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技術科學論:範疇界定、歷史分期與發展模式(簡體書)
滿額折

技術科學論:範疇界定、歷史分期與發展模式(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6 元
定  價:NT$ 576 元
優惠價:8750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技術科學是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相對獨立的新型科學知識脈系,是聯系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紐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也是現代工程技術教育的主要學科基礎。
《技術科學論:范疇界定、歷史分期與發展模式》通過哲學理論思辨與科學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對技術科學范疇做出比較合理的統一界定、獲得技術科學產生時代與歷史分期方面比較可靠結論的基礎上,借鑒生理學與控制論中相關方法論思想,構建起技術科學的基本發展模式,從而系統地解答了技術科學發展的目標走向、動力機制、演化特征、評價標準等基本問題;并從這一特定視角與研究進路窺探了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工程——經濟——社會之間復雜互動的基本機制、宏觀特征與規律,展望了21世紀上半葉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主要趨勢;又緊扣技術科學學科基礎與工程技術實踐需要這一基本矛盾,結合我國實際,初步架構起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戰略規劃的研究框架。
《技術科學論:范疇界定、歷史分期與發展模式》適合高層次一線科技研發人員,科技哲學、科技史、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等學科專業的廣大師生,以及各級政府科技、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門的廣大干部和研究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劉啟華,1949年生。1978年畢業于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并留校任教,后攻讀科技哲學并獲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00年晉升教授。曾任南京工業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兼任江蘇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耕耘在科技與人文交叉學科領域,發表重要論文數十篇,在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化學),國內《新華文摘》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書刊均有收錄與轉載。曾主持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基金重點項目、南京市軟科學研究項目,并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

這是一部關于技術科學的基礎性的研究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近代以來,技術科學迅猛發展,對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并正在醞釀新的重大突破。可是關于技術科學的基礎性、綜合性的理論研究卻比較薄弱,一些基本概念的敘述比較混亂,關于技術科學的歷史分期、發展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推想的層面上。劉啟華教授的這本著作,采用理論性與實證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出現了新的局面。2005年12月21日的《科技日報》稱他的工作是“技術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包括范疇界定、歷史分期和發展模式3個部分,設計出了一個完整的研究綱領,它很可能是學術界第一本以系統的邏輯體系論述技術科學的理論專著。
劉啟華教授指出,技術科學學科應是邏輯上相對完整自洽、技術目標定向明確,一般由通用原理和專用規則組成的科學知識體系。它由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技術定向轉化和相關經驗整合而成的學科,以及由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經驗交叉綜合形成的學科。他把技術科學界定為介于基礎(自然、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的新型科學知識脈系,是由基本技術科學、過程技術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綜合技術科學形成的網絡狀、連續譜式的開放學科體系。這種界定清晰、合理、準確,有助于消除當前學術界眾說紛紜的混亂。
研究技術科學的歷史分期與發展模式,必須對技術的實際發展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以大量的數據為基礎。在這方面,劉啟華教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根據統計計量學的要求,對統計源進行認真選擇,確立以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886門技術學科作為統計樣本,以學科數為統計指標,以5年為計時單位,繪制出技術科學總體發展的時間序列增量特征曲線、累積量特征曲線和四類技術科學各自發展的時間序列增量特征曲線簇。他由此得到許多重要發現。例如,技術科學經歷了四次發展高峰,其中第一、第三、第四次高峰同學術界公認的三次產業革命準確對應,為這種共識提供了新的有力佐證。這四次高峰的間隔時間分別為50年、50年和55年。這同梅茲(R。Metz)估算的世界經濟具有54~56年的平均波動周期相當吻合,從一個方面深刻揭示了技術發展同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他還發現,前三次發展高峰都是持續大約30年的單一高峰,而第四次高峰則由彼此相距10年的4~5個子峰構成,這表明第四次高峰具有同前三次高峰的不同特征,這就向學術界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在這個基礎上,劉啟華教授把技術科學的發展劃分為1440~1819年、1820~1914年、1915年以后這三個歷史階段,并從產業結構變遷、基礎科學進步、工程教育演變和其他相關科技社會建制演進四個維度分別進行實證研究。他根據技術科學發展的規律與特征,預測1995~2049年將成為第五次經濟長波發展階段。21世紀上半葉,社會在維持技術科學發展所需的知識、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可能比第四次經濟長波期間翻一番。
他還指出,根據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研究,需要重新審視各國現行的科技政策體制,要注意科技政策的國際間協調,以避免世界性危機;要通過立法適當限制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權限和程序;在制定具體科技政策的過程中,既要積極考慮科技的正面社會效應,又要嚴格防范其負面效應。
此外,劉啟華教授還在技術科學發展的背景下,探討我國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的總體戰略規劃,提出制訂這種規劃的五項原則。這些對策性的見解,體現了學理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
這部著作是劉啟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其前期成果曾以論文形式發表,并獲得好評。其中《技術科學發展模式初探——兼論現代科技政策的一種社會作用機制》一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曾應第八屆國際懷特海大會組委會的邀請,以該文的英文版參加會議并作專題報告,全文被收入大會論文集。
劉啟華教授的這部著作內容充實、富有創見、立論有據、令人信服。它凝聚著作者的10年心血,學術亮點新穎奪目。
我同劉啟華教授在學術活動中相識、相交已30余年。學如其人,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了解學者的品性。他把嚴肅、純潔的學術研究視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敬業、執著,孜孜不倦、樂此不疲。他不講空話,不趕時髦,所以我一直尊敬他。這本著作給我的印象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精心。他認真、嚴謹,一絲不茍。他用心思考、用心統計、用心制表、用心繪圖。他精心構思、精心撰寫,從標題到注釋,處處專心。這本著作是否已達到精品的水平,要由學界來評論,要經受時間的考驗。但作者的精心研究的學風,已使我深受感動。當前的學界,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已幾乎成為時尚。學術論文與書籍堆積如山,尋找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卻像沙里淘金。我不禁掩卷感嘆,在這種氛圍中,這位老學友的“書生氣”,真是難能可貴!
林德宏
2013年7月19日于南京大學

目次

序一(歐陽平凱)
序二(林德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技術科學發展的曲折歷程
第二節 對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的研究及其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亟需澄清與界定的兩組基本概念
第四節 本書的基本思路、主要內容及其重要意義

第二章 界定技術科學范疇的緣由、構想與意義
第一節 關于技術科學的一些典型“成說”及其中隱含的矛盾
第二節 界定技術科學范疇的基本構想
第三節 界定技術科學范疇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技術科學的基本統計計量研究及其主要拓展路徑
第一節 統計源的選擇、統計樣本的確定與相關統計計量曲線
第二節 幾點現象性結論
第三節 進行深入研究的主要拓展路徑
第四節 社會技術科學中一個典型問題的案例:現代政策科學兩大范式的對峙與協調

第四章 技術科學歷史分期的多維度實證研究
第一節 關于技術科學產生時期的典型“成說”與研究進路
第二節 從產業結構變遷維度考察技術科學發展的歷史特征
第三節 從基礎科學進步維度考察技術科學發展的歷史特征
第四節 從工程技術教育演變維度考察技術科學發展的歷史特征
第五節 從其他相關科技社會建制演進維度考察技術科學發展的歷史特征
第六節 關于技術科學歷史分期的實證研究結論

第五章 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相關性研究
第一節 產業革命的研究現狀與經濟長波理論
第二節 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相關特征曲線共時性比較
第三節 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相關性統計研究
第四節 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相關性實證分析

第六章 21世紀上半葉技術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演變的初步預測
第一節 對第五次經濟長波的時域及其間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預測
第二節 用“增量模型”預測第五次經濟長波期間技術科學的發展規模
第三節 用“累積量模型”預測第五次經濟長波期間技術科學的發展 規模
第四節 兩種模型預測結果的比較研究
第五節 對第五次經濟長波期間主導產業群的初步預測

第七章 工程技術活動演變與技術科學發展、經濟長周期演化的相關性研究
第一節 基本研究進路
第二節 新型(或重大)工程技術事件時間序列增量特征曲線的由來
第三節 比較方案的選擇和歷史階段的劃分
第四節 工程技術活動演變與技術科學發展、經濟長周期演化的系統比較研究
第五節 近現代“科學一技術一工程一社會(經濟)”互動演變的兩種基本模式

第八章 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研究
第一節 構建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前提與基礎
第二節 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基本構想
第三節 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實證分析
第四節 “連續嵌套波型”技術科學發展模式的合理性質疑

第九章 我國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戰略規劃的基本研究框架
第一節 當代工程技術教育研究的基本現狀
第二節 基本研究進路及其主要意義
第三節 對我國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與相關理論分析
第四節 我國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戰略規劃的初步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當然,虛、實二體相關而不互相對應(映射),我們不能以為比較全面地認識了跟實體相關的虛體就等于完整地認識了實體本身,更不能將認識虛體的思維方式用來認識實體。認識了某個虛體只是懂得了某種道理,而任何一個實體都包含著無數種道理。認識虛體只需邏輯一貫,而認識實體則必須要通過若干虛體對其綜合定位。所以,認識實體需要一種既包含邏輯又高于邏輯的思維方式。
第四,實體與實體結合,虛體與虛體銜接,形成錯綜交織之勢。按照工程論立場,人是一種特殊的實體完形,無數名目繁多的需要是其特有的屬性。滿足其每一種需要的過程,就是每一種主體屬性追尋與其對應的客體屬性的過程。如果現成實體身上沒有這種相應屬性,人就會努力將其創造出來。屬性不能脫離實體而存在,因此,必須通過創造新實體來創造新屬性。新的實體又必須以現成實體為材料,實質上就是利用現成實體所具有的某些屬性間的必然聯系來導出理想中的新屬性。但現成實體均為完形,除了人看中的屬性以外,還具有大量其他屬性,這些屬性不僅相互間存在復雜聯系,并且跟人作為完形的其他屬性之間及跟別的實體的屬性之間也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種種聯系。不論是人的需要與某現成實體對應屬性間的聯系,還是由此引出的其他屬性間的各種聯系,都南虛體完形來體現,為人的理性能力所把握,并成為創造新實體的指針和依據。雖然一種虛體只能切中實體內的一種或一些屬性,但眾多虛體合在一起就能逐漸彰顯實體的全貌。所以離開了虛體思維對虛體的建構,人們就無從認識實體。
如是,凡是自覺依循虛體完形、通過利用現成實體完形以創造新的實體完形來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及其成果,就是實實在在的工程。可見,工程就是實體完形與虛體完形的一種特定結合,是為了表達虛體完形而創造出來的實體完形。在這里,實體與實體組合,虛體與虛體銜接,實體表達虛體,虛體范導實體,相互錯綜交織,從而使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成為實體與虛體的多重復合。這就決定了工程思維不可能是一理貫通的虛體思維,而只能是實體思維;但又不是一般的實體思維,而是以籌劃為目的實體思維,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工程思維。
第五,理性直觀與理智描述相得益彰。實體思維是實體存在狀況所必然要求的一類思維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對邏輯地發現的屬性進行非邏輯的復合。其中又必須包含理性直觀和理智描述兩種形式。理性直觀直接把握實體完形,其基礎是對于實體完形的感性直觀,因為感性已經直觀到了一個實體完形,理性才能把眾多屬性理解成一個整體。但直觀難以言傳,因此需要理智的描述。后者實際是將表達實體不同屬性的語言粘貼在一起。沒有理性直觀,實體的完形性沒有保障;沒有理智描述,實體的異質性屬性無法分別逐一揭示。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