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三寸金蓮一千年
滿額折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三寸金蓮一千年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走訪了眾多健在的纏足女人,在搜集了數百萬字文字史料和數百張圖片的基礎上,歷經數年研究,反覆修訂完成。試圖客觀、科學地解析、評價中華民族昨日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獨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亦從男女情慾關係的角度去分析這充滿神祕感的纏足習俗,期望讀者能夠以歷史的科學的眼光正視這個文化現象。

每個章節前後加插歷史圖片,展示各朝小腳女子樣貌,以及金蓮小鞋、文獻等實物,進一步具體印證章節內容。書末對纏足時代各種逸聞趣事的介紹,則為閱讀過程增添趣味。

作者簡介

張若華,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曾在教育、政府機關、大型國有企業工作。從1985年起,有十多篇有關職業教育、企業經營管理等的論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其中《中日企業文化之比較》、《珍策重計古今所尚》、《應是綠肥紅瘦》等曾在全國獲獎。2005年起,擔任《金夕陽》雜誌總編輯。

近年潛心於民俗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著有《最不後悔的活法》、《賣給布希的斧頭和穆沙拉夫咖啡》等。

目次

前言

追溯金蓮的誕生

纏足起源的年代

因何而生:女為悅己者容?

金蓮之名

如何纏成小腳

纏足的適齡年紀

纏足前的準備

纏裹過程

小腳的優劣

各地小腳的特色

鞋文化和小腳鞋

金蓮鞋的審美功能

宋元明清繡鞋式樣和特色

洋人也戀足

文學中的小腳鞋

民間的纏足普及

賞腳與展腳:賽腳會

纏足民謠

嫖客最愛妓女小腳

文人墨客對纏足的癡迷與推動

超級蓮迷的故事

李煜與窅娘

玩蓮技巧

歷朝欣賞金蓮的標準

《金瓶梅》中的戀足描寫

為甚麼《紅樓夢》沒有對小腳的描述?

清朝第一才子的戀足情結

纏足詩詞

纏足與性的內在聯繫

專家解讀腳與性的關係

把腳和性聯繫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現象

人類潜意識中的小腳美

不輕易示人的隱秘部位

讓女人纏小腳以保持貞節

男子性心理的自然驅使

小腳擔當了性器官的功能

男女調情從摸小腳開始

洋人解讀小腳的性功用

史上獨有的金蓮文化

近現代社會的禁纏足運動

清政府反對婦女纏足

太平天國曾經禁止婦女纏足

戊戌變法時期的禁纏足運動

民國初期的反纏足運動

纏足現象的徹底終止

附錄:纏足的趣事傳說

書摘/試閱

纏足起源的年代

關於纏足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的認為可以追溯至夏禹,也有人認為始於商代或戰國,還有學者考證後分別認為始於秦、漢、晉、六朝、隋、唐、五代等。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觀點,主要原因在於學者在考證時,以史料上對當時情况的零星記載作為依據,因而得出了相去甚遠的結論。

 

歸納一下,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始於夏代說。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為妻。此美女原是狐狸精,腳很小,就是傳說中的中國第一個小腳女人。

 

始於商代說。據說,殷紂王寵妃妲己是個雞精,由雞變人,甚麼都變過來了,惟獨一雙腳沒能變過來。妲己害怕被宮中的人發現,於是以帛裹腳。宮女嬪妃為討得紂王恩寵,遂相繼仿效,繼而傳至民間,婦幼皆模仿之。

 

始於春秋說。據《漢隸釋言》中記載,「漢武梁祠畫老萊之母、曾子之妻,履頭皆銳」(銳,就是尖)。鞋頭尖,腳一定是尖的,腳尖應該就是小腳。老萊子,春秋末年,楚國隱士;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始於春秋吳國說。清凉道人在《聽雨軒筆記》中說「江蘇吳縣靈岩山西施洞前,一塊石頭上,有婦女的兩個鞋印,長三寸,前尖後圓,深約寸許,相傳是西施的足跡。後來,越王勾踐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夫差便為西施修了一道響屟廊,專門聆聽西施穿着三寸金蓮弓鞋走路時珠落玉盤一樣細碎的響聲。

 

始於戰國說。《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屣,即鞋。所謂利屣,就是尖頭鞋子。不是小腳是不會穿尖頭鞋子的。《漢書地理志》上也有記載,「趙女彈弦跕纚」。纚,在這裏指的是舞鞋。師古註:纚與屣同,小履之無跟者也。跕,是指輕躡的樣子。

 

始於西漢說。《漢武帝內傳》中記載:「趙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很明顯,倘若不是小腳,怎能在水晶盤中歌舞呢?

 

始於東漢說。漢代《雜事秘辛》中有這樣一段話:「保林吳姁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長八寸,跗豐妍,底平指斂,約縑迫襪,收束微於禁中。」它記載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桓帝選納皇后時,派了一個叫吳姁的婦女,去一個大臣家,檢查一個名字叫做瑩的姑娘的身體。吳姁要求瑩姑娘脫去衣襪,全裸,從頭到腳查看一遍。原來瑩姑娘的雙腳為「足長八寸」。漢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六寸,而八寸相當於今天的四寸多一點。可見,瑩姑娘應該是纏足的。

 

始於晉朝說。《輟耕錄》中記載:「晉永嘉元年(307),靸鞋用黃草,宮內女禦皆着,始有伏鳩頭履子。」「伏鳩頭履子」就是纖細的鞋子。

 

始於六朝說。《南史 齊廢帝東昏侯紀》中記載:「鑿金為蓮華(花)經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花)也。」小腳雅號──金蓮,即由此產生。

 

始於唐朝說。姚鷟的《尺牘》上說:「馬嵬店媼得太真錦襪以致富。其女玉飛,得雀頭履一隻。真珠飾口,薄檀為苴,長僅三寸。」

 

始於五代十國南唐說。《十國春秋》上記載:南唐後主李煜宮人窅娘,纖麗善舞。李煜作金蓮高六尺,錦以寶物彩帶瓔珞,命窅娘以帛繞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花中,迴旋有凌波之態,於是人皆效之。此說被當今絕大多數學者認可。

 

始於宋末說。《輟耕錄》中記載:元豐元年(1078)以前猶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為恥。

 

始於元朝說。《消閒堂日記》上記載:「其論纏足所自始,人人言殊。余以為此事,有關於夷(指當時蒙古族人)夏(指漢族)之防,必盛於南宋而於元。想女真蒙古初入中國,士大夫多不願與聯姻,群趨纏足為鴻溝之劃,以別於羅帕垂灣,蠻靴踏踘之樣。」

 

始於明朝說。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是個大腳婆。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在觀燈時看見一幅燈謎,上面畫着一個大腳婦人,懷抱一個大西瓜。朱元璋心裏有數,馬皇后是淮西人氏,又是一雙大腳,謎底顯然—淮西婦人好大腳也!於是大怒,遂下令殺掉製作燈謎和猜謎者多人。百姓誤以為朱元璋喜歡小腳女人,爭相為幼女纏足。朱元璋還限令:乞丐人家「男不許讀書,女不許裹足」。

 

眾說紛紜,學術界絕大多數學者認同纏足始於南唐後主李煜說,並認定窅娘是史上纏足第一人。但筆者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纏足應該早於南唐。

那麼,為甚麼說纏足應該早於南唐呢?

 

中國以纖足為美的傳統源遠流長。在南唐以前的史籍、詩詞、歌賦中,已有零星的記載或者疑似「纏足」的記錄。《詩經》中就有:「美目揚兮,巧趨蹌兮。」這裏是把女人的美眸與纖足相提並論的。還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舒就是遲,窈糾是行步舒遲的姿態。

 

春秋時,小足就被定為衡量美女的標準之一。據說,秦始皇選美女,足小也被列入其中。當然,那時的「足小」很可能是指天然纖足,並非一定纏過。但由此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女子腳的大小已經成為男子評價女子品貌的重要條件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臨淄女子,彈弦,踮纏。」所謂「踮」,即指「足」、「纏」兩字,應該就是指「纏足」。《史記貨殖列傳》上的「趙女鄭姬……揄長袂,躡利履」。這裏的「利」字,即尖細的意思。從這段記載,說明趙國的女性已經有尖鞋;從「踮纏」和「利履」來推斷,女性纏足有可能早在春秋時就已經開始,不過只限於少數風月場中女子。

 

「利履」也有可能是對鞋子的一種時尚追求。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尖鞋為美的意念那時已經存在。如果說女性纏足之風,早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只不過還沒有普及,這種判斷應該是較為合理的。

 

東漢中期最著名的文學家張衡的《南都賦》中有,「羅襪躡蹀而容與」的句子;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作者焦仲卿也有詩句「足下躡絲履,纖纖作細步」;唐代詩人杜牧詩中有「細尺裁量約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刻畫的應該都是婦女用布帶纏足的情景。

 

前面說到的漢代《雜事秘辛》中有足長八寸一說。「八寸」相當於現在的四寸多一點,同三寸金蓮比,儘管長了點,但作為一般的漢族婦女,不下點工夫是絕對做不到的。

 

古樂府《雙行纏》中的「足趺如春妍」,雖然是纏,卻要「趺如春妍」,並非一定要「尖如春筍。當時雖人人看重腳小,但對小到甚麼程度並沒有標準。唐代著名詩人温庭筠有「織女之束足」,在這裏的「束」字與「纏」字的含義並無多大區別。

 

這些零零星星的記載,描述是婦人纏足的情形和走路的姿態。共同之處是主張女子以緩行為貴,强調對女性的雙足加以約束。如果女人走起路來像男子一樣大步流星,則顯得魯莽急率,不但不美,也不符合禮儀。

 

陝西省出土的唐代文物人俑,男性樂人是尖小弓足,女俑則穿小頭鞋履窄衣裳。這種活潑的舞蹈表現方式,源於西域民族的民俗。早期弓鞋中的象鼻頭,有些像是遊牧民族的鞋式。看得出,唐代男女已有足部纏裹的習俗。將足部裹起,既滿足女子追逐美的天性,又不至於對足部造成太大的傷害,還能翩翩起舞,「迴旋有凌雲之態」。這樣做法,完全不同於明清時期的纏足,刻意在「小」上大做文章。還有,在西藏有一種燈具,狀如弓鞋,又稱公主履,據說是為了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製作的,這也說明唐代已有纏足之事,只是尚未普及罷了。

 

再從詩歌的角度看。唐代以詩、賦、文都堪稱名家的杜牧(803–852)寫有「鈿尺裁量减四分,纖纖玉筍裹春雲」,是刻畫婦女用布帶纏足的實况,不過上句的「鈿尺裁量减四分」的分字,不知是當時度量衡的不同,還是詩人故意形容細小的手法,不過一個「裹」字,已可證明唐代裹足已經存在,僅此而已,纏足始於南唐說便不攻自破。

 

另外,南唐後主李煜在位十四年(961–975),統治範圍僅江南一隅,適齡纏足的女童能有多少?十四年後,宋王朝滅了南唐,政事繁雜的宋太宗難道會立即繼承李煜的衣鉢倡揚纏足,從而迅速在全國蔓延嗎?

 

之所以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南唐說」,我想大概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南唐擁有較多的纏足史料記載,二是南唐之後纏足之風迅速在華北、中原以及長江流域蔓延,三是李煜在詩詞中對纏足維妙維肖的描述。僅此而已便認定纏足起源南唐,也着實太過牽强了。

 

作為指代纏足為「三寸金蓮」的專用名詞「金蓮」,有人說出自南北朝南齊東昏侯,他讓千嬌百媚的潘妃在金蓮花上行走,步態搖曳,步步生蓮花。但我們應注意,即便如此,這只是稱謂「金蓮」,並未涉及「三寸」,更不能成為纏足始於南北朝的依據。

 

至於前面說到的大禹娶狐狸精變的塗山氏、殷紂王的妃子妲己等,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成分,更不能够作為女子已經纏足的依據。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歷史現象,纏足的產生、發展經歷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起始時間很難具體確定,但可以肯定,纏足不會始於南唐後主李煜,也不是南北朝時的潘妃,而是更早的某個時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