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顧丞峰自選集(簡體書)
77折

顧丞峰自選集(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77175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顧丞峰自選集》是《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之一。這套文庫以《自選集》的形式收錄了中國藝術批評領域大部分50后、60后批評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均是每位作者1990年代以來學術成果的菁華。這些文字在見證和記錄中國當代藝術的成長史、梳理其發展脈絡及未來趨勢的同時,更直接指向的則是全面展現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整體實績。
《顧丞峰自選集》所收錄的文章分“理評”“批評”“藝評”“雜評”四部分。

作者簡介

顧丞峰,1957 年出生,博士學位。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1980年代末開始參與當代美術活動。1990—2003 年曾任《江蘇畫刊》編輯。多次參與組織國內重大美術展覽活動,撰寫美術批評文章,有多種專著和文章發表。專著:《感受誘惑》(重慶出版社,1999 年)、《觀念藝術的中國方式》(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年)、《裝置藝術》(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年)、《乘著意象的翅膀》(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年)、《現代化與百年中國美術》(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 年)、《西方美術理論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主編叢書:《中國古代繪畫大師與流派叢書》(共十本,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 年出齊)、《坐標叢書》(共八本,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7 年)、《新媒介叢書》(共四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

名人/編輯推薦

本集展現的是作者近年來,對于當代藝術的思考和觀點。雖是學術文章,但他的文字和表達方式極易為普通讀者所接受。沒有慣常理論研究艱深晦澀的邏輯圈套,沒有高高在上的學究氣。作者說:正像搞雕塑的人免不了要做“菜雕”(城雕)寫文章的也多少會寫些“菜文”,但我不收錄自認為的“菜文”,起碼對得起自己才拿出來。對我來說,這個標準不算高,讀者會從文風中看出一個真實和性情的我。

目次

001 理評
003 當代藝術的“盛世危言”
007 藝術體制是一個綜合體
010 重提當代藝術的啟蒙價值
014 觀念的歷史
——考察與“水墨”有關的幾個概念
027 藝術公共性與公共性的誤區
036 從“接軌”到“尋找主體”
——中國當代藝術的后續展望
039 有沒有第四種表述方式
045 聆聽畫外之音
——當代繪畫觀念性研究
055 從主人公到看客
——1942 年以來美術作品中農民形象分析
068 現實主義再認識 001 理評
003 當代藝術的“盛世危言”
007 藝術體制是一個綜合體
010 重提當代藝術的啟蒙價值
014 觀念的歷史
——考察與“水墨”有關的幾個概念
027 藝術公共性與公共性的誤區
036 從“接軌”到“尋找主體”
——中國當代藝術的后續展望
039 有沒有第四種表述方式
045 聆聽畫外之音
——當代繪畫觀念性研究
055 從主人公到看客
——1942 年以來美術作品中農民形象分析
068 現實主義再認識
083 現代化與中國藝術進程
095 “寫生”觀念在中國的衍變
106 意象油畫,形而上還是形而下
113 中國現代雕塑始于何時
117 “他的全部優勢和缺陷都是自己的”
——顏文樑創作分期及相關問題
132 對平面美術媒體的思考
139 更富挑戰、更具前景的網絡批評
——從對肖魯的“清洗”的討論看網絡媒體批評
143 批評
145 “文化全球化”與美術批評的任務
155 觀念性藝術與持續闡釋
·02·
165 內部的“敵人”
168 “動物學家”與“食腐肉者”
171 雙重標準及其他
174 當代批評,失語的困惑
178 又聞復古聲
181 藝評
183 不確切的快感——寫在“都市浮情”展前
185 南京三年展印象札記
192 南京當代藝術生態印象記
198 重新做回自己——南京當代藝術描述
210 穿行在白日夢中——旁觀南京“白日夢”展
213 藝術,以感覺的名義
——記“現象·影像”展及其引出的話題
220 一道歷史的門坎——廣州雙年展二十年回望
224 一個藝術家和一個時代
——隋建國雕塑二十年回顧
237 陌生的軀殼——楊明作品“椅凳”系列印象
240 任重道且遠
——從與劉國松的對比看劉子建的水墨道路
246 新工筆,其在今乎?——寫在“非常融合”展前
249 壺公二剛
251 覆蓋下的歷史
253 雜評
255 藝術的另種境界
257 那一刻,藝術是什么
259 被闡釋出來的歷史
·03·
263 如何讓媒體不墮落
266 他山之玉,可以攻玉
——后現代藝術與中國
270 把“筆墨”還給筆墨
273 從塞尚到張愛玲
——“沉香”展贅言
276 要大,更要小
278 彭德之“雅”
281 期待“歷史的碩鼠”出現
——黃專“別了,北京”感言的感言
283 畢加索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285 青山行不盡
——王伯敏先生仙逝隨感
287 后記

書摘/試閱

 當代批評,失語的困惑



《當代美術家》向我約稿,題目是“其樂融融的當代批評”。從這個題目中明顯可以看出編輯的傾向來。對中國當代批評,當然有很多話要說,簡單整理一下粗述如下。所謂其樂融融,不外乎是說當今的批評與藝術家合謀,重出場重策劃,不再承擔奧利瓦所說的“藝術的敵人”的作用。在我看來,這個判斷既錯也對,首先看反題:當代批評的“其樂融融”狀態不成立。所謂藝術批評在今天,批評除了通常所認為的學院批評和新聞批評兩大類外,還可以有展覽批評一類。

首先看新聞批評,它主要體現在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中,平面媒體主要由報紙和雜志來承擔,改革開放后的二十余年,一些美術雜志在當代美術中一直扮演著助力器的作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是幾家報刊如《美術》《江蘇畫刊》《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等推波助瀾。當年無論關于“抽象美”“中國畫大討論”“純化語言”等的發起和展開莫不出自以上報刊。

如果說傳統的報刊媒體的作用自90年代后期開始式微的話,那么的網絡媒體當仁不讓的異軍突起成為一景,這也由網絡特性所決定,一方面,網絡不像報刊那樣為三審制度和周期所限;另方面,網絡如果不吸引人們眼球就失去點擊率,那將失去生存的基礎,那是一個不進則退的領域。網絡批評的更多出彩點集中在對美術界人或行為的針鋒相對的爭論上,有時激烈得幾乎

刺刀見紅,甚至劍走偏鋒,近年王南溟對美術界不同人物的幾乎不顧及面子的批評成為一景,前不久他與河清以及楊衛的關于“藝術的陰謀”的筆仗也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從網絡批評方面看,“其樂融融”的局面并不存在,用火星四濺來比喻也并不過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展覽批評也不是乏善可陳。1990年代后期開始,策劃人大面積出現。如果說以往的批評主要借助于報刊的傳播,而當今的批評借助策劃展覽展示并推廣個人理念也是一種新形勢下更有效的批評形式。不少原先的批評人開始成為各種展覽的策劃人,方式的轉換也淡化了傳統的學院批評成分。但畢竟辦一個展覽在今天要受制于多種因素,首先是商業因素,不用說其對展覽內容的干預,就是策展人出于對自己展覽的情感傾向,由自己對展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高名潞策劃的“中國極多主義”展覽并能在前言中寫出那樣有準備有底氣的文章(《“中國極多主義”:一種另類的“形而上”的藝術》)感到欽佩。這正是批評對現實的闡釋和總結。

可惜這樣的具有批評性的展覽并不多。批評家的獨立身份與展覽不可避免的現實色彩間的矛盾如何協調,是擺在每個試圖介入批評的策展人面前的問題,也正因為此,不少批評家寧愿游離于策展之外。我們再來看這個命題的正題:當代批評的“其樂融融”的現象的確存在。

批評的作用是什么?在我看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藝術批評是連接藝術品的闡釋與分析的橋梁;第二,藝術批評有向大眾普及當代藝術的責任;第三,藝術批評有對自身的檢視與反思的責任。

在這個功能框架里,人們看到的結果是,當代藝術批評幾乎在上述三個方面做得都不能令人滿意,特別是對當代藝術的闡釋和推動方面庶幾為批評之瘸足,當代學院批評目前更顯得很匱乏。瘸足是怎樣形成的?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批評與藝術創作與藝術家的蜜月時期,那是在整個1980年代到1990年代前期,批評家與藝術家如同一條戰壕中的戰友。批評家對藝術的信心也來自所使用的方法。在1980年代以來及其以前,無論是傳統的批評標準即所謂現實主義的還是對現實的反叛的都是依照社會學的、反映論—意義論的方式進行,而這種反映論—意義論模式的批評在1980年代開始首先受到了形式主義批評的沖擊,但形式主義批評很快就被結合進反映論—意義論批評之中。真正受到致命沖擊的是自1990年代以來的藝術變化所帶來:反映論—意義論模式批評逐步發現自己在大量的非架上、反主題的藝術現象那里幾乎派不上用場,在強調體驗和“后感性”的藝術現實面前,批評開始出現了“失語”的狀況。批評的操持者在紛亂的當代藝術局面中,失去了對當代藝術把握的信心。1990年代中期國內的一次學院批評也就是“意義問題討論”正是對這個問題做出的回應。

但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知識的更新往往比觀念更新更難。當代批評缺少標準的現象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更加突出。于是我們看到各種隨機的、機會主義的、犬儒主義的批評如過江之鯽;加之1990年代以后,當代藝術逐步有了市場價值體現,由于市場的升溫,批評家與市場的所謂“合謀”真正具備了條件,合謀性的操作、商業化的貌似批評的文字大量充斥,在敗壞了人們

的口味的同時,也在迅速敗壞批評自身的形象。如果說1980年代的藝術批評主要任務是思想的解放和方法的引入,1990年代批評面臨的是藝術的商品化所帶來的問題,那么當今藝術批評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是當代藝術批評標準的重新確立。批評不能不負責任地處于“失語”狀態,因為“失語”是藝術批評的羞辱,是批評家的恥辱。當然,這個“確立”并不是搞個什么“集團”或“公約”所能辦到,那也絕對不可行,解決的辦法在于我們每個從事此道者的個人努力和合力的形成。我們所要做的是確立當代藝術的“學理”,批評需要文化策略的功能但更需要的是學理。

在《九十年代中國美術》一書中批評部分里,易英曾這樣評價1990年代的美術批評:“從整體上看,近年來的美術批評在活躍程度上遠不及1980年代后期。……應該像造就大藝術家那樣造就出大批評家,那才是批評的真正途徑,但這個目標似乎還非常遙遠。”事實上在21世紀的前期,中國的美術批評活躍程度甚至不如1990年代。這的確很悲哀,但我們不能停留在自怨自艾中,也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我支持“其樂融融的美術批評”這樣的話題討論,讓批

評的問題重新成為當代美術同仁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發表于《當代美術家》2007年第2期__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7 17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