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創新的力量:美麗中國建設路徑探析(簡體書)
滿額折

創新的力量:美麗中國建設路徑探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麗中國”是中共十八大提出新的發展觀點,是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詞,是中國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本書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所和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課題組“美麗中國創新發展”課題組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礎上撰寫的理論性著作。全書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國家“五位一體”建設格局為框架,從創新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多角度,探討了創新型國家、創新體系、創新管理創新領域與美麗中國及中國夢建設的關系,提出了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人力資源創新等六要素的創新發展架構,在制度建設、企業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解讀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創新路徑。本書還就美麗城鎮、美麗政府、企業社會責任、美麗文化、公益組織等做了專題研究。

作者簡介

張洪生,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及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課題組“美麗中國創新發展”課題組組長,國家廣告研究院展示技術與創意研究分院院長。歷任中國傳媒大學資產管理處處長、培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傳媒大學青島傳媒文化基地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形象與推廣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企業大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廣告艾菲獎(中國區)評委等。主要研究領域有:文化發展與創新思維研究;新媒體傳播與產業研究;品牌戰略與組織文化建設;組織媒介形象建設研究等。
金巍,中國傳媒大學媒介形象與推廣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及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課題組“美麗中國創新發展”課題組副組長、專家委員會成員,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所特約研究員,國家廣告研究院展示技術與創意研究分院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有:產業創新與產業園區規劃;文化產業創新;企業戰略管理、組織與文化;創新管理、管理創新;創業投資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1.權威性 本書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所和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課題組“美麗中國創新發展”課題組撰寫。
2.論述深刻,語言平實 本書力求將理論融于實際,用專題解讀創新的意義,通俗易懂,便于大眾讀者接受。
為企業、行業和國家提供創新指引 本書深入論述了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人才創新,為企業創新、機構創新、行業創新、國家創新提供指引。


目次

前 言
總 論
第一章“美麗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哲學基礎
第二章 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 美麗中國與創新發展
第四章“中國夢”是廣義的“美麗中國”
第一篇 創新構建美麗中國
第五章 創新理論發展和我國創新實踐
第六章 創新發展體系的六要素創新架構
第七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要素性創新
第八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幾個重要創新領域
第二篇 創新驅動中國夢
第九章 技術創新與中國夢
第十章 知識創新與知識型社會
第十一章 制度創新的幾個重要領域
前 言
總 論
第一章“美麗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哲學基礎
第二章 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 美麗中國與創新發展
第四章“中國夢”是廣義的“美麗中國”
第一篇 創新構建美麗中國
第五章 創新理論發展和我國創新實踐
第六章 創新發展體系的六要素創新架構
第七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要素性創新
第八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幾個重要創新領域
第二篇 創新驅動中國夢
第九章 技術創新與中國夢
第十章 知識創新與知識型社會
第十一章 制度創新的幾個重要領域
第十二章 管理創新與企業管理創新
第十三章 文化創新與文化競爭力
第十四章 人才創新與創新型人才
第三篇 美麗中國創新發展專題
第十五章 專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
第十六章 專題:文化產業與產業創新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與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國家的綜合實力得到了不斷增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生產力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愈發明顯,成為擺在我國人民面前的重大課題。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逐漸認識到,以犧牲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是無法永續發展的。在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以及兩型社會建設戰略之后,我們迎來了“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為主題的新的時代。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將其列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中。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國家發展總體布局當中,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a,同時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新概念。報告要求:“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全會強調,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2013年3月,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夢”的含義,他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奮斗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美麗中國”、“中國夢”兩大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之后,黨和政府為我國未來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描述的一個藍圖,為團結全國人民取得更大勝利設立了極其具象而易于理解的戰略目標。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需要踏踏實實落實到每個建設領域,需要以極大的改革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以創新驅動整個國家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全文中,有58處出現了“創新”一詞,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密集程度前所未有。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44次提到“創新”,涉及29個領域和方面。
我國國家層面的創新都是和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精神就是改革精神。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美麗中國”、“中國夢”和“創新”體現了國家新一代領導集體執政的核心理念,這幾個概念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十八大以來,這幾個概念都是社會各界熱議的關鍵詞,但是目前社會上就“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的理解還停留在口號的層面,大多缺乏深刻的理論解讀和具體落實的措施,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三者的關系,探索“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的實現路徑。這是我們在“美麗中國”和“中國夢”命題下進行創新研究的出發點。
第一章“美麗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哲學基礎
“美麗中國”是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一種藍圖,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生態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生態哲學。中國古代倡導“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也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美麗中國”體現出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理論創新,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時,也進一步超越了單一倡導生態文明的理論層次,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全新發展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民約、法律法規尤其是哲學思想中,這些都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傳統文化與哲學基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基本命題,我國古代無論是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其核心都體現了一種樸素的自然觀,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把天地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相依共生,和諧相處。
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釋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之
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就是說,道之所以被尊重,德之所以被珍貴,是因為對自然不加干涉,順其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最終要歸屬自然,向自然學習。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觀點,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道孕育一切事物,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莊子 ·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天地、萬物和人是平等的。大自然造萬物也造我,萬物與我即大自然,所以大自然與我共同存在著。萬物存在的形態雖然不同,但是存在的理由卻是相同的,都源于大自然的規律,所以萬物與我同體同根同道,統一而成。 “道”要求人們遵從自然法則,善待自然,利用自然,順自然而為,這是天地大道。莊子認為,天地、日月、星辰、動物、植物都有其內在的本性和規律,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違反規律,逆天而行。《莊子·外篇·在宥》講,“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蓋以荒”, b就是生態破壞,環境失衡,異象發生。所以,《太平經》認為“天、地、人民萬物,本共治一事,善則俱樂,兇則俱苦,故同尤也”,就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系,因此必須互相尊重、和諧共處。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哲學思想的精髓,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道家繼承了傳統的生態思想,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認為:“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壞地球和毀滅各種自然萬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 ”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所不同,認為人與自然的協調性必須以天地為參考,以人作為主體的核心,要以“仁”對萬物。儒家更突出“天”的道德屬性,認為“天”是人和道德的合一。孔子的道德觀是把“仁”放在核心的位置,“仁”是人的最高德性。孟子也認為要對自然萬物,包括對人本身都要有仁愛之心,“仁”者愛人,更要愛天下萬物,這是大愛。孟子還認為天與人的“性”是有內在聯系的,具有統一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 ·盡心上》) 人類能夠做到真正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什么是自然的本性。《中庸》中也講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至誠的圣人才能盡量發揮他的本性;能盡量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盡量發揮人的本性;能盡量發揮人的本性,就能盡量發揮萬物的本性;能盡量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自然生成和長育萬物;可以贊助天地自然生成和長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并列為三。 可以看出,天下萬物和諧生長,在于“誠”,“誠”是天道的本然屬性,人要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北宋哲學家張載在《正蒙 ·乾稱篇》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概念,即“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 既要肯定自然地存在,又要關注人的需求。本質上,張載繼承了孟子的“誠”的思想,在《正蒙 ·誠明篇》指出:“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 ”。“誠”;如果達不到知天與知人的統一,就不是“明”。在“誠”的行動上落實天道與人性的統一。在“明”的范疇內要做到既知天,又知人,則“天人合一”。有學者認為,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觀念的最高水平。
“天人合一”,將樸素的自然觀與生態道德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調不能簡單地、被動地順應自然規律,依自然規律行事,還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理見性,了解大自然,了解人的本性,明誠統一,施仁愛物,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從宇宙大的系統的角度看待人和自然的關系。所以,要倡導節制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反對人類追求自身的享樂而過度使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保證宇宙的自然平衡,實現生生不息,和諧發展。
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產生于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時代,是工業文明之前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成果,并不能完全解決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對人和自然關系的系統性、統一性和內在性的認知,但在策略上未提出具體的、可借鑒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特別是工業文明出現以后,出現了許多更復雜的人和自然之間的問題,這并不是中國古代圣賢們所能預料和解決的,這就要求現代社會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拿出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也十分關注人和自然的辯證關系問題。他們認為,任何社會面臨的基本矛盾,無外乎兩大類,一是人與人的社會矛盾,二是人與自然的生態矛盾。而人和自然是矛盾的統一體,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而又有能力支配和改變自然,通過勞動,人成為改造自然的主體,人也有義務自覺肩負起保護自然的責任。
馬克思深刻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強調指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這些對象是他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 ”也就是說,作為整個生態系統有機組成部分的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但與其他動植物一樣,是受制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