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創新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簡體書)
滿額折

創新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6 元
定  價:NT$ 96 元
優惠價:878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創新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一書,以“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研究問題的核心范疇,著重討論了“中國奇跡”的時代特點、中國社會生活各領域深刻變革以及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新特點等問題。

作者簡介

張暉明,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文科科研處處長,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院長,現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科學學研究會副會長;先后獲省部以上科研獎七項,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教師獎等獎項。有著作《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現代企業產權理論剖析》、《國有資本存量結構調整研究》等;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建設”叢書》(11冊)是重慶出版集團與復旦大學強強聯合,傾力打造的重點出版項目,是全面、立體、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該叢書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等擔任主編,由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專家撰寫,分別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具體作出論述。叢書是黨的創新理論的通俗化讀物,緊扣黨的十八大精神,視野廣泛,深入淺出,用大眾化的樸實文風、深入淺出的理論語言,科學解讀“中國夢”。 “大學者寫小書,大道理通俗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建設叢書》的顯著特點和獨特魅力。

目次

總 序
開場白

第一章 改革釋放創新能量,中國經濟連上臺階
一、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束縛生產力發展,導致“短缺經濟”
二、改革推進發展的階段特點
三、經濟發展連上臺階的成果表現
四、經濟發展是為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變化:發展方式轉型的迫切性
一、引入對宏觀經濟產出的投入評價對既有經濟發展方式效用的理論分析
二、從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緊迫性
三、從速度效益質量關系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緊迫性
四、從經濟體制模式結構的相互關系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五、從經濟社會文化體制發育的系統整體協同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總 序
開場白

第一章 改革釋放創新能量,中國經濟連上臺階
一、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束縛生產力發展,導致“短缺經濟”
二、改革推進發展的階段特點
三、經濟發展連上臺階的成果表現
四、經濟發展是為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變化:發展方式轉型的迫切性
一、引入對宏觀經濟產出的投入評價對既有經濟發展方式效用的理論分析
二、從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緊迫性
三、從速度效益質量關系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緊迫性
四、從經濟體制模式結構的相互關系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五、從經濟社會文化體制發育的系統整體協同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六、從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協調內外關系平衡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緊迫性

第三章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路徑和方式
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驅動能力轉變
二、經濟發展目標、評價機制的轉變帶動主體行為方式轉變
三、全面深化改革,促成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第四章 體制創新釋放“改革紅利”
一、“改革紅利”的意義理解
二、培育可持續發展機制的改革因素討論
三、破解“既得利益結構”藩籬,“攻堅”前行
四、“以開放促改革”的思考

第五章 科技創新與經濟競爭力培育
一、內生經濟增長的主題內容
二、新時期產業技術進步主要形式
三、高新技術產業與產業技術進步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理解與運作
五、科技體制創新與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第六章 組織管理創新與經濟運行質量提升
一、新時期經濟發展中的組織創新
二、組織創新的具體形式表現
三、組織創新帶來分工和合作關系完善
四、管理創新的意義
五、管理創新的典型案例和啟示
六、管理創新的成功經驗與普世價值運用

第七章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經濟
一、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推進“五位一體”系統建設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驅動可持續發展,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
三、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附 錄 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和國家發展的四個階段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開場白


當下,“創新轉型”已經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方針。“創新轉型”的本意是指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在既往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基礎上,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我國經濟發展從傳統的粗放型的依靠資源投資推動的發展轉向集約型的以創新推動的發展,從“唯GDP主義”(即單純追求產值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就是說,在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不自滿、不懈怠,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和扎實努力的實際行動,邁上新的更高發展階段,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前行。正如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指出的,“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本冊專題研究,圍繞“創新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主題,以“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研究問題的核心范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如何解讀“中國奇跡”,充分認識改革開放對于解放生產力和釋放發展紅利的作用機理,增強全面深化推進改革的自覺性;如何充分認識在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下我國社會生活各領域所發生的深刻變革,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平衡可持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好產業結構優化與技術進步升級之間的關系;如何認清經濟發展階段特點,根據新階段出現的新的約束條件,及時有力地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參與國際競爭實力,順利跨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形成內生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能力。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在這次全會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同志提出“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主張,得到全會的確認。與此同時,全會還明確了“改革、開放”的工作方針,改革的旗幟高高舉起,開拓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全新的道路。
回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我們在建設獨立工業體系的努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計劃與市場等涉及到經濟體制建構內容方面,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清晰的理解把握能力,只是簡單地照搬“斯大林模式”,以至于經濟體制安排與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嚴重脫節,在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在中央與地方關系處理上,地方沒有積極性;在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上,企業成為政府行政機構的“附屬物”,失去能動的創造精神,吃國家的“大鍋飯”;在企業經濟活動場合,統包統配的就業方式和收入分配體制,勞動者個人的主觀理性被排斥,以至于勞動者沒有積極性,吃企業的大鍋飯,導致全社會經濟運行效率不高,經濟發展缺乏活力,經濟發展總是處在“短缺”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正是這樣,現實社會主義實踐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不得不反思現實社會主義究竟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鄧小平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大膽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的觀點。1978年9月16日,他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說: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今天我們重溫這段話,更加體會到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國運民生的拳拳愛心,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思考著中國發展的歷史命運,倡導“思想解放”運動,撥亂反正,提出全黨工作重心應當回到經濟建設軌道上來,重視生產力發展,使我們黨重新回到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路線上來,開辟了改革開放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所走過的過程,充分驗證了這一方法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也啟發我們,在以后的發展進程中,需要始終堅持這一基本原理的指導。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在“改革”力量的驅動下,持續前行,連續邁上多個臺階,保持了年均9.8%以上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中國奇跡”。把全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基于對既有的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總結檢討,對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脫離現實生產力實際“左”的錯誤的矯正糾偏,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主張的立場上來。
二、圍繞“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內容研究創新轉型
在這里,我們首先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內涵進行討論,以便進一步聚焦研究對象,突出研究主題。什么是“經濟發展方式”?乍看起來,這一概念范疇似乎十分抽象,細細分解,不難發現其內涵恰恰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內容密切相關。此前在我們的經濟研究視野中,比較多地強調“經濟增長”,或者說,只是關注經濟活動自身的規模和總量的提高。與“經濟發展方式”比較,采用“經濟增長方式”的范疇,可以說是對于經濟的理解只是關注量的擴張增長,單一維度考量經濟活動數量是如何實現的。而“經濟發展方式”概念意義的內涵豐富得多,“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加以重視,不僅關注經濟活動數量提高,同時還關注與這些數量提高相伴隨的其他多個方面,具有包括經濟數量增長在內的多個維度的系統關聯優化的視野,著眼于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體系構造的整體發育提升優化,甚至還有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和經濟機制的優化。
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最早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比以往所提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誠然,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本體和基干,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延伸可以理解為,所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促使傳統的、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向主要依托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為特征的現代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化。基于以上分析,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相關內容的理解。因為與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一定的經濟體制相關聯,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途徑和模式會有較大的差異。經濟發展方式,除了包括經濟增長方式所指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和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外,還包括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以及分配結構、社會結構、環境生態、人口資源、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內容,與經濟增長方式內涵主要關注經濟增長有所不同,經濟發展方式的涵蓋面要廣得多。
那么,什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呢?基于前述對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內容的敘述,也就不難理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含義了。所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指經濟發展方法、途徑和模式的轉變。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此有清晰的闡述:“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涵的科學概括,實現這“三個轉變”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分配結構的調整,更加注重速度與質量、速度與效益、內需與外需、投資與增長、發展與民生、增長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關系的把握。黨的十八大對此也有清晰的論述,特別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就是要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結合經濟體制改革深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又一次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可見,黨中央在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事業進程中,總是十分關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將其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推進創新轉型的工作著力點,就是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經濟改革牽引帶動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更加適宜寬松的體制和社會環境。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