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回歸真我:活出獨立的內在和成熟的愛
滿額折

回歸真我:活出獨立的內在和成熟的愛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人都應該動身前往的探險歷程!
本書開啟一場心理與靈性的對話,
帶領你活出內在光芒、傳達健全之愛的生命旅程!

成熟快樂的人生並非垂手可得。當我們進入成年期,許多心靈的困境與挑戰將會隨之而來,想要成就完整的成人生活,既要心理健康,也要顧及靈性的完整。但是,我們的心理和靈性,並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自動邁入成熟階段。在本書中,大衛.里秋博士以他三十多年來擔任心理治療師和工作坊導師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里秋博士運用英雄之旅的三個階段:啟程、掙扎及回歸,來說明我們如何從神經質的自我到健康的自我,最後回歸靈性的「本質我」。在啟程階段,我們必須處理內在的恐懼、憤怒和罪惡感,同時建立自尊。接著經由掙扎,我們學習到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維持適當的個人界線,並且與伴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最後我們經由心理與靈性的整合,而回歸愛與完整性。
本書同時教導我們如何處理過往的創傷,以及培養自我肯定的技巧,並帶領我們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安處之道,包括如何設定個人界線、如何增進親密感、如何化解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等等。書中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自我的彈性呈現、與陰影交朋友,以及利用夢境的訊息,來增進個人的靈性發展,進行心靈的整合。書中有許多檢視自我的圖表,以及適用於冥想的文學典故,同時明確列出了自我療癒的方法與步驟。
這是一段邁向完整與真實的生命旅程,在里秋博士的帶領下,我們將從恐懼出發,透過轉化心靈的力量,抵達目的地──真我的本質──愛。

作者簡介

資深心理治療師、教師、工作坊帶領者與作家,以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見長,非常強調心理及靈性的重要。除了從事心理治療外,也在加州聖塔巴巴拉和舊金山帶領避靜團體。目前在全美各地的依沙蘭靈修中心(Esalen institute)、靈磐避靜中心(Spirit Rock Retreat Center)、聖塔巴巴拉市立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處授課,並常在英美各地舉辦工作坊。
他把榮格、佛洛依德、超個人學派的觀點巧妙融入專業實務中,亦常在作品中引用文學與詩歌,激起讀者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他著有多本探討心靈的作品,包括《與過去和好》、《當恐懼遇見愛》、《信任的療癒力》、《以愛之名,我願意》等等。

目次

第一部 個人的成長功課
從成長創傷、自我肯定與負面情緒三大區塊,落實自我瞭解與自我關係
第一章 成長的痛苦與獲得成長
第二章 培養自我肯定的技巧
第三章 成人階段的第一個挑戰:恐懼
第四章 成人階段的第二個挑戰:憤怒
第五章 成人階段的第三個挑戰:罪惡感
第六章 價值觀與自尊
◆總結 健康成年期的宣言

第二部 人際關係的層面
健康的自我搭配清楚靈活的人際界線,再去學習親密關係的技巧
第七章 在關係中維持個人界線
第八章 親密關係
◆總結 成人的親密關係

第三部 整合的層面
以陰影與夢境作為整合的工具,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與渴望
第九章 彈性整合的藝術
第十章 和陰影交朋友
第十一章 在黑暗中看見:夢境與命運
第十二章 當心理與靈性相遇:自我/本質我軸心
第十三章 無條件的愛
◆總結 我的宣言

書摘/試閱

我們天生就與愛、安全、接受、自由、注意、感覺的確認以及生理保留……等情緒的需求不可分割。健康的身分認同,奠基在這些需求的滿足之上。我們的身分認同,來自於愛。

在我們一生中,這些需求時時刻刻都被我們所感覺、所記憶,只是我們沒有聰慧到可以隨時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一開始我們會感受到這些需求,是因為我們處於一種必須依賴他人才能存活的情境下。而在成年之後,我們可能仍舊會感覺到,真正的生存,是奠基在發現別人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之上。

然而,早期的原始需求只有在童年階段才能被完全地滿足(因為那時我們無法獨立)。在成人階段,我們的需求可以有彈性地或部分地被滿足,因為我們都互相依賴,而且這時的需求也不再和生存息息相關。

我們的問題所在,不是孩童時期我們的需求未被滿足,而是到了成年時期這些經驗仍未被「哀悼」!那個受傷的、被剝奪的、被背叛的孩童,仍然活在我們身體裡面,等著哭訴他失去的種種,希望藉此能跟苦痛道別,並放開他在當下關係中感受到的那個有壓力的需求。事實上,需求本身無法告訴我們,我們有多麼需要別人;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多麼需要哀悼那個不可逆轉的荒蕪過去,並喚醒我們內在的養份來源。

我們真實的本我(True Self)有著自由的能量、衝力、感覺和創造力,它甚至可能威脅到我們的父母。畢竟父母在他們童年時可能也是受害者,從未有機會表明自己的委屈。他們教導我們如何根據他們充滿恐懼的規範行事,某些規範可以導致合理的社會化,某些則對我們的認同有所危害。

接著,我們又設計了一個虛假的本我(False Self),讓它可以符應我們父母的要求,並維持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我們認為只有在這些界限內,才有所謂的安全可言。這些「界限」成為一種長期維持的習慣和模式,也因此成為我們的限制。雖然它們原本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是現在已經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它們經常取悅別人,卻貶損自己。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寫道:「我費盡心力、自我敗損所得到的愛對我一點意義也沒有,但對生來要取悅別人的那個我就有意義。」

一旦我們哀悼這樣的失落,就等於釋放了我們隱藏於內在世界中從未使用、從未揭露的特質,我們也因此能夠注意到,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可以有多好。背負的重擔減輕之後,我們甚至會注意到人們更愛我們了。

對於表露真實本我的恐懼,會被偽裝成以下的話語:「如果人們認識了真正的我,就不會喜歡我了。」我們把這個句子改成:「我有足夠的自由去說、去做任何我想要的事,表露出我真正的樣子。我喜歡以真面目示人。」

我們的身體會記憶童年時面對的可怕或虐待的場景。然而諷刺的是,這種對記憶的承諾,也是對保密的承諾。我們現在無法有意識地回憶或訴說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在關係發展時,我們的反射性動作會帶給我們線索,同時又讓我們困惑。「當她靠近時,我為什麼要把她推開?這種親密感曾經在過去傷害過我嗎?然而我的心智告訴我,我一直想要像這樣被人所愛……」

可能要花上好幾年,而且要在合適的場合或遇到合適的人時,我們才會被解放,從此瞭解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當這樣的機會到來時,記憶會回復,我們將首次聽到自己用言語來表達。這種深刻的釋放,讓我們進入沈重的哀悼治療工作中。

我們在成人階段關係中的困境,是多麼讓人感動又令人困惑!事實上我們試圖在同一時間中既要把握些什麼,又要試著放手。我們熱切地希望能把握住每一個細胞都熟記的愛,那種給我們慰藉的愛;但同時我們又絕望地希望能遠離每一個細胞都牢記著的傷害,那種持續傷痛的傷害。一段運作中的關係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在這樣的考驗中,這些發展的人類任務將會得到滿足。我們會因為現在接收到的愛而被滋養,同時努力跨越過去曾經遭受的苦難。

面對失落,悲傷是一種合宜的反應。它可以經由以下的階段進行,進行的順序和時機則因人而異:

一、緬懷所有我們親見以及/或者感受到的苦痛、遺棄、背信或虐待。對於已發生的事,不需要有特別的記憶。我們身體的記憶比心智記憶更可信,光是感覺到被剝奪或失落就足夠了。

二、我們要先完全地承認、經驗並且表達感覺(像是傷心、受傷、憤怒、恐懼)之後,才能產生果斷的行動(感情淨化)。例如,眼淚可以表達傷心,但不會消散傷心,在「哀悼工作」中,眼淚是沒有用的。

我們可以直接對相關的人表達我們的情感,或者也可以在治療中闡述,或者說給我們自己聽。重要的是,這一次要在哀悼的過程中說出道別的話語。

背叛、拋棄、拒絕、失望、羞辱、孤立等等都不是感覺,而是我們這麼相信。這些判斷會讓我們陷在自己的故事中,對「失落」這個赤裸裸的事實棄之不顧。這些判斷,每一種都是在狡猾地怪罪別人,每一種都能撫慰、溺愛以及合理化我們受傷的自我,每一種都會讓我們偏離哀悼的真實感覺。怨氣和牢騷會破壞哀悼的工作,只有憤怒而不怪罪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三、帶著對父母以及自己的憐憫和力量來重新經驗過去,可以治療我們的記憶。想像自己以一種自我保護的態度,對過去的虐待與傷痛暢所欲言。

四、在我們的哀悼工作中,可以用某種儀式(ritual)來表現我們感覺到的以及完成的內容。這個儀式可以是任何型式,用它來演出當時的情況或紀念我們的作為。以下是一個例子:在紙上寫下事情的整個過程,燒了它,然後用焚燒的紙灰種一棵樹或花,然後對它說「再見」。將哀悼的過程淬鍊成一種對自己的肯定,或是做一個過去的複製品,把它和灰燼一起埋葬,也是一種有用的方法。

五、繼續過我們的人生,不要成為不可逆轉的過去的受害者,要像個成人一樣產生「內在滋養的父母」。現在我們不再害怕善待自己,也不再害怕對自己更好、更豐厚,我們會停止剝削自己、停止吸收苦痛。這種「自我養育」對於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最好的狀況,因為就像所有好的親職行為一樣,它是從孤立通往世界的一座橋樑,能夠終結依賴,並容許我們和成人伴侶平等交往。現在「需求的滿足」變得豐富了,只有那些能夠照顧自己的人,才能夠脫離成人交往的兩大障礙:「渴求被需要」以及「照顧別人」。美國自然作家梭羅 (Thoreau) 曾經這樣說:「我會到你身邊,我的朋友,當我不再需要你的時候。屆時,你將發現一處殿堂,而不是救濟院。」

哀悼工作真正的治療力量,會擴展至過去和現在。每一個需要被哀悼的議題,都會提到要關注這兩個領域:你在過去曾經驗過的失落或忽視,以及你因為當初的傷痛而衍生出來的終生習慣。

例如,你哀悼童年時父母如何拒絕聽你說話。到了現在你進入成人生活,你注意到你會對別人隱藏你的感覺。這種隱藏可能是你會持續一輩子的過度反應,它來自於你的父母當初所下的一道禁令:當初你的父母害怕去瞭解你,現在你害怕讓其他人來瞭解你。

唯有在父母也被治癒的情況下,過去才能完整地被哀悼。事實上,與過去傷痛聯結的能量最終會為你所用,因為你將用一種新的方式,將這些能量再次投注於自己的生活中。讓我們繼續沿用前述的例子:現在你選擇對更多人釋出更多面向的自己,你放棄隱藏,然後發現自己仍然活得很好。對於你的坦白與開放,會有人拒絕你或背叛你,但也有人會更愛你。然而別人的反應是其次,因為你的恐懼已經變得可以靈活運用了。現在的你,可以從被療癒的過去中發現新的力量,用這股力量去清理過去之船在航行時所留下的軌跡,並且治癒也同樣受過創傷的父母。

上述的模式適用於任何一種情況的悲傷。哀悼工作可以應用在任何一件我們失落或分離的事物,它的正常階段包括:憤怒、否認(不相信)、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它們會用不同的順序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但隨著每一回出現,它們削弱人心的衝擊會越來越少,為我們帶來的力量越來越多。最後會剩下的,只是一股懷舊之情,一點些微的哀傷,但已經不再帶來苦痛。到最後,我們將保留我們的歷史──但不再被它左右或佔有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