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滿額折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定  價:NT$ 670 元
優惠價:90603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的佛教建築遍佈大江南北,它既體現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式樣,又具有佛教的特徵,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瑰寶。《圖解中國佛教建築》作者歷時數十年,實地考察中國幾百座寺院,通過現場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這一建築領域的豐富內涵和深厚文化。

本書既講述了中國佛教建築演化變遷的歷史,又考察它在選址、整體佈局、建築特點等諸方面的獨特之處,展示了中國佛教建築文化的博大與精深。通過本書你可以瞭解:
* 為什麼中國寺院的整體佈局基本上都以中軸線貫穿全寺?
* 中國佛教寺院名稱的來源都有哪些,它們與古印度及佛教經典有什麼關係?
* 佛教寺院一般包括哪些建築,佛塔與佛殿的格局在歷史上有哪些發展變化?
* 寺院為何總是建在深山密林中,設計上有哪些奇異之處?
* 歷代佛教高僧與它們所在的寺院有什麼關係?

書雖然是以佛教建築的角度出發,但對中國歷史、佛教派別義理、石窟造像藝術、壁畫藝術,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從這個角度看,本書不僅僅只是一本佛教建築的專著,更是一部佛教知識的大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張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國古代建築史學專家。1957年畢業於東北工業大學工學院建築系。1956年至1958年期間擔任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助手,協助他創辦中國科學院與清華大學合辦的中國古代建築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與古代建築的研究工作,尤其對中國寺院建築、元代木結構建築、古代城池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有著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華古建築》《中國城池史》《中國名塔》等。

目次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佛法東傳——佛教傳入中國與佛教寺院整體概說

寺院概說

寺院的選址與分類

中國佛教寺院的規模

中國佛教寺院初期的式樣

禮制制度下的佛教寺院

中國佛教寺院建設景觀的方式

佛教寺院名稱的來源

何為「伽藍七堂」?

何為「五山十刹」?

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寺院

 

第二章 千年的華彩——中國佛教寺院發展史

概說

漢代寺院的狀況

三國時代的寺院

北朝時代的寺院

隋代建造舍利塔的寺院

唐代佛教寺院

五代時期的寺院

宋、遼、金、西夏時代的寺院

元、明、清時代的寺院

 

第三章 從舍宅為寺到遵從禮制——中國寺院總平面佈局

概說

中國寺院的經典結構佈局

寺院外圍的界限

為寺院建城的探討

寺院內外的蓮花路

寺院裡的園林

 

第四章 在山水之間——中國寺院選址的一般性與特殊性

概說

中國寺院選址的一般規律

中國寺院選址的奇異之處

 

第五章 各安其位——寺院主體建築詳解

概說

寺院的圍牆

大三門(山門)

寺院裡對門的要求

對佛殿的分析

各種佛殿建築

高閣建築

鐘樓、鼓樓

佛塔

樂台、拜台、高台、戒台

寺院中對堂的建設

監院、方丈院

戒場

僧眾用房

碑樓、碑亭、亭台

廊院與群房

斜廊與飛廊

寺院與祠堂、住宅的關係

 

第六章 同樣精彩的配角——寺院中的附屬建築

概說

石獅子

大龍柱

旗桿

供養塔

放生池

寺中小塔

石燈

大木鐘鼓架

石碑與碑刻

經幢

井亭

牌坊

 

第七章 浮屠之海——中國寺院中的塔林

概說

交城石壁山玄中寺塔林

香山大普門寺塔林

風穴山風穴寺塔林

登封少林寺塔林

中條山棲嚴寺塔林

北京戒台山潭柘寺塔林

靜林山天寧寺塔林

歷城神通寺塔林

民權縣白雲寺塔林

長清縣靈巖寺塔林

洪洞廣勝寺塔林

 

第八章 教徒們心靈的盛宴——寺院中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概說

寺院裡的壁畫

寺院裡的雕塑

一種特殊的雕塑形式:塑壁藝術

寺院中的壇城

寺院裡的色彩

飛天

傘蓋

蓮花座:佛教建築的重要裝飾

幡與幢

香爐

造像碑

焚帛爐

華帶牌與匾聯

壺門

瓔珞與綵帶

 

第九章 懸崖上的聖殿——中國的石窟寺

概說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敦煌石窟

天龍山石窟

拜城克孜爾千佛洞

文殊山石窟

炳靈寺石窟

羊頭山清化寺石窟

 

第十章 別具一格——中國境內特色寺院賞析

概說

古色古香的鬧市禪林──北京智化寺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佛殿──五台山南禪寺大雄寶殿

中國現存第二久遠的木佛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唐代舍利塔與宋代佛殿並存──山西法興寺

古寺遺蹤──古青蓮寺石碑上的唐代佛殿圖

金代佛殿和金代度牒──陵川龍巖寺中的國寶

絕壁棧橋式的結構──渾源懸空寺

典型的元代木構建築──渾源永安寺大雄寶殿

光影留痕──大雁塔上的唐代佛殿圖

一眼望穿的宋式遺風──長武昭仁寺大殿

元代特有的大額式木構建築──韓城彌陀寺法王宮

中州第一禪林──首山乾明寺

 

第十一章 蓮開朵朵——中國佛教宗派祖庭

概說

華嚴宗祖庭──戶縣草堂寺、長安華嚴寺

淨土宗祖庭──香積寺、淨土寺與玄中寺

南山律宗祖庭──西安西明寺

密宗祖庭──西安青龍寺

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

三論宗祖庭──南京棲霞寺

天台宗祖庭──天台山國清講寺

五家七宗──禪宗各派祖庭寺院

 

第十二章 高僧的足跡——歷代大師與所在寺院的傳說

概說

劉薩河與阿育王寺

慧遠與東林寺舍

唐玄奘與高昌故城

布袋和尚與岳林寺

達摩祖師與少林寺

清涼國師與五台山

康僧會與建初寺

良介大師與洞山寺

慧能法師與南華寺

懷讓和尚與南嶽般若寺

徑山法欽大師與興聖萬壽禪寺

無學祖元大師與圓覺寺

「開元三大士」與大興善寺

力空法師與廣勝寺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佛法東傳——佛教傳入中國與佛教寺院整體概說

寺院概說

佛教的傳入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佛教是一種宗教性組織,在封建社會中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影響很大。佛教寺院中人口眾多,佔有廣大的土地,從西晉到唐末共建寺院十萬座左右。據唐代《廣弘明集》上說,當時的普通佛寺有五百多人左右,小寺有百餘人,最大的寺院有上萬人,廣泛地分佈於全國各地。

佛寺的面積取決於寺院的經濟條件。小寺可以只用一間房屋,大寺則可能有百間房屋。寺院佈局,依據中國禮制的規定,主要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前低後高;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從山門到前殿到左右鐘鼓樓,因地制宜進行建設。無論什麼樣的寺院,前端一般都有獅子、旗桿、大牌坊、門樓等;進門之後,道路式樣分為兩種,一種為直入式,一種為迂迴式。

寺院的主要建築如下:

總門:即大門,為全寺最主要的出入口,以大圍牆包圍。大寺都有總門,小寺只有山門。山門一般建設三門,一個主要門,兩個次要門,寺院山門一般做三間,大寺山門有的為五間式樣,門上懸匾書寫「□□寺」。

塔院:早期寺院都建有塔院,一般建在中軸線上,有大有小,例如登封少林寺塔院、山西廣勝上寺塔院。北魏至隋唐時代的佛寺都有塔院。塔院一般呈方型,四面建設有矮牆,院內有高塔。

佛殿: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築,有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後殿等。其中,大雄寶殿又是寺院的中心建築,非常高大,裝飾華麗,間數有三間、五間、七間、九間不等,一般佛殿前都建有獻殿或獻亭。

高閣:很多寺院最後部都有一個大閣,其用途不同,分別有觀音閣、萬佛閣、藏經閣、毗盧閣、大佛閣、千佛閣、彌勒閣、舍利閣等。佛寺建設大閣的制度起源於唐代,後來影響到元明清時代的佛寺建築。另外,山西一帶的佛寺在山門處建有高大的閣樓,山門與高閣相結合,這是山西地方之特色,在其他地方很少見。

法堂:在當代禪宗寺院裡常常出現,就是一般大式的房屋,三間或五間,為坐禪及講經、講法之用,非禪宗寺院不設法堂。

此外,寺院中的建築還有鐘鼓樓、廊廡、僧房等。

 

寺院的選址與分類

寺院在中國分佈甚廣,從繁華的城市到廣大的鄉村,都建有寺院。一般來說,佛教寺院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也就是選址情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在平地建寺,即為平地寺;第二種是在山中建寺,即為山寺;第三種叫水院,是指在寺院裡或寺院外都有水面密佈。

在這裡,先談談山寺和水院。

一個寺院,如果經濟收入多,高僧勢力大,就會在山間建立大寺。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間,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還有的則建在山頂端,這由各寺選擇相宜之地來決定。

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時,需沿着山間溪流逆流蜿蜒而上。在山下遠觀,全寺藏於萬木叢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遠望山下十里風光,則村屋林舍,盡收眼底。北京靈鷲峰靈鷲寺、交城石壁山玄中寺、太行山百家巖寺、中鎮山廣勝寺等都是這種選址方式。

在山頂端建寺也比較普遍。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山頂端都建有寺院,平涼崆峒山、呂梁山也都在山頂端建立了寺院。

在山腳下建立的寺院,人們常稱之為山根寺。在山根建寺,這是一個信號,說明由這座寺院可以登山,山上有寺或者是山上有風景點,山根寺就成為總的引路口和進山的要道。四川峨眉山報國寺即是山根寺,也是登入峨眉山的總引路和登入峨眉山的通路要道。

山夾寺,指把一座寺院建在兩山之夾縫中或一山之劈洞中,前後可從外部觀覽到,這兩旁則是大山之劈縫。這是充分利用地形建造的奇特巧妙之作。

在江邊建立寺院,是水院的一種,也是別有韻味的。這種寺院通常選取在大江之邊建造,例如安慶的迎江寺,出山門馬上就可以看到浩瀚的長江,給人一種氣魄萬千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種水院是在江心建造佛寺,這可稱為江心寺。江心寺建在大江之中心島上,四面臨江,天地接連,氣象壯觀。例如溫州江心寺就是這樣選址的。從大江之南北岸邊都可遠望江心寺。寺院又分為東西二院,各建造一座塔,成為江心寺的標誌,遠遠都可望見。即使是在大霧瀰漫的天氣,也可從遠處看到二塔,十分引人注目。

 

中國佛教寺院的規模

中國佛教寺院建築,從全國各地來看,數量極多,存留至今的也為數不少。從各種佛寺建築的總體規模來看,可用大寺、中寺和小寺來劃分。各寺院的規模,主要是由寺院的經濟狀況以及高僧大師的名望地位決定的。寺院經濟情況好,就可擴大建設,這個問題不分城市與農村、山寺與平地寺,都是如此;從另一個方面講,高僧大師的名望地位決定了一座寺院香火是否興盛,從而也決定了寺院的經濟狀況。大寺一般在城市中,但有時在鄉間也有大寺,這與宗派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

在寺院的面積上,大型寺院一般在三千五百平方米左右,有些可達七千平方米;中型寺院一般在二千五百平方米左右;小型寺院則在一千八百平方米左右。小型殿堂一般為四十到六十平方米;除此以外,僧人、信士自己建立的小型佛堂大概有十到十五平方米就足夠用了。

以上所說的是漢族地區的寺院規模。如果是喇嘛教地區,如到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情況就不同了。喇嘛教寺院的面積非常廣大,有的寺院甚至比縣城都大,人員也多。例如內蒙古的賀蘭山福因寺、廣宗寺,各有數百間房屋,寺院最盛時喇嘛達到上千人。

中國大陸上現有的佛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歷史上各朝代遺留下來的,都有一定的規模。目前,各寺也僅僅是保持着遺留下來的規模,除了國家級的重點保護單位有個別擴大之外,其他各寺的規模都沒有擴展。

 

中國佛教寺院初期的式樣

中國最初的佛教寺院都是捨宅為寺,高官、顯宦的大宅和一般平民的住宅,都可以捨宅為寺。在唐和唐以前,捨宅為寺的風氣盛行。西晉初年,在都城洛陽一帶的達官捨宅為寺的情況很多。

從北魏開始,寺院的平面佈局形成了基本的雛形,並開始與住宅的式樣有所區別。例如,北魏洛陽永寧寺平面佈局大致是方形,四面用圍牆圍擋起來,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條軸線,前面為山門,中間為永寧寺塔,後部為北門,東西兩側有東西二門,塔居於寺院中心,兩個中軸線上都有門殿建築,這樣的佈局十分簡單明瞭。其佈局特徵主要是全寺以大塔為中心,沒有佛殿,這是佛寺最初的式樣。

此外,當時嵩山嵩嶽寺的平面佈局是另一種典型,與洛陽永寧寺不盡相同。它是以中軸線為中心貫穿全寺,前為寺院山門,中心為嵩嶽寺塔,北部為門,也就是後門;左右為廂房,東西各五間,東西兩方向也貫穿有中軸線。這座寺院的特點是四面為房屋,中心為一塔。嵩嶽寺比洛陽永寧寺的南北略長,是一座矩形寺院。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說明早期寺院平面佈局的方式完全是四合院樣式的,這種四合院是從民間住宅四合院發展而來的。以後寺院的發展也如同大的合院建築,此式樣一院接一院的發展起來就成為大型寺院。

 

禮制制度下的佛教寺院

禮制制度,是自西周以來由「三禮」產生的。三禮即是《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部書記載了西周時對各項活動的規定,例如有關衣食住行、讀書考試、祭祖社祭、節日拜年、婚喪嫁娶的一些規定,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制度。

在唐宋元明清時代,士大夫階層對禮制制度進行研究與考證,並對之進行解釋、補充,以此說明禮制制度的原委及其具體內容。

在封建社會,建築被列為泥水之工,建築技術只在工匠之間流傳,封建統治階級認為建築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封建社會中,文人墨客專門研究建築的人極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有建築方面的專著出版。今天我們基本上看不到歷史上的建築書籍,偶而有涉及建築的,也都散落在各種筆記、雜書之中。但毫無疑問,禮制制度確實影響到了寺院建築的總體佈局,具體體現為:

一、寺院整體佈局基本上都以中軸線貫穿全寺。

二、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

三、以中軸線為軸左右對稱地設計、佈置建築。

四、左祖右社,前朝後寢。

五、全部建築前低後高,主次分明,長幼有序。

其實,以上幾點在住宅、宮廷廟宇、衙署合院等公共建築中也有所體現,不過在佛教寺院中更明顯罷了。佛教是外來的,但傳入中國後就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寺院。筆者在考察中所見到的佛寺都是按照禮制制度的標準來建造的,從這一點來看,佛寺遠比廟宇更為嚴格。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佛教雖然是外來的,但中國佛教寺院建築卻完全地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佛教寺院建設景觀的方式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得先明確一個概念,即佛教寺廟與道教廟宇之間的關係問題。人們常常把寺院與廟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回事。寺院雖然已經中國化了,但畢竟是外來的,是專門供佛、敬佛的道場,佛者,釋迦牟尼佛也;廟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是中國特有的,建廟主要是為了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比如民間傳說中的「八仙」等。

不過,寺院和廟宇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者都會選擇風景秀麗的地方進行選址建設,以增加它的妙景與妙境。例如在寺院和廟宇裡常常有高山流水,並架設橋樑,橋上建亭,登道蜿蜒;遠山近景,樓閣亭台,都一一高低疊落;建築組群層次分明,有主有次,瓊樓殿閣,廊榭樓台;加之古樹參天,怪石嶙峋,處處都是景點,如同仙境。

一座寺院,除對主體景點進行建設之外,還設分景點。典型的例子是山西洪洞縣之中鎮山,在山下建設廣勝寺,名曰「廣勝下寺」;但是這遠遠不夠,在中鎮山的頂端偏南還建設有「廣勝上寺」。上寺位置更佳,當人們到達上寺之時,從山門外再南行數十米,舉目南望,則見汾河大平原,煙靄迷濛,整個大平原在萬千樹叢中,令人心曠神怡;西望則呂梁山遠巒又納入眼簾,洪洞城池,盡收眼底,真是難得的好景觀。上寺中有飛虹塔,如登上塔層之間憑窗遠望,則大有「欲窮千里目」的遐想。寺院與田園接近,寺僧一方面清修,一方面也進行有數的勞動。寺院在萬木叢中,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畫卷。

 

佛教寺院名稱的來源

自漢代以來,中國境內建造的佛教寺院越來越多,從城鎮到農村,從水邊到山間,處處皆是。中國眾多的寺院都有寺名,其寺名都不是隨便起的,而是根據古印度的寺院名稱及佛教內容發展而來的。舉例如下:

馬鳴,即馬鳴和尚──《大乘起信論》的作者,因而有寺名為馬鳴寺。

香積,佛即是香積,陝西省長安縣有香積寺。

香界,出自《維摩詰經》,北京有香界寺。

真如,出自《金剛經》,上海有真如寺。

祗園,在古印度有祗園,安徽九華山建有祗園寺。

海會,出自《華嚴玄疏》,山東、山西等省都有海會寺。

旃檀,是一種香木,出自南印度。河北、山西等省歷史上都有旃檀寺,內供旃檀佛。安徽九華山也有旃檀寺、旃檀佛。

堅牢,出自《金光明經》,作堅牢地神、大地神姓名。中國福州有堅牢塔。

兜率,出自《法華經》,在北京上方山頂建有兜率寺。

般若,梵語音譯,意為智慧,長春有「護國般若寺」。

靈鷲峰與靈鷲寺,在古印度有靈鷲山,山型似鷲;北京也有靈鷲山,山上有靈鷲寺,福建有靈鷲峰,其上也建有靈鷲寺。

從以上各例足以證明中國的佛寺之名並非隨便叫出,而是根據佛教經典或者是由古印度已有之名而來,這一點要請讀者注意。

 

何為「伽藍七堂」?

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築很多,根據宗派之不同,寺中之殿閣樓台建築多少不定,但有七種建築是必不可少的,這叫做伽藍七堂。至於七堂之用法與取捨,根據時代不同而各有差異。

唐代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一、佛塔(舍利塔);二、大雄寶殿(本尊佛);三、經堂(講經之所);四、鐘鼓樓(二者為一堂);五、藏經樓(安放佛經之所);六、僧房(多者達上百間房屋);七、齋堂(大餐廳)。

宋代禪宗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一、佛殿;二、講堂、法堂;三、禪堂;四、庫房(後院為配食物之處──廚房);五、山門(空.無相.無願三解脫);六、西淨(廁所);七、浴室。

 

何為「五山十剎」?

「五山十剎」,又稱為「五嶽十剎」,是中國官寺制度中級別最高的禪宗寺院。其中,以五山位在所有禪院之上,十剎之寺則格次於五山。據宋濂《宋學士集》卷十所載,「五山十剎」係因史彌遠之奏請而創始於南宋嘉定年間(公元一二○八一二二四年)。

北宋南遷,都城設在杭州,是謂南宋。在南宋時,皇帝們仍然信奉佛教,推行佛法,所以在距都城不遠的地方選址建設了這五山十剎。這樣一來,就使佛教在無形中興盛起來。南宋所確定的「五山十剎」仍然是利用歷史上原來有的寺院以及有名的寺院,從中挑選出能夠達到標準的名山和寺院,以便朝廷有重點的投資安排,以此來興盛佛教。

「五山十剎」距離杭州都比較近,以江蘇、浙江、福建的名山和名寺為主體。這些寺院經歷代維修與擴建,雖已有千年的歷史,至今仍然完好,這是十分難得的。這些寺院的香火至今仍然十分興盛。

南宋推定的五山十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山名寺,這些寺院都是早期建造的,規模大小各異,有山寺,也有平地寺。北宋南遷之後確定中國的「五山十剎」,對於各寺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寺院

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中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達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將該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白馬寺坐北朝南,總面積二百餘畝,其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五層殿堂等。

白馬寺建築規模雄偉,現在的佈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山門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後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白馬寺的歷史。此外,寺內的唐代經幢、元代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乾漆製成的,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03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