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隈研吾
滿額折

隈研吾

定  價:NT$ 650 元
優惠價:9561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負建築」大師的奧秘,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

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的隈研吾
本書收錄隈研吾全部著作編年史,觀察在建築作品背後的「思索之變遷」

特別對談:隈研吾 ╳ 妹島和世〔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家〕
隈研吾 ╳ 福岡伸一[「動態平衡」觀點的分子生物學者]
隈研吾 ╳ 宮台真司[從都市論述至風俗的社會學者]

隈研吾,當紅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築師之一,其生涯演變的多端,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越發受到各方矚目。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造成社會性話題的《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等書,思考著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方法。《負建築》一書,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身為「後現代主義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築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不巧這個時期與泡沫經濟重疊,以致於建築業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在東京的工作量銳減,此後近10年裡,活動的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透過「融入自然的造型」、「發揮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築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即為確立風格的代表作。近年轉往都市大規模開發,以及中國和歐洲等海外規劃案,持續發揮著力量。

歷年作品:M2[1991年]|檮原町地域交流設施[1994年]|龜老山展望台[1994年]|水/玻璃[1995年]|森舞台[1996年]|北上川.運河交流館 水之洞窟[1999年]|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年]|石頭美術館[2000年]|陽之樂家[2000年]|塑膠屋[2002年]|竹之屋[2002年]|ONE表參道[2003年]|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2004年]|escorter青山[2004年]|銀山溫泉藤屋[2006年]|戶畑C街區整備事業[2007年]|寶積寺車站 直藏廣場[2008年]|朝日放送[2008年]|第凡內銀座大樓[2008年]|根津美術館[2009年]|下關市川棚溫泉交流中心[2010年]|川/濾光板(乙字亭)[1997年]|アオーレ長岡[2011年]|淺草文化觀光中心[2011年]|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2012年]|西班牙格拉那達表演藝術中心[完成未定]

作者簡介

隈研吾簡介:
隈研吾 Kengo Kuma:日本建築大師,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1954年出生於神奈川縣。79年結束東京大學大學院課程。85-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ASIAN CULTURAL COUNCIL公費研究員。86年設立空間研究所。90年設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98年任職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特約教授。2001年任該大學理工學部教授。2008年設立Kuma & Association Europe(Paris)。從2009年起任東京大學教授。

目次

阮慶岳推薦文
前言
作品名筆劃順序索引
CHAPTER1 從批評出發
INTERVIEW01 「不明白自己方向,痛苦折騰的20多歲時期」
READING01 隈研吾全部著作編年史
READING02 30多歲時期.隈研吾的戰略[1988年]
PROJECT01 M2[1991年]
INTERVIEW02 「在挑戰性的設計背景中,也有針對整飭氣氛的反抗」[1992年]

CHAPTER2 與地方性都市面對面
PROJECT02 檮原町地域交流設施(雲上飯店)[1994年]
PROJECT03 龜老山展望台[1994年]
PROJECT04 森舞台(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6年]
PROJECT05 北上川.運河交流館 水之洞窟[1999年]
PROJECT06 寶積寺車站 直藏廣場[2008年]
PROJECT07 下關市川棚溫泉交流中心(川棚森林)[2010年]

CHAPTER3 素材的再發現
PROJECT08 水/玻璃[1995年]
PROJECT09 川/濾光板(乙字亭)[1997年]
PROJECT10 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年]
PROJECT11 石頭美術館[2000年]
INTERVIEW03 「藉著選擇一種素材,也可以使在地產業重生」[2001年]
PROJECT12 塑膠屋[2002年]
DIALOGUE [特別對談]想問問這個人
GUEST01 妹島和世[建築師]|「船到橋頭自然直──突然改變態度,海外變得重要」
GUEST02 福岡伸一[分子生物學者]|「不論建築或生物因『流動』而活著」
GUEST03 宮台真司[社會學者]|「在今後的都市裡,必要的是『遲鈍』與『不吻合』」

CHAPTER4 歷史的繼承與再生
PROJECT13 陽之樂家[2000年]
PROJECT14 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2004年]
INTERVIEW04 「對於新而強的物質,如何附加上『柔弱』呢?」[2005年]
PROJECT15 銀山溫泉──藤屋[2006年]
PROJECT16 根津美術館[2009年]

CHAPTER5 再次往都市,往海外
PROJECT17 ONE表參道[2003年]
PROJECT18 escorter青山(NTT青山大樓修改)[2004年]
PROJECT19 戶畑C街區整備事業[2007年]
PROJECT20 朝日放送(螢町A街區)[2008年] 
READING03 隈事務所的海外規劃案

CHAPTER6 隈式發想術.設計手法
READING04 到建築師隈研吾形成為止
READING05 我最好的細部設計
INTERVIEW05 「建築逐漸變成為了感知環境的接觸點」──與山梨知彥氏、貝島桃代氏三人對談 READING06 解剖隈事務所2008
READING07 在Tiffany銀座大樓所見的照明技藝
READING08 隈事務所的競圖奮戰記
READING09 緊跟一天探討時間管理的奧秘

[卷末]
隈研吾年譜
STAFF LIST
後記(隈研吾)
執筆者/報導刊載號

書摘/試閱

Chapter 01 從批評出發
「隈研吾」這個名字為人所知,是因為1980年代後期所出版的《十宅論》、《再見,後現代主義》等評論集。雖然到1980年代末期為止,完成了若干建築,但與其說是建築本身,不如說是所謂「新.樣樣皆可論」之批評性的創作手法,引起人們的注意。在1991年先以擅於文章者而普獲好評,並完成了可以說是集其自身方法論之大成的「M2」。

1970-80年代
INTERVIEW01「不明白自己方向,痛苦折騰的20多歲時期」
回顧那段親身體會「負建築」久居人下之日

從小學時代起便憧憬著建築師的工作,毫無迷惘地進入了大學建築系。腦中只有設計的事情。回想起來,雖然他是個書呆子學生,但對於同一世代的想法,卻採取批判的態度,所以特意選擇了非設計本行的構法計畫研究室。正如這樣的行動所象徵的,隈研吾先生不會搭上眼前的潮流,反而一面帶著批判與反骨精神,一面持續地挑戰。

──隈先生對於把建築師做為職業,一直懷著興趣,好像是在小學生的時候吧(參照240頁)。

主要的理由是,我家是一棟古老的木造住宅,和朋友的家極為不同。當時,位於橫濱市郊外的住宅地區,使用新建材之新的美式住家,正處於完工階段,然而只有我住的家,既古老又昏暗。這是個情結。因此,讓我思考所謂家是什麼,所謂建築又是什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我見到由丹下健三先生設計、作為東京奧運(1964年)會場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時,有多種不同的感受。

──進入大學的時候,您的志願也只集中於建築系吧。

雖然進入東京大學工學院,但是會有如果被分配到建築以外的科系,將不知所措的恐懼。對這樣的我來說,建築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萬一連建築都弄不好,應該也沒有什麼其他方向可供選擇了。

──當時,周遭有很多人想從事建築的工作嗎?

沒錯。東京奧運開幕在我小學時代,而大阪萬國博覽會(70年)在我讀中學的時候。不管奧運或萬博,建築都是主要角色。是丹下先生或是黑川紀章先生華麗地登上電視的時代,讓我有建築師開創時代的印象。 同時,從我高中時代起,人們開始呼籲環境問題。約從進入1970年代開始,普遍認為只有工業主義是行不通的。這意謂著,已經到了重大變局的時間點上,而時代即將改變的覺悟,異常強大。儘管也有人說:「大阪萬博,是個意氣風發的時代吧」,實際上全然不是那樣的氛圍。當時,水俁病或者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都已顯現出來,反而讓人覺得,大阪萬博似乎是反省時代的開始。因為高中生對於這樣的問題特別敏感,所以強烈地意識到,不同的時代即將來臨。

──以建築為志願的學生很多,進入東京大學建築系,不會很難嗎?
在我們大學時代,建築系的難度很高,聽說那是個進入建築界最困難的時期。和我同年的學生,有東京首都大學的小林克弘教授、名古屋大學的片木篤教授、明治大學的小林正美教授,在研究所同年的是京都大學準教授竹山聖。第一學年下學期,東京理科大學的宇野求也在籍。

──在大學時,上課很用功嗎?
正是所謂的設計書呆子,腦中所想的只有設計而已。

──為何選擇以構法計畫為專業的內田祥哉研究室呢?
有志於設計,卻進入內田研究室,可以說是有點奇怪的課程。雖然我滿腦子只有設計這回事,但同時也不想成為設計傻子。對於和我同一世代專心於設計的人,他們那種彷彿只要是美麗的,什麼都可以之類的看法,無法讓我產生共鳴,甚至還冷面以對,給予嚴厲的批判。由於性情有點乖僻而選擇內田研究室。我知道自己所尊敬的原廣司先生來自內田研究室,心想:「內田研究室第一眼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其實或許有很大的可能性也說不定。」

──在內田研究室時,以什麼樣的題目做為畢業研究?

可動式隔間之研究。雖然對內田研究室而言,是個普通的題目,但對於有志於設計的學生來說,卻是一個極為異端又乖僻的題目。另一方面,畢業設計的題目是「靜坐之屋」,這又是和可動式隔間毫無關係、為靜坐而設計的家。 我上的高中是天主教學校,有過四天三夜閉門不出在修道院裡靜坐的體驗。也就是體驗不與人交談,有如坐禪一般的東西。我注意到,那時候的心靈體驗,似乎對我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因而思考將它化為建築。在某個意義上,靜坐之屋與可動式隔間,是兩個極端。──這樣的情緒轉換,對於後來的隈先生而言,據說發揮了加分作用。 在我彷彿還不知道該走哪條路才好的時候,乾脆採取支離破碎的行動試試看。於是就嘗試了兩個正好相反的東西。我想向每個學生說的是,找到自己的道路並不容易。一時還無法決定自己的道路,雖然受盡百般折磨,但這是學生的必經之路,相反地,年紀輕輕便決定了自己的道路,其實並不怎麼好。即使在今天回顧過往,這樣的行動都是為了自己。

──在東京大學的畢業研究成果如何?
我自己相當喜歡唷。儘管沒有獲頒最優秀作品的辰野賞,在審查時,似乎引起了種種討論。雖然和在大成建設上班的好友共同合作,但因為是兩人做的,好像得到不夠周密之類的評價。對我自己來說的話,未能得到辰野賞一事,結果反而是不錯的。

──聽說讀研究所時,曾在原廣司先生的研究室裡學習過的樣子。

原本打算,如果考上研究所,就進入原先生的研究室。我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在槙文彥的事務所打工,受到在槙事務所的大野秀敏先生(現為東京大學教授)等人的疼愛。一提起:「我想進原研究室。」每個人都支持我。「原先生雖然只設計小型住宅,但那是冰山一角。看不到的部分,其實非常巨大。」因此,心想:「就這麼辦!」
當時的原研究室,每若干年一次,舉行集落調查。只有在集落調查的時候,才清醒過來,否則如果從外部看來,實在不知道在做些什麼,可以說是個不良研究室。記憶中,畢業生也盡是些有個性的人。像蘆原義信研究室與香山壽夫研究室這種屬於設計體系的研究室,它的畢業生一半以上都就職於大規模設計事務所和有名的工作室。相對地,原研究室淨是一些只去巴西的、相當奇怪的人。當以小嶋一浩(CAt合夥人、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等優秀校友開始出現後,出自非設計體系的原研究室的人,也能成為建築師這種形象才固定下來,不過在那時,研究室給人的印象是,聚集了一些來歷不明的不良之人。在連身為建築師的山本里顯學長(山本里顯設計工廠代表)都還未為人知以前,在我們學長當中沒有一位是建築師。

──像原廣司這樣的研究室,究竟什麼地方讓你覺得有魅力?

我稱之為文化人類學的好奇心,對於非西洋的其他世界,例如非洲或巴西,有著極大的憧憬。我的豪賭是,藉著集落調查可以去這些國家,所以選擇了原研究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與其說是想學習什麼,不如說只是喜歡而已吧。 不過,即使進入原研究室,卻也分為可以去做集落調查與不可以去的年份。我們的年代,頗為幸運,正好是五次連續集落調查的最後一次,結果可以去非洲,所有事情也都交給我們安排、準備。原先生還為了非打霍亂與黃熱病的預防針不可,而相當緊張。一般認為,那是個治安不好,相當危險的地方。

──集落調查,結果相當辛苦嗎?

在到達該地之前,從文化人類學者開始先問起,還請教了許許多多的人,而答案好像都是說,那是個相當危險的地方。然而到那裡一看,不但季節剛好,治安也相當平靜,真是一趟舒適又有趣的旅程。
去了調查之後,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我具備了在無論在多糟糕的地方都能生活的自信,同時我認為,不管和任何人一起都能做出什麼事來。我一向都在都會裡成長,處於一個沒有細菌的環境中。打從準備工作開始,我就有個心願:即使前往細菌特別多的地方,我也可以在那裡生活。這個心願也達成了。而且增加了即使被派往任何場所也能勝任的自信。
拜此之賜,今天,我擁有著不管和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客戶,都能順利一起共事,一種相當沒來由的自信(笑),應該是在非洲時養成的吧。

──碩士論文的題目是什麼?

最後的論文題目是〈住居集合與植物群落〉。想寫的是,有關植物而與建築無關的論文。我想這是個時代先驅的題目。在原先生的指示下,前去橫濱國立大學教授宮脇昭先生的研究室,一面請益,一面和東大農學部的學生一起調查做為日本守護神的森林。雖然勉勉強強完成論文,但當時對於它真的能成為論文與否,感到相當不安。雖然現在擔任大學教授,但如果當時立場相反的話,我會是個想說「喂!這是什麼?」的學生

──有關就職的地方,您選擇了日本設計吧。

在研究所撰寫碩士論文的時期,安藤忠雄先生亮麗地登場了。由於設計「住吉的長屋」,聲名大噪。我的同學每個人都對安藤先生嚮往不已。那是一棟無外飾的三合土小住家,像游擊隊一般地抵抗這個社會。雖然我也認為安藤先生的住宅非常棒,但因為每個同學都朝著那個方向,所以我抱著疑問:這樣的生活方式也適合我嗎?
再次出現乖僻的想法,說:「好,我就在社會裡磨練!」後來受到日本設計的照顧。儘管在非洲時產生了自信,但自己到底應該走那個方向,卻仍然毫無概念。只憑一股反骨精神,不分青紅皂白又不了解其意義之下,反抗起主流來了。 我常想,為了強化建築,對於人人所傾向的主要潮流,保持反骨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跟隨目前的流行而走,雖然簡單,可是想走和流行不同的方向,不但要有勇氣,而且還要有自暴自棄的心情。我覺得自己只憑著自暴自棄心情,就一直做到今天。

──在日本設計時,學到些什麼呢?

在日本設計的三年時間裡,承辦了不少事情。那是受到前輩疼愛,非常充實的一段日子。所經手的,從大規劃案到小的都有,從競圖到監工,不一而足。
雖然體驗了所謂大機構的作法,就是如此這般,但在我心中一直抱持的疑問是:「只憑這樣的作法來從事建築就可以了嗎?」儘管在這裡拼命學習,但我強烈意識到,想要活用這些,必須到別的地方去。人們很容易單方面地深陷於目前的設計中,因此若要客觀地來審視它,則必須有另一個自我。
我覺得監督管理部門之類的組織,非常有趣。雖然過去對於這樣的單位不是很了解,不過它們看起來非常棒。那是與物實際接觸,而非觀念性的。我認為設計的世界極為觀念性的,感覺非常討厭。就是因為有這種想法,我選擇了日本設計,而非工作室系統的事務所。 在日本設計的監督管理部門裡,存在著差異懸殊、非觀念性的、就事論事的人。不但就事論事,而且還有最後的責任由我來扛之類的態度,也讓我感到「這個大叔,太棒了!」此外,與工匠的對話,也是有來有往。絕不會仗勢欺人。這樣建立人際關係的方法,特別值得參考。在日本設計時,能與監督管理部門的人相遇,對我而言,是非常幸運的體驗。

──之後,在戶田建設的設計部門裡,開始受制於施工費用,對於身為與施工團隊一體的設計師來說,確實是個嚴苛的環境,不過卻獲得了實務經驗吧。

進入戶田建設一看,才了解在大規模的設計事務所時,某種意義上被嬌生慣養。在戶田,我見不到設計者被奉承的畫面,其次,致力於設計的人之態度等,都令人銘感五內。心想:「這些人工作的模樣真棒!」真的就是在極限之處決定輸贏。
當發包者和類似槙文彥先生那種工作室系統的事務所打交道之時,使用「槙先生」這樣的稱呼,相對於此,在日本設計時,卻像是和大企業的菁英上班族接觸的感覺。一旦進入大建築公司的設計部門,地位更是不一樣。在年輕時,能夠大致親身體驗不同地位之設計者的立場,極為重要。從這裡學到的是,畢竟自以為是是行不通的。不論在什麼樣的地位,若不能設身處地,就不會受到信賴。只要不受信賴,就絕對無法完成有趣的建築。

──若要打造擁有自我風格的建築,據說受到發包者信賴乃是終南捷徑。

有關受到發包人的信賴一事,其實和畢業於好學校或是否為菁英,並無關係。我們已了解到,能站在對方立場的設計者,便可獲得信賴。若想顯示自己的風格,不取得信賴,是行不通的。我的「負建築」概念,亦即一面觀察周圍的環境,一面藉有利條件順勢反擊,進而顯出自我風格的想法,戶田建設時代得到的經驗對我影響很大。

──離開戶田建設,創立設計事務所之前,為什麼以客座研究員的身分,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呢?

研究所時代,曾有過文化人類學方面的體驗,並且日本的社會也看了很多。然而還未經驗過的,正是美國社會。美國社會在20世紀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一直有個想法,希望能去體驗一下。很幸運地,有個機會降臨,讓我以客座研究員的身分,前往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做了什麼樣的研究?
美國大學的客座研究員相當自由,有人告訴我說:「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就好!」我寫了《十宅論》(19頁)和《再見,後現代主義》(20頁)兩本書。前者在留學中完成,後者係對談集,在留學時完成所有的對談。製作對談集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盡可能和美國的建築師見面,聽聽他們第一手的談話。有些人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我說「將出版對談集」時,才擠出時間給我。
ACC(亞洲文化協會)給我獎學金,由於它與洛克斐勒財團有關係,所以透過該財團的介紹,才能夠和菲利普.強生、西撒培利等著名建築師見面。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啊!彷彿長了毛的學生似的年輕人,一手拿著錄音機便登門造訪,當著面就說:「您的建築,這裡沒有問題嗎?」現在想想,自覺「還真敢講」呀(笑)!

──對談後留下什麼樣的回憶呢?

和西撒培利談話時,錄音機竟然停止運作。為了弄清楚為何停擺,我們一起換電池,一起操作,他還努力地幫我想解決之道。雖然那麼有名,卻完全沒有擺出自以為了不起的樣子。這麼和氣的人,實在令我感動。當時我覺察到,他身為建築師,那種「不擺架子」的態度,讓人非常感動。
因此,當年輕人想來訪問我的時候,即使是晚上,我也會撥出時間,盡量和他們見面。我想報恩,因為在我年輕的時候,使用了許多著名建築師寶貴時間的緣故。

──留學時期,日本的景氣開始好轉了吧。

在美國一年期間,日本景氣開始回復,我同班同學每個人都開始了設計工作。只有我在美國悠哉悠哉的,有時心裡也不免覺得,這樣好嗎?只有1年,我便返回了日本。86年回國,很快地推出第一件設計作品「伊豆之風呂小屋」(77年、14頁)。高中時代的美術老師總是這麼說:「最初作品意外地能夠描繪出好東西來喔!」雖然設計進行中時,不太有這種感覺,後來重新想想,原來他所說的是真的。即使現在,我仍覺得這件作品是自己的原點。

──在完成當時,被當作後現代主義的設計而受到注目、座落於東京.砧的「M2」(91年,38頁),有關它的設計,是在什麼樣的原委下被發包的呢?

從美國回國不久之後的86年,出版了《十宅論》。博報堂的人讀了這本書後,向我探詢說:「很有趣,讓我一起工作吧。」這個人現在仍然是朋友,我認為他是個很有勇氣的人,因為沒有見過實際的作品,只讀了書,就想把工作給我做了。後來,我參加了馬自達旗下子公司的公司大樓M2之競圖,結果就獲選了。

──有關在M2的正中央樹起一根愛奧尼亞式巨柱的設計,您以何種心情來面對它?

這棟建築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以反骨精神來設計的。建築設計的潮流,有安藤忠雄先生先生的清水混凝土,另有伊東豐雄先生等人使用沖孔金屬的輕建築,整個設計傾向正朝著它們發展。另一方面,日建設計和日本設計做的是一般性的建築,而我的想法是,「我不屬於任何一個,我就是我」。 我自己想建造的,不是觀念性的東西,而是現實主義的建築。所謂現實,也就是說,因為想把東京的混沌變成建築物,而設計出了M2。連我本人也自認很有勇氣,因為才開業數年就設計出那樣大膽的東西。我也覺得,若非受制於混凝土,還要設計出更現實的東西。

──後來,泡沫經濟崩壞,一下子狀況全變了吧。

91年M2完成後,工作突然中斷。在東京無工可做的空白時代,持續了10年。泡沫經濟崩壞,而建築界對於M2的評價也不怎麼樣。對我來說,雖然有兩大失意之處,但是在那時拯救我的卻是,高知縣的「檮原町地域交流設施」(56頁)及愛媛縣的「龜老山展望台」(62頁,皆完成於94年)等兩個地方性的小工程。 檮原有一棟叫做檮原座的木造戲劇小屋,有傳言說,這棟小屋將被拆毀,因此高知的朋友請求我,說:「這是一棟很好的建築,希望你能說服町長,不要毀壞它。」於是我趕赴現地。在那個時候和町長成了朋友,並獲得的工作。至於龜老山,因為西瀨戶高速公路剛剛通過這裡,町長委託我,希望以做為振興本町的設施來進行設計。雖然町長想在山上建造紀念碑式建築,但是我卻提出完全相反的提案,亦即將建築物隱藏的「看不到的建築」。 在檮原,我與和紙及竹工藝品的師傅合作,第一次實際體會實作感受。至於龜老山,讓我邂逅了原本自己就深感興趣且與自然環境面對的工作。對我來說,這些工作成為我往後活動的基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61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