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香港第三條路不再是夢
滿額折

香港第三條路不再是夢

定  價:NT$ 260 元
優惠價:792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3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要確保香港的核心利益,不要將民主變成民粹的恐怖主義。警惕勿以民主之名,走向港獨的危險道路。

香港呼喚第三條路,超越左右,超越泛民與建制,超越佔中與反佔中,超越黃藍之爭,勿讓政治蠶食經濟,拒絕仇恨吞噬文明。

第三條路需要結合雨傘運動中的理想主義元素,支持環保,追尋社會公正的理想,避免香港淪為地產商和財團壟斷的國度。

作者簡介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被中國網民選為2006年、2008年和2012年中國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10年獲星雲新聞獎、2011年獲SOPA新聞評論獎。著有《激情新聞筆記》、《匆忙的文學》、《明日拒絕黃花》、《文字冒險家》及《舌頭的記憶》、《崛起的青春權力》、《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及《權力星空的秘密》等。

序:香港第三條路不再是夢

香港社會往何處去?這是很多香港人心中的疑問,歷盡劫波,面對社會上的嚴重對立,香港各方的勢力正在探索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過去一年多,香港歷經兩種勢力的激盪──佔中與反佔中的對壘,支持政改與反政改的對峙,陷進了嚴重的内耗。

政改方案不通過,以一種「反高潮」的方式落幕。這反映建制派「戰術上」失誤,大擺鳥龍,但也顯示泛民派「戰略上」痛失良機,沒有掌握五百萬選民投票的契機,讓香港民主在未來幾年原地踏步。

對沉默大多數民眾來説,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知識精英來説,香港正在呼喚「第三條路」──超越左右,超越泛民與建制派,超越佔中與反佔中,超越黄絲帶與藍絲帶,超越財圑與社運圑體之爭,確保可以保住香港的核心利益,不要將爭取民主變成了民粹的恐怖主義,不要濫用個人權利導致社會動盪。更重要的是:要警惕以民主之名,將香港政治推向港獨的危險道路。

香港的第三條路,要超越泛民的局限性,不再受到港獨的纏繞,不再陷入「去中國化」的陷阱。但另一方面,又不要被建制派牽着鼻子走,不要被財圑的利益壓倒一切,也不要墮入既得利益的保守格局,被地產霸權「騎劫」。

香港的第三條路,需要結合雨傘運動中的一些理想主義的元素,支持環保,支持追尋社會公正的理想,支持性別平權的理念,支持居者有其屋的權利,避免香港淪為地產商統治及財圑壟斷的國度。

香港的第三條路,必須調和當前世代之間的矛盾,彌補世代記憶斷層的缺陷,讓全民準確認識香港的過去,避免「去歷史化」所造成的「戀殖」心態,讓那些在回歸後才出生的新一代,不會被那些扭曲的「偽歷史」所誤導。

巿場的崇拜和經濟不公平,也使香港回歸十八年以來,和全球其他的大城巿一樣,都蒙受分配不均、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的問題。在對巿場與全球化的絕對膜拜下,在「新自由主義」(或稱新保守主義)的勢力籠罩下,工資水平無法上升,使香港内部的經濟矛盾越來越嚴重。

第三條路的出現,就是要扭轉社會的發展方式,追求更合理的資源分配方式,不要被政改之爭的聲浪,淹沒了民間的真正願望──落實香港長期以來創新、容忍與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化解經濟的矛盾。

對很多香港人來説,過去不到兩年間,政治就像一場夢魘。全民在追逐一個更好的政治制度的過程中,卻失去了香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社會穩定、法治和文明。

香港第三條路不再是夢,因為香港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利益,就是回歸法治與自由,落實良好的管治(good governance),安居樂業,而不是在意識形態的天空下,讓政治空話蠶食經濟,讓極端仇恨吞噬文明。 

2015年6月24日

目次

序:香港第三條路不再是夢 3

 

香港

香港為甚麼需要第三條路 13

香港政治三K黨化的悲哀 17

港獨‧台獨‧歷史失憶 20

香港要衝破「地產教」魔咒 23

香港政改的弔詭局面 26

軟性恐怖與剛性需求 29

佔中運動的自我催眠 32

法治女神被蹂躪的悲哀 35

香港政治激進化危機 38

從香港到中國的民主夢 41

回歸法治拒絕法律假期 44

香港民主浴火重生機緣 47

香港政治的台灣麻疹 50

去中國化的寒蟬效應 53

港股衝破「去中國化」心態 56

為何極端派成為時髦? 59

 

中國大陸

剎那政治與歷史永恆 65

六四‧政改火炬‧主體性 68

中國變革的軟硬兼施 71

軍隊貪腐的致命殺傷力 74

春運的影子與宿命 77

華麗轉身呼喚社會公正 80

分享民間中國的智慧 83

中國模式的最新路徑 86

電視劇與中國政治變革 89

超越凱撒與上帝之爭 92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95

世界盃‧中國‧苦戀 98

遇見100%的中國人 101

 

台灣

小辣椒炒熱兩岸未來 107

台灣民主玫瑰的隱喻 110

她用溫潤來説服中國 113

台北如何追上新加坡 116

民主啟蒙的歷史軌跡 119

學運‧台獨‧選舉爆發力 122

 

澳門

澳門最新牌局與救贖 127

澳門不僅是香港的鏡子 130

 

國際

知識傲骨對抗權力傲慢 135

南海最寒冷的夏天 138

二戰‧話語權‧暗戰 141

死亡陰影中的生命力 144

外交舞蹈與權力變奏 147

恐怖全球化與全球恐怖化 150

美國政治的死結與陰影 153

中日關係告別冷酷異境 156

歷史記憶與人性的斷層 159

 

東南亞

李光耀的中國啟示錄 165

挑戰不能説的秘密 168

誰為果敢的華人哭泣 171

忘不了的法蘭西天空 174

那些來自赤道的希望 177

 

跋:那聲再見竟是最後一句 181

書摘/試閱

香港

 

香港為甚麼需要第三條路

過去兩年間,香港經歷了百年未有之變局。一個過去被視為「經濟城市」的島嶼,突然間變得非常政治。很多家庭被撕裂、同事反目、老友吵架。主要的分歧點是支持佔中或是反對佔中,而雙方陣營不僅是主流媒體的對峙,還有星羅棋佈的網絡媒體,互相攻擊,掀起了一股仇恨的氛圍。

但最讓人愕然的,則是一些人數很少、但在政治上走向極端的力量,它們不斷煽動族群仇恨的力量,發動「驅逐蝗蟲」、「光復香港」、「鳩嗚行動」。到了最後,甚至出現了秘密製造炸彈的組織,要發動恐怖襲擊。

這些極端的勢力,都高舉分離主義的旗幟。他們不少是拿着英國的旗幟,或是主張港獨的龍獅旗,在示威遊行的隊伍裏出現,而讓人擔心的是,泛民的主流力量,並沒有與他們切割,不會起而譴責。主張民主與普選的政治力量,似乎潛台詞就是支持香港獨立。

這也在香港響起了警號。香港政治如果走上了港獨,或是極端的恐怖主義道路,那麼一切的政治改革的討論都變得徒然。政治如果最後被仇恨綁架,這個城市就沒有前途。

這也刺激很多理性和有智慧的心靈,開始思考和推動香港的第三條路,追求一個超越左右、超越建制派與泛民力量的改革路徑。

長期以來,香港就是陷在泛民與建制對峙的漩渦中。建制派也給人只是亦步亦趨地跟着北京的路子走,沒有自己的創意,也沒有面對香港社會矛盾、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其實北京從80年代許家屯時代開始,在香港的政策方向,就是推動一條「財團路線」,籠絡、統戰大財圑,「擺平」「資產階級」。對於香港底層和中產階級,都缺乏連接的力量,也對於他們的問題與困境,視而不見,使他們容易成為極端勢力吸收與綁架的對象。

就以房價高漲來説,地產商和財圑都在樓市飇升中獲得巨大利潤,而政府當局也由於巨大的税收,化解赤字危機,成為房價高漲的大赢家,但租住房子的民眾,就淪為受害者。

而近年的自由行政策,吸引每年來自大陸約四千多萬人次的旅客,刺激樓價的高升,對於有樓階層是一大喜訊,但對於租住房子的中產階級和中下階層,則是痛苦的現實。

在政治改革的爭論上,香港的大部份民意,都希望能盡快落實普選,讓五百萬選民可以投下他們手中的一票,而對於爭論不休的提名委員會,也希望可以循序漸進,更有彈性。但香港人也了解,必須要有一道門檻,防止激進的極端勢力冒起,防止港獨的力量渾水摸魚,破壞香港的民主進程。

其實香港的民主發展,對於中國大陸的改革,都有重大的示範作用。因而大陸的改革派,無論在朝在野,都對香港的民主與普選寄予厚望,但如果香港民主走向分離主義與港獨的道路,那麼大陸的改革派都要起而切割,並且痛心疾首,惋惜不已。

事實上,不少反對佔中的民眾,都了解佔中陣營中的一些理想主義,包括綠色運動,推動環保,反對地產霸權。追求土地正義,乃至不要歧視同性戀,要求性別平等權利等。

另一方面,支持佔中的陣營,也同意香港的民主運動,不能走上港獨的道路,不要隨意妖魔化香港警察,要珍惜香港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的美譽,不要譲民主的道路,被那些「驅蝗」與製造炸彈的極端分子所破壞。

第三條路的意義,在於尋求政策上的一條中間路線,化解政治兩極化的危機,追求不同階層和利益團體的最大共同點,發現一條大家都不見得完全滿意、但卻可以接受的路線,落實政治上的「最大公約數」。這才是香港市民之福,才是香港政治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2015年7月1日

 

香港政治三K黨化的悲哀

如果香港民主運動先鋒司徒華還在世,他一定會嚴詞譴責當前香港披上「本土」外衣的網絡暴民。當他看到那位12歲在香港居住多年的大陸兒童「懷仔」被圍攻時,他一定會挺身而出,力斥其非,而不是像很多所謂民主派,噤若寒蟬,陷在一片「去中國化」的「黃色恐怖」中。

這也因為司徒華有他的底氣。這位強烈反共、支持平反「六四」的政治人物不會因為反共而反華,不會因為不滿共產黨而放棄自己中國人的認同,更不能苟同當前香港的民主運動被一些極端的分離主義所綁架,逐漸走上港獨的不歸路。

從香港街頭運動的最新發展來看,那些自認為「勇武」的街頭戰士都是美國當年三K黨(Ku Klux Klan)的仿製品。他們不少都是戴上面具或是口罩,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們儘管對外講話理直氣壯,但其實內心深處非常脆弱,因為他們只是社會的極端的少數。

從19世紀一直延伸到美國六七十年代的三K黨,認為自己是最純淨的、最道地的美國人,認為黑人、天主教徒、猶太人、亞裔都是低人一等,都是美國之害。他們戴上面具,在月黑風高之夜出動,舉起火把,對他們認為不是純淨的美國人處以私刑(lynching),吊在樹上殺死。

今天香港那些高舉「香港第一」、到處罵人是「賣港贼」的鍵盤戰士和街頭戰士,就是香港版的三K黨。他們認為自己才是最純淨的香港人,要驅逐來自大陸的「蝗蟲」。他們不但在街頭踢那些疑似大陸遊客的行李、要求檢査,嚇哭小女孩,還會網上留言恐嚇,要殺人全家滅門,處以「數碼私刑」(Digital Lynching)。

但香港政治的悲哀,在於這些極端的少數,卻綁架了民主運動的主流,在政壇上製造寒蟬效應。那些理性的、溫和的政治人物,都不敢公開對此譴責。而那些投機取巧的政客,甚至是在旁邊幫腔,冷言冷語,形成極端勢力的共犯結構。

這也是當前泛民勢力的悲哀,缺乏自己的論述能力,而是逐漸向極端的勢力靠攏,將香港民主等同「去中國化」,不但反對北京政府,也要排斥和敵視中國大陸十三億人。

因而在「六四」的二十六週年前夕,泛民的有識之士應該痛定思痛,與這些香港版的三K黨切割,要秉承司徒華的遺志,建設民主中華,而不是民主反中華。香港的民主不能失去中國,中國的民主也不能失去香港。

在網絡暴民肆虐之際,泛民主流對任何違反法律、違反文明的行為,都要嚴加譴責,也對社會大眾釋放重要信息:要用文明來説服香港,而不是用反文明來毒化香港。

 

2015年5月28日

 

港獨‧台獨‧歷史失憶

從台灣看港獨的發展,都有非常熟悉的感覺。那些口號與訴求,都是台灣熟到不能再熟的説法。香港第一、香港優先、香港主體性……在台灣,這二十多年都在説這些口號:台灣第一、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

但問題是台灣的口號説了二十多年,都變成了民粹空話。台灣第一的口號不但沒有讓台灣躍升為第一,反而是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倒退為四小龍的尾巴,大大落後於韓國和新加坡,也比不上香港。台灣的大學生,二十年前畢業的都是拿月薪22K(兩萬兩千塊台幣,約五千多塊港幣),而今天還是拿這個薪水,顯示經濟上沒有寸進。香港要走上台灣這樣的「口號政治」,最後也可能陷於內耗的深淵。

其實香港政治正在出台灣麻疹,「本土化」成為政治圖騰,甚至演變成自閉與法西斯的行徑,反映了一種自戀的心態,自我膨脹,最後訴諸街頭暴力。結果連「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教授也看不過眼,説這些打着本土旗號的暴民不是保衛香港,而是「毀滅香港」。

港獨和台獨都有一個特色,就是「戀殖」,而關鍵是歷史失憶。台獨不斷歌頌日本殖民統治,而不會提日本人殘殺台灣原居民的血淚史,也不會提到皇民化的統治下,台灣精英不准念法律和政治等學科,而只能當醫生的政治歧視,而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下,大學聯考人人平等,「三級貧戶」家庭出身的陳水扁可以考上台大法律系,最後成為中華民國的總統。

同樣的,香港那些高舉英國米字旗的港獨組織也是歷史失憶,強調當年殖民時期的「好時光」,而不會記得香港過去的公務員系統,中國人與英國人是「同工不同酬」。著名大律師余叔韶(Patrick Yu)畢業於牛津大學,50年代被港英委任為歷史上第一位華人檢察官,但待遇卻比英國人差,他奮起爭取不果,最後只有憒而辭職抗議。但香港社會新一代今天對此毫無所知,如今還有香港的大學生跑去英國國會説要求重啟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只會讓余叔韶等法界前輩感到痛心疾首。

因而從台獨到港獨,都患了歷史失憶症候群,或是只有「選擇性的記憶」,如港大《學苑》的港獨論述,強調香港流行文化中的小説與電影,帶來「想像的共同體」,可以成為香港「立國」的基礎。但香港人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小説與電影的記憶,肯定不能繞過金庸武俠小説和邵氏電影,而這些作品的主題都有強烈的感時憂國情懷,絕對不會同意港獨的論述。更不要説從50年代到70年代風靡一時的《中國學生週報》、《大學生活》、《青年樂園》,不管是右派還是左派,都將香港的命運和中國的命運連接在一起,都要為中華民族的命運作出承擔,而不會像今天的「港獨教父」陳雲那樣,反共變成了反華,將十三億中國人民視為敵人,將神州大地形容為「地獄鬼國、匪黨賊民」。

港獨的仇恨政治違反了人性,也違反了兩岸三地絕大部份的民意,也違反了香港人的歷史記憶。

 

2015年4月8日

 

香港要衝破「地產教」魔咒

如果二十年後,香港仍然靠房地產,就麻煩了。這是馬雲日前在香港演講時的警世良言。這位阿里巴巴負責人還補充説,這不能怪商界,而是要怪今天香港年輕人沒有變革,沒有改變這個城市。

馬雲其實道破了香港的秘密。這一顆「東方之珠」,長期以來都是靠房地產來閃亮,而沒有開拓新的發展軌跡,最後就只有在自己昔日的光榮中,走進今天的陰影。

其實香港多年來都是被一種所謂「地產教」所蠱惑。崇拜房地產的價值,變成了一種類似宗教的信仰,深信只有在房地產的發展中,才可以獲得最高的利潤。這成為民間的一種信仰。地產教的信徒會引述歷史的數據作為「見證」──多少人一生的工資,都比不上炒賣一兩個單位的利潤。他們會信誓旦旦指出,香港有不少的人口,就是靠房地產投資而變成了小富翁或是大富翁,他們甚至是不用工作,每個月就是靠租金收入,就可以享受優渥的生活。

但房地產宗教的教條,卻暗藏着種種的陷阱。從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來看,它所創造的價值,其實是廣東話所説的「塘水滾塘魚」,也就是在一個價值的怪圈裏,彼此轉手。用通俗的比喻來説,房地產就好像是幾兄弟在打麻將,赢的錢都是自己人,而沒有創造新的價值。

過去幾十年間,這場牌戲都是由大財圑與有產階級所主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被排斥在這牌戲之外,也因此無法搭上了利潤列車。他們是地產教的「異教徒」,難以進入那所森嚴、肅穆的地產聖殿去崇拜,而只有成為「教外之民」。他們不少成為香港佔中運動的支持者,住在金鐘街頭的帳篷裏,心中總有一絲報復的快感。

但要衝破地產膨脹的魔咒,也需要高度的智慧。由於香港約一半的人口都擁有自己的物業,他們其實在一浪接一浪的房地產升勢中,成為既得利益階層,他們不能坐視房地產價格急跌,更恐懼當年「負資產」的情況會重演,因而香港的「打房」政策需要拿捏分寸精準,避免「房毁人亡」的硬着陸。

如果房地產價格出現硬着陸,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幾百萬的業主可能會強烈反彈,甚至走上街頭,成為一股反對政府的力量。

這也使得香港被地產教的迷思所綁架,也被反地產的勢力所威脅,兩邊不是人,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局中。

這也是考驗香港的時刻,如何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創更多元化的經濟引擎。從高科技、物流到創意產業,香港都有很多有待突破的空間。而長期以來的金融業也要更上層樓,與國際最新的遊戲規則看齊。香港必須要有一種決心,不能被房地產掩蓋自己的眼睛,要有衝破地產教魔咒的智慧與自我期許。

 

2015年2月4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0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