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民族大遷徙
滿額折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歷史上並不存在靜止不變的族群,避難而遠徙,求生而奔赴,我們的祖先在“行行重行行”中渡過了漫漫的歲月。從“中國”到嶺外,從巴蜀到滇南,從關內到塞外,從蒙古大草原到青海湖畔,處處都留下了民族遷徙的足跡。正是偉大的遷徙運動開拓出民族生存的嶄新天地,創造出中華大地廣闊的家園。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葛劍雄 祖籍浙江紹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簡明中國移民史》(合著)、《中國移民史》等。

作者簡介
安介生 1966年生,198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國移民史與地方史。2001—2002年度為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高級客座學者(Senior Associate Member)。主要著述有《山西移民史》、《歷史民族地理》(上、下)、《歷史地理與山謠地方史新探》等。

總序

這套書名為《地圖上的中國歷史》,包括《疆域與政區》、《古都與城市》、《交流與交通》、《民族大遷徙》四種,顧名思義,是以地圖為綱,講述中國歷史的某一方面。

前賢總結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強調要抓住幾個W,其中一個就是Where(哪裏)。因為任何歷史事實,無論是人物、制度還是事件,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與一定的空間範圍聯繫起來的,都發生或影響於地球表層的某一個點、線、面。正如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所言:「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裏看得到戲劇!」

空間因素對歷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內容,也是理解歷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親自考察全部空間。即使能夠身臨其境,也未必能發現特定空間的概貌和特徵,所以地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測繪技術還不發達、繪製地圖相當困難的古代,學者已經充分認識到地圖的運用對於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圖右史」的傳統。地方志的前身「圖經」就是有圖有經,其中的圖主要是地圖。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圖,並形成專門的讀史地圖集和歷史地圖集。早在公元3 世紀,賈耽就曾按《左傳》等書的內容編成《春秋盟會圖》。1905 年問世的楊守敬所編《水經注圖》,採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是歷史專題地圖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 年刻石的《禹跡圖》是賈耽《海內華夷圖》的簡略版,並且立於州學之內,顯然是用於教學。

隨着衞星遙感、信息技術和綱絡的進步,人們往往以為有了GPS(全球定位系統)和GOOGLE MAP(谷歌地圖)等精確的遙感圖像,地圖的作用已經不如以前,甚至可以被取代了,這是一種誤解。谷歌地圖實際上不是地圖,而只是遙感圖像,所顯示的只是地球表層的實際狀況。儘管這些圖像精確逼真至極,每個點都可以顯示具體的經度和緯度,卻無法代替能夠綜合地、抽象地顯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地圖。因此,在較大範圍的空間內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時,還是需要該區域的普通地圖或專題地圖,或者相應的電子地圖。

何況了解歷史所需要的地圖並非今天的地圖,而是相關時代的地圖即歷史地圖。由於地理環境的變遷,那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或多或少會與今天不同。即使自然地理狀況變化不大,人文地理要素也必定會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些要素甚至已完全消失,有些要素則當初根本還不存在。這些歷史地圖必須由研究者按照歷史事實和相關的地理狀況專門繪製。

甘肅舟曲地區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後,電視台在發佈這條消息時就配了一幅地圖,使觀眾知道了它在中國和甘肅省內的位置,也明白了它與甘肅省會蘭州以及定西、四川省、白龍江等地名的關係,否則,不熟悉地理的觀眾往往無法理解有關新聞的意義。要理解歷史,更需要配上相應的地圖,否則,即使有注釋,非專業的讀者也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而無法復原出很多今天已經不存在的地名或已經改變了的地形地貌,有不少歷史現象就變得難以理解。

例如,中學語文課本中曾選了唐朝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根據作者的描述,他是在輪台目送武判官進天山的。今天的輪台離天山數百公里,無論如何看不到天山。但是,如果了解唐朝的輪台是在今烏魯木齊附近,這個疑問就不存在了。又如,北宋覆滅後,趙構在南京即位,又在金兵的追逼下到達揚州,再渡過長江。如果以為這個南京就是今天的南京,就無法理解當時的軍事形勢:既然金兵是從北向南進軍的,趙構為什麼還要從南京北上揚州?實際上,北宋時的南京是今天河南商丘,由此南下,沿着當時的汴渠到達揚州,這樣的路線順理成章。如果將這些內容用地圖來顯示,標上當時的地名,豈不一目了然?

更複雜的歷史現象和研究成果也能通過地圖而明確起來。例如,先師曾詳細收集了今河北、山東相鄰地區已經發現的考古發現和文化遺址,將它們一一標在地圖上,發現其間存在着一片扇形的空白,這一範圍內沒有公元前4 世紀之前的遺址,而這一帶正是當時黃河河道的下游。結合周圍的地形地貌,先師確定,在黃河兩岸築堤前,河道不受約束,曾經在這一範圍內反覆擺動,以致人類無法定居。這些情況找不到文獻記載,也無法根據今天的地形地貌作出判斷,地圖卻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

作為一種新的嘗試,作者們不是簡單地將地圖當作插圖,而是通過一系列地圖提綱挈領,作為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力求更完整、準確地講述歷史。因此,我們選了四個與地圖關係比較密切的專題—— 疆域和政區、古都與城市、交流與交通、民族大遷徙,每個專題都涉及大量古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離開了歷史地圖,即使增加再多的文字,也未必能幫助讀者確立準確的地理坐標,形成完整的空間概念。

承蒙作者們與出版社推我為主編,在本書出版之際,我必須說明我做的工作:與作者、編輯討論確定了本書的主題和各個專題,對全書的體例,特別是地圖的運用提出了要求,對各書的內容和結構提出一些意見,並寫了這篇序。

 

——葛劍雄

目次

總序

 

引言:遷徙運動—— 鑄造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一

 

第一章 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

洪荒時代的遷徙往來:遠古「三皇」的遷徙神話 六

篳路藍縷的征途:上古「五帝」的遷徙故事 一一

 

第二章 構築「中國」

洪水後有夏民居:大禹傳說與夏族遷徙歷史 二五

殷道實由遷徙興:國都遷徙與殷商王朝史 三三

遷徙劃分兩周史:周王族的遷移與建國歷程 三九

 

第三章 以「大一統」的名義

從關東到關中:秦漢時期向關中地區的大移民 五〇

南越王國裏的「中原人」:秦漢時期向嶺南及西南地區的大移民 五九

 

第四章 從塞外「胡虜」到中原霸主

從「塞外虜」到「并州胡」:漢匈關係與匈奴族南遷歷程 六八

漢趙國與呂梁山的「稽胡」:南遷匈奴族的分佈與政權建設 七九

 

第五章 氐羌西來,入主關中

回望百頃仇池山:古代氐族的遷移與發展歷程 八八

黃河源頭是家鄉:古代羌族人的遷徙與發展歷程 九八

 

第六章 從鮮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從「大鮮卑山」到「匈奴故地」:

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與早期遷移 一〇八

轉戰中原建功業:慕容鮮卑的遷徙與建國 一一五

馳騁在大西北:西部鮮卑的分佈與政權建設 一二四

 

第七章 漢人的第一次南遷浪潮

「八王之亂」與「五胡十六國」 一三四

世族南遷與東晉建立 一三八

塢壁、乞活與僑置州郡:南渡時代的特殊景觀 一五〇

夢斷北征之路 一五五

 

第八章 邁向「中國」的歷程

從「嘎仙洞」到塞北大草原:拓跋鮮卑的早期遷徙歷程 一六二

從雁門關外到古都洛陽:北魏後期的遷都與文化建設 一七〇

 

第九章 從「胡越一家」到「安史之亂」

「而今胡越是一家」:唐代前期民族內遷與民族構成 一八〇

漢民南遷與河北藩鎮的「胡化」:「安史之亂」後的民族遷徙 一九〇

 

第十章 遼夏金的民族遷移與建國歷史

風起「松漠」鎮「黃龍」:契丹人的遷移與遼朝的建國歷史 二〇二

崛起於「銀、夏之間」:西夏党項人的遷徙與建國歷史 二一〇

輝煌與苦澀:金朝女真族的遷移與王朝歷史 二一五

 

第十一章 移民造就「第一州」

兵臨城下的大逃亡:「靖康南渡」與北方漢人的南遷浪潮 二二六

「銷金窟」與「北國之思」:移民與南宋時期江南地區的發展 二三五

 

第十二章 漠北狂飆

從狹隘山谷到無垠草原:

蒙古民族發祥地的地理環境與早期遷移 二四八

征塵落盡即為家:蒙古族的南遷與分佈狀況 二五六

 

第十三章 跨越山海關

啟運山引領遷移路:滿族發祥地的地理環境與早期遷徙 二六八

「東來滿洲」的「圈地運動」:入關後滿族的分佈與安置 二七六

 

書摘/試閱

引言:遷徙運動——鑄造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從「中國」到嶺外,從巴蜀到滇南,從關內到塞外,從蒙古大草原到青海湖畔,處處都留下了民族遷徙的足跡。正是偉大的遷徙運動開拓出民族生存的嶄新天地,創造出中華大地廣闊的家園。

 

曾幾何時,中國傳統社會被簡單定性為農耕社會,於是乎,「聚族定居」,「不喜遷徙」,便成為常人視野裏傳統時代中華大地各民族的一大特徵。然而,只要翻閱幾頁汗牛充棟的「經史子集」,片刻回望一下我們民族走過的漫漫長路,這種淺薄的說法便會顯得那麼蒼白與荒唐!

稍有民族史常識的人都會明白:歷史上並不存在靜止不變的族群,因此將民族變遷史視為「鐵板一塊」,無疑是無知而簡單化的臆想。避難而遠徙,求生而奔赴,我們的祖先在「行行重行行」中度過了漫漫的歲月。沒有遷徙運動,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遷徙運動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確實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了解多少自己祖先的歷史呢?如果自感不足的話,那麼讓我們從民族遷徙歷程來更深切地感知中華民族極不平凡的發展歷史。

 

遷徙運動掀開了民族發展的第一頁

世界上沒有天生定居的民族,任何民族發展的第一頁都是遷徙往來。豺狼虎豹、飢寒交迫,原始人類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是何等的兇險,而他們又是那麼的無力,那麼的無奈。不難理解,越是原始的時代,人們抵禦外來侵害與維繫生存的能力越是低下,因此,「三十六計走為上」,也就成為遠古先民們的必然選擇。遷徙是原始民族躲避災難與侵害,尋找最佳棲息地的唯一途徑。

「樹挪死,人挪活」,「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些淺顯的話語卻是遷徙運動留給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遷徙曾經是古代先民求得進步與發展的上佳選擇。天大地大,海闊天空,何愁找不到容身之處?於是,從中國到「四夷(裔)」,自西徂東,從北到南,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正是在先民們的匆匆腳步中展開了。

 

遷徙運動創造與拓展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家園

任何民族的生存的「家園」,都是祖先們不懈奮鬥的成果。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地理空間,同樣是歷代先民奮爭的結果。

中華民族絕不僅僅是華夏(漢)族的代名詞,將漢族發展史等同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無疑是荒唐可笑的。同樣,將漢族中央王朝的歷史等同是中華民族的變遷史,也是幼稚無知的體現。

與今天中國疆域相比,古代文獻中的所謂「中國」是相當狹隘的。但這個「中國」曾經是遠古眾多部族熱切嚮往之地,逐鹿中原,問鼎「中國」,但是,「中國」不過是中華先民向外開拓的基地而已。

從「中國」到嶺外,從巴蜀到滇南,從關內到塞外,從蒙古大草原到青海湖畔,處處都留下了民族遷徙的足跡。正是偉大的遷徙運動開拓出民族生存的嶄新天地,創造出中華大地廣闊的家園。

 

遷徙運動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多種民族生活在這片廣袤遼闊的土地上。

遷徙運動使華夏子孫遍佈世界各地:閉關鎖國,不過是個別朝代政策的基調,但並不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特性,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歷史的輝煌,都是卓越民族特性的反映。中華先民從來不曾缺乏開拓四海的勇氣與堅毅,張騫鑿空西域,鄭和七下西洋,都是中華先民向外開拓的典範。

 

民族遷徙之大勢,決定了中國發展的未來走向

民族政權的建立,是民族實力的一個象徵。

中國歷代政權及王朝的建立,不可避免地帶有突出的民族特徵。

其中,以華夏(漢)族民族為核心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時間最長,影響也最為深遠。

但是,大一統王朝,並不能概括中國歷史時期政治發展的全部。在歷史時期中國的地域範圍裏,幾大民族政權爭鋒抗衡,完全可以視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階段性成果與標誌,並不完全是大一統歷史趨勢的對立產物。

然而,隨䋠民族遷徙而引起的民族分佈與民族力量的變化,使得不同民族政權的出現勢不可擋,層出不窮。

歷史時期中國疆域上的完全統一,要到十八世紀中葉才得以完成,因此,各個民族政權並存,成為中國古代政權建設史上的重要景觀。為數眾多的民族政權,同樣為中國歷代疆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左圖右史,展現民族大遷徙的生動圖景

我們相信文字的力量,但無法忽視圖像資料的神奇功能。中國古代有著「左圖右史」的撰述傳統,然而,這一傳統在較長的時段內被忽視了,淡化了,似乎圖畫資料只是「小兒科」的玩意兒。其實,在再造歷史場景的努力中,離開了圖像資料,那會是極大的缺憾!本書力求更多地用地圖、圖片資料來生動地展開中華民族神奇的遷徙歷程。

 

第一章

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

相傳舜帝在百歲高齡南下巡狩,途中不幸在蒼梧之野去世,被安葬於江南九嶷山。舜帝在如此高齡還路途迢迢地南下巡狩,死後也沒有歸葬故里,在後世人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上古時代先民以遷徙為主要生存與避難方式的話,這種疑問便可迎刃而解了。

 

天地肇判,

邃古遐邈,

厥詳曷聞?

孔子定書,斷自唐虞;

他經則自《周禮》。

——〔元〕胡一桂撰:《史纂通要》卷一《五帝總論》

 

傳統時代的中國士大夫大多喜談「上古三代黃金時代論」,即將遠古社會描述為聖王統治下的美好祥和的理想社會狀況,為後世追慕效法之典範。如果從讚美古代英雄人物的功績角度出發,這類議論尚有幾分合理成分,但美化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態,否認了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在根本上是荒謬可笑的,因為遠古時代人們的開拓生活是相當艱難而漫長的。

試想在中國不同地區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最早的已閱歷數百萬年的光景,而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僅有區區的五六千年而已,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洪荒時代,佔據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的最長時段。所以,對於這一漫長時段的追憶是必要的。

 

洪荒時代的遷徙往來:古「三皇」的遷徙神話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禽獸繁殖。

五穀不登,禽獸偪(逼)人,

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最為久遠的歷史發展階段,被今天的歷史學家們稱為「傳說時代」,「傳說時代」是人類歷史的開始,是人類發展的「童稚時代」。也許「童稚時代」的記憶是最難以保留的,因此,關於這段久遠荒邈的歷史,留傳下來的大多是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女媧補天」的神話從一個方面告訴了我們遠古人們生活環境的可怖情形: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1

 

與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相比,遠古年代無助的人們似乎更依賴於英雄的救護,於是乎,中國「傳說時代」的主角就是神通廣大、尊崇無比的「三皇五帝」。

而當我們翻閱歷史文獻與古代傳說故事時,很容易發現這些古代帝王都有著驚人相似的「行走天下」的事跡,可以說,傳說時代的「中國」的「四至八到」,不過就是這些古代帝王們的不倦「行走」所留下的地理印記。

根據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稽古錄》等著作的記述,遠古時代中國的第一位帝王為伏羲氏。在伏羲氏時代,先民們尚處於茹毛飲血、衣皮食肉的原始生活狀態。飛禽野獸是主要的食物來源,而捕獵動物以充腹是相當艱難與危險的。伏羲氏發明魚網以捕魚,並教會人們豢養家畜。新的生活技能與生存方式的出現,大大方便了先民們獲取肉類食物,豐富了食物來源,這對於原始先民的生存與進化是極其重要的,伏羲氏也因此深受先民們的敬仰。

傳說中伏羲氏的都城在宛丘。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境內,在先秦時代,宛丘是陳國國都附近的一處非常出名的遊賞之地。《詩經.陳風》云:「子之湯(音蕩)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藉以喻諷陳國國君荒廢國事,遊玩無度。當然,宛丘的地域過於狹隘了,宋代學者朱熹在《詩經集傳》中就將整個春秋時代的陳國作為伏羲氏的遺址所在,他指出:「陳,國名,太皞伏羲氏之墟,在禹貢豫州之東,其地廣平,無名山大川,西望外方,東不及孟諸。」孟諸為先秦時代一處著名澤藪,在今天河南商丘市東北。可見,在遠古先民的記憶中,伏羲氏率領的部族曾長期遊移於從今天河南淮陽到商丘的平原之上。

 

1《淮南子注》卷六「覽冥訓」,《諸子集成》,第 99 頁,嶽麓書社,199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