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那些不美的臺灣風景
滿額折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那些不美的臺灣風景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攝影作品集×影像工作誌×台灣風景私史

本書有如一位攝影師的私人工作誌。這裡沒有美麗的大景、沒有必學的密技,也沒有飽滿的關懷以及閃亮的美少女;這裡只收納了充滿懷疑的人,以及許多不美的風景──屬於我的風景。

如果典型的風景是一種正史,每當我捕捉非典型的風景時,其實也是在撰寫一段風景的私史;當這些風景投射回城市中,我便成了天橋下的說書人。這並非趨近美與真的線性過程,而是在現實之中想像出口的不同版本。

也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不曾真的發現出口,典型的風景沒有,非典型的也沒有。它們在某個片刻帶給我們驚奇,一旦習慣了,風景就成為日常,日常又轉為壓迫,然後我們再尋找另一個出口。我試圖在此獻上些許慰藉,有時候就是得假裝虛幻的事物是存在的,讓短暫的光凝結為影像,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雖然疲累,但仍有所追求。
──汪正翔

作者簡介

汪正翔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至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攻讀藝術創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最喜歡的作家是桑多.瑪芮(Sandor Marai),最喜歡的歌手是尾崎豐。不喜歡現實的人,也不喜歡假正面。

展覽經歷
2015 個展「My Scenery Only for You」水谷藝術空間Waley Art
2014 個展「現象世界」Nuki Space
2012 聯展「美國夢在台灣」海馬迴光畫館

出版經歷
2015 攝影集《My Scenery Only for You》
2014 攝影集《非風景》

序──你都拍些什麼?

這本書記錄了我這幾年來對於攝影的思考,有些關於創作,有些關於工作,本來我只是習慣在臉書上發發牢騷,根本沒想過要發表,畢竟我攝影資歷尚淺,但這或許正是這些文字有些微意義的原因,因為我對攝影充滿了困惑。

作為攝影師,每次有人問「你都拍些什麼?」我都很難回答,同時也會想,難道寫小說的會被問是寫什麼的嗎?(好吧,其實寫小說的可能也會被分類。)攝影有一個奇怪之處,那就是其分類通常會直接依照拍攝的對象,譬如拍風景、婚紗或是商品,即便是藝術攝影,也會分成人體、靜物等等,不像小說的分類經常是按照處理的主題。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知道攝影依賴對象的程度。

剛學攝影的時候,總會努力強調自己不是單純捕捉真實,但是當攝影不是捕捉真實這件事也變成老生常談,就會發現不管怎麼說,攝影都與現實糾纏不清,甚至極端仰賴對象物。有時當我拍了一些明明只是場景或對象好看,卻被視為拍得好的照片的時候,我心裡都很慚愧,這並不是說攝影很簡單──看到那些宛如戰機操縱手冊的攝影技術書籍,我就會覺得攝影真的很難。

攝影有很多技術細節以及操作觀念需要學習,但是相較於其他媒材,其過程還得大量仰賴器械自動完成,這讓對象本身的狀態變得格外關鍵。伊安.傑佛瑞(Ian Jeffery)在《攝影簡史》曾敘述早期的攝影者如何為此苦惱,因為創作者自身構作的成分好像被壓縮了:攝影者面對一個對象時,他主觀的意志是透過「引用」而非完全主觀的構作來表現;當自我作為一個拍攝的對象,那自我也會無比重要。我們都曾羨慕那些生命經驗獨特,彷彿可以若無其事拍出傑作的攝影家,他們表現自己、就已經是呈現了一個特別的存在。

然而如果有人的生命經驗就是很平庸呢?哲學與文學也仰賴經驗,就算生活平淡的人,還是可以透過心靈遊歷的方式,建立宏大而精緻的世界。攝影可以嗎?但是即使可以,我們又要如何保持對象物直觀上的樣貌與特性(這也意味著保持攝影的特性),同時又深入一種抽象而特別的關係?

我想起那些一心一意投身於攝影的前輩,他們常常看來正面又奮進,有的是帶著相機記錄抗爭現場,有的是長駐遙遠的偏鄉,關注不為人知的弱勢族群與文化。即便是那些不那麼具有現實關懷的作品,那種美也是飽滿得讓人充滿能量。如果真善美是就是這些作品的目的,以此為目的的攝影也應該是有意義的,可是我心中始終有個疑問──是否攝影就必須這樣呢?

有很多人會說:我沒有想這麼多、我就是愛拍照。也許,那是因為照相真的很有趣,也很容易入手,所以成為一種讓大家變得獨特的快速方法。我也是這群人的其中一員,但是我並沒有變得獨特,我的人沒有,我的照片也沒有。許多攝影作品之所以獨特,其實是拍攝者本來就很獨特,所以他才會進入那樣的環境、接觸那樣的對象。小說或是詩都是如此,沒有人會因為使用的器材而變得特別。這樣的話,為什麼還要拍照呢?更不用說,為什麼要成為拍照的藝術家?

我曾想像,真正的創作都不是自願的,而是創作者在人生苦痛中所產生不得不然的反應,就像麥可.齊莫曼(Michael Kimmelman)《意外的傑作》書中所描述的,藝術家真正創作的根源都在藝術之外,他們的終點也不必在藝術之內。我知道這是一種過時、混雜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式的藝術觀念,但是每當我想鼓起熱情作一位攝影藝術創作者,我就會覺得很哀傷。我沒有將人生困頓轉換成精巧遊戲的能力,或是說,如果我能轉換成功,也不會得到安慰。也許歸根究柢,我從來不是一個藉由攝影來表達想法的人,或是藉由攝影來感受世界。對我而言,一個人一輩子投身於小說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人一輩子都在打籃球也是很有樂趣的。可是一輩子拍照?我不知道。

如果現在問我為什麼要拍照,我可以很坦白地說,那是因為我以為我會這件事,然後這件事跟我以前做的事好像不太一樣。但如果問我,為什麼喜歡看電影跟小說,我會說電影跟小說很好看。也許有一天,我會自以為可以開始拍電影跟寫小說,然後就開始覺得,從事電影與小說創作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也許人生最終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吧,我們之所要一直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夢想、那是我的天命,是因為我們害怕有一天會發現,原來沒有一件事情是必要的,也沒有一件事情最終會帶給我們什麼。歷史留名不會,貢獻宇宙也不會。我們害怕這件事,所以我們討厭那些說出真相的人,也無法忍受那些膚淺又樂觀的人;我們羨慕那些篤定而平靜甚於那些懷疑而慘沮的人。我們痛恨詢問「然後」的人,所以常常用輕蔑的語氣詢問別人「然後呢?」其實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無法期待未來,只能活在當下。
如果有一件事,讓我們暫時遠離自己,但是又可以想像有一天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就會一直做下去,這就是我拍照的原因。我希望用這些文字與風景誌記拍照的這些年,同時對攝影致上某種並非虔敬但是真誠的心意。

目次


你都拍些什麼?

前言
所謂自由攝影師

苗栗的豪華農舍
樂活家園

波士頓也有木屋
美國夢在台灣

幸福成拍攝的樣子
談婚禮攝影

用照片代表一個人?
談採訪攝影

跟著汪正翔遊台灣
拍攝自己所屬的社會階級

反攝影美學
非風景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書摘/試閱

前言──所謂自由攝影師

我是一個靠接案維生的自由攝影師,同時也用攝影創作,這兩件事原本不見得相關,但由於我的創作都是從工作中發展出來,因此兩者的關係對我變得特別重要。

森山大道曾說:「自由攝影師就是像狗一樣四處在街頭遊蕩。」我就是這樣在街頭閒晃的人。以前並不真的體認到這件事,總以為會有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讓攝影者發揮才智並且得到合理的報酬,但事實上從來沒有過,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有時我說自己是攝影師,都會帶著羞愧,因為我知道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位置與報酬來肯定我的存在。

平常我總是抱怨連連,看到戶頭只剩四百九十九元時也會又驚又怒。但其實這件事並不奇怪,我本來就沒有用盡全力維生。當我從事攝影編輯時,聯絡過幾位所謂的部落格攝影師,老實講,就商業的標準,他們都拍得很好,你無法想像他們對一位美少女可以認真打光到那種程度。學藝術攝影的人,總覺得自己才有美感,實際上,那完全是兩回事。所以我常常去偷學那些沙龍攝影的招式,但是又不願意真心學習。很多人會說,那你為什麼不認真學一下?其實這就像商業攝影的人喜歡說「攝影是藝術」一樣,最好的情況當然是什麼都接觸,但有時候,選了一條路後就回不去了。

表面看來,攝影界的疆界比較不分明,所以藝術攝影家也可能在商業上有所成就。就謀生的層面而言,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慢慢消失了。我不確定是因為專業分化產生的結果,還是由於攝影這個媒材因為科技進步,已經不具有獨佔性,就像輕便相機在十九世紀出現後,拍攝肖像的攝影工作室紛紛倒閉一樣,器材普及使傳統的肖像攝影師不再有優勢。

無論如何,我認為藝術攝影不該存有通吃的幻想。這並不完全源自現實因素,而是舉凡一個媒材走到「純」這件事,它關心自身的程度就遠超過關心市場以及觀眾。你很難要求創作者在窮究媒材與內在時,還要兼顧市場接受度;同樣地,我們也很難要求創作者既要努力面對大眾,同時又追求媒材與內在的極限。當人們說,創作與謀生要達成某種平衡與妥協,其實都說得太輕易了。更何況,這兩端從不對等。一位商業攝影師並不會因為作品不具備藝術性而全面懷疑自己,但藝術家卻會因為賺不到錢而真的活不下去。

事實上,我所有的創作都是由工作開始的,但由於案主或大眾所認定的攝影,與攝影作為藝術的本質有巨大的差距,甚至互相抵觸,因此攝影工作經常令人沮喪。無論抱持著多麼正面的心情,我所累積的都與我所嚮往的背道而馳。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想像創作也許會在困頓中發生,的確我目前擁有的一點點攝影技巧,包括人像攝影、風景攝影或是打光的粗淺技術,都是在接案中學習得來,而且為了工作行走四方,對於刺激創作也很有幫助。

諷刺的是,因為所有對於攝影的思考,都是在此夾縫與矛盾中產生,我漸漸相信,這種灰濛濛的狀態也是我的一部分,我以此來肯定自己,甚至認為這就是我的創作。所以我並不完全被環境限制,而是在不清楚攝影與人生是什麼的情況下,習慣了這種「順便」拍攝的習慣,那些宏大的計畫、嚴謹的藝術、正面的態度以及飽滿的情感,對我來說都太過遙遠。如果真的有什麼是從這當中獲得的,那就是我對於攝影本質更趨向一種模糊的認知,而非直接的啟示。如果其中出現了什麼聲音,那也不是宏亮地宣示,而是像悲傷的狗一樣的低鳴,證明自己仍然懷疑。

本書的攝影作品「美國夢在台灣」、「非風景」與「My Scenery Only for You」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就主題而論,它們都關於台灣的風景,並處理某種文化或美學體系「之間」的狀態。我對於攝影的看法隨著時間也有些變化,藉由本書,我希望坦承創作的痕跡,而非展露最完滿的成績,就像是在傾訴我辛苦求生的經歷一樣。雖然有點悲哀,但這就是我的人生,這就是我的攝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