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給未來醫生的十堂課
滿額折

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給未來醫生的十堂課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也涵養生活
詩詞、文學、歷史、藝術、電影、影像、京劇……
十位不同人文領域的佼佼者
為你解讀個中的奧妙與韻味
鄭愁予談漢字──從漢字造字與文學表現,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鄭愁予從自己創作的〈南海的中國藍〉一詩談起,從古文詞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語等不同角度,娓娓道來華文中賦予「水」的詩情,由「絲」表現的絢美,以「青」的色感抒發仙韻;再由這些字的本義和以其為部首關連的字詞群,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黃春明、黃國珍談閱讀──透過閱讀,不只滿足人的高級感官,也激發生命能量。
黃春明以生命的體悟與第一次為他人而流下眼淚的感動,開啟他閱讀和寫作的生涯分享。他認為,現代生活太物化,缺乏精神生活,透過閱讀,人才可以了解人,並將他人的人性經驗內化,產生很大的能量。黃國珍更指出閱讀的關鍵,在於建立自我觀點,才能最大地發揮閱讀的效果。
何政廣談台灣美術──回到台灣美術記憶的長河。
從《藝術家》雜誌的視野,可以了解過去四十年間,從鄉土藝術的盛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前衛藝術的出現、台灣美術的豐收、台灣藝術主體性的探尋、錄像藝術與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時代與國際藝壇接軌到多元呈現的當代藝術。
張錯談器物──青銅鏡的演變歷程,也是一種文化史。
鏡子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悠久的演進歷程,從上古一路到清代,每個時代的銅鏡特色,皆能反映當時文化、歷史、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化。
阮義忠談攝影──等待一張好照片,讓人學會耐心、同理,並觀照自我。
「我的老師,是鏡頭前面的人,」阮義忠分享自己踏上攝影創作的生命歷程。「每個攝影家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做好各種準備後,等待上帝為你按下快門。」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鏡頭,但要捕捉到這樣的鏡頭,除了技術的磨練,還要時時懷抱著同理對方的心意。
孫紹誼談電影──電影說的故事,是國際政治文化發展的線索。
回溯電影發展的簡史,從20世紀初的電影世界性時期,帶向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民族電影」風潮;他同時分析西洋電影和華語電影中幾個類同的角色,以及電影中女角男裝的「化身形象」所引發的時尚風潮現象,藉此探討電影與文化的互動關係。
張曼娟談愛──有好的語言,愛才能被體會到。
張曼娟以自己親人罹癌的親身經驗,以及閱讀中國經典《莊子》、《金瓶梅》與《紅樓夢》等作品,引領讀者一步步踏進她對愛的思索和感受。透過語言與文字,終究可以將愛落實於生活,體會愛、傳遞愛、實踐愛,讓愛發揮救贖與撫慰的力量。
鄭穎談宋代生活美學──世間萬物,都有美的精神與哲思。
鄭穎深入進入宋代文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感受當時人的文化與藝術品味。宋代在詩、書、畫、考古、瓷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在如此一個將藝術結合生活的朝代中,我們將可以找回生活失落已久的藝術感官與美感體會。
錢宇珊談京劇──看懂古典京劇,再造京劇藝術新風貌。
「如果沒有新鮮的、符合時下潮流的表演方式,傳統的硬工夫還有人要看嗎?」錢宇珊為讀者指出京劇的入門之徑,同時思索京劇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欣賞與體驗,也許所謂的「結合」並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在「學會欣賞」當中,也包含對傳統的了解和參與。
阮璽談手機攝影──如何看待生活,將決定拍照的視野。
「為了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你要預先做好準備,剩下的就交給運氣。」阮璽以手機攝影、「街拍」聞名,穿越他每張作品拍攝當下的經歷和故事,了解做為一個攝影家拍攝者的眼光、視角、性格和想傳達的訊息如何和現場種種變數互動,進而創造令人驚奇的畫面,為生活的感動留下紀錄。

作者簡介

鄭愁予
台灣著名詩人,代表作包括〈錯誤〉、〈賦別〉等,《鄭愁予詩集》更被選為「三十年來對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之一」。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黃春明
台灣當代重要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為主,另觸及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領域,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

黃國珍
品學堂、《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

何政廣
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發行人。曾獲1996年行政院新聞局圖書主編金鼎獎、2015年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張錯
當代詩人,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

阮義忠
台灣攝影師、紀錄片攝影者,作品以人文紀實為主要風格。攝影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2013年獲頒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

孫紹誼
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研究員、美國南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上海中心兼職教授,著譯有《想像的城市︰文學、電影和視覺上海,1927—1937》、《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等。

張曼娟
作家,喜歡從古典或經典中發掘新情感,2005年成立私塾「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寫作,同時透過有聲書及童書創作,將經典文學立體化、普及化,引爆台灣的經典學習熱潮。

鄭穎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

錢宇珊
橫跨劇場、電視、廣告、廣播、主持、教育、戲曲造型藝術的藝術家。2014年開始轉型走向個人經營,以「讓京劇真正走入生活!」的訴求為主題,企圖塑造京劇新面貌。

阮璽
攝影師、阮義忠攝影工作坊台北經營人、各教育機構大專院校攝影講師。

目次

序 醫學人文與大師的美麗邂逅/閻雲
序 阿波羅神諭到「人類紀」──文明進步的危機/張錯
鄭愁予
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解字的美,讀詩的韻
黃春明、黃國珍
讀書,其實讀的是人:跨世代對談閱讀新思考
何政廣
走進藝術家的世界:從台灣出發,放眼國際
張錯
青銅鑑容.以正衣冠:走訪從鑑到鏡的文化軌跡
阮義忠
生命的寬度、影像的深度:透過鏡頭理解他人、面對自己
孫紹誼
穿過銀幕看世界:以全球化視野重新詮釋電影史
張曼娟
明白愛,是每個人的使命:中國古典文學體現愛的真諦
鄭穎
重回文化烏托邦:格物、養心、養志,宋代美學不敗
錢宇珊
京劇,不驚懼!:從細節展現京劇之美
阮璽
從心探索生命的力度:感動「照」究一個又一個故事

書摘/試閱

【序】醫學人文與大師的美麗邂逅 / 閻雲
二○一二年北醫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由北醫講座教授、美國南加大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教授張錯主持,廣邀國內外文學與藝術領域大師級人物蒞校演講,場場爆滿,師生甚至席地而坐,就是為了聆聽並親炙大師丰采,享受心靈饗宴,叫好又叫座,北醫校園藝術人文教育蔚然成風。
五年來,「人文與藝術講座」涵蓋了文學、哲學、歷史、詩詞、小說、攝影、戲劇、繪畫、電影、美食、旅行等各領域,透過與大師們面對面,師生們不斷吸取生命的養分,累積心靈的深度,讓醫學人文在北醫校園扎根,開花結果。
隨著時光的流轉,許多藝文大師進出北醫校園,將他們畢生鑽研的心血結晶與北醫師生分享。回首來時路,當初無心插柳,如今綠樹成蔭,已經營造了北醫濃郁的藝文氛圍,引領師生走進這些藝文大師內心的世界,透過他們深邃的文學素養,扎實藝術根底,帶領大家探索藝文浩瀚之海,飽覽明朗寬闊的感性世界。
我們深知文學藝術影響深遠,應深入社會,廣為流傳,由於北醫這些年的耕耘灌溉,醫學人文不再是流於口號或形式,已經透過這個課程,化為實際行動融入日常生活,將人文藝術結合醫學教育,並且把大師們的心血集結成冊出版,過去兩年已經推出《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和《跟著大師品人文》,由天下文化出版發行,如今,這本《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問世,也讓更多愛書的朋友,享受閱讀人文藝術的快樂與充實。


【序】阿波羅神諭到「人類紀」──文明進步的危機 / 張錯
時光荏苒,轉眼千年,從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到人與自然的浪漫主義,無一不在強調「人」的智慧與奮鬥精神。啟蒙運動的「自然神論」,相信上帝存在及創世紀,但上帝對其所創造的世界及世人未加以支配,因而人的生存使命,就是去探索追尋生命各種終極奧祕。在探尋與發現裡,科技是手段,產生無限知識,無限信心,有涯逐無涯,無知逐已知,相信終有一天真相大白。
然而在追逐過程裡,真相尚未大白,人已經忘掉自己是誰,成為各種追逐手段的奴隸。公元二千年,發現臭氧層破洞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克魯岑(Paul Crutzen)宣稱「人類紀」(Anthropocene)的來臨,人類以為可以操控地球,成為地球各種變化的重要媒介,甚至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德爾菲神廟箴言「認識你自己,即可通神」在「人類紀」裡,成為「認識你自己,即可為神」。以人為神,急功近利,摧毀生態系統,一旦生態失衡(尤其土地墾殖及農村的城市化)便難回復平衡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失樂園」!城市空間的添增,電子科技與網路發達的方便頻繁,造成人際關係進一步的疏離。神創造了一個美麗新世界給人去追尋發現,人卻創造了另一個虛擬世界自以為是,無遠弗屆,其樂無窮,殊不知那是金絲雀在鳥籠,鎮日沉醉在自己的歌聲。
一個文明的建立與延續,不是破壞或取代,而是歷程努力的繼承。人的始祖從一片無花果葉得識禮義廉恥,又豈是區區鍵盤可以取代?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的創建、理想、任務、與執行,就是以一個醫學大學對生命、生態、肯定人生的基本信念,推廣人文藝術精神的傳承創新,讓未來醫生在六堂課、七堂課、十堂課裡,得悉醫生在拯救生命、關懷生命之餘,還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與互動。
摘自《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序文


【內文試閱】
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解字的美,讀詩的韻 / 鄭愁予
《詩經》中這最令人迂迴不已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被浪子情懷的性情詩人曹操引用,表現曹操自我的生命觀,使他整首詩的情懷綻開。「我心」就是詩歌的憐憫之心,原出處是情詩,以「青青子衿」表現女子等待情人,在曹操的詩中則表露出他要效法周公,輔佐當時的漢帝。
此點顯然十分重要,「青」也是黑色、藍色、綠色,形容彼時讀書人的衣著,「悠悠」有時間銀河的消失感,想像可及,當學子夜讀至油枯燈暗之時,一望所穿著的靛青長衣,青衣也是黑,嘆用功之難,而時間的流逝,引發悠悠我心。「青青」的視覺美加上心覺美,確實建立中國人的美學觀逾三千年,曹操的浪漫情懷氣質,在《短歌行》裡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更確定了當中的救贖之情。
在異地寫一首詩,雖無一個青青的實境,但看見了青的境界,對此懷有一種鄉愁,這個顏色就是壯志回歸之處。
抒發情意與美感
文學在用詞上講究「重而美」,重複的疊字如「綠竹青青」,為的是表達出某種詩意的美感。《莊子》當中也有多處受此影響,如「青青之麥,生於陵陂」,以時間、空間、生命轉折為主題,表現的不是色澤,而是以色彩抒情。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這青、思結合起來,景象綿長無際,「思念」與「遠道」進入同一幅畫,「遠道」是實際上要行走的,抽象的意義便是談一種道德觀,是極難達至的,無須多做解釋,詩中意象便能暗喻真遠無端的情境。
更有趣的是六朝女詩人桃葉作《答王團扇歌》:「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動搖郎玉手,因風託方便。」青是抽象的色彩,亦可以形容任何一位帶情的個體,詩人不斷借用此顏色的「愛情道具」,可見青勝於藍,抽象勝於寫實。青早已成了詩中文理境界的激情之一,我們可以說是青的激情。
漢語中由青所合成的字或詞,更是無一不美。
「情」從心,心是發源地,青則為形聲,青是目的地,「心」與「青」兩字合為「情」,為人類造出最高尚的理性狀況;又如「精神」中的青字,如同深遠天空中具有神祕感的顏色,造就出純美的「青」此一獨具宇宙感的字型;「靜」是平安的字,旁邊是一個「爭」字,爭字混了青變成靜,青能使爭歸於靜,天下太平。
以青本字所出的詞,例如「青史」,記述豐功偉業的一段歷史;「青眼」,與白眼正好相反,重視別人、有智慧的人;「青雲直上」,任最高的官職;「青天大老爺」,最受尊敬的高官。尚有「青年」、「青春」、「青山」、「青府」(仙人的住處)等,皆可見「青」字蘊含人最高的精神追求。
《楚辭》中使用「清明」,擁有清明,或者一切來自清明,隱含著宗教神力的浩大。《詩經》結合自然與人文,草木、鳥獸,以及昆蟲之多,可稱為小百科全書,因為各具形貌,並不需顏色形容,若有,則必意有所指,如「綠兮衣兮」,綠是間色,穿著綠衣有違正式祭祀場合需著正色之衣的禮制。另如「交交黃鳥」,通常會以「盈」或「鸝」來直指黃色的鳥,因此可見此處的黃鳥並非普通的鳥,而與祭祀有關。
青亦有哲學意涵,如《莊子.逍遙遊》中的「背負青天」,是超越天空的唯一顏色,所以「青」被道教採為象徵自然、時間的顏色。道家無涯之玄在青,「玄」字配上「青」便極富意涵,青是距離的色彩,表現具有前瞻的超越感,一看見「青」字,在它的背後立即現出使人無限神往的玄界。
這種抽象的幻魅,找不出另一個詞來比喻,只能將它重複唸誦:「青青」,因為它不是藍、不是綠、不是黑,但它也是藍、也是綠、也是黑,只緣光譜的亮度而定。「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可見青天是高渺無際,並非切實的藍色。《荀子.勸學》中提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青彷彿是藍的美之元素,更富含光彩,顯然是高了一個層次。


讀書,其實讀的是人:跨世代對談閱讀新思考──閱讀,才能滿足人的高級感官 / 黃春明
作家將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留在文學作品中,即便已經身故,但其中生命、思想的能量卻能透過閱讀,轉化到讀者身上。
文學作品更是世界性的,即便種族不同,卻有相同的人性,好的文學作品如此栩栩如生地刻劃這些人性的故事,帶給讀者感動。
有文字,才有閱讀,文學在台灣經濟發展後才真正普及。早年因物質條件不佳,有許多文盲,他們雖然無法透過文字得到啟迪,但經由口述或戲劇演出,還是能從故事中得到啟示,過往人們聽說書、看戲劇,那些忠孝節義、勤勞節儉的故事,也因此代代流傳下來。
所以除了閱讀,朗讀也能傳遞文字的力量。事實上,朗讀故事在歐洲相當普遍,黃大魚藝術基金會由此發想,已經舉辦了十一年之久的「悅聽文學」原作者朗讀活動。
因此,我認為閱讀的首要並非解析,而是普遍化,如同飲食一般,人並非先理解營養學,明白蛋白質 、脂肪等成分的分子結構,才開始飲食;也不會因為學習更多知識,便能消化得更好。
人文的普遍化要先由興趣與習慣的培養開始,倘若缺乏閱讀興趣,即使將書放在枕頭邊,也未能有作用;假使對閱讀有興趣,翻山越嶺也會往圖書館借書來看。
為兒童培養閱讀興趣
只是,現今出版業愈來愈不景氣,大家幾乎都有手機、平板電腦,許多出版社接連倒閉,表示我們已經不閱讀了。閱讀的普及真是要靠習慣的養成,有一任教育部部長是我的朋友,他曾向我說,自己募了一些款項,想買書送到偏鄉去。我當場半開玩笑回他:「這是第二步要做的事,先培養了閱讀習慣與興趣,再送書吧!」
先有習慣與興趣,接著,養成良好的消化系統更重要,如此才能將作品中的養分,轉化成自己的能量。
為了將閱讀普遍化,我開始思考,人們常說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那麼我們給未來主人翁的故事在哪裡?
我從小便愛聽故事,陪祖母看戲、隨祖父到廟埕去聽說書,當時的我好喜歡哪吒與孫悟空,真要問,也說不上哪裡喜歡,只覺得他們能力過人,不屈服於權威,是打倒不公不義的英雄。哪吒的故事不一定真實,但當中的道理是真實的;童話、神話故事、小說都常常在虛構的內容中,呈現真實的價值,我們不需大費周章地論述這些價值,它們自然會深植在聽故事的兒童心中。
對的事,就努力去做
於是,我們在宜蘭經營「百果樹紅磚屋」,紅磚屋是棟古建築,已經有九十四年歷史了,若要賦予建築硬體生命,需要有好的軟體,就像蓋了歌劇院,還要有好的歌劇。紅磚屋的軟體是藝文活動,包括:每個週末舉辦市集,讓大人帶著小孩來聽我們說故事或者看表演、每月邀請專家達人或藝術家演講、在平日傍晚放映五○年代電影等。
五年來,我們邀請了近百位演講者,說故事的場次也相仿,約有近五萬人次參與,累積了頗佳的口碑。但我們自我惕勵,還要更加精進,籌劃更多元的活動,讓孩子們從小聽故事、看到好的戲劇,培養閱讀的習慣。我想,面對未來,雖然一己之力並不大,但認為對的事,便要努力去做。
在我的經驗裡,閱讀過的書籍、聽過的故事、看過的戲,甚至是連環漫畫,在我開始創作時,都紛紛浮現幫助我,實在非常受用。因此我常主張,若要孩子喜愛閱讀,便不要對此設限,如同良藥外層也需要糖衣,先培養出閱讀的胃口,也就是興趣,時機成熟了它便會適時發揮作用。
走出精神的局限
現今的生活普遍是大眾消費式的,一切都被商品化,金錢買到物質,但精神、心靈方面卻很缺乏,只追求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我稱之為感官的低級滿足。
如果搭火車到宜蘭,自隧道出口一望,左邊是太平洋,慢慢地會看見蘭陽平原的整片稻田。每年五月我會去看稻浪,插秧時還可見到分成行列的稻苗,稻葉長成之後,這邊的稻跨到那邊,那邊的稻又拋過這邊,彷彿互相搭著肩膀,只見一片翠綠,便可看見風的腳步。這種農業的社會氛圍已然成為過去了,我並非主張要回到農業社會,但我們非常需要反省現代社會的商業化與感官滿足。
我們已經物化到只滿足低級感官,而閱讀恰巧是滿足高級感官的。特別是文學,在人性的刻劃上,倒不必用什麼大道理,透過故事中的人物表現,人自然能夠了解人。
摘自《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