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滿額折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小大由之——語文教學訪談錄》彙集了二十多位在中國文化、語文教育、兒童教育等方面頗有研究的專家,如錢理群、於永正、魏書生、李鎮西等的真知灼見。全書共分三輯:專業發展——理念與方法、課程實施——為師與教學、素養提升——視野與想像。本書均以對話的方式加以呈現,圍繞「魯迅作品如何教」「作文教學的癥結」等語文教師感到迷惘的話題展開論述,值得語文教師研讀。 主書名「小大由之」,這個詞本身出自《論語》,意思是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循先王的道。作者在語文教育中引申一下,意思是,語文教學中的事沒有大小,都需要遵循某種規律,尊重專家的引領。 李節是1997年入首都師範大學,師從饒傑騰教授學習語文教學法、語文教育史,獲教育學碩士學位。現為商務印書館編輯,兼職《語文學習》雜誌特約編輯,曾任《語文建設》雜誌編輯。發表有語文教學法論文和文化評論多篇。

作者簡介

李節是1997年入首都師范大學,師從饒杰騰教授學習語文教學法、語文教育史,獲教育學碩士學位。現為商務印書館編輯,兼職《語文學習》雜志特約編輯,曾任《語文建設》雜志編輯。發表有語文教學法論文和文化評論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半個多世紀以來,語文教學仿佛丟了魂兒,要么偏向政治,要么偏向扭曲的“人文”,當下依然有人呼吁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不知為什么,人們似乎連語文是什么都忘記了。
語文教學似乎沒有大事,說到最后就是多讀和多寫;語文教學似乎沒有小事,誰都承認它關乎人的精神成長,有無用之大用。
本書輯錄各位名師、名家的訪談,意在發現當下語文教學的新意和問題,發現語文教學應當繼承的傳統,發現那些尚未被真正意識到的價值,發現真正的語文教學之道。

目次

第一輯 理念與方法
語文教育研究、文學教育與課程改革
——溫儒敏訪談 /
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文教學
——王寧訪談 /
關注“學”的閱讀教學
——王榮生訪談 /
真實的魯迅
——孫郁訪談 /
語文教學的中國傳統
——王炳照訪談 /
當前中學新詩教學的幾個問題
——吳思敬訪談 /
讓詩歌照亮語文教學
——王家新訪談 / 第一輯 理念與方法
語文教育研究、文學教育與課程改革
——溫儒敏訪談 /
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文教學
——王寧訪談 /
關注“學”的閱讀教學
——王榮生訪談 /
真實的魯迅
——孫郁訪談 /
語文教學的中國傳統
——王炳照訪談 /
當前中學新詩教學的幾個問題
——吳思敬訪談 /
讓詩歌照亮語文教學
——王家新訪談 /

第二輯 為師與教學
呼喚語文“回家”
——賈志敏訪談 /
“人生是花,語文是根”
——于永正訪談 /
為了所有學生
——魏書生訪談 /
“特級教師不是我人生的奮斗目標”
——程翔訪談 /
“學生喜歡我的語文課”
——李鎮西訪談 /
魯迅作品如何教
——錢理群訪談 /
作文教學的癥結
——孫紹振訪談 /
《紅樓夢》:誰解其中味
——蔡義江訪談 /
外國現代主義小說的閱讀與教學
——吳曉東訪談 /
傳記和傳記的教與學
——陳蘭村訪談 /

第三輯 視野與想象
發現語文之美,享受閱讀之樂
——陳平原訪談 /
以閱讀開啟想象,以閱讀滋養心性
——趙園訪談 /
還是要多讀本國的傳統經典
——趙振江訪談 /
生活趣味、讀書習慣與語文學習
——張頤武訪談 /
“我的世界里只有孩子”
——楊紅櫻訪談 /
兒童文學,寫給有童心的人
——王泉根訪談 /
培養現代語文能力,過好現代語文生活
——李宇明訪談 /
重拾中華經典,復興中華文化
——王登峰訪談 /
素質教育視野中的學校語言文字工作
——柳斌訪談 /

書摘/試閱

關注“學”的閱讀教學
——王榮生訪談
王榮生,我國大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上海師范大學語文課程研究基地負責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專家,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語文分委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學術部主任。
著有《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總主編《語文教育研究大系》《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語文系列》等,主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學習參考書系列: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與宋冬生合作)等。
訪談時間:2011年4月
關于閱讀教學的“兩個轉向”
?
李節:閱讀教學占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大多數課時,改善語文課堂教學,關鍵是改善閱讀教學。關于閱讀教學,您提出了“兩個轉向”的觀點:從關注教學方法轉向更為關注教學內容,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更為關注學的活動。請問您是怎么注意到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這樣兩個轉向的?
王榮生:這兩個轉向,是從閱讀教學實踐中歸納出來的。我們正在試圖推進中小學閱讀教學往這兩個方向發展,努力促進這兩個轉向。語文課堂教學,要點其實無非兩個:一是合宜的教學內容,二是有效的教學組織或者有效的教學設計。應該說,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老師都很用心,很努力,很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以往的努力中,教師更為注重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教師個人的教學才能。從教師備課的角度,我有兩個概括:第一,從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學內容;第二,著眼于教師的教,很少顧及學生的學。語文教師的備課和課堂教學,以“教的活動”為基點,很少考慮學生的學;“教的活動”優先考慮的又是“怎么教”,而疏于對教學內容的考量。現在,通過很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中小學語文教學界逐漸形成了共識:“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要重要。這就是我說的第一個轉向:從關注教學方法轉向更為關注教學內容。
對一堂課,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我們的很多課堂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從教師這方面來看,課堂教學比較有結構,比較完整,甚至是過分有結構、過分完整;而從學生這邊看呢,學生的活動非常零散,沒有結構。教師“教的活動”相對來說比較豐富,比較多樣;但是學生“學的活動”,則呆板、機械、單調。在很多課上,“學的活動”無非就三個:一是老師講學生聽,包括老師寫學生抄;二是老師問學生答;三是老師放PPT,學生看。我研究過很多課例,如果把一堂課中教師較長的講話全部剪掉,然后再來看這堂課,我們就會發現,從教師這邊看起來似乎很完整、很有結構的教學,從學生這邊看,則顯得非常散亂、幾乎毫無結構。我們對優秀課例的研究表明:教學設計主要是設計“學的活動”,即學生在一個教學環節中做哪些事,如何來做這些事。而不是像許多教案所呈現的那樣,僅僅設計“教的活動”,即教師做什么、講什么。這就是我說的第二個轉向: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更為關注學的活動。
這兩個轉向所概括的,既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也是優秀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經驗的提煉。合宜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設計,這兩個教學要點,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估量,以及“學的活動”這個基點上。
李節:您評價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準是什么?
王榮生:在討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之前,先要討論這堂課教得對不對。如果這堂課教得不對,教學內容不妥當,甚至有很大問題,那么討論這堂課上得好不好,毫無價值。而判斷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也不能僅僅看教師如何如何。我們的課例研究表明,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他們主要關注的,其實不是教師做什么,而是學生做什么、學生學得如何。分析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可以發現,閱讀教學的一堂課大致是兩到三個教學環節。這就意味著核心的教學環節至少在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語文教學設計,主要是設計在這兩三個環節中,在每個環節的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的時間里,學生進行哪些“學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學到了什么。使學生的學,相對豐富、多樣;使學生的學,比較有結構,比較完整。
我甚至這樣想,在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比較忙,老師比較閑,“學的活動”有序而充分地展開,“教的活動”則可相機而動,不妨散漫。而我們現在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老師很忙很緊張,學生則優哉游哉,可聽可不聽,愛聽一句聽一句。教師的“教”,似乎有板有眼,甚至搞得像藝術品,追求環環相扣。而學生的“學”,則摸不著頭緒。教師東問一句,學生東答一處;教師西問一句,學生西答一處。教師指向A,小組討論A;教師指向B,小組討論B。張三的發言和李四的發言,各說各的,學生的學習橫向之間無關聯;前一次小組討論與后一次小組討論,各論各的,學生的學習縱向之間無關聯。課堂教學有效性,歸根結底是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為學生們的理解、感受在橫向之間相互促發、交流,在學習的流程中不斷遞升、豐厚。我曾提過一個建議,建議在公開課上,觀課者面向學生,背對教課教師,我不看你教師在做什么,我只看學生們在做什么。這就是我講的,從備課這個環節起,就要從對“教的活動”的關注,轉移到對“學的活動”的關注。

關注“教學內容”和“學的活動”的優秀課例
李節:您可否舉一些關注了“教學內容”和“學的活動”的課例?
王榮生:特級教師王崧舟給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節課,教學設計分了三個環節:借助注釋,讀懂詞意→展開想象,讀出詞情→互文印證,讀透詞心。上述三個環節中的后四個字,是教學內容。很明顯,“讀懂詞意”是學生們讀懂,“讀出詞情”“讀透詞心”也是學生們讀出、讀透。三個環節步步遞升,對這首詞的理解、感受,不斷豐厚、加深。上述三個環節中的前四個字,是教學方法。很明顯,是學的方法,是學生借助注釋,是學生展開想象,是學生互文印證。學的方法,落實為一系列“學的活動”,學生在教師組織的這一系列“學的活動”中,學習相應的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來看環節的展開:第一個環節,王老師組織學生做了三件事。先讓學生借助注釋,讀對生字、多音詞和停頓。然后,王老師指引學生再讀幾遍,看看能不能讀出一點味道和感覺來。在學生對這首詞已經可以熟讀,甚至有些學生已經能夠背誦的基礎上,王老師提出兩個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兒?”做了這三件事之后,學生基本上了解了這首詞所表達的意思。接著第二個環節,再上一個臺階——“讀出詞情”。先是老師朗讀,邊朗讀,邊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就是聯想,就是想象,就是把文字轉化為形象、意象。然后,再請學生來說幾句話,或者寫一小段,寫家鄉的畫面,寫感受到的、想到的家鄉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王老師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了一個“碎”字——這個字其實是上下闋的關聯處。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較深刻地感受了這首詞所傳遞的情感。第三個環節,往前進一步——“互文印證,讀透詞心”。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支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兩句詞,讓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讓學生自提問題,設想假如你是他的親人,他的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姐妹,你來向作者提出疑問、質問,比如“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然后,假如你是作者,你來回答親人們的疑問、質問,而答語就在這首詞中:身在征途,心系故園。通過一問一答,反復問反復答,學生們進一步理解了這首詞所傳遞的意蘊。
李節:這堂課確實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三個環節的,教師的引導提問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
王榮生:我再舉一堂課——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上的《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的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地球很美麗;第二,地球受到摧殘,環境遭受污染;第三,要愛護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后,進入第一個環節。支老師請同學再看課文:“請同學在看課文的時候想一想:等會兒老師要問大家一個什么問題?”有學生猜測:“老師是不是要問地球有多美麗?”支老師說:“課文已經寫得很明白了,我不會問的。”有學生猜測:“老師是不是要問現在地球受到了什么樣的環境污染?”支老師說:“課文已經寫得很明白,我不會問的。”(課文已經寫得很明白,學生自己能看明白的東西不需要教。)有個學生似乎恍然大悟:“老師是不是要和我們一起討論如何保護環境啊?”老師說:“我是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是小學生,我們沒有能力來討論這個問題。”(又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后,支老師端出了他要問的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支老師沒有問課文寫了什么,而是問讀了課文之后的反應,這是很有些道道可講的。
在課后,支老師解釋他何以這么做:“這是一篇說明文,但不是一篇普通的說明文,這是一篇飽含情感的說明文。”“飽含情感的說明文”這個說法,在語文老師看來,是很有些不通的。什么是說明文?語文老師通常的回答,是客觀地說明事物。什么叫客觀?客觀就是不主觀。什么叫不主觀?就是很少有感情。但支老師對這篇課文的體式認定是對的。就因為“飽含情感”,所以不是“說明文”教學的通常理路,不像很多語文老師憑著教參,教什么“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等。
“讀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于是同學們再讀課文,感受他們讀到的滋味。有的說讀出的是“酸”味,有的說讀出的是“甜”味,有的說讀出的是“澀”味,有的說是先“甜”后“酸”又“苦”。支老師引導學生們:“你讀出來的是酸味,怎么個酸法?哪里酸?你讀讀看,能不能把你體驗的那種酸甜苦辣的味道讀出來?”同學們相互促發,交流各自讀出的滋味,交流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這就是我在前面說到的,學生們在課堂教學中橫向之間的關聯。
第二個環節,與通常的教學大異其趣,支老師沒有要學生寫某個段落的段落大意,而是要求同學就課文的五個段落分別“寫一個抒情的句子”。(“抒情的句子”這個說法在很多語文老師看來,似乎也不那么專業。語文教師的專業說法是“感嘆句”。但是我們往往把“感嘆句”的本義給忘了。“感嘆句”嘆什么?情感啊!)學生自己寫,五個段落分別寫五個句子。不同的學生寫得不一樣,就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支老師請十位同學上臺來,這樣,黑板上就有了十位同學寫的十個抒情的句子。支老師將個別的句子調換了次序,有些地方加一兩個關聯詞,畫掉個別重復的詞,黑板上所呈現的,是由十個“抒情的句子”構成的抒情短文。這篇抒情短文,就是今天的學習收獲,是閱讀這篇“飽含情感的說明文”后全班同學共同讀出的“滋味”。
你看,這節課的兩個主要環節,主體都是“學的活動”,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環節的組織,都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估量,以及“學的活動”這個基點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