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新譯漢書(一)紀
滿額折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新譯漢書(一)紀

定  價:NT$ 430 元
優惠價:85366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85 13983
優惠價:85 4327
優惠價:85 127007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本冊為《漢書》的十二帝紀。其中從漢高帝到漢景帝的內容,《漢書》基本上是沿襲自《史記》,只是文字較為簡潔;從漢武帝到漢平帝這幾個帝紀,是班固所獨立完成的,比較可以看出他的評價。特別是漢武帝,班固稱讚武帝的雄才大略、目光遠大、知人善任,在他的筆下,塑造出一個形象高大的武帝。
西漢是中國古代文治武功很盛的王朝之一,而武帝又是西漢時一位很傑出的君王。武帝的雄才表現在他的重視人才和知人善任。班固說:「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乂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求之如弗及」表達出武帝思才若渴的心情。武帝的性格中還有一些很值得稱許的優點,如他有容人之量,能接受臣下的諫奏和對他的批評,這在中國古代的許多帝王之中並不多見。
漢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司馬遷曾寫〈今上本紀〉記載武帝之事,已佚,班固撰寫〈武帝紀〉,內容全面,文字簡約,是反映漢武帝及其時代的重要篇章,讀者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主要注譯者:
吳榮曾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華祝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導讀(節錄)

三、《漢書》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地位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唐代劉知幾將從古到漢的史書分為六大類,《漢書》屬於其中的一類。《漢書》成書在《史記》之後,因而有些地方是在摹倣《史記》,但其結構和內容方面都比《史記》為完善和豐富。《漢書》為後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斷代史以外如《九通》一類的著作也有相當的影響。清代章學誠以為,班固的《漢書》是後世史書的「不祧之宗」。確實,《漢書》成為後代修史者所遵奉的範式。
班固是東漢時有名的賦家,實際上他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後漢書‧班固傳》對他的文章評為「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後世不少人指出班固文風的特點,還有嚴整的一面。他不僅長於敘事,也善於刻劃人物,在語言文字的錘練方面有很深的功力。早在南朝蕭梁時,蕭統的《文選》就收了《漢書》中某些紀傳之贊。很明顯在《文選》這部著名文章選集中,班固的《漢書》也獲得了蕭統很大的肯定。後代人受其影響,在古文選集中選錄《漢書》中的文章者頗多,如清乾隆時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收入《漢書》中的若干篇書、疏類的文字。宋以後人將班固的散文作品和韓、柳等的文章同等看待,作為後人學習古文的楷模。清代著名史學家梁玉繩認為《漢書》「卓然為史家之宗」,同時也認為其「文章雄跨百代」,如此的評論對《漢書》來說無疑是很合適的。
四、《漢書》的版本和注釋
保存至今的宋版《漢書》有好幾種。一是過去稱為北宋景祐本者,商務曾將其收入百衲本的二十四史中。現經查明,此書雖為北宋人所刻,但至少後來經過南宋人的遞修。又一宋本是南宋慶元時劉之問刊本。現國內僅存一部,在北大圖書館。此書收入北宋劉攽、劉敞、劉奉世和宋祁的校記,這對於校訂《漢書》的文字是極有用的資料。明代嘉靖九年有南監本和北監本,這是官修的《漢書》。明代其他刻本較多,有嘉靖時汪文盛刊本,這和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本都被稱為善本。
清乾隆時刻《二十三史》於武英殿,其中《漢書》以明監本為底本,據南宋慶元舊本「補缺訂訛」、「尤加詳慎」。故殿本《漢書》素稱「校勘精善」。道光四年,新修殿版,錯字很多。清末莫友芝和後來民國時的傅增湘,都以為此本「多為淺學誤改」。而清末時光緒廿九年上海五洲同文書局石印本的殿版《漢書》,如將其和殿版原刻本相比,文字差異不少,知道石印本依據的乃道光本。而從民國至今,各種所謂影印殿本,也多據清末石印本,和殿版原刻本有差異。唯民國五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殿版《漢書》出於乾隆刻本,勝於其他覆本。
早在東漢末,就有服虔、應劭為《漢書》作注。到魏晉時尤盛,有李奇、鄧展、文穎、蘇林、張晏、如淳、孟康、晉灼、臣瓚等。唐劉知幾以為:「始自漢末,迄乎陳世,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又說:「至于專門受業,遂與《五經》相亞。」
臣瓚其人的歷史不詳,其年代或在西晉時。他把各家注集合為《漢書集解音義》廿四卷,各家注從此就不易失散了。南朝末的蔡謨,將臣瓚的《集解音義》散入《漢書》,這也是《漢書》帶上各家注的開始。
唐太宗貞觀年間,顏師古為《漢書》作注。師古之叔遊秦,就作過《漢書》注,因此師古注帶有家學的特色。顏注屬於清人所說的「遍體施注」型,對於出現於書中凡涉及到史實、典章制度、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作出必要的詮釋,甚至對有些人們所不太熟悉的單字,也作出釋義或注音。注的順序是,先引用前人的注釋,然後表明自己的看法。清《四庫總目提要》認為,顏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創」。確實,後世讀者依靠顏注,閱讀《漢書》就比較容易了。前人把顏注和杜預的《左傳注》相比,以為顏注是《漢書》的「功臣」。
宋人在《漢書》整理方面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北宋的宋祁、三劉都有關於《漢書》的校注成果。宋祁據當時他所能看到的多種《漢書》抄本而作出校記,這是極有用的校勘材料。三劉皆精於漢史和《漢書》,他們對顏注有所匡正,對於《漢書》字句的解讀也提出了不少有用的看法。南宋時刻的有些《漢書》,把宋和三劉的校注都補在顏注之後,這對讀者很有用處。乾隆時的殿版,盡量把宋祁和三劉的注都收入書中。
宋人還就《漢書》中的〈志〉作專題研究,如南宋的王應麟作《漢書藝文志考證》。錢文子作《補漢兵志》。《漢書》有專記兵制、刑制的〈刑法志〉,但兵制部分太簡略,故錢氏從《漢書》等書中輯出有關兵制的記載,彙輯成《補漢兵志》,對讀者很有用處。
清代學界的證經考史之風大盛,整理研究《漢書》的著作數量極多。
一、為全書作注解的有沈欽韓的《漢書疏證》、錢大昭的《漢書辨疑》、周壽昌的《漢書注校補》。
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念孫《讀書雜志》,三書中都有《漢書》部分,對某些字或辭彙有考證。
三、對有些〈志〉、〈表〉、〈傳〉的考證。清人這方面的著述數量也很多,以〈地理志〉為例,有王紹蘭《漢書地理志校注》、錢坫《新校注地理志集釋》等十餘種。屬於〈表〉的有萬斯同《漢將相大臣年表》、夏燮《校漢書八表》、梁玉繩《人表考》。〈傳〉的方面有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
四、以集解的形式為《漢書》作注釋。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實際上是為《漢書》作集注或集解。他把魏晉到清的各家注釋、考訂的成果都吸收進來,故資料極其豐富,對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氏曾對《尚書》、《詩經》和《莊子》、《荀子》等書作過集釋,使他在整理古籍方面獲得豐富的經驗。這是他在對《漢書》所作的注解工作能達到更好的水平的重要原因。他作的注釋具有以下一些特色:一是對文字的校正。版本方面的主要依據是宋祁引用的許多宋抄本的資料,並利用了殿本的校勘成果。另外,也根據唐宋類書或《通鑑》的引文以校正《漢書》。二是對書中的單字或辭彙,按照訓詁學的方法作出合理的釋讀。王對歷史地理較為擅長,書中凡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他都有詳盡的闡明,這也是此書受到後人稱許的一個方面。三是對《漢書》所涉及到的史書或典章制度,詳加考證。大多言必有據,態度謹嚴,可信程度高,對深入研究漢史很有用處。
《補注》刊行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在此以前或以後,集注或補注一類的作品不少,從其資料的豐富程度和論斷的謹嚴方面,都不如《補注》。目前大家公認,王著是現有《漢書》中的最佳注本。
從宋到清,讀《漢書》的人,無論是從史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都有不少的讀後心得。這些心得對想要深入了解《漢書》的讀者頗有啟發的作用。明晚期的凌稚隆,把前人讀《漢書》的心得匯集起來而編成《漢書評林》,隨後又有鍾人傑、陳仁錫諸家編集了補《評林》之類的書。這些書一般都是把評論放在書中有關內容的書眉之上,或是放在文末。這可使讀者免去一些翻檢之勞。
《漢書》中古字或異體字、通假字不少,這給初學者帶來不少麻煩。凌稚隆在書中特別摘錄出古字、借讀字、同讀字,這對初學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先謙站在清代樸學家的立場,對《評林》頗有微辭,以為「明代史評大暢,競逐空虛」。這樣的評價未免太過分,這可能忽略了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要求。

北京大學歷史系 吳榮曾

目次

新譯漢書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凡 例







第一冊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一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四九



卷 二 惠帝紀第二 八九



卷 三 高后紀第三 九九



卷 四 文帝紀第四 一一三



卷 五 景帝紀第五 一四九



卷 六 武帝紀第六 一七三



卷 七 昭帝紀第七 二四五



卷 八 宣帝紀第八 二六九



卷 九 元帝紀第九 三二三



卷 十 成帝紀第十 三五三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三九三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四一三







第二冊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四三三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四五五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四八九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五二六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五五九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六四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六八三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七三七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七七七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八六九







第三冊



卷二十一上 律曆志第一上 九七九



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一○三四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一一二三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一一七五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一二二五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一二六六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一三一九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一三八八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一四三七







第四冊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一五二七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一五七八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一六四一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一六八七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一七三五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一七九五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一八九九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二○一一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二○六三







第五冊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二二四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 二二九五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二三一七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二三三九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二三九九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二四三三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二五一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二五三五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二五六三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二五九三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二六六三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二六九九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二七二一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二七六五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二八一一







第六冊



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二八六三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二八八五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二九○九



卷四十九 爰盎?錯傳第十九 二九六三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三○一五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三○五三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三一一五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三一六七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三二一三



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三二七一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三三一七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三三七一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三四○八







第七冊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三四四一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三四八三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三五二三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三五六七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三五九七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三六五七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三七○九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三七六二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三八一七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三八六七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三九一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三九五九







第八冊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四○二一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四○六九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四一二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四一五三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四二一九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四二六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四三○一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四三八一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四四五三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四四九三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四五二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四五五七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四五八七







第九冊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四六四九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四六七九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四七二七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四七八三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四八四一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四九○五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四九六七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五○一五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五○七三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五一一九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五一七五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五一九九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五二四一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五二七五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五三七四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五四四一







第十冊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五五一三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五五五四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五六○一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五六六八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五七三三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五七七五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五八七三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五九五二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六○二九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六○九○







後 記 六一五三

書評

liberty (2014/01/23 15:58 發表)
從小跟姊姊就非常愛看歷史連續劇,尤其是以漢代歷史為背景的連續劇,從漢武大帝、大漢天子到美人心計等無一不涉略,對裡面的角色深深的著迷,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心狠手辣的呂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等,在看連續劇的同時會和姐姐一起找史書相對,看劇情是不是有符合史實,也會藉由史書更深入探討我們喜歡的角色。但囿限於市面上史書大都是文言文,有時很難讀懂,這困擾我們很久,這一次逛書局時,突然發現三民書局出了一整套的新譯漢書,真是太開心了,裡面有詳細的翻譯,可以讓我們輕鬆讀懂史書,這對我們幫助極大,真的非常開心這本書問世,直接就把整套搬回家囉!
柯柯 (2014/01/13 16:16 發表)
古語「開卷有益」我想十分適合套在三民藍皮系列的史書身上,每次閱讀,都有不同感受。一個早晨我翻開漢書的第一部,窗外的綿綿細雨和烏雲密布的天空,讓我在讀這本書時格外地就像身歷其境,開闢西漢歷史的高祖、創造盛世的武帝、文景之治的二帝等等,豪華的歷史人物陣容如臨紙上,打開這本書,讓我得以用最近的距離觀察、品論西漢的諸位帝王,渡過一個充實的早上。
譚米林 (2013/12/31 10:17 發表)
與漢高祖不同的是,漢武帝為政其間積極對抗匈奴,他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因為有他,儒家學說才成為顯學,無論在軍事或文化方面,他對中國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讀過〈武帝紀〉 後,我更了解漢武帝的作為,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褒多於貶,不是沒有道理的。讀過此書,可以一窺漢朝人物的樣貌,也算是上了一堂歷史課喔!
尼莫 (2013/12/17 08:35 發表)
以前在歷史課上教到漢初歷史時,一定會提到漢高祖的皇后「呂后」,對於她並不陌生,因為在連續劇中算是蠻常出現的角色,最著名的橋段不外乎把戚夫人作成人彘,但關於呂后在漢初政治舞台扮演的角色,我們卻在連續劇或歷史課本中所知到的並不多。所幸這本漢書中「高后紀」讓我們看到因為呂后造成外戚干政,呂姓外戚一度掌握朝野,但不可否認的是呂后她確實有冶政的才幹,讓我們用另一個面向看呂后,而不是一眛地指責她狠辣的手腕。
阿拉丁 (2013/12/04 23:58 發表)
父權社會下,中國歷史記載多半還是男人的事蹟 但說起漢朝,很難不想到「最毒婦人」呂后 讀到高后紀一篇,像是手捧黑暗小說 她的殘酷、心狠手辣令人不寒而慄 但不得不說,這些人性最黑暗的面向 常常是後人閱覽時最精采的章節。 我們常帶著刻板印象看待歷史人物 然而人往往不只有一個面向,史家給予的定位及述評僅供參考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述說故事,研析具有獨到見解而不失客觀公正,引領讀者思考更多 關於歷史的事情,關於人性 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
東冬 (2013/12/04 14:56 發表)
這次為了做報告而來書店翻書,本來是為了查找古代的災異、星相等紀錄,到後來卻為其中的歷史故事著迷,要說起來,帝紀之中最富故事性的還是〈高帝紀〉,講述傳奇的平民皇帝――劉邦,內容上雖與司馬遷的〈高祖本紀〉大同小異,但也有不同,比如在劉邦將入咸陽之時,《漢書》中說「五星聚于東井」,以天象暗示了劉邦是真命天子,而《史記》中卻無此記載,這或許也呈現出班固與司馬遷兩人對於「天」的概念與災異讖緯之說的不同態度吧! 另外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日食的記載。在古代,日食往往被視作君道有虧的象徵,這時君王也都會有相應的作為,通常是選擇大赦天下,但日食年年有,這也導致部份帝紀中「赦天下」的記載十分頻繁,有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感覺。
銀杏 (2013/08/30 08:59 發表)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文明盛世,帝紀大致上依年代敘述國家發生的大事及帝王的詔書,其中記載最為詳細的應屬宣帝。以前讀歷史故事時,因為「故劍情深」的典故,還滿喜歡漢宣帝的,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他即位前在民間苦過,所以「具知民間事務,實際上成了漢宣帝執政非常重要的資源及優勢」,其時好官增多,可謂漢的另一治世。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此外,這本書記載了西漢歷代帝王事跡,是《漢書》裡的樞鈕,搭配導讀和各文末的贊語、語譯、研析,再跟隨指引以此搭配各傳閱讀,更能整體看見帝王施政與臣民、政經發展的脈絡!
花媽嬤 (2013/08/16 16:31 發表)
多年前,十分風靡漢武帝的歷史電視劇,在一開始的片頭註明此劇改編自史記、漢書,因此一直想找機會閱讀這兩本史書。礙於司馬遷因為個人因素對於漢武帝的評價雜揉太多個人的觀點,因此漢書成為我最佳的選擇,但要讀懂一本古文史書是何其難?直至今日,看到三民所出版的漢書,對我而言真是如獲至寶,書中注解詳盡,語譯明確,漢書對我而再也不是晦澀難以理解了!書中以年代次序的方式記載了漢武帝一生,清楚明白漢武帝一生頒布了什麼詔令、施行什麼政策,回過頭來再看電視劇,可以更清楚劇中的脈絡發展,甚至還可以發現其中不合史實的部分呢!(笑)
老皮 (2013/08/08 08:17 發表)
呼應「無奈」先生,不錯,歷史好像都學不到教訓,但在歷史黑暗時代,我們也總能看到有人挺身而出,呼喊正義!如王莽大搞政治操作,顛倒是非之際,宗室劉崇、劉快、東郡太守翟義等人奮而起兵反抗,就是這樣振臂一呼的人。他們明知力量微小,只是飛蛾撲火,但他們肩負正義,帶笑走向死亡,卻給野心家敲響喪鐘。他們彰顯人性光輝而留名青史,兩千年後,不也有個戊戌變法的譚嗣同!
無奈 (2013/08/07 08:17 發表)
《漢書》中,〈王莽傳〉最長,讀來最費神,但給人的感觸也深刻。別的不說,王莽能篡漢成功,用了一個手法叫「造神運動」,搞個人崇拜,毛澤東、希特勒要算王莽的徒子徒孫;而造神的後果,沒有不自我神化、膨脹,以為無所不能的,最後成為一個大「魔」頭,無數人命跟著遭殃,歷史總是在重複啊!
Eric Chiu (2013/08/06 17:04 發表)
本冊的內容以導讀與〈紀〉為主。導讀說明了《漢書》的基本架構、特色內容、文史地位與版本注釋等,讓初學者能很快掌握《漢書》的基本概念,頗為實用,內文的部份則注釋詳盡,語譯簡明,篇末又有研析,針對其寫作特色與立傳人物的性格分析說明,的確是「人人都讀的懂」的史書! 就內容而言,《漢書》〈紀〉的部份,在漢武帝以前的內容與《史記》大同小異,但更簡潔。武帝以後至平帝則出於班固之手,透過對君王的政策與詔書的紀錄,以及重大災異與人事變化,呈現出大環境及君王的執政能力與統馭風格。較具特色的如〈武帝紀〉,不同於司馬遷對其評述融入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給予肯定,文中可見漢武帝一改高祖以來休養生息的方針,任命良將南征北討,立下不世武功。但班固在篇末的論贊中卻又「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不置一詞」,隱約表現出對於漢武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諷刺,也算是一種「平衡報導」吧! 另外,〈宣帝紀〉也頗值得一觀,從中可以看到漢宣帝「傳奇」的崛起過程,包括歷經巫蠱之禍而得脫,在民間生活、成長,終登大寶。在其詔書中可以看到他對百姓的關愛遠超其他君王,執政公允,重視孝悌,秉持人道精神,被班固譽為「中興」之主。
老皮 (2013/08/06 09:22 發表)
千呼萬喚,終於等到三民的漢書新譯本。漢書一直沒有全注全譯本,三民肯作這個事,值得鼓勵!而且三民維持一貫出版古籍今注新譯的品質,注釋、語譯、研析都很到位,更是讀者的福氣。謝謝三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6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