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是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家吳汝鈞的佛教研究專著,初版於 1988 年,2000 年修訂,兼用概念解釋和邏輯論證兩種方法來解讀佛學思想,是運用西方哲學方法研究佛學的優秀範本。
本書根據不同主題,重新編排吳汝鈞先生多年來撰寫的佛學研究論文彙集而成。按內容分為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兩部分,兼用概念詮釋和邏輯論證的方法,比如借鑒主客二分法來詮釋十二因緣,用直接、間接知識來對比解釋現量、比量,闡釋龍樹的三諦論證、陳那的邏輯、法稱的認識論則採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邏輯、符號邏輯、真值函蘊系統三個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話語容易導致的狹隘觀點,又澄清了許多西方佛學研究者的知識論框架容易造成的誤解和曲解。闡釋轉識成智理論則分為原因、方法、理論根據、理論困難以及解決方法等明確的步驟,讓讀者熟悉問題背景、解決思路、論證過程和最終結論。對禪宗、華嚴宗、天臺宗的研究則既用邏輯論證教義,又有禪詩譬喻佛理,兼有哲學研究和文學欣賞的雙重優勢。
本書析解名詞,簡練精准;論證觀點,理據翔實。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義理之學、佛學的判教說和西方的哲學詮釋學,博采三家之長,從佛學哲學詮釋和佛學文獻詮釋兩方面來解讀佛學思想,200餘條佛教術語的關係和邏輯論證過程配有文字說明和圖解,學術性和可讀性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吳汝鈞


臺灣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家,其研究專精於佛教,並旁及儒學、道家哲學、京都哲學、現象學、懷特海過程哲學。曾於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留學,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邏輯、哲學方法論。歷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哲學教授、香港能仁書院哲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哲系教授。

長期從事佛經編譯、佛教哲學方法論和東西方哲學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學研究上提出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研究法,目前著力於純粹力動現象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有學術專著40 餘部、譯著 4 部、編著 5 部。


已出版作品:《佛學研究方法論》《西方哲學析論》《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儒家哲學》《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純粹力動現象學》《佛教中觀哲學》《佛教思想大辭典》等。

目次

修訂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印度佛教之部

 一、論十二因緣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一)大乘佛教的興起

(二)關於“大乘”的名稱

(三)現代學者論大乘佛教

(四)大乘佛教的空論的特色

(五)大乘佛教論佛身

(六)大乘經論論大乘佛教

(七)結論:不舍世間的特色

 三、佛三身說

 四、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

(一)資料問題與研究限度

(二)空的表面的矛盾性

(三)空是自性的否定

(四)雙邊否定

(五)空空邏輯與無住

(六)即非的詭辭

(七)對世界的態度

(八)關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九)關於“空相”問題

(十)關於“空中無色”與“無無明盡”

 五、從邏輯與辯證法看龍樹的論證

(一)邏輯與中論

(二)是——表示概念間的關係

(三)思想律

(四)三段論

(五)兩難

(六)四句的矛盾

(七)四句的辯證意義

(八)其他

 六、龍樹之論空假中

(一)空假中偈

(二)空與性

(三)假名

(四)中道

(五)二諦

(六)兩諦不離

 七、否定式與中觀辯證法有關年代的話

(一)中觀派的立場——“空”

(二)真理的兩個層次

(三)現象世界的不確定性

(四)空之悖論

(五)訛辯法與語義悖論

(六)否定的兩面

(七)“神秘主義”與中觀派

 八、唯識宗轉識成智理論之研究緒論

 九、陳那的邏輯

(一)印度邏輯研究的方法論

(二)三支作法的基本構想

(三)因的三相說

(四)九句因說

(五)喻與似喻

 十、法稱的認識論

(一)緒言

(二)正確的知識的泉源——知覺與推理

(三)知覺的真偽

(四)知覺的要素

(五)知覺的特性

(六)知覺的種類

(七)似知覺而實非知覺的東西

(八)“知覺的要素”補遺——知的自證性

 十一、Pratyaksa與知覺

 十二、“愛”的討論

(一)佛法中的“愛”的本義

(二)辱佛與誣經

(三)賴皮格局

(四)通義的“愛”不是哲學觀念

 十三、印度佛教哲學名相選釋

第二篇中國佛教之部

 十四、龍樹與天臺哲學

(一)三觀與三諦

(二)三觀、三諦與空假中偈

(三)三智與無我智

(四)相即與不離

(五)關於四教四門

 十五、天臺宗哲學名相選釋

 十六、龍樹與華嚴哲學

(一)空與緣起的關係

(二)龍樹的空義與法藏的解空

(三)八不緣起與六相緣起

(四)相即相入

(五)事事無礙與兩諦不離

 十七、華嚴宗的相即邏輯

 十八、達摩禪

(一)達摩的資料

(二)理入與真性

(三)如來藏思想與《楞伽經》

(四)四行

(五)即清淨心是佛

(六)舍妄歸真及壁觀

(七)結論

 十九、從哲學與宗教看寒山詩

(一)寒山的生命情調

(二)寒山詩所表現的思想

(三)寒山詩與禪

 二十、禪佛教哲學術語選釋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觀與體用問題

(一)兩個根本的問題

(二)真理的稱呼及其空寂性格

(三)從三法印到一法印

(四)真理的實現與世界

(五)真理的功用

(六)空寂之性如何能有功用?

(七)本跡義的體用關係

(八)含藏義的體用關係

(九)邏輯義的體用關係

(十)反思

 二十二、宗密的靈知與王陽明的良知的比較研究

(一)良知的道德涵義及其發現

(二)良知的普遍性與恒照性

(三)良知即天理

(四)良知的實體義:存有論的依據

(五)靈知是超越的主體性

(六)靈知的普遍性與常照性

(七)靈知的空寂性與妙用

(八)“靈”的涵義

(九)靈知的存有論與宇宙論的涵義

(十)省察

附錄

1.TheArgumentsofNāgārjunaintheLightofModernLogic

2.NāgārjunaonEmptiness,ProvisionalNameandtheMiddlePath

3.NāgārjunaandT'ien-t'aiBuddhism

4.NāgārjunaandHua-yenBuddhism

出版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