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簡體書)
滿額折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系著名漢學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著眼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淮北地區的農民反抗運動,以這一地區既孤立又有聯系的三大事件——捻軍、紅槍會和共產主義革命為研究對象。全書共分七章,作者運用環境學、生態學等方法,闡釋淮北的地理環境;從社會結構、社會心態及人類學等視角入手,對淮北農民的生存策略展開分析;并對捻黨、紅槍會進行了細致探討。作者試圖理解農民革命,即農民為什么造反與如何造反這個問題。作者創見性地揭示了地方環境在引發和形成農村動亂的重要性,并進而得出結論,中國農村叛亂的歷史事實極大地鼓舞了共產主義革命者發動農民的決心。這些觀點的提出對于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地主與農民、革命與叛亂等關系提供了具有開創新意義的視角。


作者簡介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女,1948年出生于上海。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969年獲威廉·史密斯學院政治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78年獲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先后執教于密歇根大學、阿里佐那大學、亞利桑那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學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亞洲研究學會主席。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近代以來的農民問題、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社會和政治、美國的中國問題等研究。主要著作有《華北的暴動與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國革命的發祥地》(2012),其中《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一書曾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


名人/編輯推薦

此書出版後,孔飛力教授曾指出:該書不失為一部傑出的社會史著作。該書也成為裴宜理教授的成名作。本書對於中國革命相關問題的探究,對海外漢學界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開拓性意義。

目次

目 錄

前 言....................................................................................................... 1

第一章 導論.......................................................................................... 5

第二章 反抗序幕: 淮北的環境...................................................... 13

地 理......................................................................................................19

人口密度................................................................................................22

種植模式................................................................................................24

農業產量................................................................................................26

土地占有情況........................................................................................28

商 業..................................................................................................... 34

政府與稅收.............................................................................................38

生活標準.................................................................................................41

淮北農民的心態.....................................................................................43

第三章 淮北農民的生存策略.......................................................... 48

通常的治家策略.....................................................................................50

侵略性生存策略.....................................................................................57

掠奪性策略.............................................................................................58

防衛性策略.............................................................................................75

結 論...................................................................................................... 86

第四章 從掠奪者到叛亂者: 關于捻黨的個案研究.................... .... 88

捻黨的起源.............................................................................................. 90

早期捻黨的宗旨與活動...........................................................................92

捻黨與政府的關系.................................................................................102

走向叛亂.................................................................................................105

捻黨叛亂的組織.....................................................................................113

為生存而發起的叛亂..............................................................................117

掠奪性叛亂的局限性..............................................................................122

結 論..................................................................................................... 128

第五章 從防衛者到叛亂者: 關于紅槍會的個案研究.............. .... .... 131

紅槍會的起源.........................................................................................132

早期紅槍會的活動.................................................................................136

走向叛亂.................................................................................................138

紅槍會與政府的關系..............................................................................152

信仰和儀式.............................................................................................160

組 織..................................................................................................... 169

結 論..................................................................................................... 175

第六章 叛亂者遭遇革命者: 淮北的共產主義運動................... .... .178

淮北地區共產黨活動概況.....................................................................178

雙方都要打擊!.....................................................................................201

共產黨發動群眾的方式..........................................................................205

結 論..................................................................................................... .210

第七章 結語...................................................................................... .....213

附錄一 張樂行供詞......................................................................... .....227

附錄二 紅槍會會規......................................................................... .....229

附錄三 紅槍會時期華北其他的防衛性團體.............................. ..... ..232

附錄四 黃崖之謎:晚清時期一場有爭議的“叛亂”................ ......235

參考書目............................................................................................... .262

索 引.................................................................................................... . 296


書摘/試閱

農民為什么叛亂? 長時間以來,學者們在這幾個問題上爭論:農民特性,階級屬性,社會組織和政治傾向。然而,對任何普遍性答案的探究都必須服從于這樣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只有一部分農民發動叛亂。而且,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區域里,叛亂才頻繁而持久地發生。

中國的學者很早就認識到叛亂發生之地域差異的重要性。盡管中國聲稱擁有一部特別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農民造反史,但叛亂主要集中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的小塊地區。山東湖沼地區的土匪、福建沿海的海盜、陜西地區的強盜,他們都有著持久的地方特色。但是,盡管對地方傳統的存在有了廣泛的認識,仍然很少有學者來直接解開為什么特定區域會持續地發生特定模式的叛亂這個謎團。

本書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一個關鍵區域——淮北——為什么經常發生農民叛亂,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記載的民眾大起義爆發和接下來在整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叛亂的地區。通過觀察一個著名的叛亂地區在一個世紀內發生的鄉村暴力,該項研究旨在探究反復發生農民造反行為的長時段原因。

迄今為止,大多數農民叛亂的理論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問題上:那些被馬克思生動地描繪成“口袋里的馬鈴薯”(sack of potatoes)、傳統上孤立分散、軟弱無助的農民,近年來是如何在解釋革命時占據了核心位置。這些理論的出發點是認為傳統的農民既軟弱又缺乏組織,它們自然傾向于強調外來的人與力量在革命發生時所起到的作用。盡管這類理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釋現代革命的出現,但無法解釋傳統叛亂發生的原因,易于把傳統的農民抗議描繪成“自發的、反常的、無理性的”等等。本書不同意這種農民叛亂的觀念,而提出一種可供選擇的解釋:認為傳統的農民叛亂是一種持久的、有組織的合理的集體行動。這種分析聚焦于農村居住者本身,強調農民為應付環境而叛亂的適應性價值(the adaptive value)。

盡管關于農民的人類學觀點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都同意對農民做出界定必須根據以下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1)更為廣闊的社會政治世界;(2)他們賴以謀生的特定的自然基礎。正如埃里克·沃爾夫所指出的:“農民的存在牽涉到的不僅是農民與非農民的關系,而且還包括一種調適,一種態度與行為的結合,這種結合被用來維持耕作者的生存,不僅是其自身,還包括其同類。”絕大多數研究農民叛亂的理論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一種關系即農民與最高統治者的關系上,而把生態因素放到遙遠的第二位置。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叛亂通常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就立即凸顯出來。

在特定的環境下,為了求生存而采取的最具有適應力的策略也許是集體暴力。這種人類攻擊行為的實用意義已被許多人類學家和人類生態學家所證明。他們指出,在饑荒條件下,用暴力來對待同類競爭者往往成為一種合理的策略。那些資源短缺和供應無法穩定的環境可能孕育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沖突。對他人的剝奪被視為必要,對自身的生存直接有益。

正如第二章所要談到的,淮北的生活條件異常惡劣。受連年不斷的旱澇之災的影響,環境艱難而不穩定,一種攻擊性生存策略隨之產生。我認為,這些集體暴力的形式,絕大多數可以被歸納為兩種模式。第一種生存模式,可以稱為掠奪性策略,以本地區其他人為代價,非法攫取資源,從偷竊、走私、綁架到有組織的械斗。作為對抗這種劫掠而來的反應,產生了防御性策略,即面對強盜式的搶劫而保護個人財產的努力。這種策略包括莊稼看護、家丁、民兵和堡壘式圩寨的構筑。

正如第三章所要解釋的,掠奪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都是獲得和占有稀缺資源的合適的方法。在其他可選擇的條件極度被限制的情況下,這些方法是能被村民用來最大化獲取利益同時又風險最小化的合理方式。這兩種策略是保證生存和提高生存水平的主要方式,因此人們又因獲得資源的途徑不同而變換使用。那些占有很少資源的人往往運用掠奪性策略,他們有更多的可能通過這種高風險的行為在獲取財富的同時,又不用顧慮自身所占有的極少的財物的喪失。掠奪者以他們的長處即過剩勞力從比較富裕的鄰人那里搶奪生存資源。相對而言,防御性策略通常被那些既擁有某些物資,同時又擔心失去物質的人所使用。防御者以剩余資源來保護自己的財產,以防止掠奪者的威脅。

一個非常粗糙的社會階級的概念,或者說是生產方式的關系,有助于解釋人們為什么在這兩種策略中依靠一個而反對另一個。在農民社會的背景下,土地成了最珍貴的資源。我們認為掠奪性策略在無地農民那里使用得更為普遍,而防御性策略在土地所有者那里更為典型可見。但是,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比一個假設所蘊含的內容更為復雜。首先,農民不是以眾人聚集的方式來采取集體策略,而是以家庭的、宗族的、村莊的等形式采取。接著,使事情更為復雜的是,這些更大單位的行為不是將加入其中的個人進行簡單的相加后做出的。他們的行為被種種因素所制約,如領導權的考慮、群體凝聚力、昔日的經驗和外在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因素對那些不同的社會群體愿意并且能夠采取一種有效的掠奪性策略或防御性策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于是,盡管這種模式看起來好像是起源于個體農民為稀缺資源而競爭,但它承認了在決定競爭進行的程度和方式中血緣、主顧關系(或曰保護人與被保護人的關系)以及其他共有的效忠的重要性。社會結構對集體暴力的模式產生了重要而復雜的影響。不是所有的貧困佃戶都是掠奪型暴徒,正如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防御型民兵一樣。采取群體生存策略的成員身份以及經常使用的意識形態理由取決于更有組織性的集體。

盡管掠奪性—保護性策略的二分法是有意突出資源競爭這一基本問題,但是,注意到這種競爭手段的采用與思想覺醒和關注公正的關聯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些掠奪性的土匪是“社會土匪”,他們以劫富濟貧為業;其他的則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搶劫,殘酷貪婪,毫無社會道德可言。同樣,一些防御性活動受傳統社會公正思想的影響,是以一種平均主義的態度進行的;而其他的一些活動則受權威主義影響而組織起來,為滿足一小撮強有力的地主的利益服務。這些差異在決定特定的掠奪性和防御性運動的命運時必然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這種差異不應模糊我們對一個嚴峻的環境中所有這些運動之間的聯系都服從于不斷發展的生存競爭這一事實的認識。

然而,在我們所關注的一個世紀里,達到相當水平的有組織暴力成為淮北圖景的一個持久特征,并且在某些關鍵時期被戲劇性地強化。自然災害是刺激掠奪性和防御性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外來勢力如叛亂者、軍閥或外國軍隊的介入同樣促進了當地本已激烈的競爭。盡管政府對淮北地區的關注微不足道,但當暴力達到一個令人無法接受的水平時,就會引起國家的鎮壓。政府干預,如果再加上一些桀驁不馴的地方領導人的摻和,很容易成為叛亂的催化劑,成為將地方性的集體行動轉化為反政府起義的催化劑。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對淮北生態和政治雙重危機影響下發生的兩次大規模造反所作的個案研究:19 世紀中期捻黨叛亂和民國初年的紅槍會。 這兩次運動被詮釋為當地農民生存策略的典型表現。從中可以看出捻黨發源于掠奪性行為,如走私、盜匪活動、世仇,他們在那些統治薄弱的邊遠地帶肆行無忌。相反,紅槍會是為了抵抗那些搶劫活動的防御性反應。絕大部分紅槍會出于村莊自衛的觀念,由富農和地主領導,是掠奪性攻擊的保守的對立面。

一種生態學方法提供了研究中國農民叛亂的新視角。盡管一些資料豐富的專著已經研究過數次特別的中國農民起義,但我們仍然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框架來整合這些不同的案例。那些專著包含了豐富的經驗主義細節,在談到任何特定起義時都傾向于把農民介入的原因限定在普遍的公式化的假設中。一般看法認為,正是秘密結社的出現,如北方的白蓮教和南方的三合會,往往使起義形成固定的模式。根據這種觀點,我在本書中所選擇的捻黨和紅槍會這兩次運動也被人們作為淮北地區傳統叛亂的范例,它們通常被解釋為白蓮教之類組織發動的起義。但是,本書第四章和第五章會對這種解釋提出疑問:秘密社會的影響可能并不比引起這兩次運動的農民生存的基本困境來得更大。通過查找在生態環境方面引發叛亂的原因,人們就不難把對特定起義的“事件研究”和以長時段社會經濟條件為對象的“區域研究”聯系起來加以研究。

生態學方法絕不僅僅由環境決定論組成:自然環境僅僅對人類活動有某些限制和界定。農民通常被刻畫為農業耕種者的一個中間類型,既不同于在簡單易貨經濟中的原始居民,也不同于完全投入市場體系的現代農民。一方面,和原始居民一樣,農民受到他們所居住的特定生態系統的偶然因素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農民不可能像純粹的原始居民那樣不受外來力量的干預。從定義上說,農民是國家社會中的成員。盡管農民可能不是農場主一類的企業家,但他們與農場主共同擁有一個層次化的政治世界。從這一點來說,要解釋其集體暴力,就有必要對更為廣大的背景加以注意。由于和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網絡聯系在一起,農民可能不但因為對生計的直接威脅而發動叛亂,而且會對更廣闊的系統里出現的不公正現象做出反應。另外,正是因為他們是階級社會中的成員,農民不但會參加造反,而且也會參加革命。換句話說,他們可能不僅僅是取代個別政治家,而且有可能重建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把國家的控制權由一個社會階層轉到另一個社會階層手中。

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成功之處在于解釋了農民為什么叛亂,也可能提出了一些農民為什么參加革命的相關問題。盡管傳統意義上的造反經常被認為是失范現象,但是,在一個悠久的造反傳統與現代革命的潛在性之間,存在明確的聯系,這種觀點在一般的農民起義理論中是一個熟悉的主題。在前現代化時期,造成地方反抗的結構性缺陷也被認為促成了革命的爆發。 一些中國學家同樣認為,農民叛亂的遺產為共產主義者在農村取得成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對于早期革命是一個鼓勵的源泉,而且對于加入革命的農民是一個具有參考意義的熟悉的框架。

淮北地區不僅是無數次傳統叛亂的發源地,而且也是1949 年革命最終勝利以前的共產黨人的根據地。第六章著力探尋共產黨在淮北的動員,以確定造反傳統是否促進了現代革命事業。正如我們所要見到的,那些革命者受到了掠奪者和防御者的接納,當然,這種接納隨著共產主義運動本身的變化而變化。

以淮北為例,我們不免會問,頑強的生存策略是否在事實上構成了反抗傳統,從而被革命者輕易地改造運用以達到新的目的。但是,對于淮北的判斷將毫無疑問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認識到農民的反抗發源于對當地環境的反應并且持久不衰,而非起因于對國家權威的直接挑戰,那么,地區差異就顯得十分重要。任何持久的集體暴力模式都很有可能與地方背景相適應,這種集體暴力會根據其特定的內容而對革命抱著或惡意或善意的態度。

我們認為,在農民社會里,人的生存如此緊密地依靠土壤和氣候,以至于自然條件比起其他種種因素顯得更為重要。正如第七章所要說明的,對環境背景的強調會引起與其他類似地區的比較—不但可以在中華帝國廣袤多彩的內部,也可以在其外部。但是,我們的觀點并不是要說明一個特定的環境會自動地導致某種形式的叛亂或革命。接下來的章節會涉及產生適應性生存策略的復雜而又偶然的中間因素。盡管所描繪的許多特殊事例可能是淮北地區獨一無二的,但我仍然希望這種理論和分析方法會更加普遍地適用于其他地方的農民社會。

總之,生態學方法的主要貢獻在于它能夠解釋在某些特定地理區域內的持久的傳統。這個視角要從長時段來看,它強調農民叛亂模式的連續性。正因為如此,這種方法一開始就有其內在的局限。在談到特定叛亂的發生時間問題時,生態學視角基本沒有預測的價值。另外,它也不能解釋個體叛亂的特點,而這正是寫成豐富多彩的歷史的素材。所以,這種方法既不是其他成就的替代品,也不能用來詳細描述歷史。但我們必須承認,它是補充品,有可能為人們解決農民叛亂和農民革命諸問題帶來新的理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