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清代實學美學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清代實學美學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清代美學,一言以蔽之,實學的美學、帶有實學精神的美學。崇實黑出虛是清代實學美學突出的審美特點。就清代實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與以往相比確有其特色。雖然沒有達到可以與子學、經學、理學並峙的哲思高度,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但在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取向思路和審美特色方面足以與以往並列。其特色在於:表現面廣、發展充分,幾乎中國實學的各形態都有成熟的表現;有深度,具有直指人生最切實處、生活最本然處的勁頭。明確標舉這一時代的主旨或思想主流是實學,這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沒有的。清代實學特別是晚清實學已經突破了儒學的框架,標誌著中國古代實學的終結與近現代實學的開始。晚清實學中的經世致用與質測之學的方面已超出原始儒學、宋明理學的內在理路,逐漸與西方合流,這就標誌著中國古代實學的終結。《清代實學美學研究》共四章,主要內容有:清代實學的歷史淵源與美學品格、氣本體論的美學建構、道本體論美學的建構與實學美學的“深度”退出。.

作者簡介

張傳友,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1年生於山東泰安甯陽縣。2000年考入山東大學文學院,師從淩晨光教授攻讀文藝學碩士學位;2003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師從王振複教授攻讀中國美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從事藝術史論、藝術美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中國美學範疇史》(第三卷第二編),編著《中國古代畫論備要.花鳥卷》,參編《四書五經鑒賞辭典》、《論語鑒賞辭典》、《國學名篇鑒賞辭典》(書論、畫論部分),在《學術月刊》、《中國圖書評論》、《書法》、《社會科學家》、《江漢論壇》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研究清代實學美學這一學術課題,可能遭遇兩大困難:其一,清代實學的哲學本涵及其人文內在肌理怎樣識讀;其二,清代實學的美學在理論上如何可能。對此,《清代實學美學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滿意、啟人心智的解答,無疑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新收獲。

目次

引論 清代實學思潮概述第一章 清代實學的歷史淵源與美學品格第一節 清代實學的現實土壤及其歷史淵源一、清代實學的現實土壤二、清代實學與宋明理學的淵源第二節 清代實學的美學品格一、祛虛尚實的清代文學藝術二、從實學到美學三、清代實學美學的範圍四、清代實學美學的歷史定位第二章 氣本體論的美學建構第一節 從理本體到氣本體的跨越一、氣本體論的歷史溯源二、太虛-實三、氣在理先四、太虛本動第二節 從實體之美到生命之美一、人乃兩間之精氣二、情附氣三、善養其氣第三節 氣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深化一、氣用於一事則一事立極二、氣貫理、事、情三、氣乃才之發越四、從氣上說格調五、肌理之“實”氣六、氣與氣勢第四節 審美氣化論的完成一、文者氣之用二、意在氣先三、氣坌憤激訐而後至文生四、陰陽不可偏廢乃為至文五、中和第三章 道本體論的美學建構第一節 道本體論重心的轉移一、盈兩間皆道二、天下無象外之道三、知人道即知天四、人乃天地之心第二節 從道體之美到生活之美一、道達情遂欲二、盈天地間皆惻隱之流動三、情之萬變無非實四、耳目啟性情貞五、情乃性之端六、無理有情第三節 道本體論在美學領域的氾濫一、道乃文之根本二、文須有益天下三、文質人情四、人品詩心一揆……第四章 實學美學的“深度”退出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三章 道本體論的美學建構
道作為中國古典美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既關涉超越人類蒙昧文明的對杳冥之天的終極探問,又指向以人禽之別的剖辨為基質、以天人相感的互攝為外緣的自我道德的完善,前者具有天的屬性,是為天道(天主要指自然,也包括超然的成分)。后者成就人的屬性,是為人道。從天道、人道二分言則關乎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天道通于人道言,人間的倫理秩序即天地自然運行規律在人間的對象化;就人道通于天道言,是對人之道德理性與審美品格的高度肯定與自信。或者說,天道、人道的二元預設,本身就是人類審美智慧的表征。宋明時代的“道”為理所遮蔽,天道與人道出現了本然的分裂,在程朱看來,天道最接近于理,而人道因沾染后天的“氣質之氣”而疏離了天道,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才能找到重返之路,陸王則主張通過“致良知”的途徑有可能由人道達至天道。
在清代,作為本體論的道與元氣實體論以及宋明理學后學既有內在的糾葛,又存在著顯著的不同。隨著實學思潮的興起,“氣在理中”的哲學命題被改造為“理在氣中”,道也隨著“理”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轉換,一方面是“解放”,隨著理關乎事、關乎實,道從而具有更多實有、實在、現實的色彩;一方面是“復古”,即鼓吹原始儒家之道德理性,重彈文以載道。當然,它更主要的是向人道傾斜,以道德實體之學、道德實踐論為內容,人道中的道德倫理、情感、欲望等的內部沖突在實學思潮的氛圍中表現為對世俗生活、此岸肉身充分肯定的傾向,本體論的美學呈現出向生活中的審美,或者生活美學過渡的趨勢。而站在時代交接點上的王國維對詩人與政治家的分疏,則給予傳統的文道論以最后的致命一擊。
第一節 道本體論重心的轉移
一、盈兩間皆道
首先,王夫之提出“盈兩間皆道”,道作為本體乃實有而非玄虛,他在《周易外傳》中說:“道者,物所眾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惟其有可見之實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既盈兩間而無不可見,盈兩間而無不可循,故盈兩間皆道也。”道即太虛之氣形成“可見之實”的物所“可循”且亙古不變的規律,它并非如宋儒所堅持的是一種凌駕于天地間萬物之上的超驗存在。萬物皆有象,萬象皆有形,道就在這萬物萬象之中,“出乎象,人乎形;出乎形,人乎象。兩間皆有象,則兩間皆陰陽也。兩間皆陰陽,兩間皆道”。他沿用《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指出萬象皆得于陰陽,這陰陽二氣之流行構成了天道與人道。這道“誰留余地以授之虛而使游,誰復為大圓者以函之而轉之乎?”道屬“實”屬“有”,虛、空不是道的本質。(《周易外傳·系辭上傳》)不但如此,“色、聲、味惟人所命,何為乎胥天下而有其同然者?故五色、五聲、五味,道之撰也”。(《尚書引義·顧命》)天地萬物之“色、聲、味”等感性特征不但是天之道借助于人之審美感官而成為可知的對象,也是人之審美知覺在耳目口鼻等審美感官的配合下,由人道溝通天道的中介環節。可見,王夫之不但以道為實有,而且開始自覺地把道的重心往人道轉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