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漢字百話(簡體書)
滿額折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漢字百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漢字百話》是「漢學泰斗」白川靜窮畢生心血的精萃之作,帶領我們探尋栩栩如生的漢字世界,融匯融合神話、考古、民俗與文學,重回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現「倉頡造字,鬼哭神號」的魔界幻境!漢字承載著中國文脈,是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們的文化之根。但要真正理解漢字,我們必須跳過許慎的《說文解字》,逕直回到造字之初,看看在公元前十七、十八世紀,人們如何造出、使用漢字。 那是血腥殘暴又奇幻瑰麗的時代,人們篤信萬物有靈,天上的雲中有龍,風中有鳥形神;蛇蟲有巫靈,人的首級是法器;與敵人交手用咒術,大小事均有儀式……人們馳騁想像,將景象與意念化為象形,刻上卜辭上告神靈及祖先,萬事萬物因而有了名。與其說象形是具象的描形,不如說是抽像的象徵。「山」「水」「日」「月」等字,皆可望形知義,而「善」「惡」「義」「德」等抽像概念,又是如何演繹成形? 日本著名學者白川靜窮畢生心血,親手抄錄近十萬筆甲骨文金文資料,直達三千年前的造字現場,旁及考古與民俗,融匯神話及文學,開創漢字研究的新局面。一代漢學家以其宏闊的學識和想像,通過一筆一畫的解讀,捕捉每個文字構件所隱含的象徵意義,讓中國上古時代的世界觀與生活史歷歷在我們眼前展開,為我們找回了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白川靜認為,漢字體現的,是天地間萬物萬象展現的栩栩如生的姿態;漢字產生的背景,則是血腥又瑰麗的巫術及神話世界。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當代重量級的漢學家。十四歲開始接觸漢文與漢詩,終其一生鉆研漢學,透過對卜辭金文的縝密分析,重新確立了完整的漢字體系及漢學文化系統,影響眾多后進,備受全球文字學研究重視,并長期與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屈萬里先生及中國學者楊樹達先生等針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交流。
1962年以《興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81年獲頒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的殊榮。以逾半世紀的中國古代與文字研究,榮獲文化勛章、文化功勞獎、瑞寶章、每日出版文化獎、菊池寬獎、朝日獎等諸多日本重要文化獎章。
重要著作有:字書《字統》《字訓》《字通》;漢字學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說文新義》《漢字的世界》等;中國古代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民俗》《孔子傳》《詩經》等;以及多部論叢與作品集。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最好的漢字普及讀物,也是一部最佳的增強大眾國學力的人文圖書。
漢字承載著中國文脈,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的文化之根。
陳寅恪說過:“凡研究一字,即為研究一部文化史。”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在某種程度上即為中國文化的起源與演變。因此,要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了解漢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許多有關漢字的圖書大多學術性過強,拒普通讀者于門外,但本書是日本國寶級漢學大師白川靜專為普通讀者寫就,知識全面,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生動有趣,非常適合一般大眾閱讀。


“漢學泰斗”白川靜窮畢生心血的精粹之作,寫給大家的漢字解讀書。
白川靜窮畢生心血,親手抄錄近十萬筆甲骨金文資料文,直達三千年前的現場,旁及考古與民俗,融匯神話及文學,開創漢字研究的新局面,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讀出了文字中隱含的欲望與想象,帶領我們回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現“倉頡造字,鬼哭神號”的魔界幻境!


市場表現良好,是經典長銷的著作。
在日本,《漢字百話》再版超過33次,長期雄踞各大網站文字類書籍前5名。許多日本上班族通勤常隨身攜帶,隨時閱讀。在臺灣,與《思考快與慢》等書一起,榮獲金石堂“2012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譯者導讀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鄭威

白川靜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漢字研究專家。1910年出生于日本福井縣,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立命館大學教授、名譽教授等職。白川先生以擅長漢字研究著稱,漢字研究系列專著——字書三部曲《字統》、《字訓》、《字通》是其代表作。除了精深的專業研究外,白川先生還樂于將他的研究成果用較為平易的語言介紹給社會大眾,曾先后出版《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漢字的世界》等著作,《漢字百話》也是其中之一。
《漢字百話》于1978年由日本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并于2002再版。全書由十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內含十個小專題,共計一百個專題,故以“百話”命名。
第一部分名為“記號的體系”,從漢字的特征入手,指出漢字具備以影像記錄的性質,有著固定的視覺形象,與其他文字截然不同;接著分析漢字起源、發展的體系,著重從神話、巫術、圖像等角度進行解釋。
例如,白川先生對漢字最常見的部首“(口)”有著獨特的看法,指出上古時期的中國充斥著混沌的巫術,在甲骨文、金文興盛的時代,指代的是巫術活動中的祈禱、祭祀用器。以此為基點,對許多包含的字的本義進行了全新的解析。比如,“(名)”字上半部的“夕”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的“(口)”是告于祖廟時所呈的“祈禱文”,用祭禱用器來表示。“名”的意思是在嬰兒養育到一定的年齡之時,要舉行祭祀儀式來起“名”,并向祖先匯報。又如“(告)”字,上半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根小樹枝的形象,這個字反映的是將樹枝插入祈禱用器“”之上,然后向神明禱告訴說。
在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別以“象征的方法”、“古代的宗教”、“靈的行蹤”為題,從漢字部首的象征意義、漢字與巫術的關系等角度來分析文字的形成及本義。比如“(余)”的本義是治療疾病用的長針,“愈”、“除”等字則指經過治療之后的狀況;“(道)”是個很可怕的字,意思是攜帶了異族人的頭顱行走。“(各)”的下半部為,上半部為足形,象征神明受到的召請而降臨,與“召”字同義等。
第五、六部分題為“字形學的問題”、“字音與字義”,較之前四部分單純的對字形的分析,所涉及的問題則更深入一層。白川先生首先從字形的角度分析會意字的構造,比如“攴(攵)”、“殳”,都用以指代手或手中持有某物的狀態,包含這兩個部首的字,如“投”、“敲”等往往都有敲擊、投擲等用手持某物做出動作的含義;然后探討漢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同形異字、省略與重復等現象,如“口”部除了指代祭禱用器之外,在“舌”、“邑”等字中則有表示口耳之“口”及地域范圍的含義,即所謂的“同形異字”等。接著他又從字音的角度講述形聲字的構造、音義關聯及擬聲詞等問題,包含同一聲符的形聲字,發音、意義常有近似的情況,如從“各”的“客”、“格”、“恪”、“落”、“路”等字,分屬k、l音系;聲母為s、ts、l音系的不少漢字哀怨憂思的含義等。
第七部分“漢字的歷程”,從甲骨文、金文講到隸書、正字,是關于漢字發展史的專篇,涉及到對《說文解字》、《玉篇》等字書的介紹、歷代統治者對漢字進行的改革和管理,以及印刷術對漢字演變的影響等問題。
第八部分“文字與思維”,指出作為單音節語言的漢語,與印歐語系所屬的屈折語和日語一類的膠著語完全不同,是類于哥特式(Gothic)建筑的語言,即使用同樣大小的建筑材料層層累積疊加筑成,字與字之間關系緊湊。這種語言模式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世界觀。以《說文解字》這本字書的結構為例,從部首“一”開始,然后展開為“上”、“示”等部首,接著從部首“三”開始,然后展開為“王”、“玉”等部首,由綱及目,綱目分明,綱目之下羅列萬象,最后以運轉天地萬象的十二干支結束,此書的體系反映的其實是用文字來表現的世界觀體系。
第九部分“作為國字的漢字”特別討論了漢字——這一日本的國字——對日本語言文化的影響。從漢字傳入日本的歷史談起,講到“萬葉假名”的形成、傳統的漢字訓讀法,進而論及日文的文脈和現代的日文文章。所謂“萬葉假名”,指的是在漢字傳入日本的時代,日本人選用漢字來表示日文的發音,在日本古代的著名詩歌集《萬葉集》中使用最為普遍,故有此名。這些表音的漢字經過發展、簡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日文假名。比如現代日語中仍有將“よろしく(請多關照)”用漢字“夜露死苦”來表示其發音的現象,即是萬葉假名的殘留。所謂“訓讀法”,即用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出漢字,將古代漢語書寫的詩詞歌賦訓讀出來,這種訓讀方式其實就已經包含了自身對漢文的理解。
第十部分“漢字的問題”主要討論中日文的翻譯以及日本政府的漢字政策。日語是一種十分細膩的語言,譯為漢語時如何能夠表達出作者的本義和感情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以日本的古典短詩“俳句”的翻譯為例,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無論是周作人的譯文“古池呀,——青蛙跳入水里的聲音”,還是鄭振鐸的譯文“青蛙躍進古池水的音”,抑或是謝六逸的譯文“幽寂的古池呀青蛙驀然躍入水的音”,都無法將這首詩中所描繪的青蛙這只小生命入水之時所泛起的漣漪這種細膩的感覺翻譯出來。白川先生就日中文互譯的不少問題展開了細致的討論。
在本部分及全書的最后,白川先生較為強烈地批評了日本政府的國字政策及所頒布的“當用漢字表”。“當用漢字表”規定了現代日語中日常使用的漢字及書寫標準,在日文書寫和使用中都必須遵守這些強制性的規范,而沒有選擇的余地。但是,這些所謂規范的漢字,字形上往往有脫離本義的情況,數量上又有一定的限制,致使不少需要使用的漢字被排除在表外,這些現象對人們的漢字學習以及漢字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除了日本之外,中國簡化字的推行、韓國對漢字的廢止,不但割裂了傳統與現代文化的連接紐帶,同時也割裂了東亞文化的文字紐帶。白川先生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在于普及漢字文化,提高政府、社會對漢字的關注程度。白川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日本政府曾多次修改漢字政策,而白川先生所倡導的字源研究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白川先生的字源研究自成一系,其觀點是否正確仍有待討論;但從漢字知識普及的角度來看,白川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富有意義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后輩學人繼承和發揚,向國內讀者譯介白川先生的著作也因此很有必要。

目次

Ⅰ記號的體系

1漢字與影像

2文字與書契

3神話書記法

4山頂的大鐃

5圖像的體系

6我與汝

7“文”是什么?

8名與實體

9隱藏的祈禱

10神圣化的文字

Ⅱ象征的方法

11關于象征

12巫術的方法

13攻擊與防御

14圣記號

15誓約

16神的音信

17左與右

18“余”的功效

19神梯的儀禮

20行為與象征

Ⅲ古代的宗教

21風與云

22鳥形靈

23蛇形神

24關于彈劾

25毆打

26族盟的方法

27道路的巫術

28軍社之禮

29關于講和

30農耕儀禮

Ⅳ靈的行蹤

31生與命

32玉衣

33預備分靈

34招神

35若與如

36死喪之禮

37老殘之人

38親與子

39非命之死

40永久的世界

Ⅴ字形學的問題

41限定符

42會意字的構造

43手的用法

44足的三種形態

45人的會意字

46頭部傾斜之字

47文字系列

48形體素

49同形異字

50省略與重復

Ⅵ字音與字義

51關于音素

52音的系列

53關于亦聲

54轉注說

55形聲字與字音

56音義說

57語群的構成

58單語家族

59關于嗚呼

60擬聲詞

Ⅶ漢字的歷程

61甲骨文與金文

62行書體的象形文字

63徒隸的文字

64《說文解字》

65字書《玉篇》

66正字之學

67美的樣式

68文字學的頹廢

69漢字的數量

70漢字的歷程

Ⅷ文字與思維

71孤立語與文字

72文脈與詞類

73御與尤

74訓詁與辯證法

75關于反訓

76道與德

77永生

78文字與世界觀

79復合詞

80漢語與漢字

Ⅸ作為國字的漢字

81漢字的傳來

82萬葉假名

83歌與表記

84憶良的樣式

85日本漢文

86訓讀法

87散文的形式

88國語的文脈

89關于文語

90現代的文章

Ⅹ漢字的問題

91綠之札

92音與訓

93文字游戲

94音譯借用字

95關于翻譯

96訓讀譯

97漢字教育法

98新字表

99文字信號系

100漢字的將來

后記

文庫版后記

參考文獻

圖版解說

書摘/試閱

1漢字與影像
語言既包括可以說的聲音語言,也包括可以寫的文字語言。語言學的傳統觀點認為,聲音語言是傳達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語言原生的形式;文字語言則以文字為媒介,一般僅被看作是一種從屬的表達形式。根據現代語言學之祖,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anddeSausure)的語言學理論,可以說出來的話語才是語言學研究的唯一對象,文字語言只是聲音語言的書面轉寫形式而已。所以,文字語言不能與聲音語言對等并立,前者只是對后者的直接錄入。因此語言學在研究文字時,基本上只限定于關注文字的表音功能及相關問題。文字語言除了不能成為獨立的語言體系之外,文字本身也不可能參與到語言所反映的對事物的認識、表現的問題之中。但是對于并不以表音功能為最重要目的的漢字,“文字論”學者幾乎都將其無視并排除在外了。在西歐研究者這種態度的影響之下,我國研究者也追隨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像漢字這樣的古代的遺物,世界語言學認為它是一種非近代的表記方式,而非文字,沒有理由繼續維持、繼續容忍對它的使用。這是我國“漢字限制論”、“漢字廢止論”等觀點的根源所在。就這樣,漢字為當今盛極世界的語言學所無視,我國研究者又將其視為拖累者。漢字因此成為了世界的孤兒。
如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的大變動一樣,索緒爾之后的語言學發展迅猛,面貌變化很大。語言學進入了認識論的領域,產生了存在主義語言學與構造語言學,而后又涉及到普遍的認識與一般的表現形式,形成了符號學,連繪畫、電影、戲劇等都被視為語言表現的一部分。原來曾是無依無靠的語言學孤兒的漢字,在我們未知的領域再受矚目。作為影像文字的漢字,被西歐的電影藝術研究者們放到了一個全新的位置。
電影所呈現的影像,將制作者的所思所想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畫面相連構成影像。在視覺性的思考方面,其原理和以繪畫方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漢字應該有著共通之處。影像中所存在的表像化的內容,是直接可以訴諸于視覺的,無需媒介的一種表現。所以,影像在作為一種影像語言時,和表意性的文字語言是能夠等量齊觀的。
對于這些語言概念,我原本不想進行無節制的擴大,并利用它們作為論證漢字存續的根據。但是如果文字是一種影像的話,那么語言則是概念的影像。而漢字具備以影像記錄的性質,在文字草創期的概念世界中,漢字以視覺性的形象固定下來,有共時性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表現體系一直流傳至今。漢字有超過三千年的悠久歷史,語言雖然有著顯著的變化,但仍保存有驚人的通時性,目前仍以完整的文字體系留存下來。漢字這一文字體系有著無限深厚、豐富的歷史。我想通過對漢字歷史景觀的探討,對當今學者們關心的課題做一分析。
2文字與書契
文字又被稱為書契。據《周易》之《系辭傳下》,上古時期用結繩作為約定的標記,以此治事,而后至伏羲氏之世,作書契(文字)以記之。實際上,文字出現于殷王朝的后期,大約在進入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時期,伏羲書契說只是傳說而已。具有傳說性質的古帝王伏羲原是南方苗族地區的神,伏羲造書契的傳說大約是秦漢以后出現的。
在古代,僅以“文”來稱呼“文字”,文字組成的文章被稱作“文辭”。《孟子?萬章上》說“不以文害辭”,意思是不能以詞語表面的意思而誤解文脈的真正含義。另外,《論語?學而》篇云:“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對既存的語言規范的學習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雖然“文字”和“書契”可以作為同義詞使用,但這四個字最初的含義卻各有差別。如下文所述,“文”最初指代文身,“字”指代小名,“書”指的是隱藏有符咒目的的咒文,“契”指的是刻畫符號的記錄方式。在我國,古時候文字被稱作“名”。漢字被稱作“真名”,與之相對的“カナ”被稱作“假名”。在中國,古時候文字也有被稱作“名”的情況,如《周禮?春官?外史》一篇中,“書名”指的即是文字、文書。無論何人在出生、冠婚、死喪之際凡需舉辦必要的儀禮時,文、字、名三者均與之相關;而書、契則分別與文字機能、書記方法息息相關。古代的用文字來記錄話語意思的語言中,其他文化的民族大多通過契刻的方法直接記錄口中的話語,這種契刻很難單獨成為有一定意含的文字。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用筆來做筆頭記錄的方法。“書”的意思就是用筆書寫下來的字,是將文字的特殊形態呈現出來的字,而其他原本表示文字含義的“文”、“名”、“字”等漢字,則與儀禮的舉行有緊密關系。
由此可知,文字是以儀禮為背景的,在實踐儀禮的過程中,通過字形的形式使之映像化,從而生成了文字。所謂象形,不是單純地用繪畫和摹寫的方法表現意思。象形文字運用的是包含具體形象的比喻性的表象方法,其本質是象征性的表現手法。不應該認為象形僅是對對象的臨摹,而應認識到它具有獨立性、象征性的表現力,如語言一樣能夠具體地描述對象。從這個層面上看,古代文學在形成的過程中,其記述方式有神話書記法和語言書記法兩個系列,這種觀點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說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形式,但相較而言,不如說文字的目的是將語言及其對象之間的關聯,通過具有一定意義的形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3神話書記法
考古學遺跡中,往往充滿著具有神話性思考的記號。不管是除了史前的巨型石柱、石墓之外什么都沒有留下的位于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南端的卡納克(Carnac)遺跡,抑或是瑪雅文明的巨大石造物,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二者的設計都浸透著神話性的思維。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陶器,其上的紋飾和刻文等,也是這種思維的殘存反映,它們和舊石器時代洞窟、巖壁上刻畫的動物畫等遺存屬同一系譜。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陶器文化的彩陶陶器,最初大概發源于黃河屈曲部一帶。自西而來的渭水、自北而來的汾水、自西南流來的伊、洛二水在這一帶合流。這一帶是洪水泛濫地帶,擁有最為肥沃的土壤,是中國最早繁盛起來的文化區。洪水之神、農耕之神均在這一地區產生。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陶器,就是這個地域遺留的文物。根據放射性碳元素的測定報告,其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一一五至前三六三五年之間。
半坡陶器中,可見很多人面魚身、魚與鳥為主題的圖像,其紋樣以幾何紋樣為主。筆者曾在《中國的神話》一書(一九七五年,中央公論社刊)中指出,這種人面魚身的圖像,可能就是具有彩陶陶器文化特征的古代夏王朝的始祖神大禹的神像原型。魚代表的也許是被認為是大禹之父的鯀的形象。這兩幅圖像表現的是對所謂夏族的創世紀的記錄,是一種神話書記法。
彩陶陶器中最顯著的幾何紋樣,是早期的陶器文化中常見的紋樣,也是直至較晚時期未開化地域最基本的花紋樣式。根據奧地利美術史家AloisRiegl的《美術樣式論》(一八九三年。長廣敏雄譯,一九四二年,寶右座刊)一書的經典解釋,這些幾何紋樣一般認為是對動物圖像等進行幾何學形式化之后產生的。半坡陶器中所見的紋樣,可以看作是從神像向幾何紋樣過渡的一個印跡。這些幾何線條的結合,是半坡人最初的藝術創造,是其世界觀在圖像樣式上的表現。也就是說,在這種未開化的體系之中,種種意識性的紋樣形狀變化已經逐漸出現。從半坡圖像來理解神話性的表記并不困難。
4山頂的大鐃
到了鑄造青銅器的時代,紋樣就高度地完善了。從殷墟出土的象牙、獸骨上刻有的繁縟紋樣,以及具有殷商陶器文化特征的白陶器上的斜格紋來看,它們意圖表現的紋樣樣式,在青銅器的制作中已經實現了。典型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鳳紋、虺龍紋、蟬紋,其底紋均是刻入器物表面下的雷紋。呈方形或圓形的雷紋,充斥在紋樣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表現了神靈之氣在天地之間遍布、流動不止的狀態。這些紋樣也可以加入前文提出的神話書記法的系列之中。
饕餮的形象大概源于老虎。北方所稱的“虎”,南方稱作“於菟”。饕餮、梼杌等稱呼貪吃惡獸的詞匯,和“於菟”可能有著相同的語音來源。這個南方詞匯,和印歐語系中的tiger或許是同源詞。
饕餮紋最初的含義是什么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需從一件青銅器談起。在去年(一九七六年)的中國古青銅器展上,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有一件湖南寧鄉出土的大鐃。同時展覽的還有四羊方尊,也是從距離大鐃出土地不遠的山中谷地出土。二者出土地都在南方邊境區,地方相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鐃器口朝上,埋藏于山的頂端。大鐃鼓面的主要紋飾是饕餮,口緣配有象紋。據《孟子?萬章上》所記,舜之弟象封于南方有鼻之國,大象是該國的象征。
除了這個地點之外,在附近的長江下游沿岸數地均有大鐃出土,這些鐃一般重達六七十公斤,出土地與寧鄉的象紋大鐃相同,都在高地頂端附近。埋藏之時,大概均選擇視野開闊、方便瞭望的地方。迄今為止,其他地域出土的大鐃,發掘報告尚未公布,但可以推斷其主要紋飾可能都是饕餮紋。這些地點位于殷商與南方諸異民族接觸的最前線,埋置大鐃應該是以壓服異族神靈為主要目的的。我國所賦予銅鐃的機能,與殷商大鐃的功能也許是相通的。大鐃并非易于搬運的物品,作為圣器它也許一直被埋于山頂,舉行祭祀時挖開其周圍的土,設置圣壇,祭祀儀式完畢后再重新將其埋置好。由于各地出土大鐃的情形大概一致,可以推測殷人在山頂舉行面向南方諸異族的如同今日國家之間會見,或可稱作“山見”的儀禮。殷王朝的來自神授的統領權,大概是通過這一類的祭祀用器,以及相關的符咒儀禮來加以維持的吧。由此也容易理解為什么青銅器的紋樣原本也是屬于神話書記法的一種了。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