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
滿額折

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

定  價:NT$ 630 元
優惠價:90567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蘇軾(東坡)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其詩、詞、賦、散文均有極高成就,且善書法及繪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獨具風格。本書是陳湛銓教授主講香港學海書樓時所撰之蘇東坡詩講稿。全書闡述蘇東坡生平事略,並將其詩遴選編年,加以箋注疏正,除網羅諸家說法外,時復注中有注,疏中有疏,解說極為詳盡,確是深入了解蘇東坡其人其詩之佳作。

1、本書是一部對蘇東坡詩詞進行箋註、疏正的學術著作。
2、其所做注疏旁徵博引、論述嚴謹、考證詳備,且最貼近於著者本意要旨。
3、本書作為作者在大學教學的講稿,且係遺稿,具有一定的學術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陳湛銓(1916-1986),少字青萍,號修竹園主人。廣東新會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即獲張雲校長聘任校長室秘書兼講師。歷任中山大學、上海大夏大學、廣州珠海大學教授及香港聯合、經緯、浸會、嶺南等書院中文系主任。曾與一眾友好創辦經緯書院,並任監督及校長。著有《周易講疏》、《莊學述要》、《陶淵明詩文述》、《詩品補注》、《杜詩編年選注》、《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修竹園詩前集》、《修竹園近詩》、《修竹園詩二集》、《修竹園詩三集》、《修竹園叢稿》、《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等。

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者,吾師新會先生湛銓之所撰也。海生達生兩世兄出示舊稿,謂將付印,囑為序言。且謂先生家藏撰述,將以次付印。甚盛事也。而日月逾邁,先生捐館距今已二十八年矣。

先生少日即以詩鳴穗垣。三十後違難居港,益孜孜矻矻,窮研國故,於四部三學靡不深究。任各大專院校教席外,復主學海書樓及商業電臺國學講座。四十年間,港人言及國故,咸推先生為大師。蓋先生深悼世衰文敝,視振興國故為己任。居恆徹宵不寐,專力撰述。古昔聖賢所謂上說下教,強聒不捨,學不厭而教不倦者,近世非先生而誰何哉!此書蓋主講學海書樓時所撰之東坡詩講稿,網羅諸家說而外,時復註中有註,疏中有疏,不惜詳且盡。蓋先生所撰述大抵皆然,觀是書可見其用心之一斑矣。

乃文記四十年前,曾為文壽先生。謂先生著述用千萬字計,敢請發篋編次,刊佈天下,使異地學者得讀其書,以振興絕學。今先生家藏稿將源源刊佈,果如所願矣。獨是乃文年逾八十,目昏體憊,才退學荒,操筆序是書,蓋不勝其愧且感也。

 

甲午四月廿八日門人何乃文敬撰。

目次

何乃文教授序 xvii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七古) 6

和子由澠池懷舊(七律) 9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七律二首) 11

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七律三首,其一、三兩首) 14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於僧舍曾閣,閣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見壁間有前縣令趙薦留名,有懷其人(七律) 19

自清平鎮遊樓觀、五郡、大秦、延生、仙遊,往返四日,得十一詩,寄子由同作(首篇七律樓觀) 21

自清平鎮遊樓觀、五郡、大秦、延生、仙遊,往返四日,得十一詩,寄子由同作(第九篇五律玉女洞) 23

周公廟、廟在岐山西北八九里,廟後百許步有泉依山,湧冽異常,國史所謂潤德泉,世亂則竭者也(七律) 24

送劉攽倅海陵(七古) 32

送劉道原歸覲南康(七古) 43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七古) 46

龜山(七律) 49

吉祥寺賞牡丹(七絕) 54

和劉道原見寄(七律) 54

和劉道原詠史(七律) 57

贈孫莘老七絕(七絕七首,其一) 60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七絕,其二) 62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七絕,其二) 64

新城道中(七律二首,其一) 65

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七律) 66

於潛僧綠筠軒(雜言古詩) 68

寶山晝睡(七絕) 70

病中遊祖塔院(七律) 71

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臥病退院(七律) 73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七律二首) 74

景純見和復次韻贈之(七律二首,其二) 77

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七律五首,其二) 78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七律) 79

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七律二首,其二) 82

送春(七律) 83

寄題刁景純藏春塢(七律) 85

和孔密州五絕(七絕五首,其三東欄梨花) 87

宿州次韻劉涇(七律) 87

陽關詞(亦詩亦詞三首,其三中秋月) 91

讀孟郊詩(五古二首) 95

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七絕二首,其一) 103

贈惠山僧惠表(七律) 104

予以事繫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七律二首) 110

己未十月十五日,獄中恭聞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詩(七律) 118

十月二十日,恭聞太皇太后升遐,以軾罪人,不許成服,欲哭則不敢,欲泣則不可,故作挽詞二章(七律二首,其二) 119

宿黃州禪智寺(七絕) 132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五律二首) 133

今年正月十四,與子由別於陳州;五月,子由復至齊安,以詩迎之(七律) 136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禪莊院(七律) 139

樂全先生生日,以鐵杖為壽二首(七律二首) 142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七律) 147

次韻答元素(七律) 148

六年正月二十、復出東門、仍用前韻(七律) 151

南堂五首(七絕五首,其五) 154

洗兒(七絕) 156

喜王定國北歸第五橋(七律) 156

贈黃州官妓(七絕) 160

別黃州(七律) 161

初入廬山(五絕三首) 163

贈東林總長老(七絕) 165

題西林壁(七絕) 167

次韻荊公四絕(七絕四首,其三) 169

次韻蔣穎叔(七律) 171

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七律) 176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七絕二首) 179

送杜介歸揚州(七律) 186

次韻劉貢父獨直省中(七律) 188

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侍。次韻絕句四首,各述所懷(七絕四首,其四) 191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七絕三首) 193

臥病逾月,請郡不許,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鎖院,是日苦寒,詔賜宮燭官酒,詩呈同院(七律) 201

書王定國所藏 《煙江疊嶂圖》(七古) 202

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七律) 206

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七絕) 210

送子由使契丹(七律) 211

贈劉景文(七絕) 216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日自覺出處老少,麤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三月六日,來別南北山諸道人,而下天竺惠淨師以醜石贈行,作三絕句(七絕三首) 218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三首(七絕三首) 223

次韻劉景文見寄(七律) 225

和劉景文見贈(七律) 227

淮上早發(七絕) 230

次韻穆父尚書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慶,引滿醉吟 (七律) 234

黃河(七律) 240

慈湖夾阻風五首(七絕五首,其五) 242

八月七日初入贑過惶恐灘(七律) 243

廣州蒲磵寺(七律) 247

發廣州(五律) 249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七律) 251

寓居合江樓(七古) 253

惠州近城數小山,類蜀道,春、與進士許毅野步。會意處,飲之且醉,作詩以記,適參寥專使欲歸,使持此以示西湖之上諸友,庶使知予未嘗一日忘湖山也(七律) 255

贈王子直秀才(七律) 258

食荔支二首其二(其一五律、其二七絕) 262

擷菜(七絕) 263

縱筆(七絕) 265

白鶴峯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二首(七律,其一) 265

儋耳山(五絕) 269

次韻子由三首(七律,其二東樓) 270

新居(五古) 271

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七絕三首) 273

倦夜(五律) 276

縱筆(七絕三首) 278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七律二首) 282

司命宮楊道士息軒(五古) 288

別海南黎民表(五古) 292

儋耳(七律) 294

澄邁驛通潮閣(七絕二首) 295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七律) 297

次韻王鬱林(七律) 300

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五律) 302

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得兩竿,南華珪首座方受請為此山長老,乃留一偈院中。須其至授之,以為他時語錄中第一問(七絕) 305

贈嶺上老人(七絕) 306

過嶺二首(七律二首) 307

過嶺寄子由(七律) 312

贈虔州術士謝晉臣(七律) 314

次韻江晦叔二首(五律,其二) 318

予昔作 《壺中九華詩》 ,其後八年,復過湖口,則石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云(七律) 321

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七絕) 326

答徑山琳長老(五古絕筆詩) 332

書摘/試閱

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

 

蘇軾,字子瞻,眉州 眉山人(今四川 眉山縣)。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一○三六—一一○一。少梅堯臣三十四歲,少歐陽修、張方平、范鎮二十九歲,少蘇洵二十七歲,少文同十八歲,少曾鞏、司馬光、劉敞十七歲,少蘇頌十六歲,少王安石十五歲,少劉攽十四歲,少呂大防、范純仁九歲,少劉摯六歲,少程顥、劉恕四歲,少程頤三歲。長孔文仲二歲,長蘇轍三歲,長范祖禹五歲,長黃庭堅九歲,長劉安世十二歲,長秦觀、李公麟十三歲,長米芾十五歲,長賀鑄十六歲,長陳師道、晁補之十七歲,長張耒十八歲,長李廌、蘇邁二十三歲,長朝雲(王氏)二十七歲,長蘇過三十六歲。】父洵,字明允,號老泉。兄景先,早世。(東坡本行二,故山谷稱為蘇二,又稱端明二丈。但因其兄早世而與子由知名天下,故世稱蘇長公耳。)弟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有《欒城集》傳世,故後人亦稱蘇欒城。)父子皆知名天下,世稱三蘇。(宋 謝維新《合璧事類》:「蘇洵生軾、轍,以文章名世,故時人謠曰:『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又宋 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東坡死復青。」)仁宗 慶曆五年,十歲。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已有史識)。程氏嘗讀《後漢書‧范滂傳》慨然太息。【《後漢書‧黨錮‧范滂傳》:「字孟博,汝南 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桓帝時。四行:敦厚、樸質、遜讓、節儉。)時冀州饑荒,盜賊羣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其所舉奏,莫不厭塞眾議。遷光祿勳主事。……復為太尉黃瓊所辟。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李賢注引東漢 應劭《漢官儀》云:「三公聽採長史臧否,人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為舉謠言也。頃者舉謠言,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狀云何,善者同聲應之,不善者默爾銜枚。」)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自非叨穢姦暴,深為民害,豈以汙簡札哉?……間以會日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臣聞農夫去草,嘉穀必茂;忠臣除姦,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貮,甘受顯戮。』吏不能詰。滂覩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自劾罪狀去官)。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迹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後牢修誣言鉤(引也)黨,滂坐繫黃門北寺獄,……遂與同郡袁忠,爭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詰。……滂乃忼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願埋滂於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甫愍然為之改容,乃得並解桎梏,……南歸。建寧(靈帝年號)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牀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即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滂父顯,故龍舒侯相。)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復何恨!(同書《黨錮‧杜密傳》:「與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時人亦稱李、杜焉。」前乎李膺、杜密者,順帝時有李固、杜喬,同書《李固杜喬傳贊》云:「李、杜司職,朋心合力。」又桓帝時有李雲、杜眾,亦稱李、杜。延熹三年,李雲為白馬令,上書,坐直諫下獄,弘農五官掾杜眾上書云:「願與李雲同日死。」遂俱死獄中。見同書《桓帝紀》及《襄楷傳》中。)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蘇、黃志行氣節,略與東漢黨錮諸賢相似,實其幼時已受忠烈事迹感動矣。宋 岳珂《桯史》卷十三云:「太府丞余伯山禹績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謫居是邦,慨然為之經理舍倌,遂遣二子滋、滸從之遊,時黨禁甚嚴,士大夫例削札掃迹,惟若著數遇不怠,率以夜遣二子奉几杖,執諸生禮。一日,攜紙求書,山谷問以所欲,拱而對曰:『願寫《范孟博傳》一傳。』許之,遂默誦大書,盡卷僅有二三字疑誤(一零五八字)。二子相顧愕服,山谷顧曰:『《漢書》不能盡記也,如此等傳,豈可不熟。』聞者敬歎。」】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仁宗至和元年,年十九,始娶眉州 青神 王方女(王氏時年十六,先生三十喪妻。)。至和二年,先生既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新書》)陸贄(《陸宣公奏議》)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是年游成都,謁張方平,(字安道,號樂全居士,忼慨有氣節,望高一時,時為益州太守。)一見,待以國士。(《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對高祖稱韓信曰:『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稱李陵云:「……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李善注:「一國之中推以為士。」)仁宗 嘉祐元年,二十一歲,中州郡試,赴京師舉進士。二年,年二十二,二月,試禮部。時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知貢舉(即後世會試之總裁),以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思有以救之;梅堯臣與其事,得軾《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示歐公,歐公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其門下士曾鞏所為,乃置第二。【時狀頭章衡,衡字子平,善射,資兼文武,然文章實遜二蘇及曾子固也。楊萬里《誠齋詩話》:「歐陽公作省試知舉,得東坡之文驚喜,欲取為第一人,又疑其門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議,抑為第二。坡來謝,歐陽問坡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有『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此見何書?』坡曰:『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實見《後漢書‧孔融傳》,誠齋誤記。)歐退而閱之無有,他日再問坡,坡云:『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原作「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堯 臯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歐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東坡先生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有云:「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得之,以示歐陽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公以為皆偶忘之,然亦大稱歎。初欲以為魁,終以此不果。及揭榜,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乃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太息不已。」李廌(字方叔,東坡所愛重之後輩。)《師友談記》:「初、赴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試者甚多(《文獻通考》謂與試者恒六七千人)。相國韓魏公(韓琦,時為樞密使,翌年始同平章事。)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見《宋史》本傳)。是年四月,丁程氏母憂。嘉祐四年,年二十四,服除。五年,年二十五,授河南府 福昌縣主簿。六年辛丑,年二十六,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祕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閏八月,復對制策(仁宗御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字春卿,前於東坡,官至參知政事。)與軾而已。除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赴官,弟轍送至鄭州而還。有「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注一】七古,極有名,詩云: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注二】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注三】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復沒。【注四】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注五】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注六】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注七】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注八】

 

【注一】宋 趙次公 彥材注:「以《潁濱遺老傳》(子由自撰)考之,先生與子由俱以賢科(賢良方正)中第,尋除簽書鳳翔判官;子由除商州推官,以策訐直,忤時政,(文載《潁濱遺老傳上》。策入,轍自謂必見黜,然考官司馬光第入三等,胡宿以為不遜,力請黜之,仁宗不許,宰相曾公亮不得已,寘之下科,除商州軍事推官。轍乃奏乞養親。)告未即下而先生先赴。時老泉被命修禮書,留京師。先生既當赴官,子由送至鄭州,而還侍老泉之側也。」

 

【注二】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不飲長如醉,加餐亦似飢。」又《對酒》五古結句:「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北宋 李元中《蓮社圖記》:「遠公結社廬山……陶潛時棄官居栗里,每來社中,或時纔至,便攢眉迴去;遠師愛之,欲留不可,道士陸修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相善。遠自居東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笑。又常令人沽酒,引淵明來。故詩人(一云晚唐僧貫休,一云齊己。)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沽酒過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師如斯?』」清 紀昀批云:「起得飄忽。」

 

【注三】趙次公注:「歸人,指子由。」晉 束皙《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李善注:「庭闈,親之所居。眷戀,思慕也。」蘇轍《潁濱遺老傳上》:「轍年……二十三,舉直言,仁宗親策之於廷。……是時先君被命修禮書,而兄子瞻出簽書鳳翔判官,傍無侍子,轍乃奏乞養親。」紀昀批云:「歸人句,加一倍法。」

 

【注四】《隋書‧禮儀志七》:「帽,古野人之服也。……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又云:「隱居道素之士,被召入謁見者,黑介幘。」宋 許顗《彥周詩話》:「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詩‧邶風‧燕燕篇》)此真可泣鬼神矣。……東坡送子由詩云:『登高回首坡瓏隔,惟見烏帽出復沒』。皆遠紹其意。」紀昀批云:「妙寫難狀之景」。

 

【注五】白居易《別舍弟後月夜》五古結句:「如何為不念,馬瘦衣裳單。」又《送張山人歸嵩陽》七古起句:「黃昏慘慘天微雪,循行坊西鼓聲絕,張生馬瘦衣且單,夜扣柴門與我別。」又《與張籍》詩:「嗟君馬瘦衣裘薄。」

 

【注六】二句謂路上行人及鄭州居民皆歌且樂,惟己獨悽惻,故童僕以為怪;不知己別弟之情,殊難已已也。

 

【注七】釋氏《涅槃經》:「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又《四諦論》:「可愛相遠,明愛別離苦。」

梁 劉勰《文心雕龍‧序志篇》:「歲月飄忽,性靈不居。」紀昀曰:「作一頓挫,便不直瀉。直瀉是七古第一病。」

 

【注八】先生自注:「嘗有夜牀對雨之言,故云爾。」唐 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自注:「元常,趙氏生。」全真,道士之稱。宋 王十朋注以為二人,未是。)五律三四云:「寧知風雪(一作雨)夜,復此對牀眠。」趙次公注:「子由與先生在懷遠驛(驛在京師,是年正月也。)讀韋詩至此句,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共為閑居之樂,正在京師同侍老泉時近事,故今詩及之。其後子由與先生彭城相會,作二小詩-其一曰:『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牀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見子由《欒城集》卷七。時神宗 熙寧十年,先生四十二歲。)至先生在東府(宋時東府是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文官所居,西府是樞密院武官所居),雨中作示子由(原題是東府雨中別子由,五古。)詩,有云:『對牀空(今作定)悠悠,夜雨今(今作空)簫瑟。』(時哲宗 元祐八年,先生五十八歲,在禮部尚書任。)蓋皆感歎追舊之言也」。子由《逍遙堂會宿二首并引》云:「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遊宦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牀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白居易《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五排:「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紀昀曰:「收筆處又遶一波(謂寒燈二句),高手總不使一直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6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