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
滿額折

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隔代教養一定不好嗎?
◎ 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不愉快時,可以向誰求助?
◎ 女生打扮像帥哥,男生舉止秀氣陰柔,父母如何調適?
◎ 發生霸凌事件,不管孩子是哪一方,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
◎ 該阻止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嗎?
◎ 青少年追求流行、崇尚名牌、迷戀偶像,家長該抱持什麼態度?
◎ 發現孩子自慰,該如何處理?
◎ 孩子沉迷於電腦,該如何讓他回歸到真實世界?

本書詳細介紹了孩子在由兒童期進入青春期這個過度階段所面臨到的挑戰與困難。例如,要如何被一個團體接受,或是如何處理家庭狀況的變動?青少年不斷地測試爸媽的管教界限,到底家長可以給予進入孩子們多少獨立空間?要如何處理青少年孩子在生理上和情緒上的變化?本書提供了家長實際的支持,幫助他們在這個辛苦的轉換階段,和孩子建立良好互動,共同度過這個動輒得咎的青春期。

作者簡介

芮貝佳.伯格斯(Rebecca Bergese)

目前任職於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The Tavistock Clinic)。
瑪格.瓦戴爾 (Margot Waddell) 劍橋大學博士,諮商心理學碩士,英國心理師學會會員,現任於塔維斯托克診所青少年部門的精神分析師與資深兒童心理治療師。發表過許多以青少年為主題的相關著作,內容包括討論與青少年團體、幫派和罪罰頂替等相關議題,是《內心世界:精神分析與性格成長(1998年出版)》一書的作者。

名人/編輯推薦

王浩威(專任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及台灣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徐永康(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莊裕安(醫師作家)

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游乾桂(親子作家)

楊俐容(親職教養專家)

葉樹姍(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樊雪梅(開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等聯合推廌


英國最具權威的家庭心理健康機構出版,親子互動必讀聖經!
不只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還關注到照顧者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中文版特別製作父母們生活實用的「貼心小叮嚀」。

目次

【推薦序】愛他,就從「了解」他開始 林怡青
【前言】

第一篇迫不及待要長大的大小孩.10-11歲兒童
介紹

第一章 孩子要從家裡向外展翅高飛
父母矛盾的心情
心目中的好媽媽
心目中的好爸爸
祖父母我愛你們,但我也想和朋友在一起
隔代教養一定不好嗎?
善用親朋好友

第二章 家裡發生什麼事:喪親、分離與搬遷
大人和小孩如何適應家中變化
第一時間的反應
告知孩子對未來的安排
保持熟悉和給予安全感
勇氣帶給我們力量

第三章 友誼的非凡意義
朋友VS敵人
最要好的朋友
男生的交友方式
女生的交友方式
交不到朋友時,該怎麼辦?
小心成為霸凌者
落難的灰姑娘
誰是霸凌者?
怎麼面對霸凌?
勇敢堅定面對問題

第四章身體的魔法
巨人VS.小矮人
是醜小鴨?還是天鵝?
魔鏡,誰是世界上最強壯的人?

第五章學校生活大不同
從小學校到大學校
你學會閱讀、寫作和算數了嗎?
搞怪小孩的祕密
無法上學時,該怎麼辦?
家庭變故對孩子的影響
你喜歡學校嗎?

第六章 需要協助的時刻
幫助孩子成長 
家有特殊兒童
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
愛我,就請幫幫我
父母是孩子最寶貴的資產

第二篇擺盪在衝突與迷惘中的大孩子.12-14歲青少年
介紹

第一章 孩子怎麼變了?
青春期身體的變化
青少年少女的焦慮
家長的處理方式

第二章 身體的祕密
撫摸自己的身體
難以啟齒的性幻想
男男戀或女女愛
是真愛還是性愛?

第三章 學校生活的艱難
小學和中學的分水嶺
實歲年齡所代表的意義
交友上的困難
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係
學業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團體小圈圈
你想參加什麼樣的團體?
小團體大樂趣
為什麼會加入幫派?
傾聽孤單孩子的心聲

第五章很高興認識自己
「我是誰?」
勇敢做自己
尋覓考驗真實的自我
挑戰自己和父母的極限
家長的支持與放手

第六章青春期風暴
請發現,我偷了東西
酒與毒品的誘惑
用吃/不吃發洩情緒
亂七八糟的性關係

第七章我的家庭真可愛?!
脫離父母的羽翼
爸媽交了新男女朋友
手足爭吵家常便飯
組織父母陣線聯盟
結論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喪親、分離與搬遷

大人和小孩如何適應家中變化

貼心小叮嚀:遭逢家庭巨變時,孩子們會根據他們的人格特性,以及如何解讀身邊大人的反應而做出他們的處理。

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家庭成員的重新組合,這個經驗對孩子來說並不陌生,現在分居和離婚都已不再是特殊的案例了。在這一章當中將來探討孩子對於因喪親、突然移民、家庭破碎或罹患疾病所造成的家庭巨變的反應。在任何家庭中,或許最令人訝異和驚嚇的事件莫過於摯愛的親人離開人世。研究顯示我們對這類分離事件的反應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不管我們對「生命的有限性」這個概念有多熟悉,它又多時常清楚地提醒我們。但在事件發生時,我們很少真的準備好面對這類事件最初帶來的衝擊,或對孩子們的影響。從越來越多的研究當中,我們知道孩子對這類的突發狀況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反應,而且大都會根據他們的人格特性,以及他們如何解讀身邊大人們的反應來做出處理。在思考喪親所帶來的影響時,我們同時也可以聯想到其他類似事件產生巨大變化後所帶來的衝擊,例如離婚,或是在麻煩的情況下離開家鄉。在每一種這類的改變當中,大人所關心的會是要如何保持平衡的狀況,而且也會因為失去熟悉的環境而或許感到緊張。

若是認為家庭的破裂對多數的孩子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或是覺得孩子相對於大人會擁有較強的恢復能力,像這類的想法就太過於將事情簡化或產生誤導,因為一個家庭的分裂,或是失去原本的運作方式,都會讓任何人覺得煩擾不安的。以下的章節可以讓我們想像這個年紀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顧慮和擔憂。

第一時間的反應
貼心小叮嚀:當父母決定分開時,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心中是否替孩子的感受留一個足夠的空間位子,而不是一味將大人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

在家庭破裂的時刻,無論是父母分居,或是兩個成人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結束,這都是大人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的時候。可能連一想到決定結束一段關係這個決定在實際上與情感上所帶來的痛苦影響,或是試著在這個過度期協助孩子們,這些都會過於沉重而讓人無法承受。生命中一個巨大的變化,不可能只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短時間的困擾,即使是毫無預警的最初轉換期。例如喪親之痛,隨著部分的失去或分離而來的調適會延續好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大人與孩子們都需要調適,且慢慢適應因這個變化而在情緒上所造成的改變。就我們對喪失親人的了解,哀慟的過程可分為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在情緒與行為上均有不同,但最終都是協助我們去接受失去的事實。一對伴侶的分離至少會造成兩個人的困擾,即使這件事情是經由雙方共同的討論與同意。通常這時的感受都會很激烈:憤怒、不信任、妒忌、小心眼、哀慟和孤獨等等。顯然孩童們在這樣的事件當中多多少少也會經歷相同程度的情緒感受。最需要注意孩童的部分是在於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是否在心中替孩子的感受留一個足夠的空間位子。當孩子覺得脆弱或對事物感到不確定時,這會是一個很重要的需求。

若一個家庭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管道,就可能可以謹慎地和孩子談論關於婚姻破裂,或是任何大人或祖父母辭世的議題。但沒有一定要據實以告所有的細節部分,因為這不見得是孩子關心的部分。一個成熟的十一歲孩子可能會感到好奇,但是和自己的母親討論對於伴侶的不滿意並不會帶給他任何的益處,雖然整體來說,這能幫助這年齡的孩子盡可能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自從布蘭妮的父親開始在國外工作,有一陣子爸媽的關係並不太穩定。她的母親不想要按照父親的安排離開家鄉,也不希望讓布蘭妮離開現在的學校,到國外展開一個全新的生活。因此兩人之間有了許多的爭執,布蘭妮看著爸媽對另一半的敵意越來越深,兩人都覺得對方誤解了自己。布蘭妮的母親決定要與父親分開後,覺得很孤單,她對著布蘭妮訴說自己乖舛的命運和被遺棄的感受。

有好幾個月,布蘭妮都沒有見到爸爸,但和媽媽之間親密感的增加讓她稍感欣慰,覺得其實最終自己是可以照顧母親的。她覺得媽媽對於現在個人的悲傷和對於家庭經濟上的擔憂已經替她帶來太多的壓力了,目前母親太過於脆弱,而無法和她討論自己平時在功課以及和朋友之間人際關係的擔憂,她感到這樣做會增添母親的煩惱。布蘭妮對於自己有的這些擔心覺得有罪惡感,而且更加肯定為了要保護母親,自己必須隱藏對父母分離的憤怒,以及隱藏失去父親的感受。最後,布蘭妮的父親回到了家鄉,並聯絡上妻女,希望能夠破鏡重圓。父母親之間的問題終於因為爸爸在家鄉附近獲得一個新的工作機會而得以解決。

這個事件的關鍵在於他們能夠記住過往良好關係的感受,並克服眼前的困難。情況漸漸好轉,而布蘭妮也鬆了口氣,最後父母的關係也逐漸穩定。甚至布蘭妮繼續覺得焦慮,也多是起因為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困擾。她覺得或許爸媽仍然相當脆弱,不過他們還是可以因為自己而在一起。

告知孩子對未來的安排
貼心小叮嚀:當十歲、十一歲的孩童在聽到父母離異消息的當下,可能展現出冷淡無感或是安靜無言。但這並不是真的表示他們毫不在乎或一點感覺都沒有,只是當下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旦家長決定要分開,讓十到十一歲的孩子清楚地知道接下來的安排,以及未來的計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通常,要是孩子們相信大人會誠實且坦率地對待自己,在適應這樣的情況之前,對於這個暫時帶來壓力和干擾自信心的離異事件,他們是可以處理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難過與受傷的感受的。因為擔心對孩子在安全感上的影響,以及因此所產生的批評,家長通常會盡其可能地拖延告訴孩子關於父母離異的消息,或是對於未來的安排。這對孩子的壞處是他們會自行解讀家長的行為,並覺得爸媽沒有考慮到自己,他們受到傷害以及憤怒的感受對父母而言一點也不重要。糟糕的是,實際上通常都是相反的狀況。

分離有時候也包括了新家庭的組成,無論是父母親分開住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其中一個,或甚至兩個人都有了新的親密伴侶。有時候,這個新加入的伴侶也會有自己的家庭,因此在面對失去一個家庭的過程,這樣的一個變動,和新增加的家庭成員,不可避免地必定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他們會懷疑新家庭是否可以接受自己對舊家庭及失去一位家長的難過悲傷。

然而,備受壓力的感受不見得是過於無法承受的,在這個年紀,孩子看起來會很冷靜地接受這樣的消息,不像年幼時容易有強烈和立即的反應,和可能會表現出某些自己所擔憂的地方。一個十歲的孩童可能會在聽到消息的當下展現出冷淡無感或是安靜無言。當然,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讓自己在面對危機時輕鬆一點,然而若是太早想要和孩子討論,或是詢問他們是否願意談談自己的感受,可能會得到事與願違的效果。有些孩子會在與家長的關係中找到慰藉,但其他的則可能需要隔離自己,並將心思放在其他的事物上,讓自己可以暫時逃避真實生活中的困境。

當薩伊德發現爸媽有離異的打算時,覺得被羞辱了。父親告訴他,媽媽回家鄉去探望親戚,直到三、四個月之後,雖然當中與母親通過兩次簡短的電話,薩伊德才發現媽媽永遠不會回來了。當他詢問父親,發現爸媽曾經討論過這件事情,卻決定在母親離開之前不讓自己知道這個消息時,薩伊德更加覺得生氣和難過。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被教育成要把強烈的感受放在一旁,且要學習家中男性成人們的有禮和小心翼翼的行為舉止。他不可以隨便掉眼淚,或是大吼大叫,藉由盡可能地逃離家中,花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室裡埋首讀書,來控制自己被遺棄的感受。薩伊德在學期末的報告得到相當高的分數,並得到英文老師的讚賞,但他越來越沉默封閉,薩伊德為了要轉移痛苦感受所花費的力氣已經讓自己筋疲力竭了。

孩子們可能看起來幾乎不會流露出對家中惱人改變的任何感受,但就像上述案例所描述的,他們對於變化並不是毫無感受,或是漠不關心。相反地,類似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毫無預警地,或是讓其啞口無言地襲擊而來。可能必須要對孩子重複描述未來計畫的細節,或著是在一段時間內維持著確實和可預測的日常生活慣例運作模式。經過一段日子以後,孩子們會讓你知道他們的感受,雖然可能不見得是以文字的方式表示。不過,當您自己本身也相當緊繃的時候,是需要勇氣才能夠觀察或傾聽孩子所想要傳達的訊息。

保持熟悉和給予安全感
貼心小叮嚀:當家庭發生變動時,不要為了轉移孩子的不安焦慮而進行搬家、度假、拜訪遠方親友等活動,這樣更不容易讓孩子安心下來。盡量保持原本的作息生活,讓孩子慢慢適應接受新的改變。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們覺得最困難的部分通常是家長的改變。對大人而言,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和迷惑,即使分手是在最溫和與小心的協議下進行,也會有某種程度的難過和過於關注於自身的情況產生。通常離異會在某段情緒起伏和飽受壓力之後的一段冷靜期時發生,在這之前則會發生許多的爭吵或戲劇化的事件。若是喪親,在親人去世之前也會有好長一段時間在醫院來回奔波,或因目睹摯愛雙親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而感受到痛苦。因此在一開始時,孩子們可能會覺得鬆了一口氣,但也會因父母的情緒和行為,而覺得迷惑和陌生。一個十歲的孩子可能會有段時間面臨著雙重的失落,對於之前在自己所認識的世界中已經建立的日常生活慣例和習慣,不再如往昔一般,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有新的大人所主導的時代,但是在面對危機的時刻,例如之前的母親、父親或主要照護者突然消失匿跡,孩子之前所期待的那個當自己無助的時候可以求助依賴的熟悉人物已不復存在。此時,如果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能夠協助家長的話,這會是相當驚人的支持力量。然而,在面對壓力或離異時,孩子會有著複雜的感受,混雜著罪惡感和疑惑,好奇自己到底在這個呈現於眼前的分離或失去當中可能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尤其會覺得自己之前所知道理解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見,就像馬戲團裡的哈哈鏡一樣,以往所熟悉的關係與臉孔看起來都不一樣了。在調適的幾個星期,或甚至幾個月當中,孩子會需要一個體貼的大人的支持,這個成人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前後一致的環境,祖父母、家族朋友或老師們都可以對孩子有極大的幫助。

儘管想要讓孩子在壓力或悲傷當中有個喘息的機會,而安排與親戚一同去度假,即使孩子的年紀已經較大,這種暫時離開家的突發活動很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不安全感和擔憂。這時候並不適合安排搬家,或拜訪在遠方較少來往的親戚等類似活動。有些年幼的孩子若是感到焦慮,就會亂發脾氣,變得很黏人,甚至失眠,這些情況同樣也會發生在年長的孩童身上。有時候,家長會將這樣的行為解讀成孩子挑剔或生氣的表現,這是有可能的,但通常這樣易怒及粗野的行為都是孩子覺得無助、挫折,甚至沮喪的相關徵兆。因此,若能在這種敏感時刻,盡量保持生活中的日常作息慣例和造訪的場所,可以讓孩子在可能會感到困惑和陌生的氣氛之下,盡快恢復對事物的確定感。

勇氣帶給我們力量
貼心小叮嚀:當家庭面對危機時,如果孩子有朋友能夠陪他一起度過,或是他能將重心擺在學校當中,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大解脫。

如同父母的離異或是失去親人的狀況,其他家庭裡重大的變化,也會引發孩子強烈的疑惑感受。例如慢性的疾病,或離開熟悉的地方與人物,搬到千里之外的新環境中。這些變化會讓所有人都感到心神不寧,相較於成人而言,擁有較少經驗的孩子們更是沒有益處。孩子甚至在經歷某些平常的變化時,例如換學校,或是祖父母來家裡同住,都會誤認為這樣的變化會導致最糟糕的情況,且是長期永久的。也會有孩子是可以冷靜面對這樣的轉變和變化,並很快適應。很多人都認為相較於大人來說,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好,所需要的時間也較短。有時候,的確是這個樣子,但是每一位個體對世界都擁有獨特的觀點和看法,對於新狀況的回應也會有所不同。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能對於婚姻破裂或離異的消息有著冷漠的回應,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失去,也不一定會清楚展現出自己的悲傷和憤怒。除了對孩子所擔憂或傳達出的訊息上提供足夠的支持和注意外,還要讓他們能夠從家中的這些麻煩中暫時抽離,身為家長或主要照護者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當家庭面對危機時,能夠花時間與朋友共度,或是活躍於學校事物當中,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解脫。在另一方面,當家長或照護者顯露出脆弱的跡象時,這個年紀的孩子們可能會覺得要能夠控制自己與其之間關係的複雜感受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會在下一章節中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議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