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滿額折

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7930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名人推薦
陳振崑教授

導讀推薦

內容說明
(正面)
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背面)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摺口】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書封文字】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延伸閱讀
《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作者簡介

作者 勞思光1927─2012
原名勞榮瑋,號韋齋,筆名思光,是與唐君毅、牟宗三齊名的哲學家,尤其長於中國哲學史及現當代西方哲學。
先生曾於1946至1949年就讀北京大學,後轉至台灣大學於1952年畢業。1955年起先後在珠海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並為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以及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師範大學與私立東吳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12年十月去世前為華梵大學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三卷四冊、《康得知識論要義》、《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光詩選》等約三十餘種。在《存在主義哲學新編》一書中,他形容自己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先生曾經獲得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2001年行政院頒佈的的「文化獎」、以及「國家講座」等榮銜。

目次

第一章 引言
(1)從希望世紀到三重困局
(2)傳統與現代性:第一重困局
(3)現代文化與不完整的計畫(Incomplete Project):第二重困局
(4)反理性思潮與「哲學之終結」(End of Philosophy):第三重困局
(a)片段化的病態
(b)特權化的病態
(c)虛無化的病態

第二章 詮釋學風之收穫及迷失
(1)客觀主義(objectivism)之爭議
(2)詮釋學風與相對主義(relativism)
(3)外加結構與文化世界
(4)反省思維之新向度
(a)消解絕對主義傳統思維(limited concept)的擬議
(b)後形上學思維之定立
(c)成素分析與範式轉移
(d)極限概念,可修改性(revisability)與「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迷執之消除

第三章 反理性思潮之檢評與理性言談之轉向
(1)後現代思潮之歷史背景
(2)後現代思維的家族相似性
(3)後現代思想之理論重點
(a)從哲學到政治-以李歐塔(Lyotard)為主要代表
(一)懷疑論(scepticism)傳統與「歧異」(difference)觀念
(二)對大敘述之否定
(三)簡說「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與解構思想(deconstructuralism)
(四)反權威主義(anti-authoritarianism)-引向後現代政治思想
(b)宗教與世界觀
(c)科技文化之認識與評判
(d)藝術與生活-附論流行文化
(4)結論:「反理性」(anti-rational)論述而非「非理性」(irrational)論述

第四章 異質文化之問題
(1)引言---衝突與整合(conflict & integration)
(2)三種通俗觀念(demotic ideas)的評述
(a)掘寶觀念
(b)換體觀念
(c)拼盤觀念
(3)典範轉移與破除迷執之嘗試
(a)當代思想困局的理論樞紐
(b)另一個失敗主義的心態--泛實用主義之流行
(c)迷執破除之建議

書摘/試閱

編者後記
一般情況下,「編者後記」是在一本書結尾才會出現的,然而勞先生的驟逝,使得我們不得不將「後記」挪到了「序」的位置。
這本書的誕生,起自2011年勞先生、沈清松教授和我的一次聚會。當時我正在苦苦尋覓「中西對話系列叢書」的作者。由於現今華人學界對於西方論述大多止於引介,較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要能突破西方框架的限制,不能沒有對於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勞先生對中、西哲學的造詣之深,使他成為當代極少數能夠擔起這項任務的學者。
勞先生經不起我們的慫恿,答應參加;但是因為時間體力有限,所以只能以口述方式進行。因此由2011年秋天開始,勞先生便開始了每星期一個半小時的「講書時間」,由就讀台灣政治大學哲學所博士班的謝宛汝和紀金慶輪流負責錄音記錄、並整理逐字稿。每次「講書時間」結束之後的美食餐敘,成為我們珍貴的回憶。
「講書」的工作持續了一年後接近尾聲。10月中旬,我由紐西蘭回到台北,金慶告訴我,勞先生在問逐字稿進度如何了。但是他沒有等我的答覆。20日夜裡,勞先生在家中跌倒,瀟灑地離開了人世。於是這本書稿便成為我和金慶的責任。
雖然勞先生辭世前已經看過大部份文字稿,然而畢竟當時整理的工作並未全部完成;沒有他親自回答問題,少數幾個不清楚或有疑問的地方,我們只得由錄音談話的脈絡反覆推敲他的意思,或由文獻中找答案。最後版本幸得蔡美麗教授拔刀相助、替我們校閱、終得定稿。
整理書稿過程當中,出現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全書只有結論的標題,但是沒有內文。原先我們以為這結論包含在勞先生最後交付助理的手稿當中,但卻遍尋不著。勞先生已逝,無人能替他寫下結論;但是最後的兩則標題:「消解文化傳統之衝突,指向新的文化整合」,以及「結論:勇敢承擔歷史之任務──觀念之探險」,已經清楚顯現了勞先生所看到的趨勢與意旨;這意旨正是他對於後來者的深切期盼,因為他的棒子已經交了。
汪琪,2013年12月5日,於台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