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滿額折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披露了中國水資源緊缺的現狀,解讀中國水問題存在的內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資源管理的先進經驗,為中國解決水問題、水危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賈紹鳳,1964年出生於湖南省龍山縣,男,土家族。1982~1989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1987年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人文地理學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簡介

賈紹鳳,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龍山縣,男,土家族。1982~1989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1987年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人文地理學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水資源管理、流域綜合管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曾發表論著4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16篇,多項建議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曾任國際水資源協會常務理事(2007-2009),現兼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5-)、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2012-),《Water?International》、《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水利經濟》等期刊編委。 劉俊,漢語言文學學士、貿易經濟學士,北漂將近20年,職業新聞媒體從業者,有豐富的寫作與編審經驗。最喜歡做的事情是關注環境以及生活在其間的人,認為平生最大的成就是能參與到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并為了讓她更美好而努力的行動中。

名人/編輯推薦

旱澇災害、水污染、南水北調這些有關水的各種新聞和報道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些現象貌似離我們很遠,可是它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國水情:中國水問題報告》一書,以宏觀的視野、詳盡的資料、大量的數據和表格,深刻剖析了當前中國水問題的現狀及其根源,為解決中國水問題和水危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引子:逝去的水樂園


文明總是從有水的地方來,且不說生命本身是從水來,看文明古國,哪個又離得開水呢?正如同黃河之于中國、恒河之于印度、兩河之于巴比倫、尼羅河之于埃及。或者縮小到城市范圍來看,如同黃浦江之于上海、嘉陵江之于重慶、府南河之于成都、松花江之于哈爾濱、湘江之于長沙、塞納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倫敦、多瑙河之于維也納。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先輩幾千年來留下的浩若繁星的文化典籍中,水的身影無處不在,它孕育著民族的文化、寄托著旅人的思念、書寫著先輩的才情,也讓我們能從中窺見如今已滿帶傷痕的山水原本之美。
中國人喜歡把秀美富饒的地方贊美為江南。寧夏平原被譽為塞上江南;“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黃河上游貴德盆地被形容為青海的小江南;黑龍江的東寧縣因為河流密布、物產豐富被稱做塞北小江南;西藏的小江南林芝被認為是人間天堂;而新疆的且末縣,這座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小城也擁有著塞外江南的美譽。
詩人說: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之所以富饒秀美,是因為水。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這是水滋潤的蓮塘之美。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水澆灌的稻耕生活之美。
“清流迂回,小橋流水,蘭舟入戶,亭園如玉綴”,這是水孕育的鄉居之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水的壯闊。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水的奇幻。
浩浩湯湯,澤被四方,這是水滋養萬物的博大。
江南的秀美是水造就的,江南的富饒也是水造就的。
湖光山色,這是對江南美景最好的注釋,被水浸潤過的土地,仿佛也帶上了水的靈氣。而水也以其多變,造就了各樣的奇觀。我們站在長江邊,可以看激流險灘、碎金破玉;仰望廬山瀑布,可以感受如煙似霧中的氣勢萬千;到水鄉小鎮,可以乘一葉扁舟,穿街過巷,聽漁舟唱晚。水也造就了江南的富饒,“湖廣熟,天下足”,短短六個字就足以說明魚米之鄉的富饒與優勢,而“江南才子地,金陵帝王州”的美名更是道盡了這片被水滋養著的土地的物華天寶。
江南美,最美不過太湖水。
那吳儂軟語的“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可說是哼出了無數人的水鄉夢。
太湖歷史上被稱為“五湖”,是指菱湖、莫湖、胥湖、游湖和貢湖。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我國治水祖師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于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太湖水面碧波蕩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重巒疊嶂,果木蔥蘢。
太湖的水,煙波浩渺,不是大海,卻有著大海般的一望無際,遠遠望去,水面波光粼粼,從近處透明的淺綠,到遠處深沉的暗灰,層層疊映著,漸漸延伸到仿佛沒有盡頭的遠處。如若是傍晚,夕陽懶懶地掛在水面,要沉不沉的時候,那以最小角度鋪散開來的晚霞將水面映照得一片金黃漣漪。白居易曾稱贊說:“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橘萬株金。”
太湖是湖,自然有著湖的靜美,水中點綴著星羅棋布的小島,穿梭其間的,是辛勤的漁家,撒開一張漁網,在微波里投下一抹剪影,無意間便成了游人眼中的風景。然而太湖也是不平靜的,風浪起時,水拍打著堤岸,仿佛千軍萬馬奔騰而來。張松齡就告誡說:“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太湖還美在傳說。在后人的想象中,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渺然不知所向。晚唐詩人汪遵《五湖》一詩中寫道:“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但是,江南水美,竟已成為夢境!
2007年5月29日,江蘇無錫的市民發現,從自來水管流出的水變味發臭,因為受到臭水的影響,連洗澡后身上都是臭的,更不用說正常飲用了,僅僅一天,全無錫超市的純凈水就幾乎被搶購一空。一座位于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常住人口超過300萬、水資源極度豐富的城市居然傍著水沒水喝!
無錫的自來水主要是抽取太湖的水,那曾經碧波萬頃的太湖,早不復舊日模樣。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太湖的水質還屬于良好、適合作為飲用水源,短短20年的發展,水質就下降了兩個級別,由原來的Ⅱ類水為主,降到了以Ⅳ類水為主,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因為水質的污染,太湖經常藍藻暴發,最嚴重的時候,水面覆蓋的藍藻能厚達5厘米,引起了水下魚類因為缺氧而大量死亡。
而這樣殘酷的境況卻并不是太湖所獨有的。
1996年起,中國政府把“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列為全國環境重點治理對象。
滇池,在彩云之南,仿佛鑲嵌在高原的一枚碧玉,是天女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
滇池海拔1 886米。滇池水域,群山環抱,河流縱橫,良田萬頃,人稱“高原江南”。特別是在碧波蕩漾的彼岸,巍峨雄壯的西山之巔,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麗如大海般玄境呈現在你的眼前,其迷人之處更在于它一日之內,隨著天際日色、云彩的變化而變幻無窮。
然而現今滇池污染是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滇池污染經歷了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水質污染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為了凈化這500里滇池的渾濁波濤,“七五”以來,中央和云南省相繼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經費突破了40億元。這些來自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項和世界銀行的貸款雖然有效地緩解了滇池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
說到長江,最讓人心馳神往的就是三峽。三峽之奇幻,在屈原那如夢似幻的文字中就已經可見一斑了,北魏酈道元的《三峽》中寫道: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一段文字,勾勒出一幅瑰奇多彩、氣勢磅礴的七百里三峽山水畫長卷,堪稱三峽山水美文之經典和千古絕唱。它不但是三峽成名的由來,也影響了其后1 600多年文人墨客,開三峽山水文化之先河。
如今,我讀著這樣的文字,又想起小學的時候就學過的李白的“朝發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卻再也沒有了在江邊千年古城青石板街上游蕩的機會,如今的江水都快要向咱們的另一條母親河黃河看齊了,是否還有人記得她曾經被稱做“藍江”呢?
如果關注新聞,你會驚奇地發現,從南到北,從靜謐的湖泊到奔騰的黃河,水的污染,中國的七大水系,無一幸免!水資源,可以說是牽動了億萬中國人的神經,仿佛懸在人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拷問著咱們這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1/4、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的國家。
為什么我們會守著江河無水喝?
為什么治污那么多年,江河污染卻不見好轉,甚至反而越來越嚴重?
為什么我們建設了那么多的水利工程,卻還是捉襟見肘?
對于水利工程,有人拍手稱快,有人扼腕嘆息,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意味著什么?
中國的水究竟怎么了?

目次

第一篇資源篇
第一章中國并不是13個最貧水國家之一?
第二章中國的水夠用嗎?
第三章南水北調必要嗎?
第四章適應缺水

第二篇災害篇
第五章中國怎么老發旱災、洪災?
第六章長江,三峽
第七章黃淮海平原治理工程

第三篇環境篇
第八章萎縮干涸的湖泊
第九章中斷的水脈
第十章清澈泉水成追憶
第十一章水污染的夢魘
第十二章不安全的水
第十三章難道水污染是治不了的癌癥?

第四篇國際河流篇
第十四章中國國際河流概述
第十五章中印會發生水戰爭嗎?
第十六章同飲一江水——流往東南亞的國際河流
第十七章東北國際河流的演變與開發
第十八章西北國際河流

第五篇管理篇
第十九章水是誰的?——水權制度
第二十章水價多少合適?
第二十一章誰在管水?——水資源管理體制
第二十二章外國人會擰住中國人的水龍頭?——水務投資與
運行體制

書摘/試閱


第四章適應缺水

我們已經介紹了我國水資源的現狀:總量雖然豐富,可惜人均不多,用的一點不少,污染還很嚴重。這讓水資源的稀缺在我國成為了一種常態。那么,怎樣適應這樣的常態就是我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了。
長久以來,我們想的都是怎樣才能不缺水,然后直線思維地去找水、調水。這種思維在技術水平得到大力發展的近幾十年被用得尤其多,很多超越以往的工程和設想被提了出來,其中不乏聽起來就覺得偉大而浪漫的工程。然而,不管是大壩的建設還是調水的工程,經驗之外的教訓也不少。也許,是時候讓自己轉換一下思路,主動適應水的稀缺,更好地利用好每一滴珍貴的水資源,而不是一味考慮如何滿足對水的每一個需求。水既然是寶貴的資源,那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避免浪費、想方設法提高用水效率。
何謂適應缺水?
“缺水適應”是生態系統(包括從生物個體到種群、群落、系統等各個層次)和人類社會在面對缺水脅迫時改變自身結構、功能、行為以便在缺水的脅迫環境下繼續生存和發展的現象或能力。通俗點說就是面對缺水的自我保護的隨機應變。
很多人都知道,動植物是如何適應缺水的生存狀態的。干旱區的植物、動物都有適應干旱環境的能力:例如樹葉的細化、蠟質化,甚至仙人掌的葉退化成了莖上的刺,以減少葉子蒸騰作用的水分消耗,同時主根很深、水平根很廣,以吸收更大范圍的水分;又如為適應荒漠區降水稀少的氣候,一些植物的種子或營養體可以忍耐長期的干旱而保持生命不死,而一旦降水來臨,可以利用一次降水在很短的時期內完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全過程,使物種得以不斷繁衍;再如駱駝為適應沙漠的缺水環境,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駝峰貯水的特有功能,喝一次水可以堅持一個星期。
為適應干旱條件葉子細化的沙生植物梭梭:梭梭的種子是壽命最短的種子,僅能存活幾個小時,但卻生命力極強,只要有一點水,在兩三個小時內就可生根發芽。
葉子細化成刺的仙人掌:仙人掌看起來像葉子,但其實是莖。真正的葉子是掌上的刺。為了減少葉片蒸發,葉片退化成細小的刺;為了儲存水分供缺水時用,莖進化成肥厚多汁的掌。而且仙人掌的花也出奇的漂亮。
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適應缺水的能力其實一點也不差。傳統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遷居,就是對缺水環境的一種適應。當一個地方的水及相應的草場資源難以滿足牧群的長時期食物需要,牧民們就會采用移牧就草的方法,輪流在幾個地方放牧。傳統農業對種植方式和作物品種的選擇,其實也考慮了水資源條件。例如水多的地方發展水田種水稻,水少的地方進行旱作。同樣是旱作,還要選擇生長季節與降水同季,降水量可以滿足其生長需要的作物品種。
需注意的是,這里“缺水”指的是水量不能充分滿足生態系統或人類社會的潛在最大需水量,而不是指已經很節水的生態系統或人類社會得不到其正常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水。換一種說法或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說干旱地區存在“缺水”脅迫,是相對于多水地區的“水多”而言的,而不是相對于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的需水而言的。干旱地區本身的水資源供需實際是平衡的。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是在適應干旱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其所需要的水資源條件已經與當地的干旱條件達成了平衡。實際上,如果水充分供給,干旱環境的生態系統也就不復存在了,因為它會變成多水環境下的生態系統。例如少雨干旱環境下的荒漠生態系統,一旦降水變豐,就會被草甸、森林生態系統所代替。人類社會也是如此。適應干旱環境建立起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旦干旱環境變成濕潤環境,原來的干旱環境下的生產生活方式必然也會發生改變。因此,“缺水適應”的實質是在存在缺水脅迫的條件下,用較少的水滿足生存和發展的正常需要,而不是讓生物或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得不到所需要的水。
社會“缺水適應”的實質是根據水資源條件選擇適宜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就是根據現實的水資源的多少決定發展方式,簡言之,就是適水發展。
從可持續發展來說,“缺水適應”應該作為建立節水型社會的基本途徑。這點,歐美發達國家已經用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了。
美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評估委員會認為美國的水資源利用已從較單純的“開發時代”、“保護時代”進入了“多元沖突”時代。從1901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上臺提倡政府規模化開發水資源開始,到1972年,可稱為“開發時代”,以大規模的地表水及水電開發為特色,水資源研究也圍繞水利工程展開。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美國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署,1972年修訂了《水污染控制法》,從而進入“保護時代”。1995年以后被劃分為一個新的時代,其主要特征為:多種用戶不斷增加帶來的水資源競爭與沖突;從“命令控制”性管理方法向符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原則、整合市場力量、更具有靈活性和效率的管理方法轉變;主要污染源從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向非點源徑流、空中沉積和地下入流轉變;蓄存、抽取、純化、分配適于灌溉、飲用、基本衛生等用水的成本不斷上升。我們可以把這個時代歸納為“面臨可持續發展更高要求的多元沖突時代”。這種美國水利用時代的劃分,雖然不適用于其他國家,但這種發展趨勢卻具有共同性。
愿不愿意都會進入節水型社會
中國顯然也進入了水資源利用的“面臨可持續發展更高要求的多元沖突時代”。其表現是:人類生產生活用水與生態用水矛盾突出;人類用水的不同類型、不同用戶之間競爭加劇;點源、面源、空源等多種途徑的水污染已嚴重危及用水;解決水問題的主要方式已經不是工程建設,而是各方利益的協調和多種要素的綜合管理。
在“多元沖突時代”,少水地區的缺水已是現實,也不可能長期、大幅度地增加水源,要想保持發展的穩定性,必須選擇節水型道路,從需求方著手控制需求,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只說技術節水,那真是太小看節水型社會中的“節水”含義了。在這里,“節水”包括選擇少用水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調整等更廣泛的內容。節水型社會也就是與之相對應的適應缺水環境而能正常發展的社會。要建立節水型社會,不用說,首先就是要建立社會的缺水適應機制,使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適應缺水的環境,避免不適應水資源條件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水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破壞。
社會的“缺水適應”是分層實現的。社會面對缺水的各種適應策略如表4-1所示。
表4-1社會面對缺水的各種適應策略缺水適應策略微觀層面宏觀層面增加供水多買水或取水投資于供水工程減


水現有設施下的管理節水企業、家庭用戶內部減少水的濫用和跑冒滴漏宏觀供水系統的管理現有設施的節水改造企業、家庭用戶內部的用水設施小的改造,如改裝節水龍頭等宏觀供水系統的改造用水設施的整體改換企業不改變產品,但改換節水工藝;家庭改換抽水馬桶、裝中水管道等宏觀供水系統的改換生產生活方式的大改變企業放棄原產品,改生產節水產品;家庭不用沖水廁所等耗水少的城鄉生態系統的設計、建造等為減少用水做出犧牲企業減少產量或犧牲品質,家庭取消泳池、草坪等全社會為減少用水而做出犧牲從當地退出用水企業停產或遷移,家庭遷移產業、人口的重新分布,對新的水用戶的限制等首先,不論是企業或家庭面對缺水的現實,最直接的反應一般都是消除缺水脅迫,即增加供水,這點和我們現在各地興起的調水風潮一脈相承。不過需求是無限的,但不管你愿不愿意,資源都是有限的。當增加供水變得困難、缺水脅迫難以消除時,大家也就只能想辦法減少用水。先是在現有用水設施條件下,加強節約用水宣傳和管理,減少水的濫用。進一步的反應是對現有用水設施進行節水改造,如安裝節水龍頭、抽水馬桶中安放填充物(如圖4-1所示)等。更進一步的措施是用水設施的整體改換,例如家庭改裝節水馬桶(如圖4-2所示)、裝中水管道,企業改換節水工藝等。當整個社會的節水達到很高水平時,社會的缺水適應策略也將達到很高的層次——改變原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放棄耗水多的產業和生活方式,選擇耗水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如果缺水程度仍進一步加深,則社會對缺水的適應會帶有“犧牲”性質,即所生產的產品的品質、生活質量都會因減少用水而受到影響。當然,如果真到了這樣的條件下,更好地適應策略應該是積極地規避缺水的風險,也就是盡可能把人口、產業安置在有水資源保障的地方。圖4-1老式坐便器的水箱盛水量大,調整控水浮球高度可減少30%-50%沖廁水。圖4-2新式的坐便器的按鈕已經分了大小,較好的節水型號最大用水量僅為45升。David Brooks(2004)總結了不同缺水級別下的適應對策,如表4-2所示。這里不同的缺水級別相當于Ohlsson Leif and Anthony Turton(2000)提出的水資源管理螺旋上升的三個階段:首先是用工程努力來滿足供給(獲取更多的水),然后是以狹義的節水措施、用水效率(每一滴水都盡可能多地利用)為代表的需求管理第二階段,最后是以大范圍的綜合配置效率(每滴水都產出更多的價值)為特色的需求管理第三階段。
表4-2面對不同缺水類型的政策選擇缺水級別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需求的作用基于歷史的預測,需求與政策無關,而且總是增加基于人口和經濟變量的預測基于經濟、人口變量和政策的方案選擇政策選擇的范圍低中高支配性學科工程學經濟學自然限制下的社會科學響應供水項目(大壩、管道、渠道、井、泵、脫鹽淡化)需求方管理:水作為經濟貨物,技術裝置新選擇和再分配,技術變化,“軟方法”引自:David Brooks,2004
正是因為社會具有對缺水的適應能力,因此社會不會面對缺水束手待斃,不會像以前有些人認為的發生缺水后GDP就會簡單地減少,而是會隨之改變,走另一種更加合適的發展道路。
需要珍惜的水資源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是萬物生長不可缺少的養分。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種錯覺,覺得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是因為水和固體資源不同,它在自然界中是以流動的形態存在的,不管是為江為河,或是為云為雨,都給我們一種循環不止、生生不息的感覺。水循環系統確實是一個龐大的自然水資源系統,水資源在被人類開采利用后,確實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處在不斷開采、補給和消耗、恢復的循環之中。
然而,這并不說明水是取之不盡的。雖然水是循環的,但水循環的通量——單位時間產生的水量——是有限的。我們在每一階段對水的消耗量不可能大于它的自然補給量。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中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 700億立方米,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這些變化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的發展而來的,用水量的激增,使得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這種矛盾造成的后果在發展中的我國體現得尤其突出。
我國的淡水資源本來就不富裕,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水資源外,我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僅為8 1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66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極不均衡。
但由于對水基礎知識和水資源狀況不了解,甚至有誤解,許多企業和個人節水意識淡薄,再加上水價便宜,多用點水也花不了多少錢,在我國,生產、消費、生活中的水資源浪費非常嚴重。
以上海為例。在多數人的觀念中,上海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事實上因為污染嚴重,上海地表水資源中僅有20%的淡水可供使用,比北京這個北方城市還要低,屬于典型的污染型極度缺水城市。
但是在上海,光一個洗車行業,每年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就很驚人。
據上海市水務局統計,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設機動車清洗站(點),洗車站(點)的年用水總量約為1 000萬立方米。而在數以千計的洗車站(點)中,目前僅有少數使用了機動車污水循環凈化系統。
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車站雖然具備洗車水循環回用能力,但由于洗車設施不適應公交車結構、機械洗車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采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據測算,人工清洗一輛車平均耗水70~80升。如果使用洗車水循環回用設施,耗水量可降至15~20升,按全市100萬輛機動車每年清洗50次計算,全市洗車水可節約將近300萬立方米每年。也就是說,目前僅洗車行業浪費的水,就可供100萬上海人20天的生活用水。
在水資源同樣奇缺的北京,除了超過500萬輛機動車所創造出的規模更加龐大的洗車行業外,城市管網漏水造成的水資源浪費也十分驚人。北京市水務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市管網漏失率近20%,有1/5的供水被白白浪費。北京每年跑冒滴漏所損失的水量,相當于13個北海。
由于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許多不利的影響也開始日益顯現。比如,為了滿足城市用水,很多城市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造成水資源枯竭。目前,我國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人均很少的擁有量和浪費成性的生活習慣之間的矛盾,還有增長的總量需求和日益惡化的總體環境之間的落差,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這樣的現實需要我們認真反省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和發展方式。水不是取之不盡的,珍惜水資源刻不容緩。這點,在我們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時候尤其需要注意。
因水制宜作規劃
我們談到一個地區的發展規劃是否科學的時候,常常會說到一個詞:因地制宜。這里面就包括了對水資源的考慮。這一點,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從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這個越來越成為沒有辦法回避的問題的手段來看,我們做得并不好。
北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人口密度高,北京人均水資源年占有量僅為30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 000立方米的下限,比缺水的以色列還低。
北京建城3 000多年(以周武王11年即公元前1045年薊、燕分封之年作為北京建城之年)、建都800多年(以1153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為北京建都之年),這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利用當地水就能發展起來的,為什么現在擁有官廳、密云兩大巨型水庫,利用了永定河水、潮白河水,北京卻越來越缺水呢?
對于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沒有辦法,北京的人太多。
人口的大幅度增長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更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以滿足這么多人口需求的問題,而是北京的水資源在總量無法擴大的情況下,卻居然達到了人均水消費趕英超美。以高消費著名的美國在90年代初就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全國每戶家庭每天的用水量為204升。資料顯示,東京的人均日水消費為184升,柏林為168升,而北京目前是285升。這樣的數字對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來說,顯然是太奢侈了。
即使我們已經接受了不可能讓生活在首都北京的人民斷水的現實,但北京也應該立足自身的水資源現狀,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靠別人救濟是走不長的。那么,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轉變或改進的呢?
首先,就是必須根據自身擁有的水資源條件確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北京要想避免水資源危機的降臨,就必須主動調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適應干旱頻發的地理環境。
北京人均水資源只有300立方米,絕對不適合發展高耗水的產業,如種植需要大量水資源的水稻,首鋼被遷出北京就是很正確的決定。根據北京城市的定位,應該緊密圍繞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來改善產業結構。
除了產業上的調整之外,在北京,整個城市的道路、環境、資源、景觀規劃時,也應該更注意對有限的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北京也不是一味地嚴重缺水。每到雨季,新聞里就常常會出現北京環路因為降雨造成排水不暢、道路中斷的畫面。大量的降水沒有辦法補充到地下水系統中去,只能白白地浪費掉,實在是很矛盾的現象。而究其原因是以往的一些做法既加劇了洪水危害,又嚴重損害了北京的地下水優勢。比如,城市地面硬化阻礙地下水的補給,既增加地表水流、加重排水負擔,又嚴重影響地下水庫功能的發揮。透水性差的人工草皮與硬化路面的影響類似。
城市雨水是非常寶貴的水資源。北京雖然缺水,但年均汛期出境的雨水多達10余億立方米,遠遠超過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供給北京的水量。這么優越的資源白白浪費掉,是很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比起修建綿延千里的調水工程,我國雨水利用的方法只能用簡陋來形容了。其實,雨水的利用非常簡單,除了建設一些雨水蓄積設施(如建筑物下面的蓄水池、蓄水洼地等)之外,更主要的是增加地面的透水性,盡快讓雨水就地滲入地下。因此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只要保護和增加城市地面的滲水性能,包括建設一些人為的滲水設施(如滲水溝、滲水井等),就既可減少城市道路積水、減輕排洪負擔,又可以補充地下水。
城市湖泊是補充地下水的重要場所,而北京的做法是,為了防止湖泊的水變成地下水,所以給湖底做了防滲措施,隔斷了水系統的自然循環。城市湖泊的防滲處理,對于要充分發揮地下水優勢的北京,屬于局部有利但肯定對全局不利的因小失大的做法。
城市排水和地下水補給之間處理不好也會有沖突。如果只想到把城市洪水盡可能快地排泄出去,就會對地下水的補充以及整個水資源的涵養造成不利影響。河道的襯砌、渠化,雖有利于洪水的排泄,但絕對不利于地下水的補給和水生態功能的發揮。
北京的水資源條件既有非常不利的方面,又有非常優越的方面。北京地區年均降水量略為600毫米,不算太少,但年內、年際分配都很不均勻,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還經常發生連續三年以上的干旱。所以北京在干旱期往往出現缺水。但北京同時又擁有抵御干旱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太行山、燕山環拱西部和北部,山區相對豐富的降水形成徑流滋養了山前平原,而且北京山前平原有優良的地下儲水構造,相當于天然的地下水庫,可以把豐水年份的水資源儲存在地下供干旱年份使用。北京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首先應當充分發揮地下水庫的優勢。歷史上北京的發展主要靠的也是豐富的泉水和地下水。現在發揮北京地下水優勢的關鍵是要讓地下水庫盡可能多的蓄水。
城市景觀節水的好
城市化的浪潮我們是沒有辦法阻擋的,但是關于美化城市所必需的城市水景觀、綠化景觀如何節水,我們還是可以啰唆一二。
當前城市水景觀用水主要問題體現在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
首先,城市水資源普遍不足,無法滿足城市水景觀用水的要求,供需矛盾突出。以往由于實行“保生活用水,增加生產用水并大量壓縮生態與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策略,形成了城市內“有河多干、有水多污”的局面,海河流域6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出現了這種情況,供水量遠遠不能滿足城市水景觀的用水需求。
其次,水污染問題突出,污染負荷超出了水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承載能力,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導致這一狀況的因素有三。第一,補水量不足,水體流動性差,水體自凈能力嚴重衰減,無法降解自身的污染物。第二,景觀用水存在大量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雨污合流管道密集,且未經改造,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富含重金屬及營養物質,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河道,對水體的污染嚴重。第三,景觀水體生物多樣性減少,自凈能力下降。由于以往城市水景觀河道強調供水和排水功能,多采取硬化措施,隔截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破壞了水的自然循環系統。
面對城市水景觀的重要性和水資源的日益稀缺,在水景觀設計過程中如何充分重視水的節約、保護、涵養和再生,對景觀中水的要素進行優化設計,以符合可持續水景觀的要求,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用通俗的話說,城市景觀用水也要考慮可持續發展。優美宜人的水景觀的營造應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對于人造的水景觀,其設計首先應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水景觀的需水應該是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可以長期滿足的。水景觀的規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過水資源承載力。
按以人為本的要求,景觀必須要舒適宜人,但在干旱缺水地區,景觀又必須是節水的。為此最早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出現了一種叫Xeriscape的景觀設計理念,中文翻譯為適宜干旱環境的景觀(xeri意為適宜干旱環境,scape意為景觀),意譯為節水性景觀。其中心思想是景觀設計應盡可能少地依賴外水補給。其核心做法是: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植被,采用減少蒸發的地面覆蓋和采用節水灌溉技術。
在缺水地區,可持續水景觀設計應優先考慮利用當地降水資源,盡可能減少外水補充來營造水景觀。人造池塘、湖泊應首先收集和利用周邊的資源以維持水面,其次是選擇經過處理的廢水作為水源,在前兩者還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才從外部補充少量的新鮮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當地降水資源的潛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續水景觀設計還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養、水質的凈化。例如應充分保護河流、湖泊等水景觀補充地下水的功能,水體岸坡的處理不應損害水體的自凈能力,水流的設計、水生植物的布設應該有利于污水的凈化,等等。
很多人大概會以為節水的景觀因為盡量少用水就一定是裸露、荒蕪的景觀,其實不然,覆蓋的地面與抗旱植被品種和節水灌溉技術相結合,就可以產生既美觀又節水的景觀。
我國西北有種沙田的傳統。沙田即用沙子覆蓋的旱田。因為沙子間的空隙較大,沙子的毛細管作用相比土壤幾乎可以忽略,所以沙子覆蓋可以有效阻斷土壤水的上升和蒸發,可以起到節水的效果,因此沙田往往可以獲得高產,是農民很喜歡的土地。其實在城鎮景觀設計中的地面覆蓋也可以利用這個原理。用沙子、碎石、鵝卵石、木屑等材料覆蓋地面,可以起到減少地面蒸發、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城市水景觀的另一個發展理念是人本化。水景觀首先要賞心悅目,還應該提高與人的親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觀化設計和改造。
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觀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很多城市的水利工程例如閘壩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慮單一的水利功能,忽略了生態、景觀等多方面的功能。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須符合生態化、景觀化的要求,新的工程應當按新的要求進行設計,已有的工程也應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應充分認識到城市的水域、水利工程是城市很寶貴的資源。盡管暫時可能水域兩岸堆滿了垃圾,水很臟乃至發臭,水利工程很破舊呆板,但只要經過整治和景觀開發,它們無與倫比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
另外,水景觀與其他景觀設施的配套也是值得鼓勵的方向。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運河上的齊騰登水閘是值得借鑒的水利工程與生態、景觀、科普結合的典范。華盛頓運河是1917年建成的連接皮吉特灣和華盛頓湖的人造運河。齊騰登水閘是控制運河水位并升降船舶的船閘,船閘閘墩和閘門上設有供游人觀景的平臺和廊道。在閘門完成開閉后的不活動期間,游人可以站在閘門上觀看閘室水位的升降和船只的狀況。在其左岸修建有供大馬哈魚洄游的魚道,有幾段魚道設有玻璃窗供游人觀賞大馬哈魚洄游,并輔以一些講解設施以供游人了解大馬哈魚的知識。在船閘的右岸則有船閘歷史展覽館和植物園,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非常宜人。每年前往該閘參觀的人數竟有300多萬。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