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
滿額折

紅色大布局:中國錢進非洲的真相

定  價:NT$ 460 元
優惠價:9041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中國究竟是非洲的流氓捐助者,還是非洲的老朋友?
中國錢進非洲,到底是另有盤算?或單純只是龍的禮物?
世界銀行顧問首度完整揭示:中國在非洲是怎麼運作的……

上世紀9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商界因為地緣政治和資源需求而「重新發現」非洲,他們赫然發現:這片黑色土地上已經遍布了紅色的旗幟。中國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透過援助和投資非洲來進行布局了。中國的目的何在?它在非洲到底做了些什麼?它真的如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摩伊希斯‧奈姆在《紐約時報》撰文所說的那樣,是「流氓捐助者」(rogue donor)嗎?了解非洲,就需要了解中國和西方對它的不同戰略,以及由此發生的不同故事。

本書作者博黛蓉以三十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梳理了中國援助非洲的歷史,比較了中國相較於西方國家採取的不同策略,並實地考察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採訪了很多相關人員,她發現真相遠比聳人聽聞的迷思更為複雜。老朋友和流氓捐助者的標籤的背後,有大量不為人知的故事、數據與細節……

例子一,西方媒體的主流看法是:中國的援助和投資,僅僅是為了獲取非洲的石油、礦產?她的答案是:哦,這不是真的。因為你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資助的醫院、水壩、鐵路、機場、議會大廈、學校。而這些贊助,最初的目的只是讓這些國家支持北京而非台北。例子二:中國的投資,使得蘇丹逃脫了達佛地區集體謀殺所應受到的懲罰。她的看法是:沒錯,這是事實,但是中國正在改變他們的策略,此外,民主國家日本和印度也是蘇丹石油的主要購買者。例子三:中國正在使腐敗加劇。她的答案是:或許並沒有加劇,但顯然也沒有改善……

在非洲人看來,前來非洲的西方人大多是銀行顧問、投資專家,而來非洲的中國人則是:承諾要兌現伙伴關係的最高領導人、大型跨國企業的老闆、要求他們長時間工作的女廠長、廢棄金屬的收購商、修築橋梁和道路的專家和技術工人、農業專家和水利專家、青年志工和老師等等。中國人最初想在非洲輸出毛主義,但最後派去最多的是專家和技術工人。

在本書中,博黛蓉努力把中國對非洲援助和經濟參與的現實從各種迷思中剝離出來,揭開覆蓋在上面的層層面紗,深入中國錢進非洲這一被人們重複了千百遍的羅生門背後,為這一個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處於非洲發展核心位置的現象,提供一個更加均衡、更有歷史依據且更為複雜的畫面。

作者簡介

博黛蓉 Deborah Bräutigam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發展與比較政治學教授,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她也是世界銀行、非洲發展銀行、聯合國以及其他發展機構的顧問。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和非洲的經濟和外交關系、外國援助、國家建設和發展等議題。

作者早年曾在台灣、香港學習中文,在西非種植水稻的農村進行研究,並居住過南非與中國。1998年出版的《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輸出綠色革命》(Chinese Ai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2000年的《援助依賴與治理》(Aid Dependence and Governance)以及本書,都是她三十年來一路長期觀察非洲與亞洲的成果。

譯者簡介
沈曉雷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非洲專業研究,曾先後翻譯出版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合譯)、《新帝國主義》(合譯)、《歐洲模式》等書。

高明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現為社科文獻出版社編輯。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嚴震生(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張雅君(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副研究員)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無論是針對批評或是支持的言論,本書都糾正了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扮演角色的錯誤資訊……我非常驚訝於每一頁都能讀到的嶄新事實。一本不可忽視、客觀且可讀性極高的佳作。
──謝淑麗(Susan Shirk),《脆弱的強權》作者

想要了解中國政府在非洲相關事務,博黛蓉絕對是權威。
──羅納德˙I˙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史丹佛大學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

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意圖及動機,博黛蓉的《紅色大布局》提供了更加深思熟慮的見解。
──潘凱˙米希拉(Pankaj Mishra),《衛報》(The Guardian)

不同於常見的判斷,博黛蓉生動透澈的論證,強調了中國在非洲大量增長的、對該地區的援助並不是基於短期商業和戰略利益,而是有著更廣、更長久的目的。
──尼可拉斯˙范德維爾(Nicolas Van de Walle),《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博黛蓉論據紛呈的精采之作,在非洲和中國之間數十年遊歷和研究的碩果……這本平易近人且分析嚴密的書應能被視為中非發展討論的權威文本。
──尚恩˙伯吉斯(Sean Burges),《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

博黛蓉成功的為研究中非關係的學者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框架、資訊和觀點……這本被高度評價的書展示了中國人是以生意為目標的發展者,並徹底顛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這一觀念。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任何一位對中國政府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中國的外交援助及投資策略─有興趣的研究者與讀者,不容錯過。
──蘇菲˙理察森(Sophie Richardson),《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

任何一本以「説出真實故事」的書,往往都只落得好高騖遠的結果。然而,這本書令人敬佩地成功做到了。
──丹尼爾˙拉吉(Daniel Large),《經紀人雜誌》(The Broker)

《龍的禮物》,博黛蓉的新書,隱藏在那些天花亂墜的廣告之後。它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洞察力,挑戰我們的傳統觀念,讓我們重新看待非洲的發展……(本書)使人深思、旁徵博引……是關於中國參與者的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對話的基礎。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博黛蓉的傑出新書……絕對必讀。她對於中國在非洲進行事務的廣泛描寫,除了傳達出中非外交現況外,更傳達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擴張的恐懼與焦慮
──史蒂芬妮˙韓森(Stephanie Hanson),《環球郵報》(Global Post)

博黛蓉博士以她對中國及非洲的深厚知識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出現,從不會是抱持著單純或單一目的。
──《華盛頓中國研究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二○一三年三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非洲時,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及《基督教箴言報》等重要媒體報導各界對中國經營非洲所表達的不同意見。有非洲銀行總裁認為它就是殖民主義,有前任總統警告要必須謹慎看待雙方關係,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應該正視非洲人民的不滿情緒。本書作者博黛蓉受訪時指出中國與非洲的「蜜月期已結束,現在雙方在經營彼此關係,而此關係一點也不是單純地和諧」。
媒體及政治人物對中國經營提出批判,經常帶有西方帝國影響力衰退的失落情緒,有時較難客觀中立。由於博黛蓉在本書中有較為持平的看法,因此她的意見更受重視。想要客觀研究中國在非洲經營的讀者,絕不應錯過此書。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台灣大眾缺乏「國際觀」,是多年來時常聽到的感嘆。面對劇烈變遷中的國際情勢,其結果就是兩極式的回應:事不關己的冷漠,或天真狹隘的激情。這種不健康的氛圍,對地位尷尬與民意裂解的台灣來講,後果可能是致命的。所幸培養國際觀雖然沒有捷徑,卻有良方:博黛蓉分析中國非洲政策的新書中譯版問世,就是其中之一。
 
非洲過去被視為是「黑暗大陸」。殖民主義的宗教觀與發展哲學,應對這個「黑暗」偏見負最大責任。台灣讀者多數不能理解,何以五、六十年代越來越多殖民地脫離西歐母國,竟幾乎都為北京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而歡呼;這些不是一句「統戰陰謀」可以說明的。時至今日,與「中國崛起」同時上演的大戲,是中國與美、日甚至印、韓等國在非洲較量「軟、硬實力」。在西方媒體痛責中國「新殖民主義」式援非的同時,日、印正務實地部分複製「中國模式」以制衡北京的非洲地盤。美國的埃及政策更進一步顯示,新世紀的「非洲大獵」,恐怕又要重演十八、九世紀「核心利益至上」的悲劇。
 
博黛蓉的佳作及時提供了一扇窗,讓我們靜觀中國援非的實像和列強可能的回應。從「遙遠」的非洲下手,我們應該可以少些焦慮、多些冷靜。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作者序言
變化中的中國非洲參與

在二○○六年十一月的三天時間裡,四十八個非洲國家的代表團齊聚中國首都,共同出席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當非洲各國領導人邁上人民大會堂紅地毯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握手的時候,北京的街道兩旁掛滿了向「令人驚歎的非洲」致意的看板。胡錦濤在開幕詞中提出要建立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和加深與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現場迎來了陣陣掌聲。

在未來三年的時間裡,中國承諾增加一倍的援助,提供優惠貸款和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對許多非洲的輸華商品實行零關稅待遇。中國將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建立十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和三十所醫院,建立三到五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他們聲稱,這一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將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合作」的基礎之上。

世界各地的報紙均對這次峰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報導。此後不久,智庫、大學、基金會和援助機構紛紛開始組織會議,試圖理解對於非洲發展而言,那些看來是令人興奮的———抑或令人擔憂的———新的轉變。我也參加了其中的許多會議。我在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一本有關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的書,該書是少數幾本為人們試圖理解中國增加一倍的援助和其他承諾可能對非洲意味著什麼提供借鑒的著作。

在哈佛大學一棟被常春藤覆蓋的大樓舉行的研討會上,斯文有禮的奈及利亞人權活動家恩杜比西˙奧比奧拉赫(Ndubisi Obiorah)告訴了我們市民社會對中國在治理、社會和環境責任方面的不良記錄以及其可能給非洲國家帶來危害的擔憂。但當我們在走廊裡散步休息的時候,恩杜比西告訴我說他並非完全不歡迎中國的影響:「你應該記得,」他說,「幾年前,《經濟學人》做了一期有關非洲的封面故事,名為『失敗的大陸』。

我和朋友們為此討論了好幾個星期。『非洲,失敗的大陸!』聽起來很讓人沮喪。現在中國來了,他們正在談論的是商業、投資,以及互利共贏的合作。」他有點悲傷地笑著說:「誰知道呢?或許這種改變將會給非洲帶來好處。」

中國在非洲的崛起

北京峰會將對發展的關注集中到了這塊土地,它的經歷遠比令人沮喪的新聞標題更為糟糕。峰會迫使西方國家去關注一些新的東西:中國對非援助和其他形式的對非經濟參與正在大幅上升。中國有望超過英國和美國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貿易夥伴。

截至當時,大約有九百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投資對象包括工廠、農場、零售店和油井。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在北京峰會六個月之後預測,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在未來三年內調撥兩百億美元支持在非洲地區發展的專案(包括北非)。與之相比,在差不多三年間(二○○六至二○○八年),世界銀行承諾給非洲國家的貸款總額才剛剛超過一百七十億美元。

儘管許多西方國家直到北京峰會之後才開始對此有所關注,但當時中國加速進入非洲已經有十年之久,而這是建立在中國幾乎從一開始就承諾將會遵循「互惠互利」原則提供四十五年援助的基礎之上的。除了史瓦濟蘭這個仍對台灣當局保持「忠誠」的國家外,中國向所有其他非洲國家都提供了援助。官方援助仍被中國視為敏感地帶和國家機密。這種保密使得非洲和西方國家加大了對此事的關注。

許多人將注意力放到了中國向一些衝突後重建國家,尤其是向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提供以資源為擔保的數十億美元貸款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一些人則譴責中國所奉行的與所有建交國家友好相處且承諾不干涉其內部事務的政策,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政府會與被許多其他國家所冷落的獨裁者———如蘇丹或辛巴威的獨裁者———進行積極接觸。西方與非洲國家已經在會議室、部落客和媒體上逐步展開討論,這個龐大的新援助計畫的傳聞使人們既感到驚恐,又有所期待。但顯而易見,討論者、部落客和記者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建立在缺乏相關資訊的基礎上的。

中國的媒體則描繪了一幅友好與互惠互利的美好圖景。非洲領導人幾乎一致認為可以從中國的擁抱中獲益。但非洲和西方國家的記者則多持懷疑的態度。迷思由此出現並迅速成為事實:中國只援助那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存在問題的政府,它所給予非洲的援助,相當於西方國家援助總額的三倍。中國是一個「流氓捐助者」,完全無視相關規則,導致受援國政府治理進一步惡化。

中國的援助「有毒」,一位身居高位的在美國外交政策權威人士告訴他的聽眾。中國人「扼殺了真正的進步,傷害了普通的民眾」。據說,他們在自己的專案中所用的都是自己的工人。有人聲稱中國正在使用監獄的囚犯勞工。還有人預測中國將利用債務減免施加政治影響。

在眾多的錯誤資訊和草率結論面前,顯然沒有一個人對核心問題做出回答:在布局非洲大陸的新一波援助和經濟合作中,中國人正在幹什麼?對於非洲的貧困與發展而言,這將意味著什麼?對於西方國家和我們自身所奉行的發展與援助方法而言,這又將意味著什麼?本書將迎接這一挑戰。(後一節略)

貧困與繁榮

如果你能夠在晴朗的夜空乘坐人造衛星橫穿非洲大陸的話,非洲不發達地區的面積之大將會使你感到震驚。在南非,最大的一片亮光是約翰尼斯堡,小一點的是開普敦。從南非北部邊界開始到貝南灣附近的弧線區域,除了拉各斯散亂的燈光外,其他地方都猶如天鵝絨那樣黑。非洲絕大多數地區在夜晚都完全處於黑暗之中。

世界上的大多數貧困人口並非生活在非洲:目前,這一不光彩的記錄仍然屬於南亞,而這完全歸因於其相對較多的人口。但正如波諾(Bono)和鮑伯˙格爾多夫(Bob Geldof)等搖滾歌星,保羅˙科利爾(Paul Collier)和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等校園明星提醒我們的那樣,非洲是絕大多數赤貧者的家鄉———佔據了缺乏小學、清潔水源、衛生設備和機遇的「最底層的十億人」的一大半。

非洲貧困的原因很複雜,而且仍然存在爭論。三十年前,人們通常會指責是殖民剝削的掠奪導致了非洲的貧困落後。然而前英國殖民地,如波札那和模里西斯這兩個相對繁榮的民主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功,說明殖民主義本身已不足以解釋這個問題。

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曾遭受過出口商品價格低廉、債務堆積如山,以及一系列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和自由化方案———這就是著名的「結構調整」政策,是非洲國家為了獲得新的貸款而被迫接受國際金融機構強加的一種政策———的聯合打擊。儘管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許多非洲國家的增長率有所回升,貧困狀況有所改善,但二○○八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得大多數國家到二○一五年都將與千年發展目標相去甚遠。

諸如「綠色革命」等使亞洲農村得以實現糧食盈餘的革新在非洲並沒有取得廣泛成功,而且許多非洲國家的政府並沒有為能夠創造就業的投資提供明確和可靠的支援。在衡量治理品質的相關措施,如問責制、法治和透明度方面,非洲國家仍然落後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在相同的三十年間,中國領導人對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了改革,逐步實現經濟轉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果。以四川省最早試點的農業改革為起點,中國決策者在國內啟動了市場獎勵政策,而就在不久前,人們一旦被打上「資本主義走狗」的標籤,就會遭到歧視和摒棄。

我曾在一九八○年到中國旅行,當時正值改革的第一波浪潮席捲中國大地。因為簽證的原因,我和朋友先在台北,後在香港等了幾個星期,然後才乘火車穿過獅子山隧道和經過一望無垠的稻田,就在那些稻田上面,將會建立工廠林立的深圳經濟特區。

在從廣東到上海的路上,我們遇到了兩名受中國政府資助從貝南和蘇丹到中國留學的學生。還有一對正在度蜜月的新人,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和他的新娘與我們在包廂裡共處了半天的時光。火車經過了許多灰濛濛的小村莊,不時在沿途城市靠站,月台旁邊滿是昏昏欲睡的小毛驢在休息。四周沒有商店、市場和餐館。我們仍然能夠辨認出「為人民服務」和「堅持不懈、鬥爭到底」等褪色的標語,遍佈在滿是灰塵的磚房的圍牆上。我問那位年輕軍人他在農村的時候,都為誰服務了。他笑著指了指自己。

當鄧小平帶領中國從「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中解救出來,引領中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時候,他睿智地指出意識形態已經不再至關重要:「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他還說:「致富光榮」。在最初的斷斷續續中,市場經濟活躍了起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歡迎外國投資、技術和新工藝,將學生送到西方國家著名大學去學習最新的思想。通過計畫與市場相結合這一不同尋常的體制,中國的企業家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國有部門也逐步培養自己的商界領袖,鼓勵他們創建全球性品牌和到海外尋求盈利。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不僅是玩具、服裝等初級出口製造業的世界工廠,而且是筆記型電腦、播放器和數位化醫療設備的世界工廠。通過二○○八年奧運會這一盛會,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當我第一次前往中國的時候,看到的是普遍平等,但所有人也都同樣貧困。正如經濟學家陳紹華和馬丁˙拉瓦里昂所指出的那樣,一九九八至二○○一年,中國貧困人口的比例從53%降到了8%。

然而隨著經濟的繁榮,不平等現象也急劇攀升。我曾看到乞丐就坐在北京王府井繁華的商業街的路邊。此外,在春天和冬天,北京經常會被一層黃色的濃霧所籠罩,這是成百上千的管理不善的工廠造成的結果。清洗空氣和暫時帶來藍天的雨水含有大量酸性物質。中國的許多河流和湖泊已經無法養魚,污染物已經滲入大多數城市地區的地下水。

當前,快速工業化所產生的這些代價開始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重視。對於許多非洲人而言,他們看不到這些代價。他們只看到了中國繁榮的一面:自信的商人前往非洲銷售商品,中國遊客去非洲旅遊的人數持續增長,中國商界領袖代表團到非洲考察盈利能力。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發現這一面極具吸引力。將中國作為繁榮模範的想法已經進入了許多普通非洲人的腦海,儘管另外一些人擔心受到中國工業巨頭競爭的威脅,以及在初級產品領域爭奪非洲當地市場的中國商人的不斷增加。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興奮與期待;另一方面,則是對中國援助和由國家贊助的經濟參與的擔心。不過總的來說,我經常聽到如下評論,一位富有思想的奈及利亞外交官在北京說:「中國人的優勢是沒有殖民後遺症。在我們眼裡,中國人無論為非洲做什麼都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你必須明白這一點。我們在想,或許我們能夠從中國人那裡學到一些東西。」(後四節省略)

問題與主題

本書整合了我最初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亞洲教書,然後作為一名研究生在西非種植水稻的農村進行調查研究所遇到的問題與主題。坐在緩慢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旅遊,看著白色的陸地巡洋艦不時地超過我們,每輛車上都印著捐助者或救濟機構的名字,我思考著如下對比:為什麼有的國家如此富裕,而有的國家卻如此貧窮呢?援助什麼時候有用,什麼時候可能使情況更糟呢?將近三十年過去了,作為一名學者、教授和發展工作者,這些問題仍然激勵著我,而且我又加上了另外一些問題:各國為何提供援助?援助對增長、治理和貧困產生了何種影響?

無論人們如何研究中國在非洲的參與,將中國的崛起與非洲大多數國家的貧困進行對比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本書並不涉及這種對比,儘管它之於這項研究,就像乞力馬札羅山構成了坦尚尼亞邊界地區的風景一樣。當然,中國崛起確實與中國援助的問題有關。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模式就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重視。中國的國內經驗與中國從經濟上接近非洲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從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中國領導人為什麼能在大多數非洲受到熱烈歡迎,以及中國作為發展夥伴和援助提供者為什麼能夠獲得信任。然而對中國模式的擔心也很普遍,而且並非只存在於非洲和西方國家。

中國為何提供援助?慣性思維是:為了獲取資源。然而正如我希望在本書將會闡明的那樣,這至多是一個片面的和誤導性的答案。從根本上看,對外援助是一種外交政策工具。中國也不例外。所有捐助者提供援助,都有一系列政治、商業和道德原因。弄清這些動機之間的平衡,我們就會找到打開中國援助計畫黑箱的其中一把鑰匙。

接下來的部分將回到中國援助計畫的起點,然後向前記載重要的政策轉變。在毛澤東擔任中國領導人期間,中國共產黨利用援助來壓制其競爭對手、盤踞在台灣的國民黨那股持續的國際影響力。它們的內戰變成了「外交」戰爭,戰場挪到了第三世界外交部的禮堂。意識形態和政治戰略是當時中國廣泛的援助計畫的主要推力。

然而,正如我希望第二章和第三章將會闡明的那樣,毛澤東去世之後,中國的對非援助和在非經濟參與主要是在兩種新的(但相關的)影響下展開的。一是其自身作為受援國和外國投資接收國的經歷。在中國向外部世界開放和開始接受來自西方國家尤其是日本的援助與投資之後,中國的決策者學會了一種新的如何使援助同時服務於中國自身發展目標的模式。二是一種更具東亞發展型國家特徵而非共產主義獨裁國家特徵的國家主導型參與模式。

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查默斯˙強森(Chalmers Johnson)在一九八二年創造了「發展型國家」一詞,用來描述日本曾經的飛速崛起。自此之後,該詞被廣泛用於東亞國家,用來描述那些設定明確發展目標並利用一系列廣泛手段(尤其是金融手段)來培育本國企業,但同時也推拉它們去實現那些目標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中國在對外經濟參與中日益增多的國家主導型工具,其中包括援助,開始反映出這一相同的地區特徵,尤其是最近所推出的「走出去」戰略更是如此。第四、第五和第六章解釋了中國援助的成效如何,回答了中國到底向非洲提供了多少援助。

在其援助計畫及其發展型國家與非洲的親密接觸中,中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對於非洲的發展而言,中國新一輪的援助與經濟合作將會意味著什麼?本書從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批評者們對中國進行了嚴厲的指責:它們對非洲的援助和參與「扼殺了進步」,傷害了普通民眾。這是真的嗎?

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重點是工業:中國將催化還是摧毀非洲的製造業?中國的某些在非工廠一開始是作為援建專案進入非洲並變成合資企業的。後來,利用援助和其他手段,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其製造商離岸到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進行投資。

但是中國在此所發揮的作用,說明非洲在產業化挑戰的核心領域,尤其是這兩章所提到的皮革、汽車零件和紡織品等「簡單」部門存在一種兩難困境。由北京所推動的中國工廠能夠對非洲拖延已久的產業轉型發揮催化作用嗎?抑或允許中國出口商方便進入非洲市場的貿易自由化將會給非洲工廠帶來致命的競爭嗎?

第九章和第十章的主題是農業,它既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基礎,也是當前非洲大多數仍然處於生存邊緣的貧困人口的命脈。中國政府及其企業,甚至中國的私營農場主都正在緊鑼密鼓地進入非洲的農村地區。中國的跨國種子公司將非洲視為新的開拓區,中國的志願者正在非洲的上百個農村建立小型的中式稻田和魚塘。援助與投資相結合的方式受到了非洲領導人的歡迎,因為他們將自己廣闊的土地視為又一種未開發的資源,但這種方式卻令評論家深感擔憂。

第十一章將重點直接放在了中國是「流氓捐助者」這一觀點背後的迷思與現實上面。中國的不干涉政策為被外界所排斥的蘇丹和辛巴威政府提供了掩護嗎?中國在非洲日益擴大的影響已經使構建良好治理、改善人權和降低腐敗的努力出現了惡化嗎?中國正在社會和環境問題上引導「逐底競爭」嗎?中國積極支持自己的商業導致不公平競爭了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必定會使某些讀者感到意外。

在外界因中國在非洲影響迅速擴大而產生的批評和擔憂的浪潮面前,中國領導人已經開始積極討論和調整他們的行動。不過,中國仍然不大可能會邁出將援助與治理或人權聯繫起來的步伐,或迅速放棄長期以來具有西方國家和日本投資特徵的商業活動。這對非洲的傳統夥伴而言意味著什麼?發展中國家能夠利用中國的參與作為與其他捐助者建立新的關係的籌碼嗎?傳統捐助者將做出何種轉變?誰將最先付諸行動?

目次

【目錄】

目次CONTENTS
序言 變化中的中國非洲參與
中國在非洲的崛起
中國與非洲:互惠互利?
貧困與繁榮
不同類型的「援助」
中國,援助,與西方國家
何謂對外援助
各國為何提供援助?
問題與主題
方法與分析

第一章 傳教士與毛澤東主義者:中國援助如何從「紅色」發展為「專家」
西方國家的援助
紅太陽升起
從矛矛到毛
「叢林之龍」
非洲的大寨?
坦尚鐵路
援助反思

第二章「摸著石頭過河」:鄧小平的援助試驗
「理想的交易夥伴」
摸著石頭過河
援助與「四小龍」
趙紫陽訪問非洲
皮革互換:在非洲的補償貿易
負責到底
中國、梅爾文˙利斯克、奧凱基代理公司
援助作為投資的跳板
創造商機
三方合作
「天下一家」
「金元外交」

第三章 「走出去」:崛起中的中國的工具箱裡的對外援助
西雅圖的鬥爭
深入非洲
物有所值
進入歐洲後院
朱鎔基與坦尚鐵路歸來
「科尼……科尼……科尼」
包裝軟實力
龍頭企業
創造性破壞
中非發展基金
免關稅與免配額進入
境外經貿合作區:集體式「走出去」
非洲的頭兩個贏家
「摸著石頭過洋」

第四章 來自東方的承諾:具有中國特色的援助體系
簡單回顧歷史
中國的援助機構
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惠貸款
不提供援助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哈蒙國王路的針灸
向中國學習
災後人道主義援助
中國的「和平工作團」
中國提供「現金援助」嗎?
傾銷債務

第五章 東方快車:中國是如何進行援助和參與發展的?
北京對巴黎
東方大國
中國進出口銀行、華為和獅子山電信公司
從日本基於請求的體系中吸取教訓
中國進出口銀行業務流程
從援助到利潤: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鞏固哥馬
中國以資源為抵押的基礎設施貸款
無條件援助?
捆綁援助
「成群的專家」
能力建設

第六章 蘋果與荔枝:中國到底提供了多少援助?
中國對非援助的估算
一種是援助,另一種則不是
配套融資模式
大錯特錯
中國超過世界銀行了嗎?
蘋果與蘋果的比較
中國貸款將會導致新的債務危機嗎?

第七章 頭雁、臥虎:中國在非洲工業化進程中的角色變遷
挑戰與機遇
作為工業催化劑的頭雁
萬寶路牛仔
友誼紡織廠的坎坷之路
汽車、小牛和乳牛
亞洲虎與非洲工廠
「原裝的和台灣的」

第八章 亞洲海嘯:海嘯如何成為催化劑
皮革「走出去」
紡織品:中國海嘯?
變化的驅動力?
催化當地工業發展
非洲工廠裡的中國工人

第九章 輸出綠色革命:從援助到農業企業
挑戰與機遇
中國傳統援助
利成於益?
王義彬與南南合作
從雜草到種子
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農業技術中心:可持續性與商業

第十章 外國農民:非洲農村的中國定居者
農業走出去
糧食安全:中國與非洲
巨型項目
在北方,只有馬格巴斯糖聯
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劉建軍的「保定村」

第十一章 流氓捐助者:神話還是現實
「中國援助:全是為了石油、礦產、資源」
「中國使蘇丹逃脫了因達佛謀殺應受的懲罰」
「中國損害了增進非洲民主與人權的努力」
「中國的支持使羅伯˙穆加比繼續在辛巴威掌權」
「中國正在使腐敗加劇」
「中國的援助與貸款是『不公平』補貼制度的一部分」
「中國以較低的環境和社會標準贏得商機」

結論 正在參與的中國

附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1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