球主要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 506

3.5 結束語 509

 

香港金融業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