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新譯杜詩菁華(上)
滿額折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新譯杜詩菁華(上)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8551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6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85 127007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詩人杜甫愛家、愛國,更是「窮年憂黎元」,其詩歌風格「沉鬱頓挫」,向來有「集大成」和「詩史」的美譽。整部杜詩讓我們從中看到海立濤翻的盛唐時代,看到曲江歌舞,夔府秋色,更看到杜甫本人!詩中林林總總的事物,都內化為詩人的「動息勞逸,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而感動着一代代有良心的讀者。杜詩現存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書採依年編次,精擇其中的四百一十一題,五百八十一首,釐為八卷,依循詩人的生命軌跡與所思所感,細膩解讀每首詩的精闢所在。注譯者着力於透過溝通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的聯繫,引領讀者深入理解古籍經典之深層義涵,喜好杜詩者,切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林繼中,福建漳州人,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生。中國大陸自己培養的首批文學博士,前漳州師院院長,二級教授,河北大學、福建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辭賦學會顧問,中國杜甫學會副會長,首屆福建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四十六篇,專著十六種。

 

導 讀(節錄)

有人說:「一個民族靈魂的最佳文獻就是它的文學。」是的,有時你只要讀一部《紅樓夢》,甚至只讀一篇〈岳陽樓記〉,你就會感到一個民族的心怦然在動。被譽為「集大成」的杜甫詩,便是此類蟄伏?中華民族之魂的大著作。它誕生在一個我民族最強壯、最有朝氣,卻又忽然陷入痛苦掙扎之逆境的特殊年代。於是,它便獲得了熱烈奔放與堅忍不拔的雙重品格。杜詩,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最健全的體魄與靈魂;杜甫,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託命之人。

杜甫(西元七一二~七七○年),字子美,陰曆正月初一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城東的瑤灣。他家祖籍京兆杜陵,故自稱「杜陵布衣」。又有一度家居少陵,乃自稱「少陵野老」。杜甫有一個頗為顯赫的家世,其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平吳的名將,還注過《左傳》。杜家自晉至唐,代有出仕,難怪杜甫會自稱:「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進雕賦表〉)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名詩人,杜甫引為驕傲,曾誇口說:「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宗法加官僚的社會,所以家族對個體的影響不容小覷。杜甫畢生奉儒習文,並將文與儒二者聯繫起來,稱:「法自儒家有」(〈偶題〉),這些都與其家族傳承有直接關係。甚至在個性上,杜甫也有「家族性格」的印記。文獻記載表明,杜家有血親復仇的傳統,如杜審言的曾祖杜叔毗、杜甫的叔父杜并,都曾為父兄洗冤而刺殺仇人。杜甫還有個姑姑,為救少年杜甫而犧牲了自己的兒子,乃稱「義姑」(〈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無獨有偶,杜甫的一位舅姥爺尚未成人就願為哥哥頂死。這些都強烈表明了杜甫這樣的世家,在倫理道德的內化上,有多麼的入心入骨!史稱杜甫「性褊躁傲誕」,不妨解讀為祖傳的高傲倔強。這種個性一旦與其悲天憫人的情懷相結合,便成就了杜甫超越眾人也超越其家族傳統的獨異的情感主體。過去講杜甫的成就,大多是從時代、儒學、社會、歷史等外部條件去找原因,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細的個體文化心理卻不可重複、不可替代。這才是杜甫為什麼有別於同時代的李白、王維、高適諸人,而獨得「集大成」之譽的主因。

「集大成」,本是孟子用來讚許孔聖人的,說他的人生就好比一首金聲而玉振的交響樂章,豐富而和諧。稍後於杜甫的元稹則用它來讚許杜甫的詩歌創作,其〈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并序〉云:

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庚歌相和……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穠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予嘗欲件拆其文,體用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末就。

看來,元稹所謂的「集大成」,主要是指各種風格與體式的完備及典範性,其中不無豐富而和諧之意。問題是:這種整合如何成為可能?須知整合不是「拼盤」,如果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消化各種風格與體式使之成為一個新範形的主體性,那末「集大成」又從何談起?盛唐是一個眾多個體活力四射的時代,在盛唐的時空上,李白、王維、王昌齡、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元結……群星燦爛,每個個體無不具有很強的個性。因此,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消化了範圍不等的多種風格與體式,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風格與體式。然而唯有杜甫博大、均衡的個性最為健全,在任何情境下,他都能保持人性的本真,不被異化。真,是杜甫主體性的根基。所以蕭滌非先生《杜詩體別‧引言》標舉杜詩:「其一曰真,詩莫貴乎真,杜詩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這種人不可及的強大主體性,是杜甫超越眾人而能集大成的主因。

個體主體性的內核是情感本體,古人叫「真性情」,是由「才、氣、學、習」交互而成的心理結構(《文心雕龍‧體性》)。性情的實質就是心理本體、情感本體,而真性情就是能體現人性本真的性情。然而人的稟性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真性情。杜甫的真性情又有何特點呢?我認為其特點就在於真與善無間的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方式使個性與社會性渾融一體,使其才性最大化,因而有集大成的消納能力。不妨說杜之真,是以善為內容的;但就其主體性而言,則善只是其本真的表露,善倒成為真的形式。其真與善在生活中介的作用下雙向建構為杜甫獨特的情感結構,從而完成其揚棄與繼承的主體性。

關於真與善的關係,徐復觀先生〈傳統文學思想中詩的個性與社會性問題〉一文有精闢的論析。他認為,詩的個性即社會性,是《毛詩正義》所謂「一人心乃是一國之心」。詩人要獲得此心,就必須先經歷一個把「一國之意」、「天下之心」內化為己心的歷程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歷程」上。

首先是這一歷程的「起點」。雖然我尚不能認同「人之初,性本善」的先驗論,但將它看成是人類經歷長期社會化、中華民族歷史文明不斷發展、提升、積澱的成果,如徐先生所指出,它已經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信念」;則大體不錯。那末善又是什麼呢?《辭海》有云:凡具有人格者之負責行為,其自身有絕對價值者曰善。這種出自人格的負責行為,我認為就是人際關懷。孔子仁學的基礎就是講親子之愛、泛愛眾,孟子講推己及人,墨子講兼愛,宋道學講民胞物與,都是圍繞關心人、愛護人這一人際關懷的核心問題,它便是中國古代的人道主義、人性自覺。它是個性與社會性之間的臍帶。具有這種自覺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會有同情心與利他的傾向,經過不間斷的、長期的心理體驗(修養)與實踐,就會內化為人格化的情感,即體現其人性本真的真性情。而上述杜甫「奉儒守法」的家世,就是對其情感結構的形成有深刻影響的重要因素。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儒學「親親」之愛已積澱為一種「家族性格」,杜甫由此出發,將儒家仁學當作實現「致君堯舜上」理想的根本,在長期苦難生活經歷的體驗中不斷地實踐?「推己及人」、「己饑己溺」的儒學理念,從而內化為自己穩定的人格情感(其具體情境容下節杜詩分期時述及)。這就是杜甫由「點」運行成「線」的生命歷程,同時也是其主體性形成與強化的過程。

生活經歷與體驗是內在化的催化劑。學問、修養通過親歷親證,使理性融入感性;而融入了理性的感性所激發出來的情感則驅動個體對外在的情境做出超越個體情緒的「合理」反應,通過踐履將仁學融入感性中是杜甫之所以同行獨見的根本原因。終杜甫一生,仁學作為外在的理想與內在的人性自覺,是皮骨並存的,也是杜甫行為發生的原動力之所在。正是這一動力推進了把「一國之意」、「天下之心」內化為己心的歷程,杜詩所展示的正是其歷歷的心跡。茲以戰爭給百姓帶來苦難這一中國文學的「原型主題」為例稍事說明:

如果說杜甫早期之作,更多的是寫自己的「志」;那末天寶十一、十二載〈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等樂府詩的出現,便標誌着杜甫已經有意向漢樂府學習,瞄準了社會現實。不過盛唐詩人如李白、高適、王昌齡,乃至陶翰輩都寫過類似的樂府詩,杜與諸人尚未拉開距離。創作於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前夕的五古〈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詩深化的一大節點。經過困守長安十年的歷練,杜甫的情感由「致君堯舜上」向「窮年憂黎元」傾斜,「仁學」的道德內容已內化為個體獨立的情感本體。試讀這樣的詩句: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庶往共饑渴」,不是同情與憐憫,甚至不止是己饑己溺,是徐復觀所說的:「乃係把他整個的生命,投入於對時代無可奈何的責任感裡面」(引同上書,第四七頁)。「無可奈何」卻不能自已,從內心的劇烈矛盾中掘發出人性深度如〈新婚別〉者,這便是上文所提出的「人格的負責行為」,是把「一國之意」、「天下之心」內化為己心,理性與感性、個性與社會性、真與善的合體。爾後深重的災難更強化了這一情感(只要一讀〈彭衙行〉及「同谷七歌」便能刻骨銘心地感知杜甫所受的苦難有多深重),寫出一大批包括「三吏三別」在內的樂府歌行,展示了杜甫人道主義的博大胸懷,標誌着「原型主題」已向「情感的原型」內化。也就是說,杜甫的情感本體已生發出一種「新感覺」,漢樂府歌詠民間疾苦的精神已溢出本體裁,無論古體今體而無往不備此種精神,外化為杜甫手眼獨具的取材與表達方式。茲舉〈三絕句〉第二首為例,嘗海一勺:

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這首七絕寫的是戰爭與百姓苦難的原型主題,不妨與建安文人王粲的樂府詩〈七哀〉作一比較: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杜之絕句與王之樂府題材的相似性一望可知。王粲以旁觀者口吻寫出,已十分感人;杜則以受難者本人口吻寫出,誠如《杜臆》所評:「今借其口語倒一轉,而悲不可堪」。然而這不僅僅是個「借其口語倒一轉」的技巧問題,而是杜甫以親身的經驗補寫出最感人的細節:「二女齧臂時」只要一讀〈彭衙行〉「癡女飢咬我」便知。這就叫己饑己溺,就叫真性情!葉燮《原詩》內篇有云:

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無處不發其思君王、憂禍亂、悲時日、念友朋、弔古人、懷遠道,凡歡愉、幽愁、離捨、今昔之感,一一觸類而起;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如星宿之海,萬源從出:如鑽燧之火,無處不發……

這「胸襟」就是情感本體。有情感本體就有其個性化的感覺,能「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取得藝術創作的自由。我認為這才是杜甫能「集大成」且「開世界」的奧秘所在。

真善一體形成杜甫見人所不見,道人所未道的「新感覺」。新感覺首先表現在對社會成見強有力的挑戰。〈有感五首〉云:

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

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

〈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杜甫在與底層百姓的親密接觸中,已深深領悟到官逼民反的道理,王臣與盜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早先〈無家別〉已喊出「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蒸藜就是百姓、王臣,此詩再進一步不就是漢樂府的〈東門行〉了嗎?杜甫認為要「王臣」不化為「盜賊」,就得釜底抽薪「行儉德」。約略同時之作〈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則云:「是重斂之下,免出多門,西南之人,有活望矣!」統治者的「儉德」,就是給老百姓留條活路,這才是「長令宇宙新」的固本之舉。杜之「獨見」,就在於不是儒家「民本」說的簡單複製,而是從己饑己溺中得來,王臣與盜賊可以互相轉化,便是新感覺。

對社會成見的挑戰更深刻地表現為對歷來被鄙視的底層百姓美好人性的發露。〈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云:

步屧隨春風,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酒酣誇新尹:「畜眼未見有!」

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

前日放營農,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

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

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

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感此」兩句,蕭滌非師注云:「這兩句是杜甫的評斷,也是寫此詩的主旨所在。風化首,是說為政的首要任務在於愛民。田父的意氣揚揚,不避差科,就是因為他的兒子被放回營農。」此詩不但為至交嚴武能以愛民為政喜,更為農家安居樂業喜。《唐書》本傳稱杜在成都「與田父野老相狎蕩,無拘檢」,道出杜此情正出自真性情。此真情與野老之真情交匯,故能一反士大夫的社會成見而「未覺村野醜」,寫出「樸野氣象如畫」(《杜臆》語)。像這樣的詩在集子裡不在少數,我們選譯時會盡情展示。事實上,「新感覺」已體現為杜甫獨特的審美趣味而無往非新:他能從桃樹看到「高秋總饋貧人食」(〈題桃樹〉,從柏樹看到「苦心豈免容螻蟻」、「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與盛唐好豐腴的審美趣味不同,主張「書貴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批評大畫家韓幹畫肥馬是「忍使驊騮氣凋喪」(〈丹青引〉),偏來寫瘦馬、枯棕、病橘;連沒有生命的石頭,他也從「石角皆北向」(〈劍門〉)中感發割據的憂慮;這就是杜甫感性中的社會性。這種獨特的審美趣味催生了杜甫的拗句:「中巴之東巴東山」(〈夔州歌十絕句〉)、「扶藜嘆世者誰子」(〈白帝城最高樓〉),平仄的不和諧正好表達出詩人心中倔強與無奈的張力。情感上的不平衡同時還催生了杜甫式的「反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云云,這就是杜甫創造的與其情感結構相對應的美的形式,是繼承,也是創新。

然而杜甫「集大成」最深邃的意義還在於:將人倫日用的感性的生活經驗通過其情感本體昇華、提煉為具有生命意味的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學中的「社會美」。 吃飯,應是最普通、最具動物性的生活經驗了吧?但你讀一下這樣的詩句:「飯抄雲子白,瓜嚼水精寒。」(〈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味豈同金菊,香宜酌綠葵。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佐還山後寄三首〉)「長安冬葅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病後過王倚飲贈歌〉)個中之美,豈是那些面對山珍海味「犀箸厭飫久未下」(〈麗人行〉)的貴人們所能夢見者!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秋興八首〉),人們只注意到它奇特而華美的句式,卻少有人注意到盛世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憶昔〉)的往事,對戰亂中饑寒交迫的百姓是怎樣一種美麗的記憶?關乎生存的稻米的意象於是獲得真、善的內容。當感性不只是感性,形式也不僅僅是形式,真與善就能產生一種獨異之美。

面對大自然,杜甫對生命的感受更易透出其中哲理。人們熟知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連縫罅裡都迸透生機,「花重錦官城」之「重」,是生命之重。約略同期所作的〈江亭〉云: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中間二聯歷來稱為有「理趣」,然而這種物我皆忘的「無待之境」,卻是末句「排悶強裁詩」所示,只能在詩中淹留。杜甫更重視在人際關係中「活?」。親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鄰里之情等,成了杜詩中最活躍的因素。

親子之情是常情,也是杜詩常見題材。〈元日示宗武〉云:

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

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

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

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

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

仇注引《杜臆》曰:「啼手戰,見子孝;笑身長,見父慈。」固然,由此可見倫理融入個體之心理,但詩意不在斯。詩意乃在生命的對話與交接,「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一啼一笑間兩代人感受?生命一盛一衰的「交接儀式」,悲喜交集。不是「天國」,而是親親之愛,成為中國人「活?」的重要「理由」與追求,更是生命得以延續、永恆的安慰。大曆三年,詩人生命歷程已近尾聲,在貧窮潦倒中的大年初一發出這歲月的感慨,其深處卻是生命的悲歌,「喜」只是襯「悲」。事實上苦難歲月中相濡以沫的人際感情,往往構成杜詩中的佳篇,如〈贈衛八處士〉,普通而誠摯的人際友情,千百年來打動過多少人的心!正如上文所說:杜甫「在任何情境下,他都能保持人性的本真,不被異化」。尤其是在困頓之極的逆境中,杜甫不但不去求得個體的解脫,反而是更深地、義無反顧地沉入相濡以沫的人際關懷之中,激發出人性的自覺。試讀為人所熟知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或以為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數句是「詩人在怨天恨人」。詩人的確是發了脾氣,因為從下文可知,少了這幾把茅草會造成「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惡果,發點脾氣是人之常情,尚屬「合理的自私」。關鍵是處於這樣的困境之中,詩人卻能從「小我」躍入「大我」,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呼號!詩人畢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他能在個體感性自然裡展示出社會的理性,這就叫崇高!這種不顧利害、不留退路、勇往直前的品格,與其說源自儒學(或曰「儒道互補」),毋寧說更逼近屈原。「集大成」的杜甫,雖然沒留下騷體詩,但於不似處似之,最得屈騷高揚個體人格之精神。事實上「盛唐氣象」的核心正是屈騷高揚個體人格這一基本精神。

然而生命意味畢竟要從形式中沁出,「集大成」也畢竟體現為「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王安石曾自稱:「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詩,世所不傳者二百餘篇。觀之,予知非人所能為而為之實甫者,其文與意之著也。」(《鍾山語錄》)王之所以能辨杜,就在於杜之文與意有強烈的個性,「非人所能為而為之實甫」。可見文與意及其結合方式的個性化是杜詩之為杜詩的關鍵。而杜詩文與意結合方式個性化的特點如上文所論,在於由其真善一體的情感結構孳生出新感覺,新感覺逼出新形式的創構,即在集大成的過程中賦予舊形式以新意義、新功能,同時也因為表達新感覺的需要而構建新話語,創造新形式。總之,意味層又回歸到形式層。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是如何在集大成的過程中賦予舊形式以新意義、新功能的。〈又呈吳郎〉云: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窮到骨,正思戎馬淚霑巾。

以往七律這種華麗的形式大都被用來唱和,偶一為之耳。杜甫卻用極大的精力來改造這一詩體,單他一人所存一百五十一首之數,就超過了初盛唐詩人所存之總和。更重要的是,經他之手,可謂「詩料無所不入」(《唐音癸籤》)。這一首便是以詩代書,細訴心曲。詩專為貧婦求情而作,體現杜甫一貫的悲天憫人的情懷。瀼西草堂是杜甫送給後輩親戚吳郎的,卻於題目用「呈」字,不以原主人自居,使對方容易聽進勸告。頷聯寫貧婦的心態,體貼入微;頸聯又為吳郎留下地步,誠如滌非師所分析:「他好像是自己在打別人的棗子,希望主人家不要使自己難堪似的。我們只要一讀到『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這樣的兩句詩,至今還能仿佛聽到詩人杜甫當時心臟怦怦然的跳動。」一枝筆寫出三人心曲,也溝通彼此三顆心,末句則推開去,「一人心,乃一國之心」矣!為了達到打動吳郎的效果,詩中用散文常用的「不為」、「只緣」、「已(訴)」、「正(思)」、「即」、「便」、「雖」、「卻」等虛字作轉接,極盡委婉之能事,是所謂「以文為詩」的創新處,為宋人所樂道。至如五律,是盛唐詩體中最成熟的形式之一,杜甫仍能創新。試讀〈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大凡詩人只能與周遭變化?的語境發生感應,其情緒具有不可重複的「當下」性,杜甫其時因身陷敵佔區,目睹叛軍的燒殺搶掠,尤其是去冬官軍陳陶斜慘敗,「群胡歸來血洗箭」(〈悲陳陶〉),使杜甫處於激憤之中,故景隨情化,見花濺淚,聞鳥驚心,具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是王夫之所謂「情中景」。頸聯寫烽火中盼家書,原本是平常語,但因道出個個亂離人的心思,遂成名句。杜詩「文與意之著」,就在於形式中有意味,意味沁自形式,而這種意味具感性而又超越感性,有「小我」而又融入「大我」。南宋李綱〈重校正杜子美集序〉稱:「子美之詩凡千四百三十餘篇,其忠義氣節,羈旅艱難,悲憤無聊,一見於詩……平時讀之,未見其工,迨親更兵火喪亂之後,誦其詩如出乎其時,犁然有當於人心,然後知其語之妙也。」正是從讀者的角度道出個中的奧妙。蓋人處於相似的遭遇中,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最小化,最易溝通,取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效應。杜甫以其「一人心,一國之心」的情感特徵,在時代不同而境遇相似的情狀下,勾出人們心中善的種子、悲憫之情懷,在人性的淨化過程中與杜詩共鳴,從形式中品出意味,遂「犁然有當於人心,然後知其語之妙也」。可見人的心理結構與形式結構一旦取得感應式的對稱,便能產生美感。可以斷言,只要人類社會還有戰亂,還有困窮,杜詩就仍然會感人至深。

杜甫的「集大成」不但在乎「兼」,而且在乎「通」打通各種體式與各種風格。如〈洗兵馬〉長句,誠如《杜臆》所評:「此詩四轉韻,一韻十二句,句兼排律,自成一體。」古體而兼排律,便如閱兵陣,整肅且有動的氣勢。詩又多對偶,如:「鶴駕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在微妙的對應中襯出肅宗「皇帝」兼「太子」的雙重身分,表達對皇室大統的隱憂。總之,全詩既得七古之長,又得排律之優,是為「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之新義。反之,杜之排律又往往得古體之秉氣,如〈釋悶〉「四海十年不解兵」,雖然是七言排律,卻寫來流轉自如,絕無排律常有的太多的並列句式所造成不暢的弊病。故浦注云:「此篇可古可排,為亂極思治之詩。」運古入律、律帶古體,是杜詩中常見的形式。還有些尚屬「實驗」階段的詩,如〈曲江三章,章五句〉、〈八哀詩〉等,其創新處見集中詳釋。總之,畢杜甫之一生都在探索藝術形式的創造,為的是使自己的情感表達能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妨說,「集大成」的目的還在於「開世界」。

 

目次

新譯杜詩菁華(上)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凡 例

卷 一
望 岳(岱宗夫如何) 一
登兗州城樓 三
題張氏隱居二首 四
房兵曹胡馬詩 七
畫 鷹 九
夜宴左氏莊 一一
贈李白(二年客東都) 一三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一四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 一六
鄭駙馬宅宴洞中 一七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一八
飲中八仙歌 二一
春日憶李白 二四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二五
高都護驄馬行 二七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二九
兵車行 三四
病後遇王倚飲贈歌 三七
曲江三章,章五句 四○
夏日李公見訪 四三
樂遊園歌 四四
投簡咸華兩縣諸子 四七
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 四九
敬贈鄭諫議十韻 五二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五五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 六○
白絲行 六三
前出塞九首 六五
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 七二
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 八○
麗人行 八六
重過何氏五首(選二) 八九
渼陂行 九一
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 九四
天育驃騎歌 九九
醉時歌 一○一
秋雨歎三首 一○四
九日寄岑參 一○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一一○
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一一三
官定後戲贈 一一六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一一七
去矣行 一二七
後出塞五首 一二八
避 地 一三四
卷 二
月 夜 一三七
哀王孫 一三八
悲陳陶 一四一
悲青坂 一四二
對 雪 一四四
遣 興(驥子好男兒) 一四五
哀江頭 一四六
春 望 一四九
塞蘆子 一五一
喜達行在所三首 一五三
述懷一首 一五七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 一五九
月(天上秋期近) 一六三
獨酌成詩 一六五
玉華宮 一六六
羌村三首 一六八
北 征 一七四
行次昭陵 一八五
重經昭陵 一八九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 一九○
收京三首 一九四
彭衙行 一九八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 二○一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二○三
春宿左省 二○六
題省中壁 二○七
洗兵馬 二○九
曲江二首 二一六
奉贈王中允維 二一八
義 鶻 二二○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二二二
望 岳(西岳崚嶒竦處尊) 二二四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二二五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 二二七
留花門 二二九
九日藍田崔氏莊 二三三
崔氏東山草堂 二三四
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 二三六
瘦馬行 二三八
得舍弟消息 二四○
贈衛八處士 二四一
新安吏 二四三
潼關吏 二四六
石壕吏 二四八
新婚別 二五○
垂老別 二五三
無家別 二五六
佳 人 二五八
月夜憶舍弟 二六一
夢李白二首 二六二
遣興五首(蟄龍三冬臥) 二六六
天末懷李白 二七二
遣興五首(朔風飄胡雁) 二七四
卷 三
秦州雜詩二十首 二七九
宿贊公房 二九八
東 樓 二九九
雨 晴 三○一
寓 目 三○一
山 寺 三○二
即 事 三○四
遣 懷(愁眼看霜露) 三○五
天 河 三○七
初 月 三○八
擣 衣 三○九
促 織 三一○
除 架 三一一
廢 畦 三一二
夕 烽 三一四
秋 笛 三一五
日 暮 三一六
空 囊 三一七
病 馬 三一八
蕃 劍 三一九
銅 瓶 三二○
野 望(清秋望不極) 三二一
佐還山後寄三首(選一)(白露黃粱熟) 三二二
從人覓小胡孫許寄 三二四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三二五
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 三三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三四○
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 三四三
發秦州 三四七
送 遠 三五○
送人從軍 三五一
赤 谷 三五二
鐵堂峽 三五三
鹽 井 三五五
寒 硤 三五七
法鏡寺 三五八
青陽峽 三六○
龍門鎮 三六二
石 龕 三六三
積草嶺 三六五
泥功山 三六七
鳳凰臺 三六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三七二
萬丈潭 三八○
發同谷縣 三八二
木皮嶺 三八四
白沙渡 三八五
水會渡 三八七
飛仙閣 三八八
五 盤 三九○
龍門閣 三九二
石櫃閣 三九三
桔柏渡 三九五
劍 門 三九七
鹿頭山 三九九
成都府 四○○
卷 四
卜 居 四○三
蜀 相 四○四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貲 四○六
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四○七
堂 成 四○八
為 農 四一○
賓 至 四一一
客 至 四一三
狂 夫 四一四
田 舍 四一六
江 村 四一七
野 老 四一九
遣 興(干戈猶未定) 四二○
戲題畫山水圖歌 四二一
題壁畫馬歌 四二三
戲為雙松圖歌 四二四
南 鄰 四二六
恨 別 四二八
建都十二韻 四二九
村 夜 四三二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四三二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見寄 四三三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四三五
遣意二首 四三七
漫成二首 四三九
春夜喜雨 四四二
春水生二絕 四四三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四四五
水檻遣心二首 四四七
後 遊 四四九
春 水 四五○
江 亭 四五一
獨 酌 四五三
徐 步 四五四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四五五
絕句漫興九首 四六○
進 艇 四六八
寄杜位 四七○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四七一
楠樹為風雨所拔歎 四七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四七四
石筍行 四七九
百憂集行 四八○
戲作花卿歌 四八二
贈花卿 四八三
病 橘 四八四
枯 四八七
所 思 四八九
不 見 四九一
野 望(西山白雲三城戍) 四九二
得廣州張判官叔卿書使還以詩代意 四九四
贈別何邕 四九五
花 鴨 四九六
畏 人 四九七
屏迹三首 四九九
少年行 五○三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五○四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五○六
三絕句(楸樹馨香倚釣磯) 五○九
戲為六絕句 五一一
野人送朱櫻 五一七
大麥行 五一九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五二○
又觀打魚歌 五二三
題玄武禪師屋壁 五二五
客 夜 五二六
客 亭 五二七
秋 盡 五二九
陳拾遺故宅 五三一
謁文公上方 五三二
通泉縣署屋壁後薛少保畫鶴 五三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51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