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2013-2014一本通: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基礎知識+職業能力測試(最新版)(簡體書)
滿額折

2013-2014一本通: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基礎知識+職業能力測試(最新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公版?2013-2014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一本通》結合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的情況,構架起以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基礎知識、職業能力測試三大部分有機結合的龐大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的專用復習教材。《中公版?2013-2014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一本通》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真正地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公版?2013-2014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一本通》編輯推薦:北京教師招聘考試所考內容較廣,我們在深入研究考試要求的基礎上,把握考生備考需求,追求講解的清晰透徹,既有深度的知識分析,又有精彩的例題講解,使考生學思結合。我們總結了北京教師招聘考試各個部分的命題特點,并認真分析了未來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的命題趨勢。我們在此基礎上編寫了這本教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從整體上認識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的特點,在最大程度上掌握考點,提升學習效率,最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前言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師專業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為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并落實“凡進必考”的教師招聘制度。這種準入制度,為廣大優秀高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學任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彰顯了社會公平與正義,有助于從實質意義上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然而,關于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測評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使用什么樣的形式,考查什么樣的內容才能更好地選拔優秀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尚未建立科學的規范。面對這種境遇,很多考生無法理清招教考試的頭緒,無法有效應對考試,與教師職業失之交臂。
為幫助廣大考生把握考試脈搏,在短時期內有效提高考試成績,中公教育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組織相關專家精心編寫了本套叢書。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精心編寫,體現權威
本書由研究教師招聘考試的多位資深專家參與編寫,眾多該領域學者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編寫人員長期從事教師招聘試題研究工作,信息全面、經驗豐富,對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的命題趨勢把握精準、指導得力。
內容完備,體系健全
本書條理清楚、思路清晰、言簡意賅地向考生介紹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的相關知識。架構起以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基礎知識、職業能力測試為主的龐大知識體系,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濃縮考點,深入淺出
本書在全面囊括北京市教師招聘考試所有考試內容的基礎上,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入手,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從而爛熟于心。
清晰透徹,實用高效
本書在深入把握考生備考需求的基礎上,追求講解清晰透徹、高效實用。旨在讓考生穩步提升應考能力,以最短時間收最大之功效。
“追求卓越,給人改變未來的力量”一直是中公教育的創業理念。殷切期待廣大讀者對叢書提出寶貴意見,促進我們更快成長,讓叢書更好地幫助廣大考生。感謝您對中公教育的長期支持,祝您夢想成真!

目次

第一部分 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篇 政治(2)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2)
第一節 辯證唯物論(2)
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2)
第二節 唯物辯證法(3)
一、質量互變規律(3)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4)
三、對立統一規律(4)
第三節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5)
一、認識的本質和過程(5)
二、真理(6)
第四節 歷史唯物主義(8)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8)
二、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動力(9)
三、人的本質和價值(10)
第二章 毛澤東思想概論(11)
第一節 毛澤東思想(11)
一、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條件(11)
二、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11)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12)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12)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13)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14)
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4)
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理論(14)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15)
一、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15)
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16)
第五節 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17)
一、實事求是(17)
二、群眾路線(17)
三、獨立自主(17)
四、三者的關系(17)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8)
第一節 鄧小平理論(18)
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18)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問題(18)
第二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20)
第三節 科學發展觀(21)
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21)
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21)

第二篇 法律(23)
第一章 憲法(23)
第一節 國體、政體和其他基本制度(23)
一、國體(23)
二、政體(23)
三、基本制度(24)
第二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25)
一、公民的基本權利(25)
二、公民的基本義務(27)
第三節 我國的國家機構(28)
一、國家機構的概念、組織與活動原則(28)
二、國家權力機關(28)
三、國家主席(29)
四、國家行政機關(30)
五、中央軍事機關(30)
六、司法機關(30)
第二章 行政法(32)
第一節 總論(32)
一、程序公正(32)
二、行政主體(32)
三、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32)
第二節 行政處罰(32)
一、行政處罰的原則(32)
二、行政處罰的種類與設定(32)
三、行政處罰的實施主體與適用(33)
四、行政處罰的程序(33)
第三節 行政強制(34)
一、行政強制的內涵(34)
二、行政強制的種類(34)
第四節 行政許可(35)
一、信賴保護原則(35)
二、行政許可的設定(35)
三、行政許可的實施主體(36)
四、聽證程序(36)
第五節 行政復議(36)
一、行政復議法的基本原則(制度)(36)
二、行政復議范圍(36)
三、行政復議的管轄(37)
四、復議審理期限(37)
第六節 國家賠償(37)
一、國家賠償的概念(37)
二、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38)
三、國家不予賠償的情形(38)
四、行政賠償請求人和行政賠償義務機關(38)
五、行政賠償程序(39)
六、行政追償(39)
七、司法賠償范圍(39)
八、司法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40)
九、司法追償(40)
第三章 刑法(41)
第一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41)
一、罪刑法定原則(41)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41)
三、罪行均衡原則(41)
第二節 犯罪和犯罪構成(41)
一、犯罪的概念(41)
二、犯罪客體(41)
三、犯罪客觀方面(41)
四、犯罪主體(42)
五、犯罪主觀方面(42)
第三節 排除犯罪性的行為(43)
一、正當防衛(43)
二、緊急避險(44)
第四節 未完成罪(44)
一、犯罪預備(44)
二、犯罪未遂(44)
三、犯罪中止(44)
第五節 共同犯罪(44)
一、共同犯罪的構成(44)
二、共同犯罪的處罰(45)
第六節 刑罰(45)
一、主刑(45)
二、附加刑(46)
第七節 刑罰裁量與執行(46)
一、累犯制度(46)
二、緩刑制度(46)
三、假釋制度(47)
第四章 民法(48)
第一節 民法總論(48)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48)
二、民事法律事實(48)
三、民事主體(48)
四、代理制度(50)
五、訴訟時效(50)
第二節 物權法(51)
一、物及物權(51)
二、物權的效力(51)
三、物權變動原則(51)
四、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52)
五、所有權(52)
六、共有(52)
七、善意取得(53)
八、用益物權(53)
九、擔保物權(53)

第三篇 經濟(55)
第一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5)
第一節 經濟體制(55)
一、經濟體制概述(55)
二、資源配置(55)
三、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55)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56)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56)
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57)
第二章 宏觀經濟(58)
第一節 概述(58)
一、宏觀調控的目標(58)
二、主要內容(58)
三、我國宏觀經濟的實施(以2013年經濟工作會議為例)(58)
第二節 財政與稅收(59)
一、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59)
二、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60)
第三節 貨幣與銀行(61)
一、貨幣政策(61)
二、三種基本的貨幣政策工具(61)
三、利率及利率政策(62)
四、貨幣政策(63)
五、通貨膨脹(63)
第四節 收入分配政策(65)
一、概念(65)
二、手段(65)
三、我國30多年來收入分配政策的變化(65)
第五節 擴大內需(67)
一、概述(67)
二、消費政策(67)

第四篇 管理(69)
第一章 管理學基本原理(69)
一、人本原理(69)
二、激勵原理(69)
三、能級原理(69)
四、系統原理(70)
五、權變原理(70)
六、效益原理(70)
第二章 行政管理(72)
第一節 政府職能(72)
一、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72)
二、政府職能的轉變(73)
三、公共危機管理(73)
第二節 行政組織(74)
一、行政組織的特性(74)
二、行政組織的類型(74)
三、行政組織的結構(75)
四、行政組織設置的原則(76)
第三節 行政決策(76)
一、行政決策概述(76)
二、行政決策的程序(77)
第四節 行政執行(79)
一、行政執行的基本原則(79)
二、行政執行環節(79)
第五節 行政監督(81)
一、行政監督概述(81)
二、行政監督的類型(82)

第五篇 公文寫作與處理(83)
第一章 常用法定公文寫作(83)
第一節 決定 通知(83)
一、決定(83)
二、通知(84)
第二節 公告 通告(86)
一、公告(86)
二、通告(87)
第三節 報告 請示 批復(88)
一、報告(88)
二、請示(89)
三、批復(89)
第四節 通報 函(90)
一、通報(90)
二、函(91)
第二章 公文處理(93)
第一節 公文擬制(93)
一、草擬與會簽(93)
二、審核與簽發(93)
第二節 公文辦理(94)
一、收文辦理(94)
二、發文辦理(95)
三、涉密公文(95)
四、歸檔(95)
第三節 公文管理(96)
一、公文的保管(96)
二、公文的印發與復制(96)
三、公文的清退(96)
四、立戶申請(96)

第六篇 科技人文(97)
第一章 科技常識(97)
第一節 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97)
一、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計劃(97)
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97)
三、“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99)
第二節 前沿科技(100)
一、能源技術(100)
二、材料工程(102)
三、生物科技(103)
四、計算機與通信技術(105)
五、空間資源與技術(107)
第二章 地理常識(108)
第一節 大氣和風(108)
一、大氣及其構造(108)
二、溫室效應(110)
三、厄爾尼諾現象(110)
四、臭氧(111)
第二節 陸地(112)
一、地殼的結構(112)
二、地震(113)
三、能源(115)
四、資源(116)
第三章 人文常識(117)
第一節 文學常識(117)
一、中國古代文學(117)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120)
三、外國文學(120)
第二章 中國歷史(122)
一、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122)
二、封建社會(124)
三、近代史(133)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歷史(138)
一、黨的建設初期(138)
二、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140)
三、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143)

第七篇 市情國情(147)
第一章 北京市情市況(147)
第一節 北京概況(147)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147)
二、北京的氣候(147)
三、北京的人口、民族和宗教(147)
四、現行行政區劃(148)
五、北京的交通(148)
第二節 北京人文(149)
一、北京的歷史沿革(149)
二、北京的科教與經濟(149)
三、北京城市發展階段目標(150)
四、北京的市花與市樹(150)
五、北京精神(150)
六、北京符號與習俗(150)
第二章 國情知識(151)
第一節 國土概況(151)
一、我國的疆城(151)
二、我國的山脈(151)
三、我國的主要島嶼與半島(151)
四、我國的湖泊(151)
第二節 我國的資源(152)
一、土地資源(152)
二、水資源(152)
三、礦產資源(152)
四、生物資源(152)
五、資源問題(153)
第三節 人口與民族(153)
一、我國的人口狀況(153)
二、我國的民族狀況(153)
第四節 綜合國力(154)
一、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154)
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154)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55)
四、“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156)
五、我國的主要民生建設(156)

第二部分 教育基礎知識
第一篇 教育學(160)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160)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60)
一、教育的定義(160)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160)
三、教育的本質(161)
四、教育起源的學說(161)
五、教育的歷史發展(161)
第二節 教育學的發展(163)
一、教育學的定義(163)
二、教育學思想的萌芽(163)
三、教育學的創立與變革(164)
第二章 教育功能(166)
第一節 教育功能概述(166)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166)
二、教育功能的類型(166)
第二節 教育的個體功能(166)
一、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166)
二、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167)
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167)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功能(168)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168)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68)
三、教育的經濟功能(168)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168)
第三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169)
第一節 社會條件對教育的影響(169)
一、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169)
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169)
三、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170)
四、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170)
五、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與制約(170)
第二節 教育對社會的影響(171)
一、教育對生產力的影響(171)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171)
三、教育對文化的影響(172)
四、教育對科學技術的影響(172)
五、教育對人口的影響(173)
第三節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173)
一、教育與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173)
二、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173)
三、教育本身的歷史繼承性(174)
第四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175)
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其對教育的影響(175)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175)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175)
三、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175)
第二節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176)
一、關于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176)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76)
第三節 基礎教育對促進學生發展的任務(178)
一、小學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特殊任務(178)
二、初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初中教育的任務(179)
三、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及高中的個體發展任務(180)
第五章 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181)
第一節 教育目的(181)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81)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81)
三、影響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181)
四、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82)
五、我國全面發展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182)
六、素質教育(184)
第二節 教育制度(184)
一、教育制度概述(184)
二、我國的學制發展(185)
三、義務教育和終身教育(186)
第六章 學生與教師(187)
第一節 學生(187)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187)
二、學生的本質特征(187)
三、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87)
四、學生的合法權利和義務(188)
第二節 教師(188)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188)
二、教師職業的角色特點(188)
三、教師勞動的特點(189)
四、教師的權利與義務(190)
五、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內容(190)
第三節 師生關系(191)
一、師生關系的內涵(191)
二、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與意義(191)
三、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192)
第七章 課程(193)
第一節 課程概述(193)
一、課程的概念(193)
二、課程的類型(193)
三、制約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194)
四、幾種典型的課程理論(195)
第二節 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價(196)
一、課程設計的實質(196)
二、課程設計的三個層次(196)
三、課程實施的結構(196)
四、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96)
第三節 新課程改革(197)
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197)
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198)
三、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198)
四、課程內容的改革(199)
五、新課改下教育觀念與學習方式的改革(200)
六、課程評價的改革(201)
七、新課改下的課程管理與課程資源(201)
第八章 教學(203)
第一節 教學概述(203)
一、教學的內涵(203)
二、教學的意義(203)
三、教學的基本任務(203)
四、教學過程的本質(204)
五、教學過程的特點(204)
六、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205)
第二節 教學實施(205)
一、教學原則及其運用(205)
二、常用教學方法(207)
三、教學組織形式(209)
四、教學評價(210)
五、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211)
第九章 德育(213)
第一節 德育概述(213)
一、德育(213)
二、基礎教育德育的目標及內容(213)
第二節 德育的實施(216)
一、德育的原則(216)
二、德育的途徑(217)
三、德育的方法(217)
第十章 班主任與班級(219)
第一節 班主任工作(219)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219)
二、班主任常規工作(219)
第二節 班級管理(221)
一、班級概述(221)
二、班集體(221)
三、班級管理的含義(221)
四、班級管理的功能(222)
五、班級管理的模式(222)
六、當前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222)

第二篇 教育心理學(223)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223)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223)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223)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223)
三、教育心理學的作用(224)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224)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24)
二、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主要成就(225)
第二章 學習理論(226)
第一節 學習概述(226)
一、學習的定義(226)
二、加涅的學習分類(226)
三、我國心理學家的學習分類(226)
第二節 學習的基本理論(227)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227)
二、認知學習理論(228)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29)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229)
第三章 學習動機與學習遷移(230)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230)
一、動機及其功能(230)
二、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230)
三、學習動機的分類(231)
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與教育(231)
一、強化理論(231)
二、需要層次理論(232)
三、成就動機理論(232)
四、成敗歸因理論(232)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232)
六、學習動機的培養(233)
七、學習動機的激發(233)
第三節 學習遷移概述(234)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234)
二、遷移的種類(234)
三、影響遷移的因素(235)
第四節 學習遷移理論與教育(235)
一、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235)
二、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236)
第四章 知識與技能(237)
第一節 知識的獲得(237)
一、知識的類型(237)
二、知識學習的類型(237)
三、知識的獲得(238)
四、知識的保持(239)
五、知識的遺忘及其原因(239)
六、如何促進學生的記憶發展(240)
第二節 技能的形成(240)
一、技能的概念(240)
二、技能的類型(240)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241)
四、操作技能的培養要求(242)
五、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242)
六、心智技能的學習過程(242)
七、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243)
第五章 學習策略與問題解決(244)
第一節 學習策略(244)
一、學習策略的分類(244)
二、認知策略(244)
三、元認知策略(245)
四、資源管理策略(246)
五、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247)
六、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247)
第二節 問題的解決與創造性的培養(248)
一、問題解決的過程(248)
二、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248)
三、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249)
四、創造性的培養(250)
第六章 態度與品德(252)
第一節 態度、品德的實質與結構(252)
一、態度(252)
二、品德(252)
第二節 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253)
一、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253)
二、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254)
三、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254)
四、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255)
第三節 態度與品德的學習(256)
一、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256)
二、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因素(256)
三、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256)
第七章 師生心理健康(258)
第一節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58)
一、心理健康(258)
二、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258)
三、心理輔導的含義(259)
四、心理輔導的原則(259)
五、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260)
第二節 教師心理(261)
一、學生喜歡的教師特征(261)
二、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61)
三、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262)
四、專家型教師與新教師的比較研究(262)

第三篇 心理學(264)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264)
第一節 心理學基本知識(264)
一、心理學的概念(264)
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264)
三、人的心理的本質(264)
四、西方主要心理學流派(265)
第二節 心理學研究(266)
一、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266)
二、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67)
第二章 認知(269)
第一節 注意(269)
一、注意及其基本特征(269)
二、注意的分類(269)
三、注意的品質(269)
四、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270)
第二節 感覺(271)
一、感覺的種類(271)
二、感覺現象(271)
第三節 知覺(272)
一、知覺及其種類(272)
二、觀察的基本特性(272)
三、觀察力的培養(273)
第四節 記憶(273)
一、記憶的概念(273)
二、記憶的分類(273)
三、記憶的過程(274)
第五節 想象(275)
一、想象的種類(275)
二、想象的特征(275)
三、想象規律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275)
第六節 言語(276)
一、言語的種類(276)
二、言語的功能(276)
第七節 思維(276)
一、思維的種類(276)
二、思維的智力操作過程 (278)
三、思維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應用(278)
四、思維的品質(279)
五、思維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279)
第三章 情緒、情感和意志(280)
第一節 情緒與情感(280)
一、情緒和情感的概念(280)
二、情緒和情感的區別與聯系(280)
三、情緒的分類(280)
四、情感的分類(281)
五、情緒和情感的功能(282)
第二節 意志(282)
一、意志的概念(282)
二、意志行為(282)
三、意志品質(283)
四、意志品質的培養(284)
第四章 個性心理(285)
第一節 個性(285)
一、個性的概念(285)
二、個性的特性(285)
三、個性心理結構(285)
第二節 能力(286)
一、能力的概念(286)
二、能力的分類(286)
三、智力(287)
第三節 氣質與性格(288)
一、氣質(288)
二、性格(288)

第四篇 教師職業道德(291)
第一章 教師職業道德概論(291)
第一節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知識(291)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與特點(291)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構成(291)
三、教師職業道德品質(292)
四、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功能(292)
第二節 教師職業道德范疇(292)
一、教師義務(293)
二、教師良心(293)
三、教師公正(294)
四、教師榮譽(294)
第三節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295)
一、《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95)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解讀 (295)
第二章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297)
第一節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概述(297)
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涵義(297)
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297)
三、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297)
第二節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298)
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298)
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298)

第五篇 教育法律法規(300)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礎知識(300)
第一節 教育法律規范(300)
一、教育法律規范的含義(300)
二、教育法律規范的特征(300)
三、教育法律規范的結構(300)
第二節 教育法律關系(301)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含義(301)
二、教育法律關系構成要素(301)
三、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301)
第二章 教育法律實施(302)
第一節 教育法律責任(302)
一、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及特征(302)
二、教育法律責任的種類(302)
三、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303)
第二節 依法執教(305)
一、依法執教的含義(305)
二、依法執教的必要性(305)

第三部分 職業能力測試
第一篇 言語理解與表達(308)
第一章 選詞填空(308)
第一節 詞義辨析(308)
一、詞語的理性義(308)
二、詞語的色彩義(309)
第二節 語法與語用(310)
一、詞性與句法功能(310)
二、詞語的習慣搭配(311)
第三節 成語(312)
第二章 語句表達(314)
第一節 病句辨析(314)
一、病句六大類型(314)
二、解題指津(316)
第二節 語句連貫(318)
一、題型解讀(318)
二、解題指津(319)
第三章 片段閱讀(322)
第一節 主旨觀點型題目(322)
一、題型解讀(322)
二、解題指津(322)
第二節 細節理解型題目(324)
一、題型解讀(324)
二、解題指津(324)
第三節 詞句理解型題目(325)
一、題型解讀(325)
二、解題指津(326)
第四章 文章閱讀(328)
第一節 考點梳理(328)
一、考查詞語(328)
二、考查句子(329)
三、考查語句連貫(329)
四、考查細節信息(329)
五、考查主旨觀點(330)
六、考查文章標題(330)
第二節 文章閱讀真題精解(331)
第二篇 數量關系(333)
第一章 數量關系——數字推理(333)
第一節 數列形式數字推理(333)
一、等差數列及其變式(333)
二、等比數列及其變式(334)
三、和數列及其變式(334)
四、積數列及其變式(335)
五、多次方數列及其變式(336)
六、分式數列(337)
七、組合數列(338)
八、整數拆分數列(338)
九、創新數列(339)
第二節 圖形形式數字推理(339)
一、圓圈形式數字推理(339)
二、表格形式數字推理(340)
三、三角形式數字推理(340)
第二章 數量關系——數學運算(342)
第一節 數學運算常用解題方法(342)
一、代入排除法(342)
二、特殊值法(343)
三、方程法(343)
四、圖解法(345)
五、分合法(346)
六、極端法(347)
七、十字交叉法(347)
八、逆推法(348)
九、歸納法(349)
第二節 數學運算題型分類精講(349)
一、計算問題(349)
二、和差倍比問題(351)
三、行程問題(351)
四、工程問題(353)
五、排列組合與概率問題(353)
六、幾何問題(355)
七、利潤問題(357)
八、容斥問題(358)
九、推理問題(359)
十、濃度問題(359)
十一、抽屜原理(360)
十二、牛吃草問題(360)
十三、雞兔同籠問題(361)
十四、日期問題(361)
十五、植樹問題(362)
十六、年齡問題(362)
十七、時鐘問題(362)

第三篇 判斷推理(364)
第一章 判斷推理——圖形推理(364)
第一節 圖形推理核心知識儲備(364)
圖形構成(364)
一、點線角面(364)
二、封閉開放(366)
三、圖形部分(366)
四、圖形種類(367)
五、元素位置(367)
幾何性質(368)
一、對稱性(368)
二、重心(368)
三、面積和體積(369)
圖形轉化(369)
一、移動、旋轉、翻轉(369)
二、圖形疊加(370)
第二節 圖形推理題型分類精講(370)
一、古典型圖形推理(370)
二、視覺型圖形推理(371)
三、九宮格圖形推理(371)
四、空間形式圖形推理(372)
五、其他形式圖形推理(374)
第二章 判斷推理——定義判斷(376)
第一節 定義判斷核心知識儲備(376)
一、定義的邏輯知識(376)
二、定義判斷解題原則(377)
三、定義判斷解題步驟(377)
第二節 單定義判斷(377)
一、要點類型(378)
二、解題方法(379)
第三章 判斷推理——類比推理(380)
第一節 類比推理核心知識儲備(380)
一、類比推理考查方式(380)
二、類比推理解題步驟(381)
三、類比推理解題技巧(381)
四、類比推理出題陷阱(382)
第二節 類比推理題型分類精講(383)
一、概念間關系(383)
二、近反義關系(384)
三、描述關系(384)
四、條件關系(385)
五、語法關系(386)
第四章 判斷推理——邏輯判斷(387)
第一節 邏輯判斷核心知識儲備(387)
一、找突破口法(387)
二、假設法(389)
三、排除法(390)
四、排序法(391)
五、圖表法(391)
六、計算法(392)
第二節 邏輯判斷題型分類精講(393)
必然性推理(393)
一、直言命題(393)
二、復言命題(398)
可能性推理(403)
一、削弱型題目(404)
二、加強型題目(406)
三、前提型題目(407)
四、解釋型題目(409)
五、評價型題目(410)
六、結論型題目(411)

第四篇 資料分析(413)
第一章 資料分析計算技巧(413)
一、尾數法(413)
二、首數法(413)
三、取整法(414)
四、特征數字法(414)
五、范圍限定法(415)
六、乘除法轉化法(416)
七、分子分母比較法(417)
八、分子分母差額法(418)
九、運算拆分法(419)
第二章 資料分析題型分類精講(420)
一、計算題(420)
二、排序題(420)
三、計數題(421)
四、趨勢判斷題(422)
五、綜合判斷題(423)
六、假設條件題(424)
七、查找題(425)
八、特殊選項題(425)

2013年各事業單位教師招聘筆試面授課程(429)
2013年各事業單位教師招聘面試面授課程(429)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430)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第一節 辯證唯物論
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3)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4)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誰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把某種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把產生于人自身的主觀精神,如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靈等作為世界的本原,整個物質世界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把個人之外的某種精神,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作為獨立的存在,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1)“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一塊基石。根據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性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觀的變革,突出表現在它把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實在并將它包含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一。
(二)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1)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2)實踐的主體、客體
實踐的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屬性,有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三種基本形式。
實踐的客體:是主體活動的對象,是進入主體活動范圍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有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三種基本形式。
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關系是實踐關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實踐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即反映和被反映關系,以及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
(3)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直接現實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物質生產實踐、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以及精神生產實踐。
(4)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
人類世界是“屬人世界”,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
(三)如何理解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意識的產生: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2)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3)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即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是辯證的,如果離開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片面地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同樣,如果只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會導致形而上學機械論。
第二節 唯物辯證法
一、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及其相互關系
質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是與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規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規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離的,但量與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關節點。所謂關節點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兩個極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兩個關節點,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須找到它的關節點。
2.量變、質變和質量互變規律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量變和質變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同時,量變和質變是互相滲透的:1量變中滲透質變,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2質變中滲透量變,這是指質變過程中包含著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否定是決定性的環節。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質穩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則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質變的方面。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
2.否定之否定
事物運動的總體過程,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的進程。
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發展過程。否定之否定的整個進程,是一個無限前進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循環往復”、“原地踏步”的過程。
3.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三、對立統一規律
1.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核心和實質。這是因為:1對立統一學說揭示了事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2對立統一學說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在于矛盾,其中,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3對立統一學說貫穿于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之中。
2.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辯證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包含兩層意思:1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2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1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2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著的對立面既同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發展,矛盾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5.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指構成事物的多種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們把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