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包容的智慧
滿額折

包容的智慧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7934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書乃星雲大師與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先生的對談錄,主要就社會現狀、人生態度、企業管理等範疇交流,分享為人處世的智慧。

忍一句,耐一時,退一步,饒一着,是為做人的密行。凡事相容,多交流對話,謀求共處之策,方能一同進步。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於江蘇江都,12歲剃度出家,21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著有《寬心》、《捨得》、《包容的智慧》、《釋迦牟尼佛傳》、《往事百語》、《迷語之間》、《當代人心思潮》等。

劉長樂,1951年生於上海。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學會特邀顧問、香港太平紳士。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獲頒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擔任南京大學校董及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東西論劍》、《再造天堂》等,與星雲大師合著《誠信的力量》、《修好這顆心》。

目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葉小文 10

 

一、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16

醍醐灌頂「一句話」 21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裏 24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28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33

虛空包容萬有 39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45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47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餘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52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56

王道與佛法的衝撞 62

薪盡火傳,生命在於轉化 65

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67

不能圓融人我關係,是最大悲哀 72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74

迷惑時的判斷:止於至善 78

 

三、若水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82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86

在人群中實現使命 90

中國的禪學進入世界的視野 92

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96

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 98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 101

 

四、度己

每天講三句讚美的話 106

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108

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 113

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 117

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120

資訊多元遏止資訊霸權 125

深入才有洞察,熱愛才能感動 129

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 133

 

五、變通

退步原來是向前 140

忍是智慧,忍是擔當 144

在衝突中學習 148

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並存 152

寬可容人,厚可載物 156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158

善待資源,兜裏不能老是揣着弓和箭 161

 

六、多元

讓「平等」回歸人心 168

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 173

我們有甚麼可自卑的呢? 176

禪者眼中,萬物皆美 179

中國的媒體是喜鵲叫,外國的媒體是烏鴉嘴 183

意識形態是一道牆,佛教則是門窗 186

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一 189

文化衝突走向文化融合 192

 

七、管理

柔性管理自覺管理感動管理 198

十年前的一碗麵 202

如果勝利意味着打敗所有人 205

和解是歷史的正途 207

剛柔相濟,東方與西方的中庸 210

菩薩心腸十現代管理 214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217

西方的一分為二,東方的二分為三 222

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227

管人難,管心更難 230

 

八、信遠

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 236

重振勇氣,向死而生 240

危機:危險之中有機會 244

憨商之道是聰明 247

我們欣賞身處困境仍微笑的人 250

以無聲的覺悟,求有聲的事業 252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255

 

跋:

智慧的藝術 張林 259

 

附錄:

佛教智慧的真義──星雲大師《世紀大講堂》演講錄 270

 

附帖:

(1)星雲大師的雲水日月 293

(2)星雲大師的借鑒與獨辟 296

(3)聖情如畫,「人性與愛」 299

(4)人間佛教現代律儀 301

書摘/試閱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星雲大師:

佛教裏有一個「梓中寶藏」的故事,講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裏藏了很多無價之寶,心想萬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孫後代憑着這些財寶還能復興祖業。許多年後的一天,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毀樑傾,子孫們棄屋而逃,流落他鄉。因為他們不知道,廢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來的傳世寶物。

 

長樂先生:

這就像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種寫照。如今,人類已經走過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直接衝進了網路化資訊化時代。對於一個「白領」來講,儘管每天海量接收的資訊裏,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網,不瀏覽上百條資訊,不接收許多的E-mail、短信和電話,他就會惶恐不安地四處張羅,擔心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出門有車代步,家裏、辦公室裏全盤自動化,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甚麼,上網説兩句話,可能引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爭論;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

實際上,我們每天海量接收的資訊裏,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儘管如此,人們還是身陷其中難以自拔。「但這一切似乎並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適。在這個智力為王的時代,我們的身體終於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脱出來了,卻把所有的壓力,都載入給了精神。」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生活壓力太人,卻從來不曾停下來反思一下生存的意義。其實,守着個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寶的土壤。

 

星雲大師:

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寶貝,就要一點一點地清理,一點一點地挖掘。

 

長樂先生:

有時候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視野越來越廣闊,所能運用的資源越來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從何而來呢?為甚麼我們每天總是憂心忡忡,似乎很難以輕鬆的心態對待面前那些捕風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們為甚麼一直壓迫着自己,將撲面而來的資訊變成煩惱的來源,並且越是刺鼻的氣息就越容易牽着我們的鼻子走?

 

星雲大師:

有次,六祖惠能大師看到兩個人對着一面旗幡,面紅耳赤爭論不休。一個説:「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説是風動。」另一個説:「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説是幡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惠能大師聽了,對他們説:「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二位仁者心動啊!」

 

長樂先生:

以佛教的見地反觀,我們生活中的確有很多麻煩都是由己而起。對所有的事都執着,對所有的煩惱都招惹,即使早已風平浪靜,我們還要堅持,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痛苦也因此而來。

 

星雲大師:

是啊,從上述公案裏可以看出,禪師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如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

 

長樂先生:

我們如何去除差別妄想,讓梓中寶藏重現,讓懷中明珠塵盡光生?

 

星雲大師:

如果那家的子孫找到了自家的寶藏,還會棄屋而逃嗎?如果知道自己懷裏揣着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還會孤苦伶仃地流落街頭嗎?

 

長樂先生:

是啊,也許我們的惶惑不安,都是源於不自信。

 

星雲大師:

為甚麼會不自信呢?

 

長樂先生:

因為不自知。

 

星雲大師:

知人很難,知事也難,知理更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一般人的問題,在於不知道人與我的關係,因為不懂「同體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如一,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轉,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長樂先生:

道家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麼這個自知與知人之間,有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呢?

 

星雲大師:

有啊。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呂氏春秋》中説:「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一個人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裏,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而進步。了解5己之外,更要/解別人,才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再説,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會有所局限,大家必須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才能顧全大局,完成功業。

伏惑,顧名思義,就是降伏煩惱、開解迷惑。一個整天愁眉不展、煩惱重重的人,怎會有心思去「包容」呢?

伏惑,就是要衝破迷津,悟徹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不給別人留餘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長樂先生: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或者社會倫理學可以輔導人們,但是,我覺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華嚴經》就特別提倡佛教圓融的精神,而且強調「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雲大師:

「包容必均」很難,社會中矛盾是難免的。在我們的家庭裏,親如父子也會有矛盾;夫妻那麼相愛,彼此也會有摩擦。尤其中國社會的婆媳關係,幾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這個很可惜。本來是因情愛結成一家的人,為甚麼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於沒有共識,沒有溝通,彼此沒有愛心,彼此是用成見來看對方的。

我舉一個例子,端午節那天,一個婆婆叫媳婦包粽子。現在年輕的媳婦哪裏會包粽子,不過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強去做。媳婦從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終於快要煮熟了,總算對婆婆有交代,卻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小姑:「女兒啊,你趕快來,我叫媳婦包了粽子,你快回來吃。」媳婦一聽,豈有此理,我辛苦了 一天,才剛煮好,你就打電話叫你女兒回來吃。她一氣之下丢開圍裙,回了娘家。剛到門口,手機響了,是媽媽打來的:「女兒啊,今天我讓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趕快回來吃吧。」這時候,她不禁淚流滿面。

你看,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女兒就是對女兒,對媳婦就是對媳婦。自己本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就不會有意外的糾紛。那麼,婆媳關係產生了矛盾,怎麼辦呢?這就要學習跳「探戈」了。你進兩步的時候,我就退兩步;我進一歩的時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進能退,就能和諧了。其實,不論友情、愛情或是親情,人際間的相處要多包容,少排斥,給對方留一半的空間,自然會減少衝突摩擦的發生。

 

長樂先生:

和諧,其實是兩方或多方相互體諒寬容的結果。

 

星雲大師:

是啊,兩方相鬥,會造成兩敗俱傷;若是兩人相讓,則兩人都有所得。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忍讓一卜,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佔便宜。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説:「你們兩個可以到人間投胎去做人了,現在我手裏有兩個名額,一個呢,一生都要忙着給別人東西;一個呢,一生都從別人那裏拿東西,你們願意做哪一個啊?」

小鬼甲搶先跪下來説:「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兒拿東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讓步,選擇了一生都要給予的那一個。

閻羅王也不囉嗦,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到處向別人要東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時常佈施周濟別人。」

 

長樂先生: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論來解釋,貧窮通常與悭吝貪得、不肯施捨、不能與人結緣有關。我們反觀現實,只想獲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很好的人脈關係;每次都為了最大利益機關算盡,不給對方留一點餘地的人,最終可能導致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星雲大師:

為一點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人家都不願意跟你合作。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個水源都污染了,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長樂先生:

儒家就講,德是本,財是末,德是發財的基礎;「外本內末」則會「爭民施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如果沒有與民同樂的德養,即使有了巨大的財富,有誰願意為你維護基業常青呢?如果人家都願意跟着你,真心實意地為你出力,又何愁事業做不大做不強呢?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儒家的《大學》裏講得一清二楚,誰説我們的中國哲學裏面沒有經濟韜略?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雲大師:

我們做人要學習吃虧、包容,常以慈悲佈施之心待人,對於所擁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給別人甚麼」,自然能夠胸懷大眾,心中常樂。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長樂先生

禪宗有首偈語説:「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本來是寫頓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來,這也是得到功名、財富的人,一夜之間的轉變。的確,在當前這個新經濟時代,十年寒窗一夜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麼,這個讓普通人看來那麼美好,那麼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財富,在大師您看來,到底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星雲大師:

事實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即使中獎了,發財夢實現了,也要有福報才能消受。我們希求財富,但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現在的社會流行「樂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蹟似的中了「樂透」,一夕致富。其實,「樂透」的背後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種彩券的發行,並非「幾家歡樂幾家愁」,而是「少數歡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獎了,也難免會擔心税金多繳,害怕鄰居覬覦,唯恐「不樂透」的人來找麻煩。所以「樂透生悲」是必然的結果。

話説有一個乞丐,省吃儉用後買來一張獎券,結果居然幸運地中了特獎。他欣喜之餘把獎券塞在平時片刻不離手的一根拐棍裏。一日走過一條大江,想到一旦領了獎金,就可以永遠擺脱貧窮,再也用不着這根拐棍了,於是隨手把拐棍往江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獎券還在拐棍上,一場發財夢王好應驗了「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諺語。所以,想要收穫,先要播種,想要發財,還是要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佛陀終其一生,就是要對我們講清這樣一個道理:人間本來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滿長樂的生活,由於人們總是心繋得失,不能拋棄你、我的分別,總是太喜歡自作聰明,所以總也不能撥雲見日,明心見性,結果這個世界就一直魚龍混雜,難成正果。

一個人如果內心成天裝滿了陰謀、貪慾和愚痴,那即使他滿身名牌,坐擁萬頃,重權在握,又能得到誰的真心愛戴和尊重呢。一個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簡單,也不會減少別人對他的傾慕;因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這樣的美就如空谷幽蘭,自然高貴。所以,我們內心的淨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僅以為我們赢得尊重,還可以護佑我們脱離困厄,轉危為安。

 

長樂先生:

吃飯使我們有足夠的能量,喝湯可以調養我們的氣脈,睡覺可以恢復我們的精神,運動使我們的肌肉更健壯。但是,現實中常常會為了吃飯追求口味而忽視了營養的合理搭配;為了達到甚麼標準而練習過度損傷身體;高科技的發明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存品質,但又會有人把高科技產品當作滿足自己非法慾望的暗器裝備。

 

星雲大師:

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務本,不能以輕為重,以重為輕,做人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

 

長樂先生:

從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財富,追逐權勢,這樣彷彿具有慣性的徒勞過程幾乎要伴隨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雲大師:

關鍵在於放下甚麼,怎麼放下。選擇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堅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裏耗費;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裏掙扎;對於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裏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裏面,不得安寧。

 

每天講三句讃美的話

 

長樂先生:

人們不是常常講嗎,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難的是年年做好事,月月做好事,天天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就是説,貴在堅持。職業精神也是如此。為了表彰我的員工這麼勤奮努力,我就對自己承諾,無論多忙,每天必須對他們講三句讃美的話。現在我一直都在堅持。這個讓他們高興,我自己也很開心。

 

星雲大師:

世界上沒有比歡喜更寶貴的東西,有時我們用再多的金錢、物資送給別人,別人未必很歡喜。不如給人一個笑容,給人幾句讚美的話,用歡喜心結緣,不但不需要付出辛苦代價,而且會有很大的收穫。所以,給人一些歡喜、給人一句讚美、給人一點安慰,乃至給人一點希望,給人一點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長樂先生:

一九九五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認為「情商」是每個個體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品質因素。他認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在美國,人們流行一句話:「智商(IQ)決定錄用,情商(EQ)決定提升。」事實上,IQ和EQ都很重要。

還有一個人類學調査的例子:一個針對世界五百強的大企業裏排名前一百和排名一百後的CEO做的EQ的調査顯示,這些人在智商、知識層次沒有甚麼差別,真正的差別在激情方面。前者的EQ明顯高於後者。心理學研究還證明,創造力與智商並不成正比,智商明顯高於他人的人,創造力不一定強。相反,一個智商中等,善於自我激勵、有強烈進取心的人,可能擁有很強的創造力。

曾經有一位外國媒體的朋友問我,中國大陸和香港有幾百個電視媒體,為甚麼你能做得這麼好?我説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熟知中國的一切。他説,但是我看到其他的人也是中國人,對中國也很了解。我説,我既是股東,又是管理者,我還是一個幹了多年記者的媒體人,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對這個行業充滿了激情的人。他説,噢,那這樣的人就比較難找了。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星雲大師:

在禪堂裏,同樣講究包容。有一次,禪堂裏面發現一個小偷,大家都認為不可原諒,要求堂主開除他。大和尚聽了點點頭,卻並沒有予以處理。這侗小偷見沒有引起嚴重後果,於是再度下手,大家再次請堂主把他趕走,大和尚還是點點頭,依然沒有處理。第三次,小偷又偷東西了,這次大家很生氣地説,如果不把這個小偷趕出清淨的禪堂,我們就要統統離開。堂主大和尚一聽,説道:「你們統統離開,這個小偷留下來。為甚麼呢?你們都是健全的人,離開以後,依然能找到容身之處。而這個偷竊的人畢竟身心不健全,我叫他走,他能到哪裏去呢?我這個禪堂是佛門的慈悲馴服場啊,我都不能包容他,這世間哪裏能包容他呢?」小偷一聽,感悟了,從此洗心革面。所以,禪堂的教育,是感化的教育,是慈悲包容的教育。

 

長樂先生:

我們從大師的開示中體會到一項非常重要的資訊,就是東方文化更講究包容管理,感情的成分和理性的成分並重,有時感情的成分更大,也就是説,對人心的管理,可能比戒律、規矩更重要。這讓我想起一句名言:「紫羅蘭被一隻腳踩扁,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星雲大師:

還有一個例了。一個和尚住在山中的小廟裏,有一晚正在打坐的時候,小偷進來了。小偷一看,哎,有個人在這裏坐禪,一動也不動,好像睡着了。於是,小偷慢慢地摸到菩薩像前,從供桌下拿了錢,正轉身要出去,和尚突然喊一聲「站住」,小偷嚇了一大跳。參禪的和尚説:「你剛才拿了佛祖的錢,不説聲謝謝,就要走了嗎?」小偷趕緊向佛祖道謝。過了不久,這個小偷又在別處犯案被逮,招供説還偷過寺廟的錢,警察把他帶來廟裏對質。禪師説:「他是來拿過一點錢,不過不是偷,因為他跟佛祖説謝謝了。」這個小偷被禪師的寬容感動,於是跟他出家,成為一位很好的修行人。所以,管理不是非要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處罰,有時候随機應變,效果可能更好。

 

長樂先生:

傳説有一個非洲部落把寬恕作為一種儀式。當某人犯了過錯,就會被帶到村子中央,接受眾人的讚美。全部落的男女老幼都停下手裏的工作,將罪人圑團圍住,輪流列舉他做過的好事。他的善行和美德被盡情歌頌,每一個細節都不錯過。儀式最終發展成一個歡樂的慶典,大家歡迎他回到集體當中。

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把懲罰化為溫暖,把傷害變成祥和。犯錯的人沒有被遺棄,沒有受打擊,整侗村子重新成為圑結的整體。實踐證明,寬恕無法改變過去,卻能夠改變未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4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