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滿額折

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發展為主軸的世紀,大學已成為各國知識創新和人力資源的競技場,大學競爭力即為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現代的大學源自歐洲中古世紀,有其深厚傳統和獨特精神,既是社會精英的培育機關,亦是研究學術的中心。

臺灣於1928年創設臺北帝國大學,為一所兼具殖民性和近代性的「殖民地大學」、「國策大學」。1945年8月日本戰敗後,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體制,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該校不但是臺灣首創的最高學府,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實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乃至於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為臺灣近現代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中頗為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戰後初期是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史中的停滯階段,大專院校的數量甚少增加,而1945年至1950年的五年期間,對一些跨越兩個時代者而言,更是一段過渡而混亂的年代,臺灣大學不但四易其長,校務遲遲無法步入正軌,且師資短缺,經費支絀,學術研究幾呈真空、斷層現象,學生生活則似乎顯現雜亂失序。

然而,其實況究竟如何?大學當局如何進行接收整編?如何進行新的人事布局?師資結構和質量有何變化?社會各界對接收後的臺灣大學有何期待和看法?尤其戰前的學術研究成果是否隨著大學的接收和改組而產生質量上的變化?其延續性或斷裂性又是如何?都是本書亟待解答的課題,藉期由一所大學的變遷和發展,適切掌握當時臺灣高等教育的特色。

本書特色 

從臺北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
臺大如何在戰後的政權轉移下,度過這段失序的過渡時期?
本書將帶您一探第一學府──臺灣大學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歐素瑛

高雄市人,1968年生
現任:國史館協修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整理出版:《薛人仰先生訪談錄》、《陳寶川先生訪談錄》、《洪樵榕先生訪談錄》
執行編輯:《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
《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
另撰有:〈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
〈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的學風與訓育〉
〈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
〈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
〈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
〈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
〈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師資招聘〉等論文多篇

自序

戰後以來,臺灣史研究長期屬於聊備一格的領域,且在反共抗俄的大旗下,淪為中國史研究的附庸。1980 年代以降,隨著民主化、本土化運動的發展,臺灣史研究開始逐漸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進入1990 年代,遂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而為臺灣史學界新興的「顯學」。

就研究斷限觀之,最初偏重清代臺灣史,尤其是開發拓墾史;其後,隨著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基本史料相繼公開,日治時期研究逐漸蔚為大宗;至於戰後初期之研究,可說尚處於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仍為數不多,有待進一步開發。戰後初期,臺灣係處於青黃不接、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亦即自1945 年8 月日本結束在臺統治,迄至1949 年12 月中央政府播遷來臺,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惟其歷史變動對往後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之發展實具有深遠的影響。

戰後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等之演變乃至今日臺灣社會的族群關係、省籍情結、教育文化發展等問題,無一不是源自於戰後初期。易言之,戰後初期臺灣史研究實有助於釐清目前臺灣社會的歷史問題,解開歷史糾結。有鑑於此,筆者自進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開始,即以戰後初期臺灣史尤其是教育史,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致力於教育機會的開放與均等,尤其偏重初、中等教育的發展,不論是學校數、班級數及學生數等,均顯著地增加。當時,教育最大的特色厥為中國化政策的推動,強調國語文、中國史地的教學,以及三民主義思想的宣傳、軍訓教育的實施等,以強化和改造思想觀念。

至於教育質量,則仍有待提升。其中,高等教育係國家競爭力主要的指標,既是社會精英的搖籃,也是學術研究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1945 年接收改制之初,臺灣的高等教育學府僅有國立臺灣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及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三所,1946 年為培育中學師資乃增設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

迨至1950 年代,為因應經濟發展對專門人才之需求,乃有私立大專院校之設立,加上原在中國大陸的大專院校在臺復校,臺灣的高等教育才開始出現明顯的進展。要之,1950 年以前,臺灣的高等教育可說大體延續戰前的基礎,惟其實況如何?有待進一步探討。

臺灣大學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設施,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實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乃至於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為臺灣近現代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戰後初期歷經接收改制,該校無論組織、制度、師資及學生結構,乃至課程、教學、學風及學術研究等,無疑的均產生重大的變化。其變革中有何傳承與創新、連續與斷裂?對臺灣大學的再出發帶來那些影響?可說在在均是值得深入探討之課題。

本書係筆者的博士論文修訂而成。全書得以完成,首先衷心感謝指導教授吳文星老師。筆者自碩士班起即隨吳師習臺灣教育史,師生情誼十餘年,其為學和待人處事皆是筆者學習的榜樣。吳師長期諄諄善誘、細心指導,批閱論文字斟句酌,務求盡善盡美,令人感佩。

口試委員王啟宗、黃富三、許雪姬、張勝彥教授巨細靡遺地指正不逮及謬誤,讓我得以及時補強修訂。博士論文完成後,幸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之獎勵,能獲得肯定,令人深感欣慰。付梓之際,又蒙國立編譯館獎助出版,兩位匿名審查人惠賜許多寶貴意見,使本書得以更加充實。本書承五南文化機構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惠允出版,其編輯部同仁在編輯、校稿、版面編排等各方面頗具用心,使本書增色不少。銘感五內,謹特申謝忱。

歐素瑛
誌于新店國史館
2006 年2 月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臺北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
第三章 臺灣大學的學生
第四章 臺灣大學的人文學科研究
第五章 臺灣大學的醫學研究
第六章 臺灣大學的農學研究
第七章 結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