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張之洞:中國現代工業踐行者(簡體書)
滿額折

張之洞:中國現代工業踐行者(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清朝末年,中國飽受內憂外患,以慈禧外代表的守舊勢力面對國家的衰落,不僅不想方設法及時補救,反而盲目自大、阻礙進步。張之洞是慈禧欽點的探花,慈禧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心要效忠慈禧,但是國家的苦難局面讓他深知慈禧的治國理念必將誤國。在當京官期間,他一身正氣,維護國家利益,深受慈禧欣賞;擔任封疆大吏后,他轉而全力進行現代工業建設,尤其是在武漢期間,他建起了在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基礎。他的努力,對于縮小中國工業與世界工業的差距有著積極意義。本書以全新的視角,著眼于張之洞的工業建設成就,體現“實業救國”的理念。

作者簡介

李玉,職業作家,文學專業研究生,曾任職于平面媒體,對于人物采訪寫作有獨到見解。現專注于歷史、人物類圖書的創作,對中國近現代知名人物有深入研究,已有《張之洞:中國現代工業踐行者》等多種圖書出版。用文字表達人物,不僅僅是對文字進行組合,更是兩顆心的碰撞:讓讀者透過文字感受到一個偉大的靈魂。

目次

他是大清的功臣還是罪臣?
1 科舉成名官場磨礪
 儒生
 洋人、火器、洋務
2 任職山西初試洋務
 整頓山西
 結識洋人
 設立洋務局
3 臨危受命總督兩廣
 中法之戰
 理政務
 練新軍
 設學堂
 辦工廠
4 調任湖北大興實業 他是大清的功臣還是罪臣?
1 科舉成名官場磨礪
 儒生
 洋人、火器、洋務
2 任職山西初試洋務
 整頓山西
 結識洋人
 設立洋務局
3 臨危受命總督兩廣
 中法之戰
 理政務
 練新軍
 設學堂
 辦工廠
4 調任湖北大興實業
 漢陽鐵廠
 湖北槍炮廠
 發展紡織業
 鼓勵民族資本主義
5 發展交通開辦電訊
 京漢鐵路
 粵漢鐵路
 電訊事業
6 大辦學校力推新政
 書院教育
 自強學堂
 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
 發展師范教育
 軍事教育
 編練新軍
 警務建設
7 代理兩江入參軍機
 堅持實業
 甲午主站
 戊戌變法
 八國聯軍
 反清起義
 廢除科舉
 軍機重臣
 魂歸故里
張之洞年表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1 科舉成名官場磨礪
科舉制度最早出現在隋朝,最終結束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歷了大約1300年。在這130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科舉制度左右著;讀書的目的也越來越單一,幾乎就是為了科舉考試,金榜題名逐漸成為無數學子的終身奮斗目標。本書的主角張之洞就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他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探花,但是,推動廢除科舉制度的也是他。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
儒生
張之洞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為什么要辦洋務呢?這其中的原因,答案恐怕是不計其數。在眾多的原因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是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儒家信徒:當清末儒家思想遭遇沖擊后,他試圖以各種方式恢復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辦洋務就是其中之一。通過研究張之洞辦洋務之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發現他對儒家的信仰是多么的虔誠。
1852年(咸豐二年)重陽節這天,順天府鄉試的成績公布了,榜上的第一名正是張之洞。一時間,張之洞中解元的消息在當地引起了熱議,名噪一時,他的答卷還被印刷出來,并在全國發行,成為眾多學子的參考范文。一個解元就如此了得嗎?所謂解元,就是科舉考試中鄉試時的全省第一名,而通過鄉試的考生則稱為舉人,小說《范進中舉》中范進中的就是這么個舉人。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能參加鄉試都是秀才,但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資格參加,只有經過考核合格的秀才,才能參加鄉試。考試時,由皇帝派主考官到各省組織實施,地點在各省的省城,所以鄉試是省內三年一次的大事。再者,順天府是京畿之地,雖然不是一個單獨的省份,可是實際地位卻在省之上,這里可謂是人才薈萃,在順天府參加考試能考中就已經非常難得,更何況還是頭名?
張之洞中解元固然難得,但是還有更令人震驚的一個事實:他考中解元時只有15歲!在參加鄉試的秀才中,年紀比張之洞大的比比皆是,不少都是胡子一大把的老秀才。一個少年和許多成人同場考試并取得第一名的成績,這不得不令人驚嘆張之洞的才氣。在順天府鄉試的歷史上,考中解元、后來成名的人不是沒有,紀曉嵐就是其中很有名氣的一位,而紀曉嵐考中順天府解元的時候已經24歲。他的解元和張之洞的解元比較起來就顯得不那么耀眼了。張之洞也因為小小年紀就考中解元而被稱為“神童”。
張之洞小小年紀就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如此成績,這與他的家世不無關系。張之洞的籍貫在河北省南皮縣,這個縣城在北京的南方,距離北京有250公里。不過,張之洞并不是在南皮出生的,而是出生在貴州。當時張之洞的父親張锳在貴州境內任職,擔任過知縣、知府這些地方官。那時候的貴州一帶條件并不好,交通不便、環境閉塞。可是,對張锳而言,能得到朝廷的任命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了。
張锳也是走科舉的道路,然而他在科舉的道路上遠不及他的兒子張之洞。張锳早年勤學苦讀,后來參加科舉考試過了鄉試這一關,可是在接下來的會試中,他屢試不第,一連考了三次都沒能更進一步。連會試都無法通過,更何況殿試呢?當時,如果不能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想要進入仕途就會極為困難。張锳科舉無望,但是他的仕途卻沒有斷絕,乾隆皇帝在位時推出的一項政策給了張锳進入仕途的機會。乾隆十七年(1752)時規定,會試中考了三次還無法考中的舉人,可以由吏部經過面試后授予一定的職位。吏部面試時一要看相貌,二要看其應答的能力。如果比較優秀,可以授予知縣,次一等的可以去負責教育工作。這一項政策是為了讓那些舉人出身又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仕途,以便籠絡讀書人。張锳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他通過這樣的方式進入了仕途。在張锳之前,張家的祖輩不少都是官吏。張锳的父親、祖父都做過官,即使在明代張家人也有在朝中為官的。張家是典型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張之洞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他所受到的教育無疑也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他的價值觀自然也是儒家的價值觀。
張锳一生一共娶了三位正妻,正妻之外還有側室,張锳的最后一位正妻朱氏就是張之洞的生母。道光十七年農歷八月(1837年9月),朱氏在貴州生下了張之洞。張锳子女眾多,張之洞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還有八個姐妹,另外,張之洞的兩個堂兄弟因父早亡,也被張锳收養,張锳對這兩個侄子親如己出。
張之洞三歲時,他的生母朱夫人病逝,因為年紀太小,張之洞對親生母親并沒有什么印象,不過,長大之后,母親留下的遺物常常勾起他對母親的思念。朱夫人去世后,年幼的張之洞由張锳的側室魏氏撫養。魏氏沒有子女,她把自己的母愛全都給了張之洞,張之洞對養母也很尊敬,母子之間的感情很是深厚。后來,張之洞擔任封疆大吏,在任上聽說養母去世后,他非常難過,為去世的養母舉行了很隆重的紀念儀式。養母的親屬去投奔他,他就像對待自己家的親戚一樣招待他們。
主導張之洞早期教育的是他的父親張锳。張锳對家里的孩子管教很嚴格,不論是兒子還是侄子,一視同仁。他將當地有名的儒生請來給張家的孩子授課,重點教授儒學。但是,張锳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僅僅只教儒學,在教授儒學的同時,他也鼓勵孩子們讀一些“課外書”。為此,他專門購買了一大批書籍,內容無所不包,他要求孩子們在上完正課之外,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挑選書來讀。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氛圍,張之洞在精通儒學的同時,也接觸了其他方面的知識。
張之洞是在四歲的時候開始接受啟蒙教育的,教過他的那些老師都在科舉上有一定的成就。有名師指點,又有父親的嚴格督促,張之洞在學業上自然不會落后。但是,好的外部條件也只是保證他不落后,想要在學業上超越眾人,他自己必須要有足夠的努力,張之洞在這一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小小年紀,他就知道勤學苦讀,讀書時,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不能把其中的意思研究明白,他就不會放下書,他思考問題常常到深夜,累了就趴在書桌上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繼續學習,直到徹底掌握了書中的意思,才會停下來。就是憑借這樣的態度,張之洞在學業上進步很快。
八歲時,張之洞就掌握了四書五經,十歲時開始練習寫文作詩。有一次,一個老先生做了一篇文章,張锳看過覺得不錯,他想試試張之洞的文筆,就把那篇文章的題目給張之洞,讓張之洞按照那個題目也作一篇。張之洞看過題目,也不怎么細想,提筆就寫,洋洋灑灑一篇文章很快完成。張锳拿過兒子的文章看了一下,不過,他自己不方便評論,就把文章拿給那位老先生看。老先生看到這文章之后,很驚訝,認為這文章非常了得。得到老先生的認可,張锳很高興,他沒有想到兒子小小年紀就能寫讓老先生稱贊的文章。
隨著張之洞做的文章詩詞越來越多,張锳就把兒子的詩文收集起來出了一個詩文集,并拿給親朋好友看。張锳這么做原本是要宣傳自己的兒子,希望得到大家的贊揚,可是沒想到他的兄長,也就是張之洞的一位伯父,看過后卻給他潑了冷水,告誡說小孩子不應該太張揚,即便有才華也不能太過暴露,年輕人鋒芒畢露可不是好事。張锳得到兄長的警告后,當即明白了其中的用意,張之洞也把伯父的教誨牢記于心,終身不忘,至于他的那些詩文集也被他付之一炬。這之后,張之洞一心跟著老師讀書,十三歲時就考取了秀才,十五歲那年他從貴州回到籍貫地南皮縣,參加了順天府的鄉試,并拿下了第一名,名震鄉里。
張之洞中舉之后,住在了京城一位親戚的家里,可是,1853年春,他在京城剛住下幾個月,就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南方的太平軍攻占了南京,并出師北上,揚言要拿下北京城。一時間京師震動,各路兵馬都來支援京城。遇到這樣的事,張之洞在京城是無法安穩讀書了,不得已他只得回到貴州他父親身邊去。張之洞七月離京,順運河而下,一路上不時聽到太平軍的消息,這讓他悲憤交加,為此他還作詩一首:
綺繡周原變水鄉,誤看秫稻作菰蔣。
澤鴻休怨無安所,且限南來丑虜狂。
張之洞在詩中對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非常痛恨:他剛中了解元,正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時候,可是卻遇到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對他的前途有極大的威脅;再者,張之洞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要求他忠君愛國,造反起義在他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對他而言,于公于私,他都有必要反對太平天國的起義。這時的張之洞只有十六歲,若是他再年長一些,必然要帶兵去鎮壓太平軍。
一路顛簸,張之洞終于有驚無險地回到了貴州父親的身邊,此時已是1854年春了。然而,此時的貴州也不太平:不堪忍受清朝壓迫的貧苦農民跟隨太平天國紛紛起義。張之洞見到父親時,父親正在和起義的農民軍戰斗。隨著起義的隊伍越來越多,貴州當地的清軍開始處于劣勢,到當年十一月,一萬多人的起義軍包圍了張锳、張之洞所在興義府城。情況緊急,張锳率領部下和家人登上城墻堅守。張之洞雖然還是少年,也跟著父親上了戰場,一上去就是三個晝夜苦戰。最危急的時候,張锳下令在城樓上堆上柴草,他打算在城破的時候全家自焚。對于父親的舉動,張之洞不僅不懼反而熱血沸騰,他認為即便是這么死了,也是為忠信而死,死得其所,這也正是儒家的價值觀所在。
張锳把守的城池雖然危急,不過并沒有被攻破,反而出現了重大轉機。面對困境,張锳決定出奇兵。他在守城的士兵當中挑選了一批精壯之士,組成“敢死隊”,借著夜色的掩護,“敢死隊”利用繩子從城墻上下到城外,悄悄繞到起義軍的后方,向起義軍發起猛攻。面對偷襲,起義軍措手不及,再加上城墻上守軍的配合,張锳的隊伍成功地打退了起義軍,興義府城也轉危為安。隨后,張锳乘勝追擊,起義軍占領的城池又被張锳奪回。然而起義此起彼伏,任憑清軍如何鎮壓,總有人不顧個人性命站出來反抗清朝的統治。
就在這戰火紛飛的時候,張之洞娶了他第一任夫人。新娘子是貴州當地一名官員的女兒,跟張之洞也算是門當戶對。這位夫人給張之洞留下了一兒一女。張之洞婚后,并沒有留在家中陪新婚妻子,而是跟著父親繼續鎮壓貴州的農民起義。在戰事停歇的時候,他還時刻不忘讀書,準備在科舉考試中再進一步。
張锳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因為極度操勞而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他在感覺自己身體日漸衰弱的同時,也意識到貴州當地的起義絕不是短期內就能徹底解決的。為了兒子的前程,他決定讓張之洞離開自己去京城繼續參加科舉考試。1855年秋,張之洞遵照父親的命令,帶著妻子離開貴州,前往北京。經歷過貴州的起義,張之洞考取功名的決心更加堅定,同時他也多了幾分對大清國未來的憂慮。
1856年春,張之洞在京城參加了禮部的一次考試,并順利通過。禮部的這次考試可以使張之洞獲得擔任知縣的資格,而此時的張之洞還不滿20歲。然而,就在這年的秋天,噩耗從貴州傳來:張之洞的父親張锳在與農民軍周旋的過程中,積勞成疾、不幸去世。而就在張锳去世七天后,起義的農民軍攻破城池,知府石均被殺,前知府鹿丕宗自焚。石均是張之洞妻子的兄長,鹿丕宗的兒子鹿傳麟是張之洞的姐夫。自己的父親以及兩位親屬都因為農民戰爭而死,這更加強化了張之洞對起義的痛恨,他后來殘酷鎮壓各種起義,與這一段經歷不無關系。
父親去世,按照當時的禮節,兒子應當守制27個月,在此期間,不能任官,不能應考,不能嫁娶。就這樣,張之洞在家中度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到1859年,守制期滿,又趕上新一輪的會試,張之洞打算赴京參加會試。可是,當時主持會試的官員之一是張之洞的同族兄長張之萬。張之萬雖然和張之洞同輩,可是卻比張之洞大了26歲。張之萬在道光年間就考中了狀元,受到朝廷重用,身居高位。當時,為了防止作弊,規定有官員出任監考官時,該官員自家的子弟不能參加考試,因而張之洞錯過了這次考試。會試是三年一屆,按常理,張之洞需要再等三年才能有機會參加會試。不過第二年春,也就是1860年,咸豐皇帝開恩科,臨時增加了一次會試,張之洞的機會又來了,可是,誰曾想,張之萬還是考官之一,張之洞只得再次回避。連續兩次都錯過了參加會試的機會,這讓張之洞多少有些郁悶,唯一讓他有些欣慰的是這一年他有了個兒子,此時張之洞23歲。然而,兒子給他帶來的喜悅還沒有持續多久,另一場大變故發生了:英法聯軍在當年的10月打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隨后簽下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此時的張之洞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堂堂天朝上國,怎么會被洋夷打敗?
朝廷遭難,自己又連續兩次錯過會試,一時間張之洞的仕途停頓不前。這時山東巡撫把他招到濟南,張之洞成了山東巡撫的幕僚。在當幕僚這段時間里,他整日無事可做,無非是喝酒作詩、游山玩水。當時,有親友見他整日賦閑,就有心舉薦他去軍營里當差,這雖然也是一條出路,去不合張之洞的心意,他所想的是科舉成名,混跡軍旅絕不是他追求的目標。最終,他婉拒了別人的舉薦,繼續等待會試的到來。
就在張之洞等待下一輪會試的時候,朝廷內部發生了重大事件,這一事件的結果對張之洞的仕途有著重大影響。1860年,英法聯軍攻下北京城之前,當時在位的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避暑山莊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咸豐皇帝在熱河一住就是一年,第二年8月時,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竟然病死在了熱河。由于繼位的皇子載淳只有6歲,咸豐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同時咸豐皇帝又給皇后和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載淳(同治皇帝)繼位后,尊先帝皇后鈕祜祿氏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貴妃為慈禧太后。慈禧是個有野心的女人,她想得到大清國的最高控制權。于是,她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解決了咸豐皇帝任命的輔政大臣,達到了她自己垂簾聽政的目的,由此,慈禧對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開始了。這樣一場政變與當時的張之洞幾乎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就是慈禧,為張之洞日后的仕途提供了不少便利。
1862年(同治元年)三月,慈禧太后已經大權在握,她掌權后的第一場會試也在這年舉行。這次會試張之洞沒有再遭遇什么意外,順利得以考試。可是,結果卻很不理想,他沒有考中。不過,他因為卷面整潔、字跡工整,被定位謄錄第三名,有機會做一些文字工作,給官府抄寫文件。這樣的職位張之洞是絕對看不上眼的,于是他離開京城,跟隨一位在朝中任職的友人南下河南,參與鎮壓捻軍起義。捻軍起義是和太平天國同一時期的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的農民也開始反清斗爭。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張之洞因為人微言輕,也不過是個普通的幕僚,沒有太大的功績。最終,捻軍被左宗棠和李鴻章平定了。
張之洞到河南沒多久,就迎來了一座大靠山——族兄張之萬。張之萬之前在京城任職,這次外調河南,任河南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到任后,張之萬把張之洞招到了自己手下。對于這個弟弟,張之萬心里總有些感覺對他不住,畢竟張之洞兩次參加會試都因為張之萬是考官而被取消資格。在張之萬手下,張之洞開始了他在官場的“實習”生活,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代張之萬給朝廷寫奏折。張之萬身為封疆大吏,需要及時向朝廷匯報工作,而匯報工作的主要途徑就是寫奏折,奏折寫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朝廷對他的評價。他把這么重要的一項工作交給年青的張之洞,可見他對張之洞的信任,以及對張之洞能力的肯定。事實也沒有讓張之萬失望,張之洞寫的奏折受到了朝廷的贊賞,就連慈禧太后也稱贊奏折寫的好。張之洞在奏折中表達自己的見解,評議國家大事,很多意見都很中肯,甚至可以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但是其中也有年青人的輕狂,不合時宜。對于這樣的內容,張之萬自然是給刪減了,他告訴張之洞,奏折雖然寫的不錯,但是這些內容只能等張之洞自己做了封疆大吏的時候再給朝廷上奏。這話在張之萬看來,也許就是隨口玩笑,可是,對張之洞來說,確實莫大的激勵:他張之洞不是已經在做封疆大吏要做的事了嗎?在張之萬的手下,張之洞除了寫奏折,也對官場有了更詳細的了解,為他將來的仕途積累了不少經驗。
1863年,為了紀念同治皇帝登基,朝廷決定再開恩科,臨時增加了一次科舉考試。于是,張之洞也就不用再等三年了,上一次會試失敗后,緊接著他就又獲得了一次參加會試的機會。這一次,張之洞很好的把握住了機會,通過了會試,位列141名。這個名次雖然不是太好,但是,畢竟通過了。在隨后的復試中,張之洞開始發力,一舉拿下一等一名。會試之后就是殿試,殿試原則上需要由皇帝親自主持,不過,當時的同治皇帝只是個小孩子,自然不可能主持這么重要的考試,這次殿試的實際主持者是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在殿試中,張之洞先是按照常規思路答題,但是他感覺力度不夠,于是便開始大膽發揮,他不僅針砭時弊,甚至連當朝皇帝都都受到他的批評。如果張之洞只是一味的批評,他的答卷只能是被評為牢騷滿腹。張之洞當然不會只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在批評之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討論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就是這些關于治國的個人見解,提升了張之洞答卷的層次。而看過張之洞答卷的考官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決要求將張之洞的答卷評為最低一等;另一派卻力挺張之洞,要把張之洞定位二等第一名。考官們爭持不下,于是,張之洞的試卷被呈給了慈禧太后。慈禧看過張之洞的案卷,朱筆一揮,張之洞位列一甲第三,成了這次殿試的“探花”,此時張之洞26歲。當初如果慈禧沒有奪權,張之洞的探花恐怕就難說了。由此開始,張之洞和慈禧之間的君臣關系就打下了基礎。
就在張之洞于仕途上取得突破時,他的結發夫人卻因病去世,當時張之洞只有28歲,28歲喪妻,這對他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為此他傷感了很長一段時間。
縱觀張之洞的科舉之路,其中雖有坎坷,最終卻是收獲頗豐:十三歲成為秀才;十五歲考中解元;26歲成為探花。這樣的成就使得他曾遭遇過的困境變得微不足道。在中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上,能有這般成就的人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絕大多數走科舉之路的讀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完成張之洞眾多成就中的一項。這也足以證明張之洞確實擁有超越眾人的才華。考中探花后,張之洞在京城擔任了一些沒有實權的職位,算是對他的歷練。直到1867年,29歲的他才開始擔任有實權的官職。
張之洞科舉成功后獲得的第一個有實權的職位是浙江鄉試的副考官。古代以科舉取士,考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浙江又是江南富庶之地,豪門大戶的子弟若想在科舉中走的更遠,自然會和考官疏通好關系。在歷史上,江南地區的科舉中就曾多次發生大規模的科舉舞弊事件。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科舉舞弊案被揭發,康熙皇帝嚴令徹查,在此案審理過程中,發現參與舞弊的官員包括總督、巡撫以及眾多考官,最終,多名考官被殺,另有多人被革職查辦,當時,這一案件震驚朝野。有鑒眾多歷史教訓,朝廷歷來重視科舉紀律。張之洞被派往浙江任鄉試副考官,與其說是對他的鍛煉,倒不如說是對他的考驗:他能否頂住誘惑完成任務?
張之洞沒有讓朝廷失望。他到職后,恪盡職守,盡心盡力選拔人才。重要的考試,考卷他堅持全部審閱,即使是一些邊緣性質的考試,他也將試卷的大部分審閱了一遍。除了嚴格執行考試程序之外,他在閱卷時堅持唯才錄用,只要考生卻有真才實學,即便試卷在文字格式上有問題,他也不計較,因而許多在行文格式上有問題的考生也被錄取了。但是,他也有絕不通融的一面,那就是對儒學的理解上。如果他認定考生不能正確理解儒家的價值觀,那么,即便文筆無可挑剔,他也堅決不予錄取。這一點,再次驗證了他對儒學的虔誠。
這次任務張之洞順利完成,當地學子也對他的工作也很是滿意,認為張之洞在當地監考,是當地學子的一大幸事。事實上這一年張之洞也確實選拔了一批人才,其中有的學子后來擔任封疆大吏,有的當了外交官,還有的成了學者,人才之多,前后的幾次考試都比不上。
張之洞在浙江鄉試中的表現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鄉試結束后,他當即被任命為湖北學政。學政的全稱為“提督學政”,每省只設置一名,任期3年,在待遇上和總督、巡撫一致,相當于朝廷派駐當地的欽差,主要負責主持院試(院試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的一種考試,院試通過后就是秀才)并監督當地學官。當年紀曉嵐也擔任過學政一職。這一職務雖然比不了封疆大吏,但是也有著不小的權威。張之洞30歲便擔任了這樣重要的職位,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在湖北任上,張之洞兢兢業業、公而忘私。他提出,培養人才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氣節,也就是要加強學子們的思想教育,讓他們認可、堅守儒家的價值觀。至于學子們的文字功底,要在氣節的基礎上來培養。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上,張之洞堅持靈活的策略:但凡有才學的,即使在形式上有不足也不妨礙錄取。當然張之洞所謂的“才學”,還是在儒家學問上的修文。張之洞不拘泥形式選拔人才的做法得到了好評,連曾國藩都贊揚他在湖北的成績。
1870年,張之洞33歲,此時距離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已有五年,這也是他在湖北學政任期內的最后一年。當年,張之洞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并在下半年交卸公職返回了京城。回京后,張之洞進入翰林院,并在翰林院任職兩年多。這期間,張之洞的生活過得很愜意,和有人游山玩水、作詩飲酒,并且喜歡上了古玩。作為古玩界的新人,張之洞吃過一個大虧。一次,張之洞在京城買到了一件古鼎,價值不菲。有一天,他想把古鼎里灌上水插上花,可是,當水被灌進古鼎后,這個鼎居然開始漏水了!經過行家檢測,張之洞的“古鼎”根本就是個仿制品,就連制作鼎的材料都有很大的問題。這件事讓張之洞大為掃興,不過,隨著經驗的增加,他在古玩上的造詣也日漸深厚。當然,隨著他的官職越升越高,假古玩也很難再到他手中了。這期間,張之洞再次經歷亡妻之痛,他的第二任夫人在1872年去世了。
1873年,張之洞再次被外調,這次是去四川,依然是鄉試的副考官,并且不久后有任四川學政。四川不比江南,路途艱難不說,科場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朝廷對四川科舉舞弊的打擊力度不及江南,所以,四川科舉考試的風氣極差,甚至影響到了當地的社會秩序。當時四川科場的作弊手段無所不包,找人替考、涂改考卷編號、和考官傳統等等,更嚴重的還有人綁架考官,勒索錢財。
張之洞到任后,對這些舞弊行為嚴厲打擊,還全省通緝替考的槍手,對于膽敢綁架考官的歹徒,張之洞更是嚴懲不貸。張之洞的“鐵血”手段獲得了當地學子的認可,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批有才學的士子得到了機會。“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就是張之洞在主持四川學政期間發現的人才。當時張之洞把楊銳比作是四川的蘇軾,對其才華給予了充分肯定。后來,張之洞出任封建大吏,楊銳成為了張之洞的重要幕僚。楊銳雖然也是變法一派,但是他的變法主張和康有為有所不同,楊銳的變法主張受到了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他攻擊康有為,并要求對康有為的新法進行修改。當楊銳被抓后,張之洞也曾試圖營救他,可是不等張之洞有所動作,慈禧太后已經下令開刀問斬。在四川三年,張之洞大力整頓了當地的學風,發現了一批人才。張之洞去世后,四川總督趙爾巽曾高度贊揚張之洞在四川主持學政時的成績,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經過張之洞的努力,四川改變了學風,培養了人才。
1876年底,張之洞任滿,并于次年回到京城。張之洞在四川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他回京時連路費都難以湊齊,最后不得已他賣掉了自己珍藏的“萬氏拾書經版”才湊齊了路費。他任四川學政,是欽差身份,在待遇上和總督相當。對他而言,如果想要獲得錢財,可以說是揮手即來,但是,為了堅守自己的儒家價值,為了扭轉當地惡學風,他杜絕了錢財的誘惑,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決心。
就在這一年,張之洞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夫人。張之洞離川時在經濟上的窘迫并沒有讓新夫人對張之洞有意見,他對丈夫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信任。不幸的是在1879年,張之洞的第三任夫人也離開了人世,張之洞又一次經歷亡妻之痛。
張之洞回到京城后,任職于文淵閣、國子監等機構,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直到1882年底被授予山西巡撫。在這6年當中,張之洞成了一個頗有名望的“諫官”。
當時,京城活躍著一批被稱為“清流黨”的士大夫。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擔任著虛職,有一定的聲望,卻沒有實權,他們經常給朝廷上書,或是獻言獻計,或是針砭時弊,甚至有時連皇帝和太后都因為他們的諫言而難堪。而“清流黨”的主要斗爭對象則是洋務派。
這批人雖然被稱為“清流黨”,但是他們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團體,只是受時勢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現象。經歷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的要求得到滿足,他們對清廷的干預放緩;各地的農民起義也被撲滅,國內形勢緩和;李鴻章等人大辦洋務,清廷在經濟上出現了復蘇的假象。這一系列因素竟然給搖搖欲墜的大清朝帶來了“中興”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出于制衡洋務派的考慮,默許了“清流黨”的存在。所謂清流黨,絕不是大清朝要廣開言路,而是統治階級權力斗爭的產物。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默許,“清流黨”根本就無法成勢。
張之洞回京后,看到“清流黨”“大義凜然”,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清流黨”的作為不就是一個儒生理所應當做的嗎?處于自己的信仰、性格等因素,張之洞也成為“清流黨”中的一員。
在前兩年,張之洞因為官職較低,沒有資格直接給皇帝和太后上書,他就替別人寫奏折,借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他提出的許多建議都得到了朝廷的采納。后來,張之洞到國子監任職,有了直接向朝廷上奏折的資格,由此,他的言論開始受到慈禧太后的關注。
張之洞的奏折很多都是言辭激烈,但是,在關鍵為題上,他選擇了站在慈禧太后一邊。同治皇帝死后無子,按照清朝的規定,需要在同治皇帝的晚輩中找一個賢能的人來繼承皇位。如果按照這個規定選擇皇位繼承人,慈禧就會成為太皇太后,那么慈禧就沒有資格繼續垂簾聽政了。為了繼續掌控朝政,慈禧就找來了同治皇帝的堂弟,年僅三歲的載湉(后來的光緒皇帝)來繼承皇位,這樣她依舊是皇太后,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對于這件事,許多人都有意見,雖然不敢公開指出,卻也在私下吵得沸沸揚揚。這時,張之洞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折,為慈禧辯解這件事。慈禧看過張之洞的奏折,心中甚是歡喜,有張之洞這種敢說話的人出來為她引導輿論,關于此事的非議也會逐漸消失。
張之洞為慈禧辯解,一方面是因為他是慈禧欽點的探花。知恩圖報是一個儒生必備的道德素養,慈禧在為難之際張之洞適時報答,這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張之洞已經看清了形式,慈禧大權在握,想要在朝廷有所作為,必須要和慈禧有良好的關系,至少要給慈禧留下好印象。張之洞的這次舉辦,讓慈禧對他另眼相看。
張之洞雖然有意討好慈禧,但是很多時候他依舊是秉公持論、仗義執言、為民請命、不畏權貴。這期間有兩件事最能表現張之洞正直的一面。
第一件事是平反東鄉冤案。咸豐、同治年間,四川當地官員大肆斂財,不斷增加苛捐雜稅,1875年,苦不堪言的東鄉普通百姓進城情愿,要求官府減少稅收。但是,當地官員不僅不理會百姓的情愿,反而污蔑百姓是聚眾造反,并派兵到東鄉,對當地百姓大肆屠殺,四百多人冤死。東鄉百姓不服,選代表進京伸冤,他們的代表不僅沒有伸冤,反而被抓下獄。四百多人無辜被殺,但是肇事官員只是被革職,案子最終也不了了之。
1878年春,朝廷下令讓官員進諫,于是有人利用這一機會提出要復查東鄉一案。但是,朝廷對此事卻堅持維持原判。
東鄉冤案發生時,張之洞還在四川學政任上,這件事他有所了解,雖然他心里對判決結果很是不滿,卻無權過問。這次有人再提此事,朝廷卻堅持原判,這讓張之洞極為氣憤。他在四川任過職,在感情上對四川比較親近,同時,上書諫言也是他的指責,于公于私他都有必要查收此事。于是,他決定給朝廷上書,要求懲辦員工,還百姓公道。他的奏折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把整個事件的大背景,做了詳細的分析,在背景之上為此事進行解釋。這一奏折在東鄉冤案的基礎上,又牽扯出了許多相關的重大案件,朝廷不得不重視起來。最終,朝廷認定,東鄉一案屬于冤案,直接肇事官員則被處以極刑,其他相關人員也受到懲處。就這樣,在張之洞的努力下,一場持續了多年的冤案最終得以平反,一時間,張之洞名聲大振。
張之洞作為“清流黨”所辦的另一件大事是對俄國的條約一事。1871年,一股中亞軍事力量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進攻新疆,俄國趁亂占據了新疆的多個地區,左宗棠奉命進軍新疆,并成功收回了大多數被侵占的領土,只有俄國人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