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基於集群視角的甘肅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基於集群視角的甘肅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基于集群視角的甘肅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從產業集群的視角,采用科學研究和對策探索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發達國家與中國發達地區服務業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分析甘肅服務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明確甘肅服務業及其集群發展的現狀,進而分析甘肅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明影響甘肅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指出甘肅服務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最后提出甘肅服務業及其集群發展的基本戰略、路徑及相關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金梅,女,1969年生,經濟學博士,蘭州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交通經濟研究中心”學科帶頭人。2010年被甘肅省委、省人民政府遴選為“甘肅省領軍人才”。近年來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主持并參與3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專著及教材5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得省部級、廳局級以上各項科研成果獎10項。 張冀民,男,1976年生,經濟學博士,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注冊會計師。主要從事服務經濟與管理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基于集群視角的甘肅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有效權衡了成果的理論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體現了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規范的分析方法,適合經濟理論教學和研究人員、政府工作人員和企業界人士閱讀。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服務業的內涵界定
一、服務的內涵及本質
二、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的概念辨析
三、服務業的分類
第二節 產業組織演進趨勢及服務業發展
一、產業組織演進的模式及趨勢
二、服務業發展對產業組織演進的影響
第三節 服務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服務業發展的一般原因分析
二、服務業發展歷程
三、服務業發展的規律
四、中國服務業演進特征

第二章 服務經濟相關理論綜述
第一節 西方服務經濟理論回顧
一、古典經濟理論對服務的認識
二、卡爾·馬克思論服務
三、“泛服務”理論
四、第三部門和后工業社會理論
五、產業化和新工業主義理論
第二節 服務業與經濟發展階段理論
一、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二、貝爾的后工業社會理論
第三節 服務業與經濟結構變動理論
一、現代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
二、標準產業結構理論
三、服務與工業的關系理論
第四節 服務業與產業結構演進理論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赤松要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
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第五節 服務業與產業集群理論
一、新古典經濟學對產業集群的研究
二、區位理論對產業集聚的研究
三、新經濟地理學對產業集聚的研究
四、新競爭優勢理論對產業集聚的研究
五、基于網絡理論的產業集聚研究
第六節 國內服務經濟理論綜述
一、關于“服務”的定義
二、關于三次產業結構演進
三、關于后工業社會和新工業主義的研究
四、關于服務創新研究
五、關于服務業的其他研究

第三章 集群視角下的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第一節 現行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簡介及述評
一、關于服務業的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關于服務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
三、關于服務業績效的指標評價體系
四、關于現代服務業的統計指標評價體系
第二節 集群視角下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建立集群視角下服務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二、建立集群視角下服務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三、集群視角下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四、集群視角下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第三節 集群視角下的服務業評價方法的選擇
一、多指標評價方法簡介
二、指標權重的確定
三、綜合評價方法的選擇
四、數據的采集和說明

第四章 中外服務業集群發展經驗研究
第一節 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發展概況
一、服務經濟高速發展
二、服務業結構逐漸調整
三、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現狀
第二節 我國服務業發展概況
一、服務經濟取得長足進步
二、我國服務業產值結構發生變化
三、我國服務業就業結構狀況
四、我國發達地區服務業發展概況
第三節 經驗總結
一、總體經驗
二、服務業集群發展的經驗

第五章 甘肅服務業發展概況
第一節 甘肅服務業發展歷程
一、起步階段(1952~1957年)
二、徘徊階段(1958~1978年)
三、快速發展階段(1979年至今)
四、經驗總結
第二節 甘肅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服務業總量增長迅速
二、服務業日漸成為甘肅經濟發展的先導性產業
三、服務業成為甘肅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四、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
五、吸納新增就業人數能力增強
六、服務業資金投入不斷增加
第三節 甘肅與我國其他省份服務業發展比較分析
一、服務業占比呈現較強的趨同特征
二、服務業總量偏低
三、人均服務增加值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四節 甘肅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服務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均衡
二、服務業整體勞動生產率不高
三、服務業地域發展不平衡
四、服務業集聚特征不明顯

第六章 甘肅服務業發展環境研究
第一節 區位與交通通信環境
一、甘肅區位基本概況
二、甘肅交通通信概況
三、區位和基礎設施與服務業集群的關系
四、甘肅交通通信狀況的橫向比較
第二節 科技和人力資源環境
一、甘肅人力資源概況
二、甘肅科技概況
三、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與服務業集群的關系
四、甘肅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狀況的橫向比較
第三節 經濟和市場環境
一、甘肅經濟概況
二、甘肅市場概況
三、經濟發展和市場與服務業集群的關系
四、甘肅經濟發展狀況的橫向比較
五、甘肅市場狀況的橫向比較
第四節 社會服務環境
一、甘肅社會服務概況
二、社會服務與服務業集群的關系
三、甘肅社會服務狀況的橫向比較

第七章 甘肅服務業集群實證分析
第一節 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力機制
一、產業集群形成的內生機制
二、產業集群形成的外生機制
第二節 中國服務業的集聚化成長路徑
一、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論
二、中國服務業集群的成長路徑
第三節 甘肅服務業集聚實證分析
一、產業集群的測度方法簡介
二、甘肅服務業集聚實證分析
第四節 集群視角下的甘肅服務業綜合評價
一、甘肅服務業發展條件評價
二、甘肅服務業的發展效率評價
三、甘肅服務業發展綜合評價——以2009年為例

第八章 甘肅服務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
第一節 甘肅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甘肅服務業發展階段的劃分
二、甘肅服務業發展的戰略
第二節 甘肅服務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政策
一、政府介入服務業集群發展的必要性
二、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甘肅服務業集群發展的總體對策
參考文獻
附錄一甘肅服務業發展相關數據說明
附錄二甘肅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
后記

書摘/試閱

緒論
本章是全書的緒論部分,主要對服務業發展的基本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概述。本章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介紹了寫作的背景、意義、研究方法及主要內容;其次對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再次闡述了產業組織演進趨勢;最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服務業發展的規律。

國際經濟發展經驗表明,現代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損害,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走向知識社會的必要條件。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集中體現,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種必然趨勢。
第一節服務業的內涵界定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增長,已逐步由供給驅動型轉向需求驅動型,在許多行業中,需求驅動已成為經濟繼續增長的決定因素。當前,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供給已經相對充裕,繼續發展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約。服務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載體,積極開發新的服務渠道和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消費規模,對滿足需求、擴大需求和創造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同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經濟社會轉向服務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順應工業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就甘肅服務業發展而言,盡管服務業縱向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上升至2009年的40.24%,同期占全社會就業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9年的32.9%,但與全國服務業平均發展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即使與同處西北地區的青海、寧夏、新疆等相比,就擁有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看,甘肅服務業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甘肅服務業發展的滯後,不僅表現在總量不足、比重偏低、結構失衡等方面,而且還存在服務領域狹小、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與第二產業相比,甘肅在較多服務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方面都不能滿足需求,如物流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金融服務等。由于服務產品開發不足、服務價格高、服務質量不穩定等,大量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這種情況不僅抑制了服務業自身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服務業作用的發揮。鑒于此,深入分析、研究甘肅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與一般趨勢,引導服務業健康、持續發展是甘肅“十二五”期間長期的重大任務。
一、服務的內涵及本質
“現代經濟的增長實際上就是經濟結構的全面變化,它不僅僅是一場工業革命,它還是一場服務業的革命。”(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 ),1989)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從不同視角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即國民生產總值的最大比例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服務業的客觀規律性。
(一) 服務的概念
“服務”既是一個社會用語,又是一個經濟范疇的概念。就服務作為社會用語而言,《漢語大辭典》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年版。將其解釋如下:一是為社會利益或他人辦事,如為人民服務;二是任職,如在公司服務。《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的解釋是為集體(或別人的)利益或為某種事業而工作。從歷史來看,在中國古籍和字典中并沒有直接出現“服務”這個詞語,它事實上是清末以來隨著西方學術在東亞興起而逐漸出現的一個詞語。日本在學習西方文明之初,將“service”譯為“服務”,由于日本使用的是漢字,所以當時學者將“服務”一詞引入漢語,到今天,“服務”一詞已成為各個領域使用頻度十分廣泛的詞語。
日本學者前田勇(1986)日本學者前田勇在其所著的《觀光心理學》中總結了服務的兩種不同的使用方法,提出了雙重服務的概念:一方面,服務可以理解為提供某些方便活動本身;另一方面,只是把提供某些方便活動的做法理解為服務。對服務作為社會用語的使用方法歸納為“存在型用法”和“評價型用法”兩種。“存在型用法”把提供某些方便的活動本身稱為服務,認為服務是單獨存在的,是客觀上能夠承認的活動本身,與每個人的價值判斷沒有關系,如“送貨服務”等。而“評價型用法”不是把提供方便活動本身作為服務,而是把提供的做法稱為服務。這類服務是將評價結合在一起使用的,如“這家商店服務很好”。一般來講,評價型是在存在型的下一階段使用的,即只有在承認有無某種活動(服務)之後,才能對這項活動做出評價。
就服務作為經濟范疇的概念而言,對服務的研究由來已久,因為它涉及復雜的人類行為,所以國內外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被普遍接受的權威觀點。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第一個闡述服務的特殊性的經濟學家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1979),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的定義:“有一種勞動,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夠。前者因可生產價值,稱為生產性勞動,後者則可稱為非生產性勞動。”這里,斯密雖然沒有直接指出為生產服務的勞動為非生產性勞動,但從列舉的非生產性勞動看,主要是指社會服務活動和政府服務活動,如個人服務,包括律師、醫生、藝員等。斯密認為服務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其《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通過變革價值理論清晰地表述了服務勞動成果的存在形式及其性質,他認為“人們所給予物品的價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產生的。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這種解釋肯定服務勞動屬于生產性勞動,突破并否定了斯密的觀點。在這之後,很多學者均對服務的概念和性質作過進一步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承襲了服務區別于產品的無形性特征,并且考慮了服務區別于有形產品的一些其他特征,如不易儲藏、容易消失、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等。
在眾多學者對服務的論述中,馬克思對服務的定義無疑是十分精辟的。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斯密關于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觀點,認為“服務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里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稱,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提供服務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79)。馬克思關于服務的定義肯定了服務是使用價值,是勞動產品,是社會財富,可以投入市場進行交換。此外,馬克思還認為,服務與其他商品只是形式上的差別,商品具有實物的形式,而服務則體現為一種活動形式。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服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陶永寬等(1988)認為,服務作為經濟范疇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服務是非實物形態的使用價值,服務可能體現在實物中,服務要從生產關系或服務關系上理解。白仲堯(1991)認為,“經濟的服務主要是圍繞物質資料生產、流通和消費所提供的服務,在作為獨立的專門活動的條件下成為服務產品”。黃少軍(2000a)則概括認為,服務這個概念的模糊性主要產生自“無形產品”這個“古老的”對服務的限定詞。黃維兵(2003)則將服務定義為“服務是一個經濟主體使另一個經濟主體增加價值,并主要以活動形式表現的使用價值”。在本書中我們認同黃維兵的定義。服務概念反映了三個要點:一是服務具有使用價值,是一種無形產品;二是服務是交易對象,反映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三是服務是運動形態的客觀使用價值,一般不表現為靜態的客觀對象。
(二)服務的本質
1 服務勞動是生產勞動
服務是人類勞動的一種形式。從社會化生產體系講,所謂生產,就是人們運用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出滿足人們需要的勞動成果的過程。由于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需求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所以,凡是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服務勞動也能夠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特別是在發達的以分工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中,各種服務產業成為產業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經濟運行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 服務產品是社會產品
人類的勞動產生兩類成果:一類是以實物形式存在的勞動成果,即實物勞動成果;另一類是不以實物形式存在的勞動成果,即非實物勞動成果。前者一般被稱為實物產品或商品,後者一般被稱為服務產品,或叫做服務。這兩類產品同屬于社會產品。
3 服務產品歸屬兩大部類
首先,服務產品既包括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的產品,如工業運輸服務、工業信息服務、中介服務、農業科技服務、農業銷售服務等,也包括服務業自身生產所需的服務產品,如流通部門所需的信息咨詢服務,商業部門所需的倉儲、維修、貨運服務,科技部門所需的電信、保安、清潔服務等,這些構成了服務形式的生產資料;其次,服務產品還包括為人們生活服務的產品,如家政服務、社區服務、教育服務、衛生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客運服務、旅游服務等,這些構成了服務形式的生活資料。
(三)服務的特征
對服務特征的分析主要是通過與商品的比較來進行的如Nelson(1970)從搜尋特征、經驗特征和信任特征這三個方面對商品和服務進行了比較,他認為,經驗特征和信任特征在服務中占主要地位,而在實際商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搜尋特征。,因為服務往往被看成是商品的對等物。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商品的購置都是在服務的推動下完成的。同樣,在每一項服務提供的背後,幾乎都有商品在提供相應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商品與服務并沒有一道清晰的分界線,它們只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端。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一切行業都是提供服務的,“人類不能創造物質的東西”。盡管商品和服務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但與商品相比,服務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還存在一些顯著的特征(程大中,2006)。
1、服務一般是無形的
服務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空間形態基本上是不固定和不直接可視的,因而是無形的。服務的無形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服務提供者通常無法向顧客介紹空間形態明確的服務樣品;另一方面,服務消費者在購買服務之前不能感知服務,在購買之後也只能察覺到服務的結果而非服務本身。
2、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同時發生
有形商品一旦進入流通過程便成為感性上獨立的交易對象,生產過程在時空上同它分割開來。而服務要么與其提供的來源不可分,要么與其消費不可分,服務的這種不可分割性,要求服務提供者和服務購買者不能與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割開來,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同時發生。
3、服務不易儲存
服務一旦被生產出來,則不能像商品那樣長久擱置或處于庫存狀態。日本經濟學家井原哲夫認為,“服務與工業品或農業品的根本區別在于‘不存在庫存’的特性。這種特性來自‘運送的不可能性’和‘生產時間模式是由需求時間的模式決定’的性質” 轉引自白仲堯(1991)。。若服務不被使用,則既不會給提供者帶來收益,也不會給購買者帶來效用,相反可能造成一種損失。服務難以儲存,主要是指時間上的不易儲存,亦即服務是購買時消費還是在購買後的某個時間再消費庫茨涅茨(Kuznets,1938)根據服務的易逝性,將服務產品分為易逝的、半耐用的和耐用的三類。服務是否耐用取決于效用的持續時間,典型的耐用服務是保險服務,但更多的服務是非耐用服務。。
4、服務具有異質性特征
服務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同一種服務的消費效果和品質存在顯著的差別。一方面,服務提供者的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因時間、地點及人員而異,于是服務也隨之變化;另一方面,服務的消費者在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也會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同一種服務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差異是經常存在的。服務質量彈性很大,存在明顯的異質性特征,這既為服務行業創造優質服務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也給劣質服務留下了活動的余地。
5、服務與商品的統一性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服務與商品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和統一性。在很多情況下,服務可以替代商品,如運輸服務可以替代工農業生產者的自備運輸工具,到餐館就餐可以替代消費者自己的炊事活動。相反,商品也可以替代一部分服務,如自動售貨機的出現等。尤其在現階段,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都是通過貨幣購買來實現的,而且一部分服務與商品已連為一體,不可分離,這充分體現了兩者的統一性。
二、 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的概念辨析
服務業是一個內涵十分復雜的產業,包括為居民生活服務方面的行業,如餐飲、娛樂、旅游等;為社會生產服務方面的行業,如物流、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服務業通過各種服務功能,有機連接社會生產、分配和消費諸環節,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運轉,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一) 服務業與第三產業
服務業被當做一個完整的概念提出,并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是從20世紀開始的。但與服務一樣,關于服務產業的定義及范圍迄今為止仍沒有取得一致的認識。服務業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產業”概念,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埃倫?費希爾(A Fish)(1935)在其所著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最先提出了“第三產業”概念,并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劃分,從而形成三次產業的分類法。費希爾也被公認為“第三產業”概念的首創者。按照費希爾的觀點,將農、林、牧、礦等產業稱為“第一產業”,將制造業稱為“第二產業”,將旅游、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科學和政府活動等以提供非物質性產品為主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他指出:“這些術語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人類需要的緊迫程度有關的。第一產業為人類提供滿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產業滿足其他更進一步的需要;第三產業滿足人類除物質需要以外的更高級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娛樂等各種精神上的需要。”從而明確了第三產業的基本性質就是提供“服務”。
1940年,柯林?克拉克(C.Clack)豐富了費希爾第三產業概念的內涵,在其《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把國民經濟結構明確地分為三大部門,即第一大部門以農業為主,包括畜牧業等;第二大部門包括制造業、采礦業等;第三大部門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信業、商業、金融業、專業性服務和個人生活服務、政府行政、律師事務和服務軍隊等。克拉克主張直接用“服務性產業”替代費希爾的“第三產業”的概念。在克拉克的理論中,對費希爾的一個重要修正是將原歸屬于“第一產業”的采礦業劃分到了“第二產業”,從而使“第一產業”成為純粹的種植業和畜牧業。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西方經濟學界和資本主義各國就普遍接受用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來對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實施分類,進而發展為國際通行的國民經濟部門結構的分類方法。其中,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狩獵業、林業、漁業等,即廣義的農業,其主要特征是能夠從自然界獲取直接可供消費的有機產品。第二產業則包括制造業、采掘業、建筑業、公共事業(主要包括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其主要特征是產品必須通過人類一定的加工制作才能消費。第三產業則包括運輸業、通信業、倉儲業、批發和零售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國防、政府、個人服務業等,其主要特征是提供非物質類產品。現在聯合國的經濟統計,基本采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由于格拉克使三次產業分類法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所以學術界將費希爾和克拉克一同視為這種分類方法的創始人。
富克斯(Fuchs)(1987)在《服務經濟學》一書中指出:“本書把服務部門的范圍規定為包括批發和零售商業、金融、保險和不動產經營等行業,政府一般部門(在許多情況下包括軍隊),以及傳統上稱作服務行業的行業,包括專業服務、個人服務、企業性服務和修理服務等行業。”
經濟學家辛格曼(Singlemann)按服務功能對服務部門分類,包括流通服務(交通及倉儲業、通信業及批發業、零售業、廣告業,以及其他銷售服務)、生產者服務(銀行、信托及其他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工程和建筑服務業、會計和出版業、法律服務,以及其他營業服務)、社會服務(醫療和保健業、福利和宗教服務、非營利機構、其他專業化服務和社會服務)、個人服務(家庭服務、旅館和飲食業、修理服務、洗衣服務、理發與美容、娛樂和休閑,以及其他個人服務)(黃少軍,2000a)。
實際上,在運用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時,往往將“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兩個概念交互使用。國內學者對服務業內涵的界定和分類也是多種多樣的。1985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正式啟用了“第三產業”一詞,并將第三產業增加值計入國民生產總值。1987年,國家統計局對此作了一個統一的界定,認為第三產業是除農業、工業和建筑業以外的其他各行業的總稱,具體將其分為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以及為生產服務、為生活服務、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四個層次。2002年10月1日,國家統計局制定并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指出,我國服務業包括除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和第二產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以外的所有其他行業,共分為14個分類,即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技術及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為了與國際通行的產業分類概念接軌,明確表示將逐步用“服務業”替代“第三產業”概念。《中國統計年鑒2004》中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分類采用的正是上述標準中的14個類別,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術研究中比較普遍采用的服務業界定標準。目前由于我國服務業統計框架下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且與第三產業統計數據相比,服務業統計框架變化不大,所以,本書所使用的我國服務業數據,仍直接引用原來針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統計數據。
應當承認,第三產業(服務業)是一個內涵龐大而又復雜多變的產業,第三產業(服務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成為產業延伸與擴展的主要方向。
(二) 現代服務業的界定
“現代服務業”是我國特有的提法,在媒體和官方文件中頻繁出現,目前它已在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中被廣泛應用,并成為一些地區產業發展的方向,但迄今理論界對“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出現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後來在黨的許多重要文件中都有“現代服務業”的提法。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和改造傳統服務業”;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但目前關于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和統計口徑,還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所以對其內涵進行一定的探討,就可能避免造成認識上的誤區。目前對“現代服務業”一詞的實際使用和有關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
1 “替代論”
“替代論”主要表現為把第三產業這一重要的經濟統計指標,悄然改為服務業(或現代服務業),認為第三產業已成為過時的概念。例如,在學習黨的十六大文件的很多理論文章中,當人們解釋十六大報告中“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的提法時,不少人就是針對如何發展“第三產業”這一主題去討論的,很少有人對“現代”的內涵是什么進行討論。完全將“現代服務業”等同于第三產業。
2 “相同論”
“相同論”認為現代服務業完全等同于服務業或第三產業。例如,對現代服務業的解釋如下: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包括信息、金融、會計、咨詢、中介服務等行業,大體相當于現代第三產業。在解釋現代服務業的內涵時,認為現代服務業包括了商貿業、金融業、運輸業、餐飲業等服務業的傳統行業,認為現代服務業只是一種宣傳中的提法,同“服務業”并沒有任何實質區別。
3 “含量論”
一些地方政府文件及地方官員在講話中,常常把“現代服務業”同“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等相提并論,認為“現代服務業”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高新科技為支撐的服務行業。在他們的理解中,現代服務業中“現代”的含義主要是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比較高,勞動的附加值比較高,而不同于以“低成本的勞務支出”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服務業。
4 “新興論”
中山大學李江帆教授認為,“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市場研究、咨詢、規劃設計、中介服務、科技、法律、稅收、管理、廣告等新興的工商服務業。他指出: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必然會產生內部結構的升級,新興服務業的產生是這種“內部結構升級”的重要標志(李江帆和曾國軍,2003)。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陳自芳教授在《經濟增長與第三產業瓶頸》(陳自芳,2001)一文中指出: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出現結構性滯後,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 44 3% ,而金融保險業、信息業、咨詢業、科技研發與服務等直接促進產業發展的新興的第三產業不到30% 。
我們認為,對“現代服務業”比較科學的解釋應當是第三種。因為,如果“現代服務業”相當于或等同于“第三產業”或“服務業”,就沒有必要再出現這一新的提法,更不會出現在用詞十分嚴謹的政府文件之中。而僅僅以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的高低來區別是否屬于“現代服務業”也不嚴謹,因為一些傳統的服務行業,如商貿、運輸業等,其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也在不斷提高,而“現代服務業”區別于“傳統服務業”之處,主要表現為其在為現代經濟和社會活動服務中的特定功能,這些功能只有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發展才會產生,具有十分明顯的時代特征,故可稱其為“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的產生同歷史上各種新興產業的產生一樣,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必然結果。
鑒于此,我們認為對“現代服務業”比較準確的理論解釋應當是: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是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具有顯著的高成長、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強輻射性的產業特征。其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新興服務業和一部分經過改造“再現青春活力”的傳統服務業。簡言之,觀念和手段現代化的服務業就是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文化服務等行業。
現代服務業的產生與發展存在三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比較發達的工業基礎;二是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中發展起來的;三是具有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特征。“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演變,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結果。
(三) 現代服務業的特征
同其他產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具有一些特有的性質,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1 先進性
現代服務業的先進性主要指理念及管理手段的先進性。理念的先進性體現在企業文化上,管理的先進性包括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主要體現在用制度化、程序化、模式化、人性化等管理方式控制企業的流程。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采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由于服務范圍擴大、經營領域拓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現代服務業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加強資源配置和勞動力組織的有效性,對成千上萬的商品實行全過程管理,才能提高運行效率。
2 創新性
當一國的經濟由工業為主發展到服務業為主時,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創新活動則由工業領域轉移到服務業領域。在發達國家,服務創新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服務業是以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度為特征的,而這些要素本身就是創新的源泉,融合了諸多創新要素的現代服務業必然表現出創新性的特征。同時,現代服務業的產出以無形產品為主,這些產出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創新性,不具備創新性的服務產品也無所謂其價值。因此,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創新性的行業特征。
3 間接增值性
現代服務業處于產業鏈的利潤高端,是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領域。在整個價值鏈中,咨詢、創意、研發、物流、中介服務等活動的價值含量日益增高。在歐美發達國家,汽車、計算機行業80%的利潤來自服務過程,而制造過程只獲得利潤的20%。同時現代服務業不僅在服務過程中產生高附加值,而且具有間接增長性的特征,其價值的創造途徑通常有三種。一是經營成本的降低。現代服務業大多表現為企業內部經營職能的外包,從而形成某種經營功能的規模化效應,促使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度下降。二是經營效益的提升。現代服務業(如中介服務業)通過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策劃,雖然花費的成本相同,所產生的經營效益卻大幅度提高,從而為企業帶來了實際意義上的價值增值。三是無形資產的增值。一些現代服務業(如廣告業、會展業)通過其功能的發揮,使企業的品牌聲譽和社會形象大大改善,品牌價值也就隨之上升,而這些價值增值的途徑都是通過與生產流通活動相關的因素形成的,因此現代服務業創造價值具有間接增值性的特征。
4 空間集聚性
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主要是先進科學技術和專業人才,這些生產要素會流向城市,并通過城市集散,因此現代服務業可以產生服務的規模效應和各種服務相互融合的集聚效應,引起服務的大幅度增值。例如,現代服務業的交互融合程度高,大多集聚于紐約、倫敦、東京、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中,由此帶動整個大都市的服務經濟產生規模效應和乘數效應,引起現代服務業的不斷擴張、專業分工細化及高效益的協作。正因為如此,許多城市都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整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能力的重要手段。
5 知識密集性
現代服務業區別于傳統服務業的重要特征是知識密集程度高。一方面,知識資源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的主要資源。工業經濟發展以實物產出為主,資源、土地、資本及規模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而現代服務業則以信息服務等非實物產出為主,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是現代服務業生產投入結構中的主要資源。因此,從現代服務業要素投入角度看,投入表現出了高知識密集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產出也具有高知識密集性的特征。現代服務業為消費者提供的教育服務、科研服務等,能夠使知識在服務過程中實現增值。同時,現代服務業主要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更為精細的專業化分工,將傳統上由企業內部組織進行的服務活動外包出來,由具有專門人才和專業技術的服務企業或機構應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某一領域的專業服務,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交易成本。可以說,現代服務業明顯體現了知識密集性的特征。
6 綠色環保性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