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滿額折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定  價:NT$ 590 元
優惠價:9053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8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立」、「客觀」等專業光環,往往暗藏「殺機」,加上機械化生產線一樣的新聞運作及機構行政權力之巧妙運用,能化審查於無形,把新聞內容淡化、扭曲和轉移焦點,不利於呈現事實真相。本書提出新概念「結構性審查」,檢視香港新聞審查的暗湧,揭露新聞日常運作隱密的一面。資深傳媒人區家麟,訪談數十位同業,結合經驗與理論,循微觀與宏觀層面,謹慎而冷靜地探尋香港廣播新聞媒體自我約束行為的來龍去脈,闡述操控的二十道陰影。讀者可視本書為審查利器一覽表、專業淪落之警報系統,不只適用於新聞界,其他自主受威脅的專業,也能在這些概念中找到共鳴。

作者簡介

區家麟,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哲學博士,現任該院專業顧問,兼任香港電台烽煙節目主持,擁有超過25 年香港傳媒行業經驗。著有《潮池》、《他他巴》、《傘聚》(獲2015 年香港書獎),曾任無?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高級監製、時事節目《新聞透視》主持,所監製及採訪之新聞紀錄片曾獲皮博迪大獎、中大新聞獎等獎項。

名人/編輯推薦

「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了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不過,本書把這個千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家麟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回歸校園,這本書展現了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威力,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面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了這環境的新聞人,借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密碼的鑰匙。」

—劉進圖(《明報》前總編輯、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李立峯序

 

200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在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的排名跌至第73位。

香港的新聞自由困境,根源在於政治經濟結構。不過,大老闆是誰,不能解釋所有媒體現象。吳光正是全國政協,何柱國是全國政協,李澤楷是北京市政協,但有線新聞、《星島日報》和Now新聞還是有分別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極不信任TVB,但拍下七警動武的正是TVB。不管電視台高層後來如何處理該新聞,影像是先被拍下來和播放了,後來更成為呈堂證供。

媒體的表現充滿內在矛盾。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了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因為新聞機構有其複雜性、新聞理念有其模糊性、新聞工作者有能動性、新聞事件有偶然性。結果,「審查」這東西難以捉摸,甚至不易定義,自然也難以分析。

不過,本書把這個千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家麟在〈序篇〉中說,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回歸校園,使他「體會『理論與經驗結合』的實在」。同樣地,這本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書,也展現了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威力。

這不只是一本分析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書。我相信,這本書對我們了解香港社會也有很大幫助。社會制度和機構的運作如何在有意或無意間蠶食自由和專業自主,大概不單是新聞界要面對的問題。這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進圖序

 

新聞自我審查往往難以發現,所以無從防止。當新聞主管收到施壓的電話,轉過頭便剪裁新聞內容,外人根本難以得知。然而,這種初階自我審查還是有痕跡的,新聞機構內的員工是知道的。更可怕的是,當自我審查的意識深入各級主管的腦海,迴避敏感預防壓力成為機構的文化,自我審查就無跡可尋,連電話也沒有,一切就像自然而然地發生。

面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了這環境的新聞人,借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密碼的鑰匙。

區家麟和我都是在風起雲湧的1989年加入香港新聞界,他做電視,我做報紙,偶然在採訪場合相遇,彼此敬重。四分一個世紀過去,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結緣,我兼職教傳播法,他做博士論文專研新聞審查,又教新聞實戰心得,偶爾談起新聞行業日走下坡,內外交困,不免百感交集。我們都在問,可以為下一代人做甚麼?

要抗衡新聞自我審查的洪流,除了要有辨識的能力,手握破解審查運作程式密碼的鑰匙,還要在每個重要的新聞戰線,如電台、電視台、報紙、網站,都有最少一個機構,是敢於按正常新聞邏輯運作的,能夠為每天的新聞產出提供「基準」,折射出周邊同類新聞機構自殘的陰影。

香港過去不缺這樣的「基準」,如今卻岌岌可危。一群已經上了岸的新聞老兵再度下海,發起一個稱為「眾新聞」的小型網站,承諾純按公眾利益和新聞專業準則運作,就是想在新媒體領域樹立一個「基準」。但願香港有更多新新舊舊的基準。

 

劉進圖

《明報》前總編輯

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眾新聞」發起人

目次

李立峯序 xiii

劉進圖序 xv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3

請讓我慢慢說 4

審查時分 5

借來的時間 9

六年 13

 

2 破篇:新聞運作六種迷思

2.1 審查的迷思─內心一條蟲、斗室有大象 19

2.2 專業的光環──一襲華麗外衣 26

2.3 中立的神壇──客觀持平萬能key 33

2.4 慣性的暗湧──折服於平淡的日常 55

2.5 機構的皇牌──老闆才擁有新聞自由 65

2.6 制度的枷鎖──我們會飛,但已不懂拍翼 69

 

3 立篇:新聞審查二十道陰影

3.1 進退‧行止(規範系統) 87

3.1.1 假平衡・偽中立 87

第一道陰影:不對稱平衡 95

第二道陰影:強力平衡 99

3.1.2 迷信高官權威 102

第三道陰影:唯權是尚 103

第四道陰影:官話必真 115

3.1.3 積極客觀・被動客觀 119

第五道陰影:後天下之憂而憂120

第六道陰影:積極不對焦 123

3.1.4 飄移境界・雙重標準 126

第七道陰影:龍門飄移 127

第八道陰影:重劃禁區 132

3.1.5 集大成之「洗頭艇事件」 136

3.1.6 搖尾狗還是看門狗 140

3.2 規律・日常(文化認知系統) 143

3.2.1 車衣生涯・極度分工 144

第九道陰影:生產線常規化 145

第十道陰影:血汗工場削自主 147

3.2.2 形式指揮腦袋 152

第十一道陰影:取悅大眾・擁抱平庸 153

第十二道陰影:追逐利潤・迷失本業 155

3.2.3 作為與不作為 160

3.3 操控・賞罰(管控系統) 163

3.3.1 操控資源分配 164

第十三道陰影:陰乾設框限 164

第十四道陰影:陰乾滅士氣 169

3.3.2 舞弄人事升遷 172

第十五道陰影:幼嫩培育 174

第十六道陰影:邊緣化羞辱 178

第十七道陰影:同聲同氣新秩序 181

3.3.3 妙用行政權力 183

第十八道陰影:調兵遣將・滅於萌芽 183

第十九道陰影:前提預設・先發制人 185

第二十道陰影:橫刀干預・後發先至 189

3.3.4 陰影重重・明暗之間 191

3.3.5 拈花微笑・不著痕跡 193

 

4 案例篇:結構性審查實錄

4.1 佔領運動──報道與不報道的斷崖上 199

4.1.1 消失了的人,不存在的事 199

4.1.2 暴力、混亂、內訌 203

4.1.3 辭彙之語言藝術 205

4.1.4 七警事件:傳說中的百分百中立 208

4.2 中國採訪──大海航行靠舵手 216

4.2.1 資源調配:承傳經驗 vs 自斷經脈 218

4.2.2 制約措施:破浪乘風 vs 一葉孤舟 224

 

5 逆流篇:激流中的點滴浪花

5.1 遊戲規則之遊戲規則 237

5.1.1 管理文化・誰主浮沉 237

5.1.2 文化資本・鴻溝隔閡 242

5.1.3 背景依賴・各有前因 245

5.2 逆流的勇氣‧抗衡的可能 252

5.2.1 衝突點:專業價值之張力 253

5.2.2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巿場 255

5.2.3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企業 257

5.2.4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國家 260

 

6 結語篇:審查新境界

6.1 再思自我審查──你連自我審查的機會都沒有 269

6.1.1 自我審查難認定 269

6.1.2 就在陽光空氣中 273

6.2 再思客觀──不追求中立,追求真實 280

6.3 最後,還有七個自問自答 285

 

跋 295

參考文獻 297

書摘/試閱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無數個下午與黃昏,我凝望餐桌對面的新聞人,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鮮為人知的新聞運作悲喜劇;晃眼間,兩小時、三小時過去。

我們選的地方都很寧靜,偶爾傳來刀叉匙碟清脆碰撞聲,刺不破對話的無奈、化不開鬱悶眼神,卻看透了隱密審查新境界。

他終於離職了,訪談中,他突然抬起頭說:「對不起,我捍衛不到。」然後,沉默良久。

堅強而看似豁達的她,最後說:「我不服氣。」斗大淚珠流到了唇邊。

他的語調,深沉如大海,平淡如日常,說了一個笑話:「有些主管,體力上好辛苦,因為天天要搬龍門。」說完,他沒半絲笑意,神情一貫肅穆。

鏡頭一轉,眼前又是另一張臉龐。他們每一位,都是香港電子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由記者,到採訪主任,到主管級人物,總共69人。漫長的訪問,一對一的沉思,我想起日本電影《下一站・天國》的場景,靜默小屋中,每個人在輪迴轉世間,走向天堂地獄時,有數天光景,整理自己的回憶。

為他們整理回憶的人,也有很多一言難盡的往事。

有人不願回望,有人不肯忘記;有人背叛了自己,懵然不知;有人處之泰然,彷彿千帆過盡,已無力哀傷。

一位老記者說,也許他已妥協到一個地步,自己也不知道在自我審查:「不如你告訴我,我有甚麼做錯了,自己卻不知道。」

一位年輕記者說:「我不覺得自己是記者;我寫的,不是我學的新聞。」

訪談中,也有些笑聲。有位記者回想起,有一天,偶然間同事發現她在大學唸書時精采的採訪大作,她記起同事滿臉疑惑:「她問我,為何現時不拍這些故事?」

她哈哈大笑,響亮地說:「我好傷心啊,哈哈哈。」

有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請讓我慢慢說

路,不由自己選擇。

那是上世紀的事了。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梁偉賢老師的辦公室內。

他說,我首選的香港電台電視部實習名額已滿,TVB新聞部還有餘額,你去TVB實習吧!

TVB?拋頭露面?那時候,大學三年級暑期實習,選擇TVB的同學很少。我猶豫了一會,其實沒有其他選擇,也不太肯定自己喜歡做甚麼,就「是是但但」吧。

那一年,是1989年,實習期6月開始,正式踏入新聞採訪室工作觀察,是6月3日

那一天,採訪室內,目睹坦克圍城、槍聲震耳、血跡斑斑;世界在崩潰,歷史在冷笑,新聞部在沸騰;那些電視新聞裏熟悉的臉孔,伏案疾書,奔走於剪接室,陷於瘋狂;稍為安靜的時刻,那些權威的記者盯著最新衛星影像,有人呆滯無語,有人淚流滿臉。

如果當年有「廢青」的稱號,我大概都是一個廢青。大學時,只想環遊世界,沒有「生涯規劃」,也沒有認真想過,路,如何走下去。

1989年6月3日,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沒有回頭路。

大學老師一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分配指令,我留在TVB新聞部,二十年。

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甚麼過人之處,總算遊歷過大半個地球,才發覺自己讀書不夠,要填補很多黑洞與空白;工作上,拿過好些新聞獎,都是團隊努力,都是時勢使然。當過時事節目主持,有舊同時曾經說,很懷念我當主持的年代,因為這位主持長相平庸、聲線平淡,毫無星味,成功令觀眾忘記了主持的存在,把焦點集中於他們的大作上,這確實是一大成就。

低著頭,走了好一段路。後來有一天,有點累,停步下來,回望四周,原來已經走得很遠。

 

審查時分

記者生涯,有很多經歷畢生難忘,足夠講一世:神戶地震塌樓的驚慄、科索沃戰場狙擊手的子彈、眾多無權無勢者的嚎號、每位平凡百姓向你敞開心扉的眼神、觸碰不為人知隱密真相的神聖一刻……

還有一種,無以名之,姑且叫審查時分,絕少對人講。

因為,每次軟弱都加添一分罪疚;每次妥協都直面自己的底線;每次不作為,都會質疑自身能力與勇氣。

第一次遇上「審查」,小事一樁,但記得很清楚。

當記者一兩年後,九十年代初,無大事的一天,我被分配重寫一則台灣新聞,乃當時李登輝總統談兩岸關係的演講。電視片段由台灣來,很完整,我只是重寫、略為縮短、配上粵語旁白而已。李登輝於演講中談大陸,原話用到「共匪」二字,少年的我太天真,原文照剪輯;後來編輯走過來,硬生生要把李登輝說「共匪」那幾句刪去。「共匪」一詞,是當時國民黨政治語言的現實;況且,兩字不是記者說的,是李登輝的原話,那句更是重點;但編輯一鎚定音,身為小薯,無力爭辯。

那是我第一次,隱隱然觸碰那條無形界線。這叫審查嗎?當時沒有細想,但一直記在心頭。

又一次,也是九七回歸之前,理應百無禁忌,我在剪輯一個有歷史元素的專題故事,當中略提到「六四」,畫面找來了軍隊鎮壓場面,加插了兩三秒民眾呼喊「自由」的原聲。上級很緊張,全條片都沒問題,獨是那兩三秒「自由」要刪去,說是「無關主題」。我很疑惑,電視的專題故事,現場聲音很重要,平常題材,車聲人聲、風聲笛聲、開門關門聲,常常無關主題,我們也不放過;獨是呼喊自由那短短兩三秒聲音,金睛火眼,不容過關。

那時,我沒有爭辯。也許年少無知,也許不夠勇氣;也許明知改變不了,無謂起爭端;也許是說服了自己,以為妥協能換取日後更大的自主空間。

香港傳媒行家聚首,離不開的話題,正是種種奇特的新聞判斷、惹人疑竇的趨吉避凶行為。

有時會問自己,為何那些疑似審查時分,旁觀者看來,應該覺得無關痛癢,大家一直銘記?

原因很簡單,這是踏入醜惡世界的起步點,這是學校老師沒有告訴你的新聞暗角。審查時分,新聞原則面對殘酷現實,奮起反抗還是妥協自閹?夾縫中等待突破機會,你可能助紂為虐;轟轟烈烈瀟灑走一回,你可能粉身碎骨。隱密的操作,摻雜屈辱、權謀,直指人性弱點。

平淡的指令,暗藏殺機;久而久之,習慣了自我設限,訓練自己馴服。所謂審查,若隱若現,往往無形無跡,總有理由解釋;但當事人不可能不察,因為每個疑似審查時分,都伴隨內心交戰,日後矛盾愈來愈尖銳,憤怒鬱結糾纏;忘不了,放不下。

扭曲的世代中,審查時分,各行各業都存在,每種專業都面對,無人倖免。

 

以下,是在香港新聞行業,綜合各方耳聞目睹、道聽塗說的故事,只屬冰山一角,出現於不同年代、不同機構,可以說是疑似審查行為,也可以說是高超的操控伎倆,大家千萬不要對號入座:

‧ 「強力部門」送上認罪訪問,竟然由聽命的突發組負責「採訪」,政治組不知情,不得經手。

‧ 富豪與高官貪污案,有報館高層下令,只可刊登高官相片,不能刊登富豪相片。

‧ 傳媒母公司集團開業績記者會,母公司公關擬定問題,要求屬下媒體記者照本宣科發問,採主乖乖從命。

‧ 一談CEPA、自由行,編輯必加「中央送大禮」字眼。自由貿易,香港一早奉行;做生意互惠互利,為何是「送大禮」?

‧ 記者報道或有偏頗,偏向建制派的,編輯們隻眼開隻眼閉;偏向民主派的,編輯會大興問罪之師。

‧ 敢言專欄作家的專欄被停了,編輯說「改版」,後來發現,原來是改一個人的版。

‧ 為了一個六四周年專輯,有主管打破慣例,跨越七級,直接「關心」記者。

‧ 一些政治立場傾向泛民的學者,一律不能訪問;一些政治立場傾向建制的學者、北京的法律專家等,則無任歡迎。

‧ 每逢內地有超大型活動,如奧運會、亞運會、人大政協開會,主管明言,減少報道敏感新聞,原因是人家「擺喜酒」。

‧ 有主管謂:不需要派「醒目」的記者駐北京。

‧ 記者想報道內地天災人禍、環境污染、民族問題,「無錢無資源」,不能採訪;報道「神舟太空船升空」、「一帶一路」、領導人外訪,忽然有錢有資源,篇幅愈長愈好。

 

種種新聞判斷,離奇古怪,最終,總是令有權有勢者獲得不成比例的話語權。這些行為,叫「審查」或「自我審查」嗎?如何理解此等未必有審查之名、卻有審查之實的行為?

有位傳播學師祖曾在一個新聞獎頒獎典禮上說:「香港業界的新聞獎,應考慮增設『最高境界馬屁獎』,候選人不缺。」大家都笑了,笑得有點悲悽。

今時今日,拍馬屁需要高超技巧,監控要神不知鬼不覺;一切隱藏於運作流程中,裝扮得客觀中立兼權威,一切「依法依規」,顯得理所當然。無為而無不為,境界之高,超凡脫俗。

當天遇過的「審查時分」,銘記於心,不敢或忘。不過,相對於今天同業們面對的日常,我當年的其他遭遇,只屬九牛一毛,不提也罷。

 

借來的時間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有關香港宿命,此句歷久不衰,翻查出處,1968年,長駐東亞與香港的澳洲籍記者Richard Hughes曾以此為書名,書寫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不過,「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不是他原創,Hughes在書中特別鳴謝,此句出自韓素音1959年於《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發表的一篇文章:

 

擠於強敵狗咬狗骨的爭鬥中,只有寸土的香港竟能與之共存,原因令人困惑費解,但香港取得輝煌成就,就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1

 

不過韓素音提到,此句也非她原創,乃源自一位旅居香港、叫Tom Wu 的上海商人。

香港從來都在夾縫中,當年逃難到香港的上海資本家,亂離中,洞察香港特質,感觸一句,流傳久遠,成為香江名句。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獲「一國兩制」保證與「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借來的時間」,延長至2047年。

回歸前不久之1995年夏,《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2預言九七回歸後香港大倒退,作者叫大家不要裝模作樣,沒有「明天會更好」;香港的命途,兩個字:It’s over,「完蛋」。

當時,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一笑置之。回歸以後,每逢周年紀念,香港的主旋律傳媒不忘重溫〈香港之死〉,借機揶揄一番,謂英殖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香港回歸祖國形勢大好,一國兩制充分落實云云。回歸十年時,《財富》更發文,承認「我們錯了」。3

 

韶光荏苒,轉眼回歸二十年,當天〈香港之死〉一文,預言逐漸成真。

搞清楚所謂「香港之死」,文章開宗明義,不是說經濟上完蛋,香港繼續是億萬富豪的樂園,一個「能賺很多錢的地方」。但隨著香港「變成北京的殖民地」、「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以裙帶關係與貪腐方式管治」而「不再重視法治」,香港將變成「一潭死水」。「英語將會凋零」、「倚賴廣東話與普通話」;北京的權力核心「將控制全部政府部門」、「立法會議員換上服從的人」、「選擇肯合作的法官」、「委任行政長官」,這些官員將會受到「數以百計由中共派到香港的黨官嚴密監督與指導」、「大阿哥馴服傳媒,逼令自我審查」。

還有其他預言,粗略看來,有七、八成應驗,相比廟街的相士先生或任何一屆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承諾要做的事,命中率都要高。

〈香港之死〉一文最錯的地方,是預計所有劇變在九七回歸一刻就出現。

回歸初年的中國政府,重視國際承諾,「韜光養晦」四字外交真言,常掛在口邊;中央積極示範「兩制」,中聯辦等駐港機構,在香港政事上幾乎隱形;畢竟,香港回歸事小,以香港為楷模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才是千秋大業;九十年代末,也是中國經濟改革攻堅期,國企改造需要大量外來的人才資金與技術,香港的「窗口」、「橋樑」地位穩固,仍是會生金蛋的鵝。

經濟奇跡下的中國,這幾年摸索了一條「經濟騰飛,政治鐵腕」的新道路。對香港,則強調「一國」之威權,貶「兩制」之自治。內地學者朱學勤形容,中國的改革開放,簡單而言,就是從「馬克思列寧主 義 」(Marx-Leninism)轉變成「市場列寧主義」(Market-Leninism),即是說,馬克思的平等均富烏托邦,變成了市場經濟,但「列寧主義」從來無變。「列寧主義」概括而言,就是堅決由黨管政府、黨管軍隊、黨管媒體;4中國擁有全球最高的網絡防火牆,是全球網絡自由度最低的國家。5

借來的香港,其特質從來如是:孫中山南來學醫,選擇香港鼓吹革命是因為香港享有更大自由;6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文人南遷香港,看不起香港如「野孩子」、受西方價值「奴化」,「地小人笨」;那為何要來呢,是因為小島的「自由空氣」「討人喜歡」。7

1949年江山易主,上海資本家急急轉移資產與機械,大江大海之間,只有香港一隅能成為避風港;數以百萬計難民,為逃避政治運動狂潮,翻山涉水,越過深圳河,來到獅子山下借來的地方,圖安身之所、覓自由之地。資本流動與資訊自由,造就香港成為金融中心;貨物流動的自由,造就香港成為航運樞紐;言論表達自由,令香港成為「抗議之都」、成為外國傳媒窺探神州的大本營,六四燭光之海,近三十載以後仍在維園點亮。

經濟自由、資訊自由,從來都是香港特質,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逐漸成為基本的核心價值。望向北方,是財雄勢大、精於管控傳媒的威權主義強國;回望香港,經濟上獨特地位漸降,管控的無形之手近在咫尺,喪鐘喚醒了香港「自由之魂」。8

威權管治與自由之魂,猶如兩塊碰撞的地殼板塊。地質研究,看岩層板塊碰撞之處;歷史詭譎轉折,也是看新舊秩序板塊撞擊之時。

回歸初年的平靜,已成過去。回歸二十年,板塊碰擊進入活躍期,真正的回歸到臨。

回歸二十年來,曾經承諾的民主政制遙遙無期,每年的回歸紀念日也是抗議日;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反而隨時日消減,低處未算低,人心未回歸,更似乎愈走愈遠。

我們考察地質,要遊走灘岸,尋覓頑石上微細的褶皺與紋理,細看沙礫晶體,觀察裂紋走向,從而推論斷層活動的故事。我們考察傳媒,也是觀察板塊碰擊交疊處,價值扭曲變形,原則遭擠壓破壞,看地獄之火竄升,荒唐異象燎原。

香港新聞媒體,處於板塊碰撞的斷層夾縫中,身處摩擦激盪前沿。研究新聞審查,不光是一個行業的事,也是我們處身時代的斷崖中,每個人似曾相識的掙扎故事。

 

六年

神劇《天與地》經典一幕,電台主管暴躁拍門,指罵下屬,阻止直播,節目主持不顧一切狂呼:「無錯!現在大家聽到的砰砰聲,就是強權與制度下的代表!在建制下的當權者,他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管治的人不聽話……」

不對不對,不夠真實。

今時今日,強權的聲音,不會氣急敗壞,都很悅耳動聽,甚至笑容溫婉、和顏悅色。直接而激烈的對抗,幾乎不存在。

本書源自本人的博士研究論文,從新的「結構性審查」角度,看新聞審查新境界。書與論文的分別,主要在縮減了理論框架篇幅,減少學術詞彙,談到重要概念時增加例子,多說故事,務求簡明易讀。

工作了一段長時間,重回校園讀書,最大的優勢,是體會「理論與經驗結合」的實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論框架,結合實際經驗觀之,不再離地,原來皆言之有物,能夠解開工作期間積累的種種疑竇。

我算是比較幸運,因為決定讀博士課程前,已確定要研究「審查新境界」。我不是為了讀博士而去找研究來做,而是為了研究「新聞審查」而唸博士。一唸六年。

另一個幸運之處,我毋須像其他同學一樣,因為助學金、住宿、生活費等問題,而要盡快畢業。我預留時間,給自己慢慢來,寫一篇文,用上幾年時間,似乎很奢侈。

感謝指導老師們──蘇鑰機教授、李立峯教授及陳韜文教授多年來指導,建議各種方向,開啟了一道又一道知識大門。最後階段寫論文,教授們一直忠告,需要非常專注,放下雜務,而且要極有紀律,每天若能逼自己寫兩頁紙,連續半年,就完事了。

最後寫作階段,我用了一整年。

這一年,把心一橫,五時多就起床,等待黎明,寂然的城市,泛黃燈光下衝刺一輪,還只是早上七時多,頓覺一天平白多賺了兩小時。

早起而不損健康,還要精神奕奕,當然要早睡。反正晚上的時間甚多煩擾,時間不好用,腦袋亦難集中,索性每晚十時多入睡,就能每天保持六、七小時睡眠。要令習慣持續可行,需要更大決心︰減少晚間應酬,不追劇,關電視,關電話,當然還有家人配合。

時間挪移轉換,晚上的瑣碎時間,換成難得寧靜的晨曦光影,盡用腦袋睡眠修復後最靈巧的時刻;不單賺得了時間,還找到自己的節奏,開啟小宇宙,終於,大功告成。

 

本書主要分五個篇章,〈破篇〉首先打破迷思,摘下「專業」、「客觀」、「中立」等光環,指出運作慣性、機構權力等常為人忽略的操控渠道。〈立篇〉闡述研究主要發現:新聞審查的二十道陰影,二十種潛藏於機構運作中的「結構性審查行徑」。〈案例篇〉用「佔領運動」及「中國採訪」作案例,詳述如何具體運用「結構性審查行徑」分析新聞運作。〈逆流篇〉講述機構權力架構中,誰主浮沉,體制中人如激流中的點滴浪花,有沒有抗衡的可能。〈結語篇〉再釋「自我審查」、「結構性審查」、「客觀」、「中立」之義。

研究範圍雖然只及香港廣播媒體,但「結構性審查」概念,能套用於其他媒體,甚至其他專業。

你可視本書歸納的種種「結構性審查行徑」,為傳媒自閹路線圖、審查利器一覽表、暗渡陳倉新境界。

你可視本書為一本故事書,一個又一個於洪流中奮力掙扎向上游的故事,一個又一個理想磨滅的故事,一個又一個明明會飛、卻已不懂拍翼的故事。

一個大言不慚的卑微希望──盼這本書,能為香港新聞行業的掙扎,留一點註腳。

這是本人迄今所出版最重要的一本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31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