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恐怖密碼:那些你恐懼的行為,心理學都有答案(簡體書)
滿額折

恐怖密碼:那些你恐懼的行為,心理學都有答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什么你在獨處時會產生恐懼感?為什么恐懼感覺會在毫無征兆中突然到來?為什么你會懼怕進行社會交往?為什么勞累過度是滋生恐懼的根源?

《恐怖密碼:那些你恐懼的行為,心理學都有答案》這本書,將會從多種角度出發,掀開“恐懼”的面紗,解釋那些隱藏在你心中的恐懼。幫助讀者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有效規避恐懼心理,

不斷超越自我,讓我們的任何行為不再受到恐懼心理的干擾。


作者簡介

楊冀魯,男,山東省臨清市人,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主修行為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曾在多種刊物上發表多篇關于心理學理論的文章,并積極地將心理學知識同一線教育理論相結合。設立心理咨詢工作室,為需要心理疏導的人士提供服務與幫助。

目次

Chapter1恐懼發生器:恐懼不能慰藉思想,思想卻助長恐懼

心靈,沒有所謂的安穩??//002

膽子大不等于無所畏懼??//005

幾種與恐懼相關的似是而非??//008

未知的,都是可怕的??//013

再也不想遭遇的第二次:精神創傷??//016

裝在套子里的人??//019

從眾心理與集體癔癥??//022

恐懼是一個操縱人心的騙子??//025

被奪走的靈魂和生命??//027

Chapter2不加修飾的恐懼:在渴慕與親近的沖突里尋找解決方法

躲在安全距離里窺探世界??//030

左右拉扯的疏離與渴慕??//032

圍墻內外,責任感和角色感的分分合合??//034

我愛的人并不愛我??//036

社交需求的消亡實錄??//038

恐懼感的侵略性爆發??//041

“媽媽,我怕”——嬰兒的“敏感體質”??//044

自閉者的黑白世界??//046

周一恐懼癥??//048

“我很美,不,我很丑”??//050

Chapter3積郁成疾的恐懼:溫柔地任由憂郁進行自我迫害

如果這一切沒有發生多好??//054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056

永遠都做不好的一件事??//059

請不要離開我,求求你!??//062

我愛你,這與你無關??//065

說不出口的拒絕??//068

人生,毫無樂趣可言??//070

眼淚是最廉價的恐懼解藥??//072

失眠、厭食,無法回歸正軌的生活??//074

受傷了、流血了,但我不害怕了??//077

Chapter4強迫癥制造的恐懼:有一種恐懼叫我不得不這么做

希望一切都可以保持原狀??//080

錢包、手機、鑰匙,檢查完畢??//082

無菌世界——洗手、洗手、再洗手??//085

根本停不下來的進食行為??//088

“三思而行”的謎之堅持??//090

堅決不能出錯的套路人生??//093

對瑕疵零容忍的完美主義??//095

話癆,不能輸掉的唇槍舌劍??//098

在偷竊中同時享受恐懼與快感??//100

Chapter5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癥:可怕的是黑暗背后的世界

黑暗中的想象力是如此豐富多彩??//104

我家大門常打開??//107

電梯里為什么令你恐懼??//110

交通基本靠腳的“老頑固”??//113

尖端恐懼癥??//116

赤面恐懼癥??//118

房間里的狗與怕狗的人??//121

唯一的礦難幸存者??//124

在人山人海中的無安全感??//126

Chapter6社交恐懼:自尊和自卑的一場冷戰

蜷縮在一個人的美好世界里??//130

開口容易,說下去難??//132

只會機械應答的冷場王??//135

口吃,越怕越急越說越怕的惡性循環??//137

名人也懼怕的公開演講和辯論??//140

僅限微信聯系,千萬別打電話??//143

拜托,不要看到我??//146

令人發抖的微笑??//149

異性社交恐懼??//151

30年未踏出家門的宅男到底在怕什么??//154

Chapter7死亡恐懼:關于生與死的哲學沉思

諱疾忌醫,痊愈的自我催眠??//158

血液、針頭、牙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161

不愿洗臉、洗澡的人不都是因為懶惰??//163

每一次呼吸都是致命的??//166

現代社會里也有杞人憂天??//168

高犯罪率地區的創傷反應??//171

行走在生與死的墜落邊緣??//173

絕癥,真的是毫無希望了嗎??//176

喪失了生存意志——自殺??//178

Chapter8心理重構:“以毒攻毒”的意外勝利

第一件事:承認自己的恐懼??//182

逐漸養成面對危險的習慣??//185

去感受一下別人口中更恐怖的事情??//190

暴露訓練的準備工作??//193

如何進行刺激強度適中的暴露訓練??//196

“擔憂的猜測與真實的應驗”對照表??//199

與內心的聲音對話??//202

摒棄“想要讓一切都順利”的意念??//205

卸下包袱,改變不是失去??//208

練膽:挑戰新的恐懼??//211

Chapter9勇敢起來:用積極情緒代替消極情緒

你不是唯一的倒霉蛋??//214

要生活在“當地”與“當時”中??//217

告訴自己:“我不怕,我很勇敢”??//219

“百分之百的滿載”原則??//222

有“恃”也可無恐??//225

激發你的潛能武器??//227

通過他人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229

與勇敢者同行??//231

給快樂的事騰出一些時間和空間??//234


書摘/試閱

未知的,都是可怕的

現在網絡中流行著一句話:“要么讀書,要么旅行。心和身體必須有一樣在路上。”讀書的重要性已不需要我們贅言了;旅行能和讀書相提并論,可見旅行對人們的價值有多么巨大。旅游能夠開闊眼界,帶給人們心靈愉悅,確實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很多人在具備充足時間和金錢的情況下,寧可選擇窩在家里,也不走出家門四處看一看,哪怕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吳娜和張晨都是中學教師,她們即將迎來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時光。有一部分老師選擇旅游,有的去西藏旅游,有的出國旅游,而吳娜和張晨卻拒絕了同事的邀請。她們拒絕旅游的原因如下。吳娜說:暑假期間,我選擇在居住的城市里四處轉一轉,或是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房間,或是和朋友聚會。旅游有什么意思?那些無聊的紀念品在超市里就可以買到,風景在電視上已經看到許多了。張晨的理由更是直白,她說:我的同事居然出國旅游,光是這個想法就讓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只有待在我熟悉的地方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比如學校、小區,我才不會到那些陌生的地方去。

對其他地方缺乏充足的興趣,只有待在自己熟悉的場所中才有掌控場面的能力,這等于給自己劃定了一個界限。有位精神學家曾指出:“很多人都喜歡給自己劃定一條明確的心理界限,只是待在自己熟悉的區域內。這種行為雖然不屬于怪癖,但是一種消極抵抗的表現。”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人類的天性。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心理,是從遠古祖先傳承下來的。對于原始人類,離開自己生活的洞穴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離開洞穴就意味著要面對外界兇猛的動物,單薄的人類是很難存活的,所以原始人需要集體外出覓食。這也造就了人類的集體性和社會性。在長久的歲月中,人類大腦形成并保留了這樣的信息:輕易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人們在探索未知領域的時候、了解未知事物的時候,會首先在腦海的儲存信息中找到與之相類似的模型,如果腦海中的模型與未知事物類似,人們就會用審視模型的心理來對待未知事物;如果腦海中沒有與未知事物類似的模型,人們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感。

對于現代人來講,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當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在現代人的腦海中依然存在著“對未知世界感到恐懼”的心理癥結。除了與生俱來的因素外,還有兩種外在因素會加強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恐懼。

一種是家庭因素。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家庭整體氛圍可以極大影響人們的性格及心理發展。那些對外界社會開放程度較低的家庭,或者那些害怕同外界溝通的家庭,他們中的家庭分子會極容易產生“對未知世界感到恐懼”的心理。其實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在生活中發現這種“與世隔絕”的家庭,他們幾乎不會和鄰居交流也沒有什么前來拜訪的朋友。

另一種是曾經受到過傷害。如果一個人曾在探索未知領域中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經歷過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事情,那么他就會對未知領域產生排斥心理,繼而會產生恐懼心理。

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具有內因和外因。對未知領域產生恐懼的外因就是以上論述的內容,其內因則是對自身缺乏自信,自己無法掌控那個未知的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不喜歡出行的人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們在無法找到自身需要的安全感的時候,就會轉而追求固定的外界事物;所謂固定的外界事物,指的就是自己的住所、環境,人們通過這些不變的外界事物來尋找心靈上的平靜,自然不會具備探索未知領域的心情。

那些對未知領域感到恐懼的人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此種心理呢?

首先,了解自己內心究竟在懼怕什么。

是什么在影響著我們走進未知領域?我們究竟在懼怕什么?為什么不以探索未知為快樂?只有首先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令自己徹底放棄堅守熟悉環境的固執念頭。接下來讓自己做一個初步的嘗試,哪怕只有很小的一步嘗試,例如到附近城市度假等。當我們邁出了最初的一步,才能逐步加強自己探索未知的信心。

其次,為自己找到一個忠實的、樂意探索未知的伙伴。

為自己選擇一個態度嚴謹并富有好奇心的伙伴,因為他可以讓我們安心并激發我們的探求欲望。在伙伴的陪伴下,學會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全新的事物,用全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自己。

再也不想遭遇的第二次:精神創傷

恐懼心理是深埋在我們心中的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具備將其引爆的條件,它就會在片刻之間占據我們的心靈,引爆我們的情緒。而引爆這顆定時炸彈的有可能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或是駭人的場景,或是令人感到不適的社交活動。然而這顆“炸彈”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不僅僅在“爆炸”的那一刻,它還會給我們留下非常深的精神創傷。人們一想到那些令人感到恐懼的經歷就會心有余悸,恐懼這種經歷會再一次上演。經心理學家研究,年輕人和老年人是最容易產生恐懼心理的人群,而且女性心理要比男性心理更容易產生恐懼。不過在痊愈方面,男性比例卻遠遠低于女性;而女性對于“恐懼第二次”會表現得更加恐懼。

心理專家指出,影響恐懼心理產生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遺傳因素。

百分之二十的恐懼心理患者的父母患有神經性病癥,百分之十的恐懼心理患者的兄弟姊妹患有神經性病癥。遺傳因素是形成恐懼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性格因素。

那些性格膽小、懦弱、幼稚的人患有恐懼心理的比例會高于其他性格的人。而依賴性較強或非常內向的人,他們患上恐懼心理病癥的概率要遠遠高于其他性格的人。

第三,外界環境因素。

人們生活的環境對于恐懼心理的產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里所說的外界環境包括父母教育、居住環境、親身經歷等。

人們對于“第二次遭遇”的恐懼,則源自自身趨利避害天性的影響。人們在遭受到第一次恐懼經歷后,大腦已將這種恐懼信息儲存起來;該信息會在人們再次被刺激后瞬間激發。因此,人們會十分懼怕該經歷的再度發生,并于自身形成恐懼心理。例如:人們在遭遇到地震后,看到了地震帶給人們的災難和對生活的破壞;已經過去的地震給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恐懼印記,人們自然不希望地震再度來臨,于是在心中形成了對“地震二次經歷”的抵制和恐懼,即便地震經歷不會再度來到,恐懼心理也會占據人們的內心。心理學中條件發射學認為,當人們遭遇到一件與之前經歷過的恐懼事件相似的事情時,這一事件就成了恐懼性刺激;如果此時另有一件并非恐懼的刺激同時作用于我們,兩者就會混合成為一種刺激并形成條件反射,而今后只要再次遭遇這種刺激,即便是和恐懼刺激無關的刺激,也會激發深埋在人們心中的恐懼情緒,并形成極強的恐懼心理。這也就是產生我們所說的對“第二次經歷”形成恐懼心理的理論機制。

想要擺脫這種第二次恐懼心理的侵擾,就要首先搞清楚我們究竟是在恐懼什么?我們面對黑暗產生恐懼心理,難道我們懼怕的是黑暗的色彩嗎?其實并不是,我們恐懼的是黑暗中存在著某種東西會威脅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對外物的突然襲擊產生恐懼。我們對尖銳的器具產生恐懼,難道我們懼怕它們的形狀嗎?當然不是,我們是對曾經被尖銳器具傷害過的經歷產生恐懼,我們恐懼的是這種經歷再度重演。

有的人對蛇類的軟體動物感到恐懼,其實對于危險動物幾乎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一旦有被蛇咬過的經歷,就會產生懼怕再度被蛇咬的心理,甚至看到那些關于蛇的圖片,關于蛇的藝術品,蛇形玩具都會產生恐懼心理。但我們懼怕蛇的真正原因是:懼怕被蛇咬,恐懼它會威脅自己的生命。

找到真正讓我們懼怕的心理源頭,就可以有效避免對“二次經歷”產生恐懼。

裝在套子里的人

俄國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曾寫過一篇小說《套中人》,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的人物。其實這種人物性格并非只會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這就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自我封閉。

所謂自我封閉就是把個人與外界完全隔絕,很少或絕不進行社交活動;除了進行維持生命的工作、購物之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封閉在家中,不和其他人來往。進行自我封閉的人都很孤獨,他們沒有朋友,沒有社交。這是一種對外界環境產生恐懼的病態心理。這些“裝在套子中的人”的心理特點有:

第一,極強的普遍性。

無論何種年齡層次都會出現自我封閉的情況,而且具體表現形式也會互不相同。兒童時期會出現電視幽閉癥,青少年時期有社交封閉癥,中年時期會出現社交厭倦自閉癥,老年時期則會因為配偶去世或“空巢”情況而出現自封癥。由此可見,在不同年齡段都會出現孤獨自閉的人群。

第二,缺乏溝通性。

在社會中進行交流,同他人進行溝通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標志之一。正常人都會有同他人溝通、交流的欲望和需求。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除了睡眠的八小時外,其他時間的百分之七十都被人們用來進行交流信息和溝通感情。而具有自閉心理的人不愿同別人交流,甚至很少和人講話;他們并非無話可說,而是懼怕或討厭同人進行交流。如果需要交流,有自閉心理的人會選擇寫日記、詩歌等形式。我們完全可以用“形影相吊”來形容這類人群。

第三,逃避現實性。

一般來講,只有在經歷過重大的生活挫折后,才會出現自我封閉心理。有的人在生活或事業上遭遇波折打擊后,精神受到了極強的壓抑,對外界環境事物變得越來越敏感;并最終出現了逃避現實和回避社會的行為。

第四,強烈的孤獨感。

由于選擇了自我封閉,就等于把自己與世隔絕起來,沒有社會交往,也沒有朋友來往,這種人會經常感到特別孤獨。

心理學家指出,自我封閉心理其實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由于個體在成長過程或社會生活中遭遇到了某些挫折和打擊,而引發個人的焦慮心理;隨著焦慮在心中的積攢越來越多,人們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外界環境,然而這樣做就極大地降低了社會交往程度和自我展現的機會。如果沒有了正常的社會交往,人類就無法傳遞情感,滿足自身的社會需求。而自我封閉的人則無情地剝奪了自己的需求,在自我封閉中使情感隔絕、消息閉塞,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心理標準。換句話講,自我封閉之人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他們懼怕同社會交往。

那么這些懼怕外界并封閉自我的人,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心理呢?

首先,要樂于接受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定會面臨多方面的挫折。很多人總是將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自己,十分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會變得忐忑不安。如果我們長期這樣做,遭受到的外界挫折積攢過多,那勢必會走上自我封閉的道路。我們不必將責任都歸咎于自己,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要學會樂意接受自己。心理學家發現,那些總是看到自己缺點的人,最終會因為自己缺點過多而不敢正視自己;而努力發現自己優點的人則會越來越自信,逐漸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

其次,學會交往,向外界開放自我。

交往能夠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并促進心靈的健康發展。只有向外界開放自我,才能體驗到社會的樂趣和溫暖,才能逐步擺脫孤獨與寂寞。一個人能否勇于向外界展示自己,決定了能否快速走出封閉,步入社會。那些在社會中確定自己價值、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人,沒有一個人會將自己同外界隔絕起來;相反,都會積極地進行交流與溝通。

另外,走出自我封閉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

自我封閉的人擺脫自閉,步入社會,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不斷摸索經驗。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逛街”開始,下一步可以設計為“約見朋友”,接下來就可以“參加集會”“在公眾面前發言”等。

從眾心理與集體癔癥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深藏著恐懼心理,但恐懼源卻并非只來自個體內部,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心理是被別人“傳染”的。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如果我們進入一間充滿歡聲笑語的房間,會馬上被現場的氣氛所感染,即便此時的心情并不算舒暢,我們同樣會感到快樂。如果我們進入一間充滿悲痛哭聲的房間,即便我們的心情原本是快樂的,也會變得壓抑無比。這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以上經歷的心理基礎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從眾心理。所謂從眾心理就是個人的行為受到外界人群集體行為的影響,而在判斷、感覺、認知等方面表現出和大眾或多數人相似的行為方式。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只有少數人能夠保持獨立性。正是由于從眾心理的存在,我們的恐懼心理源才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假設我們正坐在電影院里看一部恐怖電影。該電影所營造的視覺沖擊對于膽子較大的你,根本沒有構成任何影響,你依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悠閑地吃著爆米花;但你環視四周,發現坐在你身邊的觀眾都已經害怕得大驚失色了,甚至有幾名膽子較小的女生把雙眼遮住不敢再看。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最初會認為她們膽小如鼠,但幾分鐘后就會被周圍觀眾的反應所感染;于是也開始感覺到了恐怖,漸漸地,手心出汗,四肢冰涼。

如果整個電影院中只有我們自己,可能并不恐怖;我們身邊坐滿了觀眾,反而令人感到恐怖了。這就是從眾心理在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機制。當社會中的個體處于群體中時,會在群體所施加給自己的無形壓力下,不知不覺地讓個體行為同群體行為保持一致,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隨大流”,這其實和我們人類的“社會性”相吻合。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是這樣進行的:一般來講,多數人的意見總是正確的,少數服從多數是不會出錯的。在這種思維的控制下,人們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不顧是非盲目服從多數。從眾心理是和獨立性完全相反的意志品質,從眾心理強的人都是獨立性較差的人,他們缺乏主見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

多數人對“從眾心理”是持有否定態度的。因為從眾心理的確會束縛個性發展,使人變得毫無主見,甚至會盲目跟從他人產生“恐懼心理”。

某高校一男生宿舍里住著五個人,四個人不敢走夜路,只有一名來自東北的小伙子對夜路毫無畏懼。因此每天夜晚上完自習課,那四個人都要和這名來自東北的同學一起回宿舍。這名東北小伙子納悶地問這四個膽小鬼,夜路有什么好怕的。其余四人紛紛向他講述了自己認識的可怕的夜路,而這些所謂“可怕”的理由也成了東北小伙子嘲笑他們的理由。

半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有一天那名來自東北的小伙子參加同鄉會,聚會氣氛很熱烈,到了晚上十點多鐘才結束。走出飯店后,東北小伙子蹬上自行車返回學校。不知道為什么,面對黑洞洞的周圍,從來不害怕夜路的他卻感到無比的恐懼。等帶著無比驚恐的心情回到宿舍時,他才發現自己的衣服已經被冷汗濕透了。

這名男生為什么會在半年時間里,在“夜路”的問題上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因為他產生了從眾心理,他被其余四名同學的“恐懼心理”傳染了。

除了從眾心理,能夠將“恐懼心理”傳染給他人的,還有群體性癔癥。群體性癔癥是指精神緊張等因素在群體中相互影響而造成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病癥能夠在人群中產生極強的相互影響作用。如果在某個公共場所中,一些人看到了某個人發病,由于大家對疾病很了解,所以產生了恐懼、緊張的心理,并隨后出現相同的癥狀。比如,你的室友躺在床上閱讀一本恐怖小說,臨睡前對你說:“剛才我看的這本恐怖小說真過癮,嚇得我手足冰涼,渾身發抖。”雖然你并沒有看到這本小說的內容,但在聽了室友的話后,還是不自覺地打了一個冷戰,隨后你也感到手腳冰涼,因為你已經接受了來自室友的關于“恐懼”的暗示。這就是群體癔癥的表現,它可以迅速地在群體中進行“感染”和“傳播”。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