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滿額折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歐亞馬文化漫談

定  價:NT$ 620 元
優惠價:9055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和馬如何共舞在歐亞大陸上?
馬文物,可以還原怎樣的人類史?
岩壁馬、漢唐馬、木馬屠城、黃金馬車,遠古符號傳遞甚麼祕聞?

本書講述的是馬文化的故事,一部馬的進化與馴化歷史,也是一部人類文化前進的歷史。人類歷史畫卷上各種與馬相關的器具欣賞、文化典藏、馴化考古、藝術作品的趣談,由作者拈來,他把目光投向深邃的東西方人類生活長河,挖掘這部以馬為主角的偉大的歷史。

作者為考古學界資深專家,幾十年來收集整理馬文化文物資料,依據翔實的資料,悉心梳理、淺白表述,展現人類歷史上各種與馬相關的器具實物、圖文典籍,並兼及馴化歷史、藝術趣談,為馬撰寫了一部史書,也為觀察人類生活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橫切面。

作者簡介

劉文鎖,男,1965年10月出生於新疆,祖籍山東省。1988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考古學專業畢業,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1997年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系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9月—2002年7月於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7月—2009年1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此後,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外關係史與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出版多部著作和學術論文,近年來主持香港多處古文物挖掘工作(如宋王臺考古遺址)。

引子

萬物生生不息,地球上的生命處在永恒的變化進程中。生與滅,舊生命孕育新生命,新物種取代舊物種,這是自然法則,但生命是永恒的!

馬是大自然的尤物。牠的身體呈現出令人嘆息的結構之美,而其習性和情格則與人類的生活十分默契。對我們人類來說,馬是十分有用的物種,在自然界裏,似乎也只有不多的幾個種類堪與媲美,比如羊和牛。

在我們今天的世界裏,完全可以說,一部馬的歷史,其實是人的歷史。在自然界的生存競爭中,是人類賦予馬這個物種以生存的意義。但是,在另外的文化體系裏,我們知道有一部關於馬的更真實的歷史,存在於那些與馬朝夕相處的時代,尤其是與馬為伍的部族中。

人與自然的關係史上,自然界的物種不是被人類奴役和吞食,就是被人類所毀滅。唯有馬雖被征服,但牠仍高昂着尊嚴的頭。人類在馴服馬的同時,也發自內心地尊重馬。

馬是一種雄壯的動物,是文學藝術家們所鍾愛的題材,用來表現與雄性氣質有關的情景:戰爭與征服,帝王與武功……但是,拋開這些為少數人獨佔的題材,在更廣泛的作品中,馬既有奮發向上的天性,有永不服輸的勁頭,也有溫馨與慈和的氣質。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深廣的東西方人類的生活長河,會發現一部以馬為主角的偉大歷史。

目次

甲 生活篇:與馬共舞

一 騎馬民族,來去如風

二 騎士時代

三 名馬傳奇

四 養馬術

五 相馬術

乙 文化篇:高頭大馬

一 馬馴化的小知識

二 騎馬和馬車的時代

三 一輛金馬車

四 馬具的歷史圖像

五 一套騎乘馬具小史

六 殉馬與馬祭

七 「忽迷思」──騎馬民族的馬酒

八 馴馬與馬術

九 西域馬文化遺存

丙 藝術篇:龍馬精神

一 神祕的壁畫岩雕

二 中國古代馬的藝術文物

三 彼得大帝寶藏與希臘木馬計

書摘/試閱

甲 生活篇:與馬共舞

青銅時代以來,伴隨着因馬具的發明與改良而來的馭馬技術的完善,在世界各地的部族中,馬的飼養和使用得到了普及。一方面,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馬;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馬的品質的干預,通過選育技術再造了一代代的新馬種,結果使得馬族也越來越依賴於人類而生存。

騎馬生活的歷史,分別在彼此相關的兩大人類集團——遊動畜牧部族與定居農耕部族——中展開着。它們依據各自的生活經驗,發展出了各自關於馬的知識和文化。

如果沒有馬,自然界會顯得寂寥!

如果沒有馬,人類的歷史會多麼的不同!

 

騎馬民族,來去如風

由於生產生活與馬的密切關係,遊牧民族又被親切地稱作馬背民族或騎馬民族,這是描述他們生活中最為鮮明的特徵。實際上,不只是遊牧民族以馬為親密的伙伴,而相對定居的農耕民族,也以別樣的方式演繹了一部人與馬的歷史。

現今世界,遊牧民族正在變得越來越少。由於現代化工業生活在各民族中的深度展開,即使那些最為古老和傳統的遊牧民族,也正在放棄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走上一條其祖先亙古未有過的生活之路,那就是定居與工業化。在中世紀,曾經分佈於舊大陸衆多地方的騎馬遊牧民族,進入現代歷史後,也逐個改變了其整體的民族生活方式。

歷史上先後出現、崛起的騎馬民族,其中最具世界影響力的,是以廣袤的歐亞草原為舞台的幾個部族集團。他們從青銅時代就開始出現,但我們已無法獲知其名。直到他們開始進入到南方農耕民族的視野中,這些部族才被觀察並記錄了下來。我們以歐亞草原上先後崛興的騎馬民族為主,來追溯他們與馬為伍的歷史。它們是:斯基泰,薩迦,月氏,匈奴,烏孫,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等等。大約在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時當青銅時代,在內陸的歐亞草原上開始形成了有規模的騎馬人群。他們的群體特徵是:飼養動物(牲畜)以獲得穩定的生活來源;以馬作為交通工具和主要的畜力。以此為基礎而逐漸發展出的,是馬與人類的親密關係,超越了其他的物種,並最終進入文化的範疇。這是人與作為其動物伙伴的馬所構築的一個別樣世界。

騎馬民族的出現所產生的歷史影響深遠。在歐亞大陸,因為他們佔據着暖溫帶以北較高緯度的遼闊大地,在他們的南方,是過着定居生活的農耕民族。長期的南北關係,以爭鬥與貿易為線索,對雙方來講都是一個考驗,由此也締造出了一部互動的歷史,塑造了各自的文化性格。

簡要說,青銅時代的騎馬民族,我們今天已不知其名,他們了不起的歷史,幸有考古學家予以揭示。在青銅時代的數百年間,以馬背為搖籃,一支支民族成長壯大了。他們的偉大文明,是通過青銅器、雕刻在岩石上的圖畫,以及竪立在草原上的紀念碑、墳墓、祭祀遺跡,以特有的形式和力量感,展示給了我們。

當馬背民族成長的時候,又一個嶄新的時代降臨了——早期鐵器時代。鐵器作為新的金屬技術,在不易察覺間為騎馬民族所接受。公元前一千紀,在壯闊的歐亞草原上,到處可以見到騎馬馳騁的人群。他們大部分沒有文字。他們闡明自身的方式,是通過一次次的向南方的入侵來實現。多虧他們的南方鄰居,才使這些騎馬者的名字、事跡、生活,被記載並被世人所知。

 

匈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匈奴列傳》裏,為漢朝的北方鄰人,描畫了一幅生動的畫像。匈奴是夏族的後裔,名叫淳維。當堯、舜以前,有部族名叫山戎、獫狁、葷粥,住在北方的荒野之地,驅使着牲畜而輾轉遷徙。他們的牲畜多見的是馬、牛、羊,奇特的物種是駱駝、驢、騾、駃騠(駿馬)、騊駼(青色馬,或一種野馬)、驒騱(一種野馬)。他們追逐着水草而遷徙,沒有城郭和世代從事的田地產業,但是也各有自己的領地。他們沒有文字和書籍,但憑語言為約束。

男兒自小就能騎羊,用弓箭射鳥、草原鼠。長大一點即能靠射狐狸、兔子謀生。成年男子力能挽弓,皆為披甲騎兵。他們的習俗是:收成好的年頭,可賴所養牲畜,輔以狩獵野物謀生;如遭遇饑饉之年,則依靠擄掠攻戰求生,這是他們的天性。

匈奴人的長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劍。在戰鬥中,有利就前進,不利就敗退,不以逃遁為羞恥,見利忘義。自其君主以下,都以肉為食,以動物的皮革和毛氈為衣。青壯年吃肥美的肉,老弱的人吃他們剩下來的。以健壯者為尊貴,以老弱者為卑賤。若父親死後,兒子則娶他的後母為妻。兄弟中有人死了,則娶他的嫂或弟妹為妻子。他們的習俗是直呼其名,不避諱,也沒有姓氏。

以上是作為儒生的太史公在筆下對異族的匈奴的觀察和評述。無獨有偶,在較早時候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筆下,他們的北方鄰人斯基泰的習俗,也和匈奴人極其相似。對於太史公不能理解的騎馬民族的習俗,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那是在長年的遊牧生活中適應生存環境而做出的選擇。為後世儒生所詛咒的所謂「烝母報嫂」,其實是上古的一種婚俗——收繼婚。匈奴是公元前一千紀在歐亞草原上生活過的幾支騎馬民族之一。按司馬遷的說法,他們到公元前2世紀時,已在草原上生活了千年。漢人不能辨明他們的來歷,而傳說他們是夏的後裔。當他們在草原東部崛起的時候,草原上的霸主斯基泰已經衰落了。

 

斯基泰

生活在希臘北方的騎馬民族,被他們的南方鄰居稱作「斯基泰」。在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中,記載了衆多的斯基泰部落,分佈在十分遼闊的地方:從黑海沿岸、南俄草原等地,一直延伸到哈薩克草原、天山、阿爾泰山、南西伯利亞地區。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們知道它是一個龐大的部族聯合體,由分佈在各地草原的部落所組成。

像司馬遷一樣,希羅多德也同樣觀察並記錄了他的北方草原的強鄰。他是這樣描述斯基泰人的: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斯基泰人,由於追擊奇姆美利亞人而侵入了伊朗高原的西部被稱作上亞細亞的地方。當他們統治了那裏28年並消滅了美地亞帝國後,便返回到他們的故鄉。等到他們返回故鄉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變故等待着他們:由於出征異國太久,他們的妻子與奴隸們同居了。於是,這些身經百戰的騎手們便採用智謀,平定了奴隸的叛亂,恢復了他們的家園。

 

斯基泰人是飲馬乳的民族。他們有一個奇怪的擠馬奶方法:他們把一種和橫笛相似的骨管插入母馬的陰部,用嘴向裏面吹氣,一邊吹一邊由另一些人在旁邊擠奶。他們說,這樣做是為了使母馬的血管膨脹,進而便可以把母馬乳房裏的奶汁擠壓出來。

擠奶之後,他們接下來要製作馬酒。其方法是把馬奶倒入一個深深的木桶裏,然後讓奴隸站在木桶四周不停地攪動馬乳。這樣攪動的目的,是使馬乳充分地自然發酵,然後他們把浮在面上的部分提取出來,這些被視作最為珍貴。為了安全的原因,斯基泰人把他們的奴隸的眼睛弄瞎了。希羅多德說:「因為他們並不是耕地的人,而是遊牧民族。」

斯基泰人自稱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當中最年輕的民族。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是這樣興起的:在一片荒漠裏,沒有人在這裏居住。有一個名叫塔爾吉塔歐斯的男子,傳說這個人的父母是天神宙斯和包律斯鐵涅司河神的女兒。塔爾吉塔歐斯有三個兒子,在他們統治斯基泰的時候,上天降下來一些金器到斯基泰大地上。這些金器是斧頭、杯子、鋤頭和車軛。

上天考驗了這三位兄弟。當兩位兄長先後走近去取這些金器時,它們便燃燒了起來。於是他們便不敢動彈。第三個兒子名叫克拉科賽司,他最後走近那些神聖的金器。當他靠近的時候,燃燒便停止了。於是,他得到了這些金器,並把它們帶回家裏。他的兄長看到他獲得了金器,便同意把王位讓給了他。

我們知道這是諸多民族關於祖先來歷的相似傳說。希羅多德接下來又敍述了斯基泰人的故事。從第一個國王的塔爾吉塔歐斯,到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入侵斯基泰時為止,時間剛好是一千年。歷代的斯基泰王都極其珍視那些傳國的金器,把它們當作聖物小心翼翼地保存。每年他們都向金器奉獻盛大的犧牲,來祈求它們的恩寵。在節日的當天,如果看守神聖金器的人在露天睡着了的話,斯基泰人就會認為那個人是不會活過當年的。斯基泰人說,當初,由於國土幅員遼闊,克拉科賽司把他的國土分封給了他的兒子。一共有三個王國,而金器就交給其中最大的王國保存。據說在斯基泰居民的北方,由於有羽毛從天上降下的緣故,沒有人能看到那裏並進入那裏。大地和天空到處都是羽毛(這可能是寒帶西伯利亞的景象)。

接下來,希羅多德又講述了赫拉克勒斯趕着該律歐涅斯的牛來到斯基泰,以及看守黃金的格里芬的故事。之後,他講出了作為騎馬的遊牧民族的斯基泰人的重要特徵,原來他們並不修築固定的城市或要塞,他們的家宅隨人遷移,而他們又精於騎射之術。他們不以農耕為生,而是以畜牧為生。他們的家就在車上,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是所向無敵和難於與之交手呢?

斯基泰人的祭祀特別引人矚目,在他們的祭祀中大量使用了人牲和馬匹。不管他們舉行甚麼樣的祭祀,奉獻犧牲的方式都是一樣。奉獻方法是這樣的:犧牲的兩個前肢縛在一起,用後面的兩條腿立在那裏;主持獻納犧牲的人站在犧牲的背後牽着繩子的一端,以便把犧牲拉倒;犧牲倒下去的時候,主持人呼叫他所獻祭的神的名字,然後把一個環套在犧牲的脖子上,環裏插進一個小木棍用作絞具,就這樣把犧牲絞殺了。奉獻之際不點火,不舉行預備的聖祓式,也不行灌奠之禮。但當犧牲被絞殺、皮被剝掉後,犧牲的奉獻者立刻着手煮牠的肉。

今天看來慘絕人寰的人牲祭祀,在斯基泰人那裏卻是莊重地奉行。斯基泰人飲敵人的血,剝敵人的頭皮和指甲等。在殺死敵人後,還要舉行宗教性的飲酒儀式。這種儀式就是,斯基泰人割敵人的首級製作骷髏杯,作為神聖的飲器。

當我們看到這裏,對這種以敵方尊者或勇士的頭蓋製作的骷髏杯(skull-cup),腦海裏會浮想起《史記.大宛列傳》記錄的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及《漢書.匈奴傳》所載元帝初年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與呼韓邪單于結盟的故事。當匈奴老上單于崛起之時,他戰勝了昔日的敵人月氏,殺死了月氏王,把他的頭蓋製作成一具骷髏杯。這是公元前2世紀前期的事。約一百年後,漢與匈奴化敵為友,在匈奴的諾水東山舉行隆重的結盟儀式。在這次儀式上,雙方宰殺了最貴重的祭牲白馬,呼韓邪單于以匈奴的聖器徑路刀、金留犁撓酒,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共飲血盟。這種野蠻習俗的人祭,在考古中發現了它的蹤跡。

中國西南邊地雲南晉寧石寨山,20世紀從一座西漢時期的墓地裏,出土了一批青銅雕像。有兩組鑄造在貯貝器蓋上的雕像,各表現了殺戮與獻祭的場景,血腥而神祕,透着一股野蠻的氣息。

這批青銅雕像中,有一件特別引人矚目,是從一座墓葬裏出土的貯貝器蓋,上面的鑄像表現的是征戰的殺伐場景。以一位戴一種高尖頂帽的騎士為主,周圍是廝殺的士卒及倒伏於地的敵人。在武士所騎的馬的頸部皮帶上,赫然掛着一張人面。

這令人聯想到了希羅多德所記錄的斯基泰人,他們那令人敬畏的剝敵手頭皮的習俗,而且將頭皮掛在馬具上,或者製成手帕保存,甚至縫紉了穿在身上。

斯基泰人的盟誓,與匈奴人相似。這應該是騎馬民族的通例。

斯基泰人舉行盟誓的儀式是這樣的:他們把酒倒在一個陶碗裏,然後參加盟誓的人用錐子或身上佩帶的小刀割破自己的身體,把血倒進碗裏,混合在一起。盟誓者把刀、箭、戰斧和槍浸在血酒中。這樣做了以後,參與盟誓的人連同他們隨從中受人尊敬的,在莊嚴的祈禱之後,便把血酒一飲而盡。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斯基泰金器,上面有兩位斯基泰人共擎一隻角杯會飲的圖案,可能就是表現盟誓的場景。

斯基泰人的馬祭是出了名的。當他們的王去世後,要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他們選出國王的五十位年輕侍臣,連同五十匹駿馬一道,宰殺後為王殉葬。獻祭的場面充滿血腥。

他們處理馬牲的方式很特別:把馬的內臟掏空後洗淨,在馬的肚子裏塞滿穀殼後再縫合起來。然後,他們把許多木樁栽進地裏,每兩個一對;每根木樁的頂部都做出一個凹窩,他們把一架車輪截成兩半,在每根木樁上面放置半個。當放置好車輪後,用大木棍從馬的屁股一直穿到馬脖子裏,再把木棍橫架到車輪上。馬的肩部架在前半個車輪上,同時馬的後臀架在後半個車輪上,四腿懸空。在每匹殉馬的頭部都戴上帶馬銜和繮繩的轡頭,繮繩繫在後面的木樁子上。

墓上祭禮的最後程式令人毛骨悚然:他們把五十位被絞殺的殉葬少年,分別安置在每匹馬上。為了固定這些人牲,斯基泰人採取的辦法,是用一根木棍沿少年的脊椎一直穿到脖子,棍子的下端則插進橫貫馬身的木棍上面的一個孔裏。他們用如此殘酷的儀式和方法,模擬了為國王護靈的騎馬侍從。「這五十名騎馬的人就這樣地被他們安置在墳墓的四周,然後他們便離開了。」

在考古發現中,斯基泰人是以黃金著稱的。考古學家在黑海沿岸以及遠至西伯利亞和薩彥—阿爾泰地區,曾經發掘出衆多隨葬黃金的墓葬,根據希羅多德所說的斯基泰與黃金的關係,它們都被認為是斯基泰遺物。由於這些發現和認識,後來又引申出西伯利亞的斯基泰人,以及斯基泰與所謂薩迦人(Saka)和塞種人之間關係的問題。

早在17世紀中葉,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1645—1676年在位)的時代,俄國人就開始在西伯利亞地區挖掘金器。在彼得大帝統治時期(1689—1725年在位),有一批金器被從西伯利亞挖掘出來,貢獻給他。這批金器現在收藏在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在後來的研究中,它們被認為是公元前一千紀中葉,居住在西伯利亞的一支斯基泰人的遺物。

20世紀至21世紀,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一次重大發現,是在薩彥嶺南部河谷的一個名叫阿爾然(Arzhan)的地方,先後發掘出兩座巨塚。從中出土的巨量的金器,使西伯利亞的考古成為舉世矚目的事件。目前,第三座巨塚的發掘已經展開了。由於數量驚人的黃金,以及它們與「金山」阿爾泰山的關係,使人推測這些巨塚屬於公元前8 世紀前後的西伯利亞阿爾泰斯基泰的王陵。

如上所述,關於這個較早期在歐亞草原上出沒的騎馬民族,借助考古發現,我們今天對他們有了更多的了解。當他們淡出歷史視野之後,越來越多的騎馬民族吸引了農耕民族歷史家的注意。

 

塞人(塞種)

塞人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石碑銘文裏記載的一支北方民族,包括四個部落。關於這個民族,現在一般都認為他們是在伊朗北方歐亞草原上遊牧的一個部族。它可能就是《漢書》裏記載的「塞種」。公元前7世紀的末葉,他們已經遊牧在伊犁河和楚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前177年或176年,由於大月氏的西遷,引發了歐亞草原上的一次騎馬民族的遷徙潮。塞人遷徙到了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後來又有大批的塞人南下渡過了錫爾河,侵入費爾干納(漢代出產著名的「汗血馬」的大宛,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地區)和巴克特里亞(大夏,今天阿富汗北部等地),以及鹹海和裏海等地。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一民族漸漸融合成了新的民族。

由於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提到了一支戴尖頂帽的斯基泰人,而這種帽式在後世的考古發現中,又以實物或圖像的形式呈現了出來,所以,它們往往被認為是斯基泰人或者塞人的遺物或形象。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都城波斯波利斯遺址宮殿墻壁的石雕上,刻畫了列隊向大流士進貢的戴尖頂帽的塞人。

此外,在新疆伊犁河谷和阿爾泰山,也出土過戴尖頂帽的人物雕像,分別用青銅和玉石製作。

 

月氏

這是與匈奴和塞人同時在歐亞草原上遊牧的騎馬民族。有人認為他們是塞人的一支,因而是操印歐語系的高加索人種。

按照《史記》的說法,月氏人的故鄉在敦煌一帶的昭武城。他們早於匈奴之前而強盛起來,並壓迫了匈奴等部族。以後等到匈奴冒頓單于之時,月氏的王被殺死。冒頓以他的頭蓋為飲器。月氏人被迫沿着天山遷徙。當他們抵達伊犁河谷後,進一步壓迫了原先住在那裏的塞人,迫使後者南遷到帕米爾高原等地。然而不久,又一支馬背民族烏孫人,同樣沿着天山遷徙到伊犁河谷,又驅逐了大月氏人,導致後者入侵了中亞的河中地區和大夏。

 

烏孫

烏孫可能是塞人的一支。原先可能在天山東部等地遊牧,以後遷入伊犁河谷到伊塞克湖一帶。他們在那裏生活了很長時間。這是一支強大的部族。西漢時期,有兩位公主先後嫁給了烏孫王。她們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細君公主寫過一首詩,敍述她在馬背民族中的生活:「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突厥

突厥是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騎馬民族之一。關於這個民族,我們知道得比較多。像早年的匈奴一樣,它也締造了一個橫跨歐亞草原的大帝國,而且存在於隋唐帝國時代。匈奴與秦漢,突厥與隋唐,構成了兩兩對稱的關係。

歷史上的突厥是一個共同體,它是歐亞草原上繼匈奴後又一個世界性的騎馬民族集團,主要說突厥語。關於其來歷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講法,5—6世紀,他們遊牧於天山至阿爾泰山一帶,一度臣服於另一個強大的騎馬民族柔然(蠕蠕,茹茹),為其在阿爾泰山東南部冶鐵。這個傳說也說明,突厥是掌握冶鐵技術的騎馬民族。552年,在戰勝柔然之後,突厥崛起成為歐亞草原的新霸主。它隨後分裂為東、西二部(史稱東突厥、西突厥),統治中心分別在杭愛山中西部和西天山。唐太宗至玄宗時期,唐最終擊敗了突厥。突厥汗國滅亡後,草原上又興起新的霸主回紇(回鶻,畏兀兒,維吾爾)。回紇也是操突厥語的騎馬民族。840年,回紇的主要部分遷徙到了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逐漸轉變成了定居農耕民族。今天,說突厥語的民族中,保持傳統遊牧生活的僅剩下哈薩克和柯爾克孜(吉爾吉斯)等民族,即使是這些民族,也只有部分人仍過着傳統遊牧生活。

 

蒙古

歐亞草原上最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的騎馬民族是蒙古族,興起於蒙古高原的東部,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大業,隨即又開始了對亞洲和歐洲的征服,創建了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遊牧帝國。14世紀開始,這個帝國逐漸衰落了。除蒙古本土外,各地的蒙古人先後被所在地的主體民族所同化。今天的蒙古族中,還有一部分保持了遊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哈薩克

草原騎馬民族哈薩克族,是在幾個古老騎馬民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新民族。這幾個古老民族可以追溯到烏孫和突厥等。一般認為,哈薩克作為一個民族,是在16世紀前後形成的。

哈薩克族與蒙古族一樣,一直以遊牧為生,是典型的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歷史上他們都參與創造了輝煌而偉大的遊牧文明。今天,面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戰,作為傳統馬背民族的哈薩克族,也在經歷着鳳凰涅槃般的文化變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