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呂著中國通史(簡體書)
滿額折

呂著中國通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  價:NT$ 179 元
優惠價: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呂著中國通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期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止,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生于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自學成才。自1905年始,先后任教于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文史大家錢穆、趙元任等都是他的學生),并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后,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工作,一生著述800多萬字,其著作有1923年出版的《白話本國史》四冊,后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作品。

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對其頗為推重,曾說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他不僅是一位史學專家,而且對經學、文字學、文學都有深刻研究。他治學嚴謹,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深為時人所稱道。

名人/編輯推薦

《呂著中國通史》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歷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歷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偽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歷史等學問指示了方向。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他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別注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書中除了歷代的政治制度、民族關系、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對外交通等內容外,還有諸如“歐人的東略”、“藩屬的喪失”、“遠東國際形勢”、“關稅自主的交涉”、“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都設有專章加以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而發人深思,是史學界公認的最權威最完整的一部歷史巨著。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蘇常州,幼年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授以史部著作。16歲時,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后于沈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系調查。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后,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
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治史擅長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典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大師,二十四史通讀數遍,其研究極其通博,在傳統領域博學貫通。他甚至對書法、象棋、圍棋都有較深造詣,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最敬重的授業恩師。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呂思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聲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上千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原名《白話本國史》,是我國近現代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開中國白話歷史之先河。它是與錢穆《國史大綱》雙峰對峙的史學巨著,是最權威、最完整的國史教材,是一部學習中國歷史的公認權威版本。《呂著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史學名著。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數十年里不斷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歷代史略》出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出版(1904年),但夏著止于隋,劉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當為第一部。
本書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歷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歷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偽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歷史等學問指示了方向。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他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別注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書中除了歷代的政治制度、民族關系、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對外交通等內容外,還有諸如“歐人的東略”、“藩屬的喪失”、“遠東國際形勢”、“關稅自主的交涉”、“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都設有專章加以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而發人深思,是史學界公認的最權威最完整的一部歷史巨著。
此次《呂著中國通史》的新版本,將原書的豎排繁體、雙行夾注,改為橫排簡體、單行夾注,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吻合。另外,本書保留了原書的行文遣句、習慣用語、概念術語等,除了一些明顯的訛誤和不規范用法外,基本保留了原貌。作者的眉批,新版則采用章后注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讀者查閱。

目次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第一節 春秋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粥
第二節 東胡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后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杰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匈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后漢的武功
第三節 后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稅
第四節 兵制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后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 晉初諸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系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系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賦稅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后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二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人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后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祐紹圣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剪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 蒙古的由來
第二節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后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租稅制度(上)
第六節 租稅制度(下)
第七節 鈔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刺的強盛
第三節 蒙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節 清朝征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人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捻軍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蒙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蒙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法律
第五節 賦稅制度(上)
第六節 賦稅制度(下)
第七節 幣制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 現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蒙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第一節 帝制運動

書摘/試閱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山雨欲來風滿樓”,分裂的機會成熟了,卻仍等待著積久為患的宦官外戚做個導火線。
靈帝是個最尊信宦官的。他因為數失皇子,何皇后的兒子辯,養于道人史子助家,號為史侯。王美人的兒子協,靈帝的太后董氏自行撫養,號為董侯。靈帝想立董侯,沒有辦到,前一七二三年,靈帝病重了,把董侯屬托宦者蹇碩,叫蹇碩立他。這時候,何皇后的兄弟進,做了大將軍,兵權在手。蹇碩想誘他人朝,把他殺掉,然后擁立董侯。何進明知他的陰謀,擁兵不朝。蹇碩不敢動。于是史侯即位,是為廢帝。
這時候,外戚宦官,依舊是勢不兩立。然而何氏出身低微,何太后的立,頗得些宦官的力。以是何氏對于宦官,有些礙難下手。何進雖然殺掉蹇碩,又逼死董太后,殺掉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然而要盡誅宦官,何太后就要從中阻撓他。何進手下袁紹等一班人,因而勸何進召外兵以脅太后。
宦官知道事情危險了,就把何進誘入宮,殺掉。袁紹等乘勢攻宦官,盡殺之。涼州將董卓,駐兵在河東。聽得何進召外兵的命令,即日進兵。這時候剛剛到京。于是擁兵人京城,把廢帝廢掉了,擁立董侯,是為獻帝。
京城里的大權,霎時間落人“涼州軍閥”之手。袁紹等一班人,自然是不服的。于是袁紹逃回山東,起兵“討卓”。諸州郡紛紛應之。董卓就把天子遷徙到長安。近著涼州老家。“討卓”的兵,本來不過“各據地盤”,沒有“討卓”的誠意。自然是遷延敷衍,毫無成功。
然而“涼州系”卻又內亂起來了,前一七二〇年,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合謀殺掉董卓。董卓手下的將官李催、郭汜,起兵攻陷京城,殺掉王允。呂布逃到山東。李傕、郭汜又自相攻伐。催劫天子,汜留公卿為質。直到前一七一六年,涼州將張濟從東方來,替他們和解,才算罷兵言和。獻帝趁這機會,便想逃歸洛陽。李催、郭汜起初答應了,后來又追悔,合兵來追。獻帝靠群盜李樂等幫忙,總算逃脫。然而群盜又專起權來,外戚董承等沒法,只得召兗州的曹操入衛。曹操既至,以洛陽殘破,挾著獻帝遷都許昌。如今河南的許昌縣。從此以后,大權都在曹操手里,獻帝“守府而已”。
這時候,州牧郡守,紛紛割據。就有:
袁紹據幽并青冀四州
劉備據徐州
劉表據荊州
劉焉據益州
袁術據壽春如今安徽的壽縣。
馬騰、韓遂割據涼州
后漢時代,是頗重門閥的。參看下篇第三章第七節。袁紹是“四世三公”,所據的地方又廣大,所以勢力最強。卻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假借的名義,也比眾不同。
“涼州系”在當時是個擾亂天下的罪魁。然而其中并沒有雄才大略的人,李傕、郭汜、張濟,不久都無形消滅了。只有呂布,卻是個驍將。袁術攻劉備,呂布乘勢奪取徐州。劉備弄得無家可歸,只得投奔曹操。這劉備也是個英雄,曹操便利用他去攻呂布。曹操表劉備做豫州牧,借兵給他。前一七一四年,和他合力攻殺呂布。這時候,袁術因為措置乖方,在壽春不能立足,想要投奔袁紹。曹操順便叫劉備擊破他。袁術只得折回,死在壽春。然而劉備也不是安分的人,就和董承合謀,想推翻曹操。卻又自己出屯小沛。事情發覺了,曹操殺掉董承,打破劉備。劉備也投奔袁紹,于是青、徐、袞、豫四州略定。
袁曹沖突的時機到了。前一七一二年,戰于官渡,在如今河南中牟縣的北邊。袁紹大敗,慚憤而死。兒子袁譚、袁尚爭立。前一七〇六年,曹操全定河北。袁譚為曹操所殺。袁尚逃到烏桓(參看第二章第一節)又給曹操打敗;再逃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把他殺掉。前一七。四年,便南攻荊州。劉表剛好死掉,他的小兒子劉琮把荊州投降曹操。
這時候,劉備也在荊州。他和曹操是不能相容的,逃往江陵。曹操派輕騎追他,一天一夜走三百里,到當陽長阪,如今湖北的當陽縣。追到了。劉備兵敗,再逃到夏口,靠劉表的大兒子劉琦。
這時候的劉備,可算得勢窮力盡了,卻有一支救兵到來。當東諸侯起兵“討卓”的時候。長沙太守孫堅也起兵而北。董卓西遷之后,孫堅便收復洛陽。后來和袁術結連去攻劉表,給荊州軍射殺。堅兄子賁,收集殘部,投奔袁術。孫策雖然年少,倒也是個英雄。看看袁術不成個氣候,便想獨樹一幟。于是請于袁術,得了父親舊時的部曲。南定揚州。前一七一二年,孫策死了,他的兄弟孫權代領其眾。劉備手下的諸葛亮,便想一條計策,自己到江東去求救。
這時候的江東,論起兵力來,萬萬敵不過曹操。然而(一)北軍不善水戰;(二)荊州軍又非心服;(三)加以遠來疲敝,又有疾疫,卻也是曹操兵事上的弱點。孫權是個野心勃勃的人,手下周瑜、魯肅等也有一部分主戰的;于是派周瑜帶水軍三萬,和劉備合力抵御曹操。大破曹操的兵于赤壁。如今湖北嘉魚縣的赤壁山。于是曹操北還,劉備乘勝攻下如今湖南省的地方。明年,周瑜又攻破江陵。三分鼎足之勢,漸漸的有些成立了。俗傳“借荊州”一語,說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這句話毫無根據。請看趙翼《廿二史札記》。
赤壁戰后,曹操一時也不想南下。而西方的交涉又起。原來涼州地方,本有個馬騰、韓遂割據。李催、郭汜等滅后,曹操雖然收復關中,派鐘繇鎮守,卻還沒顧得到涼州。前一七。一年,曹操征馬騰做衛尉。馬騰的兒子馬超,疑心曹操要害他,就和韓遂舉兵造反。涼州的兵勢,十分精銳。鐘繇抵敵不住,只得棄長安而走。馬超、韓遂直打到潼關。曹操自將去抵御他,用離間之策,叫他兩個分心,到底把他打敗了。明年,曹操就殺掉馬騰。馬超知道了,舉兵又反,卻給楊阜等起兵打敗。馬超就逃奔漢中。
這時候的漢中,是誰據著呢?先前巴郡有個張修,創立五斗米道。參看下篇第三章第六節。沛縣的張魯信奉他,張修死后,張魯就儼然做了教主。很有信奉他的人。益州牧劉焉,便叫他保守漢中。劉焉死后,兒子劉璋頗為閻弱。張魯就有吞并益州之志。劉璋急了,因為劉備素有英雄之名,就想招他人川,借他防御張魯。
劉備聞命,真是“得其所哉”。即便帶兵入川,不多時,就借端和劉璋翻臉,把西川奪去,這是前一六九八年的事。前一六九七年,曹操平定張魯,取了漢中。前一六九六年。劉備又把漢中奪去。這一年八月里,又命關羽從荊州進兵攻取襄陽。這時候的劉備,對于曹操竟取了攻勢了。 曹操取漢中這一年,孫權因劉備人川,也頗想乘虛奪取荊州,劉備這時候,正想爭取漢中。知道兩面開釁是不行的。便和孫權妥協,把荊州地方平分,備使關羽守江陵,權使魯肅屯陸口。如今湖北的蒲圻縣。這時候周瑜已經死了。到關羽進攻北方的時候,孫權又把呂蒙調回,換了個“未有重名,非羽所忌”的陸遜。關羽果然看輕他。把江陵守兵盡數調赴前敵,后路空虛。呂蒙便乘勢發兵,襲取江陵。這時候,關羽前敵的攻勢也已經給曹操發大兵堵住,弄得進退無路,只得退軍,給孫權伏兵捉住,殺掉。西蜀進取之勢,受了一個大打擊。
P168-17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