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0 元
定  價:NT$ 540 元
優惠價:8747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黃土高原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是我國資源富集區。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用於該區的水土流失治理與發展區域經濟,但南北出現了嚴重的區域不平衡,一方面嚴重影響國家穩定,另一方面西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落後又制約著西部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建設,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該區的生態、經濟了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如何保證該區退耕還林(草)等生態建設成果,如何評價它所帶來的區域生態環境變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產沙的時空變化與未來的治理重點區域與標準是什麼?國家的重大政策如何影響著黃土高原?該區未來的發展模式是什麼如何選擇?等等一系列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需要回答。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供從事生態經濟、水土保持、農業發展戰略等領域的科研、教學及相關管理人員參考。

目次

序言
前言
上篇水土流失治理效應與評價
第一章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概況
第一節黃土高原自然社會經濟與水土流失特征
一、自然環境特征
二、社會經濟特征
三、水土流失的區域特征
第二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演變與水土保持歷史回顧
一、歷代土壤侵蝕惡性演變與水土保持緩慢發展階段
二、現代土壤侵蝕良性演變和水土保持大發展階段
第三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
一、水土保持重大工程及成效
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工程與成果
三、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建設的整體成就
第四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典型經驗
一、狠抓基本農田建設,保證糧食安全,是區域生態與環境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二、退耕還林還草重大政策開創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三、實施“大封禁,小治理”,以自然自我修復為主,是水土保持理念的革新
四、按小流域進行綜合、連續和集中治理,是黃土高原生態和農業建設的成功之路
五、因地制宜和分類指導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功的關鍵
六、科技試驗示范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順利開展的先導,持續發展的支撐
七、強化以國家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及以預防保護為主的監督機制
第二章黃土高原侵蝕產沙及其治理標準
第一節黃河輸沙量的變化特征
一、黃河中上游的輸沙量變化
二、黃河中上游各區段輸沙量的變化
三、黃河中游主要支流的輸沙量變化
第二節黃土高原不同類型區侵蝕產沙強度的變化特征
一、土壤侵蝕類型區的劃分
二、不同侵蝕類型區侵蝕產沙強度的變化
三、各侵蝕類型區不同侵蝕產沙強度的面積變化
第三節黃土高原的治理標準
一、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原則和標準
二、不同類型區不同治理度下的侵蝕產沙量預測
三、黃土高原的治理標準
四、關于黃土高原治理目標的幾點認識
第三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效益評價
第一節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征分析
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基本特征
二、賑濟退耕情景及對農業的影響——以安塞縣為例
三、梯田退耕生態經濟效益分析
第二節水土流失治理綜合效益評價框架模式
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綜合效益評價框架模式
二、水土流失治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三、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經濟耦合評價模型及應用
第三節水土流失治理水沙效益網格模擬技術
一、基于sOA和GIS的水土流失模擬系統架構
二、YIELD水土流失模擬系統
三、應用實例分析及建議
第四節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綜合效益辨識和優選
一、黃土丘陵區賑濟退耕、梯田退耕和壩系退耕綜合效益對比分析
二、生態移民的國家區域政策響應
三、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優缺點和脆弱性對比分析
第四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環境效應評價
第一節不同治理模式及其主要生態環境效應
一、淤地壩工程措施的攔沙與碳存儲效應
二、梯田治理坡與非治理坡的侵蝕和土壤養分效應
三、坡面植被恢復措施的環境效應
第二節基于遙感的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及區域植被恢復效應評估
一、基于遙感的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辨識及效應評估
二、區域保護與治理的植被恢復效應
第三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環境效應評價的指標與方法
一、137Cs侵蝕效應示蹤中的本底值修正
二、環境效應原理與指標
三、環境效應評價方法與案例
第五章退化草原植被恢復演替過程中化感趨動作用
第一節植被演替與化感作用
一、黃土高原植被演替
二、化感作用在植被演替中的作用
三、研究區概況
第二節百里香群落的化感作用
一、百里香根際土的化感作用
二、百里香莖葉浸提液的化感作用
三、百里香莖葉浸提液乙醚萃取化合物的化感作用
四、百里香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第三節鐵桿蒿群落的化感作用
一、鐵桿蒿根際土的化感作用
二、鐵桿蒿莖葉浸提液的化感作用
三、鐵桿蒿莖葉浸提液乙醚萃取的化合物的化感作用
四、鐵桿蒿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第四節本氏針茅群落的化感作用
一、本氏針茅根際土的化感作用
二、本氏針茅莖葉浸提液的化感作用
三、本氏針茅莖葉浸提液乙醚萃取化合物的化感作用
四、本氏針茅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第五節主要結論
一、百里香群落的化感作用
二、鐵桿蒿群落的化感作用
三、本氏針茅群落的化感作用
中篇發展模式與機制
第六章黃土高原土地資源利用及生態經濟適宜性
第一節黃土高原地區土地資源概述
第二節黃土高原地區土地利用及動態變化
一、黃土高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
二、黃土高原土地利用變化的自然和人文驅動因素分析
第三節黃土高原土地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及優化配置
一、土地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
二、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基礎上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
三、應用實例——以延安市城郊趙莊為例
第七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變
第一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層次性與適宜性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層次性與適宜性
第二節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治理策略與模式
一、第1階段:探索治理階段(1950~1963年
二、第2階段:重點治理與緩慢發展階段(1964~1978年
三、第3階段:小流域綜合治理階段(1979~1990年
四、第4階段:法制建設、預防為主與重點治理時段(1991~1999年
五、第5階段:以生態修復為主的規模治理時段(1999年至今
第三節不同時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演變與階段性
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發展歷程特點
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演變過程與階段性
第八章黃土高原商品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第一節商品型生態農業提出的背景
一、中國主要生態農業模式類型所包含的“商品型生態農業”思想
二、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所依賴的自然條件已得到改觀
三、市場經濟對原有模式的沖擊
第二節商品型生態農業建設階段及模式構建
一、商品型生態農業建設階段
二、商品型生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及各階段劃分標準
三、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類型及其適宜性
四、商品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
第三節商品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系統耦合——以縣南溝流域為例
一、農業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二、商品型生態農業系統耦合態勢演變過程
三、商品型生態農業系統耦合(現狀)關系及問題
第四節商品型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策略
一、優化商品型生態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商品型生態農業的耦合功能效應
二、扶持相關產業發展
三、確定生態閾值,繼續推行合理的政策
第九章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與途徑
第一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相關理論與實踐
一、相關概念
二、相關理論基礎
三、國內外研究進展
四、國內外實踐經驗
第二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現行機制分析
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現狀
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弊端
三、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的必要性
四、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的可行性
第三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機制構架
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運作的原則
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市場主體
三、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的產權交易機制
四、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的資金運作機制
五、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市場機制的實現途徑
下篇可持續發展中的糧食問題
第十章黃土高原地區旱作農業生產與糧食豐產技術體系研究
第一節黃土高原地區旱作農業的現狀及發展過程
一、黃土高原地區旱作農業的現狀
二、早作農業發展過程
第二節旱作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究
一、傳統旱作技術
二、旱地作物綜合栽培技術
三、不同降水年型糧食豐產抗災綜合技術
四、小麥生產的四個階段
五、黃土高原旱作區小麥生產規律性認識
六、不同降水年型小麥綜合豐產抗旱技術體系
七、旱地小麥豐產技術研究
第三節水土保持技術對農業持續發展的作用
一、常規水土保持措施
二、保護性耕作技術
三、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第十一章重要政策對糧食生產及區域農業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糧食安全的概念、研究尺度及方法的概述
一、糧食安全的研究過程及尺度
二、糧食安全的研究內容
三、糧食安全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重大水土保持政策對農業生態和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研究區域概況
二、重大政策對典型區域糧食發展動態的影響
三、典型區農戶糧食生產現狀及現實潛力
第三節典型區農戶糧食安全的因素分析及評價
一、典型區農戶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分析
二、典型區糧食安全評價
第四節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二、政策建議
第十二章不同類型區糧食生產成本差異對我國糧食安全及黃土高原持續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國家糧食生產格局的形成及演變
第二節不同類型區糧食生產成本研究與糧食生產格局評估
一、糧食生產成本構成與研究區域
二、研究方法
三、糧食生產的成本分析
四、當前糧食生產格局評估與建議
第三節我國糧食生產格局的演變對黃土高原持續發展的影響
一、“以糧為綱”廣種薄收的負面影響
二、因地種糧、少種多收、糧食基本自給是必然選擇
第十三章黃土高原“囤糧寓田”戰略與實踐
第一節“囤糧寓田”戰略的內涵與特征
一、糧食安全問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二、實施“囤糧寓田”戰略是保障黃土高原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第二節“囤糧寓田”戰略可行性分析
一、黃土高原旱作產量潛勢和可實現旱作產量潛勢
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糧食增產潛力
三、黃土高原“囤糧寓田”可行性與糧食生產戰略
第三節“囤糧寓田”戰略的實踐
一、北部干旱、半干旱風沙丘陵農牧交錯區
二、中部半濕潤、半干旱峁梁旱作農業區
三、南部半濕潤高塬溝壑農林復合區
四、西部半濕潤、半干旱梁狀丘陵農林復合區
第四節“囤糧寓田”案例分析
一、寧夏隆德縣“囤糧寓田”案例,促進了農村脫貧,保障了退耕成果
二、甘肅定西“囤糧寓田”案例,解決了溫飽,實現了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石質山地主要有陰山山地、賀蘭山山地、太行山山地和秦嶺山地,組成巖性多樣。太行山山地中還有若干充填湖相沉積及紅土、黃土的構造小盆地;秦嶺山地有薄層黃土堆積物,海拔最高,多在2500~3000m,其他山地多在1500~2500m。石質山地區土壤侵蝕相對較輕,以鱗片侵蝕和溝谷侵蝕為主。
河套平原構成物質主要是黃河沖積的粉砂、細砂及沙土混合物,海拔1100~1200m,地形平坦,由于引黃灌溉作用,以沉積過程為主。
2.氣候特征
研究證明,年降雨量為400 500mm時,土壤侵蝕最嚴重。黃土高原西北部的黃土丘陵區絕大部分處在這個降雨范圍內,所以這里水土流失最為突出。再加上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量年內分布極不均勻,年降雨量的50%以上都集中在6~9月,且往往以高強度的大雨和暴雨為主,因此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大多為6~9月)。據甘肅省天水水土保持試驗站多年觀察資料分析可知,汛期4個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4.8%,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80.2%,侵蝕量占年侵蝕量的83.8%。
3.植被的區域分異
黃土高原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本區植被生存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既分布著水平地帶性植被,也有依據山地生境而逐步更替的垂直地帶性植被,加上黃土丘陵地貌造就的溝壑生境使本區植被類型及植被的組合結構更為多樣化。根據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的變化,依次可劃分為森林地帶、森林草原地帶、典型草原地帶、荒漠草原地帶和草原化荒漠地帶(程積民等,2002)(圖1—1)。森林地帶位于黃土高原東南部,包括汾渭河谷兩側的階地平原與黃土丘陵、臺塬及秦嶺北坡和東西秦嶺的崤山、熊耳山、露骨山、太白山、太行山等。由于海拔不同,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植被也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帶譜差異。本地帶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褐色土、黑壚土。帶內主要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原始林現在殘存不多,以次生林為主)。地帶性植被類型在山地坡腳的黃土丘陵溝壑中也有分布。在河谷地帶,由于農業歷史悠久,天然植被已基本被人為栽培植被代替。在林下和坡地、田邊還分布有多種灌木和草類。河谷地帶山上石多土少,植被相對保存較好,徑流量雖大,但沖刷量較少。農用地絕大多數為階地平原地,水土流失不嚴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7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