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勞動經濟學(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勞動經濟學(第二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勞動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最活躍的分支之一。它著重考察勞動力市場的組織、運行及其結果,未來和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參與者的決策,以及與勞動力資源就業和收入分配有關的公共政策。李放主編的《勞動經濟學(第2版)》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紹勞動經濟學的學科屬性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概念和運行規律;第三章和第四章具體研究了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第五章介紹了人力資本理論;第六章是對人力資本理論和勞動力流動現象的分析;第七章系統講解了工資的決定機制以及不同的工資制度在員工激勵方面的作用;第八章研究了失業與就業相關問題;第九章結合現實分析了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和分割現象;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別從集體談判的角度講解了工會的作用以及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勞動經濟學(第2版)》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勞動與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行政部門等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學習、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李放主編的《勞動經濟學(第2版)》對第一版的修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調整了部分章節,如第五章刪去健康投資的經濟分析,第八章由四節改為三節并修改了各節內容。二是采用國內外最新資料,對一些內容進行了更新,特別是有關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流動、就業與失業問題,以及勞動合同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等方面。三是更換了大部分案例。

目次

叢書序前言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節勞動經濟學的理論發展第三節勞動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我國就業形勢的新特點複習思考題第二章勞動力市場概論第一節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一黑死病、馬伊爾難民與勞動者工資案例二世界主要國家的退休年齡複習思考題第三章勞動力需求第一節勞動力需求的一般理論第二節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勞動力需求第三節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勞動力需求第四節勞動力需求彈性第五節勞動力需求理論在政策上的運用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一我國尚能消化大學生就業需求案例二摩托羅拉南京裁員500員工拒簽離職書複習思考題第四章勞動力供給第一節勞動力供給行為的變遷與影響因素第二節勞動時間的決定:個體視角第三節勞動時間的決定:家庭視角第四節勞動力供給理論的運用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一富士康在鄭州大規模招工致當地企業加薪留人案例二不想工作就要“吃低保”,難了複習思考題第五章人力資本投資第一節人力資本概述第二節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模型第三節教育投資的經濟分析第四節在職培訓的經濟分析第五節中國的人力資本投資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一人力資本、天賦能力及義務教育案例二12年未簽勞動合同飛行員申請辭職引糾紛複習思考題第六章勞動力流動第一節勞動力流動的類型和動因第二節勞動力流動的成本收益分析與決策第三節勞動力流動的經濟效應及評價第四節中國的勞動力流動本章小結關鍵術語案例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第七章工資第八章就業與失業第九章勞動力市場歧視與分割第十章工會與勞動力市場第十一章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緒論
勞動經濟學是經濟理論整體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當代經濟學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面臨的諸如下崗、失業、收入差距擴大、大學生就業難、農民工權益受損等問題,都與勞動經濟學有密切的關系。學習勞動經濟學,掌握勞動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將使人們以更科學的態度觀察和認識今天的經濟生活現實,科學地評估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也將更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本章主要介紹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勞動經濟學的理論發展以及勞動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第一節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勞動經濟學的定義
勞動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支。經濟學是什么?經濟學是研究稀缺的資源怎樣或者應當怎樣被配置的一門學問。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資源的學問,可以說是以研究勞動力的經濟活動為主題的一個“經濟學的分支”。對勞動經濟學的定義,有幾種不同的表達。
一種定義認為勞動經濟學涉及人的行為的特征。1931年,朱通九在他的《勞動經濟》一書中認為,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者的經濟行為的科學。伊蘭伯格(R.G.Ehrenberg)和史密斯(R.S.Smith)教授在2000年版的《現代勞動經濟學》中指出:“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和結果。確切地說,勞動經濟學研究雇主和雇員對工資、價格、利潤以及雇傭關系的非貨幣因素(如工作條件)的行為反應。”①
還有一種定義指出,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力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實現這些作用的條件。勞動經濟學分析和設法探討個人作為勞動力的經濟活動。正如消費經濟學研究消費者職能的性質和作用一樣,勞動經濟學是探討在經濟生活中的勞動力的性質及其作用的環境。
另外,還有一些定義特別強調勞動力的市場特征或勞動的投入和產出關系。例如,1997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經濟學辭典》,將勞動經濟學的定義表達為:勞動經濟學是關于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方面的經濟學問。它涉及影響勞動參與率、工資談判、培訓、工作小時和勞動條件以及有關雇傭、勞動力流動、移民和退休年齡等實踐活動的各種因素。大衛?桑普斯福特(DavidSapsford)在其主編的《勞動經濟學前沿問題》中指出:“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其價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這就是勞動經濟學所要回答的問題。”②
我國近年來出版的教科書中對勞動經濟學的定義大多借用國外的說法,也有一些學者有著不同的表述,如將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在效用最大化假設下,勞動力資源的投入―產出機理”。還有學者認為,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在人的理性行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們在生產中將作出什么樣的投入決策”的學問③。
盡管上述各種定義所強調的重點不同,但基本方面都離不開勞動力的供求、勞動力的市場和勞動者的行為,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范疇――成本、收益和價格,離不開經濟學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資源配置優化的目標。因此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學者對勞動經濟學的定義是基本一致的。概括起來我們認為,如下表述可能更為簡潔和明確,即勞動經濟學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簡單來說,勞動經濟學也可表達為是對勞動力市場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沒有市場,或者說脫離了市場,真正意義上的勞動經濟學就不復存在④。
二、勞動力與勞動力市場
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力市場及其影響因素,勞動力市場并非是我們常規所理解的產品買賣的市場,而是一種勞動力“租借”使用的市場。在改革開放初期,之所以有一段時間討論“勞動力是否是商品”的問題,是因為其誤區大多來自將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屬性不加區分,簡單等同并加以類比。而實際上,勞動力作為商品只是一種“準商品”,勞動力市場也只是具有一種“準市場”的屬性。
至于勞動力這一范疇,學術界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就勞動力的外延而言,傳統的勞動力的概念往往與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工”,即我們傳統所說的“工人階級”(產業工人)相聯系。所以,有人認為勞動經濟學也就是勞工經濟學。早期我們稱之為工人階級的概念,也就是在市場經濟國家廣泛使用的“勞工”的概念,包括具有以下特征的幾類人:受雇于其他個人、公司或機構;使用雇主所提供的設備;在工作中遵循上級的指示;在國民收入等級中的地位較低。用這些特征衡量,所有工業中掙工資的生產工人都屬于勞工之列。而關于這一點,在中國有所不同。多年來我們有一種說法,即工人階級是企業的“主人”。我們在經濟關系上不承認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是一種契約的關系,不承認雇傭勞動的關系。因此,我們很少使用勞工這一概念,而使用工人階級的概念,但二者并不相同。有一段時間,我們說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撇開政治意義上的考慮,這種概念在勞動力范疇的界定上,其實質是拓寬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人”或“勞工”的概念。
關于勞動力的劃分,馬克思認為,只有創造物質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只有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才屬于生產勞動者,由此勞動力被劃分為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和非生產部門的勞動者。這種思想的產生與勞動價值論的思想和學說聯系在一起,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構造的基礎。
在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上,也有一種類似“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劃分,這就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所謂“藍領”與“白領”的不同稱謂。在工業化的早期,這種區分概括了當時經濟生活中的勞動力的一些特征和屬性,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在后工業化時代,特別是在服務業成為經濟活動主體的年代,不僅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即制造業)的勞動力比重也顯著下降,如果繼續捍衛傳統的理論,我們甚至都無法解釋和說明這一時期社會財富增長的變動趨勢和成因。依照傳統理論的解釋,我們必然會認為,創造財富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而不創造財富的“勞動者”越來越多,那么社會的財富怎么可能不斷增大?!況且,大量的現實已經證明,隨著時代的進步,“白領”與“藍領”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起來。例如,目前白領工人從主要特征上,已逐漸接近于體力勞動工人的范疇。車間和辦公室共同向更加機械化、計算機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逐漸把生產工人和白領工人毫無二致地轉變成半技術機器操作者的角色。正是由于這種情況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非管理行業白領工人和裝配線上的同類人的差別已成為表面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①。
值得指出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化產業的迅速發展,現代的產業工人已擺脫傳統的教育程度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特征。隨著技術的變動,特別是計算機的普及使用,知識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第四要素,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的差別已不表現在勞動的本質特征上。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不同工作的性質有趨同化的傾向,勞動力的范疇和概念甚至都有了新的表達和說法。為了更有利于概括新的環境下的勞動力的特征,目前大量的企業,乃至各類組織開始廣泛使用“員工”這一范疇。正如國際勞工組織在1998~1999年的《世界就業報告》中指出的,人們發現“不僅每個工作職位都經歷了技能升級,而且生產性工作職位的整個分布也已由低技能轉向高技能。在這種變化了的新的體制下,產業工人開始承擔分析的職能,其作用已從過去作為操作者或機器的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需要掌握多種概念技能的分析家”。
三、勞動經濟學的研究特點
大衛?桑普斯福特和澤弗里斯?桑納托斯曾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就認識到,勞動力市場應該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①。那么,勞動經濟學的特殊性表現在什么方面呢?
勞動經濟學與普通經濟學有所不同的第一個特點是,它將問題的注意力投向了人們工作的范圍,如就業、失業、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們選擇以及變換工作的行為,如勞動力的流動;投向了人們為工作而獲得的貨幣和非貨幣的報酬方面,如人力資本投資、薪酬決定的因素等。它將生產者的滿足與消費者的滿足作為同等重要問題來看待。
普通的經濟學主要是將人作為消費者加以觀察和認識的。人們對產品的需求成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產品市場上的研究所提出的目標是使消費者獲得最大的滿足。用經濟學規范的表達是追求消費者的帕累托(Pareto)最優。然而,將人作為消費者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我們知道,進入法定勞動年齡以后的成年人不僅是消費者,更重要的也是生產者,他們每天要投入1/3、每周投入5天的工作日或更多的時間來參加市場工作,從事勞動,創造價值。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規定的法定工作時間在縮短。但即使如此,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工作仍然是他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按照我們縮短制度工作周以后的時間來計算,目前的五天制度工作周,不考慮加班和假日的經濟活動,一個員工大約也有1/4(即每周40小時)的時間要用于工作。除此之外,一個員工回到家里以后,也還有一部分時間要用于家庭物品的生產,以替代對市場物品的購買。對這種生產行為變化的研究,顯然成為一個經濟學家研究社會經濟生活,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經濟行為的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領域。
勞動經濟學的第二個特點和勞動力市場的特性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看做一種“準商品”,那么對這種商品的需求與對一般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準確地說,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即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是一種最終產品的需求,它是對產品生產需求所派生和導引出來的一種需求。而我們對一般商品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種直接需求,一種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我們在研究勞動經濟問題時,不可能擺脫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來孤立進行分析,即所謂不能就勞動來談勞動,就勞動力來談勞動力。我們知道,前些年美國的IT行業發展非常迅速,一度出現了網絡泡沫,“COM”公司遍地開花,這也導致了勞動力市場上IT行業的人才高度緊張。美國薪酬協會期刊(ACA)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2000年在硅谷有40%的公司在三個月內招不到人。即使在中國,發生的情況也令人印象深刻。深圳一家著名的民營公司,當年一次招收6000名新員工,面對IT人才的競爭采取了所謂“掠奪性人才戰略”。到了2002年,情況便急轉而下。在美國,網絡泡沫開始破滅,經濟出現衰退,這也迅速傳遞到勞動力市場。IT行業紛紛裁員,一些專業人才面臨求職的困難。在中國,雖然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IT行業受到的影響沒有像美國那樣突出,但國有企業招聘計算機一類人才較為困難的局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IT專業人才的薪酬水平也有了較大的回落。這說明,離開了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變化背景,對勞動力市場的分析都是缺乏依據的。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勞動者(即人)有關,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在當前表現為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發展趨勢有關。因而,對勞動經濟的研究也常常表現出這樣一個特點:對勞動經濟問題的研究,脫離不開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勞動力市場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網絡經濟發展這些大的背景。在我國這樣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國家,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制度障礙集中表現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所遺留下來的一系列管理的規定、政策對勞動力市場培育和發展的影響。其包括人們所熟悉的我國獨有的戶籍管理,干部檔案管理,城鄉隔離、地區割據及大學畢業生的計劃分配指標等方面。盡管這些制度對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和資源配置的作用日趨減弱,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對制度分析和制度變革的研究占據了目前我國勞動經濟學界研究的主體地位,其原因與這種發展階段和背景有一定的關系。
近年來,國際勞動經濟學的研究還呈現出一個新的動向,即開始向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拓展。傳統的經濟學分析通常是簡單地將公司看做是一個“黑箱”系統,通過該系統將投入(勞動力、資本以及原材料)轉化成產品,而對于公司的內部結構卻考慮得很少。而近幾年來,許多勞動經濟學家開始更多地注意組織結構問題,開始利用經濟學的基本工具來研究可能影響公司價值的有關決策,管理經濟學和人事經濟學等都成了專門的課程。
第二節 勞動經濟學的理論發展①
從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來看,勞動經濟學是伴隨著勞動力市場發展成長起來的一門學問。19世紀的美國,勞動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工會成了勞動力市場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理查德(E.Richard)1886年出版的《美國勞工運動》一書中,分析了工會在勞動力市場、勞動條件決定方面的作用,開創了對勞動力市場現象進行制度與組織分析的先河。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勞動力市場日趨成熟。1925年出版的布魯姆(Bloom)的《勞動經濟學》是歷史上第一本以“勞動經濟學”命名的教科書,它開始系統涉及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工資、勞資關系、勞工運動、勞動立法等主要內容。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世界范圍內嚴重的失業形勢,引發了經濟學家對宏觀勞動問題的深入思考。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開創了宏觀經濟學以及宏觀勞動經濟學理論的先河,因為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運行及其結果的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回顧過去,勞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總是圍繞著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展開的。在過去100年時間內,經濟學家們對于影響勞動力市場運作機制的因素有著基本一致的看法,均認為以下三種力量共同決定了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與結果,即市場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
市場性因素是指勞動資源的配置與調整是由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共同決定的。雖然有許多非經濟因素也會對勞動力的價格和配置產生影響,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認為,以供求力量為核心的市場性因素的交織作用是決定勞動力市場運行結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指工會、政府及大型企業等各類組織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影響。制度性因素對勞動力市場運行結果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將整個勞動力市場分割成許多聯系松散而大小不等的各級市場,如中國的戶籍制度就將整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為城市和農村兩個勞動力市場,這種分割使得不同的市場具有不同的交易規則和調控手段。此外,勞動力在不同等級的市場之間的流動往往存在很大的障礙,而所有這些將縮小市場供求力量起作用的范圍。此時,各種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規則和調控手段,分別體現在政府立法、企業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勞動合同等方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