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迷失的人(簡體書)
滿額折

迷失的人(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二十五年了,亞當沒有回過他的故鄉;二十五年了,他一直住在巴黎,是一個公認的歷史學家。一天晚上,亞當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電話是從他的故鄉打來的,那個他出生、長大的地方。原來是他童年時代最親密的朋友之一穆拉德,這麼多年來,兩人一直爭吵不休 , 然而在穆拉德臨終之際,他想再見他最後一面。亞當沒有多想,簡單地收拾好行李,毫不猶豫地乘上了當天的第一班飛機。與故鄉幾十年的離別,他終於回到了他的祖國,一個白雪皚皚群山環繞的地中海東岸國家。這位曾經選擇流亡的偉大知識份子,突然回到了當年他一去不復返的舊地,再次見到了那些曾經被他拋棄的故人。物是人非事事休,漸漸地,往事一一浮現。亞當回憶起了他的摯友納伊姆,比拉爾,阿爾貝,還有拉梅茲,回憶起了那些個充滿激情辯論的夜晚,回憶起了當年將他們分開的戰爭……

作者簡介

阿明·馬洛夫(Amin Maalouf),黎巴嫩裔法國著名作家,法蘭西學院院士,1949年2月25日生于黎巴嫩貝魯特。1976年移居至法國,以記者及作家為業。他曾周游六十余國,被公認為阿拉伯及中東世界的專家,并于1983年出版論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其小說有《非洲人萊昂》(Leon lAfricain)、《撒馬爾罕》(Samarcande)、《光明花園》(Les Jardin de Lumiere)、《貝阿翠絲后的第一個世紀》(Le premier Siecle apres Beatrice)、《地中海東岸諸港》(Les Echelles du Levant)等。1993年,馬洛夫憑《塔尼奧斯的巖石》(Le Rocher de Tanios)一書榮獲龔古爾文學獎。2010年,他還被授予著名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他被譽為國際文學的主流聲音,他的作品曾被翻譯成二十七種語言,廣受世界各國的讀者青睞。

名人/編輯推薦

龔古爾文學獎得主,法蘭西學院院士、黎巴嫩裔法語作家阿明·馬洛夫享譽國際文壇的代表作!

首部以真實的黎巴嫩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巨變為背景,細膩刻畫“迷惘的一代”群像!

“盜夢空間”式的敘事手法,在主人公現實經歷和日記、書信的回憶追述中,讓人身陷在迷惘的大網中!

目次

第一天 br
第二天 br
第三天 br
第四天 br
第五天 br
第六天 br
第七天 br
第八天 br
第九天 br
第十天 br
第十一天 br
第十二天 br
第十三天 br
第十四天 br
第十五天 br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第十一天

第十二天

第十三天

第十四天

第十五天

第十六天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前言】
譯序

馬振騁

阿明·馬洛夫,1949年出生于黎巴嫩貝魯特一個教師家庭,信奉基督教,屬默基特派,這是東方基督教會中一個少數派社團。少年時母親送他進入耶穌會辦的法語中學學習。大學時期在貝魯特圣約瑟大學攻讀社會學和法律。畢業后在一家有“貝魯特紐約時報”之稱的《日報》當記者。報道過埃塞俄比亞王朝的崩潰(1974)、西貢最后一戰(1975)。

1975年黎巴嫩國內爆發戰爭,馬洛夫攜全家躲入深山,第二年移居巴黎,主編《年輕的非洲》雜志。

1983年,他發表他的第一部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歷來世人對于十字軍這段歷史都是通過西方學者的論述而獲知的,阿拉伯人當然也有自己的記載與記憶,其中的差異自不待言。這部書也幫助大家窺探到今日西方世界與阿拉伯世界的沖突的最初原因。

1986年,馬洛夫發表小說《非洲人萊昂》,得到廣泛好評,決定辭去記者一職,當職業作家。1993年,《塔尼奧斯的巖石》問世。塔尼奧斯是一個山里的孩子,母親美麗動人,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父親是誰。命運的烙印自幼銘刻在他的心間。這是一部寫19世紀黎巴嫩的歷史小說,揉合寓言與童話,探索神秘、熱情與忠心,絢麗多彩,使馬洛夫獲得法國最權威的龔古爾文學獎。

阿明·馬洛夫精通阿拉伯語、法語、英語,他進行文學創作使用的則是法語,這也使這位阿拉伯裔作家擴大了在國際上的影響。他歷年佳作有《撒馬爾罕》(1988)、《光明花園》(1991)、《地中海東岸諸港》(1996)、《巴達薩的旅程》(2002),都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于各國。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是一項國際性多領域獎。2010年中國西安秦兵馬俑考古隊獲該獎的社會科學獎,而文學獎則授給了阿明·馬洛夫。往昔此獎的得主有略薩、君特·格拉斯、阿摩司·奧茲、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2011年,法蘭西文學院投票接納阿明·馬洛夫為院士,頂替哲學家克洛德·萊奧·斯特勞斯逝世留下的位子,他也是法蘭西文學院三百多年歷史上第一位黎巴嫩裔院士。

有人說馬洛夫對語言有小說家的耳朵,對故事細節則有歷史學家的眼睛。他無論寫小說與散文都從豐富的阿拉伯歷史去尋找淵源,精心編寫故事,文筆搖曳多姿,引人入勝,內容不乏天方夜譚式的異域風光。他自認屬于一個正在被征服的民族與文明;他懷著博大的情懷在人類的紛爭中要求寬容、憐憫與友善。并把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完全與當前的中東現實密切結合去觀察。例如在《致命的身份》(1998)中,他提出人們已經忘記活著為什么,而讓不由自己決定的身份去決定別人與自己的命運。馬洛夫要弄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尤以身份的名義對“異類”進行心安理得的殺戮。

《世界的翻天覆地》(2009)更是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后,對世界現狀進行一次深刻的探討。他否認世局紛亂是什么文明沖突、宗教戰爭,幾乎不可避免似的。在他看來是“兩個文明的相互消耗”,人類已經到了“道德無能”階段。他迫切呼吁明智、寬容,對于人類的遺產和信仰、星球的未來必須提出一種成熟的看法。

進入21世紀,阿明·馬洛夫已是具有國際聲譽的阿拉伯裔法語作家,對歷史素有研究的學者。由于他的民族與宗教背景,他對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問題的看法受到極大重視。但是作為小說家,他已有十二年沒有作品問世,到了2012年,在讀者的期盼中,他推出了迄今為止他最厚實的小說:《迷失的人》。

背景顯然是指黎巴嫩,但是作者有意避開不提這個名詞,而用地中海東岸國家(Levant),這樣包括了這個地區的政治、歷史、地理宗教的縮影。那里有一群大學生,如同哪個國家的大學生一樣,意氣風發,抱有各種理想,立志要創造新人生,改變舊世界。

然而1975年這個地區爆發了戰爭,綿延多年。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呢,連當地人也鬧不清楚。有時是外國人與本國人打仗,有時是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開戰,有時是部族與部族交火,有時是同一部族內兩派沖突,有時還是外國人與外國人打到了這個地方。經常拋頭露面的也不是同一伙人、同一些聯盟、同一些領袖。有時幾場戰斗先后打,有時幾場戰斗同時打。

黎巴嫩素有“中東的瑞士”之稱,住在這里的主要是有過高度文明的腓尼基人的后裔。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幾種語言通用,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三教教民和睦相處。戰爭一起長年不斷,攪得百姓不得安生,紛紛外逃。那些欣賞尼采、超現實主義、奧威爾、海明威、加繆的莘莘學子,也一下子被打回到各自的教派族群中,去延續自古以來的仇恨與糾紛。

《迷失的人》故事開始,距離主人翁的學生時代已經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由于一位老同學的逝世,這群當年的好友準備回到物改人非的舊地重聚一堂。馬洛夫在原書封底的介紹中說:“我非常自由地從我自己的青春年代汲取靈感。我的青春年代是與這些相信世界會變好的朋友一起度過的。這部書的人物雖則沒有一人跟真實人物完全相符,但是也沒一人是憑空虛構的。”

這些人中有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猶太人。經過這番世事滄桑、生活砥礪又怎么樣了呢?這顯然不是一次簡單的緬懷敘舊。作者借書中人物從三個宗教與歷史的角度來剖析當前世界的沖突,顯然是書中最精彩的篇章。主人翁亞當當年一走了之,表面上保持了兩手清白,但是心中從來沒有真正安寧:是他離開了祖國,還是祖國離開了他?“其消失令我悲傷和念念不忘的,不是我青年時代認識的那個國家,而是存在于我夢中、卻沒有能夠見天日的那個國家。”

失去過去會引起惆悵,看不到未來則陷入絕望。他難以振作,有人勸慰他說,我們的國家向來如此:宗派斗爭、貪腐賄賂、裙帶關系……他不愿認輸,但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名字承載了正在誕生的人類,但是我卻屬于瀕臨滅絕的一類人。……從長期來說,亞當與夏娃的子子孫孫都是迷惘的孩子。”

2014年3月10日

【書摘】
我的名字承載了正在誕生的人類,但是我卻屬于瀕臨滅絕的一類人。出事前兩天,亞當在他的筆記本里寫道。

我從來不知道父母為什么這樣叫我。在我出生地國家,這個名字很少見,在我之前家里也沒有人叫這個名字。我記得有一天向父親提出這個問題,他只是回答:“這是我們大家的始祖!”好像我能夠不知道似的。我那時十歲,聽了這個解釋也滿足了。我可能還應該在他生前問他,起這個名字背后還有沒有一個意思,一個夢想。

我覺得是有的。在他的思想里,我被認為是屬于創建者的一類人。今天,我四十七歲了,不得不承認我的使命是完成不了了。我不會是本族中的第一人,而是最后一人,家族中的最后一人,是他們世世代代苦難、希望幻滅與辱恥的受托人。那個可憎的任務落在了我的肩上,去辨認我所愛的人的面貌,然后點點頭讓人把遮布蓋上。

我是收尸人。輪到我的時候,我像根樹干那樣倒下,挺直不曲,同時誰愛聽就對誰嚷嚷:“我是對的,錯的是歷史!”

這聲自豪而又荒誕的尖叫,老是在我的腦袋里回響。卻可以為作為我十天來進行無用的朝圣活動的說明。

我回到已被洪水淹沒的故土時,心想搶救出一些我和家人從前的遺物。在這方面我不存希望。人愈是要延后沉沒,反而愈是加速滅頂。……話是這么說,我毫不后悔這次出來走一趟。我真的每天晚上重新發現是什么理由讓我疏遠祖國。令我極為愉悅的是在一片汪洋中發現東岸國家的幾座謙遜溫情的小島。這使我產生——至少眼前——一種新的生活欲望、一些新的奮斗理由,可能甚至還有一個希望的顫抖。

從長期來說呢?

從長期來說,亞當與夏娃的子子孫孫都是迷惘的孩子。

【P9-11】

穆拉德,斷情絕義的朋友。

我們在有可能和解之前被死亡隔離了。我有點錯,他也有點錯,這也是死亡的錯。我們剛要重歸于好,死亡突然讓他說不出話。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和解過了。他希望跟我見面,我搭上第一班飛機,死亡趕在我前面到了。繼而一想,事情可能還是這樣好。死亡自有它自己的智慧,有時應該交給它更好于交給自己安排。要不然我以前的朋友會跟我說些什么呢?謊言,歪曲竄改的真相。而我,為了不對一個垂死的人冷酷無情,裝得相信他,原諒他。

在這些條件下,我們遲到的重逢與相互的寬恕,又有什么價值呢?說實在的,毫無價值。現在的經過在我看來更加適宜,更加顧及尊嚴。穆拉德在最后時刻覺得需要見我一面,我急忙趕了過來;他又急忙死了過去。這里面包含一點精神上的謙讓,也是對我們不可復返的友誼作一番交待。我對這樣的收場很滿意。以后,若是進了墳墓以后另有一種人生,我們有時間像男人與男人似的彼此解釋。如果是一片虛無,不管怎樣我們活人之間的爭執還是重要多了。

看著他逝去的這一天,我能為他做什么呢?只是禮儀上要求我做到的,那就是我恬然地懷念他,既不譴責他,也不寬恕他。

他與我,兩人不是童年朋友。我們成長在同一國家,同一地區,但不是同一社會背景。我們只是到了大學才認識的———然而從第一年最初日子起交情進展得很快。

我們友誼開始時,舉辦了那個晚會。我相信我們約有十五六人,男生略多于女生。若要我憑記憶列個名單的話,有些人我是決不會忘記的。那時有他與我;塔尼婭,當然,已經有塔尼婭了,她還不是他的妻子,但是她不久就是了;有阿爾貝、納伊姆、比拉爾和美麗的賽彌;有拉姆齊、拉姆茲,大家稱為“合伙人”、“永不分離”或干脆就叫“兩個拉姆”……我們正在走進大學生活,手里拿杯酒,懷著一顆叛逆之心,我們相信正在走進成年人生活。我們中間年紀最大的將近二十三歲;我十七歲半,是最年幼的;穆拉德比我大兩歲。

這是一九七一年十月,在他家的陽臺上,一座巨大的陽臺,白天能看到海,晚上能看到城里萬家燈火。我至今還記得他那晚的眼神,迷惑,滿足。這幢房子屬于他,在他之前屬于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甚至更老的祖先,既然房子建造在十八世紀初。

從前我家在山里也有一幢美麗的房子。但是對我的家人來說這是一個寓所,一份建筑宣言,對他的家人來說,這是一塊祖庭。穆拉德在這里總感到一種躊躇滿志的心情,類似那些認為一塊地方屬于自己的感覺。

我從十三歲起,不論到哪里,總覺得自己像是個客人。經常受到張臂接待,偶爾只是被人容忍,但是到哪兒都不是享受全部權利的居民。經常與眾不同,格格不入———我的名字,我的目光,我的舉止,我的口音,我的真正的或外界猜疑的歸屬。在我的出生地和后來的居留地,都這樣。

那天晚上,有一個時候,穆拉德不斷盯著遠方,提高聲音說:

“你們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個家從今以后也是你們的家。一生一世!”

玩笑像火箭躥起,嘻嘻哈哈,但只是掩蓋大家的感動。他然后舉起杯子,晃動其中的冰塊。我們同聲響應:“一生一世!”有人高聲喊叫,有人喃喃而言。然后我們一起小口呷杯子里的飲料。

我眼淚汪汪。今天回想到那一幕,還是禁不住淚珠盈眶。是感動,是懷舊,是悲傷,是憤怒。那個稱兄道弟的時刻是我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刻。之后來了戰爭。沒有一個家、一段回憶還能保持完整無損。一切都腐敗變質了———友誼、愛情、熱心、親情、信仰,像忠誠也是。還有死亡。是的,今天,在我看來死亡也像受了污染,失去了本質。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