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
滿額折

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台灣媒體環境惡化、新聞從業者無奈、觀眾邊看邊罵的年代
閱聽眾是否還能期待好新聞?記者是否還能實踐理想的新聞報導?
新聞E論壇,以他們的故事,給我們一個重新相信新聞的機會。

「那時我們沒有固定的帳篷、桌子和椅子,只見到濟南路舞台旁,主辦單位原本給媒體設立的帳篷區還有空位,就先行坐下打稿。其餘沒有椅子和桌子的E論壇記者就繞著帳篷席地而坐,用電腦打稿、4G基地台傳稿。E論壇的第一天就是在如此克難的情形下開始的......」

318占領立院行動開始,台大新聞E論壇自發性投入報導,他們原先只是一群單純紀錄事件現場的學生,卻一躍成為反黑箱服貿運動的新聞來源;從僅僅八百多人關注的粉絲專頁,變成十三萬人仰賴的獨立媒體。

二十二天的日升日落,背後是每一秒的全神貫注;1234則新聞發表以前,是近九十人次的同心協力。他們是由台大、政大、師大、交大、東華等各地學生組成的新聞團隊,從蹲坐馬路邊捧著電腦打稿,到攀爬拒馬、徹夜守候,只為了每一個可能的新聞現場。

這本書記錄了E論壇在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最真實的二十二天。
在新聞報導背後,他們歷經了什麼樣的挫折、掙扎與衝突?又長出了什麼樣的新聞使命、熱情與信念。

到底是什麼,使這群年輕人在沒有資源、沒有收入、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走入現場,試圖將所學用於現實?又是什麼,他們願意忍受日曬雨淋,堅守五百多個小時的現場報導?在沒有中心領導的平行組織下,他們如何集體協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報導任務?當摩擦發生時,他們如何採取民主的方式化解成員之間的衝突與歧見?

這裡頭有集體的故事,也有每個記者的心聲。有人在這場運動啟蒙了他們的新聞使命,從中體會到如何運用所學貢獻社會。也有人瞭解到新聞是眾志成城的事業,需要團體協力合作。

這本書不僅展現了新世代的新聞魂,也展示了新時代新媒體的可能。

作者簡介

新聞E論壇

一群對新聞有熱情的學生和公民,在「反黑箱服貿運動」中,憑著如實報導的初衷以及集體協力的新聞處理模式,在立法院內外駐點期間,發展成為稍具規模的報導團隊。由於初始發起成員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學生,便臨時借用「台大新聞e論壇」粉絲專頁作為新聞發布平台。隨著時間推進,許多有志參與現場報導的學生和公民紛紛加入,成員包括台大、政大、師大、清大、交大、東華等校的學生,因此後來更名為「新聞e論壇」。

序言
街頭的新聞革命

重要的歷史事件,總能為時代帶來變革。人們說,反黑箱服貿運動將台灣的新媒體發展往前推進了一步,而台大新聞E論壇(現為新聞e論壇)成為這當中被提及的一個名字。在三月十八號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接下來的二十幾天、甚至幾個月,我們將會以新聞人的身份,參與一場公民運動;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場「媒體運動」,E論壇用自己的方式,嘗試實踐理想中的新聞樣貌。

長期以來,由於新聞環境惡化,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媒體人,越來越難在體制內實踐自己的初衷與理想,只能在收視率跟業配的夾縫中求生存。在這個媒體產業盛況不再的年代,選擇念新聞的我們,也總是被「警告」不要輕易踏入這一行。面對圈內人的無奈、圈外人的批評;面對「爛新聞」的超高點擊率;面對黯淡無光的職業前景;每個從新聞系所走出來的學生都在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好新聞?記者的未來在哪裡?我們真的能發揮所長嗎?

黎明來臨之前,總會經過最深的黑暗。「三十秒事件」成為引發反黑箱服貿運動的導火線,三月十八號當晚,許多人透過網路,全程目睹群眾翻進立法院圍牆,並佔領議場。這一幕震撼了所有人,也震撼了我們的心。在這本書裡,你會看見E論壇的雛形:一群剛好身在事件現場而意外進入現場的學生,在第一時間透過各種方式,將第一手資訊傳遞出去。身為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我們跟每一個聲援者一樣,渴望成為「在場」的那個人;但是我們「在場」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眼睛與行動,報導事實,讓更多不在場的人也能掌握資訊。這是記者的職業本能——現場之於記者便是生命,而E論壇出現以後的每分每秒,就是實踐這個初衷。

在E論壇剛開始運作時,我們並不知道能走到哪裡。一群具有傳播背景的學生與公民,一致懷抱著對於好新聞的熱血,踏出了第一步。但是,現實與困境總是殘酷地擋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被擋在行政院記者會不得其門而入,有時甚至無法進入立法院內,只因為我們沒有正式記者證,不被認定是正式的「媒體」。但不管是爬拒馬或是直接睡在議場內,我們仍然想盡各種辦法,努力將最正確的資訊,送到讀者面前。

「守門人理論」,是傳播學中相當有名的學理,將記者描述為資訊的守門人,負責為讀者篩選資訊。我們知道,做為讀者信任的「守門人」,這份信賴得之不易。在那段時間裡,讀者對於新聞的渴望,並且從不吝給予E論壇高度肯定,不僅讓我們在混亂的抗爭後或疲倦的深夜裡,得以堅持下去,也使我們更加相信,新聞工作仍然有它存在的必要。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新聞,我們實踐了做為記者的信念。

在忙亂的事件現場,我們極少提及與自身相關的事情,總是把最多的篇幅與心力,留給一則又一則的報導。但是在上千則的新聞之外,E論壇也有自己的故事,那些發生在新聞背後的故事。我們的故事與運動本身無關,但又伴隨著運動的發展高低起伏。在台大新聞E論壇選擇轉型之後,我們想為自己留下紀錄。這本《街頭守門人》,紀錄了E論壇在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最真實的二十二天。所有的情緒、掙扎、矛盾與激勵,都成為E論壇記者們最厚實的養份,讓我們從中長出對新聞工作的熱情與信念。

如果你未曾見過E論壇,你可以透過這本書認識我們;如果你是E論壇的讀者,請與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旅程。

讓我們繼續為你報導。

目次

序言 街頭的新聞革命
衝進立法院 第一章 被歷史翻頁的新聞人
行政院事件 第二章 即時新聞的考驗
330凱道集結 第三章 長得不太一樣的媒體
白狼來襲 第四章 採編解放會議
運動退場 第五章 新媒體的未來
回歸社會 第六章 記者手記

 

書摘/試閱

E論壇記者如何看待自身角色

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晚間,發生了台灣史上第一次人民占領立法院事件;三名台大新聞所學生,即刻利用身邊的手機與電腦報導現場,爾後臨時號召組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採訪團隊。當一個準新聞從業者遇到這樣的事件時,是如何看待自身角色,並採取行動?又是什麼,讓一群準新聞從業者,選擇「記者」這個身分位置?不是站在後邊觀看、也不是往前衝,而是試圖在衝突之中站穩腳步,平心靜氣地做一個報導者?

在「台大新聞E論壇」成立之初,每個記者加入報導團隊的動機各有不同,也許從一開始就抱持著報導者的心情記錄;也許是想爭取詮釋權,發揮影響力而來報導;也許是想拉開距離,從社運者轉為報導者;也許是從圍觀者到報導者,單純希望透過報導,來影響身邊親友的想法。原因林林總總,但最終,我們基於對新聞價值的肯定而成為同路人。

多元注視 拒絕非黑即白
新聞寫作,時常落入非黑即白的陷阱,也許是為了使讀者容易進入情境,抑或者那是書寫者理解與表達的最短途徑。就如資深媒體人賽謬爾・弗里德曼(Samuel Freedman)曾說:「把報導個體簡化為要麼是罪犯,要麼是受害者,就好像我們的讀者無法分辨灰色調,凡事非黑即白一樣。」在我們接受的新聞傳播教育裡,相關反思論述時有所聞,對我們並不陌生,但實際面對新聞處理的有限篇幅時,必要的斷章取義卻也讓我們明白,拒絕貼標籤的寫作方式,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

「台大新聞E論壇」採訪團隊的初始動機,就是想要藉由採訪,呈現在場參與者的想法,拼湊出一個較貼近事實、屬於大眾對於這場運動的樣貌。反黑箱服貿運動的參與者相當異質,我們在現場看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學生、不同職業的上班族、社運人士、退休的阿公阿嬤、外國籍人士……比例高低不一,但絕不是「暴民」一詞可以概括的。台大新聞所蔣宜婷說:「當我走在濟南路上,目光常常在不同的面孔上逗留,想像他們走出來的掙扎跟艱難,對我而言,社會運動參與者永遠不是那麼容易被簡化成被煽動而毫不思考代價。」
今天走上街頭的這些人,一定都捨棄了原先生活中的某些部分。而促使他們如此選擇的原因,就是我們最想知道的事情,這就是最初「百人大告白」採訪預設的人物特寫角度。我們想要在新聞中忠實呈現我們在現場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我們想做最誠實的一雙眼睛,把多采多姿的世界交給閱聽人,努力將這些轉化成具傳播價值的內容,然後把理解和判斷的權力留給讀者,這是我們嘗試努力的方向。

貢獻所學 為台灣盡一份力
事件發生當下,透過同學的即時轉播,其他守在電腦前以及立法院圍牆上的台大新聞所同學,幾乎是無時差地接收到場內資訊。然而,隔日看見媒體對此運動的詮釋,感到與現場事實有所落差,於是展開對話——究竟台大新聞所在這個重大事件上可以做什麼?希望能替這個事件盡一份心力。經過熱烈討論之後,大家決定讓所學有用武之地,便成立採訪小組進行分工合作,產出一篇篇報導。

第一天就視自己為記者,在場內以臉書做為媒介進行即時報導的筱婷,回顧這段經歷時說:「剛開始衝進門的時候,我就選擇拿起手機拍,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個選擇,這個你要說是新聞sense嗎?我想任何一個新聞系學生都會做同樣的事情。我想的是,如果這個時代確實如大家所說,個人也是媒體、網路可以幫助散播真相,那麼我是真心希望透過一己之力為這次事件留下些什麼。」同行的嘉軒,也因當晚報導意外在網路上獲得不少反饋,而受到激勵,嘉軒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說:「一開始做的東西被注意到,給我很大的鼓勵,感受到身為學生記者的價值,也覺得似乎可以為台灣做點什麼。」

彥瑜是由參與者轉變為報導者。成為報導者之後,彥瑜有意識地與運動保持一段距離,即便是面對從前的夥伴也是如此,「是為了避免讓自己被影響,太靠近就會陷入這些東西當中,因為相對的,太靠近也會離一般群眾愈來愈遠。」彥瑜在運動剛開始時自製服貿資訊傳單,動機是平衡資訊落差:「因為我一直覺得『知情』就會讓人更有改變的可能。同樣的,E論壇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就是讓更多人看到現場。我覺得說要『改變社會』好像太了不起了,記者一直都沒有這麼了不起,但就是怎麼樣讓更多人看到、瞭解你們在抗議什麼。」

後來陸續加入E論壇團隊的台大新聞所吳沛綺與政大新聞所陳芛薇,也有相似感受;芛薇認為,大家的出發點很單純,就是透過新聞發揮影響力,完全沒有想要從這件事情獲得任何利益:「我相信新聞和單純發一個動態有所差別。因為我們所學是新聞,所以想用新聞的方式出一份力。新聞是一個觀點,是經過整理的訊息。但我們做的也不是一份工作,於是和主流媒體不同、也和公民不同。」沛綺則說,從一個新聞傳播學系的學生,到主動成為一個記者,其實是對自身無力感的突破:「318占領立法院行動對很多人來說是政治啓蒙,那對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的初衷。當我知道採訪這一塊是欠缺的,我就起來做,這就是從零到一的實踐。」

堅持自我信念 與家人協調互動
另外,有E論壇記者加入團隊的動機,是渴望與家人互相理解溝通。例如,服貿協議對於一名記者家中的事業大有幫助,他就曾說:「服貿對我家人的事業並不是件壞事,步出家門就像否定了他們讓我生活更好的種種努力。但程序黑箱或是廣告業的開放與我信仰的並不相同,我沒有被理解而且執意出門,一腳踩破家裡和諧那瞬間,感覺非常糟糕難受。」也有記者接到父母親的來電:「你不要跟那些人一起亂,電視上說那群人已經喪失理智。」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前往現場採訪或靜坐。

報導過程中,許多記者經歷了如是與家人間價值觀的摩擦,但是基於自身對議題的理念,加上和其他記者夥伴的深談,讓這些記者的態度轉趨積極,更有動力做點不同的事。於是,帶著不被家人理解的複雜心情持續做新聞,嘗試溝通,希望透過這些採訪,讓家人對整起運動有更多元的資訊接收管道,不再完全受主流媒體主導。他們堅持自我信念的同時,心繫的仍是家人,有位成員是這麼說的:「我只是希望,能讓父親看見事件的全貌,並以我為榮。」

以新聞人的位置記錄歷史
現任風傳媒總主筆的夏珍,曾受邀到台大新聞所課堂演講,她分享自身初出茅廬進入新聞界,便碰上歷史迎面而來——野百合學運。她說,正因身處新聞現場,「成為為歷史翻頁的人」的感覺太強烈,就是她走過二十餘年新聞生涯,仍能維持熱情的原因。

三月十八日隨同抗議民眾進入立法院的筱婷和婷憶,也正是上述這場演講的聽眾,筱婷談及那個令人難忘的立法院之夜:「在兵荒馬亂的新聞現場,我記得的是和婷憶的一次小對話,那時我們都很累了,所以有一搭沒一搭地講著,婷憶提到夏珍老師之前在課堂上的演講,然後轉過頭笑著對我說,『欸,我們也是幫歷史翻頁的人。』雖然不知道之後事態會如何發展,也還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看待這段歷史,但當下聽到這句話的我突然就不累了。」

二十二天的現場採訪,氣氛總是緊繃或者混亂,大家心中也曾疑惑、遲疑或害怕。但我們曉得,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因此處理新聞時絲毫不敢懈怠。關心社會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選擇以所學貢獻社會。在這樣的現場,我們並不是參與者,而是記者,從運動的最初到最後,我們始終不忘。帶著這樣的心情,慎重下筆,因著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希望做台灣人的記者,這個信念,也會是我們未來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我們期許自己,以新聞人的角色,做為歷史翻頁的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