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 2(簡體書)
滿額折

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 2(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2(歙硯、三雕、祠堂)》全面準確地反映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與保護成果,得到了婺源文化人士的積極響應。這,不僅充分體現了婺源重視申遺與保護并舉的措施,以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2(歙硯、三雕、祠堂)》還體現了編寫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情懷。

作者簡介

王振忠,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明清史、社會史、徽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迄今出版著作十數種,主要包括《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1996)、《鄉土中國·徽州》(2000)、《中國歷史人文地理》(2001,副主編)、《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2002)、《水嵐村紀事:1949年》(2006)、《(新發現的徽商小說)我之小史》《2008)、《千山夕陽:王振忠論明清社會與文化》(2009)、《新安江》(2010)、《日出而作》(2010)、《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社會史研究》(2011)等。另與法國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合作主編有“徽州傳統社會叢書”(2011-)。

名人/編輯推薦

《活著的記憶: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錄2(歙硯、三雕、祠堂)》既注重史料的運用,又強調實地調查和口碑資料的采集;既重視資料的收集,更重視分析研究。其宗旨就是將各研究課題放在徽州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其源流、成因、發展演變,并為項目傳承提供翔實資料。同時,基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宣傳的需要,在研究成果匯編中,除了突出學術性,也兼顧了可讀性,表述力求生動、通俗。

目次

第一篇 婺源歙硯
一、婺源歙硯簡述
二、婺源歙硯沿革
三、婺源歙硯賞析
四、婺源歙硯發展與思考
參考文獻

第二篇 婺源三雕
一、婺源“三雕”概述
二、婺源“三雕”沿革
三、婺源“三雕”技藝
四、婺源“三雕”代表作
五、婺源“三雕”文化現象
六、婺源“三雕”價值
七、婺源“三雕”憂思
八、婺源“三雕”傳承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婺源祠堂建造技藝
一、婺源祠堂建造技藝概述
二、婺源祠堂建造技藝沿革
三、婺源祠堂的代表作
四、婺源祠堂建造技藝價值
五、婺源祠堂建造技藝傳承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硯,具有實用和欣賞的雙重價值。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器”,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研磨器,由石磨盤和石磨棒組成。它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于研碾糧食和顏料的一種生活用具。后人稱其為“研磨器”。據考古發現。1972年至1979年在陜西臨潼姜寨二期遺址中.就出土了一件研磨器。這件研磨器,由研盤、研棒、石蓋三件組成。同時出土的還有紅顏料顆粒、陶水杯等文具。由此,我們聯想到彩陶上的圖案,巖石上的圖畫和甲骨上存留未刻的紅色文字.就是用這類研磨器研磨顏料繪制、書寫而成的。因此,可以說研磨器便是硯的早期形態。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在黃帝時已有用玉制成,的硯.其定義最早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硯,石滑也。”漢末劉熙在《釋名》中云:“硯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從現存的實物來看,漢代的硯,在材質上以石為主,也有陶硯和漆硯。在造型上多為圓形,也有長方形和仿物形等。在制作上注重雕刻,具有大氣、凝重之美。然而,漢硯多附有研石,可見,這時還沒有可直接在硯中研磨的墨錠.還需要借助于研石研墨,還有“研磨器”的痕跡。
隨著我國制墨工藝的提高.硯中的附件“研石”也隨之消失。硯由此獨立成形。
唐宋時期,我國經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硯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成熟而繁榮的時期。從唐代開始,發現和運用專用石材制硯,到宋代可謂是眾硯生輝,比如:歙州的龍尾石、端州的端溪石、青州的紅絲石,還有洮河石、虢州石、吉州石等等,幾十種。其中,以龍尾石、端溪石為優,被人們推為眾硯石之首。
龍尾硯以其優良的材質、美妙的天然紋理、精美的圖案紋飾,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并成為歷代朝廷的貢品。南唐后主李煜稱龍尾硯為“天下冠”。龍尾硯也稱歙硯。
一、婺源歙硯概述
歙硯的全稱為“歙州硯”,產自古歙州婺源縣的龍尾山。因此,歙硯又有“婺源硯”“龍尾硯”之稱。這三個不同的稱謂,分別來自硯產地的州名、縣名和山名。
早在唐宋時,龍尾硯就名揚天下。如南唐后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三物,為天下之冠。”又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龍尾硯歌》中云:“君看龍尾寶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無疑,龍尾硯在當時就是婺源、歙州一張閃亮的“名片”。所以,龍尾硯也就被稱作“婺源硯”和“歙州硯”。
對于龍尾硯、婺源硯、歙硯這三個名稱,人們比較熟悉的是龍尾硯和歙硯。雖然龍尾硯與歙硯,是一個物品的兩個名稱,但人們在解釋其原委時,將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復雜了。龍尾硯的名稱源于龍尾山,人們對其產地沒有非議,而歙硯的稱謂則不同,它來自于古歙州。古歙州與龍尾山相比,其范圍就大多了。因此,人們對歙硯的產地也就有了新的說法。比如,有人說歙硯是指產自歙州的硯,龍尾硯是歙硯中的一個品種;也有人說,歙硯產自歙縣。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宋代,為歷史上龍尾石的開采和龍尾硯的制作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在歙州轄區內的歙縣、祁門和與之相鄰的浙江開化、江西景德鎮的浮梁等地也相繼開采出硯石用于制硯,而這些硯也被稱作“歙硯”流入了市場。
那么,這些石硯的品質如何?是否能稱作歙硯呢?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宋人曹繼善在《辨歙石說》中說:“歙縣出刷絲硯甚好,但紋理太分明。”“祁門縣出細羅紋石,酷似泥漿石,亦有羅紋,但紋理稍慢,不甚堅,色淡易于耳。此石甚能亂真,人多以為婺源泥漿石,當須精辨之也。”宋人唐積在《歙州硯譜》中對開化石和浮梁石的評述是:“洞靈巖,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連,石產巖之左右,無定處,材璞至少而瑕脈多或有絕病,瑩凈者可擬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洞靈巖紫石,大小如肝色,今產浮梁縣巖嶺,處處有其匠者,或琢為茶甌,凌冬不可用也。”可見,此時浮梁的洞靈巖石已不作硯,而作茶甌之類的石雕品了。開化石又稱玳瑁石,其用途在治平時也已改變。唐積在《歙州硯譜》云:“浙石衢州開化縣,俗謂之玳瑁石,其紋正如玳瑁,傍視則有波紋者,可為碑材、帛礎、柱基之類,至易得。”還有宋人李之彥在《硯譜》中強調:“歙石出于龍尾溪,以金星為貴。”米芾在《硯史》中則直稱:“歙硯婺源石。”
其二,歙州在宋宣和三年(1121)改為徽州。而今天,徽州則改為黃山市,婺源已劃入江西。隨著時間的推移,“歙州”這一稱謂慢慢淡出了人f門的記憶。當人們談起歙硯時,也就有意無意地把歙硯和歙縣聯系在一起,因此,就出現了“歙硯出自歙縣”的說法。這一說法不僅違背了事實,還誤導著一些喜歡歙硯、研究歙硯的人們。
比如,清代徐毅對此深有感觸,他在《歙硯輯考》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敘述:“自前人創奇,以為出自歙獄井中,盤屈直下,伏水底鑿之,得石日歙石。余始疑,繼而駭……歲在甲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奉命出守新衛,目睹井洞隘小,無從出入,詢之士紳故老,考之典與諸書,并無人井求硯之說,及唐積硯譜,蘇黃(蘇軾、黃庭堅)文集,其形諸詩詞歌詠,斑斑可考,始知是硯出自婺源之龍尾山。蓋新安古歙州,婺隸于歙,不日龍尾而日歙者,統于同也。”
可見,歙硯并不是指歙州產的所有之硯,更不是產自歙縣。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無疑指的是產自婺源的龍尾硯。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