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滿額折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  價:NT$ 312 元
優惠價:8727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圍繞“彩陶”與“青銅”這兩類特殊器物,探索史前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進程的著作。彩陶之路,貫穿東亞腹地,史前黃河流域史前文化因素波浪式西進,不斷融入沿線地方文化。青銅之路進入中亞東部,揭開了史前中國西部異彩燦爛歷史的一頁,青銅之路繼續東進,抵中原早期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早期中國因而獲了更多的與外部技術、制度與精神層面廣泛接觸的機會。

作者簡介

劉學堂
1981年至1985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85年至2008年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工作。現任新疆師範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新疆考古、史前時期的東西文化交流、新疆史前宗教。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上演了一幕史前東西方文明交流與碰撞的歷史劇
本書立足於考古學材料,廣羅中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點面結合,深入挖掘材料潛在的文化蘊意與文化互動,以尋覓人群心靈世界的奧秘和他們相互遷徙的足跡。它告訴了我們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西域,完全不一樣的西域與東西方世界的關係。史前時代開始,這些地區就熱鬧非凡,西域的古代居民,與歐亞東西方居民之間往來密切,他們交往的故事錯綜曲折、情節跌宕。

引子
黃河流域的中上游,是世界遠古彩陶文化的故鄉之一。彩陶文化從這裡出發,向周邊傳播的道路四通八達,其中西向的傳播開始的時間早,持續的時間長,走出了一條東西向的彩陶之路。新石器時代開始,彩陶文化從渭水流域向西,傳播到了甘青河曲之地,由黃河上游過河西走廊進入新疆東部天山盆地,沿著天山山脈這座溝通東西文化的大陸橋緩慢向西流布,一路撒播著彩陶文化的種子,這些種子在天山山間溝谷、盆地、綠洲區域,開花結果,時有奇葩異香。終點在巴爾喀什湖東岸的謝米列契,即中亞的七河地區,在那裡發現了東方彩陶文化的最後孑遺。
彩陶之路前後歷時5000多年,沿途發現彩陶文化的地方變體,是中原黃河史前文明一波又一波西向擴張的歷史縮影。當然,彩陶之路的內容不會僅僅局限於製陶藝術的傳播,就目前所知,至少還包括粟黍類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早期紡織技術等的西傳。這些精神的和技術的因素東西向傳播的背後,是歐亞東方人群集團波浪式的西遷,是中原文化對中國西北,尤其是對新疆史前文化的整合。史前中國西北,尤其是新疆與內地的居民,史前時期開始的持續不斷的密切往來,奠定了以中原為中心、多元一體語境下,中華民族西部早期歷史的基礎。
約6000年前,西亞近東居民首先發展起了青銅冶鑄技術,迅速向周邊傳播,很快就形成了青銅之路的世界貿易體系。青銅之路在聯繫世界四大遠古文明的歷史中,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元前三千紀內,青銅之路延伸到古老的西域大地,拉開了歐亞東部青銅革命的序幕。中國西北的新疆的東部天山、甘肅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河湟谷地,都是東方青銅革命的早期策源地。青銅之路一路繼承,一路創新,在曲折中延伸發展。沿途那些地方性青銅文化的出現,都與西亞近東中亞文明因素一波又一波東向傳播,並適應地方文化,隨時隨地發生變化關係密切。
公元前二千紀初開始,世界主要文明體的一些要素開始匯聚中原,包括城市中的宮殿建築、神壇、書寫體系和製度化的社會管理體係等。中原文明的起源,追根溯源,是在當地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四面八方文明要素向這一區域匯流、撞衝、融合、創新的結果。其中有一些要素根植於西方,就目前所知,有冶金術、小麥的種植、牛羊家畜、馬車等,外來文化同時或相繼傳入中原,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些都與青銅之路關係密切。夏代前後,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文明的文化要素之間的頻繁接觸,使得中國獲取了更多的與外部技術、思想、制度接觸的機遇,促進了社會進步,催生了中原文明體的成熟,並呱呱墜地。
走在彩陶之路上的人群,貫穿東亞腹地,到達河西走廊、天山地區,在這裡與西來的青銅之路上的人群不期而遇,上演了“彩陶與青銅對話”的歷史劇。這部歷史劇敘事綿長,結構宏大,講述的是黃河文明區與中亞、西亞文明區之間,東西六千多公里,南北兩千多公里,前後數千年間,久遠深邃的歷史時空裡,曾發生過的文化聯繫與互動。這齣數幕、多場歷史劇的主人公,是文化源流不同、體貌特徵迥異的不同人群,他們在彩陶之路與青銅之路匯流過程中,相向遷徙與雜居、混血與再造,他們的對話,構成了史前絲綢之路的核心內容。這齣歷史劇最精彩的一幕,主要是歐亞東西方兩支人群,在天山東部的相遇、相識與擁抱,是在一直被掩埋於地下、長期被人們冷落的古老西域大地上發生的事情。在這裡,東西人群接踵登場,同台演出,他們演繹過的歷史故事,場景與畫面跌宕起伏,讓人無限感嘆。
如果將“彩陶與青銅對話”這幕歷史劇,放在早期中國文明發展歷程中考察,它的深意會進一步凸顯。中國歷史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相對封閉、文化多元、數千年裡連續存在的一個系統;中華文明取得舉世無雙的成就,常常被描述成與政治統治的升級重組、獨特文化體系的建構,以及東方特殊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地養成與鞏固有關;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體相比,它總能在遇到激浪險礁時調整航向,避免沉船覆沒的命運。其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層出不窮,人們總希望找到一些小的窗口,來窺視中國文明的偉大,來了解文明童年時期演繹過的那些故事。
考古學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寬闊的平台,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黃金時代,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更為前沿的學術成果,因此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再度被提出:中國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體區別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動因何在?多民族、多文化因何在幾千年連綿不絕的巨大文明體中能維持在一起?中國早期文明對外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不斷由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提出,不同的學者,因使用材料的不同和分析手法相異,有過不同的討論和推論。本書著力從歐亞史前考古的大視野,縷出新線索,在敘事的過程裡,就這些問題的某些側面,做啟發式的思考。

目次

第一章
彩陶之路
第一節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第二節從渭水到黑河
第三節穿越天山走廊
第二章
彩陶的故事
第一節鼓腹與大圓圈的寓意
第二節人面蛙紋的真相
第三節□符的遷徙
第四節三角紋之謎
第三章
青銅之路
第一節青銅冶鑄的起源
第二節從西亞南部綠洲到中亞北部草原
第三節由阿爾泰山到天山
第四節從河西走廊到河湟谷地
第五節中原早期青銅器探源
第四章
青銅器的故事
第一節神鏡傳奇
第二節小銅刀的人類學意義
第三節銅權杖頭的來源
第四節塞伊瑪一圖爾賓諾殘風
第五節喇叭狀口耳環的遠足
第五章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
第一節相遇在東部天山
第二節對話河西走廊
第三節對話的餘波
第四節重大的歷史事件

書摘/試閱

第二章第一節鼓腹與大圓圈的寓意
陶器器腹有容乃大
馬家窯譜系的彩陶罐,器物體形演化的主線便是腹部逐漸圓鼓起來,到了半山和馬廠類型時,器腹鼓起的程度達到了極限。當你站在那些無限圓鼓、數量難以統計的彩陶罐前時,你會對“有容乃大”這個成語有更深刻的體會。
人生在世,父母所生,父母所養。孕育生命的母體,有容乃大。人們還常說,自己為某一塊土地所養育,特別是從事農耕的民族,依偎匍匐著大地,親見大地潤物無聲地滋育著這個世界。母體給了自己生命,人們腳踩大地成長。石器時代是諸神靈匯聚的世界,大地有無限的神性,這神性就在於它能孕育無限的生命,萬物所長,萬物所歸。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莊子·在宥》裡講,人世生命“皆生於土而返於土”。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把地方話稱為“土語”,某人生於某地稱為“土生土長”。史前時代,“土生土長”一詞並非只是簡單的喻示,在萬物有靈的觀念下,原始人類的認知體系中,大地和母親有同樣的神力,即孕育生命,哺育人類。那個時候,人類祭祀萬神,一方面是對自然與社會的敬畏,更多的對自然萬物的感恩,特別是對陽光、土地,對一切育化人類生命的山川河流的敬畏與感恩。原始社會的人們相信,萬事萬物皆由神來支配,人們不得不膺服於神的安排。
陶器的製作,從根本上講,也是大地神諭的結果。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的名著《嫉妒的製陶女》中,關於這一點講得很清楚。製陶女在燒陶的整個過程中伴隨的是一系列祭奉與禁忌儀式。陶器的神奇造型、彩繪圖案的變幻無窮,並非都是為了裝點世俗,美化修飾生活,而是旨在通神。剛剛燒製好的陶器,首先要奉獻給大地母親。按王仁湘先生所說,這些都是娛神的藝術。陶器的類型中,以陶容器為主,陶容器的容量、空間都凝聚神意,喻示著母親與大地的萬物之容。陶器主要為女人所製,陶容器是女性軀體的物象表徵。精神分析象徵系統裡有這樣的定律:女性—軀體—容器。可見,馬家窯文化的製陶女們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做出無以“腹加”鼓腹容器,潛意識裡指向的不是陶器的容量,而是藉這無限鼓腹的陶罐,來歌頌母體那偉大而神聖的再生能力。

四大圓圈和蛙腹神韻
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有一組紋樣風靡史前西北彩陶世界,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形態略有差異、環腹並排或相間分佈的圓圈紋。
學術界對這類圓圈紋如此肆意流行的背景和寓意,給出了太多的猜測。細心的學者發現,馬家窯文化的那些圓圈紋內填繪的紋樣千差萬別,但最初多是網紋圓圈,其他則是後來衍生分化的結果。這一網紋圓圈與馬家窯早期彩陶中那些蟾蛙的圓腹,完全一樣。有一件典型的彩陶盆,繪有一隻蟾蛙,蟾蛙趴在陶盆圓鼓的腹部,微露小頭,象徵性的四個肢爪呈四角對稱,形態溫順安詳,網格狀鼓起的巨腹赫然在目。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有著無盡的想像和豐富的象徵能力。馬家窯的製陶女很快就有了象徵性地表現蟾蛙的藝術靈感,她們抓住能表現蟾蛙神態特徵的關鍵—圓鼓的蛙腹,象徵蟾蛙。原始製陶女之所以對蛙圓鼓腹獨具情感,在於蟾蛙的圓腹裡飽蘊著難以數清的成片成團的蛙卵,在於圓腹具有的無限的生育神力。相比之下,原始人群對蛙腹下面的蛙爪,倒不見得會特別在意。考察過原始藝術的人類學家相信,原始藝術家們的誇張與象徵能力,一點都不比現代藝術家們遜色,尤其在萬物通神的文化背景下,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大的圓圈,很快就被用來象徵蟾蛙的無限圓鼓的腹部,並流行開來,掀動西北原始藝術的熱風狂潮。

 


蛙腹與孕婦神力相通
馬家窯人之所以選擇蟾蛙紋為主題紋樣,在於相信它與孕婦的生殖神力相通。
對鼓腹蟾蛙生育神力的崇拜,終而神化,在世界許多民族中都存在過。歐洲許多地方的農民至今還認為蟾蜍是懷孕的一個徵兆。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許多民族學材料,都把蟾蜍當作女神或其子宮的象徵。還有許多國家的農民認為春天青蛙的叫聲是尚未出生的孩子的哭聲,青蛙本身則像徵著尚未出生的孩子。西方世界用蛙象徵生育的藝術形象,始自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岩畫。法國舊石器時代著名的三兄弟洞穴中,馬格達林文化晚期的刻鑿在骨管上的圖案,就以神蛙的鼓腹表示生育蛙神的形象。新石器時代至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中,蛙寓示生育的藝術造型更是流行。
著名的考古學家金布塔斯說過,蛙和蟾的形象為再生母神像徵,歐洲歷史中始終存在一個蛙母神的神秘形象,“那就是所謂厚顏無恥的'希拉那吉',她出現在英格蘭、法國、愛爾蘭和威爾士的石頭建築上,呈現為裸坐狀,像蛙一般雙腿張開著,雙手則摸著她的陰部。在12—16世紀之間,這些形像被雕刻於城堡和教堂。經常可以在拱門的上方,在教堂的牆壁上看到她們。希拉那吉的手要么指向她的陰部,要么分開她的陰唇”。在中世紀的愛爾蘭和英格蘭,常常被供奉在老教堂上的“希拉那吉”也是蛙女神。金布塔斯根據西文“墳墓”與“子宮”兩詞的語根關聯,洞察出史前墓葬的回歸大地母神身體之隱意,她認為:“新石器時代的藝術以女性和蛙形形色色的結合體為一大特色。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工匠們雕刻了許多用綠色或黑色石頭製成的蛙形女神小雕像,並把它們放在陶瓶和廟宇牆的浮雕中。”我們不禁聯想到馬家窯文化的那件被學者們反復引證過的彩陶壺,在壺的鼓腹上,在一對碩大的網狀圓圈間,馬家窯人捏出一個具雙性特徵的人物,其雙手指護著誇張的陰部,這是馬家窯人自己對網狀圓圈的象徵意義做的準確和形象的註解。

原始人的互滲思維
原始人思維處於初級階段,他們不像我們現代人那樣,致力於對世界萬物進行理性的科學分類,並依據事物內在的、客觀的性質,將其列入不同的分類體系。
原始人的思維具有互滲的特徵。起初,原始人對這宇宙萬物的認識混沌不清,他們的大腦裡,自然萬物之間沒有豁然明確的界限,就像做夢一樣,世界萬物被混沌地聯繫起來,相互交織著,可以交替與互換。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布留爾說,雖然原始人和我們一樣都在用眼睛看外界,但原始人和我們看外界的感知完全不一樣。現在的我們看一件事,一個原型,抓住的是它們客觀和實在特徵,比如說,一隻動物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只動物身體的外貌、眼睛的顏色,以及面部的表情、性格的溫順與暴戾等。原始人對這些並不特別在意,他們更多在意的是這只動物具有的神秘力量和神秘屬性。他們認為萬物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其實感的那部分特性,更在於它們背後的神秘力量。他們通過原始巫術等宗教性手法與這種神秘的力量交流互動,憑藉這些神秘的力量來賜福,護佑自己、家族和部落氏族,或者降禍給敵人。被感性支配的原始人,他們的思維聯想不受理性的約束,他們可以任意地在本質上毫無關聯的事物之間找到聯繫。一些在我們看來完全是偶然的事情,他們則認為是必然的,或者兩者之間那些不經意的關聯,原始人便主觀地認為它們是一回事,同因同果。
馬家窯製陶女在表現紋樣主題時,凝神於紋樣所具的神秘屬性。馬家窯文化無限變幻著的彩陶世界裡,圓圈紋的主題,有源有流,軌跡清晰,它始於馬家窯類型,到了半山和馬廠類型時期,遂成圓圈紋無限張揚的藝術世界。圓圈紋流行的動因溯源,是黃河流域歷史淵源極深的蟾蛙崇拜發展與演變的結果。陶器腹部那排列整齊的圓圈紋,承載的是蟾蛙神無限的生殖神力。彩陶之路東段,一路蛙鳴,到了馬家窯彩陶那裡,彩繪蛙蟾那顯眼的圓腹與孕婦尖圓的鼓腹,形似神通,兩者都蘊含著旺盛的生命籽粒。這樣的聯想,只要看看半山類型彩陶的一些大圓圈裡,滿繪蝌蚪的畫面,印象會更深刻一些。在馬家窯譜系的製陶女們思想意識的深處,堅信只要畫上這成排的圓圈,生活中的一切就像這大圓圈那樣圓圓滿滿,人類就像蛙蟾產卵那樣,如編織的密網,子孫綿延,部落、氏族和家族也因此繁盛起來。


馬家窯文化彩陶譜系裡,與大圓圈紋樣形影相隨的還有葫蘆紋樣。葫蘆紋較多地存在於馬家窯類型彩陶中,半山類型中也流行了一段時期,到馬廠時期突然消失了,只剩下用大圓圈象徵的蛙紋。蛙是動物的像生,葫蘆是植物的像生。葫蘆圓圓的肚子裡,也包容著無限的生育能力,可與蛙腹相比擬,兩者的神寓相似相通。始於西北史前的關於蛙與葫蘆的神話,對整個東方古代神話系統的構建與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東方神話發育樹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枝,始終圍繞著生育繁衍這條主線展開。只是後來,葫蘆紋在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的變幻大潮中,漸次退出了,最後把它應有的位置,全都讓給了生育神力更強的蛙神,讓給了那個大的圓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