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滿額折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遊牧民的世界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  價:NT$ 252 元
優惠價:8721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直以來,不分東西方,只要提到遊牧民,一般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就直接作出負面印象的描述,幾乎已經定型。作為日本研究草原民族與蒙古歷史第一人,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歐、中國為中心的視野,在充分掌握歐亞各地區豐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描繪出別開生面的遊牧帝國與世界歷史,將遊牧民「野蠻入侵者」或「軍事破壞者」的形象徹底顛覆。他用詳實的史料證明,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間,歐亞大陸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就是遊牧民。遊牧民的活動範圍之廣、活動速度之快是農耕者無法比擬的,而且他們生活樸素,注重貿易,提倡文化上的包容。正是運用這些優勢,遊牧民主導或引發了歐亞大陸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諸多變革。13世紀的蒙古帝國更是書寫了遊牧民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成為世界歷史的分水嶺。 杉山正明(1952—),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歐亞史學者。曾參與日本NHK「大蒙古」系列紀錄片製作。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獎;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日本學士院獎。著有《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等歷史專著十餘部。

作者簡介

杉山正明(1952— )
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歐亞史學者。曾參與日本NHK“大蒙古”系列紀錄片制作。2003年以歷年研究成果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獎;2007年因《蒙古帝國與元朝》等書獲日本學士院獎。著有《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等歷史專著十余部。
杉山正明教授通曉13種語言文字——漢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拉丁語、波斯語、梵文、土耳其語、阿拉伯語、蒙古語、藏語、滿語;因此他能夠充分掌握亞、歐、美各地區的豐富史料,貫通東西方學術,整合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突破斷代與區域研究的局限性,開拓新的領域與方向。他能將世界史與亞洲史及中國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微觀研究體現宏觀視野,論著質優而量多,兼具深度與廣度,疊有新見,久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不僅是國際蒙元史學界的頂尖人物,也是世界著名的京都學派現階段的代表人物。

名人/編輯推薦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間,歐亞大陸舞臺上真正的主角就是游牧民,
成為最與“國家”背道而馳的邊緣存在的游牧民,實際上在過去支撐了人類史,
當蒙古帝國成為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便創造了“世界”,
“世界史”誕生于1206年,不是沃勒斯坦的1450年歐洲“世界體系”!

★ 日本研究草原民族與蒙古歷史第一人杉山正明
★ 繼《蒙古帝國的興亡》、《忽必烈的挑戰》之后,又一力作
★ 一部打破中原史觀與西方文明史觀、放眼歐亞大陸的作品
★ 集中體現了杉山正明的獨特歷史觀,為我們帶來對世界史嶄新的思考方式
★ 觀察在近代之前的歐亞大陸扮演歷史發展驅動力的游牧民,重新檢視“國家”與“民族”的定義。
★ 還原游牧民的真實面貌,洗刷野蠻、殺戮等刻板認知

“不偏向特定價值觀的新的世界史構圖,始于謙虛和坦率地去重新認識過去。”
“歷史不只是講述已經死掉的過去,而是清楚地呈現創造出連結現在過程的各種行為,更是掌握未來的最大糧食及手段。”
——杉山正明

自序
對于游牧民的負面印象幾乎全部消失
1997年10月日本經濟新聞社協助我出版著作,名為《游牧民的世界史》(《遊牧民から見た世界史》)。一直以來,不分東西方,總之只要提到游牧民,一般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就直接作出負面印象的描述。從被世間稱為名家的歷史家或研究者,到民族學家、文明史家、評論家或作家等人士,也大致都以野蠻、殺戮等刻板印象來描述,幾乎已經定型。
先是來自近代西歐的亞洲蔑視、與之互為表里的優越感或歧視思想,再加上日本及中國學者們偏見或先入為主的助長,不知不覺間就創造出一個極為單純、簡化的“歷史壞人圖像”。在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等書籍里頭,這種圖像也一直被視做理所當然。這種在升學考試下內化于思想中的刻版印象,在無意識中就深植、定型了。“明明就不是這樣啊”的想法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寫作動機。
從那時起經過了若干年,雖然不知道本書到底帶來多少影響或是結果,但很慶幸到了今日情況幾乎已經完全改變。最近跟學生討論時,反而會被驚訝地問說,“是嗎?過去是那樣嗎?”雖說如此,但近年的學生們,好像又太過人云亦云,我反而又希望他們不要太輕易全盤接受所學,能再多一點自主思考的意識及質疑態度,而不那么容易被說服。無論如何,首先將理所當然的事物用理所當然的方式了解思考,也就好了吧!
之后從2003年1月改版為袖珍本時,卷末導讀由松元建一以其流暢文筆撰寫題為《解說——關于“定居”及“移動”》的文章。其實在改版前一年,我突然受到松元先生邀約參加由他于日本隱岐舉辦的“隱岐學研究會”,并于同年4月20日以《后醍醐天皇之謎——日本史及世界史的交會點》為題發表演講(關于此演講內容,請參閱最近的拙著《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中東、阿富汗、中國、俄羅斯及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89—230)。前述之松元先生的“解讀”就是他于該年12月立即為我撰寫之文章,實在是一篇鮮明生動的文明論。請務必一讀。
各種感想及指教
透過精裝本及袖珍本獲得了許多感想及指教。真是非常感謝,原本該要一一回禮答謝,但在此皆這機會表達衷心感謝之意。我接到的各式各樣明信片、信函或是口頭意見及詢問,來自各種年齡層及職業。一位擔任大學教授的友人因為要求自己課堂上的同學寫了讀后感想,事后寄了一大捆報告給我。對人實在太好的他,或許是想要幫忙“促銷”吧!此外,實際上也有不少人士將拙著當做指定教材而要求學生購買,好像慢慢變成一種常態。我一方面心存感謝,但因為有可能會成為某種公私混淆,故也開玩笑地向朋友表示希望下不為例。但是在他寄給我的讀后感想中,有幾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幾篇文章也讓我想重新省思往常很容易就會不禁說出的“現在的學生們呀”等話語。
先不管這些因為是課堂作業而被“強迫”寫出之報告集,個別就收到的感覺及指教,若以內容及身份為標準,印象上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研究范圍涵蓋中亞(或是內陸亞洲)、伊斯蘭中東、中華方面、俄羅斯東歐以及歐洲或東南亞、印度洋海域等各種大小不同地域、疆域之歷史研究者以及廣義的專家學者們,或是學生。另外一種,是在全世界屈指可數擁有廣泛眾多閱讀者的日本中,也堪稱是出類拔萃且意志堅定的“讀書人”們。不知為何,我的讀者群大多是這兩種類型的人。
老實說,同行的歷史家及研究者的反應,往往局限于其自身專攻的領域或題目。當然,每個意見都是非常有益的建議,有些也是我未曾見過的事例,真的非常感謝各位。這些意見指教,希望可以在日后的研究規劃中有所發揮。
另一方面,例如醫生及律師(其中有些是朋友),若是不同領域的學者、尤其是經濟界及實務界,此外還有文筆不錯的人,或是可能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等。以上這些人士給了我更接近本質且直接深刻的提問。也有不少人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海外經驗,激蕩了我的想法,也讓我不得不再次體認到日本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深厚人文素質、文化及思考等能力。
后蒙古時代及其后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表達希望可以出一本綜觀蒙古帝國一度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廣大帝國之后,也就是“蒙古時代”后,若以近年的用語來說,就是關于“后蒙古時代”中游牧民及世界史,可以概觀整體的著作。順帶一提,由已故的本田實先生及我所命名及提出之“蒙古時代”及“后蒙古時代”概念及想法,現在都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世界史概念,并通用于全世界。
關于可以說是“蒙古之后”的這一點,在我精裝本及袖珍本的卷末,曾經寫下“若要繼續寫可能還需要一到兩本書的分量,故留待下次討論”這種像是借口的字句。雖然書籍本身確實也有分量的問題,但老實說,其實是當時我還沒有做好可以一氣呵成,清楚寫出“近現代游牧民及世界史”所有事物之洞察力及準備。尤其是因為當時我自己本身對于西歐勢力抬頭的18世紀以后到現在為止之整體歷史圖像,也尚未有充分把握,能夠斷定說“大致是如此”。
具體而言,一個是以俄羅斯帝國的擴大、軍事擴張及崩解以至現在俄羅斯的過程。另外一個是從巴基斯坦到阿富汗及伊朗以西,也就是廣義的中東地區從近現代開始到當代之發展。這兩個是近現代史也同時是當代史。而且,實際上任何一個都與游牧民有深厚的關聯。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及過程,充滿著與蒙古帝國以后各種游牧民集團間的憎惡及恩仇、利用及背叛、虐殺及離散。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再到現今俄羅斯聯邦的歷史,即使到了今日仍舊未能讓事實回歸事實。不,某種應該說“負面”的歷史,此刻正在進行中。現在,也不過是許多通過點之一。要能見到較為穩定的明確形態,應該是在更久以后的事吧!
另一方面是中東。英語稱為“Middle East”。很明顯地雜亂無章且實在是敷衍的這個稱呼,雖然只是在19世紀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在20世紀初期由英法美以自身利益而擅自湊合的脆弱架構及通稱(命名者就是擬定美國海洋政策及國際戰略方向的馬汗)。這個由他人所給的稱呼及其整體廣大地域中,若要特意地找出一個共通點的話,就是在這個地域中的大大小小各種國家,幾乎全都是在過去歷史中曾有各種游牧民活動的世界,而且此一面向雖然會因為國家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到了今日仍未消失。
朝“從游牧民看世界史——近現代版”前進
總之,若要述說“近現代游牧民所見的世界史”的話,總是會夸耀發達的西歐文明,將自己用法文“Civilisation”、英文寫法也同為“Civilization”(命名者是19世紀初的法國歷史學家基佐〈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來自拉丁語“Civis”、“Civitas”的這個組合字,本來頂多只是意指“都市化”。英法等國極力如此強調。日本則將其翻譯為“文明”,后來又在福澤諭吉等人極度提倡下,朝鮮半島及中國也都直接使用相同翻譯。),稱呼并自視非凡,稱頌“文明化使命”或是“落后的亞洲、非洲”等。將世界以分割支配線劃分作為描述此一膚淺時代的主旋律。
但在此一時代的中央歐洲地區,仍留有昔日風情,生活于廣闊大地之游牧民們,其命運分外可說是與在軍事方面采用“西歐文明”的俄羅斯帝國之間長期持續的糾葛、相克,歷經艱辛歲月。原本在蒙古帝國時期,統轄現今俄羅斯地區、被稱為“術赤汗國”的松散群體里,源起“左翼”(意指東方)的哈薩克人(現今哈薩克斯坦人的祖先),尤其被俄羅斯、蘇聯征服及殖民地化,直到最近都是被惡毒狠辣地僧惡及欺負作弄的對象。
東方的大清王朝(大清國,也就是指清朝)在滿洲、蒙古騎兵的征戰下,終于打倒了長達150年的宿敵——準噶爾游牧民國家,獲得帕米爾高原以東廣闊領域的18世紀中期后(此時的版圖幾乎就是現在中國疆域),幾乎就在同時俄羅斯將手伸向哈薩克,之后就不斷地重復著對俄羅斯而言是反叛或動亂、但對哈薩克而言是獨立、解放運動的互動。但是,1891年哈薩克的所有疆域被宣稱為俄羅斯所有。根據1898年的調查,當時人口為414萬人,其中15000人為繼承成吉思汗血統的后代。他們在日俄戰爭時,雖然也曾經對日本拍手歡迎,但不久就在蘇聯這個新帝國的統治下,吹起集體化及肅清的狂風。尤其是在斯大林統治的1930年代,總共犧牲了174萬—210萬人。另有一說是超過了300萬人,總之就是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被抹殺。幾乎就是要根絕游牧傳統及其民族的作為。
更進一步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正是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將蘇聯領域內多樣性的非俄羅斯人都有協助德軍之虞,而被強制性地“扔棄”到哈薩克大草原。總之,正是名副其實的“離散”(Diaspora,源自希臘語的這個詞匯,是指猶太人民的離散或分散于異鄉,但這充其量不過是歷史中謊言、假象)。中亞的草原,被當做眾多民族的“墳場”。以社會主義化為名的分裂、強制、鎮壓,以及徹底而不由分說,荒謬的集體化或農業政策的失敗等等。在這種種作為之下,他們失去因循自然而成的原有面貌,過去的牧地都化為礫土沙漠,于是游牧民們的身影就漸漸地從歐亞大陸北半部的大地消失。
另一方面,在中東地區,英法由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一舉擴大了勢力范圍,再加上新興的美國,割據統治了僅剩虛名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其舊有領土的廣闊中央部分及現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地的馬格利布(Maghrib,在阿拉伯語意指日沒之處)。此時,成為現今中東政治地圖的格局已經成形。當龐大的石油資源之存在被確認后,世界樣貌又有了大幅度變化。自古以來,大致上是以部族為單位集結,持續進行離合集散的游牧民們,不,若更正確地說,可以有土豪、軍閥、王族等各種表現方式的這群人們,這些即使有相對的權威,但以規模來說力量較微的權勢者、權勢組織之首領們,借由龐大的石油收入而變得富有強大。
于是,與過去的游牧民及其集團之原理不同,被稱為石油特權的世界規模之另一種原理,讓中東各國、各地域在國際政局中的意義發生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于中東地區的各種轉變及政治脈絡,到了2011年,是否會迎向下一個新階段呢?在中東西半部的突尼斯及埃及朝向民主化時,另一邊的中東東半部,卻仍難以判定是否會有大幅變化的可能。但就個人意見而言,輕易地出現“民主化”大轉變,也就是以一般說的“骨牌效應”般在中東東半部地區卷起漩渦之可能性,目前還有點疑問。反正,最后還是決定于沙特阿拉伯及伊朗這兩個區域大國的動向。果然,歷史還是個通過點。
回過頭來說,我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完成撰寫《從游牧民看世界史——近代現版》。看似已經完全成為過去遺物或是消失在遠方記憶之游牧民,事實上至今依然在歐亞非各處堅強地生存著。此外,在近現代的波濤洶涌中,存在著各種多樣化的游牧民們所創造出的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體系及生存方式,至今也依舊存在。
歷史不只是講述已經死掉的過去,而是清楚地呈現創造出連結現在過程的各種行為,更是掌握未來的最大糧食及手段。各種歷史到了最后都會成為跨越時空的世界史。

目次

自 序
第一章 跨越民族與國界
歐亞世界史的構想
歐亞世界史及全球世界史 / “中央歐亞大陸”位于何處?/ 超越地域的連結
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
何謂游牧民 / “什么”超越“民族”?/ 可見于史料或只字未提的文明

第二章 中央歐亞大陸的結構
眺望廣闊的大地
北方的西伯利亞 /蒙古高原的雙重結構 /天山南北麓 / 從西藏的高度出發
歐亞的西半部
中亞地區的縱向切割地形 /兩個伊朗 /西北歐亞大草原

第三章 追溯游牧國家的原貌
希羅多德說故事
斯基泰—波斯戰役 / 游牧國家的共通作戰方法 / 斯基泰是民族或國家? / 國家形態的二大源流
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
匈奴是弱者 /中華及草原成為“一個世界”的時代 /英姿煥發的英雄——冒頓單于 /天下分界處的白登山 /匈奴帝國的原貌

第四章 貫串草原及中華的變動波潮
互相爭執的兩個帝國
漢武帝挑釁的戰爭 / 歷史上罕見的和平共存 / 由血統建立的和平
逆轉的時刻
草原及定居世界的大變動 /中華王朝中的小型匈奴國家 /由匈奴族建立的漢朝 / 被中華斷代史觀念遺漏

第五章 撼動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龐大的突厥世界
柔然的趣味性 / 草原版的“三國鼎立” / 貫穿東西方的突厥帝國、突厥 / 第一次“世界帝國”時代
歐亞大陸重組之波潮
回鶻扣下扳機 / 突厥族往西遷移 / 沙陀、契丹及女真

第六章 蒙古的戰爭與和平
漸漸成形的“世界”
從北京到世界 / 分成兩階段擴張的龐大帝國 / 蒙古殘酷論的錯誤
蒙古為何能夠擴張?
蒙古是集團的名稱 / 蒙古“共同體”意識 / 以同心圓擴張的蒙古
歐亞大陸大交易圈
忽必烈的大構想 / 往穆斯林海洋
資本主義萌芽
維系“世界”的營利組織——斡脫 / 奠定資本主義基礎的“銀之時代” / 重商主義財政與大規模間接稅
世界史的分水嶺
蒙古帝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 俄羅斯?蘇聯是蒙古的后代嗎?

第七章 探尋近現代史的架構
海洋及槍炮的時代
世界的世界化及戰爭的世紀 / 被質疑的西洋本位主義世界史的樣貌 / 被過低評價的軍事?政治力量
重新檢視歐亞大陸
充滿人為意圖的“民族” / 所謂歐亞大陸看法的復權 / 邁向新的世界史樣貌

跋 杉山正明
解說——關于“定居”及“移動” 松元建一

書摘/試閱

蒙古為何能夠擴張?
蒙古是集團的名稱
關于蒙古帝國,許多人應該感受到的疑問,就是為何能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擴張成為歷史上擁有最大疆域版圖之國家這一點。對于這個理所當然的疑問,有各式各樣的解答。每一個答案確實也都有相對合理的理由。
一般而言,解釋說明的部分很容易會偏向主要都是在戰斗力、機動性等方面,但這也是很自然的傾向。
具備熟練騎乘及射箭能力的牧民戰士。擅長集體行動力、展開力的騎馬軍團。從日常游牧生活中培養出來對于痛苦及饑餓的忍耐力及自律,還有最重要的是由堅強的氏族單位、部族單位形成之團結力量。
由這些牧民騎士組成的機動軍團,是近代之前的世界中最為強大及優秀的軍隊。而且,以最大規模的十萬單位用在對外征戰的動員,就算舉目環視整個歐亞大陸,也都是實力差異懸殊的存在。
這些優秀的戰士團體,是以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作為共同的指導者而組織起來。這個軍團聽命之程度甚至看起來有點怪異,而且在熱衷資料搜集的司令部指揮下,被有效及確切地投入、展開對外征戰。
若要列舉計算蒙古軍在軍事方面的優異性,恐怕會永無止境。想要否定這些念頭,根本是毫無可能。但從來很容易就會漏掉最關鍵的重點,那就是所謂“蒙古”這個詞匯本身。
雖然會變成是先講結論,但“蒙古”是極具融通性的集團概念。而且,隨著版圖的擴張也越發龐大。是極具彈性的詞匯及人類組織。
回過頭來說,就一般而言的“蒙古”,會被認為可能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人種、民族存在。但那是個誤解。不,可說是錯覺。
確實,因為現在被稱為蒙古的人種、民族以外蒙的蒙古國及位于戈壁以南、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這兩種區域為中心存在,故將其回推到過去而認為一直都存在的這種想法,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再加上,在這些人們之中,確實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是世界帝國時代“大蒙古國”的蒙古人子孫。
而且,在這里關鍵的重點就是形成蒙古帝國中央核心的“蒙古”,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們。疆域廣闊之世界帝國能夠出現的關鍵點就隱藏在此處。
成吉思汗,也就是在鐵木真完成高原整并之前,大小不一、為數眾多的牧民集團處于割據狀態,并不停地進行互相入侵作戰的攻伐。大規模是以“部族”為單位、小規模則是以“氏族”為單位組成命運共同體行動。
當然,在此所謂“部族”及“氏族”也都不是嚴謹的說法,主要是以血緣或是虛構的疑似血緣而連結的小規模集團就暫且稱為“氏族”,而這種“氏族”集團基于地緣關系或是政治面的理由(此種狀況也是強調以“血”為借口的親疏關系)集結而成的政治集團,也不過就暫且將其稱為“部族”。
類似在當時的漢語文獻中被記述為“○○氏”或“○○部”的集團。此外,雖然也將這種政治集團稱為“所部”等,在此情況則是不分大小規模。
在割據高原的眾多勢力之中,以東部興安嶺附近的韃靼(Tatarlar)及弘吉剌、中部鄂爾渾河及土拉河附近的克烈(Kerait)、北部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Merkits),以及西部阿爾泰山附近的乃蠻(Naiman)等最具權勢。克烈及乃蠻等建置了相當規模的中央權力機構,其狀態可說是“王國”。盡管如此,就算團結力及組織化程度有所差異,但不論哪一個都是“聯盟”的這一點,則沒有太大不同。
在這當中,蒙古可說是不太強的“部族”集團。況且,鐵木真出身于蒙古部中被稱為“乞顏”(kian)的小聯盟乞顏氏(kiat)(在蒙古語中,名詞字尾的t表示復數)之中的孛兒只斤氏。在眾多大小牧民集團大海中,只不過是非常微小的存在。有說法指稱鐵木真出身名門,只能說是誤解(孛兒只斤氏成為毋庸置疑的“名門”,是在蒙古帝國及其之后的歷史時期)。
在歷史上,蒙古這個名稱在唐朝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是以“萌骨”或“蒙兀”等表述。不論哪一個都是發音接近于蒙古。
被稱為蒙古的集團,有一段時間都是不值得一提、毫不顯眼的存在。弱小集團的蒙古部開始浮上記錄臺面,頂多是在12世紀左右。甚至可說是鐵木真即將出現之前。蒙古在當時是新興勢力。
在公元12世紀末,鐵木真浮出成為乞顏蒙古集團的首領。而且到了13世紀初,抓住幾乎是一瞬間的好機會,以奇襲殺死克烈部王汗(他因為協助金朝帝國的征討韃靼部戰役而獲得“王”之稱號。王汗是由漢語的“王”及內陸世界君主稱號的“汗”組成的詞匯。而且,蒙古語則是以Ong Khan表述)。
事實上,在韃靼沒落后,由王汗率領克烈部持續進行著高原整并。鐵木真所率領的蒙古部,也是隸屬于這個克烈新體制之下。總之,就是家族血統的鐵木真奪取了君王血統王汗的權力。此時為公元1203年秋天。
瞬間成為高原東部及中部霸主的鐵木真,于1205年也打倒了西部龐大勢力的乃蠻部族聯盟并且將之合并。鐵木真的霸業就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時,不論是語言及樣貌都有所不同的牧民,都聚集在鐵木真這個單一領導者之下而形成集團。這的確是個貨真價實的政治聯盟。這個牧民聯盟的名稱會引用領導者出身集團之名稱“蒙古”也是相當自然的演變。也就是說,所謂的“蒙古”,原本是起源于一個微小集團的稱呼。

蒙古“共同體”意識
1206年,稱號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將麾下的牧民聯盟命名為“大蒙古國”之時,蒙古就成為國家的名稱。并非人種或是民族的稱呼。這就成為蒙古擴張的關鍵。此時的“蒙古”,完全沒有可以用“民族”這個詞匯稱呼的相同性。不僅如此,使用“共同體”這個詞匯表述也是過度解釋。
聚集而成的蒙古成為“蒙古共同體”,是在成吉思汗體制大致完成牧民集團重組(也就是相當于整頓內政期間),開始進行對外遠征的1211年以后的事情。
前后歷時六年的大規模攻擊金朝帝國行動,以舉國一致的形態進行。在這個“蒙古—金戰爭”期間,幾乎所有在新興“大蒙古國”內的成年男子,都離開戈壁沙漠北方的主要根據地(在漢語里稱為“漠北”。相反的,戈壁以南就稱為“漠南”。也就相當于所謂的外蒙古、內蒙古),而于漠南地區建置后勤基地,并在成吉思汗的指揮下轉戰到整個華北地區。
借由這個在國家成立后不久就進行的大作戰,“大蒙古國”的牧民開始擁有自己是“蒙古”的意識。即使在對內方面還是會說自己隸屬于各式各樣部族或氏族,但在對外時則會隨著龐大的戰利品而自覺屬于“蒙古”這個集團。
進攻金朝作戰的戰利品,首先最重要的是接收內蒙古草原及當地的契丹集團,第二個是讓強大敵對勢力的金帝國之國力減半并將其追趕至黃河南側。當然,對于各人、各集團來說,在作戰過程中擄獲的人類、家畜及財物,也都是讓人心情激動的戰利品。
但是,對于成吉思汗及其“政府”首腦部來說,最大的戰利品應該有兩點:第一是讓之前處于敵對狀態的諸多牧民們根據自己訂定策立的作戰計劃而采取組織行動;第二是借由長達六年間的離鄉團體生活,讓這些牧民們擁有對于“蒙古”的共同意識。
在對金朝作戰成功并休養了兩年之后,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開始往西前進,這是為了攻打正在迅速竄升為東方伊斯蘭霸王的花剌子模王國沙王朝(Khwārazm Shāh,1077—1231)。花剌子模以中亞的河中地區為主要根據地,控制了現今阿富汗到伊朗范圍。
從高原出發開始到返回故鄉為止,從1219年開始到1225年,除了是場長達七年的大作戰外,成吉思汗更是舉國一同的形態,幾乎是將麾下牧民戰士群全部率領出門。或許也可以將此稱為“民族移動”型的大規模遠征行動。但若更正確地表達的話,是屬于“國家移動”,包含了培養由“民族”為基礎的“共同體”意識并讓其更加堅定之意圖的大作戰。
結果,成吉思汗從這場“西征”歸來之后,立即又展開西夏戰役,但就在快要消滅西夏、即將攻入其國都興慶的前三天去世。此時為1227年農歷八月十五日。
總而言之,成吉思汗在建立了“大蒙古國”之后,于其21年的統治期間,除了剛開始的整治內政期及大作戰之間的休息期,都是專心一意地率領所有蒙古戰士群出外進行對外遠征,都未曾好好地待在“蒙古高原”。
成為君王之后成吉思汗的每一天都是埋首于對外征戰的歲月。借由這些相繼進行的軍旅行動,讓“大蒙古國”得到飛躍成為世界帝國的契機。另一方面,對于世代交替頻繁的牧民來說,這21年的歲月幾乎就相當于一個世代。透過這些創造了對外發展的長期“集團移動”(或許將其稱為超大型“團體旅行”會更為恰當),過去僅是聚集而成的集團變身成為強大的“共同體”。
成吉思汗有點超過尋常的“對外征戰狂熱”,至今為止也就輕易地被評論為是野蠻征服欲望之展現。但是,為了要將歷經300年以上不停地相互征伐的高原游牧民整合成為名副其實如同一塊巖石般的組織體制,這是最為聰明的做法。總之,在成吉思汗治世的21年之間,蒙古被證明具有組織化的強大戰力及堅定的“共同體”意識,率先成為史上少見的“游牧民國家”。

以同心圓擴張的蒙古
在1206年高原整合及“大蒙古國”誕生時,被包含在“蒙古”這個名稱之下的牧民,毫無疑問地就是“蒙古”。只有身處集團中心位置之成吉思汗家族,雖然被稱為“黃金家族”并享有特殊待遇,但這并非是因為他們與成吉思汗同為出身自原有“蒙古部”,而能在國家誕生、集結形成的“蒙古汗國”時,因出身特別就得以享有優惠待遇。
在1206年這個時間點,被編組成為95個千人隊(蒙古語為明安、波斯語為哈札拉(Hazārah)。根據法令編組數百到千人左右的牧民戰士之軍事單位,同時也是指僅擁有近千人成年男子的牧民集團。這成為“蒙古汗國”的基本單位。在漢語雖然稱之為“千戶”,但此說法隱含了不以個人為計算單位,而是以戶為單位管控的中華王朝之概念,并非正確解釋。至今為止將以千人隊為基礎的軍事、政治、社會組織稱之為“千戶制”,也是欠缺適當性。筆者至今為止也被此慣例牽絆而使用了“千戶”、“千戶制”等用語,故在此表達歉意及特此更正)的“蒙古汗國”本身,可說才正是所謂“純蒙古”之存在。
擁有國家草創時期以來經歷及榮耀的這些“純蒙古”集團,就位于蒙古帝國這個龐大政治組織之主要核心。若以德川幕藩體制譬喻此狀態,或許就相當于譜代(譯注:代代臣服德川家族的家臣)、旗本(譯注:江戶幕府將軍的直屬武士)、御家人(譯注:江戶幕府將軍的直屬下級武士)等。
從一般歷史研究者到諸多普通人士的通常概念中,大多都會將13、14世紀的蒙古時代統括稱為“蒙古人”或“蒙古民族”的集團,就結果而言是將其使用作為泛指至今的人。
但是,事實上還有更多被稱為“蒙古”的人存在。不過與其這么說,不如說是隨著疆域的擴張漸漸地增加。首先,最先加入的是游牧契丹族。他們是過去建立遼帝國的人們之后代子孫,即使在隸屬于女真金帝國體制下,也是散布在從內蒙古草原到興安嶺東邊山麓一帶。
主要擔任金朝北邊防衛及馬群管理任務的游牧契丹族,在“蒙金戰爭”剛開始時,就立即進入相當于金朝身體部位的華北之前進基地,當成吉思汗軍隊進駐到內蒙地區時,幾乎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直接歸附于蒙古。不過與其這么說,不如說是直接成為“蒙古”。想必應該是事前有做好充分的溝通準備。在金朝的軍事力量中,最為精銳的機動部隊,其實就是這個游牧契丹集團。因此,這個集團隨同機動力量根源的大量軍馬都同時叛變到蒙古,對于金來說是個致命傷。
彼此戰力相差不大的“蒙金戰爭”(若僅以士兵的數量來說,金朝反而是壓倒性地較多),但從開戰以后卻變成蒙古如怒濤般的洶涌攻勢以及金朝一敗涂地的敗勢之局面,其大半的原因就取決于游牧契丹族的動向。就契丹族來說,自己選擇了蒙古這件事,就決定了這場大戰爭的結果,并讓蒙古可以展翅高飛。
根據拉施德丁(Rashid-al-Din Hamadani,1247—1318)的《史集》(Jami al-Tawarikh)可以得知,契丹族不論是在容貌、姿態、語言及習慣方面都與蒙古族十分相似。若就歷史淵源來說,契丹是在蒙古出現的300年前,從游牧民集團一躍而起建立帝國的“前輩”。
游牧契丹族就直接被編入蒙古的千人隊體制。《史集》中記載當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的千人隊數量為129個。在1206年到1227年間,從95個增加了34個,其中半數以上來自契丹軍團(此外,為了慎重起見,95這個數字,是出自于蒙漢兩種語言對照文獻而知名的《元朝秘史》。是否能直接單純地與以波斯語記錄的《史集》比較呢?當然,在此必須要考量某種程度的出入,被認為是《史集》中《成吉思汗紀》的史料來源之“金柜的秘冊”,雖然未流傳至今,但據推測在內容方面應該沒有和《元朝秘史》有太大差異。若真是如此,在此的這些討論應該也是離現實不遠)。
使用與蒙古語相當接近的契丹語、而且其中大多數人恐怕也都熟知漢語的契丹族,擁有過去經營帝國的經驗,以及作為金朝統治下統治集團女真族及被統治者漢族、渤海族之間中間勢力的智慧。他們是在軍事及政治兩個方面成為蒙古人之頭腦及老師的“新蒙古”。
更進一步地說明,比成吉思汗的遠征花剌子模沙王朝行動更早之前,在中亞區域的第二個契丹帝國“西遼”之遺民(在此會特意地將其稱之為遺民,是因為就在這前不久,被成吉思汗追趕的舊乃蠻國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國。此外,西遼這個名稱是在蒙古時代漢語文獻中的說法),也令人不可置信般順利地與蒙古聯合。這件事情發生于1217年到1218年間,也就是距離1211年東方契丹族“蒙古化”不過短短六七年后。但是,這次西方契丹族的數量,并無法從現存的史料中得知。
對于蒙古往歐亞大陸東西方的擴張,東西契丹族的聯合帶來了幾乎是無與倫比的貢獻。因為蒙古借由東方契丹族得到了對于“中國”領域的視野及欲望,也借由西方契丹族獲得前往中亞以西的線索。
事實上,被當做蒙古統治特征而經常被提及的“驛傳制”等,在遼及西遼這兩個前后時期的契丹帝國中,早就已經被全面實施。故總覺得蒙古不過是繼承這些制度并將其更加擴大而已(但是,若要窮盡所有原著文獻仔細地找出史料證明此點,則是件相當艱辛的事情。因為就算是最低限度,也必須要張大眼睛看盡漢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書籍,除了撿拾起零碎片段的記錄,更要挑戰難以解讀的回鶻出土文獻及契丹語碑文的“黑暗”。所以在此的見解終究不過都是從狀況證據判斷極有可能之“推估”)。
當要思考“蒙古世界帝國的出現”這個世界史上大現象時,以疆域從東向西推移為特征之第一次、第二次兩個契丹帝國(若將兩個時期加總計算,時間竟然長達310年),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存在。關于這一點,到今天為止的歷史敘述及歷史研究方面對其之認知都相當匱乏,這是個顯著的缺陷。
就在純蒙古中加入東西契丹這些新蒙古之狀態下,蒙古軍前往進攻花剌子模沙王朝。但是,關于此點還有必須稍微補充之部分。也就是說,雖然或許他們在軍事上貢獻不大,但對于以后蒙古的大發展而言,絕對不可以忘記有兩種突厥勢力加入蒙古所帶來的各種重要意義。
第一就是立國于天山南北側的佛教、貿易王國“天山回鶻”。另外一個就是建國在稍微偏西方、位于天山山中伊犁河溪谷的穆斯林王國“天山葛邏祿”(此外,應該也與喀喇汗王朝有關)。兩者都是由突厥系領導者統治的小國家。
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在很早期就決定要歸附蒙古。于是就在兩個國家也都參加的情況下,果然導致突厥系伊斯蘭龐大勢力的花剌子模沙王朝崩解之后,也打開了廣泛分布在從中亞開始到西北歐亞、西亞地域的眾多突厥系集團加入蒙古之道路。
尤其是在西北歐亞大陸草原的欽察族,在這十年之后借由“拔都西征”而被納入術赤汗國。結果讓原本只不過擁有僅為四個千人隊的術赤家族,一舉之間獲得了估計將近20倍到30倍左右(或者更多)的龐大兵力,而成為即使是在整個蒙古帝國中也是屬于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擁有者。
蒙古是將突厥系各族當做“準蒙古”納入。這就是蒙古領域可以一口氣地擴張到歐亞大陸西半部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在亞洲東方的女真族、漢族及黨項族等,關于另一邊西亞各地的穆斯林當地勢力、俄羅斯及喬治亞等基督教勢力,也是只要身為王侯、首領、軍閥及宗教領導者等具有權勢力者歸附于蒙古的話,幾乎都會受到“準蒙古”的待遇。
舉例來說,在華北當地武裝勢力之中,真定軍閥的史天澤及保定軍閥的張柔等人,也都隨著蒙古皇帝敕命為“拔都”(蒙古語為“勇士”之意)稱號的同時,也被正式地認可為“蒙古”。關于這一點,現今還存有以漢文記述夸耀此事之元碑。此外,甚至是在一般說法中于蒙古統治下最容易受到差別待遇、生存于舊南宋疆域江南的“南人”,也有不少人被認同為蒙古。
蒙古不斷地增加“伙伴”,并陸續地將其納入“蒙古”這個名稱之下。以納入、再組成方式進行的組織化行動,正是蒙古擴張的重點。
一般都以為蒙古只要遇到敵人就會將其打倒并殺死。但若真是如此,蒙古就不會增加。此外,也會變成蒙古從一開始就必須是相當程度強大。被反復地流傳至今的這個說法之合乎道理解釋,就是接近于非常虛妄。而在想要說明的人之心中,應該懷抱著希望蒙古是個殺戮者之愿望。
若是冷靜地觀看原書史料及客觀事實相關內容,可以發現蒙古讓歐亞大陸草原軍事力量達到史上最為廣闊及有效的組織化。接著運用此股力量,讓蒙古這個組織體之網絡也在農耕世界中得到擴展。而在此,幾乎可說沒有人種主義下的差別待遇之存在。
蒙古得以擴張的核力因素,可說就是善于創造朋友。除了幾個堪稱為戰爭的例外,事實上蒙古幾乎沒有任何作戰。當真正戰爭時,反而是蒙古輸的情況較多。
蒙古是不作戰的軍隊。對于他們來說,戰爭就接近于是接受、合并別人的“活動(campaign)”或“示威運動(demonstration)”。
歸根究底,“蒙古”是人們組織的大型漩渦。若是置身于其中,至少可以保全人身性命。若換成現代用語的話,就是借由加入蒙古,可以得到最低限度安全的保障。關于這一點,或許在某一方面就與近幾年來借由美國這個“單獨武力”形成的“國際和平”相似。
但是,若如此說就有點太過于耍小聰明的現代風格,以及似乎帶有一點看似正確的“虛構故事”之味道。因為,若改用當時蒙古人的觀念來說明,就是盡量不要創造“敵人”,而要增加大量的“朋友”。這一點也正是蒙古世界帝國形成的關鍵。以“蒙古”這個獨特集團概念為發端的擴張運動,漸漸地變成如半自動裝置般,最后讓以擁有“蒙古”歸屬感為共通項目的人類漩渦形成多層次同心圓并以歐亞大陸規模擴張。若就這樣來看,“蒙古是什么”這樣的提問反而是對我們重新提出“人類群體到底是什么”的問題。總之,就是超越“民族”的什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