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蹉跎歲月(簡體書)
滿額折

蹉跎歲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87157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葉辛編著的《蹉跎歲月》是一部通過對知識青年生活和愛情的描寫,竭力鞭撻反動血統論的小說。 《蹉跎歲月》發生在1970到1976年間。這個時期,我國的政治風云多變,每個人的命運都象一只在疾風暴雨中飄蕩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駛向何方。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顧生活的磨難和重重政治壓力,仍然堅定執著,于逆境中進擊,為他插隊落戶的山區人民發掘資源,建立了小水電站。感于他的品格和處境,軍干家庭出身的女知青杜見春,對他產生了連恤和同情。但反動的血統論給杜見春的心靈布下了鴻溝,使她在柯碧舟純潔愛情的追求之前怯了步;不久,杜見春的父親被打成“走資派”,面對政治地位的急劇變化,杜見春的靈魂經受了一場嚴酷的洗禮。在她父親被平反后,她才執著地愛上了柯碧舟。小說通過這個故事的主線,充分展示了不同類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戀愛和生活態度,從而刻劃了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畫出了那個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風俗畫。

作者簡介

葉辛,著名作家。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貴州山鄉插隊。1979年到貴州作協工作,其間擔任省作協副主席、《山花》雜志主編。1977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30多年來筆耕不綴,已出版百多部書,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恐怖的颶風》、《三年五載》、《華都》、《客過亭》等。曾任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90年調回上海工作。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名人/編輯推薦

葉辛編著的《蹉跎歲月》通過柯碧舟對純潔愛情的追求這個故事的主線,充分展示了不同類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戀愛和生活態度,從而刻劃了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畫出了那個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風俗畫。小說通過柯碧舟對純潔愛情的追求這個故事的主線,充分展示了不同類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戀愛和生活態度,從而刻劃了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畫出了那個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風俗畫。

葉辛
40多年前,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波瀾壯闊”四個字,不是我特意選用的形容詞,而是當年的習慣說法,廣播里這么說,報紙的通欄大標題里這么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當年還是毛澤東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是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這一說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強調,而是天天在我們耳邊一再重復宣傳的話,以至于老知青們今天聚在一起,講起當年的話語。憶起當年的情形,唱起當年的歌,仍然會氣氛熱烈,情緒激烈,有說不完的話。
說“波瀾壯闊”,還因為就是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喚之下,1600多萬大中城市畢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農村,奔赴邊疆,奔赴草原、漁村、山鄉、海島,在大山深處,在戈壁荒原,在兵團、北大荒和西雙版納,開始了這一代人艱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講完這一段話,我還要作一番解釋。首先,我們習慣上講,中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有1700萬,我為什么用了1600萬這個數字。其實,1700萬這個數字,是國務院知青辦的權威統計,應該沒有錯。但是這個統計,是從1955年有知青下鄉這件事開始算起的。研究中國知青史的中外專家都知道,從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時間里,全國有100多萬知青下鄉,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這個階段涌現出來,宣傳開去。而發展到“文革”期間,特別是1968年12月21日夜間,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發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掀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那個年頭,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且落實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過夜”。于是乎全國城鄉迅疾地行動起來,在隨后的10年時間里,有1600萬知青上山下鄉。而在此之前,知識青年下鄉去,習慣的說法是下鄉上山。我最初到貴州山鄉插隊落戶時,發給我們每個知青點集體戶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鄉上山》。在大規模的知青下鄉形成波瀾壯闊之勢時,才逐漸規范成“上山下鄉”的統一說法。
我還要說明的是,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的數字,是國務院知青辦根據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的實際數字統計的,比較準確。但是這個數字仍然是有爭議的。
為什么呢?
因為國務院知青辦統計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知青的數字,沒有統計千百萬回鄉知青的數字。回鄉知青,也被叫作本鄉本土的知青,他們在縣城中學讀書,或者在縣城下面的區、城鎮、公社的中學讀書,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他們讀到初中畢業,照樣可以考高中;他們讀到高中畢業,照樣可以報考全國各地所有的大學,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樣,不會因為他們畢業于區級中學、縣級中學不允許他們報考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績好,名牌大學照樣錄取他們。但是在上山下鄉“一片紅”的大形勢之下,大中城市的畢業生都要匯入上山下鄉的洪流,本鄉本土的畢業生理所當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鄉村里去。他們的回歸對政府和國家來說,比較簡單,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邊去,那里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學校和政府不需要為他們支付安置費,也不需要為他們安排交通,只要對他們說,大學停辦了,你們畢業以后回到鄉村,也像你們的父母一樣參加農業勞動,自食其力。千千萬萬本鄉本土的知青就這樣回到了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村里。他們的名字叫“回鄉知青”,也是名副其實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鄉知青,和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要離開從小生活的城市,遷出城市戶口,注銷糧油關系,而學校、政府、國家還要負責把他們送到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中去。離開城市去往鄉村,要坐火車,要坐長途公共汽車,要坐輪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長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龍江、內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雙版納,路途相當遙遠,所有知青的交通費用,都由國家和政府負擔。而每一個插隊到村莊、寨子里去的知青,還要為他們撥付安置費,下鄉第一年的糧食和生活補貼。所有這一切必須要核對準確,做出計劃和安排,國務院知青辦統計離開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知青的人數,還是有其依據的。
其實我鄭重其事寫下的這一切,每一個回鄉知青當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隊落戶的公社里,我就經常遇到縣中、區中畢業的回鄉知青,他們和遠方來的貴陽知青、上海知青的關系也都很好。
但是現在他們有想法了,他們說:我們也是知青呀!回鄉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覺得他們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關于中國知青總人數的說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說是2000萬,有的說是2400萬,也有說3000萬的。
看看,對于我們這些過來人來說,一個十分簡單的統計數字,就要結合當年的時代背景、具體政策,費好多筆墨才能講明白。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還有多多少少類似的情形啊,諸如兵團知青、國營農場知青、插隊知青、病退、頂替、老三屆、工農兵大學生,等等等等,對于這些顯而易見的字眼,今天的年輕一代,已經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經常會碰到今天的中學生向我提出的種種問題:憑啥你們上山下鄉一代人要稱“老三屆”?比你們早讀書的人還多著呢,他們不是比你們更老嗎?噯,你們怎么那樣笨,讓你們下鄉,你們完全可以不去啊,還非要爭著去,那是你們活該……
有的問題我還能解答,有的問題我除了苦笑,一時間都無從答起。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武漢大學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黃土地之歌”、“紅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這一大型項目,實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經歷過那一時代的知青們回顧以往,理清脈絡;又利于今天的年輕一代,懂得和理解他們的上一代人經歷了一段什么樣的歲月:還給歷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記憶。
對于知青來說,無論你當年下放在哪個地方,無論你在鄉間待過多長時間,無論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業績還是默默無聞,從那一時期起,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知青。這是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記。
歷史的巨輪帶著我們來到了2012年,轉眼間,距離那段已逝的歲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遺憾也好,感慨也罷,青春無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罷,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
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我們人生的過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將永久地銘記在我們的心中。
風雨如磐見真情,
歲月蹉跎志猶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萬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雖談不上“感天動地”。但也是共和國同時代人的成長史。事是史之體,人是史之魂。1700萬知青的成長史也是新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可遺忘,不可斷裂,亟求正確定位,給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給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個交待。
是為序。

書摘/試閱

柯碧舟和杜見春是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認識的。
那是一九七〇年的夏天。一個星期日,上海知識青年集體戶所有的同學都趕場去了,柯碧舟一個人在家。好不容易有個安靜的時候,柯碧舟抓緊時間,在兩個箱子疊放起來的“桌”面上,攤開幾張紙,寫短篇小說《天天如此》。這故事他構思了好久,主人翁又是他最熟悉的一個同學,早就想抽時間寫了,可總是沒有機會。平常,集體戶里很少有個安靜的時候,出工回來,有人洗衣服,有人閑聊天,有人哼歌曲,也有人“法拉米、法拉米”地拉二胡,根本別想有個清靜。即使逢到趕場天,也是有些人去趕場,有些人留在茅屋里,抽煙、打牌、喝酒,鬧得個不亦樂乎。今天不知怎么搞的,知青們像約好了似的,吃過早飯,換上干凈衣褲,通通趕場去了。柯碧舟求之不得,待他們一走,就奮筆疾書。
在飛蟬漲潮般的鳴唱聲中,柯碧舟仿佛又見到了自己的老同學謝楠康,他分配在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工作,日復一日,過的是“天天如此”的生活,枯燥、乏味,靜如死水。他想改變這種生活,卻總是克服不了自己的弱點,自己替自己感到害臊,自己原諒自己,于是他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并且常常尋找理由自己安慰自己。
嘰喳啁啾的鳥雀聲聽不見了,漲潮般的蟬鳴停止了,柯碧舟都沒知覺,他沉浸在學習創作的喜悅之中,忘記了自身的一切。他的頭發足有半寸多長,早該理了,卻沒想到該去理一理;他赤腳踏在泥地上,脫下的布鞋浸在腳盆里,沒想到去洗一洗。身上打了好幾個補丁的沾滿泥巴點子的衣褲,本來計劃今天脫下洗干凈,他也給忘了。只在厚厚的干打壘泥墻上開了一個窗子的茅屋早已暗淡下來,屋內的光線微弱到僅能辨別白紙上的字跡,他卻沒有知覺。
原來,早晨還是晴朗朗的,此刻,大雨已經下了近半個小時了,雨點子打在集體戶外的包谷葉上,“嗒嗒”直響,柯碧舟竟然都沒聽見。直到寨外的山峰巔上扯起一道刺目的火閃,跟著一個驚天動地的急雷“轟隆隆”打響,柯碧舟才被嚇得抬起頭來,向小窗外望去。
嵌在厚泥墻中間的玻璃窗上,幾小股雨水歪歪扭扭淌下來;近處的山坡上,鞭笆桿、絲茅草、芭茅草都被風雨搖曳著、撕扯著,向一邊歪倒過去。寨外的田壩里,密織的雨網像籠起了霧。集體戶外的屋檐下,屋檐水嘩嘩地淌到檐溝里去。嘈雜的雨聲和流水聲太喧鬧,柯碧舟的文思被打斷了。
他無可奈何地嘆了一口氣,揉揉有點發酸的眼睛,習慣地抬起頭來,望著黃泥巴墻上貼著的一張白紙。白紙上,用毛筆蘸了紅墨水寫著兩行雄勁有力的字:“不要自餒,總是干;但也不可自滿,仍舊總是用功。”這兩句話,顯然是他的座右銘。柯碧舟吸了一口氣,正想再埋下頭去,耳朵里又聽到幾下“篤落篤落”的輕響,他立刻又直起腰桿,警覺地望著茅草鋪的屋頂。插隊落戶一年半了,每當下雨時,都是知識青年們焦躁不安的時分,尤其是暗流山區這一帶,已經兩個多月未下雨了,乍一下大雨,茅屋頂非漏不可。果然,他凝神一聽,好幾個知青帳頂鋪的塑料布上,都“滴滴答答”地響起了漏雨聲。柯碧舟站起身來,仔細察看著,有沒有水流如注的現象。還好,春上茅屋頂重新翻蓋了一下,雨漏得不像去年那么厲害了。柯碧舟又擔憂起圍繞茅屋挖的檐溝來了,好久沒下雨,檐溝里的枯枝、雜物沒細細掏過,水是否被堵塞了,一堵住,水漫上來,浸透泥墻,可是要倒塌的呀。他屏息聽著那“嘩啦啦”的流水聲,默默地點點頭,心里說,聽聲氣檐溝還是暢通的。
正在柯碧舟側耳細聽的時候,集體戶外傳來腳踏泥濘地的“啪啦啪啦”的聲音。柯碧舟原來以為那是過路人,并沒在意,可沒料到,腳步聲直響到集體戶大門口屋檐下來了,還能聽到“呼哧呼哧”的喘氣聲。
也許是同戶的“快腳”蘇道誠回來了。
柯碧舟暗忖著,等待大門被推開的聲音。但大門并沒動。很顯然,不是蘇道誠回來了,門外站著的,是個雨天時碰到的躲雨人。想到集體戶的屋檐很窄,躲不住這么大的風雨,柯碧舟決定去給躲雨人開門,讓他進屋來坐一坐。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庫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