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實用微生物免疫學
95折

實用微生物免疫學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5380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9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即基礎篇、免疫篇與感染篇。第一部份主要討論微生物的構造功能與生長代謝、消毒與滅菌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抗生素使用與抗藥性的傳播。
第二部分說明免疫學,它涵蓋著基本概念---「我」與「非我」的不同、「特異」與「非特異」間的界別、「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內容則包括免疫系統、過敏反應、自體免疫疾病三個專章。
第三部分則是與臨床有關的傳染病,書中按照組織與系統,將常見的微生物感染症分門別類地加以敘述,亦將病原菌化整為零地放在各章中說明(不似一般書籍以微生物為主地描述疾病),其目的除了使同學於再次學習微生物學時仍有新鮮感外,更重要的是期盼能將臨床的實際情景與書本的理論知識相配合。

作者簡介

汪蕙蘭
現職
輔英科技大學 醫事檢驗生物技術系 副教授

學歷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微生物所博士

目次

第一篇 微生物學史

第二篇 細菌學
第一章 細菌解剖學
第二章 細菌生理學
第三章 細菌病理學
第四章 消毒與滅菌
第五章 抗細菌劑與抗藥性

第三篇 病毒學
第一章 病毒解剖學
第二章 病毒的分類
第三章 病毒的繁殖
第四章 抗病毒劑與抗藥性

第四篇 真菌學
第一章 真菌解剖學
第二章 真菌生理學
第三章 真菌病理學
第四章 抗真菌劑與抗藥性

第五篇 寄生蟲學
第一章 原蟲
第二章 蠕蟲
第三章 寄生蟲病理學
第四章 抗寄生蟲製劑

第六篇 免疫學
第一章 淋巴系統
第二章 先天性免疫
第三章 後天性免疫(一):體液性免疫
第四章 後天性免疫(二):細胞性免疫
第五章 過敏
第六章 自體免疫疾病

第七篇 感染症
第一章 上呼吸道感染症
第二章 下呼吸道感染症
第三章 胃腸道感染症
第四章 病毒性肝炎
第五章 細菌性皮膚、肌肉感染症
第六章 病毒性皮膚、肌肉感染症
第七章 真菌性皮膚、肌肉感染症
第八章 寄生蟲性皮膚、肌肉感染症
第九章 細菌性生殖泌尿道感染症
第十章 病毒性生殖泌尿道感染症
第十一章 真菌、寄生蟲泌尿生殖道感染症
第十二章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症
第十三章 眼、耳感染症

書摘/試閱

吾人今日所研讀之微生物學其實是累積眾多前輩的發現與實驗結果而成,這些科學家中有醫師、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及後期出現之微生物學家,他們不僅戮力研究,甚至為確定細菌的感染力而犧牲生命,因此學習微生物學之際應心懷感恩。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科學家李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從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尿液、池水與糞便中的球狀與桿狀活動小生物,李氏稱它們為微動物(animacles)。從此繁雜多變、奇妙無比的微生物隨著顯微鏡的改良逐一呈現在人類眼前,微生物學因此誕生;後人感念李文虎克的貢獻,尊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Father of Microbiology)」。
一個世紀後,英國醫生琴納(Edward Jenner)證實坊間說法---「感染過牛痘者極少感染天花」;他採集患者皮膚的牛痘瘡,乾燥後接種至數名孩童(包括其園丁之子)的手臂內。數個月後再為他們接種天花病毒,結果全數未出現症狀。琴氏使用之牛痘病毒不僅是史上首第一種疫苗,更是天花能於1979年絕跡的主因;後世稱他為「免疫學之父(Father of Immunology)」。
生於19世紀之法國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一生貢獻極多,其中最重要者為(1).證明「生命來自生命」,而非「布袋生鼠、腐肉生蛆」;(2).提出選種理論,解決「酒變醋」的問題,減少酒商的損失;(3).發明處理酒與牛乳之巴氏消毒法,使人在飲後不致染病;(4).研發狂犬病與炭疽病疫苗。巴斯德與柯霍、科翰齊名,微生物學史稱三人為「微生物學締造者(Founders of Microbiology)」。
英國醫師李斯特(Joseph Lister)發現以酚(石碳酸)消毒手術房、手術衣、手術部位,不但能降低微生物感染傷口的機率,亦能減少手術死亡的人數。他是首位建立無菌觀念的醫師,因此被稱為「現代外科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surgery )」。
柯霍(Robert Koch)根據碳疽桿菌的研究結果,提出定義病原菌之柯霍假說(Koch postulates)---(1).病獸體內含有特定病原菌,(2).病原菌可以被分離且培養,(3).將培養的病原菌注入健康動物,亦會出現相同疾病,(4).同一病原菌能再由新感染動物分離出。儘管此假說已被部分修改,但在當時仍是擲地有聲的新觀念。柯霍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創立微生物的基本檢驗法。
馬奇尼可夫(Elie Matchnicof)是俄國知名生物學家與寄生蟲學家,他不僅發現吞噬細胞、且定義其種類,繼而提出免疫學說與吞噬作用;因此於1908年和艾利胥(Paul Ehrlich)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蘭士台納(Karl Landsteiner,奧地利籍醫師)首先發現ABO血型,更鑑定出紅血球上的Rh抗原,對輸血與移植貢獻頗具。他於1930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後人尊為「輸血醫學之父(Father of transfusion medicine)」。丹麥細菌學家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發明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爾後再根據染色結果,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菌兩大類。
俄國植物學家伊凡諾斯基(Dmitri Ivanoski)檢查煙草花葉病時,發現能通過磁製過濾器、比細菌更小的微生物,伊氏將它塗抹在健康煙葉上,結果發生相同病變。他雖是首位發現病毒(virus)的科學家,但病毒一詞卻是由荷蘭微生物學家貝傑尼克(Martinus Beijerinck)創作發想而成。
艾利胥(Paul Ehrlich, 德籍醫師)合成砷化合物606(salvarsan),成功治療梅毒病患,此舉不但為微生物感染症覓得有效治療劑,亦建立化學治療的新觀念。另一位德國知名的病理學家多馬克(Gerhard Domagk)緊隨艾利胥腳步,發現更具療效之磺胺藥(Sulfonamidochrysoidine, KI-730),因而獲得1939年諾貝爾醫學獎。
蘇格蘭病理學家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自污染的細菌培養皿上發現青黴菌(Penicillium notatum),並且從其中分離出抑制細菌生長的青黴素(penicillin);經佛羅利(Howard W. Flory)與錢恩(Ernst Chain)證實其療效後,再交由藥廠大量製造,此劑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救人無數。佛萊明、佛羅利、錢恩三人於1945年同獲諾貝爾醫學獎,1999年時報周刊(Time)更選他為「20世紀最風雲人物之一」。
十餘年後,魏克斯曼(Selman Waksman)在灰黴菌(Streptomyces griseus)的代謝產物中發現鏈黴素(streptomycin),此項成就讓他獲得1952年諾貝爾醫學獎。魏氏將所得款項全數捐與培植他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該校利用捐款成立魏克斯曼微生物研究中心(Waksm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WIM)以造就更多優秀研究人才。幾乎與此同時,沙克(Jonas Salk)與沙賓(Albert Sabin)分別發明注射型與口服型小兒麻痺疫苗,它們的問世不僅使脊髓灰白質炎感染者大為減少,小兒痲痺病毒亦將繼天花之後,成為第二種被人類以疫苗完全消滅的病毒感染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8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